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在我心中就是满分电影。
I belive this court is guided by law, not by fear. 最后穆的自我称述,太精彩了。 电影里几个人物的变化: 1南希从一开始只是单纯的为自己的法律信念而战,变成真正关心穆,穆对于她来说,从'the case'被辩护人变成You,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泪的人; 2狱警态度的转变:刚开始穆问他的姓名他说自己无权奉告,最后互称Mu和Steve,他们不再只是狱警和犯人,甚至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朋友,狱警们会为了穆胜诉而替他高兴。 控方律师在知晓穆是在遭受了70天的残酷虐待和审讯后招供的事实后忠于自己的信念和良知退出了控诉团队,as a Christian and as a lawyer, 我们都应该遵守(记的不太对)和维护defend宪法。 南希关于为什么美国政府要在关塔那摩这个法外之地建监狱的经典论述: 不是为了这些犯人,而是为了狱警(为了能够用各种非法手段来审讯)。这些被拘留的人,他们不是嫌疑人,而是证人witness. 美国政府想要这个案子尽快审理结束,someone need to be held responsible for 9.11, but not anyone. 面对记者问她为什么要为穆辩护,南希是这么说的: 如果我为一个强奸犯辩护,没人会说我也是强奸犯;如果我为一个杀人犯辩护,没人会说我也杀了人;为什么我为一个疑似恐怖fz的人辩护,事情的性质就突然变了,我就变成了一个叛徒,变成了国家的敌人?
十分难以想象的是,这么一部好的作品,排片率低到可怕。 关塔那摩虐囚全球遍知,本片是如实表述,是控诉,是忏悔,是反思,是洗白,是人性的光辉,是制度的辩护,也许,都有。 美国是一个处处“按规办事”的国家,向往美国的华裔也多把笔墨挥洒在这个优点上,包括片里对于各类繁复的探视,查阅,传送,审核,各阶层级别拥有的权限刻画倒是入木三分,不过,连虐待和凌辱(堪称弄不死人的731部队)也用规范的文笔予以登堂入室,恐怕全世界,唯此一国! 不得不说男主是幸运的,因为有忠诚于宪法的“死板”律师(台词:我只需要知道美国政府没有足够的证据,其他的事情我不管);因为有良心发现且战斗力明显较弱的控方律师(卷福);因为有自以为是且不违反规定不给面子的监狱将军;以及,男主拥有很好的文化水平和写作能力,包括最终法庭陈词的时候,男主充满——爱,善良,包容,宽恕,哭诉这些美国人特别爱听词汇的当庭演讲,这都是男主最终重返自由的关键点,缺了任何一环,也许男主永远冤狱,这说明——知识就是力量,要上好大学,要口若悬河!! 移步换景的描述男主在塔利班训练的回忆片段很有意思,他到底有没有招募,策划,组织恐怖活动,影片没有明说,似乎有似乎没有,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美国政府没有足够证据,正如朱迪福斯特所说——“其他的事我不管”。 美国社会的屈打成招,刑讯逼供,只存在关塔那摩么?我看未必。影片简洁明快,剧情紧凑,表演精湛,故事流畅,推荐观影,8.5分!
760号犯人拍的好真实,但我感觉这部电影可能讲出了很多本来和911事件没有关系的人是因为被美国的愤怒和被迫宣布他有罪,不管怎么样,我看到了这个犯人,他确实遭受了非人的虐待,哇靠,简直是不要命的那种!不管怎么样,我觉得这种电影确实很值得去看,而且把他的原著也看一遍,而且你会觉得看完之后很爽!
昨晚匆匆看完整部电影,说实话,有点心累。或者说有点失望,因为这部电影本来可以做得更好。
先说评分,7.3/10,给出五星纯粹是为BC,第一次作为一部电影的主要制片人、独自筹建整个电影班底(找导演、定男主、找Jodie、拉STX宣发,后来还因为始终找不到人演Stu亲自去演),演的过程还重感冒,做的不错,辛苦他了。就是对剪辑的审美有点问题。
整部电影最出色的是表演,不开玩笑。无论是Tahar还是Jodie,任何提名或者获奖都是实至名归(当然,奥斯卡一向对穆斯林演员不友善)。BC算是稳定发挥,但角色基本沦为工具人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和发挥空间。谢琳更惨,她的角色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电影的摄影,尤其是中间那一段,能看出其实相当出色。采用的小技巧也很不错,酷刑、审讯等镜头都是1:1的画面比例,塑造出的颗粒感。还有就是摄影所呈现的压迫和逼仄,做得不错,中规中矩之上略有出彩,算得上是有亮点。
三条支线有人觉得有点太多完成度不高,但其实如果只是将本片作为追求商业化的偏类型电影的艺术片,叙事完成度其实很高,几个冲突也设计得很精巧。但尤其是Jodie饰演的Nancy律师那条线上的小冲突,怎么说呢,觉得有点遗憾。能感受到紧张,但是没别的了。刚刚吊起胃口就解决冲突,要么就是跳去另一支线,情绪上始终没能推进到某个紧绷的点。Stu的支线在前期冲突设计上还算很吊人胃口,可惜最后草草收场,虎头蛇尾,可能也与Stu本人的一些经历、对话较为敏感,影片需要考虑在美国的票房和评价等有关。
男主mo的支线很出色,几乎全程高光。Tahar演技很好,摄影也很给力,编剧虽然拉跨但照着原著写也没拉跨到哪里去。其中的酷刑镜头真的是全片的高光时刻之一,这条支线在那个地方真的将情绪和氛围推动到了极致。但是很可惜的是,mo的支线里闪回太多,让这条仅有的几乎无槽点支线变得有些凌乱,没有原本应有的那么出彩。
然后让我骂一下编剧跟剪辑吧。编剧你的关键情节冲突,Nancy的线上真的太弱了几乎无反转,我看着都觉得顺风顺水除了Teri被人绊了一跤除了那个人群围拢过来的一幕,几乎纯靠Jodie姐姐的演技在撑……Stu的线也太虎头蛇尾了,这个角色有那么多可以深挖的东西,例如电影里一带而过的海军特训(Stu对此到底持何态度?),Stu的朋友死于911而如今他公开说他不能against这个人,那他的朋友妻子是什么反应?Stu最后自述那篇文章题目叫做“一个上校的良心”,那么他面对他所曾经信任的东西崩塌是什么反应?当他要求MFR的时候,他的目的可能不光是想定罪,还包括说服自己这个人没有被虐待过,他就是恐怖分子。
电影所冲击的所直指的是美国政府和美国军队的酷刑、对人权的漠视,所以他们高光了那个无辜的mo,高光了人权律师Nancy,却没有说这个无法对抗自己良心背叛了军队给他的任务的人最后得到了什么结局。Stu身为能够成为军事公诉人的人,海军飞行员,曾经经历过反拷问特训,还是TS/SCI保密成员,其实他身上本来也有应该highlight的点。电影只是一带而过,“Stu从海军退休”——相信我,把这一行字背后的东西拍出来,给每个支线都讲一个结局,这部电影会更有冲击力度。而编剧没有写。
不过可能这部电影的初衷并不想如此,毕竟,这部电影终究还是要去冲“自由美国”的奖项,而关塔那摩仍在使用。
至于剪辑,烂得是有目共睹,剪得稀碎,除了酷刑意识流的那段。真的浪费了这么好的表演。考虑到BC是审核剪辑的人,让我怀疑一下他的审美先。
最后来讲讲感受吧。
虐囚题材的我之前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对我造成的冲击是巨大的。尤其是它毫不避讳的拍出来的那一段。作为洁癖,我看到吃shit镜头的时候差点吐出来。催眠那一段的拍摄很出色,演员更出色。这部电影分级应该是R吧?没有warning有点猝不及防。最后法庭上那段发言很感人,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promised land,也没有公平和自由的应许之地。
同时这部电影里的宗教色彩也很有趣。mo靠祈祷获得力量,虽然241一直嘲讽他的祈祷,但是最后还是没有劝他放弃祈祷。而mo在告解、认罪等等关键地方,都在反复祈祷。他的祈祷异常虔诚。而Stu——这个导演一直戏称为trump的角色——正好也是个虔诚的基督徒。见到朋友妻子是在教堂,做出最后的选择也是在教堂悼词的帮助下完成的,一切都有如神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这是在声明宗教的真正意义——引导人类的善良、同情、宽恕与良心,也是在营造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和解,试图弥合裂缝告诉所有人宗教都殊途同归。当然,这个想法本身就很有趣,考虑到Benedict现在佛教徒的身份,就更有趣了。
整体来说,一部成功的商业化艺术类型片,艺术成就不是很高,展现力度也不够深刻,铺开角度倒是挺广。电影有太多意犹未尽之意,可能还是Benedict有迎合市场之心。
————我是分割线————
下面是一些电影引发的感想,和电影本身的手法、拍摄技巧等等无关,不想看的可以直接绕路蟹蟹
电影里面美国民众的义愤填膺其实十分容易理解。他们畏惧恐怖袭击,也很可能有在911里丧生的亲人。911飞机撞毁世贸大厦之后,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
恐惧总是容易变成愤怒,甚至是无理智的愤怒,因特网上的舆论已经无数次证明了这一点。在这部电影里,民众也有着同样的愤怒。政府与军队深知民众的愤怒,除了平息愤怒之外,他们还想要证明自己并非无所作为。所以他们要去找罪犯,追踪元凶,不惜动用一切极端手段;而对于所有的起诉,他们寻求的都是死刑。
这也是为何美国追踪本拉登追踪了整整十年。
但在当时,911发生不久之后,美国政府束手无策。他们找不到那个“招募者”。但是他们需要找到一个人,推出去,平息民众的愤怒。他们找到了slahi ,一个完美的“替罪羊”。如果他们找一个CIA内部成员去当公诉人,或许这件事能够死活拖下去;但他们找了Stu。Stu在他们眼里是很完美的人选:军方背景,经历过特训,军事法庭律师经验,忠于宗教、美国和军队,最重要的是,Stu的朋友死于911,并且其实死于失血过多。
换句话来说,Stu并不拥有恐惧——这让他可以更好的处理这件事;但Stu拥有愤怒、仇恨和哀伤。愤怒、仇恨和哀伤,对于军方来说,是最好利用的东西,他们可以让Stu去寻求一切可能的证据,将slahi 钉死在罪名上。Stu也反复说I’ll make them pay,那种仇恨和哀伤始终淤积,即便他最后毅然公开关塔那摩的罪恶,他仍然说要是他发现slahi 有任何嫌疑,他仍然会杀了他,即便他知道他这辈子再也不可能踏上军事法庭。
Slahi。怎么说这个人呢。我很感激电影并没有美化他——因为他确实,真的,加入过基地组织,并且在基地组织受训。如果不是他眷恋在德国的生活,他还真的有可能成为基地组织的骨干,变成一个真正的恐怖分子。但是他最后离开了,他想回到自己在德国的生活里,有他的妻子,有他的孩子,看着球赛喝着酒,除了古兰经之外和肤色之外与普普通通的德国人并无区别。但他没能回去,他成了the chosen one——当然,这里的意思是,那个被选中的替罪羊。他只是恰好被选中了,当然也不是纯粹的恰好。可以说,他只是被另一个人供出来的——那个人说的都是假话,但那个人想要保命。
毕竟,我们都从电影里看到了所谓special project到底是怎么回事。
残酷的折磨之下,所有人的个人意志、自由意志都能被碾碎。Slahi 并不是那个例外。甚至没人有权利指责他。还记得241吗?电影里不动声色的self-choking,说的到底是什么不言自明。谁知道他是怎么死的?没人知道,除了杀了他的人。不怪乎Nancy会在看slahi 的信时泪流满面,不怪乎Stu震惊到站起来在房间里踱步几乎无法继续阅读下去。special project,没人扛得住。Nancy的震惊来源于她的人道主义,她甚至在读完资料之后去了一次关塔那摩,什么都没干,除了一场交谈,一场“I care about you”的交谈。这不是伪善,这是基本的善良。Stu或许是可以杀人不眨眼的人,但他同样无法忍受这一切发生在一个可能无辜的人的身上。当然Nancy远比Stu善良,毕竟Nancy觉得从一开始这场拘留就不该存在,而Stu觉得并无所谓。
slahi。我其实很难开口谈他,因为不知从何说起。他的那些回忆,那些闪回——虽然我说剪辑让故事变得凌乱——是真的令人伤心。宗教贯穿下的平静生活,欢乐,甚至有点自在的爱足球的少年,喜欢听海水的声音——slahi的形象变得非常真实,非常贴近每个人的生活,与每一个普通人别无二致。在关塔那摩,他还能苦中作乐,能踢球,能开玩笑,能学英语。真的,令人胸口一痛。他后来所展现出来的困兽般的嘶吼,对所有人的不信任,那种防备和脆弱......Tahar演得太好,太令人痛心。被毫无来由的囚禁在关塔那摩没有摧毁他,special project却摧毁了他。
“see you later, alligator.”241死之前这么对他说。这句话或许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意味着永别。
Slahi在与Nancy见第一面的时候说了这句话,得到人身保护令的时候也说了这句话。
他以为Nancy不会再来了。他以为人身保护令就意味着跟这个人间地狱永别了。
当然后来他还是离开了关塔那摩,但那些经历和创伤会永远伴随着他。这是一辈子的事。
当然,作为Benedict的粉丝,我总是对Stu格外留心一些。片中Stu与将军交谈,质问将军是否存在虐待囚犯的事的时候,将军突然问他的那句话。Stu回答说那几天过去之后一切都一团乱麻。
将军问他说......你一定不喜欢呆在绿营的日子吧?
我合理推测,那个地方,其实就是对特种部队——尤其是飞行员这种坠机后有可能落在对方领地的人——进行反铐问训练的地方。这种训练,其实也不过就是把他们的酷刑在自己的士兵里再重复一遍。Stu的一个朋友已经异化了,经历过这些,也可以对别人实施这些。Stu也经历过,但Stu还没有认为这理所当然。
所以如果这支军队对人残忍,那多半是因为他们对自己也很残忍。
他们能够对他人实施这种酷刑,其实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同理心早就在自己经受酷刑的时候被摧毁的一干二净了。
说白了就是,有几个Stu呢?Nancy倒是很多,Slahi,也很多。
可能再看几遍之后还会继续来写,先放在这儿吧。
本篇内容基于讨论得出,不属于个人
2002年1月,美国在其关塔那摩湾海军基地搭建了一所临时监狱,用于关押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囚犯,由于阿富汗战争转入持续战,全球恐怖主义盛行,临时监狱长期无法关闭,经历四任美国总统后,这所陷入“虐囚”风波的监狱仍屹立不倒,它差点击碎几百年来搭建起的西方人权体系,甚至被冠上21世纪的集中营这样的骂名。随着美国第46任总统约瑟夫·拜登就职上任,关闭关塔那摩再次被提上日程,至于是否可以完成奥巴马政府时期的遗愿,还要拭目以待,但这段历史值得给每个人警示,《毛里塔尼亚人》不失为一次好的记录和捍卫人权的呐喊。
首先,提一下关于《毛里塔尼亚人》这个名字。自出熟肉资源至今也一周了,豆瓣仅有818人评分,imdb有4300多人评分,相比名字更直接、探讨同一事件的《酷刑报告》,观看人数要少很多。不是冷门艺术电影,而且改编自外交部点名的重要事件,为何关注度如此之低?
L:作品的标题从原作的《关塔那摩日记》,到《760号犯人》,再到现在的《毛里塔尼亚人》,不知大家怎么看? 我:我觉得《760号犯人》更好,跟主题“不为人知的囚犯”相关。 Z:760号犯人代表一种特指。 L:我也觉得,好像没有必要特别提及毛里塔尼亚人。 W:还是760贴切一些,叫《毛里塔尼亚人》这个名会让人以为是讲原住民的故事。 F:我也更喜欢760号犯人,有更多寓意,毛里塔尼亚人听着很像是传记片或者地区宣传片。
名字没起好,直接影响片子的关注度,位于非洲西北部的毛里塔尼亚怎么也不会成为热门地点,更别提作为电影的题眼了。如果就叫《毛里塔尼亚人》,也许以斯拉希为主要视角去叙事会更好,多补充他在自己国家的生活,被抓之前和被释放回国之后的生活对比,而且事实上他在被监禁前后的故事比影片中展示的还要丰富,在他被释放之后一段时间内,他的护照仍被美国扣留,仍处于自由受限的状态。更多故事可以阅读2020普利策特稿奖《关塔那摩最黑暗的秘密》,里面有很详尽的叙述。
本片优点:
1.改编自真实故事
导演凯文·麦克唐纳擅长拍摄纪录片,他对于真实故事的把控很有一套,之前剧情片《末代独裁》就表现出不俗的掌控力,加上真实故事的力量和沉重感,还是值得观看的。
关于片尾字幕对真实故事的补充,大家也有很深触动。 Z:每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非国产)电影,在结尾处的真实画面和字幕陈述都挺有力量的,这部电影虽然在前边有节奏乱掉、人物工具化、主题没升华、不深刻等问题,但还是被结尾小小地触动。 C:我也被结尾触动,特别是胜诉了之后,又被抓进去。 W:上诉成功了,竟然又被关了七年。 Z:国产电影在拍真实案件的时候,往往不如国外的电影处理得高级,仅仅是陈述出来。比如《湄公河行动》结尾字幕,给予什么什么沉重的打击,但国外这种题材影片把真实影像和字幕一放就特别有力量。 我:国产片尾字幕让人反感,国外片尾字幕让人反思。
2.表演好(主要是塔哈·拉希姆)
三位主要演员的表演都保持一贯水准,这对于故事的展现十分重要,起码可信度上是加分的。尤其塔哈·拉希姆对于默罕默德·斯拉希的发掘很到位,开篇的自由,中段的怀疑和最后释然,非常完整的表现了一段心路历程。 W:他们几个的表演是水准之内,塔哈·拉希姆是本片看下去的动力。 Z:相比其他演员,男主发挥要更多一些。 我:塔哈·拉希姆有机会提名这届奥斯卡吗?但是博斯曼要是提名男主,就现在这个形势,恐怕博斯曼赢面还是大点吧。得亏博斯曼的表演也挺不错,不然真为塔哈鸣不平。
朱迪·福斯特在第78届金球奖中斩获最佳女配角奖项 Z:朱迪·福斯特的表演严格来说就是女主角。但是如果按照全片只有一个主角的话,她也可以勉强算作女配角,表演不失望但也没惊喜,水准之中的表演。 F:朱迪的表演我觉得挺不错的,像是她这个年纪应有的水准,这个角色很容易往大了演,朱迪在许多地方很收敛,但是能感受到情绪的多种变化,细节处理很丰富。
3.部分镜头拍得好
首先就是展示酷刑的那一段,宗教侮辱、水刑、噪音、强光、威胁等等手段混剪成一段蒙太奇,那份短时间内的冲击力令人窒息,拍得惊心动魄,恐惧感也直抵人心,要是没有这一段,片子的可看性要下降一个档次。 Z:我喜欢后面酷刑的摄影部分。 L:我也喜欢后面酷刑的部分,感觉是片子的唯一亮点,还有短吻鳄的特写也不错。 F:我和大家一样喜欢酷刑部分,这种迷离的氛围给人压抑感,虽然没有触目惊心,但同样可以带来感知上的冲击,而且我还认为这段戏份很巧妙,有种嗑嗨了的浑浊感,有几分《猜火车》的感觉。 这种精神恍惚感除了塔哈的演绎,剪辑、摄影都有一定功劳。
Z:第一场询问戏的时候,摄影的构图、角度都挺有特点。 两位律师第一次讯问斯拉希时,斯拉希坐在黑暗之中向光亮处偏头,代表其对自由的渴望,但明显可以感受到他对于来访者的不信任,从后边我们可以得知,每次有新的来访者,斯拉希遭遇的酷刑都会上升一个强度。这段谈话正反打也挺有特点,选择聆听者脑后的机位去拍摄说话人,双方的沟通和信任逐渐建立起来。
影片也采用变换画幅,用光影表现监狱逼仄等手段丰富视听,也是优点。
本片缺点:1.角色刻画有问题
卷福以及其他次要角色刻画太差,甚至到了影响影片节奏的地步。《酷刑报告》中有绝对大男主,所有戏份可以围绕他展开,而《毛里塔尼亚人》选择三线叙事,本想做到全面,但呈现出来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开头三个人物分别登场,以为会是三人平分戏份,但讲到后来,线索全乱,以至最后卷福那个角色讲没了,哪怕给一个欣慰的笑容也比突然退场好。 Z:卷福太工具了。 L:卷福陪跑,谢琳那个角色就更不知道有什么意义,是为了和朱迪角色的不放弃做对比吗? F:可惜的地方很明显是卷福的部分,可以深挖的地方很多,但不知道是不是碍于时长限制,把这个人物描述得很工具。
2.剧情设置太程式化,跟很多美国上访类片子类似
近年来,英语世界中类似的改编自真实故事,揭露政府恶行的影片不少,套路深的情况下新意却越来越淡,如《聚焦》这种的以特别强剧本撑起的影片也不多,大都是四平八稳,讲完收工,依靠真实故事打动人,而非叙事能力,就好像带表演的纪录片。
Z:按理说这样的真实事件一般都会戏剧冲突很强烈,但导演在这部戏没有这么做。 因为公映时间相差不多,而且表现同一题材,不得不拿《毛里塔尼亚人》和《酷刑报告》作对比,相比后者内容多、节奏快的特点,《毛里塔尼亚人》的吸引力要小一点,而且主题上也不够吃香,《酷刑报告》是直接对抗体质,有以卵击石的壮烈感,但《毛里塔尼亚人》格局要小,虽然也是抗争,但最终落脚在为每一个自由人辩护和宽恕上。
当“爱国”和人权对立的时候,我们能做什么?
凡事只要上升到国家层面,问题就复杂很多。大众认为可能给国家带来威胁的人,不管是不是只说说而已,也不管有没有证据直接证明威胁,大众都会对他们有一个预先审判,偏见无法消除,但是否就可以因此对他们动用私行?而且是否应该给他们机会辩解和上诉?以及如果嫌疑减轻,是否能给他们重获自由的机会?关于这些问题的探讨就更有意思了。但事实是,哪怕只是工作需要给这些尚未被定罪的“囚犯”辩护,辩护律师也会被连累,被骂卖国贼,我们社会的宽容仅此一点吗?斯拉希最后自白那段,本以为来到了有法治保障人们自由的国度,不料却是禁锢人权的炼狱,这可怕的反差就足以击溃一个人了。
Z: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独立思考,保持理智。
《760号犯人》由凯文·麦克唐纳执导,塔哈·拉希姆、朱迪·福斯特、谢琳·伍德蕾等联合主演的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传记片,主要讲述了斯拉希被俘虏后渴望自由,追求正义的故事。
这部影片早在2021年2月19日于北美上映,如今这部影片于2022年8月23日正式在中国大陆上映,重重谜案的背后,究竟谁输谁赢呢?
影片当中提到的《关塔那摩日记》,这是一本由在押犯所写的一本书,揭露了美国军方虐囚事件,讽刺了美国军政府的丑陋与黑暗。
影片以关塔那摩监狱为背景,源自于911恐怖袭击,斯拉希被怀疑参与了恐怖袭击,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被美国军政府强行关押,不仅如此,还承受了长达14年非人般的折磨,片名就是因此而来——第760号犯人。
关塔那摩监狱(Guantanamo Bay detention camp)是美国军方于2002年1月在古巴关塔那摩湾海军基地所设置的军事监狱,最初的目的的临时关押拘留者(战俘),但逐渐改建成一个长期使用的“法外境地”,据统计,关塔那摩监狱平均耗资将近90万美元,可以说是“全球最昂贵监狱”。
影片开场,斯拉希正在与朋友把酒言欢,这个时候警方找上门,将其带走,临走时斯拉希还特意嘱咐母亲给自己留点肉吃,只是他也没有想到,一走竟是14年。
影片故事结构相对来说比较立体,在2005年和2002年之间跳切,不过最具看头的还是南希和斯图两条故事线,一个捍卫人权自由,一个坚守道德底线。
时间转眼来到2005年,距离恐怖袭击时间已经过去4年的时间,著名律师南希收到了斯拉希家人的一份委托,南希毅然接下,与美国军政府展开了正义的斗争。
她前往关塔那摩监狱,见识到了美国军政府的残酷与无情,她翻遍了所有斯拉希的卷宗,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简单,有不少关键情节缺失,但这并不能阻碍南希,她让斯拉希将监狱里发生的一切通过写信的方式告诉她。
美国军政府方面得知斯拉希正在寻找律师为自己辩护,于是找来了军事律师斯图准备起诉斯拉希,而斯图的朋友恰好在恐怖袭击中丧生,政府深知他对犯罪分子的痛恶,由他来担任军方律师是在合适不过的。
不过,斯图虽然对犯罪分子恨之入骨,但他却是一个身怀正义的人,在调查过程中,他发现美国军政府的目的是想要将斯拉希当成替罪羔羊息事宁人,这完全违背了他的意愿,与长官发生了冲突。
与此同时,南希的助理发现了斯拉希的认罪书,勃然大怒,当场摔门离去,偌大的工作室就只剩下南希一人坚守着身为律师的职业操守。另一方面,斯图也并没有闲着,他开始奔波,终于找到了审讯原件,所有真相呼之欲出。
在斯拉希入狱之时,他概不认罪的态度惹恼了美国军政府,对他实行了惨绝人寰的折磨,不得不说,美国军政府将残暴进行到底,以母亲威胁斯拉希,强迫他签下认罪书。
南希和斯图得知后,决定共同捍卫人权,为斯拉希博得一次登上法庭的机会,当他收到判决书的那一刻,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高兴的跟孩子一样,可他并没有因此而重获自由。
案件遭到了驳回,斯拉希再次被关押,长达七年的时间,可等到他出狱的时候,母亲已经去世了……
男主斯拉希无疑是影片最惨,无缘无故承受了14年的牢狱之灾,他毕生的青春年华都葬送在关塔那摩监狱,不过导演并没有刻意渲染残酷以及悲剧,而是在真实又温暖的故事基调当中,突出正义与人性,传递出希望与勇气的力量。
《760号犯人》可以说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美国军政府拒不承认的态度,就连正义与自由的捍卫都是一场可笑的艺术表演。
(以上均为个人观点)
真实,参加过毛塔人的婚礼,一毛一样,海边花花绿绿的手工捕鱼船,破烂的汽车,出门就是土路的街道让人身临其境。
震撼,虐囚蒙太奇,让人分分钟回到当年看爆出关塔那摩监狱丑闻的震惊和不可思议!
打脸,看得过程中不禁喃喃自语,灯塔真牛皮,善于反思,敢于自省,也许这就是美帝强大的原因吧,能够不断地从错误中学习,律师就像身体里的白细胞,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啊,巴拉巴拉…结果最后一看导演:腐国人,制片人:卷福-腐国人、原著作者-毛塔人…啪啪啪打脸,真疼!
反思,为什么会有那种一看这种片子就情不自禁替灯塔国加美颜滤镜的不自觉呢?反思类的电影我们也有啊,芙蓉镇,蓝风筝,鬼子来了…其实,宣传主管部门应该自信一点,相信大众的对“四个自信”的领悟和理解能力,拍出自揭伤疤的电影不是抹黑,是反思和自省,会给人一种希望和力量!
还有,律师的死磕和检察官的良心发现并不是制度使然,而是人性本善和理想主义的胜利。看到他们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宋运辉,他不顾个人前途死磕到底的劲头,闪耀的正是如同律师们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那种理想主义的光辉!
最后,关塔那摩监狱直至今天仍然没关,美帝依然以人权导师到处指手画脚,让人看到鼻涕虫那样恶心,又当又立,无耻到极点!!!所以特别讨厌最后一幕主角法庭远程表白美式民主,自黑祖籍国的制度的强行加戏,给人感觉不编这么一个伟光正的结局不好过审的错觉。
那就,让灯塔继续沉浸在拯救大兵瑞恩,独立日,漫威宇宙,星球大战中自嗨去吧,别扰人清梦~~~
PS:原著作者是真厉害,在关塔那摩监狱那么恶劣的环境下竟然学会了英语,最后能用作家一样有力的语言为自己申冤,能流利的在法庭上远程煽情,不服不行!
如果被虐待,意志力能坚持多久呢?
被莫名带走,莫名关押,没有证据的指认,最后的虐待,让崩溃的人签字画押。当事情发生的时候,足以让人失去希望,想要早日了解余生。当绝对的力量需要让人背锅时,有谁能找到裂缝突破呢?或许在美国,或许在当地政府,或许在办公室,如果我们遇见,又该如何如何呢?当两个对立面的人,为了一个“罪大恶极”的“恐怖分子”各自奔波,当看见他的所有遭遇时,一个宁愿离开工作岗位,也不愿妥协。另一个,千里迢迢去探监,只为告诉对方一句,我和你一条战线。
我们不归附于谁,我们坚守公平与真理!
前面确实有些冗长,直到最后三分之一才开始精彩。竟然胜诉后又关了七年,这是为什么??但是人家还是可以拍出电影来,图书也出版了(虽然有和谐),最关键还有那么多xx律师,我们只能默默羡慕了。
遵循一定程式和套路的“真相”揭露片,近两年从《官方机密》、《酷刑报告》…从来不缺,看得略微麻木了。幸好,Tahar Rahim塑造了个更易让人沉浸与关注的主角,后段那些扑面而来的噩梦、幻象、窒息都变得如此深切与生动,也就更能体察原型人物的经历与遭遇。对于体系制度的追问,渎职欺凌的疑问,这类电影的出现总是与许多熟悉又陌生的新闻事件伴生;任何时候需要有,也同样需要厘清。Kevin Macdonald没有为观众整理得太好,所幸这一干主演都尽可能让它变得深刻。
穆罕默都:在我的家乡,我们知道不要相信警察,我们知道法律是腐败的,我们知道政府利用恐惧来控制我们。当我十几岁的时候搬到德国,这是我第一次体验到 “生活在一个人们不怕警察的地方”,他们相信法律会保护他们。对我和世界上许多人来说,美国也是这样。即使在毛里塔尼亚,我们也看了《法律与秩序》和《甜心俏佳人》。当我第一次来到关塔那摩,我很高兴因为我相信美国正义。我从来,从来都不相信,我会不经审判就被关上八年。美利坚合众国会用恐惧和恐怖来控制我,我在这里的所有时间都被告知“你是有罪的。你是有罪的。”不是因为我做过的事、或者已经被证明的事,而是因为怀疑和关联。…… → ……他…被关在狱中14年零2个月……中情局 国防部 任何美国政府机关都不承认自己对此有责任,也并未向关塔那摩发生的虐待事件表示抱歉……
略失望,这阵容和故事原本可以很精彩,叙事节奏乱糟糟,演技似乎是发散式到处使劲,没有用在正确的方向
说实话没什么arc,但是事实比戏剧更动人,最后看到竟然还继续关了7年简直气爆w
除了表演几乎一无是处,大量的闪回让本来就温吞水的节奏变得更慢。过不了多久这种片子也可以独立成为一个类型。
找了兩個巨星級的演員來闡述人權,卻沒有任何感應,所有的自以為的震懾都顯得微不足道。一部大卡司、大公司出品的企圖揭發內幕電影竟然演得如此蒼白無力。只知道那傢伙在美國的化外之地被監禁了十四年,也許是冤枉的?
加入基地组织对抗苏联,“我和你们是一伙的”;对美国法制的美好愿想来自《法律与秩序》和《甜心俏佳人》;十四年未被定罪的牢狱之灾……在真相曝光的十多年后,按部就班的揭秘过程处理得太流水账,相似题材的《官方机密》《酷刑报告》就拍得好看很多;片尾第一次胜诉后的几行字幕都比整部片有戏剧张力,也是无奈……
关塔那摩还有文创店,卖不卖造型雪糕啊。
乐观地看,所有这些事情之所以必须发生在境外,都是为了绕开境内的障碍。那说明境内确有障碍;悲观(而现实)地看,无论处在何种制度下的权力,都是无法充分信赖的。它们有时愚蠢,有时邪恶,但总是强大。警觉、批评、抗争,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公民永远都要背负的重担。而用恐怖主义的方式去打一场反恐战争,又有什么意义呢?在这种愚行和悖论的尽头,既不可能有胜利,也不会有光荣。
给三星纯属觉得太可惜了,尤其是斯图的那条线,力度和深度都不够,三条线其实挺有野心的,感觉得到想把能提到的点都提一遍,但没搞好。(萨拉希那条线其实还挺棒的,被折磨到接近精神失常那段儿意识流太恐怖片了2333333对于酷刑的直接展现虽然不少,但也算是相当克制了,点到为止,没有过分展现)
颁奖季套路片,剧本处理的不好,工整但是平淡,缺乏力度,大量闪回破坏节奏,表演算是强项,但看到最后甚至没留下太多记忆点,除了羡慕别人以外好像也不剩什么了……两星半。
将信息量与商业性划等号的惯常套路。技术娴熟、完成度高,但这种过尽千帆的切入视角实在太精英主义了。塔哈·拉希姆这样级别的表演,不提名奥斯卡简直是个笑话,拜托继续跟欧洲大导合作吧,你值得一座戛纳影帝。
真实事件,一个“替罪羊”的故事。911恐袭后美国政府军方民意都需要抓恐怖分子来泄愤(全世界针对另一个种族或宗教的套路不都是这样吗),于是Slahi就在没有证据没有起诉情况下被关了9年,胜诉之后居然还又关了7年。毛里塔尼亚这国家也太烂了能让美国在没有任何手续的情况下把自己公民给转移走。辩护律师和军方放弃起诉的律师体现了司法公正和人权思考。Slahi在监狱跟241号聊天有种悲凉的浪漫,下一家监狱对囚犯的身心折磨让我想起在曼谷参观过的CIA秘密基地。Tahar是个好演员,表情、面部肌肉控制、情绪均满分。p.s.Slahi在监狱一两年就自学英语到后来能出庭作证,你说那么多在学校好多年都学不好英语的臊不臊。
剧本一般,闪回过多,卷福角色设定不够稳;男主演技不错;Jodie演的也很好;谢琳那个角色不算失败……
虽然是歌颂美国司法体制正义的陈词滥调,讲故事的节奏和张力都算不上有多优秀。但不得不说,陈词滥调也不是什么地方能讲的,不是吗。
荼毒载舟弱水的有关部门,刚正不阿的法律卫士(含“卷福”),坚韧不拔的男主人公……那自食毒树之果的利维坦正因此还算有救——公信力的脉象没有衰弱——居然可以有书有电影为证。演得太好,尤其是塔哈·拉希姆——我告诉同学普拉斯,这就叫阳刚之气!
男主表演的太好了,可惜还是抵不过如此寡淡的剧本。
我也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而且我也有答案,自以为经得起全球知识分子的质疑,那就是:“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所谓不理智的年代,就是伽利略低头认罪,承认地球不转的年代,也是拉瓦锡上断头台的年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杀的年代,也是老舍跳进太平湖的年代。这是王小波说的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像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人想不到一战只是黄金时代陨灭的前奏。这是我说的
品质确实对不起这样的爆料和阵容,信息量堪比听四年级的女儿给我讲三体。90分钟的顶配卡司表演,加片尾字幕和真人出镜,也不及“760”这个犯人编号来得震撼。再回想《巨塔杀机》这类的纪实文学,写到关塔那摩那一章时,寥寥几页背后到底有多少不为人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