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天上再见

喜剧片法国2017

主演: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阿尔贝·杜邦泰尔罗兰·拉斐特尼尔斯·阿贺斯图普艾米莉·德奎恩梅兰尼·蒂埃里埃洛伊兹·巴尔斯特菲利普·乌禅安德烈·马尔孔米歇尔·维耶尔莫凯恩·科贾迪菲利普·杜克斯纳

导演:阿尔贝·杜邦泰尔

播放地址

剧照

天上再见 剧照 NO.1 天上再见 剧照 NO.2 天上再见 剧照 NO.3 天上再见 剧照 NO.4 天上再见 剧照 NO.5 天上再见 剧照 NO.6 天上再见 剧照 NO.13 天上再见 剧照 NO.14 天上再见 剧照 NO.15 天上再见 剧照 NO.16 天上再见 剧照 NO.17 天上再见 剧照 NO.18 天上再见 剧照 NO.19 天上再见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3

详细剧情

  演而优则导的法国演技派男星亚伯杜庞蒂自导自演的《天上再见》,改编自犯罪小说大师皮耶勒梅特的同名小说,讲述两名因目睹长官犯罪而惨遭惩处的军人,没想到退役后长官飞黄腾达,自己却一贫如洗,为不让小人得志,他们决定要为自己讨回公道。影片精采刻画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法国社会,从血肉横飞的泥泞战场到纸醉金迷的华美派对,但即便面具绚丽华美,也掩盖不住背后的人生伤痛。

长篇影评

1 ) 天上再见

爱德华是一个不被父亲理解肯定的画家和儿子,是一位被社会国家所抛弃的受伤的退伍老兵。战争结束以后,为了报复国家背弃遗忘的受伤老兵,爱德华设计着诈骗计划,虚构了一个艺术家和艺术公司,向全国各城市发出了战争纪念雕塑的订购单,一旦收到订购款就携款逃之夭夭;策划着如何报复无耻贪婪的普拉代勒,利用一直不被重用的社会底层的公务员,来曝光揭露普拉代勒用卑鄙手段收敛钱财,降低棺材品质、尺寸,随意编造尸体身份以至于墓碑名称和牺牲士兵名字并不对照的恶行。当普拉代勒最终被坟墓中的流沙所掩埋,当父亲对自己绘画创作的肯定,对儿子的理解时,爱德华对这个不公时代抵抗的呐喊获得了回应时,心中释然,终于坦然可以放下自己的坚持和抗争了。没有一丝遗憾地潇洒的一跃,带着微笑离开了世界,对爱德华来说是一种解脱,也是最美好的结局。阿尔伯特是一个忠诚善良的老兵朋友。默默地忍受着社会的抛弃,未婚妻的离去,转身,依然可以任重前行,由于性格的懦弱,不愿意去和周围斗争,甚至阻挡爱德华的报复。但是站在了朋友的立场,阿尔伯特依然是爱德华最忠实的执行者和支持者,最终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和一个全新富有的身份,也是一个幸福的结局。

2 ) 38张面具下的残酷与浪漫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大家好,我是遗憾的小仙儿。

当五一档《复联4》以雷霆之势横扫国内票房的时候,一部法国电影成为了没有名字的炮灰。

烂番茄新鲜度93%,IMDB评分7.5,豆瓣评分8.0,猫眼评分9.2,在法国本土28天获得1200万欧元票房的电影在中国上映3天,票房却还不足100万人民币

当小仙儿在离家甚远的冷门时段终于看过了电影后,不禁觉得,成为炮灰并不是这部电影的遗憾,反而是中国影迷的遗憾。

它是文艺电影,电影中每一帧都充满着浪漫的艺术气息,发人深省。

它是商业电影,节奏明快,紧张刺激,娱乐性十足。

在小仙儿看来,仅仅是电影中精致又艺术气息浓厚的38个面具,就值回票价了。

它就是《天上再见》。

《天上再见》

这部电影讲了一个新奇又残酷的故事。

爱德华在战争中失去了半张脸,他和好友艾伯特在战后过着贫困的生活,但他们无耻的长官却飞黄腾达。

战后上流社会热衷于筹款建造战争纪念碑,但战后的老兵们却流连失所,生活窘迫。

于是,爱德华决定向世界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复仇……

说起这部电影,就不得不提它的同名原著小说。

这部牛逼的小说获得了2013年龚古尔奖,这是法国最高荣誉奖。

《天上再见》作者皮耶尔·勒梅特向媒体展示龚古尔奖奖金

有人声称,这是一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史诗。

而电影,在小仙儿看来绝对没有给小说拖后腿。

影片在“欧洲奥斯卡”凯撒奖上获得了13项提名,最终获得了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5项大奖。

爱德华这个名字总是充满着艺术气息,《简爱》、《剪刀手爱德华》的男主们都有着这样的特质。

而巧合的是他们一个失去了胳膊,一个没有双手,而今天要说的主角,失去了他的半张脸。

爱德华本来出身上流社会,但因为父亲对自己热爱绘画不理解,叛逆的他选择了参军。

在一战结束的前两天,为了搭救好友艾伯特,他被炮弹打到,失去了半张脸和声带。

具有绘画才能的爱德华为了遮住骇人的伤疤,开始为自己制作面具。

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爱德华这38张面具。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艺术不是技艺,而是艺术家所体验的感情的传达。

带着面具的爱德华,反倒比没带面具的普通人更加真诚直接。

面具,成了他表达情绪的方式。

在38张面具中,爱德华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面具,而这个面具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可以在笑脸和哭脸自由切换。

戴着面具的爱德华反正做到了我们很多正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开心时笑,难过时哭。

这也是小姑娘路易丝能够听懂爱德华声带受损声音的原因。

因为他们不像大多数成年人那样虚伪,善于隐藏,而是都有着很多人已经失去的童真。

顺便一提,《天上再见》在凯撒奖上获得了最佳服装、最佳美术这两项奖项。

这也让爱德华的面具更有看头。

如果想要看懂这些面具,我们先要了解当时的历史。

20世纪初期,法国掀起了装饰主义运动,以奢华,精美的艺术作品闻名,但被战争打断。

1918年,持续了4年的一战终于结束。战争开始得稀里糊涂,结束得莫名其妙。

装饰主义运动在战后卷土重来。

这体现在了爱德华的第一张面具之上。

当半张脸被毁,无法说话,依赖吗啡忍受疼痛,进食也要通过一根橡皮管,爱德华活着,却更像死了。

艾伯特为他准备了各种绘画工具,他却看都不看一眼。

但一个懵懂的小女孩的闯入,给他带来了救赎。

看到艾伯特被毁的恐怖的脸,小女孩没有害怕没有尖叫,她只是轻柔地抚摸曾经英俊男人脸上的恐怖伤疤。

这,带给了爱德华活下去的希望。

第一张面具拥有着靛蓝的底色,点缀着白色的勾线,左侧面具上蔓延出去的枝丫象征着生的渴望。

整个面具精致、华丽,却并不实用。毕竟,那些蔓延开的枝丫并不利于主人的行动,这在不久之后就得到了验证,这里就不做剧透。

在一战中,数百万的人丧生,而欧洲也因为战争被打烂,逐渐开始走了下坡路。

战争对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于是,一种达达艺术开始盛行,即破坏理性,崇尚偶然、抽象和心理,旨在破坏中产阶级价值观和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

杜尚,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这位法国小伙从商店买来一个小便池,起名《泉》送到了美国独立艺术家协会举办的展览上。他只在上面签了一个名,却要求作为艺术品展出。

谁也没想到,在之后《泉》竟然成了现代艺术史上的里程碑。

《泉》

而爱德华的一个面具就是模仿的杜尚的《泉》。

爱德华临摹的不仅是杜尚这位同时代的老乡,还有来自未来的毕加索。

毕加索为杰奎琳创作的《梳头发的女人》。

《梳头发的女人》

而爱德华有一个十分类似的面具。

不过,爱德华称面具是两个接吻的人,而毕加索画的是一个人。

在爱德华精心策划和艾伯特与露易丝全力协助下,他们的复仇大计获得了巨大进展。

爱德华戴上了佐罗的面具,但是这个佐罗,面部表情却不像人们印象中的那样正直无畏,反而透着一种诡异和嘲讽。这正是爱德华对战后法国和上流社会的嘲弄。

战后老兵饥寒交迫无人关心,富人们却募钱打算建造纪念碑。

这场复仇,爱德华自比佐罗的正义举动,但整个计划又实在谈不上十分光彩,由来这里就不剧透了。

相比佐罗的举动,这更像是一个孩子的恶作剧。所以,这得意洋洋的笑脸除了表达对国家的失望和嘲讽,也带着对自己的嘲讽和自得。

而当他们获得了大量金钱之后,爱德华直接用钞票做了一个雄狮的面具。

爱德华带着这个面具载歌载舞,大概是战后他最开心的时刻。

对金钱的蔑视,从爱德华自母亲去世后,父亲只顾着给他钞票却拒绝给他一个拥抱就开始了。

对金钱的蔑视,代表着爱德华对父权的蔑视,而任意糟蹋钞票让他内心获得了满足,让他感觉自己就如同雄狮一般。

这时候,我们就要说到爱德华最后一个面具。

它也是一个动物,一只蓝色的夜枭。

这也是整个影片中,最华丽的面具。

据闻,这款面具的羽毛来自十余种鸟类,经过后期染色加工,配上相应颜色的宝石,这款面具耗时16天全手工完成。

我们回忆爱德华第一个面具,金属质感的面具尽管华丽,却处处透着冷冰冰。

而爱德华最后这个面具,和第一个面具同样都是蓝色的,但用鸟类的羽毛做成的面具,华丽中带着一股温暖的气息。

蓝色的面具遮住了爱德华的整个面部,只露出了他的眼睛。

在这华丽的面具旁边,放着爱德华无法离身的吗啡。

面具越是华丽,爱德华的痛苦越加深重。

带着夜枭的面具,就能像鸟儿一样获得自由吗?

《天上再见》被定义为商业片,但是,没人能否认他的艺术性。

如果原著小说是全人类都值得看的史诗,那么电影我希望所有热爱电影的人都可以看一看。

在法国影院非首映场全体起立鼓掌的电影,在中国不该受到如此冷遇。

-FIN -

公众号:小鲜电影(xiaoxianmovie)

3 ) Nahuel的眼睛会说话

在回国途中的法航上看的,很惊喜飞机上的资源还都蛮新。看完120bpm对Nahuel一直念念不忘,这部电影中仅仅通过一双眼睛和有限的肢体来表现爱德华的挣扎 悲伤 脆弱 疯狂和愤怒。带上面具的他是自由的是兴奋的是可爱的是天真的,面具他的下实则是痛苦的迷离的,除去战争给他带来的生理伤痛,隐姓埋名不能与姐姐想见,父亲对他天赋的不屑一顾。但幸好,他有阿尔伯特的照顾和小女孩的帮助。小女孩的设定很好,在残酷的战争和道貌岸然可耻的上尉面前,孩子的心是最为纯净的。面对爱德华恐怖的下巴,她只是轻轻的用指尖抚摸着,Nahuel这里的眼神诠释的太好,在她面前他不是一个丑陋的残疾,仅是一个需要安慰的经过战争侵蚀的受害者。 最后,他们的画册大卖,爱德华的父亲终于通过画作上儿子的自画像标志找到了他,父亲终于懂得,从他的画中他第一次真正理解了自己儿子的内心。(父子相认那里我的眼泪啪嗒啪嗒地掉。“Merci.” 爱德华上前轻轻抱住了自己的父亲,你终于理解了,这么多年我希望的不过如此。爱德华转身踏上台阶纵身一跃,戴着他那绚丽的孔雀面具展翅飞向了天空。天上再见了...... 以不同的角度诠释战后给人们带去的伤痛,也揭露了那些依附战争向上爬的丑恶之人。社会有它的光怪陆离,荒诞虚伪,同样也存在温馨和快乐。只是伤得太深已经无法挽救,唯有吗啡可以麻痹自己,这一小盒吗啡是他得以短暂地忘却自己的伤痕累累。爱德华是不幸的,当时的赌气把他推去了充满硝烟之地,一炮炸毁了他的脸也炸碎了他的心。他是幸运的,战友的不离不弃,小女孩的活泼善良都给他带去了一丝慰藉。 还是老生常谈,不要忘记战争带来的伤痛,它摧毁你的国家你的城市也会蚕食所有人的心。 最后给纳老师的演技点赞,也不知道内地会不会引进,希望每个人都能看一下这部电影。因为它值得。

4 ) 「不语037」诗意反战——《天上再见》影评

“战争已经结束,我也不确定”。将反战题材揉进黑色幽默和法式风格,这部“华丽”的战后题材电影颇有文学大作的味道。再做一些细心打磨,创痛感和艺术感会更出色。

电影改编自同名的法国文学最高奖作品。时代周刊评论剧本原作:强烈的情绪、十足的清晰感以及天才般的原创性。电影保留了文学创本的脉络清晰和手法原创,添加了视觉煽动性,但同时减弱了天才般的诗意和将幽默融于电影语言的情境统一性。

全片描绘了一个纸醉金迷却面目全非的战后”舞台“:生者被遗忘,亡魂无归处,人们无处安放的缅怀都是一场场虚伪的爱国骗局。当伟大的复仇完成,唯有各自死去得以表达对恶的无力对抗,我们天上再见。在反战题材中,用通俗小说情节荒诞地呈现具有艺术宣言感的犯罪,这种原创性的手法独特而少有。电影保留地较好。

煽动性的视觉成功主要归功于男主角的人物塑造和细节演绎。天赋之下的情绪真实而丰富,但可惜并不细腻入微(人物特写与幽默风格的失衡是主要原因)。38张面具的情绪、致敬意味的画作、签名的隐喻、纵身一跃的华美,都是很好的发挥空间,美这件事,并不美在故事的曲折荒诞,而在核心人物本身。保留故事性的丰富以求讽刺性的完整,支线基本都安排了,但牺牲了角色被深刻体会和逻辑完整的实现。

本片的镜头语言在舞台框架和真实重现的平行宇宙间跳转,娓娓叙事线和华美复仇线,哪一个是主线?丢失镜头语言的统一性,连带失去的还有美学的统一性,这导致文学的诗意被减弱。或许,保持如《布达佩斯大饭店》般的统一,无论视觉美学上还是镜头语言的风格上,创伤就会多一些痛感。

最后的最后,Nahuel的眼睛不愧是双鱼座,电影8分,没有附加。

更多的内容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 willyi_

5 ) 从[天上再见]看整形手术源流

是一部有关战争的片子。

男主叫爱德华,年轻,有美术天赋,来自上流社会,家有豪宅和田地。

战争打响时,他从了兵。

前线,意味着血肉横飞、伤亡无数,但他赶上了好时候,真的,他赶上了好时候。

1918年11月9日,休战命令下达。他心欢喜,不再枕戈待旦,而是窝在战壕,拿出纸笔,开始画画。他从未想过,会有后来那种时刻。

不是战死,没有缺胳膊少腿,只是从病床上醒来,看见自己下半边脸缠着绷带

©️[天上再见],爱德华醒来,发现自己的脸上缠着绷带

他英俊,所以难受,难受这张脸只剩“英俊过“

是那个喜欢战争的中尉,将停战命令揉成纸团,硬逼他们举枪进攻。炮弹炸响时,他飞了出去,和尘土一起。醒来时,鼻子以下已经空空。

有医生来过,为他做整形手术,滔滔不绝,拿着模子比划,还带了案例照片。他却皱着一双蓝眼,在小黑板上写“MERDE“——狗屎。

les Gueules cassées,法语,意为“破碎的脸“,用来指被手榴弹、芥子气、坦克攻击,致使面部伤残的士兵

整形(plastic)“,源自希腊“plastilkos“,不是医美,而是将身体变形、受伤的部位重建修复。

1914年,一战爆发,死伤空前惨烈。

那时,士兵学会了挖堑壕,一种简单的壕沟,可用来掩护躯体,减少地面火力带来的伤亡。

[天上再见]的开场,就是这种堑壕。

©️[天上再见]开场,停战前夕,士兵们呆在堑壕里

只可惜,士兵的头部不在保护范围。一旦开始作战,露出的脑袋将成为敌人的重点攻击对象——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爆炸后,手榴弹的金属弹片会在士兵的脸上旋转,直接撕扯面部,最终毁容。

1916年,有个叫沃尔特·约的青年,27岁,为英国皇家海军重炮手。日德兰海战中,他被敌军炮弹击中,脸部皮肤全部损毁,上下眼皮也不复存在,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

是“整形手术之父哈罗德·吉利斯创办仅两月的整形专科门诊,方案为当时无人敢用的“植皮术“

从沃尔特胸部切下一块皮肤,移植到他脸上,覆盖眼皮和损毁面积。

©️现代医学史上,首个接受整形手术的人,沃尔特·约。图源:Wikimedia Commons

就这样,现代医学史上首例整形手术诞生。

他们还组建了一支“战时整形医疗队“,在1917至1921年间,救治了五千名以上面颊缺损的士兵。

©️一战时期,以哈罗德·吉利斯(第一排左四)为首的整形医疗队

这些士兵中,尤以鼻梁修复者为最多。

©️左图为士兵的嘴与鼻梁受损情况,右图为修复后的模样

但若想完美如初,几乎是不可能。

一份解密档案披露,“多数士兵,容貌虽有改善,但仍然严重毁容。“只极少数,整形后五官自然,重拾信心,甚至拥有婚姻。

©️一战结束后,经面部整形的士兵,左手挽着新娘,右手举杯,向「整形之父」哈罗德致谢

[天上再见]里,有医生过来,拿着面部伤残士兵的照片,为爱德华做示范。

片子上映期间,还有一家医院借电影中被毁容的男主和出现的一些图,为观众讲述当时的战后外科手术事迹。

©️上图为[天上再见]中,出现的伤残士兵照片;下图为电影上映期间,医院讲述战后外科手术事迹图

除此,片中还出现了一些面具。

是医生拿来供爱德华遮丑用的,可方便他在公共场合露面,而不至于吓坏众人。

©️[天上再见],医生打算给爱德华用的面具

这种做法,最早源自一位女雕塑师。

她叫安娜,1917年,在巴黎建了座小型工作室,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面部伤残的士兵制作面具。那时,满脸疤瘌、下巴成空的士兵到处都是,安娜便说:

于他们而言,只有看不见自己的伤疤,才能治愈那颗受伤的心。

11个月,她做了97个面具,令士兵可以自如地走在公共区域,而没有来自周围人的惊吓。

©️安娜为一名士兵修复受损面部,改变了一战期间毁容战士的未来

[天上再见]中的面具当然不比安娜的作品。

因此,爱德华丢下一句“狗屎“便离开医院,躲到一间小房子里,开始自己动手制作。

他手边有很多石膏模型,也是在仿效安娜。做面具之前,安娜要花巨大的精力,用蜡、石膏等材料,给每一位受伤的老兵做模型。

捕捉损害之处,极为细致,确保万无一失。

©️上图为[天上再见]中的石膏模型,下图为安娜自己为老兵做的石膏模型

然后,给面具覆上金属与牙釉质,根据士兵的肤色手工绘制,还要考虑晴天、雨天等因素。

也算一战为后世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积极影响。

三千年前,已有整形术出现。

叫“割鼻再造“,为古印度医学之父Samhita在《sushruta》一书中提及:

对施以劓刑的奴隶,利用额、颊皮瓣进行鼻再造术。

“劓刑“,源自中国夏商,属五刑之一,指割去鼻子。虽不会危及性命,但对其形象和尊严损害极大。有史料记载:

古有华夏上国,流行劓刑,受罚者甚多,羞见世人。

可知,劓刑目的不在惩罚,在于羞辱。

©️劓刑图,行刑者使用的是钺刀

后,古印度法“鼻再造“出现,可恢复鼻子功能。

汉初,刘安撰《淮南子》,对唇腭裂有所研究;西晋,有《晋书·魏泳之传》,载魏泳生而兔缺,找荆州刺史帐下名医,“割而补之,但需百日进粥,不得笑语。

中世纪,宗教盛行,整形外科发展缓慢。

但有一对西西里父子,在古印度鼻再造基础之上,创“上臂带蒂皮瓣鼻再造“,称“意大利法

©️上臂带蒂皮瓣鼻再造,被称为意大利法

1818年,有德国外科医师发表专著《鼻整形》,首次使用“整形“这一术语。

20世纪初,一战爆发,大量面颊缺损和畸形病例产生,迫使口腔颌面外科、耳鼻喉外科医生赶赴前线,整形外科得到空前发展。

前文提到的哈罗德,便是一位耳鼻喉科医师,受皮肤移植术启发,前往巴黎求教,后奔赴战场,为国效力,挽士兵尊严。

1942年,抗日战争趋于白热化,面对下颔骨枪伤战士、面部烧伤飞行员,所有医生束手无策。

政府便派青年医师宋儒耀,赴美学整形外科。六年学成归来,设相关学科,成亚洲首个拥有整形课程的国家。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全面打响。美国空军大量使用「凝固汽油弹」低飞轰炸,致使前线战士大批烧伤,比抗日战争时期更为严重。

于是,宋儒耀组建手术队,赴朝鲜做颔面治疗。自此,整形手术正式传入朝鲜。

©️抗美援朝期间,整形外科规模迅速扩大,大部分伤员来自朝鲜战场医院

50年代后期,“割双眼皮“、“隆鼻“成热门项目。

当时,中国影星并不遮掩,甚至授权医院,将其前后对比图登出,作广告宣传

©️报纸上明确写出,演员白云先生做了高鼻术和下颚修改,演员白杨小姐做了双眼皮,开了眼角

后来,中国进入“特殊时期“,不赞成人民追求外在美感,整形外科遭严重打压,被迫解散,大部分人员被送往江西。

改革开放到来之前,除必要矫正,整形外科在中国几乎绝迹。

电影[无问西东],章子怡饰演的王敏佳就出现在这个时代,因某些“错误“,她被众人羞辱打骂,面容尽毁,纵然在医学院工作,也无法得到救治,终日以纱巾蒙面。

©️[无问西东],王敏佳终日以纱巾蒙面,轻易不敢与人交谈

1957年,卓别林的[纽约之王]上映,成影史首部有整形情节的电影。

片中展现的“脸部剥离术,鲜血淋漓,在美国小规模放映时,“将观众推向了心理承受的极限,久久难以释怀。

©️[纽约之王]剧照,影片在当时遭媒体诟病,称有损现代医学声誉

正是这场戏,令“整形“成惊悚片常备桥段。

1960年,[没有面孔的眼睛]上映,男主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整形医师,在一次车祸中,不慎将女儿的面容毁尽。他痛心疾首,为女儿戴上一副面具,隐居起来,并在暗中诱拐某些女生,将其麻醉,剥掉脸皮,移植到女儿身上。

可惜,每次手术都以失败告终。

映后,《电影手册》谈及影片在爱丁堡电影节放映,称其导致七位观众晕厥,并触怒媒体。很多影评人也形容,“这是对现代科学的批判,对整形外科医生的丑化

©️[没有面孔的眼睛],人脸移植整形镜头,鲜血淋漓,致七位观众晕厥

此外,还有1973年的[丑女复仇记]

女主因相貌丑陋,遭人嘲弄和欺凌,郁郁寡欢。后经过整形,有了一张美丽面孔,并借此报复那些,当初羞辱她的人。

之后,这类影片渐多,大部分都以“复仇“为主线。如1997年的[变脸],2006年的[灰姑娘],2011年的[吾栖之肤],2012年的[狼狈]。

以及[天上再见]

©️[天上再见],爱德华为自己制作的华丽面具,饱含抽象艺术风格

爱德华在休战前两天被榴弹炸飞,面容尽毁。

之后,他戴着自己极具抽象艺术风格的面具,谋篇布局,施展以中尉为目标的复仇计。

战时向往生,战后只想死“,这是每一位遭战火蹂躏致面容损毁的士兵,内心的真实写照。

“丑“字烙在他们的脸上。

所以,那个叫沃尔特·约的重炮手,接受了医学史首台整形术,却在最后一个疗程后神秘失踪。

还有些被毁容的士兵,战后找不到工作,遭人践踏,只能团结一气,高呼“把尊严还给我

©️“我们因丑脸聚在一起,请将尊严还给我们“

可见[天上再见]是一部有浓厚反战情结的影片。

那个叫爱德华的贵族青年,几乎是哼着小曲儿上的战场,走前还朝父亲做了鬼脸。却在休战命令下达的前两天,因中尉的私心,被榴弹轰掉半张脸,后有家不敢回,躲在面具下苟延残喘。

你看,发动战争的人,多无耻。

所以,他策划了一场纪念碑骗局,曝光中尉私敛钱财、降低牺牲者棺材质量、随意填埋尸体,致使墓碑与士兵名字不符。

终于,中尉死在工地的流沙里。终于,爱德华拥抱了父亲。终于,他戴上面具,潇洒转身,踩上阳台的栏杆,自酒店的顶楼,纵身跃下。

©️[天上再见]结尾,爱德华戴着鸟头面具,潇洒一跃,离开了世界

想起一战时,有很多整形修复的宣传画,上面的标题是:修复战争创伤,重现你的容颜

没错,容颜可以修,但破碎之心如何救?

[天上再见]有一幕,是一个送报女孩将报纸放到爱德华桌上,盯着他那张用口罩遮住的脸,丝毫没有要走的意思。爱德华摘下口罩,作势将她吓跑,可她不怕,还伸出手指碰了一下。

他惊住,瞪大眼睛,一把将她揽入怀中。

然后,泣不成声。

©️[天上再见],爱德华与送报女孩相拥偎依

如果没有战争,爱德华还有成千上万面颊缺损的士兵,大概会是个平凡的绅士。

没有整形,不闻枪声,只需早晨醒来戴上眼镜,读财经报纸上冗长的专栏,午后陪孩子玩积木做算术题,傍晚将青菜洗净,放进白瓷盘里。

也有可能日子苦一些,那就平平凡凡找份工作,为升学、婚娶发发愁。也不至于像后来那样,成为一个只剩半张脸、终生要靠面具喘息的人。

-

作者/六姨太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6 ) 最天真的孩子永远是最受伤的人

记得黎戈有说过,相信文艺的人骨子里是很天真的,正是这一份天真使他们处事不够圆滑,做人不够圆融。很多时候,这些人就如同真正的孩子一般。

然而,一个一生都天真的人,是要付出代价的。孩子可以被包容,但成人不能不长大。你可以追求你的艺术梦,可以把爸爸画成asshole,可以为和爸爸赌气跑去战场,但属于现实人生的那些不幸、欺骗与丑恶一定会来要你买单。

一个天真的人不会仅仅因为他的天真而躲过真实的人间。这是最悲惨的地方。

尽管,他还是会以自己那种天真的方式回击和消解所有那些不幸和痛苦,尽管,他创作那些诡异华丽如嘲似讽的面具,尽管,他搞出那大胆惊人的骗局,来尽情奚落发战争财的权贵们,尽管,他把金钱挥霍一空来一场舞步与吗啡的狂欢……

就像他的朋友说的:他分不清楚梦与现实的界限

当现实出击时,对天真的人总是过于沉重。毁坏的半张脸,是余生都无法弥补的悲哀、痛苦与仇恨的征象,对于他来说,炸弹在他耳边爆炸的那一刻,他的人生就结束了。

余生,若不是准备复仇,就是欣快地为死亡做不那么悲伤的准备。

直到那一刻他爸说:“他有权利选择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他才跳下,是因为他一直在等待,不是为父子的和解,而是为,终于有人理解他所追求的那一个梦,它实际上无关艺术,无关他悲惨的故事,仅仅因为天真的人与天真的梦所共同具有的那种纯粹的质地,那里有他的快乐和抗争,而他想为一切画上完美的句号。

渴求完美,也是天真的人的一个特质。有时艺术的完美与人生的完美,是难以彼此分别的。对把人生过成一个梦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可这种完美很悲剧啊,但我们却无法否认它的美,惊心动魄,绝不是形式上的美,而是源于它心灵底层那丰美灵动的本质——纯之又纯的天真。

倔强调皮又机智狡黠,才华横溢又不拘世俗,这不是人间俯拾皆是的廉价表演、一个受人喜爱的完美人格符号,当他纯然是一种心灵状态、一种生活方式时,这是艺术的人生、天真的人生,也或许不能免于成为完美的悲剧人生。

你所带的面具即体现了你生存状态的本质。这是另一种真实。

7 ) 想写一下关于为什么跳楼自杀

我的理解是,男主其实一直都在反抗父权,反抗父亲的霸道和控制,一直想挣脱, 这一点和我很像,我的父亲控制欲也很强,我也仇恨过父亲。 所以我和男主有过稍微共通的心理, 那就是活在仇恨之中, 仇恨是男主活下去的理由和动力, 就是这么简单, 包括男主后来的诈骗,其实是一种报复或宣泄,当男二号说要去非洲的时候,男主其实不是很愿意,但是又没有头绪。

其实是因为男主在这里能够有活下去的理由,因为伤病其实男主已经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记得在一开始男主在医院就要求男二号杀了他, 男主其实早想死了,但是仇恨让他继续活了下去。 仇恨其实是一种很好的麻醉剂, 当脑子里只有仇恨的时候会忘记所有的烦恼和压力。

男主最后遇到了父亲,终于父亲承认了错误, 我的父亲也在一个早上和我奶奶说过如此的话,承认了他当年对我的控制是错误的, 我在我的房间偷听到了, 那一瞬间仇恨消失了, 一下子六神无主, 然后就是各种其他的生活压力烦恼趁虚而入, 男主是一个受伤的老兵,心灵和身体已经破碎不堪, 当没有了仇恨这个最后的支柱, 也只有死亡一条路了。

当然这里边还有之前诈骗那么多人的负罪感,男主一下子认为自己之前的诈骗是多么“正义”的复仇,这在男主在酒店中各种侮辱将军的游戏就能看出来, 现在男主一下子突然感觉自己做错了,这也是自杀的原因之一,占一小部分。

男主选择自杀,说明已经原谅了父亲,也是对自己之前行为的愧疚谢罪。 更加是对生存信心的崩塌, 我想男主一定是释然的自杀。是含着微笑结束自己生命的。

8 ) 鸟

我真的好想同别人讲一个人。

他很善良,在人间炼狱中救下朋友。

他很聪明,战后的哀鸿中还能瞧见商机。

他是上帝的宠儿,一双能绘尽浮华苍凉的手,一双闪烁智慧天真的眼,他都有了。

他很脆弱,他画了戴不完的各式各样的面具。

他很勇敢,在无尽的虚妄和黑暗中,他还能拉起同伴的手摇曳。

有时他在舞蹈,

有时他伏在孩童肩上哭泣,

有时他明晃晃地摇曳身姿,面具下的牙齿也许早已紧紧咬住,也许牙齿也不咬了,去疯吧。

有时他笑的很开心,纯真的像个孩子,突然撕下面具,害怕的像个孩子。

最后他拥抱了父亲,冰释了曾今的伤痛,却纵然飞走了。

对,他好像一只鸟,

那只曾经很多人都听过的鸟,

他此生不能再落地了。

短评

死马口里有半口气,面具背后剩半张脸。此后他凭这口气在凄苦的世界挣扎喘息,他借这张脸在寂寞的人间无悲无喜。有的人无人知晓,籍籍无名,拿走身份无关痛痒;有的人落材入殓,长眠地底,调换棺木无人在意。他抢走吗啡,丢掉戒指,再不用挣扎喘息地活着;他跳下阳台,戴好面具,终于能无悲无喜地死去。

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超爱演与导俱佳的Dupontel,法国商业片里一个极具个人风格的存在。他的合作者固定,镜头设计和音画配合的模式都可见9 mois ferme的影子,依然是相当观众友好的缤纷绚烂。剧作有点问题,几条线明显看出取舍的犹豫,每条都铺开没有一个讲好。Nahuel的角色稍显薄弱,他值得更多发挥空间。

13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影片设置于一战停战前两日和战后两年内,基本上是在一个微观的小格局里,讽刺与控诉也并不如何激烈,而是以法国片那种惯常的将悲苦轻描淡写的黑色幽默,举重若轻地讲述了一个恒久的悲剧主题,微小而无力的好人与坏人都在现实中被摧毁了,真正应该负责任的罪魁祸首们却只能在游戏的幻象里被公决。我是多么希望爱画画的Edouard能和Albert带着小女孩一家三口私奔到热带去啊,在那里谁也不认识他们,炙热的太阳光也许能融化人心里的一切痛苦。但转念一想,他那严重的伤必须长期依靠吗啡止痛,也许生活对他本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折磨与勉力而为的苟延残喘(多半是为了费力救他的Albert),了却恩怨后纵身一跃才是舒适的归处。

18分钟前
  • Favillae
  • 推荐

渐渐的才理解,最起码电影中所谓的法式浪漫,不只是苏菲玛索,阿佳妮,于佩尔在荧幕上举手投足间的优雅,不只是阿兰德龙,让雷诺,德帕迪约在影片中自成一派的气质。好像是一种介于萨特和加缪间的通透和无声的反抗,用人话说就是天上掉下来一颗炸弹,你仍在左岸闲庭信步喝咖啡。

19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他穷尽一生追寻自由。法式文学太美了,年度最爱的电影,没有之一。第一次遇到不是首映场全场鼓掌的,法国人是有多喜欢这片。

21分钟前
  • 十二辰子
  • 力荐

肉体的残缺,造就了艺术的完美。

22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力荐

故事讲得太满,好像一点旁枝细节都不愿错过,反而是削弱了主线脆弱之美。

24分钟前
  • vivi
  • 还行

一部美丽而残酷的成人童话,叙事是传统而典型的“讲故事”模式,整个情节展开都是奇幻式的,各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善恶的对比格外鲜明。开篇的战争戏令人惊艳,尽管后半程进入除害段落略显拖沓,但好在用一种戏谑的方式,讲了个心碎又让人得到慰藉与救赎的故事,在欢笑中品味泪水,在泪水中萃取欢笑。

25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最后一个死去比第一个死去更加愚蠢。

27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非常法国啊,残酷的战争背后,却是非常浪漫的气质,还有点法式小幽默。看到最后,略有点回不过来,是要缓一下。以及,文艺片与大片模式的结合。

3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2013的龚古尔文学奖改编,战争创伤、父子(不)和解,影调绚丽如同差不多时代题材的《漫长的婚约》,因此幽默也是太过于法式而难以形成共鸣。

33分钟前
  • seamouse
  • 还行

电影的神奇之处就在于 这部电影我可能只听懂四分之一 但还是在该泪目的时候泪目

34分钟前
  • 为何为好事泪流
  • 力荐

“重要的不是实物,而是情绪” 每一张面具都是生活给你的真实面貌,华丽而忧伤,最后跟父亲的会面无疑是情绪顶点。面具男主太适合演这个了,蓝眸、脸庞都写着为这个角色而生。老头子的那句“穿两年军装会毁了衣品” 可笑死人,那是你能体会出来的感受呀,哈哈哈

37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浪漫的法国人哟。基督山伯爵,威尼斯商人,歌剧魅影,还有120BPM。

42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不是说拍成商业片范式不好,但的确拉低了这部法国版《布达佩斯》(悲剧内核极其相似)的整体格调。将奇想式荒诞喜剧,做成了一个点对点落实的“佳作而已”,最终主题表达的高度也有限。风格上穷奢极丽的美术,看起来却只是工整、缺创造力。这个故事原本可拍得更好。

44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个人2017法语电影榜单前五。特别惊喜,终于有一部法国式的战争反思电影了,明显区别于《敦刻尔克》。精致细腻的美感与战争创伤杂糅出的一部独特的电影。电影中出现的每一个面具都想要!纳威尔目测会成为法国新生代男演员第一人。(另,小女孩的collage很达达主义,细节处都透着时代的影子

48分钟前
  • 木由
  • 力荐

大眼老师也太牛逼了吧,全程几乎不露脸、不说话,就靠一双眼睛也能演得这么摄魂夺魄!阿根廷之光了!

49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美轮美奂,泣不成声。用几乎是超现实主义的风格讲述一场几乎是超现实主义的战争。宣战者、恋战者和受益者,他在自己造出的梦境中处决这些人。而最令人难过的地方在于,他们谁都没有死——死的是别人。

52分钟前
  • El Guaje
  • 力荐

奇幻而愤世嫉俗、温暖而残酷的反战电影。所以瓜分今年凯撒奖的两部电影《每分钟120击》和《天上再见》是同一个人主演的!这小子让我对着大银幕心碎了两次啊,55555555555

5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他戴着神秘的鸟类面具,却没有华丽的翅膀,但的确自由飞翔,在空中逐渐模糊,消失…天上再见,朋友

1小时前
  • обломов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