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不坦诚相见的是家人,以爱之名互相隐瞒和欺骗。
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想,在这个“原生家庭即灾难”的声音越发大的社会里,家人对于自己有什么意义?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走人生只剩归途”
这也是荷为什么要寻找生父母的原因
荷从没有叫过生母妈妈,并表示出对这个称呼的微微抗拒,可她又需要这一份亲情,哪怕仅仅只是薄薄的血缘联系。因为她刚丧母,和这个世界的连接突然就断了,仅剩自己一人,荷迫切需要一个联系,才能不孤立无援,更加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无论这个妈妈有多么糟糕。
荷的生母从青春期开始,生活就陷入了一种不断下坠的状况。她是个糟糕的妈妈,不懂得教育、如何去爱、没有知识,在面对黑暗的过往时,她选择隐瞒,这是她觉得唯一能保护家人的方式,而这也造成了对家人的伤害。起先以为神经质的巨婴妈妈接触荷是因为看到被抛弃的女儿过上有头有脸的生活而想攀附于她,越看到后面才愈觉得她是真可怜。
夫妻是没有血缘的家人
莫里斯夫妇因为无法生育,婚姻也是差点四分五裂。两人都在怀疑对方不爱自己了,没有孩子,他们觉得似乎就无法有真正的把俩人连接在一起的介质。但爱胜过一切,家人不只是血缘或者生育就能定义的,影片的结尾也给出了这个答案
最后当然是美好的,甚至是梦幻的
家人于自己,我不能给出一个美好或丑陋的答案。有时我们甚至不了解自己,明明恨却割舍不了;明明爱却要拿着最锋利的匕首刺向彼此。爱里掺杂着那么多东西,虚荣、嫉妒、愤怒、控制……才会想要逃离
爱呀爱,哎呀哎
《秘密与谎言》是英国导演迈克·李在1996年执导的一部电影。影片荣获了第49届戛纳金棕榈奖与最佳女演员奖。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是无剧本的,导演只是把每个演员叫过去,告诉他们人物的经历与情感,剩下的台词都是由演员即兴发挥的。且影片的秘密与谎言真的就只有演员自己知道。因此,在拿去上帝视角后,演员的表演更具有一种纪录性的特质,情绪转变与表现显得极为真挚。
不过即使无剧本,但影片最终呈现出来的故事却是完整的。影片一共分为四幕,其主线便是“霍顿斯寻母”。在此之外,展现辛西娅这样一家人生活状态与潜藏的矛盾。
影片的故事说小也小,本质上更像是电视剧式的家长里短。但有趣的是迈克·李将这样一对亲身母女设置成了不同肤色。虽然关于肤色的议题本身就可以让故事展现更多,可显然导演不愿意停留在这个层面,而是着重去展现更大格局的人性与情感。这也正是影片故事“大”的地方。
而那些极为滑向狗血的情节,也在大量的细节描写以及细腻的心理刻画中得到消解而变得高贵起来。虽说是群戏,导演却能以极为条理清晰、简洁有力的方式展现出这样几个人物各自的生活状态与情感变化。而每一幕也都在紧扣着“秘密与谎言”这个主题。
两组矛盾、两个谎言,影片就是围绕它们展开。人们因为感情而藏起秘密,撒着善意的谎言,可这样的行为却只能一次次激化着矛盾。而最终能消解矛盾的,恰恰又是人与人之间的那份感情。于是,秘密与谎言看起来是多么没有必要。影片中的几个人物似乎都因为这样而饱受着痛苦。与他们形成对比的,便是霍顿斯。她对自身的坦诚,以及勇敢去面对亲生母亲的行为,使她不必经历这些痛苦,成了影片中最为沉静的力量。
看完《秘密与谎言》,着实喜欢这部靠剧本和表演撑起来的电影。
电影的故事属于渐入佳境的系列,前面稍微有点闷,直到颓废的母亲被遗弃的黑人女儿找到,整部戏才开始串联在一起。电影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性格刻画,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补充。而黑人女孩不仅是肤色,也是一匹“黑马”,突然闯进了看似稳定的生活。我更相信这部电影的剧本是精细的磨出来的,电影发展到家庭庆生的那段戏算是把所有能爆发的能量汇聚在了一起,非常有内劲儿,只要母女两人说错一句话,整个谎言的力量可以撕裂与任何一个人的脆弱的关系。但此时导演却卸掉一分力,让观众喘了口气,不过,只是暴风雨来临的更猛烈些罢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的不堪,但导演最后还是让这个情绪找到了最适合的发泄窗口,爱情回归爱情,爱情之间的关系更加牢固,家庭回归家庭,接纳与重新开始。
其中还有一点就是莫里斯差点因为愤怒将克罗珊不是辛西娅的女儿说出来,但这里导演并没有挑明,但电影表现的力量却直指人心,在家庭庆生中群戏调度非常棒。导演的镜头下每个人几乎都是中近景,面部表演的效果非常的集中,戏不散。而且莫里斯的职业摄影师也对电影的做了一个侧面的解释,看似每张和谐的照片的背后,其实都存在不和谐的因素,我们看到的只是表象而已,和电影的主题“秘密与谎言”很贴合。
人物上,很喜欢黑人女孩这个形象。母亲是一个颓废的女人,十五岁就生下她,然后抛弃了她。但长大之后的黑人姑娘却是一个很独立很礼貌的女士。她很冷静,很有修养,内心的频率不紧不慢。在家庭庆生的那段戏里,她可以作为更为重要的主角存在,除了外围的克罗珊的男友和莫里斯的助手,只有她没有爆发,静静的坐着,思考着。即使母亲没有回答关于她父亲的问题,她也只是面部稍有不悦,可以说这个黑人女孩足够的成熟内敛。在电影之前的叙事中,母亲也逐渐受到她沉着内敛的影响,慢慢恢复一个正常人的生活。电影最后的片段,在和妹妹克罗珊的聊天中,成熟、稳重、善解人意的姐姐形象也为电影注入一丝丝的温暖,经历了情绪的起伏,这点导演挺温柔。
很喜欢这部电影,尤其是电影剧本,精巧的故事,迈克·李被数次提名最佳剧本奖,足以说明他是一个讲故事的好手。这种类型的电影永远不会过时,每个时代的人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面对秘密与谎言,还是从一开始就坦白从容的好。
《秘密与谎言》是迈克•李(Mike Leigh)1996年的作品。影片聚焦的是几个平凡普通人。一个黑人年轻女子胡滕斯在养母过世后不久开始寻找生母,结果发现生母是位白人,名叫辛西娅。辛西娅是位单身母亲,与女儿罗克塞挤住在一处破旧的出租房里,母女关系紧张。辛西娅有个弟弟,名叫莫里斯,是位摄影师,开着一间自己的影楼。他与姐姐、侄女关系都不错,在妻子莫妮卡的提议下正打算给侄女办21岁生日会。莫妮卡因为无法怀孕生子,夫妻关系不知何去何从。她与辛西娅之间也有芥蒂。而胡滕斯的突然出现,辛西娅一开始是既紧张又排斥,但几次见面后,两人都感受到了自然的亲近与放松。突然多出的一个女儿转移了辛西娅日常对罗克塞的一部分注意力,母女关系日渐缓和。辛西娅邀请胡滕斯出席罗克塞的生日会。在生日会上,辛西娅公开了胡滕斯的真实身份,莫里斯也说出了与莫妮卡无法生育的秘密,一家人之间的芥蒂与误会也由此消除。 整个电影,没有依赖“事件”情节,完全仰仗小人物本身的性格,凭借各自饱满的情绪让电影有了血肉根基,打动观众只是功到自然成。在迈克•李的电影中,人物是最重要的,他没有利用故事“事件”,他认为“事件”无法牵动人心,一切事件都是由人物性格引发及带动;所以他的作品往往没有剧本,而演员的“即兴”表演成了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间关系的直接桥梁,这也是迈克•李一直致力于探索的重点和方向。他的过人之处就是让普通人的真情实感与现实处境通过他的作品可以被观众看见,感受到。 龙应台说,文学,指的是最广义的文学,包括文学、艺术、美学,广义的美学。如果说,文学有一百种所谓“功能”,而我必须选择一种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个很精确的说法——macht sicht bar,意思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在我自己的体认中,这就是文学跟艺术的最重要、最实质、最核心的一个作用。 平凡大众的生活,就是一日又一日的重复,重复多了会成习惯,习惯了就无视。而迈克•李就是要展现普通人的真实生活,让平凡生活里的观众“看见”并感受到真切的伤与痛,爱与恨,无奈与妥协。
迈克•李是如何做到“让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的呢?比如辛西娅与罗克塞这对母女,两人的紧张关系是如何在生活琐碎、点滴细节里形象化的。生活的在狭窄破旧的出租屋里。辛西娅脆弱、孤独,但心里一直有爱,她的爱转化为日常生活里对女儿的过分关注,这对已成年的罗克塞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和精神负担。在罗克塞眼里母亲是失败的,她从没正眼瞧过她,总是一副躲之不及的嫌弃样,即使男朋友来摁门铃,她也不愿领进屋见见辛西娅,而是带着他跑远远的。罗克塞对母亲的嫌弃则加剧了辛西娅的孤独与脆弱。观众似乎看见这对母女正在被吸入日渐恶化的黑洞里。 莫里斯与莫妮卡的夫妻关系痛点的表现也很经典。依然没有借助任何“事件”。莫里斯下班回家,莫妮卡在吸尘打扫卫生。莫里斯问她要不要来杯酒,她撒气似的说,要喝的话我自己会弄来喝的。然后让莫里斯自己做吃的,特意强调别把家里弄一塌糊涂。冰冷强硬的态度,已经让观众感受到了夫妻关系已见冰点,但似乎并没有达到无法挽救的状态。莫妮卡一回头对莫里斯说,你别做了,还是叫外卖吃吧。她来例假,身体难受,莫里斯体贴地给她泡了个热水袋捂肚子减轻疼痛。家里壁炉台上放着罗克塞小时候的一张照片。莫里斯说他很喜欢这张照片。当莫里斯去看望姐姐时,辛西娅问他,你们会生个孩子让我当姑姑吧?莫里斯不知如何回答,尴尬地找了个借口匆匆离开了。 迈克•李在人物性格表达上展现出一种很有节奏感的自然平衡。辛西娅是情绪的发动机,罗克塞和莫妮卡次之;而莫里斯则代表的是理性、细腻和冷静,从小被姐姐爱护,长大后是家里唯一的男性,是顶梁柱,是姐姐和妻子精神的靠山。在工作场合,无论是婚礼外景,还是影楼棚拍,被拍摄者的情绪都由他来掌控和调度。胡滕斯也是在养父母的爱中滋养长大,性格平和,思维开放,无论对朋友还是辛西娅,更多的是理解和包容。正是这种人物间性格平衡让电影人物关系形成天然的磁场。 这部片子另一个打动人心之处是电影配乐。在演员充分的情感表达基础上,加入古典的音乐,听来深厚又绵长,更突显了情感的真实浓度与厚度。在一次采访中,有记者问迈克•李:在多数影片中,音乐提示观众情绪并掩盖演员的不足——演员表达情感或是维持一种基调的困难。在你的电影中,情感层面的表演非常充分,基调转换也十分明晰。我常常问自己,有了这样的表演,你为什么还需要音乐。迈克回答说:“音乐不是孤立的,也不是临床应用似的音乐。它们来自于对电影基调和情绪的真实反应。音乐能带出味道;音乐增加味道;音乐强化味道。我特别认同说阐释性的和补充性的音乐是可怕的。我希望这些电影里的音乐不是这样的。我的确更愿意与运用现场古典乐器的作曲家合作。作曲家的贡献通常对他们来说是个人化的,是具有原创性的,但是我这边的贡献也是非常个人化的,音乐中的情绪和风格很多都有我的味道。” 英国电影区别于好莱坞电影,也不同于法兰西电影,有种低调沉稳的特质。这种特质从何而来呢?看了Mike Leigh的电影,似乎明白了一些。英国电影不会一厢情愿造梦,它更注重现实,尊重现实,奉行写实主义。Mike说:“我认为,英国的电影创作应该由现实世界中发生的事或者社会变迁来推动,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人为塑造生活理念的好莱坞电影所影响。” 正是因为这种独特性的秉承和坚持,英国电影不曾也永远不会被好莱坞所吞没,“任它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相反,好莱坞电影因其电影价值观的硬伤,已颓势尽显。作为风向标的奥斯卡电影评选近些年来也越发鸡肋。
《秘密与谎言》基本上属于疗伤系电影,真实而温暖。秘密与谎言,到底是柔化了生活的粗粝的真实本质,还是使生活变得压抑变形,其实并非像影片中说的那样绝对。当然如果能坦然接受和面对一切,是最好。 另外,Brenda Blethyn 演技老辣,一点都不输给她的前辈Judi Dench、Maggie Smith……她也可以去哈利·波特系列里掺合一脚的啊——既然哈利·波特系列已经越来越像英国戏精们的欢乐派对。
本片获得第49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大奖,布伦达•布莱西恩获最佳女演员奖
拍可怜容易,拍可恨难。
好多事就是一层窗户纸,早捅早痛快,人有时不自觉的会钻牛角尖。女主状态让我想到迈克李另一部《又一年》的鸡肋女主,两人简直如出一辙。(啊,唐顿女管家!年轻时绝对是个美人。
8/10。迈克李关注点不是种族关系而是阶级问题,有场戏弟弟上来修补房子漏水,姐姐抱着他哭诉:地位的差距导致家庭关系被分割、彼此疏远。结尾镜头中黑白姐妹并肩站在顶层平台上轻松闲谈,纵横的白色立柱分开了两人,谎言能带来阶级间暂时融合却不能弥补固化的伤害,剧本对生活有所不满的解析相当深刻。
这片子看的人好焦虑啊,所以导演才会安排一个几乎不可能发生的happy ending吧。演员演的极好,眼角眉梢都是戏,一个眼神一个细小动作都传达出人物的状态。
96年的金棕榈,妈妈实在是演的好。一个生活在伦敦底层的家庭,也许并不聪明,也许过于情绪化,但是却普通而真实。叔叔说:我生平最爱的三个人,却互相把对方恨到了骨子里面去。因为这样那样的误解。自己虽然没有经历过这样复杂的家庭关系,却也觉得挺真实的。
没有第八日好。这样的剧情在中国任何一家地方电视台的家长里短节目中都能看到。西方人对于家庭的疏离感,在东方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影片只是力图将观众拉回家庭生活的和谐节奏中来。前半部分较为精彩,隐晦与暴露并存,结尾泄气,像足了大侦探波罗啰嗦的谜底大揭秘。
近一个半小时的情感叙事铺垫,最后在一场生日PARTY上高潮爆发,所有被压抑的秘密、矛盾和冲突一并燃起,所有的主要角色尽管之前或多或少显得暗沉、令人厌恶,但此时都因为猛烈的碰撞而变得温暖起来,最后,一黑一白两姐妹和历经苦难的母亲在小花园里,风和日丽,亮色喜人。“母亲”再次呈现教科书演技
大妈的演技不错,虽然这种精神濒临崩溃的角色本身就容易出彩。一直没有太喜欢迈克李的作品,这部稍微扳回来了一些。看之前扫到有人说像杨德昌,我中间一直在吐槽像个鬼。结尾大胡子突然(面对观众)发表总结感言,那一刻确实觉得杨德昌附体了
1996戛纳金棕榈。一出容易狗血混乱的家庭剧在迈克·李的纯熟调度中娓娓道来,情感细腻。无剧本即兴表演的拍法使故事如生活般真实可亲,多用固定机位,咖啡馆里8min双人中景固定长镜震撼力非凡,女主的戛纳影后实至名归。穿插的照相馆支线基本选用相机"主观视角",观照人生,媒介自觉审视。(8.5/10)
这部电影的批注应该是《如何将一个“知音体”故事拍得高贵》
1.歇斯底里的女人,我受不了女主角一如既往的声音和她的表演,但是客观的说,影片中所有的演员的演技都是无可挑剔,国内演员应该学习;2.挺无聊的剧情,看似贴近生活,实则远离实际;3.秘密也好,谎言也好,初衷是好,但或许到头来,说出真相才是直面生活与爱人,也是对自己过去总总的一个交代。
迈克李笔下盛产“神经兮兮”的典型。本片却是卖力不讨好的一部。在漫长的精致又细腻的铺设中,虽然给予了当事者退变为旁观者种种情节上的暗合,然而就在“秘密”脱口而出的那一刻“谎言”的分量也瞬时蒸发了,摆在核心处的“信任”能否修补家庭关系的漏洞?影片的态度却是轻率的乐观。过犹不及的典型。
秘密与谎言让人备受煎熬。片中的感情非常细腻,也很真挚,会让人你不经意有所触动。失去的亲情与补偿,关于家。最后一场聚会处理得真棒,人人都在期待这个结局,导演却仍会不紧不慢的处理整个变化,达成对观众情绪的酝酿。
生活化。最后时刻矛盾的激化,和解,升华。没想到leigh给了个这么美好的结局。
迈克·李具有巧夺天工的魔力,可以将卑微的生活物料,织成高尚的华美锦缎。不掩饰,不遮蔽,不渲染。他选择高度提炼,以凝练的长镜头,予以蓝领阶层温柔的体认;用纪实的稳重笔法,勾描情绪的宣泄,捕捉不易察觉的焦虑与温怒,在对话与特写里见缝插针,最终构建出令人震颤的戏剧性高潮。
【A-】如果有朝一日我拍电影 就要拍这样的
麦克李的厉害之处在于其实你明知道故事要怎么发展,结局大概会是什么样子,仍旧会惊叹于他捕捉人物表情和细节的能力。神经质的女主角也是他片子的特色之一?
你们吵吵闹闹,你们怀有秘密,你们掖着谎言,你们互相埋怨,但你们仍然深爱彼此,这就是家庭的意义。
不只女主,所有演员的演技都无可挑剔,迈克李稳健的剧本以及细腻的情感表达,即便是在不同文化的背景下也让人有所触动,金棕榈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