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高中女同学,上学时我们一致认为她是幸运儿(那时还没有锦鲤那个词),没事就会在上学路上捡到钱那种,但是多年后的一件事,让大家转变了看法,开始相信“能量守恒”这个定律!
而让大家转变看法的这件事,就是我这位同学发现自己无意中发现自己是现在的父母认领来的!其实上学时我们就发现她和她妹妹长得一点都不像,但是没有人往那方面想,因为在家中,她经常“欺负”她妹妹,而且父母还偏袒她多一些!由此也可以看出她父母真的没把她当外人!
事情刚发生时,她难免会有些无法接受,而且还一度想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但后来想到亲生父母不要她,现在的父母又对自己这么好,又何必再去找他们呢!家庭又再恢复以往的平静!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看出来,中国的对于孩子的认领一般会基于以下两个原则:
1、孩子越小越好,至少要没有清楚的记忆!
2、整个家族对此事隐瞒,甚至不惜以搬家为代价!
这样才会让孩子在以后更好的融入这个家庭,不会辛辛苦苦抚养成人,而孩子最后去和亲生生父母相认和回归那个家庭!
而电影中的家庭竟然一次认领了三个孩子,而且最大的孩子竟然已经是15岁的少年,这样的事情在国内简直就是不可想像的!
而最小的孩子也是一个典型的熊孩子,闹起来让你抓心挠肝!亲生的况且让你受不了,更何况是认领的!
只能说真心认领孩子并且能爱他们的父母,都是天使!
没人把这部片当回事儿,直到你看到它。就像微博甚至都没有这部电影的首页,很多影评人宁愿选择去看赛季电影而不去看这部,派拉蒙连发了三次邀请函,去看的人才坐满影院的一半。要知道,Overlord可是一次就全满了,还令加了一个厅! 为何这部没人关注呢?主要是因为导演和 马克·沃尔伯格之前合作的两部就是圣诞喜剧,属于恶搞性质的,口碑很一般;马克·沃尔伯格 又与本片里的年轻女星伊莎贝拉·莫奈合作了史上口碑最差的一集变形金刚。。。再看一下这海报,一看就是普通的喜剧,所以真心没人把它当回事儿。。。就连我一开始都犹豫是否去看,但最终我很庆幸去看了。
这其实是一部很重要的电影,看了之后颇为惊喜,探讨的内容其实很沉重。当影片开头不久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个被抛弃等待领养的小孩照片,你说你看了能不流泪?很多人看了被抛弃的猫都流泪。结尾还有一个个真实领养家庭的合照,中间则是领养过程的酸甜苦辣。。。整部影片,充满了感动。看的时候情绪起伏跌宕,真心不是纯喜剧可以办到的。
没错,除了主角一家外,其他的角色几乎都是按照喜剧套路设计的,不乏一些出洋相或夸张的角色。但主角夫妇与三个被领养孩子之间的每次互动都十分生活化,也非常容易引起每个家长共鸣。一个家庭从陌生到彼此信任,这个过程真的充满艰辛,需要很多的爱与耐心。
也许有的人会觉得片中的领养夫妇假慈悲,很虚伪,但这其实是真人真事改编。世界上确实有很多人愿意领养孩子,哪怕过程很艰辛。然而,目前的社会就是往往做好事或三观正的人,会被认为是假正经,好像只有像老川那样口无遮拦,胡言乱语,做事不经大脑的疯子才被认为是“真性情”,这在我看来非常可悲。当看到片中那么多父母,因各种原因开始领养之路时,我真心充满敬佩。我老公的亲属里也有非常有钱,然后去中国领养了两个孩子,目前两个孩子都获得了很好的教育和生活。每次看到他们,我都觉得这两个孩子真的很幸运。所以是否理解领养的初衷,也许会影响你对本片的感受。
当然,领养孩子可没有领养狗狗那么简单,不是给他好的生活就可以办到。本片正是探讨了这类家庭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心理上的,让人们更多地关注到被抛弃的孩子内心感受。
萝丝·拜恩与伊莎贝拉·莫奈 演绎的母女情最为真挚动人、牵动人心。原本没做过母亲的女主角突然有了个十几岁的叛逆女儿,真心需要很强大的内心才能获得她的接受。
至于选择喜剧方式呈现并不觉得不妥当。毕竟生活本来就是有苦有乐,每个家庭都有争吵,但也常常会闹出很多笑话。踌躇满志的领养父母与领养后备受打击的他们也形成十分有趣的对比。
但是最终走出影院,其实不太会记得为何而笑,但一定会记得为了什么被触动,为了什么而流泪。
我确实觉得本片市场宣传有一定问题,也许不当作喜剧来卖,而是注重其领养主题,突出真实真事改编,也许会引起更多重视。另外,我注意到,马克沃尔伯格自从出演了变形金刚后声誉都下降了,希望日后可以远离烂片,多演点这类富有感情的电影。
(第一次写,勿喷)看完影片后体会到美国拍家庭题材电影的幽默和风趣,更能体会西方国家对收养孩子的责任心。影片大概讲述一看对夫妻想收养孩子,在接受一系列的学习后,收养了三个小孩,这对夫妻真心的教育和照顾这三个孩子。原来这三个孩子是生母是由于吸毒和贩毒关进了监狱,大女儿想在生母出狱后回到生母身边,在收养期间,拒绝收养父母给的爱。收养父母也因为收养的子女的教养有些小吵架,记得他们在一晚计划把收养的子女带回收养所,可最后还是继续坚持下去。他们也常常和那些已经收养的父母一齐交流,分享自己收养后的喜与悲,最后因为把欺骗大女儿的男子使用暴力而上法院,对收养的子女来说,法院不能再维持他们的收养关系。同一时间,生母从监狱出来,想进一步获得自己子女的抚养权,进行了诉讼。虽然判决为生母获得了胜诉,但是原来生母在出狱后,重新吸毒了,对子女还没有准备好再次抚养的意思表示。大女儿抱有生母会出狱后就可以抚养自己和弟妹的幻想,最后感受到收养父母的爱,最后以和谐结尾。
第一个就是西方对收养以及维持收养关系这个事情上是比较重视,虽然是电影,但对于收养这件事情是夫妻间互相协调,互相合作,和收养的子女们进行照顾和交流。
第二个就是在收养这件事他们会进行一定的教育,这点挺佩服美国的,我见识比较少,可能不知道这里会有在生孩子前会上一点的如何教育孩子的课程,在美国有这种课程可以让想有孩子的人做好哪些心理准备,可能这里的人也没时间吧。。
第三个就是他们对于收养的子女,由不是很听话到后来变得越来越听话,很有耐心,慢慢地一遍一遍地让他们感受作为养父母的爱,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老爸带女儿去砸墙,把不好的都发泄出来,然后把帽子戴在女儿身上。挺幸福的一部电影......
一部很棒的合家欢喜剧,三观很正。电影《速成家庭》是关于一对白人夫妇收养三名西班牙裔的孩子,在经历一些波折后组成家庭。故事的基调很真实,除了人物在戏剧处理上进行了一些夸张,使喜剧效果更佳,其中的情节与面临的问题都是基于现实生活。 影片的前半部分是新家庭的磨合,这些内容在相似题材中是必然会涉及到的老生常谈。但是后半部分,孩子们的母亲出狱后,对这个不稳固的家庭所带来的问题,孩子对生母的情感,夫妻在其中的选择,都是很严肃,且不容易讲好的敏感问题。影片在这部分做的很好,没有什么避讳,也没有什么刻意的戏剧冲突,理所当然的发展,一切人物的选择行为都很合理。 这部电影做的突出的一点是配角人物的塑造非常好,承担了很多调节电影喜剧节奏的作用。虽然主人公夫妇的性格略平庸,都是有些大条的吵吵闹闹的样子,说不上什么突出的性格,但是由于众多的配件分担了情绪的转折,所以观感很流畅。比如在结局时,安排了一位很有喜感的陌生女士调节高潮部分的情绪,让情节不是一味的煽情。这名女士被感动,邀请收养所的工作人员去家中聊天,这不是一次带着目的的邀请,这名女士并不知道两人是工作人员,但的确很可能成为另一段缘分的开始,暗示着这份感动的传承,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加入成为某个可怜孩子的父母。
很温情的影片,大牌云集,马克不在拯救地球开始拯救小家,特洛伊的大公主也变成了家庭主妇,惊艳的是大女儿,真漂亮好身材这过两年还了得。题材不太好拍,导演用心了各类家庭都有展现,连gay都不避讳了,政治正确,而且中间不乏美国幽默,影帝加影后的表演配合相当到位,保护大女儿时对手戏真棒。影片对于领养家庭喜怒哀乐全都最直接表现出来,孩子的成长,家长的成熟都展现的特别自然,虽然电影没啥特别大的场面,就感觉能看的下去。
所谓喜剧,惊喜之余才会有喜。 年龄大了,看这部标榜喜剧的片子,看到更多的是温情。 特别是最后一段的时候,父母和女儿拥抱的时候,她可是被自己母亲连续抛弃两次的女孩啊。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她和自己的弟弟妹妹不一样的是,她和自己的原生母亲是有很深刻的感情的,不是么? 所以,她躲在别人篱笆里面哭泣的时候真的很让人心疼。最后他们又皆大欢喜的拥抱在了一起的时候,也是最动人的时候。让人不禁落泪。 片子中间有几段脱口秀式的演绎,互助会更像是吐槽大会的现场。大家停网之后哈哈大笑,也不知道他们在笑什么。 父母难当,三个孩子的父母更难。 这不禁让人觉得自己的爷爷奶奶 姥姥姥爷那一辈的人多么的不容易。同时扶养这么多孩子的话,真的是太难了。 这部电影无谓好坏,就如同当时我评论生活万岁的时候一样。不好评判,故事是否曲折,是否有趣这样的说法。毕竟很真实,能够引起共鸣的话,应该就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这部电影,又让我想到了那一部迦百农,失效的父母,甚至可以说是坑爹的爸妈,脑子有洞到让人觉得难过。 物质条件,是养育孩子比较基本的一个条件。 迦百农里的孩子如果可以被这样的美国家庭收养的话,那一定如同重生般的转折。话说那里的孩子,奶粉都吃不起,更别说稳定的房屋住所。 而这样的美国家庭能提供的教育,物质 于他们而言不是天堂又是什么呢? 所以,这样的中介机构如果完善的话,真的是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同转生所的存在不是么?(描绘转生所) 那什么是父母呢?以及为什么当父母? 最后一段,妈妈的演讲说到,之所以是你们,是因为我们的命中注定缺少不了你们啊。 这个就像是在说,因为有你们,我的生命才完整不是么? 如果收养的家庭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的话。 那些由血液,命运链接在一起的家庭呢。那更是一种隐藏在背后的不离不弃,血浓于水啊。 为什么做父母?为什么你是农民?为什么你要生下我?人生已苦,为何生下我呢? 何时是可以做父母的?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标准呢? 仅凭一句你是我生命里的一枝花,一首歌吗? 恐怕也不是一个完美的答案。 但那句话之所以触动很大,是因为,编剧想要说,问个屁啊,这是天意,天最大啊。 如果迦百农里的父母这么对自己的孩子这么说的话,那孩子又该怎么想啊? 既然是一部分的话, 就应该好好对待才对吧? 就好像,如果哪一天你觉得孩子是你的一部分的话,是手啊,脚啊,脸啊之类的,你会那么爱惜他们吗? 不一定啊。 如果孩子是你的欲望呢? 想玩手机,想打游戏,想做爱,想带娃。 似乎也不对啊? 那孩子到底是哪一部分啊。迦百农把孩子放在了身体之外,让他自生自灭。 这要从故事开始讲起,你凭什么容忍你的孩子在超市大喊大叫,怎么容忍他们把你的墙tude花里胡哨,怎么容忍他们青春期的时候不把你放在眼里,怎么容忍一天一刻不停的换尿布。 除了用亲生的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之外,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对中介所说一句,我们想放弃了这样的话,就可以换回来宁静的小资的二人生活。而不去做这样一个轻易地选择呢? 到底是什么,让他们看到孩子要离开自己的时候,跟着自己的原生母亲的时候,却又那么依依不舍。 因为爱的那一部分吧。 他们把孩子放在了爱的那一部分。 就好像第一次经历了娃娃生病的时候,5月,看着他可怜的咳嗽,感冒。内心纠结到落泪时候的情景,那种心情是真实的。 如果有乘放爱的容器在体内的话,看到那些离别,忍耐后告诉自己要坚持的动机,应该都和爱有关吧。 这么看来,就觉得迦百农的孩子特别善良,照顾弟弟的那几天的时候,最先想到的是,他有没有吃好,要奶粉和尿不湿。 本来已经细碎的装爱的容器,却又再照顾自己兄弟姐妹的时候,不断的治愈。 父母各有不同,爱的表达也不一样。 有什么都为孩子考虑的那种,有纠结,有担心,有无奈,有的甚至最终放弃,有的把孩子失手扔下电梯,有的则是让孩子自生自灭。 很难说,他们各有不同,有没有爱这样的说法。不好统一啊。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呢? 这是不可能的啊。 因为他就如同自己一部分的存在,谁会问自己爱不爱自己的手啊,脚啊,这样的话呢? 我也想到了迦百农法庭上的母亲之爱,他们被别人质疑之后的那段答复。也是让人心痛到不行,那不分明就是爱吗?浓浓的爱和动机,才能让他们流出后悔的泪水。
我居然浪费了2个小时来看这个............我才真该哭
影片过了一半,我还是没有明白这对夫妻俩为啥会选择领养小孩,所以最后的那段煽情于我来说完全失效,我没看到片中所传递的那个为人父母需要的ready moment(不论是生育还是领养)。以至于这一家人里所遭遇的种种问题,换做是一个普通的原生家庭,一样不会少,在这里只是再加入了一些原生家庭的孩子曾经面临的阴影而已,还都是以不痛不痒的方式来解决。我觉得这个片子有句台词很对,所有人都太自我感动了。这样一个话题,可能不管怎么样都很难处理得面面俱到,所以估计也只能以这种放大对立的插科打诨的方式来模糊焦点了。两个年纪小的孩子,有看到任何mental growth吗?Lizzy最后的转变,有任何轨迹可寻吗?我反正是没太看出来。片尾的大量照片倒是提醒了我,如果拍成纪录剧集可能会更具社会意义吧。
主流的合家欢喜剧片,很多地方都是强行控节奏,独立电影看多了,不太适应这种明摆着处处算计你的商业片。★★☆
套路化喜剧带来了意外的感动。可能真的到这个年纪了,看领养电影都会又哭又笑。为人父母不应该是心血来潮,爱没有血缘的孩子注定不容易。其实世界上哪有什么速成家庭?都是用爱小心翼翼的融化坚冰...
马克沃尔伯格就只能演喜剧片里的老公和动作片里的警察两个角色。
把this is us用几季来讲的故事线浓缩成2小时的糖浆......小孩确实是讨厌的生物。
家庭轻喜剧,取材真实,怪不得能找到这么多情感冲突点,就是太话唠,,,PS:叛逆少女女主可演阿丽塔?
影厅里大多是和我一样的中年男女,看完走出来看见大家都在抹泪,这明明是个喜剧啊!整个观影过程大家又笑又哭的,有时候是笑着哭。我旁边的印裔女孩也是一个人来看,和我一起笑着哭(这边很多印裔都是寄养家庭出身)。对于我这种出身于单亲家庭的感触更深。这是一对父母通过“考试”领养三个熊孩子的故事,在我看来他们比很多亲生父母更有资格当父母。Mark Wahlberg真的很适合扮演这种搞笑慈爱的父亲,他反恐片我反而都不喜欢。
节奏很奇怪,什么都没讲明白。。。觉得真正被领养的孩子看到这片子不会喜欢吧,就像春晚强迫喂食亲情孝道一样。。。
很好的一本美国儿童领养手册,大爱无疆。
风格感觉略左翼,完全没被催出泪,反而皱酸了眉头。太童话了不太现实。现实九成是到第二幕就收尾,法官直接把他们发配回福利所,然后男女主默默分手
太好看了,简简单单但是超级感动,马克沃尔伯格和罗斯拜恩都喜欢得不得了。
又是一部暖到不行的温情片,在各种小幽默的同时,则是一波又一波催泪弹。可能确实老了,现在不是特别能扛住这种温情电影,各种被感动。故事并不高级,却足够触但你内心最柔软处,人物设计也很好,两个单纯、善良的傻白甜。几处转折也不那么硬,是可以接受的。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逐渐试探与学习,让他们学会爱。有时候,我们确实很需要这样温暖的电影。
题材很棒,是个真实动人的故事,领养前中后会遇见的问题都以各种不同形式提出来了,但看完更不想要孩子了怎么破……
真的就是大型领养宣传片,这些孩子们真的太可怜了,看得哭出一公斤眼泪!电影院宣传板旁边还有本州adoption组织搭建的宣传台,不少看完电影的人都在咨询……真是厉害了…………
找不到扣分的地方 特别是对我这种被家庭蹂躏透了的人 马克他俩真的是理想的夫妻 对外人大吼时候对对方说话都是温柔的 打架一起打 丈夫主动帮助化解家庭矛盾 一起做家务 无条件支持自己妻子的决定 非常棒了
搞的我这辈子都不想要小孩子了
比起领养一个孩子这种艰巨的任务,我决定先买一个Tangle Teezer的梳子致敬一下……
今年看过的最正常的家庭喜剧,哪怕非正常家庭;欢笑中带着泪水,在处理三种不同的青少年成长阶段和烦恼中,观众可以从中得到共鸣。
喔唷,沃尔伯格居然演了个不是发生在Boston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