1 ) 饲养乌鸦
首先,女主安娜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大眼睛黑头发,天真的眼神,优雅的气质。而卡洛斯·绍拉的这部影片讲述的,就是这么个可爱伶俐的小姑娘,在目睹母亲抑郁生病而死、父亲与情人交欢时猝死、阿姨与父亲已婚战友偷情、以及成人世界里种种丑恶行径下,如果逐渐远离善良的本性,并伺机杀害外婆及阿姨,成为无望而邪恶的一代。影片用多重闪回及超现实手法方式,回忆安娜与死去母亲及父亲的生活,当安娜被环境逐渐沦入仇恨而意欲杀人时,死去的母亲则越来越少甚至不再出现在她臆想的时空,当安娜一遍遍哼唱那首通俗歌曲及一遍遍诅咒他人之死,一个曾经善良天真的孩童则被饲养成了“乌鸦”,这种隐喻影射了在看似祥和的环境下其实已深入骨髓的社会丑恶。
2 ) 用平常拆解平常纷繁复杂的隐蔽性
我喜欢看电影看得到电影的叙述口气,更喜欢看到电影有清晰的心思,或者说方法。卡洛斯绍拉的电影一贯是这样的,就像一个人的为人,他有一种高级的放弃,这种放弃可以归入一种对解释的放弃,是一种只从叙述层面就可以展露整个质感的展开方式-用平常拆解平常纷繁复杂的隐蔽性。
其实作品作为作品,必须要经过三重视野:作者视野、文本视野和观众视野。三者的关系是作者视野建立文本视野并通过文本视野牵引观众视野。我想卡洛斯绍拉这样的人对这种三重视野的把握有种天然的驾驭性。我们知道,有时当我们试图用一种能够原谅的强力想去解释一切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坠入无力的开始。这部电影只描述杯子,只描述杯子中的水,描述水中折射出的光。然后,时间就出来了,然后整个房间的情绪就出来了。这时候,作为作者,作者的观念传递的方式,就不再是表述自己的阐释,而是一种展露获得的共鸣。
“关于童年,我从来不认为是天真无邪的”这部电影的观念命题,在电影的名字“饲养乌鸦(或者姑息养奸)”就已经有透露,但更为迷人的是绍拉对这部电影观念的叙述方式,他真的是一个天才的讲故事的人,不去发明和阐释逻辑,只去发现和记录他所看所想,并智慧地转手给你。单纯的观念发现,可能会说服人,但不一定能打动人,但绍拉的观念展开的方式不一样,他会给你一个客观的距离,他只负责讲完这个故事,然后观众在这个安全的距离中,就能如他所愿的把所有的气息感知到。
“质感的感知,比单纯的现象叙述更为重要”,就像莫兰迪的绘画为什么比同为二十世纪的其他观念艺术家更有时间感和情绪感?只是简简单单若隐若现的一些片段和细节,并不追求完整,就像并不强迫自己讲述明白,那样所散发出来的身临其境的感觉其实是一种更为抽象的重现,这种还原感是丰富于提炼为逻辑的理性阐述的。
3 ) 最大的阴霾也是死亡的气息
卡洛斯·绍拉对死亡的迷恋,体现在他的多部电影中:《莎乐美》里施洗约翰的头颅献祭,《爱情魔法师》里与丈夫的亡灵共舞,而《饲养乌鸦》里最大的阴霾也是死亡的气息。
影片里丧失双亲的笼罩在佛朗哥时代后期的压抑中,便出现了这种印象:暑假似乎特别长,女孩们被困于童年,永远等不到长大。卡洛斯·绍拉安排饰演安娜母亲的演员同时扮演成年安娜,是否暗示了她永远走不出母亲的阴影?安娜也说她无法理解那些称童年是自己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的人。
安娜的双亲先后故去,她和一双姐妹被过继给姨妈抚养。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她整齐的短发,圆圆的脸庞,融合了男孩的英气和女孩的忧郁,但安娜似乎愿意活在这忧郁中,因为从中能看见母亲——母亲不断显现的鬼魂继续出现在这栋房子里。安娜最喜欢的歌是《Por que te vas》(你为何离去)。这本是一首描摹离去的歌,但却被谱写在悦耳的、甚至有些恬淡的节奏中,轻描淡写。这种反差让安娜冷淡地对待死亡,她与两个姐妹翩翩起舞,显然没有意识到所处的困境——她们都发自内心地高兴。在这短短一刻里,童年才显现出本来的模样。
童年应该是天真的,安娜当然也是天真的,要不她也不会相信真能用白色粉末状“毒药”(其实是碱面,母亲骗她是毒药)试图去毒死父亲和祖母。对她来说,死亡并非值得思考的哲学问题,而是一种必须面对的外部压力。她既记住了死亡可以自动降临,比如她母亲的死,也记住了她可以主动去充当行刑者的角色——用毒药毒死别人,她试图在祖母看照片时让她“服毒”,或者在姨妈的牛奶里“下毒”。死亡也可能是游戏:安娜和姐妹在乡间玩捉迷藏,她命令暴露行踪的姐妹二人“死去”,姐妹俩真的倒地装死。带有游戏形式的死亡,是对其恐惧的消解,安娜叫了一声”复活“,她的姐妹就真的从地上爬了起来。这让她更加坚强。
虽然安娜还未到达思考死亡意义的年龄,但应该明白了它所代表的威力,《饲养乌鸦》因此蒙上了悲剧性的色彩。我们可以把影片解读为独裁统治的阴影不散,作为“老大哥”的佛朗哥本人死去,然而暴力、犯罪和对他人的侵犯,也可能继续存留。安娜说父亲送给了她手枪,她姐姐也应和道父亲同样遗赠了来复枪给自己。安娜拿着手枪去问向姨妈确认是否可以留下它,却被姨妈误以为她要举枪杀人。姨妈的担忧不无道理,枪里确有子弹。还是佣人阿姨问得好:“女孩为什么要玩枪呢?”不是说女性应该远离暴力,而是这种对暴力符号的天真幼稚病,会被带到社会的集体无意识中,让整个社会潜伏下祸根。佛朗哥统治时期,残酷镇压巴斯克人,成立于1959年的巴斯克分裂组织“埃塔”制造了无数起恐怖事件,不仅刺杀政治人士也炸死平民百姓,而佛朗哥死后,民主化进程并未消减暴力,反而让它愈演愈烈。拍摄于1976年的这部影片,显然精确预言了这一切。
然而绍拉并非绝对的悲观主义者,他不忍心让三姐妹中的任何一个人成为一个凶手。绍拉把死视作为一种恶,但可以通过信仰来赎罪。在安娜最初认定白色粉末是毒药的时候,曾亲自品尝了一下又很快吐了出来,说明她无自杀之意;而安娜的宠物豚鼠死去,她用一个画有十字架的盒子埋葬了它,并虔诚地为它祈祷。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看到安娜此举的一大一小的姐妹,妹妹问姐姐何为死,姐姐避而不谈,两人离开,她们对死,一个无知,一个无谓。安娜集天使与魔鬼于一身,她所侍奉的信仰并非道德意义上的,因为很难说为豚鼠下葬划过十字就是什么大善,她也可以转身就用“毒药”去杀人。尼采说“上帝已死”,道德是虚无的,我们才有可能自己去变成上帝,探索所谓生命的意义到底是设么。事实上,自始至终,安娜并不知道白色粉末只是无毒的碱面,安娜在给祖母展示“毒药”的时候,镜头给了特写——只有观众和祖母知道。也就是说,其用意不在于用道德批判安娜的行为,而在于让我们思考她的行动本身,因为我们也有可能作恶,而“危险的生活”正是我们生命意义的一种,不要像安娜的姐妹一样避而不谈。
但令人惊讶的是黑色并非影片的主题色彩,幼年安娜对死亡的迷恋,使之被赋予了一种彩色的浪漫。实际上,影片最夺人眼球的就是安娜常穿的那件红色毛衣。
也许影片传达出来的正是这样的认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痛苦的,欢乐只存在于短暂的瞬间。想到这里,一切也就淡然了,在听por que te vas时候,仿佛也有了光。
4 ) 孩童不会杀人,因为只是不想见到讨厌的人
“今天太阳在我窗口照耀,观望着城市我心好悲伤,你为什么离开?我每晚因想你而惊醒,看着时钟,时间不停流逝,所有爱的誓言随你而去,你将会把我忘记,在车站旁我哭得像孩子,你将会把我忘记,你将会把我忘记,在灯影下,所有剩下的生命都沉睡了,它们将会沉沉睡去,与时针一起,沉默的一切,你为什么要离开?” ps:事实上Ana的心理大部分人在孩童时多多少少也有所体会,只不过电影中的环境背景是佛朗哥独裁时代的西班牙,恰好她们也生在军官家庭,还有一个不忠的父亲及其多病的母亲。 不诚实社会、谎言常态的虚伪、自私追逐欲望、粗放忽视的教育,众所皆知的粉饰太平、安然以此种虚仁假意为生存智慧方式的荒谬。叙事风格以记忆与臆想进行交错,会有点混乱,然而这种手法也把女孩深陷家庭阴影、死亡阴影的影响刻画很深了。不过也的确太枯燥觉得时间漫长了。没能看出政治隐喻,缺乏背景了解。 略带一点不完全的意识流表现手法,在回忆内部将想象客观化,以外化思维活动。在心理学范畴内的解读空间大于政治隐喻,女孩从封闭的家庭走向社会群体(社会性人格和主体意识的形成)的主观体验:俄狄浦斯情结、对死亡和性别关系的认识、男性生殖器和权力的崇拜……其实各方面都比较布努埃尔(尤其是鸡爪)。
5 ) 「Quotes」
【♫Jeanette — Por que te vas♫】
「我不明白為什麼有人說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 對我來說完全不是. 也許因此我並不相信童年是天堂, 也不信孩子的天性就是無辜的, 不相信人性之初是善良的. 我還記得我的童年是一段漫長沒有盡頭的痛苦時光. 充滿了恐懼, 對未知的恐懼. 有些事讓我無法忘記, 真難以想象回憶的力量如此強大, 難以磨滅.」
【♫Federico Mompou — Cancion y Danza No. 6♫】
「他們用槍指著我的太陽穴, 當他們要開槍的那一刻, 我醒了.」
6 ) 饲养乌鸦-成人的癫狂 孩童的扭曲
谁说童年一定快乐,孩子一定纯洁?在他们的世界里,父母就是一切,是他们幼小心灵的唯一依靠。但是,为什么,从成人的世界里,他们能看到的只有虚伪与残酷?
母亲躺在床上,被病痛折磨得死去活来,抽搐着,脸色发紫。她说自己不想死去,她说一切都是谎言。少女时代的她弹得一手好钢琴,抵不过父亲的疯狂追求,成家生子,也不得不放弃了热爱的事业。但风流成性的父亲渐渐对母亲失去了兴趣,以工作为由,整日不回家,陷母亲于寂寞的深渊。
她也曾扑到丈夫怀中求助、嘶喊:我病了,我病了,求你陪我,求你爱我!收到的,却只是冷漠的推开与告诫。
安娜喜欢妈妈,听她弹琴,讲故事,是女孩所能体知的全部温爱的唯一来源。可如今,是父亲间接杀死了母亲,也夺去了本该属于安娜的童年快乐。
年幼的她,尚且分不清现实与幻觉的界限。无数次,穿行在空旷的房中,她真的看到妈妈又回来了,坐在床边,为自己讲着小杏仁的故事。
她要为妈妈“复仇”,将“毒药”放在水杯中,杀死爸爸和姨妈。他们只顾满足情欲,全然没有忠诚的概念,不停欺骗,相互伤害。
冰箱中那盘姜黄的生鸡爪,正是扭曲的象征。成人世界,不过是尔虞我诈的地狱,丑陋无味。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精致的烹调,都是骨头的鸡爪,该如何下咽?电影《割草叔叔》中也有鸡爪出现,同样以孩子的视角表现了成人世界的虚假。
幽闭的空间,深夜静极,安娜总是睡不着,那双大眼,怔怔得,如深潭中凝固的水,闪着幽幽冷光。失去母亲的小女孩,何尝不是这大宅中的一只幽灵,寻爱而不得。
孩子能行走的世界是很小的,但正是这种地理上的限缩,使得他们的心灵可以异常丰富敏感。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会对他们产生极大的冲击。安娜和姐姐弟弟穿上大人的衣服,画上浓妆,模仿他们的口气说话。那就他们眼中的大人形象,荒诞但真实。
父亲是弗朗哥政府中的一名军官,他的无情似乎也映射着独裁统治的罪恶。通过孩童的复仇行动,表达着绍拉对那段历史的控诉。
茨威格的家庭女教师和灼人的秘密,也都是通过对孩童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映衬了成人世界里无法言说的秘密和层层掩盖下的焦虑与恐惧。
安娜以为自己成功了,姨妈已经死去。正在被窝中与弟弟玩耍的她,在听到姨妈声音的那一刻,突然愣住:她不是被我毒死了吗?
原来,自己以为的毒药只是苏打粉,爸爸也不是被自己毒死的。
但如果这一切是真的,安娜真的杀了人,而且是自己的父亲和姨妈。这不是太可怕的事情吗?
乌鸟私情,愿祈终养。但你饲养的乌鸦,并不会报恩反哺,为什么?那是因为你从来没有给过他们爱,没有让他们在你的身上看到温暖和希望,却只有背叛与欺骗。
现实与幻想交织,并没有刻意的剪辑,仅仅是镜头的拉开推进,便是过去的时空,摇移间,又回来。
人的意识不也正是如此吗?我们身处此处,脑袋中想的却是另一个场景中的人和事。绍拉用镜头和调度巧妙地还原了潜意识,令人信服,给予我们情感的真实。
布努埃尔的白昼美人,大约也是同样的表现手法。人性的复杂多面,因为有着如此展现,而更加真实,亦或可惧,引人深思。
政治清明,人性自由,我们所饲养的才不会是灼伤你眼睛的乌鸦。
安娜的暑假结束了,音乐响起,她和姐姐弟弟穿戴好,向着学校走去。有了教科书的规制,小女孩再也不会胡思臆想了吧!
告别,她那无比苦涩的童年,还有,挥之不去的死亡。
7 ) 卡洛斯绍拉
这不能算是影评吧,绍拉是那种我喜欢到深感言语无能的导演。
今天太阳在我窗口照耀
我心好悲伤
望着窗外的城市
因为你已离去
风景虽转好
我心仍哀伤
未来会如何
依然很迷茫
(卡洛斯•绍拉的《饲养乌鸦》插曲《因为你离开我了》。)
卡洛斯绍拉在《饲养乌鸦》开拍前,找到Ana Torrent的父母,说服他们让十岁的Ana来拍这个电影。Ana之前已经有过一次拍电影的经历,Ana的父亲认为这已经够了,他还是希望孩子能正常地成长,不希望电影改变孩子太多。卡洛斯和同事们不厌其烦地轮番跟Ana的父亲谈,希望他能改变主意,直到最后卡洛斯说,好吧,没有她,这个电影我就不拍了。
最后,Ana的父亲同意了。
今天看起来,如果没有Ana,不是因为Ana那双故作冷漠其实沁满了孩子的忧伤、孤独和脆弱的眼睛,《饲养乌鸦》会不会如此成功,会不会当你看过这个孩子的眼睛,就会终生难以忘却?
影片上映于1976年,西班牙仍然处在佛朗哥的独裁统治下。所有的西班牙电影,仍然要经过很多审查、剪裁才能获准上映。卡洛斯们一样要运用很多技巧和聪明来绕过那些雷区。
电影缘起于,有天,卡洛斯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往街上看,他看到一座豪华的房子,有个已经废弃的、干的游泳池,可能属于某个几年前去世的有钱人。但这座房子一直没有出售,显得很神秘。房子跟当时的西班牙,甚至跟当时整个欧洲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十分抢眼。从那以后,卡洛斯每天早上都要到那里去看看,他想,他一定要写点关于那房子的故事。
影片第一次试映后,制片人拍着卡洛斯说:“这是好电影,但谁要看呢?我们死定了!”当时的观众,大多没有看出这是部政治电影。
《饲养乌鸦》最终获得1976年嘎纳电影节陪审团大奖,1977年法国凯撒电影奖提名,1977年西班牙“Cinema Writers Circle Awards”大奖,等,一系列奖项。
电影里的这首插曲《因为你离开我了》,在片中反复出现,这是片中的小女孩Ana最喜欢的一首歌,也是她跟姐妹们一起玩耍,模仿大人跳舞时播放的一首歌。这是一首当时的流行歌曲,节奏明快,甚至有些俗气。当你看过电影,再听到这首旋律,眼前瞬间就会浮现,Ana的黑眼睛,三个女孩无邪的笑脸,洒满她们房间的阳光,和整部电影挥之不去的不安、忧伤和沉郁。
这是卡洛斯自己选定的歌曲,但所有人,包括他的孩子,都说,拜托,别用这首歌。卡洛斯绍拉的情人,卓别林的女儿,也是这部电影里母亲的扮演者,杰拉尔丁•卓别林说,我们都不喜欢这首歌,但看过电影,你会永远记得这首歌。
杰拉尔丁还说,卡洛斯就是《饲养乌鸦》中的Ana,绝对的!
认识卡洛斯绍拉是从《莎乐美》开始的,我同样不认为我有耐心看完那个舞剧,但是,我看完了。特别是看到片中的Aída Gómez跳完那段著名的“七重纱衣之舞”,我完全傻了,一个谈不上美丽的舞者可以做到如此的性感,也似乎是我第一次对电影里的“性感”有如此直接的感受。
卡洛斯是一个可以用摄影机在银幕上作画的人,这样的人,其实并不多。卓别林在看完女儿给他推荐的卡洛斯的电影之后说,这人是个诗人。是的,卡洛斯是个诗人,他用电影胶片写诗。
要真正明白卡洛斯绍拉,我觉得,必须了解西班牙。至少,要懂得它。而其实,懂得,比了解,有时要困难得多。
我觉得,如果你没能亲手拿起摄影机,你永远无法切身感受到卡洛斯的最精妙处,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导演,说起卡洛斯的时候,眼睛里会浮现同样的,艳羡、惊喜、赞叹以及微妙的自叹弗如的神情。
跟卡洛斯合作过的编剧Rafael Azcona说:“电影摄制人经常从现实中找灵感,从报章杂志、小说或是各种文学观点中找灵感。可是从摄影的角度捕捉灵感就不常见了,卡洛斯就是这种类型。”
卡洛斯的朋友说:“我发现象绍拉这样的人都很迷人,因为他们的世界里嵌套着另一个世界,就像洋葱的结构,你总也到达不了中心。”“他能向别人表达他是什么人,或者表达他想要什么。”
手边的这套《饲养乌鸦》的碟是双碟,包括一部关于卡洛斯绍拉的纪录片,其中有卡洛斯的朋友们谈他,还有大量的卡洛斯的摄影作品,真喜欢他拍的形形色色的西班牙人,西班牙的乡村、道路、田野。
卡洛斯年轻的时候,非常英俊,吼吼,会写诗、拍照的帅哥。
卡洛斯的才华,绝对可以为他赢来更广大的声名、财富和荣耀,甚至要远胜过今天他所拥有的。但他不要,他只做他自己。
在那个纪录片的最后,卡洛斯坐在他的工作室里,面对着他的电脑剪辑台,左手是他拍过的无数的照片,右手边的架子上,是他从世界各地搜罗来的,他最喜欢的,各类照相机。卡洛斯说:“现在也许会有人说,你老了,算了吧。但现在我用家用摄影机就可以拍,然后在这里就可以剪,很方便。”
现实、记忆、幻梦、未来叠加在同一时空,在儿童的眼中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这个暑假,都与死亡相关。卓别林之女杰拉丁·卓别林同时扮演安娜的母亲和成年后的安娜,只能根据台词语境来分辨角色。安娜小朋友既《蜂巢幽灵》之后再度用本名出演,天真无辜的空白表情,反衬大人的烦心事,反衬自己的邪恶想法。原创歌曲 Porque te vas (因为你要离开)特别好听。
标准弗洛伊德式的开头,精神分析的最准确入口,这一角度来说,开头即为饲养乌鸦最重要的养料,钥匙孔窥探被转换为闭门后的声响,将永久的萦绕于心头脑中,成为人生的永恒杂音。布努埃尔给予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的伟大传统,被绍拉更新了技法,如果说之前的超现实在于描写个人内心的无意识或想法,那么绍拉用同一演员扮演母女两人的做法,将女性境地历史性的超现实展现了,受困于家庭与社会的困境并未因时代而更改,这一永恒的银幕投射成为极珍贵的展现。文本与政治局势的对位,成为关键时期的政治寓言,正如囚困牢笼似的房屋,对照了正当时的政治生态,结尾处的恍然,即是个人的童年梦醒,又何尝不是对另一局面的隐含期许。片中惯用的移动长镜造就了悠长缓慢的影片气质,在如此的移动之中现实与梦幻消泯了界限,而我们也得以进入绍拉的银幕梦幻之内。
尽管这是一部政治隐喻片,但我觉得剥离框架,当做儿童教育片看也甚好。Ana Torrent再一次饰演了孩子堆里那个最敏感、孤单也最特别的小孩,8-10岁差不多就是孩童模仿能力的成熟期(并开始对性产生好奇),Ana常年处在低气压缺乏亲子有效沟通的环境,又独自目睹过家长们不可告人的“小秘密”,同时被病态的妈妈依赖,在这样多方面恶性循环的冲击下,她必然会自发的模仿家长(有威慑力)的行为来掩盖内心未知的疼痛和脆弱。至纯的善一步走到“恶”。可以说Carlos导演从这个角度暗讽父权、揭露战后人民的心理过程,真是太细腻了。从看到Ana的眼睛开始.....我每一刻都沉浸其中,大白话影评难以直抒,我只能说我好爱《蜂巢幽灵》但这部更深刻,更值得静下来好好感受。
三首歌:母亲演奏的由加泰罗尼亚作曲家Federico Mompou创作的轻柔古典乐,为祖母播放的传统舞曲《“¡Hay, Maricruz!》(演唱者Imperio Argentina是佛朗哥政权的早期拥护者),以及歌手Jeanette演唱的流行歌曲《Porque te vas》(
这首歌听的人好难过。“今天太阳在我窗口照耀,我心好悲伤,望着窗外的城市,因为你已离去......”
Ana Torrent美得太令人难过了。
你饲养的乌鸦,长大以后会来啄你的眼睛。
谁说童年都是美好的,Ana Torrent一双幽深如碧潭的眼睛讲述了一段诡异阴暗的成长史,又一个敏感巨蟹;Geraldine Chaplin乃另一御用,也是心水之一。
卡洛斯·绍拉的杰作,1976戛纳评审团大奖。既是政治隐喻片,又将【童年阴影】探讨得深入而独到。父亲=冷酷无情的佛朗哥军政府,母亲=受害者/民众,女儿安娜则因父亲的漠然背叛和母亲的病痛早逝等创伤记忆而被迫早熟,心理畸变,几度娴熟地(用被误认为毒药的小苏打)下毒,甚至差点用“父亲送给自己的”手枪杀人。成年安娜与母亲均为一人饰演,既喻指着苦痛人生与阴惨历史的轮回传承,又与影片的意识流式叙事相契合——回忆、幻想与梦境交错杂糅,不同时空叠加呈现,安娜凝视观众或画外的双眼(安娜·托伦特既可爱灵动,双眼又隐含忧郁神秘气质)每每成为现实与往昔的转换标识,配以缓缓的摇、移、推拉,流动的绵延便真切地电影化了。大量人生照片辅助叙事;曲调明快歌词忧伤的[Porque te vas];鸡爪,废弃泳池,失语祖母,过家家与捉迷藏。(9.5/10)
觉得这个小女孩像自己小时候会不会有点太自恋~
8.0/8.0 好吧,绍拉很强悍。通篇的政治隐喻,在上学孩子们的身影中和一个鸟瞰城市的镜头里结束——绍拉对未来新生的憧憬和对祖国的爱。冰冷的影像终于在最后感动了我,伴着那首优美而伤感《Porque Te Vas》。
好美,看着好舒服,好几处小心思都被我识别出来了,然后就窃笑着看导演怎么进行,就好像看穿了一个猜谜游戏,故意说几个错的答案等着那个老小孩儿得意洋洋地把答案自己说出来。孩子眼中的生死,对老年人的理解与不理解,对母亲和姨妈的态度,都很值得玩味。父亲的问题一点点暴露出来。叙事方式也很巧妙,生活的细节与巧合,跟一种怀旧的浓浓情绪绞在一起,一个中年人居然从儿童视角来拍片子本身就很有意思。何况拍得还这么美!
有人说与佛朗哥政权有关,有人说无关。我看:不可能无关,但也没那么严丝合缝的关系。里边的歌很好听.
其实我是看不出导演那么多的心机
绍拉的东西看了四部,这是他的最好发挥
压抑悲催的女性视角自毁性 夺枪露胸捉迷藏三段猛。。你离开了 我希望你死。。总体一般
第一次看Carlos Saura. 透过儿童滤镜观察私人回忆和社会状态,光影效果美轮美奂,用音画营造气氛的手段一流,开场很有意境,节奏从容,适时走进超现实再走出来的编排很自然,很适合沉下心来感受的作品。故事线索前后串联感染力深厚,开场对悬念把控很到位,但10分钟后可能怕观众看不懂,加入一些直白解释剧情的台词,故事兴味有些损失。看到“妈妈已经去世了”这样直白的台词,顿时想到《地久天长》“我们的儿子已经死了”,判断观众理解力的上限对电影人来说永远很难。Federico Mompou的钢琴音乐非常美妙。
腹上死父亲钢琴家母亲、半夜洗杯子、冰箱里的凤爪、仓鼠葬礼、扮家家酒指责晚归偷情、用父亲留下的手枪对准姨妈和情夫、♪Porque te vas、Canción y Danzas N.6
一个变态的男性政权下面的一群变态女人和女孩的故事。
(已经习惯了影院的放映事故)看的时候的理解是同《蜂巢幽灵》相似,从小女孩(同一个,很难不联想)的视角去看成年人的情欲、悲伤与死亡——她显然无法与成年人达成关于死亡的同样认知,“死亡”是一个单词,在游戏中得到扮演,在父母身上得到某种她不能理解的真实。但看了一篇长评又实在觉得与历史的紧密联系值得更高的褒奖,并且非常赞同这种将女性主体化成为历史的亲历者的角度在阿莫多瓦那里得到了“传承”,让我想要感慨这很西班牙电影。很喜欢绍拉的镜头,安娜看到自己如同鸟一般下坠、俯瞰时的镜头令我突然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