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真的不是来HC的
早听人说,张导的片子常有情节简单粗暴、场面血腥惨烈之作,总不能想象,直到被老爸拖着看了这一部,终于有了些认识。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张导茄汁片,也是当年极为轰动的一部大片了。马永贞先生自然是听说过的,当年的武术杂志里,介绍过这样的传奇人物——清末山东武术家,就是这样。
然后就看到马永贞先生出现在民国年间的上海,“上海滩”,影视里一说再说的题材,甚至让我想来一句Where amazing happens,总有那么几年,一提起就要激动一下的。
自然是抱着欣赏张导影片风格的目的看的,果然,见到好一场盘肠大战,虽然影片里马永贞身中一斧大战十几分钟几近神话,但说来,生命的力量是不可小视的,怀着报仇目标只身赴宴的他,怕是早已料到这样一场结局。
终于一切即将结束,他狂笑着倒下,再无声息。一个人倒下,无数人站起来,火车站依然喧嚣拥挤,有人带着梦想而来,有人带着伤痕而去,有人,永远都无法回去了。
在精彩的动作场面之外,或许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关于梦想的故事,曾经他质朴单纯,却在尔虞我诈的世界里发生动摇,他靠着一双拳头去争得地盘,又还想努力让贫苦人民的人民生活好一点。矛盾的世界中不断挣扎,直到被血色淹没,终于没有在人格上走出一条彻底的不归路。于是我叹了一口气,想,这样的结局,其实也还不错。之前的谭四爷,风云一时,也就落得血洒荒野的结局。
说到谭四,据说这是个HC好题材,他面对近在眼前的死亡从容释然,笑得漫不经心,或者说是云淡风轻,的确是令人赞叹的。真的不能忘记那句话“上海滩上谁不在抢”,让人听来一惊,又只得默默承认。
我是个平凡人,既不像马永贞身怀绝技,更不像谭四翻云覆雨,于是就会想起小江北、金铃子,小人物在乱世里,如果没有英雄梦,就这般活下去,毕竟还是可以的。
我相信张导要传达的信息还有很多,需要去慢慢体会,还是有机会的,因为我决意再看的时候,还是打定了主意,这一次,真的不是来HC的,说不定,就可以从中找到自己。
2 ) 张彻暴力美学代表作
上世纪70年代的影片,民国时代的上海滩,硬桥硬马的拳脚,原汁原味的香港功夫电影,张彻暴力美学代表作。
PS:其实里面的姜大卫比陈观泰出彩多了。
3 ) 傻得可爱
连看了几个张彻的片,越发觉得他傻得可爱。
电影手法往往都比较一根筋,来来去去基本是这套路,雷人场面层出不穷,但就是掩盖不了他的孩子气,和大抵是天生的豪爽之气。
马永贞这角色很像一个大孩子。自负,自大,光明磊落,勇猛无惧。但一讲起话来就透着一股子质朴劲,像充大人的孩子一样,非常清纯可爱。
不知道张彻电影的台词一般都是谁写的,倪匡还是张彻自己。总之就是比较土,或者说纯真质朴,从演员口里念出来都会衬托得演员很单纯,连坏人都是。《报仇》里狄龙一脸稚气地说:“以后离我媳妇儿远点儿,别以为我们唱戏的,好欺负。”那样子真是令人心疼啊。
最后想说《马永贞》真是个好看的电影。很够味儿。尽管也有不少傻呼呼的拍摄手法,比如“斧头帮”站成一排随着摄影机的摇镜头一个接一个地“亮斧”,令我忍俊不禁。但很奇怪就是不觉得难看,反而觉得可爱。这是属于张彻一向孩子气的偏执吧,也自成风格了。也有拍得相当“小聪明”的段落,比如马永贞顺着楼梯“向上走”,很有意味,当然如果没有小江北很刻意地讲那句台词就更好了。还有结尾的赶火车戏,给这部电影增加了很文艺的味道,令整个电影都显得不浮燥了。
最后的斧头大战很好看。很CULT,世界上不会再有第二个人拍出这种味儿了。陈观泰真是无与伦比的超级硬汉,也难再有第二个了。
这电影把囧大卫拍得也太好看了。一笑起来简直跟朵花似的。狄龙跟他比就不行,笑起来还是蛮憨的。
4 ) 东昌府临清人氏马永贞
黄浦区志名人事略记载:马永贞(1851~1879年),回族,山东省东昌府临清人。清末拳师。曾在境内跑马厅(今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赛马会上,以骑术战胜外国骑士,轰动沪上。清光绪五年(1879年4月13日),在南京路“一洞天”茶楼(原址今南京东路金华路)被暴徒暗算,伤重身亡(摘自百度百科)
有幸和马永贞是同乡,所以从小就听很多老辈人讲过马永贞闯荡上海滩的传奇,其实马永贞去世时是1879年(光绪五年),大清还没有亡,不过除了1927年的一部《山东马永贞》将历史背景设置在清朝,其余影视作品大概都是将其搬入民国了。
或许马永贞闯荡上海滩的传奇,更契合中国近代转型期,大上海社会的写照。不少来自贫困地区的农民涌入这个花花世界,在艰苦的环境中求生存。
那时的大上海每天都有人倒下,每天也都有人起来,军阀割据,十里洋场,租界林立,官商勾结,鱼龙混杂,帮会之间争名逐利,相互仇杀。所以上海滩也被称作是“冒险家的乐园”里,马永贞的传奇也正符合清末民初大变局中不少冒险家的缩影。
这部《马永贞》里,陈观泰饰演的马永贞,憨厚朴实的笑容、与人为善的性格、爱金玲子却不说出口的倔强,其实还挺符合我心中山东人的写照。有意思的是片中马永贞和金玲子之间的爱情,从相识到诀别,两人没有一句对白,但是却让人能够真切的感受到这份爱的存在。有时候时代大到可以造就英雄,有时候时代却又小到容不下任何儿女私情。
以往的邵氏功夫电影,往往结局是正反派大决斗分出胜负后就结束。这部却在最后马永贞伤重身亡后,加入了小江北,金玲子踏上离开上海的火车的镜头,相比于以往邵氏电影结束的的仓促又坚决,这一点小小的改变让人在感受到了一丝人文关怀。
5 ) 草根大佬
扑面而来的真实感,茶壶里升腾的热气、埋在花生篮里的斧头,陈欢泰面貌也是一幅苦力像。
镜头语言也十分简练,感情戏少却恰到好处。
电影实际讲述不识一字的苦力,在民国的上海滩,怎样出头。
马永贞不愿去榨苦哈哈的油水,那就只能去抢别人的地盘。
这就是乱世,把好人坏人都逼上梁山。一般人只配去小客栈过苦日子,坏人也不得善终。
马永贞做事无关正义,也没什么家国情怀,只是不想做苦哈哈,这又有什么错呢?
姜大卫演的谭四极有说服力,上海滩每天都有人起来,谭四却只有一个。
现在看的民国剧,永远是十里洋场、大佬西装革履,抽不完的雪茄,看不完的戏。
在6套看的,剪的真利索,刚上青莲阁,画面一转就结尾了。
6 ) 老派上海滩
1972年的片子,可以说是上海滩黑社会的开山之作,受年代影响,全片武打简单,拍摄手法古拙。但透露着老片子的细腻与质感,厚重不浮夸。 主演阿泰形象憨直,表演内敛。 按现在标准有点傻乎乎,但符合老传统的审美,踏实厚道浓眉大眼,面相稳重,不露怯色 就是正派。没毛病,作为老片适当加分。4星好评了。
7 ) 张彻
有人说我痴迷于武侠是因为不能接受现实的残酷,其实未必如此,因为童年的我就喜欢看武侠小说和电影,如果那个时候就已经不能接受现实的残酷,那我未免也早熟了。
张彻是谁,02年之前我并不知道,相信看武侠片的人现在也未必知道。那就从出生到死亡来个细水长流。
张彻生于1922年,逝世于2002年,也算是横跨了两个世纪的大人物了。籍贯浙江青田,很多书籍都说他是上海人,其实不然,出生于杭州,成长于上海,喜欢吃上海炒面(弟子言)。少年从政,是国民党的“文化”官员。这里要强调一下文化官员,自然是要说明他没有血债,要不估计1986年回大陆拍《大上海1937》就没这么顺当了。抗战后继续“文化”担任上海戏院等职位,不仅放电影还经常出演各类戏剧等。后来还写过一部处女作电影剧本《假面舞会》,主演严化,不过这个严化绝对不是周旋老公严华。因为曾经有人弄错过,还有模有样的写了一篇十大武侠巨星,混淆视听,故而特别强调一下。严化和张彻的关系在严化去世很多年以后延续着,严化的儿子姜大卫后来成为张彻最得意的第一之一。
接下来要特别介绍的是张彻创作的《高山青》这首曲子,似乎成了高山族人的民歌了,没想到还是出自一位武侠片导演。此后张彻去了台湾,彻底从文,62~67在邵氏做编剧。这期间他经手的电影我只看过两部66《文素臣》和64年美丽动物张仲文的《潘金莲》。《文素臣》据说是根据京剧、弹词、申曲(沪剧?)改编的。片子甚至还有很多说唱部分,女主角何莉莉在庙中有一段全裸,似乎完全没有必要,估计也不是这个编剧的杰作了,他不喜欢这种。这期间的电影真是有趣,不管什么形式的都要咿咿呀呀的唱两段。1964年的《虎侠歼仇》是他导演的第一部武侠片,招考了主要演员王羽和郑雷。王羽是美女王馨平的老爸,可是这位爸爸实在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还是台湾黑社会。一影迷看到王羽大呼,白毛女大春哥。那个时候不拘言笑的扮酷的样子可能比较吸引人吧。至于郑雷,一副大老粗的样子,没有任何特色瓦。最近一次看到郑雷是在TVB的电视剧《翻江倒海孙悟空》演一条蟒蛇精,出现大约3分钟,就毙了。
1966年张彻导演的《独臂刀》票房收入首过百万,被称作《百万》导演,编剧是游水过来的倪匡,之后两人长达十多年的合作。《独臂刀》据说是改编自金庸的《神雕侠侣》,看了才知道这比大陆80年代拍的若干弱智武侠要好多了。不过说话慢条斯理,武打动作慢一拍,剧情又倾注了下层人民翻身的影子,当然这是不能苛求的。之后的《独臂刀王》《大刺客》都类似于这种,实在是不太喜欢。
1969年张彻拍了一部时装片叫做《死角》,主角是从几百人中招考的狄龙,配角是他从《金燕子》井淼替身发掘的姜大卫,编剧是有点怪异的邱刚健。据说这片子是学詹姆斯迪恩《无因的叛逆》抒发年轻人身上那种逆反的幼苗。其中有剧台词,是说大卫像不像詹姆斯,迪恩的。狄龙86年拍《英雄正传》和林青霞的激情戏老是N机,狄龙自嘲,自己十多年前就是床戏的老祖宗了,现在怎么老N机,说的就是这部《死角》这部片子风格怪异,票房大败,狄龙歇了足足半年,两年里面彻底沦为主要配角给姜大卫操刀。
1970年,张彻得了亚洲影展最佳导演,获奖影片是《报仇》。这部片子的精彩程度非同一般,没有时代背景,没有地点,就是一个纯粹的弟弟给哥哥复仇的故事,简单而又充满激情。最后张彻让满身是血的关小楼在杀光所有的仇人之后,翻腾着出了屋子,嘴里喃喃的叫着大哥,然后再叫着心爱女子的名字,还是慢镜头,真是一场视觉大餐。《报仇》中的姜大卫确实棒到了极点,要说不得亚洲影帝才叫做没天理。1970年还有部《十三太保》,张彻为了拍这部片子在香港某处搭外景,可能是电影过于血腥,导致忌讳的村民和剧组冲突,由此也促成了邵氏片厂的建立。同年还有部风格另类的《小煞星》大获成功主题曲《水仙》到处传唱,也唱红了罗文。不过《小煞星》的剧情和1969年的《钻石大盗》如出一辙,恐怕是同一个故事的变种,也许是《钻石大盗》不成功的缘故促使了《小煞星》的诞生,不过个人认为《钻石大盗》那首张彻作词的《钻石钻石亮晶晶》实在是比《水仙》好上许多。
1971年张彻拍了《鹰王》据说本来是王羽做主角的,可惜这家伙居然反出邵氏去台湾拍什么《独臂刀战盲侠》之类的片子。于是《鹰王》狄龙替上,也许是剧本本来就是给王羽的,居然在狄鹰王的身上看到了大春哥的苦大仇深,真是吓了一跳。
值得纪念的1971年,此年最精彩的影片是《新独臂刀》。法国最近某影展,这是唯一的华语片。有张法文版的《新独臂刀》海报,姜大卫独臂手持钢刀,眼神忧郁。这张海报应该给张纪中。大胡子见了,还用选杨过么?这不就是现成的。《新独臂刀》剧情也是简单,焦点在于狄龙和姜大卫的友情上,学金庸萧峰和阿朱的“塞上牛羊空许约”来个“乡下鸡鸭空许约”。这段引得著名男同志麦克写了一篇《张彻电影中的断袖疑云》。不过也确实夸张,两人在电影中好的把女主角给撇在了一边干生气,现在的电影哪个敢这么表现?同年有部《大决斗》至今无缘看见,但是据说狄龙特别想得亚洲影帝,可惜不止是狄龙败北,整个香港电影全部败北。讨厌得记者还非要把狄龙颓废得样子拍下来,难怪要和兄弟不和了。此间几部电影《无名英雄》《拳击》《双侠》比较差就不提了。
1972年有部好电影《马永贞》主角是陈观泰和姜大卫,据说是开创了上海滩黑帮电影的先锋。这里不得不说张彻的眼光,陈观泰是东南亚拳王,身材高大,似乎就是山东大汉的样板。到了1996年邵氏招来帅哥“金城武”马永贞从大汉成了书生,唉这眼光就比不上20多前年的张彻。姜大卫的谭四也是老大的典范,是后期那个脸上有黑痣的元彪所不能效仿的。唯一遗憾的是这部片子不太像背景是上海的,略嫌小家。
1973年,张彻拍出了强作《刺马》。张彻初先拍的时候并未得到支持,因为辫子戏是卖不到南洋的。在海外华人的眼里,辫子就是屈辱的代名词。但是张彻力排众义取得支持,并且大获成功。姜大卫在某次访谈说提到,《刺马》在拍摄中加了很多东西,包括情感。我想这故事本意又只是一个复仇的故事,但是性格有挣扎,才能把故事说的更精彩。另外也佩服张彻的考据,剧中马新贻蓝色金丝蟒袍,已经作为珍藏而展出。查阅了山东菏泽医专高尚举的《刺马案探隐》所描述的蟒袍和张彻的电影无二致。另外张文祥临刑所穿红衣也是当时风俗。电影拍的情结很慢,但是情感戏细腻,尤其是井莉和狄龙几段。后来张彻在回顾香港电影三十年中提到《刺马》很是为井莉不平。大意是这部电影很多人至今念念不忘的是狄龙的马新贻,可同样出色的还有井莉。《刺马》后辫子戏不再忌讳,而是发扬光大了。1973年的陈观泰岳华主演的辫子戏《大刀王五》相对《刺马》逊色许多,但这部片子没有表现的很夸张,倒是忠实于大家熟知的故事。到了1993年狄龙还拍过类似的《一刀倾城》可是却成了王五,谭嗣同,袁世凯三人结义以及背叛的故事。虽然精彩,但似乎夸张过头了。
1974年的《少林五祖》是比较早的少林片,其中不得不提两个人戚冠军和孟飞。戚冠军就是徐克《七剑》中的邱东洛,孟飞就是那个也是游水去港的家伙,55岁还在做电视广告。“看不出我有55了吧,我用了××护肤品”。这是张彻的长弓公司自主拍的第一部片子,个人不太喜欢,剧情比较乏味。
1976年以后狄龙正式改投楚原,成了铁三角。姜大卫似乎也不怎么拍张彻的戏,而是和鲍学礼等拍了类似于《七面人》这样奇怪的片子。1977年张彻又拍起了金庸的射雕三部曲,一直持续到1981年共三集。不过金庸的小说内容过多,大部分情节靠旁白支撑,这样的电影注定要失败的。不过第三集中南帝和瑛姑的故事处理的不错,只是演郭靖的傅声实在是差劲。这年有部《唐人街小子》,也是倪匡做编剧的。主角又是游水过来的,背景放在了美国。片子具有深刻反省意味,教导青年人莫走歪路。1993年邵氏有部《赤脚小子》,普遍的看法是翻拍《洪拳小子》。而我觉得唐人街小子借鉴的更多一些,尤其是手表和鞋子的意象,如出一辙。
1978年的《五毒》重新启用了一批新的弟子。郭追,孙建,江生,罗莽,韦白,鹿峰。该片子对世界都有影响,据说排名世界诡异电影11位。郭追本来是台湾演杂技的,后来很有出息,做了TVB武术指导,97天龙八部就出自他手,杨紫琼的《天脉传奇》也是他。江生因为酗酒早就死去了,88年台视的《大漠英雄传》(其实就是射雕英雄传,因为在台,射雕因为毛泽东的诗句是忌讳的)江生出演黄药师。罗莽还在TVB卖力气,鹿峰在台湾拍武侠电视剧,合拍片《少年张三丰》出自他手。
《五毒》其实只是一个邪派首脑临终忏悔清理门户的故事,但是其中的诡异真够骇人的。钢针入脑,万针衣破蛤蟆功,浸湿的黄表纸杀人,每一样都是有够血腥。当然张彻的目的显然不是给人视觉刺激这么简单,有个叫做镜与天涯的朋友提到其中毒蛇老二一句话“这般无休无止的残杀,要到何时方了”。张彻似乎对杀戮也有厌倦之意,最终五毒中的邪恶派自然是给铲除了,但是留下的却是无尽的伤感。武侠不再是单纯的好人复仇,杀死坏人,也存有了忏悔内疚反思的精神。我想这是张彻的《五毒》带给人们新的诠释吧。相对而言同批人的《残缺》似乎又缺少了这种精神,又恢复到了复仇的老路。
此后张彻又拍了一些金庸的片子,其中《碧血剑》最佳。郭追的袁承志满脸胡须,既不漂亮也不潇洒,但是一种侠义的味道自然而生。文雪儿的温青青毫不令人生厌,反而娇俏可人。剧情紧张,没有使用旁白,其中郭追还秀了一下他的杂技翻的功夫。另外八卦一下,此剧有文雪儿的姐姐出演,就是最近凭借功夫出名的“元秋”。
此后80年代初期张彻离开邵氏组建长河,不得不提一下《上海滩十三太保》这部片子集中了他大部分的弟子,因为傅声的去世,故而由刘德华顶上,但是弟子们发现师傅的经历不再旺盛,有时候拍着拍着就睡着了。
1986年张彻来大陆拍片,第一部是《大上海1937》据说在港票房不好,那年我还没入学。但是据有点年纪的朋友说,这片子在大陆火爆的不得了,尤其是董志华的小刀杨藩。1988年《过江龙》最近刚出了DVD我只想用一个字来形容,棒。但比起原作《报仇》来略嫌逊色,报仇重情,《过江龙》过多了加入了民族大义,似乎帽子太高。1990年的《西安杀戮》则是翻拍《五毒》。之后张彻的片子便一部不如一部,《江湖奇兵》《西行平妖》则是看得人两眼金星。
1992年张彻在台视拍电视版《刺马》剧情成了裹脚布,后来导演还挂名了鹿峰。可能是因为他曾在大陆拍戏不便的缘故。但是想来他曾是国民党文化官员,不至于如李翰祥这般凄惨吧。台版的刺马有太平军四大勇士,分别是董志华,穆立新,杜玉明,陈继铭。这些人现在还活跃在电视剧中。董志华在《功夫》中露脸了一把油炸鬼。穆立新凭借《冲出亚马逊》还得了百花男配提名。杜玉明忘了是电视剧《倚天》中的阿大还是阿二了。陈继铭则是,只要是武侠片,要是不见了他还真困难。张彻的大陆弟子现在都比较沉默,但是很多人都想念他们。
张彻没有生育子女但是却发掘了那么多出色的武侠演员。就个人而言,最喜欢狄龙王钟董志华穆立新。02年去世,黄沾挽联,高山传天籁,独臂树雄风,乃是说他作的歌曲《高山青》和跨时代的电影《独臂刀》。
不知道以后的人会不会还眷恋武侠,但是我想这是我永远的童话。刚看了《七剑》平心而论,并不喜欢,因为情节的庸俗,并没有看出什么人性来。禁武令是荒唐的开端,最后也荒唐的结束了。若干年以后,《七剑》《英雄》《十面》不会是武侠电影的代表,反而这一些朴实无华的才是最真挚的。
周星驰拍摄的《功夫》有不少张彻的影子,如斧头帮来自《马永贞》,甚至请来董志华演油炸鬼。我相信,这武侠精神不会给岁月的尘埃蒙上,时而温习,会有一种故如新的感觉。
8 ) 港片中上海滩争霸的开山之作
回头看张彻,有一点我觉得他特别牛逼,那就是今日港片中男性题材电影的大多数流行题材,都是他发掘的。
《马永贞》题材算是张彻和倪匡发掘,后来成为港片类型片的一个题材——上海滩黑帮争霸题材,斧头帮也是他们发掘的。《马永贞》这一题材被翻拍了很多遍,其中的许多剧情元素、如中国拳师与外国拳师对打、斧头大战等都成为了武打片中经典的桥段。但1972年最初的版本,其剧情,或多或少和《报仇》《新独》都有点重复,除了马永贞独闯上海滩那一段,其余的剧情比如马永贞与谭四相识,谭四被杀,为谭四报仇的情节,甚至于马永贞出手前中计被砍了一斧头最后盘场大战的情节都可以在上述两部片中找到,但这依旧不妨碍这部电影成为张彻的神作之一。这部剧的编剧,台词朴素却无闲笔,“上海滩每天都有人起来,每天都有人倒下”,剧情展开扣人心弦,人物塑造个个都深入人心,马永贞、小江北、金铃子、谭四……就连配角谷峰和田青都让人觉得很有意思。
陈观泰原本是邵氏的龙虎武师,后来拿了亚洲国术冠军,进了张彻班子当演员。李小龙横空出世之后,邵氏也想捧一个武术渐长的明星,于是就捧了陈观泰,拍了《马永贞》。最初陈观泰当演员,有些人觉得陈观泰长得未免太过东南亚,但没想到出片之后居然很好看,配上简洁的台词,草根出生的人物显得质朴而打动人。
此片的片头是张彻所有电影中最好看的,影像与配乐结合完美,节奏感强,另人印象深刻。姜大卫扮演的谭四非常耀眼,每个动作、每个做派都是马永贞的学习目标。井莉也很出彩,条顺脸白声音温柔,我觉得看多了张彻的片子自然会感受到井莉的好,能在张彻片子中有存在感的女人是真有女人味。有鲍学礼的片子演员的颜值都会高一些,井莉在拳击中造型很一般,但是到了此片中简直是山东大美女。最后一段斧头大战堪称全片的高潮,带感,太带感了,这一段简直是张彻拍摄的打戏中最好看的片段之一。
全片画龙点睛之处在于金铃子角色的拿捏和她与马永贞之间的感情,她与马永贞之间最初互生好感,是觉得马永贞身上正义感十足,与上海滩的小混混不一样,但是后来发现马永贞在江湖上干的也是黑帮生意,开妓院、卖大烟、争地盘,即使马永贞帮了她,她依然对马永贞失望,她哭得很伤心,说:“一个个都是流氓,有什么差别”(台词有点忘了)。最后的结局是马永贞去送死,小江北坐火车回乡的时候,在车站镜头一扫而过金铃子与赶车的叔父,这是一个给善良人安排的善良结局,非常隽永而打动人。
以面相来说陈观泰长得太两广福建了,号称山东汉子马永贞实在没有说服力。以场景来看,邵氏自搭景棚的虚假感由于题材从唐宋晚清挪到了相对现代的民国时代而失去了风格的照应所以显得特别违和。最后赤膊挂斧浴血大战四天王在张氏的复仇大戏里算上乘。
马永贞和谭四爷的区别就是《阿飞正传》里刘德华和张国荣的区别,因为谭四爷和张国荣一样,到死的时候都那么帅。谷峰在这部电影里算是得偿所愿了,再也不用扮演一个天下第一的反派,完全的展现了他那邪恶中透露着喜感的表情,把上海滩打桩模子和老削皮的本色都发挥出来了,他在镜头前挣扎着吐出的最后一口老血让剩下的三大天王和大哥大都黯然失色——马永贞,你完了!
说张彻爱死姜大卫,谭四的出场镜头就是最好的说明。用十几个只见琵琶不见人的镜头去烘托谭四的一个出场,看来张导爱惜尊更胜胶片呀!
6/10。谭四的登场仪式化到自恋的程度:烟嘴、马车、白衣和似笑非笑的嘴角,让马永贞一眼就有了爱慕,在马永贞打下自己的地盘后,他不愿向穷人强收租金,也不忘招待底层朋友喝酒享乐,想像谭四一样威风,要抽一样的烟嘴坐相同的豪华马车,马车代表的欲望最终把主人毁灭,遭伏被杀的谭四与杨老板的打手搏杀后,含笑死在马车上,马车作为英雄的祭坛,见证了其受虐冲动:肉体越是受切割越能激发威猛的力量。这驱使主角来到浮屠般的茶楼,这里熙熙攘攘的顾客,错综复杂的桌椅布局,增强了动作感,马永贞被伪装的伙计一斧子劈中腹部,反而愈加兴奋地砍翻无数人体,直接掏出腹部的斧头杀死偷袭他的天王正,自己和对手从楼梯上摔落,因忍受不了杨老板等他咽气的模样,处于半死状态下推倒支撑二楼的柱子,报完仇却被仅存的敌人砍死,赤裸着血色的肉体跳舞似倒地。
张彻和倪匡合作中最精巧的一部,剧本以及人物的塑造,细腻得不可思议,就连寥寥数笔的歌女都草蛇灰线。如果说元彪的谭四是草莽汉子,姜大卫的谭四爷就是个风流倜傥的大佬。最重要的还是马永贞和谭四爷之间情义的刻画,哪怕这部二人几乎没太多面对面的交集,但“我只见过谭四爷一面,他是吃得开的人,我是穷得睡在小客栈的穷人,可是我心里把他当做朋友”,男人之间的惺惺相惜不过如此了。
“你们在巷子口等我,要是我得手了,你们就进去,要是我不行了,你们就回小客栈过穷日子。”张彻有时候很知道一个爷们儿片怎么拍,但很多方面又粗陋可笑。无敌铁拳小瘦猴,开肠破肚百人斩。剑、茄汁、姜大卫;斧、茄汁、陈观泰。四星是在张彻的片子里面排的。
黑帮火拼之一拳打到底。结尾好比看破权利争夺的短暂,在上海滩生死一瞬到头来荣华富贵真就如此虚无。结尾大逃荒似的,百姓从上海逃往火车站奋不顾身离开上海,何尝不是对上海这纸醉金迷诱惑的醒悟象征。
siff@世纪大上海;姜大卫笑靥如花,萌死啦,萌到即使翘辫子了,影院里仍响起一片笑声;整个片都很萌,打了很久都不死很萌,鲜血像油漆很萌,主角死后众人冲进来将反派乱刀砍死很萌。。全场一直笑声不断,作孽哟,白死了大卫。。
我所看过的最好的一部张彻电影,影片的剧作、人物、摄影、运镜、节奏、武打、布景等方方面面均十分出色,一句话,这片好到简直就不像是张彻拍的。ps:结尾打斗依然有点冗长拖沓,算是美中不足。
第三次在张彻的电影里看到井莉(小辣椒,刺马大嫂),说老阿飞轻女,可见是谬论,他是见人下菜碟(徐克没了林青霞也瞎用用杨颖李冰冰),给井莉的角色非常好,气概毫不逊色须眉,甚至更看清英雄的可悲之处,想来鲍学礼的《刺客列传》中青楼知己也是如此。台词简练,但一句有一句的道理,也不是“我要打十个”那种口号。结尾18分钟的带斧大战,放在今日就是艺术片了。冯克安演谭四爷车夫被干掉,又跑去青莲阁拎热水壶埋伏马永贞了,我一时间觉得吴宇森当副导演不太可能出这种bug,难道真是假死跳反?
名字叫做马永贞,整个片子都是谭四爷的影子,姜大卫简直是成精了,实际上只出现了两个大场景,居然能让整个片子都弥漫着他那个笑容。
谭四仿佛就是为华丽的死掉而生
谭四:“上海滩上谁不在抢?”;“拳脚不行,名气也不会大。”……看来还得练拳?……“自己人出卖了我,还有什么话说。”梁朝伟的眉目之间似乎有几分像姜大卫,不过他却不演这种角色。陈观泰是东南亚拳王,演戏对武夫来说实在是难为他了——不能出真招……
陈观泰愣头小子从头打到尾,一股生猛的气息扑面而来。几场拳脚大战颇为好看,结尾与四大天王的几计重拳竟然引起影院里叫好声一片。姜大卫每每亮相,必引起小姑娘们一阵阵笑声。映后和蔼的泰叔、徐老怪、王晶、李仁港、魏君子大谈张彻,极畅快的体验!
上海人有句话叫做山东人卖拳头,这就是来上海闯荡的山东人给上海人留下的印象。马永贞大战斧头党这个故事,小时候我奶奶也给我说过。我觉得出彩的是姜大卫的谭四和井莉的金铃子,姜大卫自不必说,举手投足间便是抢了眼球。井莉的戏其实更少,而且与陈观泰之间几乎没有一句对话,但是那份感情确实实在在,这部戏里的井莉格外好看。大多数的邵氏电影结尾很坚决,坏人死了或者主角死了就定格了TH END了。这部电影在马永贞死了之后多了那么一分钟,就是小江北和金铃子踏上了离开上海的火车,这是电影里少有的两位心地善良的人,颇让人回味
剧情较空洞,但线性的叙事有头有尾,处处交代清楚妥实,倒也不乏闷,吊诡的是虽然以马永贞为主角,推动剧情进展的却另有其人
太具个人英雄主义了!简单的打斗剧情只显示它不过是七十年代的电影罢了!姜大卫年轻的时候是帅气,有的人就是一直帅到老!而有的人就是一直一张面瘫脸,比如说陈观泰!
谭四出场到落幕的琵琶,这种拍法真是在拍打天下的而不是在拍燕青吗?恍惚惚又看到了古龙笔下拥着佳人、饮尽杯中酒、慨然赴死的青年侠客,想写他好,但是太好了,跟片中另外的灰头土脸完全不搭,感觉就是拍出来满足私愿的,这也偏心偏的太厉害了。回到片子来说,前面算中规中矩,尚可,倒是最后大笑而亡、车站目送着曾经在十里洋场看过繁华又坚决离去的人群,非常有味道。
#1080p#“我只见过谭四爷一面,他是吃得开的人,我是穷得睡在小客栈的穷人,可是我心里把他当做朋友。”如今这个时代再也看不到只见了一面便决定献出全部忠诚的兄弟情谊,义薄云天。导演真爱貌美如花的小姜同志,各种正拍侧拍虚虚实实拍,好一个风流少年人自有一股旖旎倜傥在眉间,惊艳了整个黄浦江边
CCTV没毛病,最后一段太过血腥直接剪完,n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