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土地与自由

战争片英国1995

主演:伊恩·哈特罗塞娜·派斯特伊西亚尔·博利亚因

导演:肯·洛奇

播放地址

剧照

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1 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2 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3 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4 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5 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6 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13 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14 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15 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16 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17 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18 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19 土地与自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9 00:06

详细剧情

  1939年,失业的英国青年大卫,如同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社会主义青年,一起加入一国际组织游击队,为争取民主自由而投入西班牙内战,对抗佛朗哥的独裁暴政。大卫因负伤来到巴塞隆纳,战时血泊中悲惨呼喊的声音,成了他挥之不去的恶梦呓语。他发现自己摇摆于对社会主义的忠诚与新认识的爱人之间,心中的改革梦想却不因远离战场而稍减,最后选择回到前线战友身旁……    本片曾获96年坎城影展金棕榈奖提名、法国凯萨奖最佳外语片、欧洲影展最佳影片。

长篇影评

1 ) 社会主义者之西班牙往事

一看片名就知道是我的菜,还真不负我望,跨年之夜有这样一部电影相伴,也算颇有意义了。

导演肯·洛奇,一查,原来就是《风吹麦浪》的导演。肯导对这类社会主义革命题材把握极为准确,想必如来中国拍我们的二三十年代,也必定精彩而深刻。

电影不是我想象的传统的共产国际纵队浴血奋战对抗弗朗哥。电影开始也确乎如此,英国人大卫怀揣着一张共产党员证自费来参加西班牙内战。最后才发现电影讲述的是“内战中的内战”(乔治·奥威尔)。

电影中有一段关于社会体制的开放性讨论,可以说是二三十年代各种思潮的浓缩。首先我认为当时工农无产阶级反抗是必然的。工业革命后,头部资本玩家迅速积累大量剩余价值,广大工农却没有分享到发展果实,反而沦为失衡的新格局下的牛马,个人与资本对抗更加无力。极端的压迫必然遭到极端的反抗,这才导致从1793到1840到1949,全球无产者前赴后继的暴力革命。也只有这种以命相博、以血回敬的方式,资本才终于低下金光闪闪的头颅,让渡利润、让渡权力、让渡福利,社会才终于回到劳资平衡的中间形态。但反抗是一回事,如何反抗又是一回事。就像我们为娜拉出走喝彩,可娜拉出走以后呢?所以二三十年代各种思潮风起云涌,有文争亦有武斗,新势力之间的流血杀戮不亚于反抗旧势力。影片中的讨论,真实反映,有的要寻求国际支持,有的要激励二百万失地农民参加革命,有的说不能把中间赶尽杀绝会把他们推向弗朗哥,有的坚持理想主义完全平权绝不走斯大林道路,德国人从经验出发说千万不要中间革命必须一次性革命到底。把这些争论原汁原味地展示出来,才能还原历史,启迪未来。只可惜,我们的影视作品是缺乏这些争论的,即使有,也只是为已经预设的结论做些铺垫。

当然,西方也有西方的政治正确,电影里面的反派是斯大林主义者,为理想献身的是马统工党。电影最后CPC的军队野蛮枪杀布兰卡达到高潮。但诚如我的历史经验,也正如有的评论中说,马统工党是极端左派,动不动也是抓人杀人,而电影并不反映这些。基督教向来有对异端比对异教更凶残的传统,所以转化到近代社会主义内斗也算是血脉相传。

还有,谁是法西斯?CPC和马统互骂对方是法西斯,甚至还发明了社会主义法西斯的称谓。法西斯说,这个锅我不背。弗朗哥是法西斯吗?其实严格来讲,他也不是,他和希特勒尿不到一个壶里。弗朗哥准确地说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保守的爱国者、狡诈的外交见风使舵手。社会主义者在西班牙到处砸宗教的锅,弗朗哥终于悍然起事,另一部西班牙电影《蝴蝶的舌头》就讲述过这个故事。当年除了各国共产党员自愿支持西班牙社会主义者,也有爱尔兰天主教徒自愿参战支持弗朗哥。当然,历史的胜利者是资产阶级,所以现在电影老喜欢挑社会主义者的错,就像现在俄罗斯电影也在丑化他们的先烈。我还是这句话,正是资产阶级丧失人性的压迫和剥削,才导致了无产阶级的疯狂反扑,战端一启,玉石俱焚,源头还是资产阶级自身,当然好在二战之后资产阶级在社会各种力量制约下也终于反思自己。

电影不是我预想的,但仍然是深刻的。总之历史上确然有这样一个年代,人们不为权不为利,只为信仰聚在一起流血牺牲,他们的胜利的欢乐,和被背叛的痛楚,都如此让人动容。但感动之后,我们更应搞明白合理的社会结构是什么。愿先烈血不白流,社会能长期处于纺锤型的稳定格局中,雪白的和平鸽能自由地翱翔、起舞,划过湛蓝的天空。

2 ) 我们的那天终将来临

在西班牙战场身负重伤的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曾这样评论西班牙内战:“士兵百无聊赖,高层都是虚伪政客”。 在肯.洛奇导演的同题材影片《以祖国之名》里,这句话可以改成“士兵在前线拼命,政客在后方夺权”。

西班牙内战爆发的原因是1936年由西班牙共产党、西班牙工人党(POUM)和无政府主义者等党派组成的人民阵线在大选获胜后,推出了一系列激进改革措施,触犯了军人,大资产阶级和教会的利益。弗朗哥将军发动叛乱,很快得到德国和意大利人力物力上的极大支持。本片的主人公大卫是利物浦的失业工人、英国共产党员,他历尽艰辛远赴西班牙加入西班牙工人党领导下的民兵组织(不是著名的国际纵队)。

一开始,大卫所在的民兵部队和叛军(西班牙正规军、意大利和德国军人)罕有交火,双方只是打嘴仗消磨对方士气,这或许是奥威尔认为士兵无所事事的部分原因。随着战局的发展,这支武器装备极差的民兵部队英勇奋战,付出生命代价,取得了一些胜利。全国范围内,工人党领导下的民兵保卫了马德里,解放了纳瓦莱斯、谢塔莫等诸多地区。在巴塞罗那养伤的大卫目睹了工人党和无政府主义者被宣布非法及勾结法西斯,共产国际不同派系的军队自相残杀,他的信仰轰然坍塌。大卫重返阿拉贡地区的民兵队,但这支没有任何支援的民兵组织很快就被政府军缴械。包括大卫在内的很多出生入死的民兵遭政府通缉,有些战士竟被杀害。

洛奇早年拍摄电视纪录片,后来他影片的影像风格明显带有纪录片朴实自然的特色。在洛奇的片子里,基本上看不到特别的构图,华丽的长镜头和跳跃的剪辑,打动人心的是电影主题的人文关怀与内在力量。在《以祖国之名》里,一贯关注社会底层的洛奇也深切地表达了对西班牙贫苦农民和勇敢而无辜民兵的同情。

洛奇喜欢借人物的语言交锋来展现影片主题和时代氛围。比如片中被解放的农村召开全员大会时,绝大多数无地农民都坚持所有土地集体化,而有地的农民则强烈反对。民兵里的大部分人,包括深受法西斯统治之苦的德国人,都支持农民的革命诉求;而来自美国的劳伦斯则反对集体化,一方面这是因为共产主义运动在美国的影响较小,远不如在欧洲那样如火如荼;另一方面劳伦斯认为过于激进的革命行动会影响西班牙的国际形象,导致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拒绝提供援助。会议上思想碰撞的表现方式在洛奇获得金棕榈奖的《风吹麦浪》中也有精彩体现,片中双方辩论的核心是爱尔兰独立道路的选择。

从历史发展看,西班牙内战实际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德国和意大利支持弗朗哥的叛军,这两国共派出了近十万人的部队,而苏联则派遣了不足千人的军事人员支持西班牙政府。英、法、美等国执行不干预政策,苏联为了与巩固与英法的联盟,一方面在支持力度上远远不如德意,一方面极力压制西班牙国内的共产主义激进革命。因此片中劳伦斯所期望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援助是一厢情愿的,英法当时的政策就是纵容和姑息法西斯,希望法西斯的矛头最终指向苏联。某种程度上,西班牙与捷克、波兰甚至法国一样,都是英法绥靖政策的牺牲品。

影片最感人的场面是牺牲的民兵Coogan被埋葬时,所有民兵和农民一起高唱国际歌——这是我高中时代最喜欢的歌之一,虽然我一般听唐朝乐队的版本,时隔多年后听到仍然热血沸腾。国际歌流行的年代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时代,也是真正理想主义者的时代,知识分子是被看作社会良知与勇气的代表,在与西班牙人民并肩作战的国际纵队的大名单里就包括了海明威、聂鲁达、罗素、奥威尔、加缪和毕加索等世界级的大知识分子,西班牙内战因此被成为“诗人的远征”。但也确实如片中所展示的那样,内战中左翼各党派争权夺利,在巴塞罗那国际纵队甚至发生内斗,造成千余人的死伤,实为内战中的内战。片中大卫撕毁了自己的党员证,而有切肤之痛的奥威尔逐渐认识到政治谎言和极权主义的本质,这为他后来写作《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埋下了伏笔。

二战以后,西方国家经历了几十年经济发展的和平时期,尤其在冷战结束后,政治意识形态已不再流行,消费主义成为全球的主流,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灰飞烟灭,世界电影市场更是笼罩在好莱坞霸权的阴影之下。肯.洛奇是一个有强烈批判意识的导演,他的电影从不向政治压力与票房利益妥协,他始终关注边缘底层人群,挖掘被遗忘的历史。正如一个制片人评价的那样“多数导演拍他们认为人们会想看的电影,而洛奇拍他认为人们应该看的电影。”

3 ) 共产主义是信仰

土地与自由 这部电影很容易让人想起《战地钟声》——1939年,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去西班牙! 很小众的片子,开头比较平淡,往后渐入佳境。有人说前半段的内容太枯燥整得像高中政治,我只能反驳说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都要走曲折的弯路,你就不允许人家花十五分钟探讨一下农民问题和未来的共产主义道路? (其实作为一个江苏文科生,我认为这个片段可以作为一段材料出一道历史题,作为反例赞扬一下我国的三大改造,反思一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39年西班牙马统工党在农村试运行集体制,但却和国际纵队和西班牙共产党(工党称之为“斯大林主义者”)等势力发生冲突,被污蔑为法西斯主义者。历史的迷人之处在于,你不知道它的真相,电影袒护工党,可谁又知道他们到底有没有法西斯主义化? 1939年,海明威也来到了西班牙,他的《战地钟声》也体现了西班牙共产党当时的这种内斗状况。用一句话来说,最令人心痛的不是敌人的屠杀,而是朋友的背叛。 我真怀疑这片子是英国共产党投资拍摄的,看到的第一部称颂共产主义的西方电影。 所以,不谈政府,不谈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社会主义政府,他们的所作所为不能令人满意,但必须被铭记的是 共产主义是信仰。

4 ) 中国完全可以翻拍

主角方同样是激进左派,敌对方同样是与德、意沆瀣一气的法西斯集团,中间还同样有个接受过大量苏援的、态度暧昧摇摆的本国合法政府,当然也不能忘了同样在一旁装模作样玩绥靖“中立”的英、美。

只需要稍微改改就能拿来用。把马克思主义统一工人党( P.U.O.M.)的游击队换成土八路,共和政府换成国民政府,佛朗哥法西斯换成日本法西斯……

然后我们就可以看看某些柿油分子的嘴脸了。

5 ) A film that leaves you with a clean taste

I am no great fan of youthful idealism, but I must confess to a secret fascination of the Spanish Civil War. If you share this interest, and/or my other, more reluctant admiration of the early Chinese Communists, the this film is for you, too.

Nothing kills a movie about idealism faster than a Utopian, absolutist tribute to a perfect ideal. This film, fortunately, manages to steer clear of the usual temptation of idolizing the youth, and their dreams of liberty and equality. We are shown the mundane stuff these lovely men and women are made of: not too smart, not so pure, not always steadfast, but nevertheless take us in with that honest urgency, that earnestness of doing good, which looks and feels both alien and touching to us pettite bourgeoisie, with our petty ambition and white-washed materialism.

The cinematography is stunning, although I feel the blue tint must be a deliberate choice, in order to obscure the muddiness and squalor of the trench life. The story line is lively, too, although the girl's death in the end seems rather contrived. Ken Loach does have his limitations.

I strongly recommend a companion volume to this film: the incomparable book, "Homage to Catalonia", by George Orwell. This is the single best book about one's participation in a revolution, intelligent, moving and clear-headed, and beautifully written.

6 ) 战争的理由

片尾当David Carr的孙女念完自己祖父在西班牙曾诵读的诗歌,然后将那包拥有曾经为之奋斗的泥土时,我才忽然觉得,可能那一刻,自由的幸福才真正降临.

Tierra y libertad/Land and Freedom/以祖国之名/土地与自由(1995)
国家:英国/西班牙/德国/意大利
导演:Ken Loach
类型:剧情/战争
片长:104min
IMDB:7.5
麦田评分:8.2

其实这张DVD在我柜子里躺了有两三年了,一直被它的西班牙文封面迷惑了,以为是个纪录片,从没想着看看,直到前些日子看了<风吹麦浪>,才发现原来这片子是Ken Loach著名的<以祖国之名>.我记得这盘当年也是在中山路那家宝地以三块钱的价格淘到的,所以它也带着一个很糟糕的毛病,就是电影之中只要不是男主角的戏,大多都没有字幕,而由于影片讲述的西班牙内战时期国际纵队的事情,所以里面混杂着各种口音的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甚至德语,这让人有点头疼,但是即便这样,也丝毫未能影响影片的力量.

其实鲁迅老早对悲剧的定义是那么准确,<以祖国之名>同<风吹麦浪>一样,它将人性当中最美好的感情毁灭给我们看,而这个毁灭又建立在一端真实存在的历史当中,这使得Ken Loach在当年戛纳推出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应该说,Ken Loach时隔十年拍的两部影片如此相似,相比起来,十年前我们看到<以祖国之名>时所受到的震动应该要强于今年的戛纳金棕榈,我想可能今年的戛纳评委本来就是要为Ken Loach一个应该的补偿.

<以祖国之名>讲述一个英国青年David Carr因为自己的理想和信仰来到西班牙,帮助西班牙人民获得自由.但是随着战争的开始,国际纵队地方游击队,法西斯,政府军,斯大林的军队,各种势力各国战士一起聚在西班牙半岛为着各自不同的理由而战斗,往往对阵双方操着各国语言进行对话,有时候发现对方战壕里有一个人用着你的母语在向你喊话,那一刻我想所有人都会怀疑自己作战的动机,这种战场之上的尴尬我们在<风吹麦浪>中感受得更为强烈.David Carr开始在这种混乱的战争当中思考自己的抉择,到最后他还是回到曾经跟自己战斗在一条战壕当中的来自各国的地方游击队.

在看<风吹麦浪>的时候对穿插其中的爱情感觉很不好,仓促无力,没能更好地推动剧中人物的感情.而<以祖国之名>当中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更可信更丰满的爱情故事.David Carr跟牺牲的游击队战友的妻子Blanca逐渐产生好感,虽然戏份并不算很多,但是起承转合却相当完整,不亚于一部爱情电影给我们讲述的曲折历程.鲁迅说了要把美好毁灭给人们看,所以到最后Blanca在政府跟地方游击队的一次令人心酸的冲突当中死在枪下.那一场戏我听不懂他们在叫嚷着什么,但是我明白,那一刻语言是不需要翻译的,我明白当友军失去信任成为敌人的时候每个人的痛苦和矛盾,而Blanca倒下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战争最后一个美好的理由也被战争的残酷和人性之恶所夺走.

很少看外国的战争片,但是Ken Loach却真切地告诉了我们人类在战场上所遭受的痛苦和毁灭.

7 ) 弗朗哥——最后一个法西斯

弗朗哥究竟是正义的使者还是恶魔的化身?说到底,还是站队的问题!当西班牙建立共和国,国王选择体面退位,流亡海外。此时对于西班牙大多数人来说,谁执政无所谓,但当刀子划到中产阶级、划到贵族,划到教会时。这些人才发现极左派并不是要成立一个联合政府,而是要彻底消灭自己。于是乎内战便开始了,各个势力集团没有统一战线的前提下,往往是乱打~此时军方代表弗朗哥,开始起兵,逐渐统一全国。他在位时把西班牙经济从末流,一直走到西欧第四。但毫无疑问他也是个独裁者。他知道。如果提前交权。那么他为西班牙所做的一切将会化为乌有~跟流氓打交道要用流氓的手段~弗朗哥最后恢复王室,使西班牙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其实他完全可以扶植自己势力。但是他没有。在我看来。西班牙国民,以及世界对他的评价过于苛刻,对他的贡献却避之不提。这并不公平。在我看来。弗朗哥他一个坚定的保守主义者。他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家庭至上的人!!

短评

7.5 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在现实政治前是脆弱无力的,但是正是那可贵的理想之光照亮了身处腐朽堕落的人为政治中的人类社会并给予了其一丝救赎的机会;历史从未属于过“人民”,人民的热血滋养了野心家并沦为其获取权力的棋子,人民的牺牲构建了权力的地基,同时也喂饱了苍蝇;人去做一件事并不是因为它是对的,而是为了证明它是对的;革命是头母牛,需要众人一齐挤奶,助产小牛。而大多情况是没人做事而分了母牛,接下去去抢有母牛的人;不要放下你手中的枪;为什么历史总是给理想主义者开玩笑?当那些居高临下者朝他们开枪时我知道这个世界印证了人类自身最大的局限性--理想在现实前的不堪一击,背叛革命理想的人往往是最擅长玩弄权力的人。权力能取缔理想,但无法阻止新的理想的诞生,或许这就是人类自身为数不多的能够突破局限的可能。

3分钟前
  • 東郷柏
  • 推荐

“那些是资本主义国家,如果你需要他们的帮助,你就得缓和你的口号,因为不这样他们就会吓跑。”

8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如果事先没读过诸如《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之类的书,恐怕要看得一头雾水吧?但如果读过的话,就真没有任何新鲜的东西了啊……

12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回忆的叙事方式初看老套 但确实实用(比如叙事省略),结尾不错,传承

13分钟前
  • paracelsus
  • 还行

黑斯大林派倒是无所谓,但是连国际纵队也黑,就让我有点怀疑影片的倾向了,况且也没几个人会真心认为托派组织能成事吧。说起来要是有样学样,把马统工党的游击队换成土八路,把共和政府换成国府,把佛朗哥法西斯换成日本法西斯……小右看了估计就得骂娘了。

14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推荐

戛纳补片21。镜头固守在盟友一侧,敌军是模糊的虚无,化作无法对焦的枪林弹雨;当组织内部出现裂痕,激烈的正反打随之出现,友爱与分歧、亲密与诀别同在。素材组织散乱,节奏时缓时急,几乎挖坟式的历史梳理,令结尾咆哮般的预言太过强硬。

19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最后谁是谁非真的说不清楚了,革命面临的难题似乎往往是个人与集体,破坏与重建,激情与冷酷,当然还有乱世之下扭曲的欲望。电影试图鼓励那种纯粹的革命热情,但是一腔热情不能将谁带到哪里,多半最后人们迷失了革命的目的。即使回归,也只能说明历史给人的选项总是太少。

22分钟前
  • 阿暖
  • 推荐

有些情节真的很像奥威尔的经历:意外加入马社工党、儿戏似的训练、连续几周无战事、两派在高楼上对峙喊话。打败理想主义者的不是法西斯,是丑陋的政治斗争

25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推荐

热血和激情牺牲在政治斗争的脚下

2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海明威、奥威尔、加缪、毕加索,众多文艺界大佬的加盟让西班牙内战世界闻名,从内讧和自相残杀的角度看西班牙内战可太真实了。在这场代理战争中,听到“这些外国人跑到我们的国家指手画脚”还不算最让人吐血的,理想和激情在政治博弈中手无寸铁不堪一击的样子,看的我真叫那个恨啊,开枪打死你,还要把你搞臭,说你在为法西斯战斗。政治是战争机器绞肉机的发动机,永动机,杀人不见血。

33分钟前
  • 每天都有坏消息
  • 推荐

8/10。民兵占领教堂后对是否实施土地公有制议论纷纷,从这场戏开始影片真正进入到肯洛奇的核心主题:究竟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才能实现人人平等,而不是一句镇压反对派的口号。大卫成了西班牙内战情形的缩影:当反法西斯主义同仇敌忾之际,马德里内部的街垒枪声却成天上演,那些投票选择真正的自由、民意的马统党,被迫使用容易打伤自己的劣质武器,姗姗来迟的援军反倒窃取革命的果实、解除他们为自由而战的权力,人们只能成为默默无闻的牺牲者,人权被无情践踏。洛奇抨击了反法西斯阵线失败的原因是排外和歧视妇女战斗力的斯大林主义,以浪漫手法描绘了林荫下做爱的革命志士,并对比在内斗中消磨的苦闷时光,最后大卫的孙女将红色领巾包裹的土地撒向棺材,举手致意为革命者的英勇高唱挽歌。虚化了交战方,枪毙的大批农民和牧师让人充分感受战争的恐怖。

37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英国佬眼中的西共 西社 西工内部大乱斗

42分钟前
  • 暗黑4出了吗
  • 还行

我的亲爱的战友你们在哪里?长眠在山林间在被解放的土地里 和我们一样流血的革命者们在哪里?消失在同盟者的枪口下和刑讯室里

46分钟前
  • 取名困难症患者
  • 力荐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昔日豪情俱化作累累白骨,满腔热血被无情利用,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复杂格局下,“革命”早已失去起初的单纯意味,沦为政治势力互斗、倾轧、排挤的上位手段,所谓“内战中的内战”更让人寒心绝望,被打败的永远是理想主义者的天真。斯大林又被黑了一把。

4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看到又有大抵读过奥威尔的市侩自作聪明大晃那颗里面除了极权就是民主的头嘟囔着“傻逼们你们都上当了吧?”后 决定打满分

51分钟前
  • 于小师
  • 力荐

布兰卡的死触动了泪腺。她自愿参与这场战争,跟无数社会主义青年一样,自愿为自由、为土地、为人民而战,结果不是死于敌人之手,而是死于曾经的战友枪下。这一群人,他们拼命战斗,什么也没有获得,却还要被背叛、遗弃,甚至被通缉、入狱、死亡。

5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给Ken Loach点赞。仍然是革命的内部视角,试听上节制,大段的讨论,严峻的政治性。照着《向加泰罗尼亚致敬》拍的吧?

1小时前
  • 57
  • 还行

撕毁党员证的那一瞬间是真正走向革命道路的起始,为自由战斗终身的共产主义战士最终会同自由的土壤一起扎根于属于人民自己的土地之中。

1小时前
  • 黄仲勉
  • 力荐

辩论是灵魂,肯洛奇牢牢抓住了这一点。

1小时前
  • Ada的B计划
  • 推荐

肯·洛奇的战争片始终关注“非正规军”,他的战争片也从来没有宏大的场面,只有一场场残酷的小型战斗,却总能让你看到悲情的集体和悲惨的个体。热血青年从英国来到西班牙,投身反法西斯战争,却看到分崩离析、反戈相向的统一阵线,政治和人性的复杂性让他最终选择了离开……

1小时前
  • Clyde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