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这部电影,那段The end of the world仿佛还在上空不停地徘徊不去。分明是绝望到窒息的歌词和感情,却被一个查到的名为Skeeter Davis的年轻歌手用她甜美的嗓音唱出来,1963年的歌,当年**榜上的排行第一。
眼前浮现出那个温馨的,四处用蕾丝花边和花瓣组成的房间,这样的房间在白天应该是阳光充足的,貌似单纯可爱的Daisy梳着甜甜的发型,在她的房间里抱着毛茸茸的玩具走来走去,听着甜甜的音乐,一切都展现出她与世隔绝,如白纸般的生活。The end of the world就是从一个喇叭花样的金色留声机里一遍又一遍地流淌,蔓延,逐渐充斥了整个房间,于是整个房间就有了一种末日的味道,然而房里的一切却装饰得单纯而生气勃勃,末日的味道就变了,变成了诡异。
单独说说看girls这部的一星差在哪,看到后面爆发矛盾的时候就突然变得很别扭,还在想难道是讲精分的片子,两个主角是第二人格在彼此撕裂么?不然这剧情等下什么走向?私以为这部应该是以“非主流人士”打破歧视获得尊重为主旨的深刻片子,不料却见女主最后被磨平了棱角,被“驯化”、得到“康复”,区别于其他的psycho成为了回归主流的榜样。这迷之自以为是的设定实在让人略感不适,看完才知道导演和原作的立场的确就是有偏差,导演作为正常人不管是有意无意,的确还是以所谓主流的优越感扼杀了原作的自我,边缘化了角色的人格,还要以救世主的姿态去给予救赎,我想这并不是原作的初心,原作想表达的实际是we are not psycho,即便冷暖自知苦甜自尝,只要我说我正常外人也是实在没什么好多管的,没有judge才是真正的平等,于是导演这一分寸感就有失妥当。
片子对书做了很大改动,这个我可以理解,因为书是片段式的,本就没有特别联贯的剧情。但是我不爽的是,导演的立场和原书作者完全不同么。从书里,我看到作者是identify with all the nuts的,而且她不觉得自己以及其他人是疯的。而在这个电影里,我看到的是一个正常女孩被关进了神经病院里,而那些疯子都是十分恐怖、不思进取、阻止女主进步的。我在这里看到女主的自由意志如果被发挥出来,就会被punish,被定义为病情加重,而如果女主obey所有的规矩,就会被称为是康复了。也就是说,这部电影讲的就是一个叛逆、张扬的女生一步步被磨平棱角的故事。充满了导演自己作为正常人的高傲态度,以及对精神病患者的bias。还假惺惺地说自己是站在同情精神病人的立场上。
从头到尾女主都没有identify with the nuts的感觉。女主真是完全集合了导演的self-assertive的态度啊。尤其是结尾她还写那些个日记,把病友都数落一遍,也都是以self-assertive的口吻,令人十分恶心。
问题是,谁告诉你说,主流的意见就是对的?做主流职业就是正确的?你就必须要喜欢应该喜欢的人?
我觉得原著的主旨是呼吁主流人士多宽容异见者,呼吁diversity,反对conservativeness。许多心里疾病,例如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其实就是主流人士对于非主流人士的歧视。既然有borderline,也就意味着一定有main line,但是谁告诉你说站在main line上的人就是正常的,而borderline是反常的?只是因为大部分人都持有主流观点,就可以证明说持非主流观点的小部分人是疯子?这不就是仗着人多欺负弱小么?跟racist,sexism有什么区别?而这些“borderline”人士也正是因为得不到社会认同、被大众谴责压榨,而又无法改变自己的特质,而承受过多压力,变得自卑,只好以极端的方式发泄自己的痛苦、甚至自杀。
谁告诉你说跟许多男人上床的女人就是有精神病的,同样的rules怎么就不apply to men了呢?谁跟你说想当作家、导演、音乐家的人都是不现实的疯子?
而导演的perspective让人就非常恶心,主角从一个本来很有思想的人,慢慢变成了一个机械obey官网意见,并且排斥“落后份子”的人,结果被证明是康复了。电影还搞一个happy ending,歌颂一下主角的自我救赎,恶心s我了。还尼玛引用《绿野仙踪》,“你自己就能让自己回去”。他们凭什么tmd要回去啊?他么凭什么要被主流同化啊?还有一开始女主进神经病院时的情景,明显是满足了非精神病观众的猎奇心理啊。整个这个片子就是一个主流导演拍给主流观众看的片子,告诉主流观众们说,看,我们主流思想多么伟大啊,看,我们又拯救了一个边缘人士。看,剩下的那些不思进取的边缘人士就只能end up在精神病院里自己痛苦去了,大家一定不要向他们学习啊。
这是多么恶毒的一种态度,还包装上了一种温情、青春的外衣。
如果社会能多宽容一些,主流人群能更多地接受不同观点,精神病患者也会大大减少吧。比如说homosexuality,不就是这么回事么?
Mad world, mad time. 薇诺娜好美,朱莉演技真是绝赞。后来导演又找DuVall演了致命ID,真的太适合演突发癫狂女了。深井冰文艺女青年看此片真是自打脸。
充满恐惧与疯狂的瞬间,没有过去和未来
薇诺那我爱你。
最爱薇诺娜,无人能及的中性美...!
这世界本就一片狼藉我曾经疯狂过?或许吧。或许疯狂的是人生?发疯并不意味着崩溃,或是背负不为人知的秘密,而是你我将情绪扩大化了。如你曾经撒谎,并乐在其中。如你曾盼望永远做个孩童。
不管看多少遍Noni总是这么美...
疯狂并不是因为曾经失败或咽下了什么黑暗的秘密,那只是自我被放大了。如果你从没有说谎并因此而快乐...如果你从没有希望自己永远是个孩子...
薇诺娜令人震惊的美。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胶片版。被当作疯子的社会边缘人抱团取暖,有温馨也有冷酷无情。电影中途莫名放弃了玩得很好的插叙手法,略可惜。影片强烈的风格在中间、结尾等处又较遗憾地弱下来。安吉丽娜·朱莉不羁的神情、放纵的表演不仅吓跑了喵星人,也成功俘虏了观众的心。太难忘!获得小金人实至名归!
我以为剧情会朝着《飞越疯人院》的方向发展,最后突然来了一个“心灵成长和励志”式的结尾,但还是很不错的。薇诺娜·瑞德太美。
三大主演,一个过气了,一个成仙了,一个归天了。
有点女性版《飞越疯人院》的感觉。安吉丽娜·朱莉凭借此前拿下奥斯卡、金球奖、美国演员工会奖最佳女配角。—— 创作背景:1967年,17岁的苏珊娜·凯森(Susanna Kaysen)因精神失控被送到精神病院达一年半之久,这段痛苦的心理历程后来被她写成了自传体小说《移魂女郎》,并于1993年出版。该小说出版后不久,薇诺娜·瑞德就读过这本小说,并深深地被其吸引。因为,薇诺娜·瑞德在19岁时深受失眠、焦虑的困扰,也到精神病院接受过治疗。同年,哥伦比亚公司买下了这部小说的拍摄权,薇诺娜·瑞德主动请缨要求出任女主角,并被获准以监制的身份制作该片,但选导演的工作并不顺利,一直到1999年,选中詹姆斯·曼高德执导该片,影片才顺利开拍。—— 先是,然后是,两首让我惊喜的插曲。
这部片子给了我终生受益的启示
用剃刀会痛,跳河又太潮湿,用盐酸会弄脏衣服,吃药会痉挛,枪不合法,上吊靠不住,瓦斯太臭,干脆还是偷生吧。
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这片意识形态不正确,有点像《阿甘正传》。但其实也未必。60年代的年轻人都是疯子,他们(尤其是她们)需要规训从而重新进入象征界的秩序。与《飞越疯人院》最后男主角被切除脑子不同,女主角成功地接受了驯化,并且,到了70年代,大多数的疯子都出院成了正常人。没准这是种讽刺也未必
500年後再見薇諾娜瑞德,和朱莉在一部如此有意義探測瘋狂與真實的邊界,曾經看過一本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的書,在看似瘋狂的背後,女主角在探尋自我,邊緣型人格也許並不是一種精神疾病,在朋友、自殺與治療中,矛盾地撕扯自我再小心翼翼拼湊起來,結合那個時代背景,若有似無地為垮掉的一代正聲。
70 Angelina Jolie 尽显彪悍。影片故事性并不强,松散的叙事在缺少趣味时是很乏味的。Winona Ryder在疯人院中成长并找到了自我,其间的经历似乎还不足以强烈到让人顿悟。她的迷惘也好,边缘性人格也好,在影片中都只是幌子,她本人却以貌似最清醒的态度批判周围的一切。
我喜欢薇若娜,她纤细清纯美丽。片中朱丽强势,薇若娜纤弱,两人搭配非常协调,竟然有温馨的LES感觉。另:此片LETO同学也在……
治愈系精神病院电影。60年代末的大时代背景被淡化了,从一个中产阶级富贵精神病的文艺女青年角度,还算诚恳地去描绘了一群社会边缘异类。但感觉治愈系总意味着某种妥协,好像按主旋律价值观看来,文艺的张力在于如何接受和生存于这个不正常的世界,反正太孬种了
Lisa没有疯,是太真,是看透了这世界,是自身太脆弱,于是戴一副不在乎的面具,抵抗世间纷扰,她需要人来爱她。哪一个疯狂的人不是脆弱呢?哪一个疯狂的人不是需要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