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1 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2 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3 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4 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5 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6 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13 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14 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15 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16 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17 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18 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19 无休无止1985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0:43

详细剧情

  本片由几个初看起来并无关系的线索汇聚而成:一个律师本应为因组织罢工而被捕的团结工会积极分子辩护,不幸于出庭前死去,案件交由一个老律师处理。老律师热衷与人争论道德的可疑性问题。那个积极分子在各方面的重重压力下死去。同时,那个已故律师的妻子感到青春的虚空,沉溺于同其他男人的爱欲之中,但肉体的满足并不能代替精神的寂寞,最后在绝望中,她拧开煤气自杀。

长篇影评

1 ) NO END|无休无止

“我死了,在四天前……”
一摞厚厚的纸消失在过道里
我想起我的钥匙还在
她刚刚挂起的大衣口袋里
早上露水的痕迹,显示
每个人都成了透明的影子

我像第一次那样张开双臂
大声地喊她,她抬头
四处看了看,并没有听见
我的声音,好像我是死了的
见到的每个人都这么说
我竟然差点错过了自己的

葬礼。在厚厚的棺木外面
她抚摸他,目光穿过
空荡荡的房间,一直向外望去
今天的天气依然湿冷
只有一条薄薄的床单
在她们的起伏的肉体下面

蓦然,她的脸迅速凝固
她应该是看见我了
看见我在变冷的墙壁里面
像是抖去了最后的一点尘灰
我是那名字被她偷走丢失了的
丈夫,离她仅仅一步之远

2 ) 无休无止

相信普赖斯纳在刚触碰到这部影片时真的尝试了说服基氏这部电影不用音乐。是的,这是普赖斯纳,即便是别的影片,他也没有做过放大量音乐进入的事情。混好莱坞的配乐师们做不到这样,他们巴不得塞入大量、再大量的音乐,任何可能或不可能的地方,只要导演肯点头,他们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普赖斯纳看不上好莱坞先生们的做法,也公开表示了他认为那里的电影音乐与艺术无关。纵然这一看法略带偏激,不过普赖斯纳却实实在在是艺术的,他的音乐和基氏的影片,是艺术的。

3 ) 无休无止

本片由几个初看起来并无关系的线索汇聚而成:一个律师本应为因组织罢工而被捕的团结工会积极分子辩护,不幸于出庭前死去,案件交由一个老律师处理。老律师热衷与人争论道德的可疑性问题。那个积极分子在各方面的重重压力下死去。同时,那个已故律师的妻子感到青春的虚空,沉溺于同其他男人的爱欲之中,但肉体的满足并不能代替精神的寂寞,最后在绝望中,她拧开煤气自杀。

4 ) 走向巅峰之前的Kieslowski

一直对Kieslowski的电影有着偏爱,前两天房里多了一台可以放录像的电视,我就从图书馆借出了这部《Bez Konca》(英译名:《No end》,中文或作《永无止息》。)

律师Antek在一次车祸中丧生,遗孀Zyro活在丈夫的阴影之中。Antek生前曾为一个罢工的组织者辩护,组织者的家人希望Zyro提供Antek遗留下的案件资料。Zyro听丈夫的同学、朋友讲Antek过去了故事,和一个手的样子像Antek的男人上床、在催眠师那里寻求遗忘的办法。在Zyro推荐的老律师帮罢工组织者打赢官司后的一个夜晚,Zyro在家中打开煤气自杀。

Antek说"I died(我死了)"拉开了电影的序幕,Antek轻轻呼唤“Zyro”则是最后一句台词。死去的Antek不时在镜头中出现,默默看着人世的一切。这部电影不缺乏打动人心的细节:Zyro习惯性地在早上做好两杯咖啡,突然意识到有一杯已经不会有人去喝,默默地把它倒掉;催眠师告诉Zyro,她已经把丈夫忘掉了,当晚,Zyro躺在宽大的双人床上自慰,却不由自主地喊出"Antek"的名字,有人说这个镜头反映了女主角身体的寂寞,我却深深感到她精神的落寞。Kieslowski在叙述一个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故事,生命已经逝去,精神的丝缕却没有断。与之并行的是罢工的案子:老律师希望组织者按对自己有利的方式陈述,组织者却坚持当初怎么想的,在法庭上就怎么说。“如果法律是反对正直的,那它是不道德的”,律师到底是应该像理想主义者一样为正义而辩护,还是应该现实功利的帮被辩护者获得利益的最大化。
官司结束,Zyro自杀,两条线索相继终结,电影也就结束了。毫无疑问,这是一部Kieslowski式的电影,基式试图把个体生活的艰难和社会伦理的困境同时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后来的《十诫》(1988)、《两生花》(1991)、《蓝白红三部曲》(1993-1994),都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尝试的影子。有一些镜头在基式的作品反复出现:比如人和狗的对视(《红》),抛锚的汽车被拖走《两生花》。这也是Kieslowski第一次和作曲家Preisner合作,后来的作品与这部电影的配乐风格一脉相承。

这不是Kieslowski最好的作品,他正走在通向巅峰的路上。两条线索的联系不够自然,有些细节有雕凿的痕迹。女主角被过去的阴影压垮,有介绍说,她是去和丈夫团聚,可是即使真有另一个世界,过去婚姻的感觉也很难找回,逝去的东西不会再回来,悲伤才是永久的,否则这部片子就不叫《永无止息》了。可这样的结局让我觉得太过压抑,一点希望都没有留下。或许基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1993年拍了《蓝》。同样以一次车祸作为电影的开始,女主角Julie却吐出了吞下的大把安眠药。忘却的尝试失败了,Julie决定承受生活仍给她的一切,在完成丈夫的遗作中开始新的生活。

  我接触Kieslowski是因为读刘小枫《沉重的肉身》,《蓝》和《两生花》我都在amazon上买了DVD收藏。刘小枫对情节的介绍有许多臆想的地方,这让我很反感。怎样评价是作者的自由,但不应该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在剧情叙述上做手脚。比如这部《No end》,刘小枫说:“Zyro想要摆脱这个缠绕着自己的幽灵,鼓足勇气把自己的身体拋给一个个素昧平生的男人”,,事实上Zyro只和一个男人上过床,还为自己对死去丈夫的不忠感到内疚。此外网上也写剧情的介绍也不乏脱讹之处。要了解Kieslowski,最好的办法还是直接去找电影看。

5 ) 无休无止

言语已经失去了力量
不如听肖氏的弦乐四重奏第十四号作品。

每次看他的东西,都会不由自主的觉得庄严肃穆起来,很奇妙,带着不假思索的崇拜感,尽管很多时候我看不懂。他早期拍纪录片,后来觉得纪录片已经无法表达他所想说的东西,他开始拍剧情片,《影迷》、《误打盲撞》,《十诫》,到后来的“三色”。可是这些都不如84年的《永无休止》给人的震撼。我想他是实实在在想去相信某些东西,可是他的良知太过激烈,逼着他去看去想去思考。大多数人承受不了太多的真实,可是他不仅承受了,还竭尽全力把真实原原本本的反映出来。疼痛无法取代,就像墙上的一块块砖,它在的时候你不会注意到,但是少了一块以后,那个缺口会时时刻刻提醒你,这儿,少了某样东西。

她用了太多太多的时间想着死亡、牺牲和爱,以至于她的心灵承受的超过了他肉体所能承受的重量,于是她死了。
他用了太多太多的时间想着牺牲、道德和大众的利益,以至于他无法接受律师提出的辩护条件,于是他死了。

很久以后他开始追寻宗教的意义,可是宗教也无法给他满意的答案,他终生都是道德焦虑症患者。

我想起罗素曾经无限感伤地在《为什么我不是基督徒》(Why I am not a Christian)一书中写下:“这么多年来的所有努力,一切的奉献与灵感,以及人类所散发如日中天的智慧,都注定随着太阳系的伟大死亡而绝迹,人类殿堂中全部的辉煌成就,也将随着宇宙的残骸还不起眼地深深埋在废墟之中。所有这一切不是不容质疑,就是几乎已被肯定的結果,根本沒有任何可反对它们的思想希望成立。”他还说:“在我心中值得尊敬的人物排行版上,耶稣基督应该排在释迦牟尼和圣雄苏格拉底之后。我实在不能想像一位创世主居然创造我们居住的世界,然后又弃置不顾。竟然不允许他的子民因先天性疾病理由让他们堕胎。我实在不能想像一位仁慈的创世主居然会允许有缺陷的婴儿出生。在我看來,创造我们的上帝应该是位残酷血腥的上帝,让他的子民以他的名义进行有计划的种族屠杀(十字军东征)。”

请你请你务必告诉我
为什么上帝写了谱
却丟了指挥棒

其实生日这天是不应该看这样绝望的东西的,然而我还是看了,茫然无比。

6 ) 纪念离我们远去的卡夫卡陆

喃喃自语的律师安特克亡魂,有着怎样的牵挂和心事,深邃的眼神中流淌着怎样的痛楚,音乐鬼魂般游弋在尘世,灵魂的重负,在积怨间越来越沉。
-----KAVKA LU

这种行文格式应该是卡夫卡陆的标准格式了,每每在不同的艺术电影背后看到同样的KAVKA LU签名,总是给我一种欣喜,虽然我们素未见面,但不妨碍我们心灵的交流。这样的夜晚看完Bez konca之后又重新看到卡夫卡·陆的影评,心中自然非常的伤感,而此时卡夫卡·陆已离我们远去了14天。

尘世中的我们还在苦苦的奋争,天堂中的你还好吗?

7 ) 离开的意义

看了老师的一篇文章来看这部电影的,可以和《人鬼情未了》对照,那部片子是爱情片,离开人间的男友帮助女友获得了新生,也把正义留在了现实的世界。这部无休无止的政治意味更浓,也更加绝望,音乐非常的沉重,女主翻译着奥威尔的作品,卷入了丈夫生前未竞的一个案件之中,最后还是选择开煤气自杀了。可以说并没有看懂,应该去看蓝红白三部曲。很好奇1982年波兰发生了什么。

8 ) 直至我生命完结——从Bez Konca说起

又是一部没看懂、没领悟到的影片,但是已经不急着去明白什么了。不是放弃,而是心里已经滋生出了一种力量,这力量由相信带来的,相信自己终究会在几年或几十年之后明白它。知道了这个,当然就没那么焦躁 了,这种感受像是一份安慰,让我稍稍有了一丝安定,不再像个什么都抓不住的焦虑的小孩。
对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我庆幸自己能够被其吸引而来,的确是庆幸。
找这部《Bez Konca》来看,因为这是普赖斯纳和基氏合作的第一部影片。而自己最初接触的,竟是他们最后一次的合作,“蓝白红三部曲”系列。
这部影片的音乐果然用量很少,不难相信普赖斯纳在刚触碰到这部影片时真的尝试了说服基氏这部电影不用音乐。是的,这是普赖斯纳,即便是别的影片,他也没有做过放大量音乐进入的事情。混好莱坞的配乐师们做不到这样,他们巴不得塞入大量、再大量的音乐,任何可能或不可能的地方,只要导演肯点头,他们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普赖斯纳看不上好莱坞先生们的做法,也公开表示了他认为那里的电影音乐与艺术无关。纵然这一看法略带偏激,不过普赖斯纳却实实在在是艺术的,他的音乐和基氏的影片,是艺术的。
影片中出现的合唱,是普赖斯纳在完成《Bez Konca》的乐谱之后,找来管弦乐队的人唱录的。普赖斯纳不要他们演奏,而要他们唱出来。他不想用合唱团,他希望乐手们唱出一种在教堂里人群被要求唱颂新乐谱时的感觉。他做到了。
当他拿着完成的录音去找基氏,心里带着不确定,毕竟是他们的第一次合作,两人都还不知道自己会成为彼此的灵魂。然而基氏听过之后,普赖斯纳问,“可有兴趣与我继续合作?”
然后这便是一幅画面了,一个男人笃定地望着另一个男人说,“直至我生命完结。”

短评

双线叙事。一条是难以接受丈夫辞世,自暴自弃甚至援交美国、背叛革命的妻子;另一条是笃守信念,以绝食与当局对抗的革命同志。事实上,坚定的同志最终选择了妥协,而看似软弱的妻子却将革命进行到底,伴随着自由意志与夫君共赴黄泉。官司打赢了,法庭里无人欢呼;妻子自杀了,死者的魂灵却得到了安息。

5分钟前
  • 麻麻睇
  • 力荐

关于道德和信仰的拷问,仿佛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热衷的。波兰当时的政治环境给了他切入当时社会的切口。结局对现实的无法逆转,信仰的崩塌透漏着他对当时人性的失望,所有人物伤感的情绪凸显了他作品的忧郁气质。手法的略显粗糙,情节上刻意,让这部影片稍显沉闷。

8分钟前
  • Rocky
  • 还行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从一只苍狼变成了一条赖狗,可能是我脖子上的项圈。」面对老律师的妥协劝告还能义无反顾坚持追求,却在实习律师的坚决就义声中发生了动摇。被宣判「你自由了」,赢得诉讼的所有人却都像输家被困在了原地。借律师/丈夫的幽魂视角凝望两场道德困境,原本坚定的松动求生,原本犹疑的从容赴死;宛如《十诫》的前奏,这里被审视的罢工者,后来去审视众生,一种循环轮回,无休无止。7/10

11分钟前
  • 神仙鱼
  • 还行

分不清是披着文艺外衣的政治片,还是披着政治外衣的文艺片

13分钟前
  • 王富贵
  • 还行

三星半。政治与人性两条线交织得有些牵强,所以从这部片开始,老基不再触碰政治,而专注于人性。

17分钟前
  • 朱熠
  • 推荐

“蓝”的雏形。花絮中收录的基耶学生时代作业“办公室”已显大师风范。

18分钟前
  • 37°2
  • 推荐

基耶斯洛夫斯基导演便爱用小景别系列组合,以小画框凝聚冲击与矛盾。政治叙事与男女之爱,始终是彼此重叠错落。看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导演需要填补很多细节。

23分钟前
  • unspoken
  • 还行

东欧影片似乎都与政治有关,但是,对比美国政治电影里体现出的情绪化,倾向性和爱憎分明,基氏电影是冷静的、克制的,甚至有些压抑,如同冰的火焰。

26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从这部可以看见蓝的前身,对情绪的探讨和对个体自由的寻求,也表达了基氏对法律这种扼杀个体独特性条文的抨击,但缺少了个体之间的影响和映射,自杀的结尾也有些败笔,毕竟电影是给或者并且想继续生活的人看的

31分钟前
  • Dr.Lecter
  • 推荐

死意盎然的一部作品:一切的爱欲火焰 回忆迹象 挣扎与生途 都最终囚于死之道中 p.s. 加缪和奥威尔的提及点缀

36分钟前
  • wangzhy
  • 力荐

基翁的剧情片里,死亡的暗影总是挥之不去,而《无休无止》是最浓重的一部,就像开煤气自杀那个推到炉灶深处的镜头,审视了一个人是怎样在痛失所爱后无可挽回地堕入死亡的。她似乎有很多继续生活的理由:乖巧懂事的儿子、熟识多年的追求者、有意义的事业。但这些最终都没有成为能够让她继续留在人间的羁绊,才更让人感受到至哀的无可纾解。作为《无休无止》的镜像,《蓝》实在太温暖太治愈了。政治的部分作为副歌,在补完逝者形象的同时,也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对于波兰来说,那个介于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两条道路之间的完美可能,已经夭亡了。

41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1.大理石人男主脸部太有记忆点;2.基耶斯洛夫斯基最明显的那部分作者风格与主题初现;3.命运之“偶然”实际是幽灵作祟,这幽灵实际是政治性的多重魂灵;4.被打破的主观视点镜头可以被解释为幽灵视点,但我倾向理解其为对女主意识与“被女主意识/臆想/制造的”幽灵意识的连接,毕竟结构很稳定:仿造女主视点——打破——旁观第三人称视点。

45分钟前
  • 两头烧蜡烛
  • 推荐

我也不知道一切是怎么发生的我从一只苍狼变成赖狗是狂风在无情抽打着我脸是仰望天空的双眼露出贪婪的光芒还是身体里袭来的阵阵恐惧的回音侵扰我的灵魂也许是我的项圈一无所有被人遗忘踉呛屈从一只丧家犬主啊请在无声的哀求中割开我的喉咙赐予我自由的生活流泪也情愿(有删减因为字数不够痛苦)

48分钟前
  • 了花
  • 推荐

看基耶夫洛夫斯基的电影就好像在欣赏一曲低沉哀婉的古典乐,那种淡淡的自然情绪流动,贯穿始终。由这部开始,基耶夫洛夫斯基奠定了后来颜色三部曲的风格。政治和信仰,欲望与良知,曲终人散。

49分钟前
  • 陌上柳随风
  • 推荐

#BJIFF2021#修复版,历史总是惊人相似,观感类似于《蓝》,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与重——沟通无效之痛,威权政治之痛,丧失至爱之痛,社会动乱之痛,生不逢时之痛,信仰塌陷之痛,绝望空虚之痛,无止无休之痛……大概是基耶最政治化的一面,但关注点依然是人的精神困境,因为缺少希望,所以有人死去有人出国有人入狱,年轻律师主张要勇敢说出真相,而老律师说只有忍辱负重才能活下去。北岛《波兰来客》说的是类似心情,带有时间痕迹的画质,基耶与普瑞斯纳的经典搭配,此时个人风格已基本成熟。相比最后自杀结局,个人更喜欢《蓝》的处理(重获自由与女性意识觉醒),而此片与《两生花》多少对岩井俊二的《情书》有影响,不过后者留给观者以感动与希望。

51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无法理解,《无休无止》当年居然会因为“不够政治性”而受到批评,一开始就开门见山表明自己已死的男主角很难不被看做是突然死掉的团结工会运动的象征。作为基氏中段转变期的作品,现实主义的法庭戏和形而上的哀悼戏绝非平行发展,而是拥有深刻的联系,连结在无所不在的鬼魂形象里。死亡作为本片里最高的存在,它对生之届的入侵造成了一系列矛盾的事件:被告要取得肉身的自由,就要成为一条拉布拉多,妥协掉已死的自由理想;已经从婚姻中解放了的女人却要封住自己的嘴,加入死者的队伍,获得灵魂的自由。这个时代的波兰,死亡占据威权的位置,尽管题目点明死生间的无限循环,它却如海报上的曲别针,还没咬住自己的尾巴,故而拥有了一切的最高解释权。到了《蓝》里,对死的克服才以全人类大团结的形式完成,而这也是另一种不自由的形式。

52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⒈如果你真的爱一个人,即使他/她不在了,还是会以某种方式存在于你的生活之中;⒉-有天晚上我醒了,你们房间里亮着灯,爸爸趴在你身上,你们都没有穿衣服,我梦到了同样的事,你们是在干什么?-做爱。我们相爱。因为爸爸的拥抱,妈妈才有了你。⒊“我死了……”的独白开头联想到《萤火虫之墓》;……

5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在今天(昨天)观看的几部影片的反衬下,这部的观感尤其好。我需要基耶这样的宿命论悲观主义者,看完内心很熨帖,很平静

57分钟前
  • Virgil
  • 推荐

为什么要自杀?

59分钟前
  • lixunhuan
  • 还行

應該是Kieslowski最壓抑絕望的片了吧....理想(律師)一開始就死了,只能作為鬼魂無能為力地看著。兩條線的發展都很悲觀。結合當時波蘭時局梳理。更能體會其絕望由何而來。這部也是他創作的重要軌跡,可見未來他邁向大師的雛型。此部如果拿日後"藍"做為對照頗有意思

1小时前
  • 裘笛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