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影评将这部电影称作“好莱坞电影”,并且保留着一如既往认为“好莱坞电影即恶俗”的思维。好莱坞电影最重要的是“大团圆结局”,从这点来看《奇幻核子战》便不是好莱坞风格的,而是类似于《奇爱博士》的黑色幽默。其次,有评论说“这部电影褒扬了美军的高效”,正相反,《奇幻核子战》正是通过军事体系的高效讽刺体系下的不可变通。
片头轰炸机布莱克将军的梦境中嗡鸣的声音象征着喷气式轰炸机引擎运转,暗示着后来他将驾驶B58“盗贼”进行“屠杀”。斗牛这一意象很难解释,个人也不是非常理解,缺乏对弗洛伊德以及西方文化中一些基本意象的认识。但毋庸置疑,斗牛士处死公牛是一种单方面的屠杀,将军轰炸纽约也是单方面的屠杀。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有着相同的抽搐,癫痫,以及称呼自己“斗牛士”。首尾呼应,《奇幻核子战》做的天衣无缝,一个意象相隔千里却毫无挑剔之处。要知道,纽约中可是有着他的孩子,妻子,以及幸福的人们。核子战下人的无奈,无所举措被刻画得淋漓至尽,为了国家利益以及更多人的幸福他只能被战争机器推着走。
教授与女人的对话。教授是一个狂热的战争狂,他巴不得核大战发生以摧毁他所妖魔化的“共产主义”苏联,他可以抛弃人民的利益,尽管大战后只有“毒化的空气和食物”“人们被辐射后大量死亡”,但他不在乎,他只希望能够彻彻底底地摧毁另一种意识形态,那种“爽”,畸形地令人窒息。女人与他其实是一种理念下的,女人形容毁灭人类的核子战是“美的”,连教授也为之震惊,她“巴不得亲手按下核大战的按钮,体验死亡时拉着所有人陪葬的感觉”,教授憎恶她只因为她是女人,教授是激进进攻性质的男权,厌恶性欲,只有纳粹般的狂热。其实教授跟奇爱博士并不太相像,奇爱博士这一角色更加戏虐化,夸张,“纳粹余温”,保留更多纳粹思想。教授则美国化了更多。
片中多次隐喻着对机器,计算机控制人类的忧虑与恐惧。打桌球的场景中说“那些年轻人脑中像装满电晶体”“相比于机器,我更喜欢个人恩怨”;战略空军司令部中贯穿全片的计算机显示着所有信息,“甚至能够看到地上人的发髻”;轰炸机少校不接受“口头命令”,并没有说是否接受“计算机命令”;因计算机的失误挑起了一场核子战……片中人曾明确表示:“计算机更快,但我们无法掌控”,全片有着很浓重的对机械的恐惧,对监视的忧虑,对电子产品的担忧,这符合六十年代美国饱受核子战阴影下的价值观
最主要的还是对核子战的恐惧。经历了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后,核大战恐惧情结达到了巅峰,人们总是担忧什么时候敌对国家的核弹落在自己头上:地面上闪耀起了辐射的太阳,高温和冲击波毁灭家庭,企业,学校,儿童,妇女,男人,留存人们将受辐射毒害,食物不能食用,水不能饮用,数千万人死亡。普通人在核大战下只有彷徨和不知所措,
对瞳孔的刻画
最能体现人的内心深处的感情。
高效的战争机器一旦启动,便无法阻止,人只能被裹挟着前进,到达毁灭的深渊。轰炸机飞行员的“良好训练”,虽然他们必须得这么做,但也是面对决策时的不知变通。
很幸运,这种核战下的“局部核战”得以实施。但那又如何?毁灭依旧是毁灭。
《奇爱博士》的戏谑幽默色彩更加浓烈,《奇幻核子战》偏向写实,而且《奇幻核子战》的情况更容易发生而不是全球核战。
其实苏联的防空系统和截击机并没有两部电影中所说的那么落后。苏联国土防空军的苏15已经装备,图28也已待命。B58虽然是低空突防,但仍然有较大几率全军覆没。无论是否发射导弹,射击轰炸机的F102战斗机都不可能完成任务,导弹达不到射程。可以参考相关军事书籍比对飞机参数。
尽管《奇幻核子战》和《奇爱博士》不相上下,个人更喜欢《奇幻核子战》的丰富隐喻和写实。
1、机器越来越复杂,谁也无法掌握其全貌,必然会出故障,必然滑向相互毁灭,所以那个时代普通人的担心也是有道理的。
2、不明白教授跟那个女人的一段对话有什么意义。
3、与奇爱博士对比,军方高层多少是比较理性的,中下层军官对战争无所畏惧,有时甚至更向往。
4、总统总是比别人更进一步地想问题,但即使这样,明智而坚定,也无法阻止核毁灭的发生。
5、因为系统的故障而产生错误的攻击指令,又因敌方的无线电干扰而无法确认和撤销指令,即便协商停止干扰恢复通信,但依设定的规则,核战飞机依然无法召回,那么这战争的责任或者毁灭人类的责任到底算谁的呢,双方各分几分责任呢,一方之内,哪一个单位哪一个人该负责呢,很难确定,确定了又如何,这不像其他事故,可以总结经验改进问题,已经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6、简单查了一下,片中美军核l轰炸机、战斗机找不到对应的型号,也许导演就是这样把它抽象化了,这对于理解影片的逻辑没有影响,甚至可以让观众从逻辑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纠结武器的技术细节,这一点又与奇爱博士大不相同,后者给了B52轰炸机大量镜头,各种画面。
7、影片的场景主要集中在四个地方,总统地下指挥所、国防部作战室、战略空军指挥中心、核轰炸机驾驶舱,其他如布莱克家里、r教授聚会场所、上校父母家、台球室只占了一点点时间,四个主要场景中的人物都没发生什么变化。戏剧性的故事就在相互对话和大显示板局势变化之中展开。
8、总统只跟翻译在地下指挥所决策指挥这一设定很特别,没有幕僚,没有其他高官,甚至联系外国时国务卿也没出现,作出对等轰炸纽约这一决策时没经过国会领导人没经过白宫法律顾问,这些设定算是漏洞吗,我觉得不是,与不真实详细表现军机细节一样,这里不必将高层决策细节繁杂呈现,总之明白最高层必将作出决策就可以了。
9、有几处前边铺垫没太明白,一是布莱克将军作斗牛场的梦,这和他对核战的思考有什么关联?核战就像被斗的公牛一样,不管如何挣扎,核战总要爆发,公牛总会被斗死?二是上校父母家的烦心事,酗酒的父亲,简陋的住所,这对能力优秀的上校如何考虑核战有什么影响呢?
10、那个议员与专家的对话很有意义,议员对军事部署武器系统的规则提出质疑,这是明智的,军方的回应漏洞很多,但为了拔款的顺利进行,极尽遮掩,谁也不相信事情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境地。最终谁会负责这事,总统,太复杂了,总统不可能搞清楚这事,实际上没人能承担这个责任。
11、让身体残疾的国防部长担任这个角色,目的是什么呢,模仿罗斯福。
12、教授的角色太像奇爱博士了。
对标奇爱博士,两部都指向了同样的进路, 你认为历史是必然的么?
对比之下,前者黑色戏谑,剧作镜头和场面调度调度更为松散,景框空间大,即使是会议厅也采用大广角。深焦镜头下的细节一览无余,人物的行为对话也就自然反讽。
后者来说,明显感觉空间的逼仄压抑,人物被束缚在不同的铁盒子中,就像西德尼以前拍摄12怒汉时的做法,通过降低摄影机机位,房间的天花板被纳入景框中,人物的精神状态更为焦虑。
两部都指向了同样的进路,绝对理性下人的异化,作为工具的人是否在处理这种抉择上,应该拥有感性人类的思考?他们都以悲剧收场,不管是科学家的末日时钟,还是晚宴上冷峻到刺骨的演讲,我看到的都是是黑暗的宿命。
前者更为写实,对于剧作节奏张力的掌握一如既往的优秀,但不难发现西德尼在影片的后半部分,直接向观众传教,无配乐的长镜头配合大特写,仿佛一个先知在布道,情绪激昂却不免落了下乘。
库布里克在处理上则更为讨巧,人物游离滑稽的表演佐以相对明快的剪辑,看似是不同人物性格推进着剧本,实际上悲观冷峻的内核在浅文本里面隐藏的更深。
当末日时钟指向12点的时候,
丧钟为谁而鸣?
消逝在撕裂噪声中的城市,
你我,
相逢有日。
难得佳片,我叫这部几乎没有大场面的小成本军事片 - 文战片。
依然是十二怒汉的导演 - Sidney Lumet - 怪不得有些演员看着那么眼熟,比如饰演总统的Henry Fonda。
依然是小成本制作群像戏,剧本对白依然那么厉害。依然是节奏越到后面越快速,让人完全无法停下。
人物刻画简洁有力、各个精彩。爱了爱了,是Sidney Lumet死忠粉了。
又一次证明了,电影并非必须要大成本才好看,国产片真是好好学习学习吧,真不知道我们啥时候能拍出这种有脑子的片子。拍电影,人家就是你祖宗。
当然本片也有些让我感觉无意义的地方,比如为啥要刻画Cascio上校的家庭 - 酗酒的父亲和柔弱的母亲。这里不是非常懂,难道是为了给后面上校不想炸毁纽约做铺垫吗?上校很爱自己的母亲所以不想炸毁纽约?那他厌恶的父亲呢?总之此处不太懂,感觉很没必要有着一段。
少数室内布景轮回切换,目的明确地走向不太明确的结局。冷战核危机的焦虑幻想里,透出对于科技的不信任。对于人,虽然认真诠释着其中的不稳定因素,整体上却是极其理想化,诸多人物在重大危机下的反应被刻画得直白粗犷。反战的论调盖不住帝国中心的潜文本。【3/10】
必然会和库布里克的《奇爱博士》来比较,听说因为这个原因库还要求了本片的延迟上映。然而我并也不记得《奇爱博士》演的啥了,本片前面比较乱让人昏睡,后面非常棒。世界上总有那么几个战争疯子。
配着导演评论音轨又拖了一遍,方知许多镜头的精妙设计。Hank's physical grace说得太对了……库布里克的《奇爱博士》名头太响,但吕美特也不遑多让。只是仍有褒美贬苏倾向
SidneyLumet 的场面控制还是那么的抓人,就是越往后面越说教
最后亨利·方达的上课有点刻意了,明显是对观众说的。
这正是西德尼·吕美特的主场,在有限的几个空间内和一块电子屏幕前,却演出了惊心动魄的故事。整个片子散发出冷酷又有些感伤的气质,西德尼·吕美特会让我想起林岭东,同样冷硬也有感性的一面,同样擅长寥寥几笔塑造人物群戏精彩,短短112分钟却仿佛经过了人类历史的变迁,我们最终创造出了自己也无法控制与掌握的战争机器,当它失控,必遭反噬。比起武器的简单逻辑,映照出的是人类的复杂与恐惧,可笑与可怜。
依然是冷战时期的核恐惧,另一种《奇爱博士》。当人类拥有了足够毁灭世界的能力,可能只是一两个小的问题或是疏忽,就会把地球毁掉,这是不得不面对的事实。结尾的处理很精彩,声音和影像达到全片升华。
长久以来这部电影的光芒被题材相似且同年上映的《奇爱博士》所遮蔽,但其所展现的伟大与出色绝对不容置喙,吕美特冷静到冷酷的写实叙事让紧张感充斥始终,转场时常用突兀的硬切,而结尾处倒计时一连串的纽约日常更是将即将到来的毁灭推向高潮,喜剧王者级的沃特·马修展现出迷人的邪恶不亚于亚历克·基尼斯的奇爱博士;而最恐怖的是:如今回望美苏核对峙时期的种种冲突和意外,片中的虚构有极大可能成为真实。
和奇爱博士太过相似,但要严肃许多,西德尼·吕美特对群戏的处理依旧无敌,只是部分细节的目的性明显了些,其实故事本身已足够警世,没必要过多强调
可以和同年上映的《奇爱博士》对比着看,《奇幻核子战》少了点在作战室大打出手的戏谑,而是着重描写一次压抑混乱的核子危机处理,令人惊叹的是,Sidney Lumet再一次仅仅用对话和室内戏的调度就成功调动起观众的情绪,作为事件中心的轰炸机在中段却几乎没有出现。
斗牛士杀死了公牛,人类亲手毁灭掉了自己建立的文明,最后的反套路结局反而更接近现实。被奇爱博士光芒掩盖的核恐慌背景下的神作.
绝了,又一次被Lumet的电影震到出了一身汗……发生故障后整个事件飞速发展,白宫地下室、作战室、五角大楼会议室、飞机舱内四个密闭空间内的各种意义上的博弈,总统、谋士、政客、军官、士兵……一个机械失误而造成的两个大国不可估量的毁灭性打击,在1964年的电影里无可挽回,在现如今又会怎样呢?Lumet的调度、剪辑和无声配乐我都吹不动了。发现2000年还有一版有克鲁尼参演的翻拍。
《奇爱博士》的双胞胎,两个片同一年上映。《奇爱博士》偏嘲讽,此片偏残酷。
零配乐但依然能做到张力紧绷,确实好到足以让库布里克看后为自己的《奇爱博士》而汗颜。
Henry Fonda扮演了一位冷静果断、临危不乱的总统,加上吕美特的室内调度,太精彩!美方自己研制的武器设备,命令被阴差阳错地执行,连自己也收不回来,多么讽刺,冷战期间美苏双方同心协力为击落飞机,又显得多么难得,但最后的结局还真令人始料未及。。。
题材不但和同期的《奇爱博士》相同,而且大部分剧情还很相似,只有结局不同。网上常说库布里克曾打官司让本片延后上映,但在库布里克的生平介绍中只提到他考虑过打官司,本片的变更公映日期只是单纯出于避免撞车的考虑。据说乔治克鲁尼非常喜欢这部片子,所以后来自己也筹拍了一部。有空时看下翻拍版。
这么好的片没几个人看过真的很遗憾,同荐奇爱博士,虽然是冷战时期的时代片,但是他所体现的思想与远见是值得任何时期的人们反思的:当系统失灵的时候,该怎么抉择?如果抉择后还尚有生机不至毁灭的话,怎样避免以后再次出现抉择?不过说这些都至少有一个前提:怎样使人类的福祉绵延下去,而不是反人类
这部影片很可惜,和同年的库布里克的《奇爱博士》在题材上撞车,而历史地位则一直无法和前者相比。不过我看了这部影片却找回了看《十二怒汉》时候的感觉,西德尼·吕美特的室内戏拍的实在是太精彩了。而对核武器的思考,《奇爱博士》是带着一种戏谑的态度,而这部影片则是一种严肃的审视。
与《奇爱博士》不相上下!
4.5,A taste of future,建立在视差之中的战争。Fail Safe是一部没有科幻的科幻影片,关于环境的音乐被电子噪音与末世般的沉默取代。冷战核威胁下的吕美特式群像,极端严肃而凝重的形式展现了一个《奇爱博士》般荒诞的形式,反倒类似库布里克的后期风格。一种未来战争的技术想象,巨大的屏幕闪烁着噪点与滚动字幕,世界被抽象为仅剩下符号系统的策略游戏,在其背后的张力却是恶魔般的自主性机器凭借故障的自动降神。战斗机驾驶舱是一个诡异的空间,驾驶者被装配为一个机件,被启动的毁灭潜能内构在操作规章之中,变得不可撤销。通向那个近乎地下电影的纽约末日。在赛博时代,这种力量变成了尼克·兰德作品中的K病毒,游荡于数据库战争与全球资本主义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