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写过这些矫揉的句子,比如:“我们如此年轻,如此肆无忌惮谈论死亡。”只有在青春热血挥霍时,才可以凭着意气风发听任感觉行事,吉田喜重这部早期的《一无是处》在风格上和后期竟有如此鲜明的差异,你可以联想《戏梦巴黎》,可以联想《鬼火》,可以联想《牯岭街》,可以联想《阳光灿烂的日子》,可以联想《筋疲力尽》,然后你还可以联想自己,你会惊讶发现原来世界上所有的青春都有一个固定模式。 首先,你们很忙碌,忙着认识各种奇奇怪怪的人,或许你们只在某次活动或舞会(21世纪请自动换成各酒吧小演出)中一面之缘;同时你们又很空闲,每天都有大把时间浪费,你躺在学校草坪上,手里捏了一本装b诗集,你用深沉的声音念着,你也似懂非懂,你还没有足够经历去体会,但你用文艺青年的直觉直达言语的核心,你为和这些美丽词句的邂逅感动不已;但你的狐朋狗友很不耐烦你这种超越现实的姿态,他要你读点轻松的,于是你悲哀地发现你才是世上唯一清醒的人,虽然你有所谓小圈子,但圈子拯救不了你。 这个发生在夏天的故事,就是在小圈子内轰轰烈烈上演。一般的朋友圈,总有一个领头大哥,这位大哥多数英俊多金、傲气十足,对待周围同伙也常流露出颐指气使,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只因他是慷慨的富二代,有钱并非过错,足够义气就能被容忍,秋山俊夫就是这样一个享受被包围的战后资本家后代,良心未泯,但胡闹恶作剧也是家常便饭;在他周围,有心事重重(对应上文之忧郁文艺青年)、一面做人陪衬一面不甘现状的淳,有胆大妄为、事事冲锋陷阵在前的楞头青森下,有习惯配角位置、被呼来喝去的小弟藤枝。 作为大学四年级学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无聊,面对一成不变的生活,他们精神苦闷无所事事。俊夫有富裕家庭,但对父亲唯唯诺诺,人前人后鲜明对比,让他难以感受成熟和责任的定义,因此稳重和担当也不会找上门;森下陷于债务急于脱身,除了攀上高枝别无他法;藤枝早被家中设计好前途,根本没有选择余地;而真正的主角--淳,恰恰不似另两位跟班般没心没肺,他爱面子讲义气,身上还残留着日本传统的武士意气,脾气耿直沉默寡言,心中很有主见想法,他也想脱离俊夫自立自强,但在严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他的努力轻如鸿毛,不免又抛却了先前豪情,重新陷入不可自救。 打破这个小圈子常规的是俊夫父亲的秘书郁子,出身市井,但心比天高,在目睹哥嫂为捉襟见肘的经济、为繁琐家事争吵不休后,她立志要走独立女性之路,她也很幸运地遇上一个相对开明的老板,就在她弃绝同事追求一门心思在仕途上奔跑时,横生枝节杀出一帮楞头青,他们的混混本色让她心生不屑且愤怒不已,经过一系列接触后,女性微妙的心理发生变化,郁子和淳有了彼此好感;或许正如追求郁子的同事所说,相似的人才适合在一起,她和淳作为性格和追求皆截然相反的两个对立面,既滋生爱慕,又难以包容共融。很多女人都以为自己是某个男人的救赎者,殊不知谁都不要拯救,一旦站到这个立场,彼此间的对话注定无法沟通,nothing between us,他临死都这么重复,而女人的悲剧在于,一旦投入,便永远无法轻松抽身,即使眼前这个人一无是处,你都要铁了心蒙了眼跟他走下去。淳从郁子身上感受到了别样的独立坚强,但也很不习惯其强势和价值观,就在你退我进的拉锯战进行时,一声枪响撕破下面的幕布,宣告秋天的正式来临。少年的故事需要一个悲剧的结尾来传达壮烈和决绝,需要庄严肃穆的色彩装点无趣的悲伤的年轻岁月。 青春和热血、和死亡永远靠得那么近,所以“我们如此年轻,如此肆无忌惮谈论死亡。”如果我们放远目光,就会发现吉田喜重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要告诉我们,这些可爱的年轻人究竟缘何如此。那么,就从俊夫父亲折射的社会现状说起,彼时日本处于经济腾飞、资本原始积累初期(与之对应的是郁子哥嫂蜗居斗室的困境,社会转折期的标志现象之一),这种社会大背景催生的青年文化,有着相当惊人的爆发力,再想想彼时的世界每个角落,青年们都在风起云涌干革命搞运动,即使不能置身街头呐喊,那么彷徨苦闷也是共同拥有的旗帜;在父辈们大谈经济贸易、民主合作时,青年们早已厌烦了古朽的条规,“不愿烂在日本”,早已汲取了西方流行文化,爵士乐飘在淳踉踉跄跄倒下的街道上,成为一无是处最后的注脚。
4.5跟一無是處的人玩耍,結果就是——你會變成一無所有:)
这片子总算帮我打开了吉田喜重。迫力。意地っ張り到底。ろくでなし・青春の苦境。触到了深处,勾勒了全景,描摹了气氛,对废男明确地描摹外部动作含糊地表达心理,不归纳的高明。人物的共振。女。对话每个音都削过似的快而冷/不在场。每人一句话。半角对白狂。
拍得一半大岛渚一半增村保造的吉田喜重
So will our sad youth...
富二代,小混混,无所事事,还抢钱,情感上的你我对抗,确实非常的新浪潮。在年纪尚轻的时候就如此的消极堕落,完全无视未来,或者也不抱有任何希望。从商业财团可以侧面透露出一些对金钱味道的批判,对人情味丧失对青年毫无抱负的描写。
迷人的新浪潮。
王4思0聪4对4马0加4爵讲,谁的青春不迷茫?其实我们都一样~最后思4聪0移4民0去4美0国4,马4加0爵4横0死4在街头~
不仅核心议题与戈达尔的《精疲力尽》极为相似结局也大同小异,连上映年份都是1960…但总体来说比《精疲力尽》那部观感好太多了(戈达尔黑发言用几个青年组成“一无是处”的小团体,放大了秉持着虚无观念的人物间阶级的差距,贫困的人受挫于物质匮乏,富足的人看清了真相后对人类充满悲观想法他们由于自身的环境导致对自由的向往不尽相同,有人觉得去美国就是自由,有人认为有钱就能自由,有人觉得不束缚于亲密关系就是自由,而有人觉得死了就是自由…我们无法判断他人对自由的解释正确与否,因为每个人自身的经历与身处的环境都会导致人与人之间有着难以想象的差距,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一无是处”的自我认知里解脱出来,废还有什么可辩解的呢…ps:三岛雅夫的声音太有辨识度了!
和筋疲力尽同一年1960!五十年后,天朝也迎来了自己的一大批颓废年轻人,作为其中一员深感荣幸,可惜我没有富二代好友唉!一直浑浑噩噩他就不会死了不过他不在乎。
另一部青春残酷物语,也在1960。回看1960前后,筋疲力尽、四百击、广岛之恋、八部半、甜蜜的生活、夜、蚀等一系列反应资本主义现代都市男女众生相的电影充斥着迷惘、奢靡、无聊、无助、愤怒、彷徨的躁动情绪,可能半个世纪以后中国才出现同样的社会性问题。
日本新浪潮的味道
“为我们的无聊干杯”,干净利落(无论是节奏还是画面)的“青春之歌”,日本经济奇迹下青年人的“无所事事”(在草地上读Rimbaud)与日本街头的热血交相呼应(法国新浪潮的“无聊”,令人不断想到12年后美国的那部《热天午后》),时年不到30岁的吉田喜重恐怕在戏中的每个人身上都投射的自己的影子吧。
悲剧
日本的新浪潮,结尾和《精疲力尽》如出一辙,这是和戈达尔商量着拍的吗?
1.青春的迷惘;2.自以为与众不同的人,到头来发现自己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3.哪有什么相爱所以在一起的故事,不过是因为无聊罢了;4.相似的人应该结婚。
垮掉的一代,迷惘的一代,一無是處恰到好處地刻模出了虛浮焦躁現實下青年的惶惑和焦灼,舞會里那些囈語的男女,像是在夢境中一樣,失落了的靈魂輕浮地飄蕩在腐爛的空氣里,一種群像下的掠影。以一對男女的際遇展現現實的空白以及現實下年青一代的放逐,夢想遙不可及,處境骯髒狼狽,死亡反而成了解脫。
结局真是够伤感的
又见基本功教科书
这里日本新浪潮的青春与法国新浪潮的青春形成了完美的对称关系,其中青年人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影片配乐风格和人生如游戏的结局都让人怀疑在看日本版的《精疲力尽》,两部又恰巧都是导演首部公映作品,都是是同年拍摄上映!晚会一场镜头在舞池伴侣们的对话碎片中游走也让人想起戈达尔。可惜吉田喜重没能像戈达尔一样留名,津川雅彦的淳与贝尔蒙多的米歇尔,这东西方战败国与战胜国60年代初的镜像关系太值得玩味了。205
60年代,世界每个角落的青年都在风起云涌,如果你不能置身街头呐喊,那么彷徨苦闷至少还是我们共同拥有的。nothing between us,他临死都这么重复,而女人的悲剧在于,一旦投入,便永远无法轻松抽身,即使眼前这个人一无是处,你都要铁了心蒙了眼跟他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