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 電影 Mary Poppins-歡樂滿人間 (觀後感)
P1
片名:Mary Poppins-歡樂滿人間
國家:美國
美國上映:1964年8月27日
香港上映:1965年10月21日
導演:Robert Stevenson(1905-1986-uk)
編劇:Bill Walsh(1913-1975-usa), Don DaGradi(1911-1991-usa)
P.L. Travers (原創小說作家)(1899-1996- Australia)
演員:Julie Andrews(1935-uk), Dick Van Dyke(1925-usa), David Tomlinson(1917-2000-uk)
首先我想替這電影打分(以10分為滿)。這是一齣懷舊歌舞片。
視覺: 8
聽覺: 7.8
劇情: 7.6
舞蹈: 8
整體演員演出: 7.8
對於懷舊歌舞片我是有偏愛的。
過去曾聽說過別人談論它,有讚的,但不是極讚或力推。
所以開場的心情不多期望,以平常心觀看。
很快,我便投入了,而且聚精會神。
因為看到男演員Dick Van Dyke(狄雲戴),他的舞姿生鬼有趣又流暢,以六十年代來說是很出色的表演了。
劇情沒有我想像中老氣,而且加入了動畫,奇幻顯法術的劇情,令我越看越滋味。
P2
先說一下劇情:-
以1910年在英國倫敦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為背景。
一個事業型的單親父親,在銀行工作,常常為教育子女感到頭痛。
一天,保姆要辭職,他要尋找新人代替。
兩個子女得知後,調皮地寫下對保姆的理想要求。
父親看後覺得胡鬧,把條文紙張撕碎棄掉。
誰知一位從天而降的女士 (茱莉安德絲) 前來應徵,並遞上本來已撕毀的條文紙,父親一頭霧水。
P3
保姆開始在這個家庭工作,本來兩個調皮的孩子,對著這位保姆都乖乖起來,說什麼做什麼,叫你們睡他們便去睡…
她會唱歌給小朋友聽、有愛心、有耐心、陪伴他們,這是孩子們最基本的要求。
但最大的原因不是這樣,而是她一身法術!
看著畫中景色,跳下去便進入了另一個空間、畫中的世界。
孩子們被她帶到遠遠處,美麗又奇幻。
基本上她不用做家務,手指指,所有東西便井井有條…(太好啦!)
故事除了一臉孩子氣,也反映人性的故事。
父親無法投入孩子的世界裡面,心裡都只為著金錢,最好子女從小便養成金錢夢,從而懂得理財、賺錢、然後錢生錢...
P4
故事看完了
我喜歡。
每當看到六十年代的歌舞片,很自然會想起 Singin in the Rain (萬花嬉春)。
雖然它未能在我心目中取代Singin in the Rain,但如果喜歡懷舊歌舞片的,是很值得一看。
迪士尼不算是我特別喜歡,但它確實有基本水準,在舞蹈編排,歌曲悅耳等等...
記得前陣子看 Tom Hanks(湯漢斯)的電影 (Saving Mr. Banks-2013)。
故事劇情就是Walt Disney如何說服P.L. Travers,把 Mary Poppins 授權給他拍攝成電影的過程。
如今看著這齣 Poppins特別感到有趣。
P5
此片在 第37屆 奧斯卡 輸給了(My Fair Lady 窈窕淑女),但也合理的,因為對手太强呢…
導演:Robert Stevenson(1905-1986-uk)
P6
P.L. Travers (原創小說作家)(1899-1996- Australia)
P7
P8
P9
有關奧斯卡獎項:-
得獎
最佳女主角獎(茱莉·安德魯絲)
最佳原著配樂獎
最佳歌曲獎 ("Chim Chim Cher-ee")
最佳剪輯獎
最佳視覺效果獎
提名:-
最佳影片提名
最佳導演提名
最佳改編劇本提名
最佳彩色攝影提名
最佳藝術指導提名
最佳音效提名
最佳改編配樂提名
最佳服裝設計提名
文 goods_hk @ 東加豆
(tonkabean@ymail.com)
这部电影对迪士尼来说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收获了13项奥斯卡提名——这个数目对当前的迪士尼来说仍然是空前绝后的,也让饰演本片玛丽·波平斯的演员朱莉·安德鲁斯就此得以成名。但原著作者P. L.特拉弗斯对本片却是相当的不满意,也正因此她不再授权迪士尼拍后续的几本《玛丽·波平斯》了。当然,华特·迪士尼当初为了说服P. L.特拉弗斯也的确是费了一番功夫,P. L.特拉弗斯刚开始是完全拒绝迪士尼拍摄她的作品的,经过几十年的接触和谈判,P. L.特拉弗斯最终才勉强同意迪士尼拍摄(具体可参看那部“Saving Mr. Banks”,虽然讲的并不完全符合当时的事实),但没想到拍出来后还是让原著作者失望了。
我现在对原著也只是出于跟电影做对比为目的的大体翻看了一下,没有做细读。不过就以我现在对原著的印象来看,我大体也能理解原著作者为什么会对影片不满:说实在的,影片的大多数情节是能在原著中找到参考的(虽说改动很大,其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基本可以肯定影片还是照着原著来拍的,并非是打着原著的名义做任意发挥。不过,几位主要人物却给人以跟原著完全不符的印象,其中差别较大的一个就是主人公——玛丽·波平斯阿姨,可以说朱莉·安德鲁斯演出来的这个角色跟原著还真是一点也不像。其次,可能也是让原著作者最为介怀的,本片的班克斯夫妇跟原著完全判若两人:或许是为了戏剧冲突,影片把班克斯先生塑造成一个刚开始非常专制、不通情达理的人,在原著的班克斯先生还是比较随和的,而且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是以她父亲为原型来做的,影片却做成这个样子让作者看来很可能就是不可原谅的了。其他的就是作者本身并不是很接受迪士尼的这种动画影片风格,这也是当时迪士尼跟P. L.特拉弗斯之间谈判的最大障碍,即便是拍出来了作者仍不愿意接受这种风格。
抛开原著不谈,本片对迪士尼来说依然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本片发展出了一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并非在原著存在的东西,就比如说那个我读不出来的长词“Supercalifragilisticexpialidocious”(不过P. L.特拉弗斯对这些恐怕不会有好印象)。本片的玛丽·波平斯阿姨,也是朱莉·安德鲁斯演绎最为成功的角色之一,她为此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而后她在《音乐之声》饰演的玛丽亚跟本片几乎是如出一辙(也正因此她刚开始并不愿意演玛丽亚)。本片的主题曲“Chim Chim Cher-ee”,是迪士尼获得奥斯卡最佳主题曲的曲目之一。不过打动原著作者的曲目却是“Feed the Birds”,这正好也是华特·迪士尼最喜欢的曲目,虽然两人分歧很大,但这点却正好相同。
总体说来,本片只适合喜爱迪士尼动画风格的人去看。无论从布景还是情节设置,本片更多的还是只能当成一部迪士尼动画,而不是原著的电影版。
除了本片以外,前苏联也曾在1983年推出过一个《玛丽·波平斯》的电视电影版。看了一遍感觉这部电影的人物形象反而要更接近原著一些,布景居然更有英伦风采(虽然更为现代化)。不过这部电影的情节跟迪士尼版完全不同(我在原著也找不到参考,从本片的评价看应该不可能全是胡编乱造,不过从我现在得到的消息看本片是从后续几本《玛丽·波平斯》取材也说不定)。看完后我觉得这2部影片若是能合计着取长补短一下,效果应该会更好,P. L.特拉弗斯或许也有可能满意了。
PS:P. L.特拉弗斯跟J.K.罗琳是很相似的,如果放到现在,P. L.特拉弗斯也能把《玛丽·波平斯》打造成跟《哈利·波特》一样卖座的系列电影。只可惜她的运气不好,生在了那个年代,当时人们还不太热衷于改编这样的题材,她在这块也没多少选择余地,对这样的电影她虽想上去亲自控制却控制不了,导致留下遗憾。不知现在还有人愿意改编《玛丽·波平斯》么?
《欢乐满人间》作为好莱坞大制片厂时期制作的又一部歌舞片,二次曝光、视觉效果、背景投影等多项技术的日趋成熟让那些不可能的场景变为可能。叠化和叠印轮番登场,迷离的梦幻气息扑面而来。正是因为真人与动画相结合的技术,让真人与动画早于里程碑之作《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再一次很好地相互融合。
整部影片采用表现而非再现的方式,通过演员直接与观众互动来加强那种观影的交互感,用欢歌笑语和精心安排的情节隐喻儿童在生活中的经历,并在歌曲声和情节的过渡中达到教育启发孩子的目的,A Spoonful of Sugar太上头!在班克斯一家从开始的破碎、失调到结尾的凝聚和充满爱的过程中嫁接着儿童与成人,并在搭建互通桥梁的过程中完美结合着成人与儿童的利益。舞台剧式的表演有时虽略显不自然,但足以让观众瞬间迷失在歌舞中,好像又回到了《西区故事》,看完一整天心情都是好的,supercalifragilistic-expialidocious~
上学期为了做presentation,几乎把这部电影所有有关视频资料都看了一遍。本来一开始对这么个老片子提不起兴趣来,搜集到后来竟然如痴如狂。
2014年是电影上映50周年,迪斯尼出了蓝光,绝对是老电影的福利。同时,今年也是西区音乐剧版《欢乐满人间》10周年,值得纪念。
《大梦想家》这部电影绝对要和这部打包观看才有效果,虽然《大梦想家》里塑造的不完全是现实发生过的,但是当时的感动绝对没错。
一下罗列一些我来记得的资料吧,可能没什么章法:
1.迪斯尼本人是看了Julie Andrews在百老汇主演的歌剧《卡梅洛特》之后,钦定她来出演女主,当时Julie还在犹豫,因为她更想出演《窈窕淑女》(后来角色给了奥黛丽·赫本,但朱莉凭借《欢乐满人间》拿到了奥斯卡)
而且电影还是等了Julie一年才开拍,因为之前她怀孕了。后来的片场照可以看到她抱着襁褓中的女儿。Julie当时的丈夫也拿到了服装道具组的工作。
2.男主Dick Van Dyke是美国人,这也是原作者不喜欢他的原因之一,原作者想要Laurence Olivier来出演Bert。不过Dick的口音伪装的还是把一些人骗了的,那种伦敦东区腔重得吓人。
3.作曲的是Sherman兄弟,凭借屋顶的那首烟囱歌,也拿到了奥斯卡奖,他们的感言很简单——supercalifragilisticexpialidocious!
4.迪斯尼本人最喜欢的歌曲就是片中的喂鸟歌Feed the Bird,这首歌也是打动原作者的歌曲(并不是后来电影里所讲的Let's go fly a kite)
5.原作者显然是十分不满意这部电影的,以至于后来音乐剧的制作再找上她,她还是十分不情愿,最后统一授权的条件是:不得有任何美国人参与制作!(针对当初制作电影的那批人) 这也导致Sherman兄弟不能参与到音乐剧重新编曲中。
6.音乐剧版于04年在伦敦西区启动,Laura Michelle Kelly凭借出演了Mary Poppins获得了奥利弗奖。06年引进了纽约百老汇,曾在西区出演Bert的演员Gavin Creel也跟着转战了百老汇。
音乐剧版剧情更偏向于原著,只是保留了经典传唱的歌曲,重新编曲后和声很美妙,但不失原味。
我对Mary Poppins这个名字最初的印象全部来自小时候听的迪士尼磁带,那些美好的旋律让我看[大梦想家]时差点流下泪来。但到了今天看到正主了却很难有感动,尤其带着孩子玩的部分画面好看可感觉不到快乐,倒是父亲略带苦涩的部分让人感触。俩小朋友的尴尬表演让我怀疑他们是关系户,Andrews阿姨真美。
比起Mary Poppins Returns更想看Bert Returns
高清版不能更欢乐了,这是一部不会被时光所掩埋的歌舞片。朱莉安德鲁斯的朱红色口红像穿越了时光一样依然保持珠光般亮泽。迪士尼是真的很会为孩子们谋福利,真人与动画的结合在60年代可谓别出心裁,放到今天看依然赏心悦目。棚子里搭出的美景虽然是假的,但童话故事里就是这样的~
以现代的眼光来看,歌舞太饱和了些。迪斯尼使出了当时代的所有视效技术还原小说塑造的“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小奇迹”氛围。粉笔画、大教堂的美术和天台上的群舞当真绝倒。虽然我最喜欢的动物园情节没有出现,但影片挑选的几则都切合“欢乐”这个主题。Poppins的小傲娇和小自恋好可爱。
「It is a game, isn't it? → Well, it depends on your point of view. You see, in every job that must be done, there is an element of fun. You find the fun, and snap! The job's a game.」「Sometimes a person we love through no fault of his own, can't see past the end of his nose.」【♫Spoonful of Sugar♫】【♫Let's Go Fly a Kite♫】
还都是舞台背景,juli andrews正年轻
我悄悄地来 正如我悄悄地走 我挥一挥衣袖 留下了欢乐满人间。Mary Popins真让我们感觉到supercalifragilistic expialidocious!盖尔加朵说这是她最喜欢的电影 果然没介绍错!
波平斯的包,画中游,空中喝茶,大闹银行,波特安慰,屋顶烟囱跳舞,父亲解雇,母亲女权运动,爸爸修风筝,众多场景联合,人物个性鲜明,狗也抢镜,一部可爱的电影!爱和理解。
世界上只有一个Mary Poppins,而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不快乐的小孩。大多数小孩都会长大,丢弃曾经的奇思妙想,他们成了千千万万庸庸碌碌郁郁寡欢生活苍白无力味同嚼蜡的人之一。 其实,不管有没有Mary Poppins, 对于孩子们来说,最重要的是留住那些五光十色的遐想让他们在小脑袋里一遍一遍地上演 。
4.5星。早期经典。参考影片《音乐之声》
“ 良药苦口,加糖下咽!”
家里来了个机器猫……不,神仙姐姐……supercalifragilisticexpialidocious…… 让-皮埃尔·热内的《黑店狂想曲》的屋顶戏有没有致敬的意思?
在那个年代能把电影拍成这样,已经足够惊人。情怀值五星。尤其是听到“a bit of magic?it’s easy”,我一下就激动得浑身发抖,高二那年演讲迪士尼时给大家放的混剪的开头配音原来出自这儿。我们的朱莉真好看,比在《音乐之声》里还好看。小时候,我最喜欢水晶球……听到歌,看到夜景,已经热泪盈眶。Mary Poppins只有一个,但孩子的童真数不尽,希望它们像星星一样长存。
supercalifragilisticexpialidocious~~
上帝啊,P.L. Travers女士一直不想卖版权是正确的。
Supercalifragilistic-expialidocious! (超級霹靂快樂得不得了!)「快樂教養」是有原則的,順道調侃老派英國民族性、刻板印象。煙囪舞橋段的畫面構圖和場景調度帥氣又流暢;天花板下午茶會,笑到不想從屋頂掉下來。期待新版艾蜜莉布朗的演出。小孩愈壞,境遇愈慘,就得換魔法保姆麥克菲出馬了。
开头好中间闷结尾假。Dick Van Dyke丑,小孩不可爱也不漂亮。对小孩子来说,Julie Andrews这种歌唱型保姆有新鲜感但估计几天就厌了,魔法保姆虽然不错但总有点担心幻觉始终会消失。Emma Thompson演过"Nanny McPhee"再演"Saving Mr. Banks"合情合理合味道。
因为先看了《大梦想家》,所以能注意到华特迪士尼说的“玛丽波平真正要拯救的,是班克斯先生”。《大梦想家》告诉我们,一切故事的核心,在于人与人的连接,而《欢乐满人间》则证明了这一点。尽管在今天看来略显拖沓的剧情略有减分,但能感受到那个时候的人们是多努力不让技术限制想象力。
浪漫主义喜剧歌舞片,结局如云朵般松软温柔。在庸常琐碎的生活和绚烂美好的童话世界之间打开通道,真让人意想不到,原来只要一幅画在地上的画,我们就可以跳进一个不问世事的世外桃源。这部电影的历史背景刻画很有趣。比如为妇女投票权奔走呼告的女主人,还有代表着普通工人阶级的清理烟囱的工人群像,他们在夜晚俯瞰城市灯光,以灰头土脸和一袭黑衣悄然融入这个城市,他们勤劳快乐,而当他们顺着烟囱掉入光鲜亮丽的别墅里时,又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便匆匆挥手作别,回到街道。父亲与自我的决裂和回归家庭,在这里很理想主义,完美到难以接受。Mary Poppins用魔法给社区带来一段不可多得的亲子时光,最后乘着风,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There's nothing more charming. Mary Poppins是完美的,但又不是完美无缺的。如果谁不喜欢Mary Poppins那真是不近人情。看完满心都是粉红色泡泡。supercalifragilistic-expialidoc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