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未来野蛮世界的狂想
以前面对吕克·贝松的影片总是觉得琢磨不定,或许会拍得不错,或许让我一点劲都提不起来,但看完这部,使我重新认识了这位导演,法国人骨子里的浪漫情节导致天马行空的幻想之余也不忘添加男女这个永恒的话题,但在这部作品里却用一个罕见的手法来表现,全片总共出现的演员不超过15个,只有2个女性,女主角才出现5\6个镜头,而且大都是从门洞里伸出的那只纤手,脸只出现过一半,但这一切已足够诱人了,很好的烘托出在那种恶劣环境下男人对女人的本能欲望,人物间无对白,都是通过肢体语言和表情来交流,这同影片塑造的环境、黑白片的效果很协调,那种世界充满了人性原始的渴望与狂野,语言这一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象征,在那里根本就是多余的。
2 ) 长“短评”(拷贝大神评论)
1 吕克贝松处女作。空白语境下的原始文明和黑白混沌中的清醒浪漫,失语状态与末世情结。在一个人迹行将湮灭的时空里,在文明已经消失、废墟林立的荒凉景况下,语言已经失去功能了。
2 废墟中的艺术传承:绘画和音乐都在废墟里延续着寿命。导演对艺术的拯救功能是倍加重视的,在末日来临前夕,人类要回归最初的原始形态。虽然这时候人类所剩下的就是力量、欲望和艺术。
3 二战和六十年代风波之后,西方的末世情结被反复激起并且体现于各种各样的艺术形态里。然而导演没有预期那样激进,并未对暴力和性欲进行强烈的正面渲染。而影片里的人物都具有知识和理性,他们会开飞机和汽车,会用试剂探测水是否被核废料污染,会存储和煎炸食物。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都对艺术有强烈的需求。 4 在当时那样每个导演都在追求电影拍摄技术的突破、画面色彩效果的精良、人物对白独特的年代,吕克贝松反其道而行之。抹掉了影片的颜色,清除了影片的对白,镜头运用的却都是好莱坞式的自然角度跟拍形式。 在一群男人从楼下上来追杀第一男主角时,用了一组后来延用在《这个杀手不太冷》中极其相像的镜头:两段空楼梯俯视,约五秒钟后,一个人出现,一系列上楼动作,约三秒后,再一个人出现,两秒后,又一个人,接着一群人接连不断的涌现镜头中。在《这个杀手不太冷》中,那群FBI上楼来到玛蒂尔塔家的那组镜头也是类似:长走廊的静止凝视,约五秒后,一个人持枪者出现,一系列前进张望动作,约三秒后,再一个持枪者出现,两秒后又一个,接着群人接连不断涌现。这样的镜头排列给人一种设置悬念,然后流畅且不停冲击的紧张压迫感。
5 吕克贝松现在着力于商业电影的开发和制作,并有很多的商业计划将要开展。据其说法是要生产电影生物链,以商业得来的资金投放于年轻导演的新作品中,只是不知道他这个奶妈前途怎样。就这一点而言,他显然和我们国家转型中和已经转型的导演是不一样的。
3 ) 《最后之战》——最初的吕克·贝松
一直认为一部小成本独立片一定要风格化,如果不巧这又是你的第一部电影长篇就更要风格化。其实我们看到的许多成功范例也正是如此。
吕克·贝松的第一步就风格化的很够劲。故事背景被设定在一次全球性的核毁灭之后,不必关心具体是在下个星期三还是70个世纪以后,反正这个星球已经他妈的成了一堆核导弹的炮灰。于是,吕克·贝松很顺水推舟的选择了黑白摄影,而且放弃了人工照明这一使黑白画面视觉饱满的王牌。采用自然光的下场就是影片中光亮的部分有阴影感,而黑色的部分缺乏高光有混浊感。基本上可以说电影中的颜色不是黑白而是深灰和浅灰,这样的效果倒是绝妙的符合电影的基调。
这是一个疯狂的时代,在所有的秩序都被几缕鬼魅般的核辐射死亡凋零之后,这是一个前现代和后现代交相辉映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有一群人居然活了下
来,这大概是一个最大的悲剧——对他们自己,也对这个世界。
电影的开场镜头是在一个空荡荡的公寓中,一个年轻人和充气娃娃做爱的场景,在后面的情节中不断穿插的他自慰的细节强调了在这种环境下,女人已经成为一种战略资源这一事实,也为后面的剧情做出了铺垫。
回到影片的第一场戏,它交待了这个世界的生存状态。不知道是由于核辐射还是空气污染,人们都无法再发声,当然就无法再说话。人与人之间丧失了沟通的能力,也就随之丧失了信任或者同情。食物和水源重新占据了生活的全部内容。一群悍的“汽车党”占据了唯一一处水源,他们奴役一个侏儒,只有他能通过狭小的管道取得未被污染的地下水,每次他取回水之后,又会被重新锁回那个愚蠢的汽车后备箱中。在这里,弱肉强食成为唯一正确的法则,这是一个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甘地或者耶稣基督都过时了的时代,达尔文成了这个世界的统领。于是片头的年轻人投了一个汽车蓄电池装到他自制的飞机上,逃离了这个见鬼的地方,降落在另一个见鬼的地方。这个新地狱比起原来那个的唯一区别是,看起来,它在成为废墟之前曾经是一个还算像样的城市。而这里有一个比汽车党更简单粗暴的让·雷诺。在这里吕克·贝松也为这部即无颜色,再无对话,又无音乐的三无电影设置了一处剧情悬念——让·雷诺守着这么大一座城市为什么一心想要进入那个该死的外科诊所?那个老的都快死掉的医生又为什么要精心为自己家设计重重的保护?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导演显然在这个外来年轻人身上投注了自己的浪漫情怀。他在小酒馆里安家的时候,还忘不了找一幅画装饰他的家。在一段超现实主义的天上下鱼的短暂喜悦之后,年轻人不慎闯入让·雷诺的地盘,重伤逃脱,被老医生救了下来。在这里诞生了电影中最温情的段落,两人吸氧后艰难的吐出含混不清的两个字“你好”,他们没有了沟通的能力但至少还有沟通的欲望。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逃离孤独的幻想,当信任已经成为一种传说的时候,相依为命就更加弥足珍贵。老医生在诊所的墙上,图腾般的画下一个女人的肖像。我们不知道这是他的女儿还是别的什么人,我们同样不知道她被关在那个见鬼一样的九曲回廊的尽头是为了保护她,还是她收了辐射。但看到每天老人送饭时那些缓慢而又小心翼翼的动作,一股彩色的暖流涌上我的心头。悲剧总是在最温暖的时候作出一些疯狂的事来,一次祸从天降的天上下石头砸死了老医生,同时野兽般的让·雷诺冲破了诊所的两道铁门。年轻人凭感觉终于找到了女孩所在的密室,但让·雷诺已经等在门外了。这一场绝望的打斗中,年轻人在救生的本能和复仇的荷尔蒙的双重刺激下小宇宙爆发打死了让·雷诺。当他欣喜的奔回密室时,却只能用一声悲凉的嚎叫面对已经被奸杀的女孩横陈的尸体。
哀莫大于心死的青年坐上他的飞机,带上一把发射信号弹的手枪,回到了他来时的地方。他手刃了汽车党的头领,他用释放受奴役的侏儒的行为,表达出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悲悯。
影片的最后,年轻的吕克·贝松用他悲天悯人的情怀,给了我们一个笨拙而又美好的结局。被解救的侏儒把年轻人带进一个洞穴然后走开了。洞里关着一个金发裸体的女人,女人脸上惊恐而有诧异的表情,和青年一低头羞赧的微笑,让我们想象出另一对亚当和夏娃的故事。
4 ) 莫比斯
今天下午突然想起来这个好电影的。
安静的下午,坐在家里画画,阳光灿烂从白色变成金黄色照在白墙上。
这个情景和大学时候看这个电影的情形好相象啊,不过大学的时候是无所事事,躺在床上看电影看的头脑昏沉,出门走走就是金黄色的阳光了,春天的校园大家活力无限,吵吵闹闹打乒乓球踢足球做运动,阳光照着树枝太漂亮了,看的感人。从阴暗宿舍出来从这个没有语言的黑白电影中出来的我像是从墓中爬出来的僵尸一样。
在操场走了两圈就开始有同学提着茶瓶接茶水了,天也慢慢凉下来,终于到了吃晚饭的点了。
大学的一天就这么混过去了。
这个电影真是好电影,就像是读了诗,在特定的时间会不自主想起来,或者不由的哼起一首歌,好的作品都是这样,可以藏在你心里好久等着感情再次被唤醒的时刻。
今天19年三月17了
看了标记看过这电影的时间,13年3月13.
还真是奇妙。
这电影很棒!就像是莫比斯的无字漫画!给人感觉很像,贝松真是大天才啊~
5 ) 无声无色动人心
话不多 此片应该说是无对话黑白电影
有意思的是影片音响效果却出奇地好
老吕导的片想象力同艺术性不想说了 网上一大把
只说表面的 他对电影声音和画面要求从来都很高 此片可证
(找张这片的dvd看看 )
在你看过了色彩浓烈的地下铁 画面优美的亚特兰地斯
如还对老吕有兴趣 便看这片就可一睹他24岁时的大银幕处女作
我希望这样介绍能引起大家一点点的观看欲望吧
6 ) 【转】《最后决战》——最初的吕克贝松
一直认为一部小成本独立片一定要风格化,如果不巧这又是你的第一部电影长篇就更要风格化。其实我们看到的许多成功范例也正是如此。
吕克·贝松的第一步就风格化的很够劲。故事背景被设定在一次全球性的核毁灭之后,不必关心具体是在下个星期三还是70个世纪以后,反正这个星球已经他妈的成了一堆核导弹的炮灰。于是,吕克·贝松很顺水推舟的选择了黑白摄影,而且放弃了人工照明这一使黑白画面视觉饱满的王牌。采用自然光的下场就是影片中光亮的部分有阴影感,而黑色的部分缺乏高光有混浊感。基本上可以说电影中的颜色不是黑白而是深灰和浅灰,这样的效果倒是绝妙的符合电影的基调。
这是一个疯狂的时代,在所有的秩序都被几缕鬼魅般的核辐射死亡凋零之后,这是一个前现代和后现代交相辉映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有一群人居然活了下
来,这大概是一个最大的悲剧——对他们自己,也对这个世界。
电影的开场镜头是在一个空荡荡的公寓中,一个年轻人和充气娃娃做爱的场景,在后面的情节中不断穿插的他自慰的细节强调了在这种环境下,女人已经成为一种战略资源这一事实,也为后面的剧情做出了铺垫。
回到影片的第一场戏,它交待了这个世界的生存状态。不知道是由于核辐射还是空气污染,人们都无法再发声,当然就无法再说话。人与人之间丧失了沟通的能力,也就随之丧失了信任或者同情。食物和水源重新占据了生活的全部内容。一群悍的“汽车党”占据了唯一一处水源,他们奴役一个侏儒,只有他能通过狭小的管道取得未被污染的地下水,每次他取回水之后,又会被重新锁回那个愚蠢的汽车后备箱中。在这里,弱肉强食成为唯一正确的法则,这是一个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甘地或者耶稣基督都过时了的时代,达尔文成了这个世界的统领。于是片头的年轻人投了一个汽车蓄电池装到他自制的飞机上,逃离了这个见鬼的地方,降落在另一个见鬼的地方。这个新地狱比起原来那个的唯一区别是,看起来,它在成为废墟之前曾经是一个还算像样的城市。而这里有一个比汽车党更简单粗暴的让·雷诺。在这里吕克·贝松也为这部即无颜色,再无对话,又无音乐的三无电影设置了一处剧情悬念——让·雷诺守着这么大一座城市为什么一心想要进入那个该死的外科诊所?那个老的都快死掉的医生又为什么要精心为自己家设计重重的保护?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导演显然在这个外来年轻人身上投注了自己的浪漫情怀。他在小酒馆里安家的时候,还忘不了找一幅画装饰他的家。在一段超现实主义的天上下鱼的短暂喜悦之后,年轻人不慎闯入让·雷诺的地盘,重伤逃脱,被老医生救了下来。在这里诞生了电影中最温情的段落,两人吸氧后艰难的吐出含混不清的两个字“你好”,他们没有了沟通的能力但至少还有沟通的欲望。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逃离孤独的幻想,当信任已经成为一种传说的时候,相依为命就更加弥足珍贵。老医生在诊所的墙上,图腾般的画下一个女人的肖像。我们不知道这是他的女儿还是别的什么人,我们同样不知道她被关在那个见鬼一样的九曲回廊的尽头是为了保护她,还是她收了辐射。但看到每天老人送饭时那些缓慢而又小心翼翼的动作,一股彩色的暖流涌上我的心头。悲剧总是在最温暖的时候作出一些疯狂的事来,一次祸从天降的天上下石头砸死了老医生,同时野兽般的让·雷诺冲破了诊所的两道铁门。年轻人凭感觉终于找到了女孩所在的密室,但让·雷诺已经等在门外了。这一场绝望的打斗中,年轻人在救生的本能和复仇的荷尔蒙的双重刺激下小宇宙爆发打死了让·雷诺。当他欣喜的奔回密室时,却只能用一声悲凉的嚎叫面对已经被奸杀的女孩横陈的尸体。
哀莫大于心死的青年坐上他的飞机,带上一把发射信号弹的手枪,回到了他来时的地方。他手刃了汽车党的头领,他用释放受奴役的侏儒的行为,表达出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悲悯。
影片的最后,年轻的吕克·贝松用他悲天悯人的情怀,给了我们一个笨拙而又美好的结局。被解救的侏儒把年轻人带进一个洞穴然后走开了。洞里关着一个金发裸体的女人,女人脸上惊恐而有诧异的表情,和青年一低头羞赧的微笑,让我们想象出另一对亚当和夏娃的故事。
7 ) 沉默的力量
是在哪年的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
记得很清楚,电影开场至少20分钟内,大人们都百无聊赖。然后出现了一个搞笑镜头,所有人如释重负地笑了一下。然后继续沉默。爸爸在我边上吵着要回去,因为这不是他想看的特效或者战争大片。
能够交流的感觉真好。但是,它的对白真得少的可怜。
他们争夺一切世上仅存的能给人鲜活生命的东西。
其实到了最后,人类还是会依着本能生存。
世界史 吕克贝松处女作,废土风格透着新人特有的冲劲和无所畏惧,粗糙但是极富生命力。没有台词,也没有色彩,镜头和音乐替代了语言,让电影回归最初的哑剧形式。俯视和广角把荒原图景尽收眼底,这种荒原也是人内心的荒原,为了一点点汽油和食物互相算计利用,仅有的温情是医生对被囚禁的姑娘的怜爱。高潮处还来了一段像模像样的追逐与打斗,对音乐的选择和静与动的运用,让业余的动作设计看上去很带感,也是贝松日后风格的雏形。
其实是哑剧吧,绝对不能算默片。或者说,以前有没有title card的默片吗?小成本末日设定气氛还蛮好的。真的看不太出导演后来的方向。
看了Luc Besson 40年前的处女作,太惊艳太与众不同了,那时候的他和让雷诺还都是无名小卒,找不到投资,用超低成本拍出了具有实验性质且想象力爆棚的末世废土影片,无对白、无色彩,甚至连女主角几乎都没有,虽然制作粗糙却极富生命力,处处体现着导演的才华和创造性,好几个场景都拍得超越了言语的表达,天降鱼雨和从门洞里伸出的那只美手令人印象深刻。
特地下了4个G片源,看十五分钟就不行了……视听语言已经挺成熟的了,非常电影感,我不相信什么只花了几法郎拍的这个片子,应该是他已经当上了导演助理或者制片助理后撺的局,那些道具演员还有那些无人机视角怎么可能不要钱骗谁呢除非已经是电影圈的人了,当然24岁就拍得这样很生猛,但闷死我了2星
场景、服装、节奏和表演都太精彩了,可以说我看过的吕克·贝松最好的一部作品,情节什么的其实都不重要了,魅力完全来自电影这种形式本身的表现力,太有意思了!
天降鱼雨,蒙眼迷宫。废土末世无声电影,无差别拼装废品冷兵器搏杀居然拍得挺有感觉。吕克贝松的后启示录里,最稀有的资源是:女人
吕克贝松超低成本的处女作,末世的氛围简单有趣悲凉,不能发声的设置和黑白画面正好模拟默片,造型卡司混搭,法式幽默和佳肴,也是觉得做成短片会更好。虽然由于制作规模不同而比较很不公平,但同时期让阿诺创世的火之战比这个就高级很多了。法国文化惊奇蓝光影展。
吕克•贝松用镜头营造出一个黑白的末世地球,文明的破败,以及女人的匮乏导致“性”成为最昂贵的奢望。一切都映衬着年青的吕克•贝松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一种冲劲,不考虑商业性的勇气,这也是我们现在再也不能够看到的。
无对白顶多吹个口哨,废墟一片上帝也没让仅存的生灵饿着肚子,于是天上下起鱼来,门外是仗剑而行的土匪,还黄鼠狼给鸡拜年,可惜门内有门,艺术在门内获得延续,而野蛮终究洞穿了门墙,女人这种精神食粮让男人厮斗,不觉回到了原始的争抢。
吕克贝松处女作好生猛,竟然是个末日废土流。编剧再用点心就好了。
无对白,还算蛮有想象力的~
这是我看的吕克贝松的第一部电影,第一次看到让雷诺。第一次被一部无色彩的沉默的电影震撼。 虽然无色彩,电影里却充满了各种光怪陆离的场面。虽然沉默,电影的张力却无限强大,以至于在92分钟里我没有片刻晃神。 从此,我开始爱上吕克贝松,爱上让雷诺。
法国式的抽疯你永远不懂。最后决战 Le dernier combat (1983http://www.imdb.com/title/tt0085426
不少小幽默让人忍俊不禁,吕克贝松的实验性处女作充满着想象力与隐喻。片子里可以看出在他以后导演电影的诸多痕迹,比如动作,剪辑还有音乐。让雷诺那时候就已经那么可爱了哇。 鱼雨。
末世我们从头再来~虽是不切实际的科学遐想,但风格独树一帜,在大片琳琅满目的科幻世界显现异彩~想不到那时候吕克·贝松和让·雷诺还都只是无名小卒啊
吕克·贝松的处女长片作品,这部多次获奖的黑白、宽银幕的科幻片,据说是23岁的他用3法郎六苏拍成的,还算体现了他的才华的。整部影片基本没有对白,也许是核战后的人类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在剧情上其实就是他1981年拍的短片《L'avant dernier》扩充而来的,也沿用了演员让·雷诺和皮埃尔·祖利维。
吕克·贝松的风格化处女作,末世废土生存题材。无色彩无对白呼应核战废墟上幸存者的蛮荒灰色失语状态。冷处理。音乐和构图上佳。人性中的暴力与欲望并没有击退对艺术的追寻,墙上裸女画和天降鱼雨令人印象深刻。被囚禁的女子与被奴役的矮个子。三个男人间的三角关系和决斗拍得扣人心弦。(8.3/10)
我居然饶有趣味的看完了。。。明明觉得很枯燥,很费解。居然还能够津津有味的从头看到尾。也算是个奇迹了。
核末日后法国人好像从来没担心过食物和水,只关心交配权。。。。题材1星,配乐1星,吕克贝松和让雷诺伟大基情的开始1星。。。。总算凑够3星了呼。。。
存粹的装B电影哈啊【全片无对白哦】。。。目前为止,只有1370人观看评价。2星影评没有。我也不晓得为啥。。是不敢打低分吗?怕被嘲笑没看懂?其实没啥,就算嘲笑,也不超过1370人哈,有啥好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