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电影《心之潜蚀》,讲述一个隐居在法国深山巨富老人内心渐变的过程。想到自己早年曾做过的错事,为了救赎,他最后来到塔希堤岛寻找与土著女人生的亲生儿子。塔希堤岛也就是高更与梵高关系破裂后,远赴那里成就这个著名画家并著有《诺阿诺阿—芳香的土地》的美丽小岛。当年高更也与土著女孩结过婚。现在岛上还有“高更美术纪念馆”。
法国人的浪漫还体现在殖民地上,处于太平洋偏东靠近南美的几个小岛,硬是给法兰西折腾成个“殖民地”。与务实的英国人比其经济价值太低而投入成本又太高,简直是不可理喻。二战时,“马奇诺防线”不可谓不坚固,可架不住德国人一攻,就分崩离析。法兰西向来“调子高,跑得快,不设防,早投降”,当然这是说法国人对待战争的态度,从二战的巴黎不设防到越南、阿尔及利亚战事来看,的确是这样。由此法国得已“存活”,巴黎得已“保护”。法国人首先考虑的是与生命悠悠相关的生存法则,尽可能的享受生活,并要把生活过得极致。这与美国总是超前预支未来的“恐怖”态度有很大的不同。法国人永远不会因为理想而燃烧生命以至于迷失生活的方向,即不会为了别的丧失生命本身最重要的生存法则,或者说处处“以人为本”。
因而,法国电影对人物内心的刻画,总是很精雕细琢,虽不免婆婆妈妈,但很耐看。在这部由克莱尔-丹尼执导的《心之潜蚀》中也不例外,看起来整个结构杂乱,故事似乎总是游离于松散之中,但充满难以言及的温情,娓娓道来,又静如止水。
而把心理变化拍到极致的可能就是意大利导演马可·贝洛奇奥的电影《怒不可遏》了(又译《口袋里的拳头》),这部拍于1965年的电影,可谓惊世骇俗,或者说贝洛奇奥的电影,都给人“影不惊人死不休”的意谓。从看过的《肉体的恶魔》、《信仰时分》和《再见长夜》等都是如此。
试图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构建的电影《怒不可遏》,让这位导演一举成名。当时他才26岁,可能与贾樟柯拍《小武》差不多年龄,的确不同凡响。意大利与法国虽是比邻而居,却是性格鲜明的两个民族。就如当年法国“新浪潮”一班人对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费里尼不买账一样,意大利人也不大理会法国人的“絮叨”,总是表现得特立独行,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电影又有某种天然的联系和相同的特质。
《怒不可遏》这部电影以象征的手法,从心理学的伦理角度揭示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崩溃过程。一个身为盲人的妈妈育有子女四人,老大是沉默无言的傻子,老三是个患有癫痫病的偏执儿,他整天总是瞪着眼睛,手握拳头紧紧地放在口袋里,好像随时要把谁击倒,目光中总是带有一股怒火。老四,一个长得漂亮却有些病态的疯女孩。只有老二是个律师,算是身心都健全的人。
反常的老三总是成天揣度着别人的心理与想法,他也要肆意成全别人的想法,他与妹妹那种整天打情骂俏的暧昧,近乎乱伦之情,被导演表现得入木三分。他先是把盲人妈妈推下山崖,以解老二的经济之忧,继而向老二伸手要“办事费”,后来又把老大给害死在浴缸里,导致疯女孩子强度刺激后不能站立。而这个整日不得消闲的老三终因癫痫病发作而死。
一个家庭就这样在极度疯狂的心理变态中解体了。看起来荒谬,却极符合非常态下人性心理渐进的演变过程。这涉及到一个家庭遗传病史的前世今生,注定是不可逆的可悲行程。
德国获得“银熊奖”电影《自由意志》(又译《纵情欲望》),也是柏林电影节上倍受争议的一部影片。说的是一个患有“强暴症”的男青年在经过九年服刑治疗后,试图走上生活的正轨,努力控制自己的“强暴欲”。在经过一段温柔的爱情后,可他还是控制不了“心魔”再次走上强暴之路,而最终在爱人面前割腕自杀的故事。令人心寒而唏嘘不已。
该电影可贵之处在于并不着重表现“强暴”本身,而是着力呈现强暴者内心痛苦挣扎的过程。这极易想起另一部拍于1985年的德国电影《愤怒的收获》,正如《心之潜蚀》,虽然故事情节不同,但所展现的人物内心都有共通之处,无法自制内心“兽心”的野蛮行为,皆陷入良知与自责的无尽痛苦之中。
2007、5、16
波比奥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失明的母亲和四个孩子生活在一起,其中患有癫痫症的儿子杀死了母亲和一个弱智的哥哥。他在听威尔第歌剧《茶花女》时发病,妹妹茱莉亚眼睁睁的看着他死去。这是贝罗齐奥的电影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口袋里的拳头
愤怒时大声呼喊,那是情绪释放。
而当你萌生杀戮,那便是内心的嘶吼。
哥哥的责备
我说了上千次了,我只想一个人呆着,这算要求很多么?
收敛住你汹涌的情感,让我工作。
为什么在你这个年龄没有雄心壮志,
体面的衣服,口袋里的零花钱。这是最卑微的雄心,但好过没有。
生活的失意,毫无生气
给你留个作业,阳台之所见,你去阳台看看。回来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
累赘的母亲
失明的母亲:“给我读份报纸吧”
男主:“没有出生的,没有毕业的,没有结婚的。”
男主:“信号工被火车碾死了,他喝醉了么?无法确认。”
母亲:“真伤心”
男主丢掉报纸
男主:“有预谋的弑母,因母亲要他洗澡,儿子杀害自己的母亲。”
母亲:“真悲痛”
男主:“退休夫妇打开煤气炉自杀,他68岁,她53岁。”
母亲:“和我一个年纪。多么可怕的一天,有快乐点的消息吗?”
男主:“英国国王驾崩,留下最黑暗的绝望还有无助。”
男主:“我很不高兴”
母亲:“怎么,要糖吗?”
萌生杀戮
试着想象,如果你自己一个人过,没有我们4个,你生命中第一次可以只考虑自己。
咱们就男人对男人的说吧。
为什么你要我们毒害你一生,包括我自己。我真的关心你,奥古斯特,你是我唯一关心的。所以我想要你自由。我想我找到办法了。
病态的社会
你不该度过你的年轻岁月,在这未开化的村落。
失明的母亲、疾病的弟弟、工作的不如意、疾病的困扰、没有父亲,如果这一切无形的压力造成男主内心声嘶力竭的怒吼和愤怒,那再正常不过了。而他有预谋的杀死自己的母亲和弟弟,都归罪于这病态的家庭和社会。
他病态的人性,成了这个家庭的累赘
妹妹茱莉亚:“为了梦想,为了兴奋,他需要活泼的人在他的周围。不需要帮助的人,最重要的是他已经无药可救了。”
妹妹茱莉亚眼睁睁的看着他死去,这个病态的人性已在这个家庭和社会肆意蔓延。伴随着茶花女的歌剧声人性在消退。
LaTraviata-ActoIv.Addio,DelPassatoBeiSogniRidenti(Violetta,CoroDeMáscaras)MariaCallas-LaTraviataPorMariaCallas(GiuseppeVerdi)
威尔第歌剧《茶花女》
那个年代思想最深刻、最变态、最看透死亡本质的人都在做电影,现在则都是些无聊的人在做电影了。电影时代在倒退
一个失去了父亲的家庭,一个失明的母亲,四个孩子,一个有癫痫的儿子,一个发育不良的弱智哥哥。这样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大家庭总会是家庭悲剧的来源。当失明的母亲要癫痫儿子给自己读报纸时,儿子不耐烦和厌倦的神态与肢体语言为之后的谋杀埋下伏笔。男主与妹妹的关系算得上是最亲密的,即使在饭桌上会拳脚相向,但矛盾过后依然会花最多的时间与对方相处交流。男主将母亲推下悬崖时没有丝毫犹豫,而当他在母亲棺材旁向妹妹坦白自己弑母的行为后癫痫发作,妹妹并没有震惊或责骂他,也不打算揭发他,而是赶紧抱住安抚发病的他,他们达成了默契,有着同样的情绪和不满,这场弑母甚至让兄妹关系更加的自在与亲密,乃至暧昧。男主弑母的理由是失明的母亲成为了家庭的负担,他用行动消除了负担,冒着被监禁的风险,他似乎成为了“勇敢”的人,一个解决问题的人。这样的桥段让我想到了罗西里尼的《德意志零年》,那个片子里,男孩毒死了病重的父亲,同样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但他并没有愤怒和厌倦,他不曾表露出本片里男主面对失明母亲时的情绪和状态。弑母的男主始终都在自我意淫中做出离谱的决定,没有任何同他人商量的意向,近乎于一种反社会人格。所以本片里的角色多了一层病态的气息,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影片的后半段朝着所有人都疯癫的的方向发展,男主在浴室用药杀死了弱智哥哥,妹妹发现后在悲伤中昏迷,醒来后看着癫痫发作的男主在地上抽搐至死,而妹妹只是看着,无动于衷,不再像之前那样安抚,整个家庭分崩离析,在压抑与病态中分解。
他们和父母辈的“三观”存在巨大的差异,存在一种或明或暗的叛逆——仿佛口袋中紧握的拳头。
“这个房子从没这么有生气过,因为葬礼,很多快乐回来了。” 失明的母亲:“给我读份报纸吧” 男主:“没有出生的,没有毕业的,没有结婚的。” 男主:“信号工被火车碾死了,他喝醉了么?无法确认。” 母亲:“真伤心” 男主丢掉报纸 男主:“有预谋的弑母,因母亲要他洗澡,儿子杀害自己的母亲。” 母亲:“真悲痛” 男主:“退休夫妇打开煤气炉自杀,他68岁,她53岁。” 母亲:“和我一个年纪。多么可怕的一天,有快乐点的消息吗?” 男主:“英国国王驾崩,留下最黑暗的绝望还有无助。” 男主:“我很不高兴” 母亲:“怎么,要糖吗?” 愤怒时大声呼喊,那是情绪释放。 而当你萌生杀戮,那便是内心的嘶吼。 我说了上千次了,我只想一个人呆着,这算要求很多么? 收敛住你汹涌的情感,让我工作。 为什么在你这个年龄没有雄心壮志, 体面的衣服,口袋里的零花钱。这是最卑微的雄心,但好过没有。 试着想象,如果你自己一个人过,没有我们4个,你生命中第一次可以只考虑自己。 咱们就男人对男人的说吧。 为什么你要我们毒害你一生,包括我自己。我真的关心你,奥古斯特,你是我唯一关心的。所以我想要你自由。我想我找到办法了。
处女作
一部出色的处女作,影像风格稳健沉郁,打光与构图均令人印象深刻;题材的大胆出格,但却处理得自有一种古怪的优雅与扭曲的细腻。无父家庭的秩序失衡,利益酝酿的反叛怒火,身处无望环境的极端自讽,势必蹈入毁灭的癫狂与放纵。
差点弃了,然后被惊喜,有些东西新鲜的就是拙劣的,比如电影,老电影,穿透时空把我抓住抑制住我的多巴胺散发我的催产素让我生出有意义的愉悦!
那个年代思想最深刻、最变态、最看透死亡本质的人都在做电影,现在则都是些最无聊的人都在做电影了。感叹衰落,不过也是规律。
第一千部。
柏氏曾說,電影的形式不重要,電影裡的情感才有意思(大意)。這個不可理喻的孩子,和家庭裡的冷漠和變態的感受,久久不散
莫里康内
7。上影节和七套房、罗米看的,现场邻座大声鼓掌太丢脸导致一直没在豆瓣标注
4.5 One of the best films from Italian Cinema!
全片下来,人物塑造、情节、叙述方式、摄影等等,并没有特别喜欢的点,看在宝拉·皮塔格拉很好看的份上,勉强及格。
潘老师滴课 坚强的忍了下来
zx 口袋里的拳头
阴谋论中的家庭叛逆,情节多少有点类型化。尤其是它的结尾,借以宣告的不是革命性的呼声,而是对革命性行动的绝望。和贝尔托鲁奇的作品一样,这一代导演的“革命/政治电影”中的主人公们总是一开始就带上了自宫的架势
“从来没有任何一部电影--既不是柯南伯格最好的作品,也不是处于巅峰状态的法斯宾德--像《口袋里的拳头》那样,如此深入地暗示并有效地提出痛苦和疾病是纯粹的反抗和解放。”
可笑装逼得一塌糊涂...
7.0
我tm太肤浅了,浮躁快进中放下此片。
整個兒一混世魔王
异常行为如果不能被熟识之人及时纠正那么这种不作为将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属于那种“看过几眼就觉得颇具水准再一查果然处女作便因风格独特而一鸣惊人广受推崇可即便如此受到其特定故事主题或情绪状态的影响还是很难看得下去”类的电影。
意大利式愤怒,优秀长篇处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