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姐

剧情片美国1947

主演:丽塔·海华斯  奥逊·威尔斯  埃弗雷特·斯隆  格伦·安德斯  

导演:奥逊·威尔斯

 剧照

上海小姐 剧照 NO.1上海小姐 剧照 NO.2上海小姐 剧照 NO.3上海小姐 剧照 NO.4上海小姐 剧照 NO.5上海小姐 剧照 NO.6上海小姐 剧照 NO.13上海小姐 剧照 NO.14上海小姐 剧照 NO.15上海小姐 剧照 NO.16上海小姐 剧照 NO.17上海小姐 剧照 NO.18上海小姐 剧照 NO.19上海小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8:39

详细剧情

  曾在西班牙杀过人的水手Michael O'Hara(奥逊·威尔斯 Orson Welles 饰)回到了纽约,一天夜里他在路上救了遭到打劫的美女Elsa(丽塔·海华斯 Rita Hayworth 饰),于是Elsa让她的丈夫,律师Arthur Bannister(埃弗雷特·斯隆 Everett Sloane 饰)找到Michael,让他来船上当水手。Bannister一家刚从上海回到纽约,正要坐船前往旧金山。在海上航行的时候,Michael和Elsa情愫暗生。而Michael也认识了Arthur的朋友George Grisby(Glenn Anders 饰)。George知道Michael曾经杀过人后,想让Michael再杀一个人,并承诺给他五千美元的佣金,而他想让Michael杀的人,就是George自己。原来George想制造自己已经死了的假象,然后从现在的生活和他的妻子身边逃走。两人的计划看起来天衣无缝,George却失手杀死了Arthur的管家,随后George也真的被杀。Michael被认为是两个死者的凶手,法庭上,为Michael辩论的却是他的情敌Arthur,到底谁才是杀死George的真正凶手?

 长篇影评

 1 ) 关于上海的罪与美

  电影《上海小姐》,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审片场,因为迟到只看了大半个片儿。作为奥迅威尔斯奥大神的知名大作,它虽然比不上《公民凯恩》如雷贯耳,但在影迷心里,《上海小姐》是黑色片的经典之作,丝毫不输奥大神客串的另一部黑色片《第三个人》。
  黑色片,曾经在好莱坞作为主流类型片,横跨了上世纪40~50年代。这类电影,多涉及到犯罪,暴力,阴谋或者警匪等内容。《上海小姐》,英文名字:来自上海的女士。可看完全片,发现上海小姐,和中国上海没有太多及物的联系,而更多是名词或者想象的隐喻。
  上海,在影片出品时间,1947年,还享有“东方巴黎”“冒险家的乐园”等美称,那时候东京湾和香港岛还籍籍无名。作为名词的上海,在西方,或者好莱坞电影文本里,指涉的是什么呢?在故事里,可见一斑。金发美女艾尔莎从上海回到美国,嫁给了富有但腿残的律师,律师雇佣了奥大神扮演的水手迈克。旅途中,迈克和艾尔莎搞在一起,正当迈克沉迷爱情时,律师的合伙人提出让迈克制造杀死自己的假象,然后可以给迈克一笔丰厚报酬。迈克为了和金发美人艾尔莎私奔,铤而走险,结果律师合伙人意外身亡,迈克作为嫌犯送上法庭。剧情突转,想必大家都能猜到,真正的幕后黑手,是律师,是金发美女艾尔莎,是金钱的诱惑,是人性的贪婪。无辜的迈克,像一匹发情但被愚弄的大种马。影片的黑色,弥漫到人性深处,不仅杀死了美好,还杀死了爱情。
  影片中除了名词的上海,还有具象的小上海。迈克从法庭逃走后,进入了唐人街,躲避进一家名为“上海楼”的粤剧戏院。剧院里,台上的演员台下的观众都是黄种人(华人),布景陈设,舞台戏剧都是典型中国(东方)文化。在早期美国电影里,“唐人街”几乎是藏污纳垢,混乱无序,危险犯罪的代名词。同理有波兰斯基名作《唐人街》可以证明。《唐人街》讲的完全是白人犯罪和阴谋伦理的故事,只有在故事结尾,主人公在唐人街的黑暗中逃走。《美国往事》里,开篇段落,“面条儿”得知兄弟们被自己害死,为了躲避警察搜捕,藏在唐人街的大烟馆里抽大烟。
  丽塔海华丝,在本片中,继续扮演了美国电影早期的经典角色:神秘而危险的金发美人。这类形象在黑色片中屡见不见。蛇蝎美人,总是让电影里的男主角欲罢不能,回回上当回回又爱上。爱情和阴谋,谁假谁真,难以言说。正如电影结尾的多棱镜,折射出人的多个侧面,一阵手枪对射后,坏人倒地,好人走出去,走在阳光里。
  

 2 ) 大概率会输的赌局,你敢押上筹码么?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七号影库(Theater7)

有时候明知道是陷阱你也会跳,明知道是骗局你也会信,不就是那侥幸能赢的战利品值得我们付出一切吗?

评分:7.70丨影库榜:107


剧 情 简 介

在西班牙曾杀过人的水手迈克尔回到美国寻找工作。

这天他走在路上偶然遇到一个坐在马车里的漂亮姑娘。

本以为两人只是插肩而过,没想到很快就发生了意外。

姑娘被一伙人拦路抢劫,迈克尔挺身而出救了她。

就这样,两人开始同行并互相介绍自己。

姑娘叫伊尔萨,来自基辅,一个俄罗斯城市。

因为近期正好要出海,便邀请迈克尔去她游轮上工作。

可是两人即将分开的时候,迈克尔得知伊尔萨已经结婚了,丈夫是全国最著名的律师亚瑟。

他向来不喜欢和有夫之妇打交道,于是拒绝了伊尔萨提出的工作邀请。

不过他没想到的是,不久后亚瑟竟然亲自造访,并诚心邀请他成为游轮上的水手长。

思索再三后,迈克尔还是答应了,首先这是一份不错的工作,其次伊尔萨的身影一直浮现在他脑海中。

游轮出海后,迈克尔认识了亚瑟的一个朋友乔治。

乔治似乎对迈克尔的过去很感兴趣,经常问起他杀人的事情。

一开始迈克尔觉得很奇怪,可是后来他终于知道了对方的目的。

原来乔治正在谋划假死骗取保金,而他需要迈克尔的帮忙,并许以5000美金的报酬。

原本金钱对于迈克尔来说并不是很重要。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与伊尔萨的感情逐渐升温。

于是迈克尔准备带她逃走,而这5000美金正好可以作为逃亡之用。

可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当迈克尔实施计划后,却发现乔治竟然真的死了。

一切证据都指向他是凶手,这让他百口莫辩。

究竟这一切的真相是什么?又是谁布下了这个局……


影 片 浅 析

又是一部奥逊·威尔斯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相比《公民凯恩》,这部更大众,更亲民。影片的元素是典型好莱坞的风格,靓男配美女,犯罪,黑色,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还加入了一些中国的元素,虽然里面的“中国话”一句都没听懂,但至少在这么古老的美国片里还能看到中国人也是挺稀奇的。

从悬疑性这个角度来说,影片中的故事情节相较于同时期的电影可以说是非常优秀了,足够曲折,很难轻易得到真相,但是叙事的连贯性对于我来说还是有些不够。不过片尾镜子迷宫中的枪战让人印象深刻,让我马上联系到了《神探》,看来这个风格也是杜导喜欢的。

让影片加分的还有主角们表现,尤其是奥逊·威尔斯饰演的迈克尔,从他出场的时候就深深吸引住了我的目光,时不时出现的旁白和他在影片中散发出来的魅力,让我们很有兴趣从这个角色的视角来代入到剧情。

他是一个极具个性,天生傲骨的汉子。在看到女主伊尔萨被抢劫的时候,他毅然出手相救,并且从后面的态度来看,他相救的目的非常单纯,因为对方是美女,而自己是英雄,该救。不过之后在得知伊尔萨已婚的时候,他的脸色瞬间就变了,即使他打心眼里对这个神秘的女子很感兴趣,但是理智告诉他,这样的女人不能惹,因为“她如果把自己的丈夫当成傻子,那一样会愚弄其他人”。

亚瑟登门,迈克尔继续用他的个性来征服观众,面对利益他眼睛都不眨一下。明知道亚瑟是全国最好的律师,而如果为他工作,可以得到非常好的待遇,但就是因为他不希望自己此行的目的会变得不单纯所以拒绝。他喜欢伊尔萨,可是他又不希望自己掺杂到其中,所以他要将这种事扼杀于萌芽当中。且在这一段剧情里,迈克尔的一个朋友说出了导演的观点,“人得有特点才算是一个有本事的人”,那就是每个人都得有自己的特质,不是所有人都唯名利是图。

可最终,迈克尔还是当起了他们的水手,当他见到伊尔萨第二面的时候,理智被冲动打败了,英雄难过美人关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当一个你心仪的姑娘站在你面前,用她那渴望的眼神看着你的时候,你如何能够自拔呢?况且我认为伊尔萨已经在眼神中透露出需要迈克尔保护的意思,所以他才会留下。

故事到此,我想接下去的剧情就不会意外了,面对伊尔萨的攻势,迈克尔终于被俘获了,不过我认为其中最关键的是伊尔萨向迈克尔透露出自己的丈夫派侦探监视自己,这不就是故意告诉迈克尔“我好怕,快带我走”吗?所以当“爱”摆在迈克尔面前的时候,什么“有夫之妇,不唯名利”统统丢到脑后,因为比起爱来说,这些都不重要了。

影片通过男主迈克尔的抉择、行为和转变作为主线脉络,用人性的复杂来呈现这个故事。有的时候,我们明知道是陷阱,却甘愿地往下跳;明知道大概率是谎言,却抱着那一丝丝希望选择去相信。或许这并不是傻,而是我们人之本性,因为人生本就是一场赌博,赌赢了,共享幸福,赌输了,大不了从头来过,至少在某个瞬间,我们期盼过,也憧憬过。



理智可以让你在大多数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有时候出于感性做出的错误选择对于我们不一定是坏事,至少在那一刻,我们渴望过,拼搏过,体验过。


更多精彩请关注公众号:七号影库(Theater7)

专注分享最值得一看的悬疑片

作者:小九 审核:小七

 3 ) 1947年的片子,权当作风景和当年的人文纪录片看吧

男一号无相貌,无气度,无特别技能,但始终保持高度淡定超脱演绎着:哥就是那个传说中的牛逼的亮晶晶。

女一号倒扑,从开始到结束。。。。

女一号老公,悲催的老少配绿帽专业户,智商一级棒,情商也特高,常常在大家聚集一起时,为女一号做亲切友好的免费偷情指导。。。

自费出资5000刀雇佣杀已的仁兄,风高月黑夜那晚后就驾舟匿循了,真是彻底的无消息了,男一号仓凉的话外音指责这个人是女一号雇来杀女一号老公的,但那夜后女一号老公依旧活蹦乱跳着。。。

还有那个侦探,莫名其妙的不提也罢。

还是那个神一样的男一号,在中国大戏院摸女一号包包时,触到把小手枪,立马断定,那侦探是女一号干掉的。。。。有枪就是杀人证据吗??

情节太多不合理。女一号如果是主使,那么男一号无行动能力时,不论通知警方还是直接灭口都是最佳选择。。如果真要找一个黑手的话,女一号老公做全程布局的幕后主使其实是最合逻辑的。
八卦下:估计故事本来应该是这么设定的。
但导演和女一号的婚姻出现问题,导演兼男一号为了发泄私愤决定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彻底的对女一号一生黑。。。这可比平日骂架爽多啦,想怎么剪就怎么剪,图像不够我亲自配音说明。。。而且用影音纪录传播广、流传长。。。还有收入。。
本片拍完,两夫妻就各自双飞了。
女一号现实婚姻也很惨淡,结了五次,临终的最后七年在老年痴呆症中渡过。

电影节奏上,缓慢,前期废话辅垫太多。辅垫多也无所谓啊,表现下人物性格冲突,误导下观众感官,然后为第三幕逆转制造惊喜和悬念也不错,很可惜,本片导演没这么做,他始终一个劲的把所有灯光打在自己身上来表现自己牛叉的一塌糊涂。

1947年的片子,权当作风景和当年的人文纪录片看吧。

 4 ) 二流的黑色电影

《上海小姐》将女主设为来自中国会讲中文,穿插不少唐人街镜头来增加神秘元素与异国情调,结果女主讲的中文,既非Mandarin又非Cantonese也不是潮汕话,只是随便在那儿张口乱讲而已。。。想起名片《伦敦上空的鹰》中枪支配备不合历史真实就受到行家诟病,《上海小姐》这种行径只能落个粗制滥造的评语了。

故事讲的是一个水手因为迷上了富家少妇而渐入深渊,来自上海的小姐云云,导演只是想借异国情调与故弄玄虚来博票房,却在胡编乱造中无意触到了黑色电影的精髓,即表现人生境遇的无常与荒谬,虽然即使放在黑色电影这个单独门类中,它也只能勉强挤进二流。

 5 ) 奥逊·威尔斯颠覆黑色电影的方式【译】

作者:Stephen Puddicombe (Little White Lies)

译者:csh

译文首发于《虹膜》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或是电影类型,在被奥逊·威尔斯采用过之后,就再也不是它们原来的样子了。无论是创作广播剧、戏剧、纪录片还是好莱坞电影,威尔斯会用蛮不讲理的方式对待每一个项目,无视既定的规则,用他的天才之眼发起激进的革新,这些革新将会撕碎、重写未来几代电影人的创作规范。

七十年前,他将自己独特的印记烙在了黑色电影之中。这一切的结果就是《上海小姐》,这是一部风格化的、令人不安的作品,虽然它显得有些杂乱,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闪动着不同寻常的灵感,以及许多威尔斯最为特别的风格标识。虽然「黑色电影」仅仅只是一个通用的标签,评论家们在回顾影史的时候,会将它贴在特定的电影上,但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一种共识,可以用它来描述某种特定类型的犯罪电影:这类作品中通常包含着一些既定的叙事元素,男主角的道德是应该被质疑的,女人也和他们一样不可信,她们通常是诱人的,只会意味着麻烦。黑色电影中还包含着曲折复杂的情节,它们通过螺旋化的路径,慢慢旋入一座阴郁城市的黑暗中心。

在威尔斯的《上海小姐》中,他戏仿、颠覆了一系列的规范,其中也包括了上述的元素。在影片最开始的时候,引起观众注意的是,这部作品的画外音是如此地不同寻常。首先,威尔斯——他是导演,但同时也是演员,他扮演了作为水手的男主角——采用了令人心生疑虑的爱尔兰口音。黑色电影中经常出现第一人称的叙述,但威尔斯的口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荒谬性,尤其是与亨弗莱·鲍嘉、罗伯特·米彻姆、斯特林·海登等男星更为粗哑、深沉的嗓音相比。

带来这种怪异的滑稽感的,不仅仅是旁白的声音——迈克尔的语气和音调也异乎寻常地可笑、欢快,当他回忆起自己的故事时,他的声音里带着某种调侃的意味,他在嘲笑自己的愚蠢。「当我开始出丑的时候,」旁白是这么开始的,「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我。」事实上,他在影片的其他部分中,也在持续性地插入自己的评论,指责自己的愚蠢。

上述的那种愚蠢,指涉的主要是如下的桥段:迈克尔落入了一些陷阱,而这些陷阱通常就是在黑色电影中为男主角所设置的。在遇到丽塔·海华斯扮演的蛇蝎美人埃尔莎·班尼斯特之后,他承认:「从那时候起,我就不太使用自己的脑袋了,除非是要去想念她。」确实,他的欲望促使他轻率地作出决定,要陪伴她以及她的丈夫亚瑟(埃弗雷特·斯隆饰)乘船游览墨西哥。接着,他进一步地滑入了深渊,因为他同意参与一项犯罪计划,要帮助亚瑟那个古怪的商业伙伴格里斯比(格伦·安德斯饰)伪造自己的死亡——这个决定让他不可避免地与那种恶徒牵扯到一起,他此前曾经用十分厌恶的语气,将这类人与一群嗜血的鲨鱼相比较。

所有的这些元素,对于一部黑色电影来说都是非常标准的。但是,《上海小姐》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有一种微妙的、讽刺性的超脱感,还有一种颠覆性的质感,仿佛一切事物都有一点偏离正轨。我们可以听到传统的管弦乐曲,但与之并置的,还有打击式的拉丁音乐和中国戏曲音乐。格里斯比很邪恶,但威尔斯用一种错乱、怪诞、甚至是戏剧化的方式,来呈现这种邪恶。在影片中有一场法庭戏,迈克尔和其他人在法庭上接受审判,但这场戏像是一场彻底的闹剧。威尔斯让亚瑟同时担任辩护律师和证人,甚至在某个时刻,还对自己进行了交叉审讯。与此同时,陪审员们都在笑着,打着喷嚏,喋喋不休地陈述着自己的看法,并将这场审判引向错误的判决。

这部影片中著名的、难以理解的情节本身,就是一个诙谐的笑话。威尔斯模仿了黑色电影中那种迷宫般的叙事,例如《夜长梦多》(1946)和《漩涡之外》(1947)。整个故事在双线叙事中不断交叉,时而突然转向,在纽约、墨西哥和最后的旧金山之间不断变换位置,这创造了一种令人迷茫的观感。在影片临近尾声的时候,迈克尔揭示性的画外音将这些松散的分岔全都捆绑在了一起。威尔斯还调侃了这种复杂性,他让自己的角色一同聚集在一幢有趣而诡异的建筑中,当他揭示自己就是那个「替死鬼」的时候,他真的从滑梯上落了下来(译者注:「替死鬼」的原文为「the fall guy」,直译为「落下来的家伙」)。

在滑梯的底部是一个镜子迷宫,这里就是这部影片著名的最终高潮场景。(但令人痛心的是,这场戏也被残酷地删减了,就像影片中其他的许多部分一样。)这是一场令人震惊的奇观,一次表现主义的枪战,射击者必须将他们的目标和几十个反射的影像区分开来。同时,这场戏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令人震颤的视觉隐喻,黑色电影中的英雄试图在一个歪斜的世界中,协调自己的位置。对于这种最令人眩晕的电影来说,这是一个恰到好处的、混乱的结局。这是一部黑色电影,但威尔斯一如既往地创作了一部与众不同的作品。

 6 ) 感觉还不错,不过隐喻真的很多

黑色电影的代表作果然名不虚传,看下来整部电影的核心诡计其实并不复杂,前面的铺垫过于长,整个加勒比海的出游就占去三分之一的时间,即使作为交代人物关系和隐藏动机也略觉得长了点,看了其他人的评论这段是用于交代三个人之间某种变态的关系链,三个人之间互相倾轧,但至少我看的时候没有看出来。
看的时候有几点疑问:
1.如果Grisby和Elsa要杀掉Bannister,何必要选在旧金山,跑那么大老远杀人,在纽约和航行途中完全也可以做到,而且风险要比在旧金山小。
2.片中最让我觉得不解的是Michael的枪和Elsa的枪明显不一样大,从Grisby身上的子弹就应该可以看出枪不是从OHara身上射出的,应该还存在第二把枪,警方仅凭一份自述书就指控Michael实在有点勉强,而且Michael也没有见过Grisby的尸体,为什么一摸到Elsa的枪就知道是杀死Grisby的枪?除非他已经在心里认定凶手是Elsa了。
3.Bannister为什么要听Elsa的话,雇佣Michael,这不是明显给自己制造情敌么?从法庭上的表现也看出他是想把Michael弄进毒气室,那之前为什么要雇佣他呢,我的想法是他是想借Michael的手弄死Grisby,之后嫁祸给他,这与Elsa不谋而合,只是不知道他最后如何察觉Elsa在捣鬼
4.Elsa这个人物感觉有点矛盾,她时刻在包里放一把小手枪没起到什么作用,只是最后杀Grisby时才有作用,之前一直放着是防备谁的?感觉没起到作用反而是暴露自己的杀人动机,二来她是在哪里杀死Grisby的?Grisby那辆车是Michael开的,Grisby上了游艇后是怎么被杀死并被运回来的?Elsa之前一直是在屋内,并且见到了受伤的Broome,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杀人运尸,那只能认为是Grisby自己来找Elsa的,那他们是在哪里见面的,影片也没有交代。
其实有两点已经暴露出Elsa与凶案有关了,第一是她安排在水族馆与Michael见面,她明明知道水族馆有学生参观的,是故意安排这么多目击者见到她与Michael有私情。第二是她暗示Michael吃下所有的安眠药,明显就是要让Michael死掉而无法发现真情,想来Michael自己在吃下药被拖着走时也慢慢想到这一点了。
5.Grisby为什么要与Elsa合作,为了钱?为了感情?看起来都不像,为了钱,自己假死拿不到一分钱,他杀掉Bannister对他有什么好处,杀死Bannister他就能得到Elsa?以Elsa的性格,恐怕马上就会找到第二个Michael而把他一脚蹬开,那他为什么要和Elsa合作?
6.影片最后仍然让人不理解,Elsa在见到Michael识破自己后,把他安置在一个游乐场里,为什么不当即就干掉他离开?偏偏一定要等到Bannister来到?Bannister既然已经揭穿了Elsa,完全可以等到她进毒气室,何必要在游乐场来一场不必要的枪战,何况他的脚根本不方便,这种枪战对他只有危险。
7.Bannister雇佣的侦探Broome貌似没起到什么作用,除了起一个通风报信的作用外一无是处,还被Michael打了一拳,被Grisby灭口,这个忙真是帮的不值。

如果以一部冷硬派小说来评论,奥逊威尔斯的气氛渲染是做到了极致,但是剧情的漏洞实在不少,以一部1个半小时长的电影来说实在不该,
尤其导演又是以公民凯恩闻名的威尔斯先生,也许很多细节隐藏在影片中,遗憾的是我没有发现

 短评

Orson's not so serious.很有效率且还算有趣的一个故事,台词不错,视听很特别,只是后面丰富和刻意得有点过了。

5分钟前
  • 胖丁
  • 还行

不过,奥森·威尔斯真是天才,他能把这么肮脏的故事,拍的让人……想投入其中!他的故事、对白、镜头,都一流且超前,更难得的是,丫明明长着一张肉包大脸,居然很会演戏。丽塔·海华丝脸也不小,可她实在太美了,美到你很想替迈克尔原谅她。真正伟大的电影,放多久,也还是会让人吃惊。

8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末尾的中国戏院、游乐场颇让人惊奇,带着荒诞主义的色彩。无数面镜子中的枪战后麦克推开栅栏门离去,没有再留恋那个鲨鱼般的美女,令人心折。不长的影片时间里展示了极富张力的人物情感、和复杂诡异的阴谋。丽塔·海华斯成功的塑造了贪恋金钱、玩弄男性、冷血谋杀的迷人尤物,堪称坏女人的经典。

10分钟前
  • xīn
  • 力荐

8。上海来的女人说的粤语,囧。最后游乐场里难道是借鉴卓别林的马戏团里的那段?另,豆瓣第900记录给Orson Wells。

14分钟前
  • Mannialanck
  • 推荐

甚至非亲身指导作品,奥逊威尔斯的角色也总会奉献一段华丽独白。本片此幕出现在中段海滩,“鲨群嗜血疯狂甚至反噬其身”,雇主听后自嘲说遭比鲨鱼对律师而言也算一种恭维,甚至第三幕庭审作为被告律师自己法庭盘问自己那段也可以被视作此喻的戏谑化具象再现。或许是太过专注于独白与画外的思辨评讽,谋杀故事本身讲述地相对敷衍,所谓复杂反转多重算计几乎全以事后台词直告草草了事,威尔斯似乎并无兴趣花费更多篇幅将其融入各式悬念构思充分调动观众心理,这显然直接导致最后的镜渊决斗虽然抽离出来从美学价值上甚为经典影响深远,可还原到剧情本身却更像是一场没有互动情绪支撑的视听炫技。

17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蛇蝎美人之所以不可抗拒,是因为她拥有让男人甘于溺死其中的母性气场:正如波光绮漾的大海和奇诡幽闭的水族馆。愈是雄性缺失的个体就愈难以自拔,因此下肢瘫痪的老迈丈夫只能选择同归于尽的终途。激射的子弹是终极的阳具冲刺,击碎了自我感知为她营造的重重幻象后,终于深入了真实存在的女体之内【9】

20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上海小姐这名字是奥迅威尔斯为了骗五万块钱投资给制片人打电话时看着一旁的海报随口胡扯的,而原版155分钟也被制片方剪到了87分钟,传言剪去了比镜子段落更为牛逼的戏,可惜无缘得见。海华丝与他分道扬镳,人人称此为一部赔钱的大烂片,但在欧洲被奉作经典,历史总是这样荒诞

24分钟前
  • 37°2
  • 推荐

镜子时刻。歪戴军帽、穿泳衣外罩短大衣的丽塔·海华丝,真是个尤物。

2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听奥逊·威尔斯喃喃自语地说话,总会有一种被催眠的感觉,而他就是一个游荡在城市里的失眠症患者……拼图猜谜电影,前松后紧,几个场景设定很出彩啊,尤其是水族馆和疯狂屋。

29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威尔斯的剪刀手属性在这已经冒出苗头了,而景深长镜也藏得很深,重温最惊讶的是第一幕的柔情,一种充满着危险的温柔质感,就如《历劫佳人》中的黛德丽一样,感觉这种质感赐予故事的力量这才是本作最值得反复观看的地方。

32分钟前
  • TWY
  • 推荐

最后那几段力挽狂澜

3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的确,镜子迷宫的爆裂正如烟花般绚烂,但其中意义只有奥逊威尔斯自己知晓。毕竟,他才是那个疯狂地投身于疯狂的智者,不是吗?又有谁能疯狂过那时的他呢?理智的观众是不会,也不能陪他沉浸下去的。因后来者的特权,他们只能欣赏破灭,而破灭有时也的确创造伟大。

38分钟前
  • godannar
  • 还行

是对黑色电影,这一类型,作出外延性临摹以及开拓其内涵的影片。视听语言方面,赞得没话讲了。文本解读,更是一个万花筒。爽!还是看老片爽!超五颗星!

41分钟前
  • 仁直
  • 力荐

真奇怪,我竟然是从这部爱上wellles而不是七年前的天才之作公民凯恩。海华丝和他在拍戏中短暂的和好又很快破裂,结尾美人凄惨狼藉的背影说明了一切,只是welles怎么舍得这样作践自己的爱人,我可以想见他那张麦克白一般情绪暴躁却英俊悲伤的脸,爱极生恨,匆匆躲入上海这张黑色帷幕中,此情只待成追忆

46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SIFF2014#重看;实在太赞了,黑色电影的杰作啊;蛇蝎美人,影子元素,黑暗街道,无法逃避的命运,最后的镜像互射很具视觉冲击力。

5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除了经典的镜迷宫段落,在水族馆约会也深深的打动了我。早期电影真美好啊,扎实的剧本,完美的演员,和永远对蒙太奇的新鲜探索。

51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奥逊·威尔斯把在《公民凯恩》中所开创的华丽技巧和对叙事惯例的革新全部带入了之后的电影——“哥特式的明暗对比、深焦影像、具有震颤感的动态范围的声轨、沉思性的叠化、突然的剪切、重叠和中断的对话,以及复杂的摄影机运动”。这在《审判》中被发挥到极致,而在本片的结尾也可见一斑,阴暗逼仄的欢乐屋内,数面角度不同的镜子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为观众献上了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影像实验,这使得叙事方式十分糟糕的《上海小姐》至今仍广受现代电影的追随与致敬,尤其是在类型片中。

54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Killing you is like killing me, but I'm tired of both of us. 粤剧鬼怪屋,魔幻唐人街

57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奥森·威尔斯设计画面的能力太绝了,人物常常被放置于荧幕的左右两端,并被割裂,象征着对立与冲突,而在影片主题上,威尔斯更是致力于探索人性最深处的黑暗与欲望,并用鲨鱼的寓言来指涉,当然最后马戏团哈哈镜那场真是极品呀,纵深的黑白线条有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子,多面镜像象征人格分裂

1小时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或许我很快会忘了她,或许一辈子都忘不了。

1小时前
  • 影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