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计划了要看小丑,所以现在先来提前看一下母电影。说真的,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感觉每一处都特别舒服,技术处理上没什么可挑剔的,该有的运镜都恰到好处;而且我马上被吸引进这电影的情节中了。
也许是因为Rupert的成名之路触动了我,在电影之初我也对他夸下的一切海口十分的不屑(抱歉由于某些原因我有吹逼PTSD)对他已经入魔的疯狂也难以感同身受,觉得他自己的能力没有任何证明,凭什么就总是缠着Jerry浪费人家时间,甚至还提前给自己的女孩许下天花乱坠的未来;我也理解Jerry的处境,作为一个喜剧演员,他在本片之中完全没有露出过笑容,甚至连生活中的娱乐态度也看不到;在被Marsha绑架时他仿佛成为了行尸走肉,繁忙的工作日程、和同行的激烈竞争、普通人的道德绑架、粉丝的癫狂,终于把他对这项事业的喜爱吞噬殆尽;但同时我被他和他的工作伙伴的被礼貌包装的傲慢(which is typical)恶心得直翻白眼; Marsha不断的让我想起现在的私生饭,她的病理性的癫狂特质,恰似失去理智的粉丝群体。最后Rupert用最极端最非常规的手段登上了舞台,而这却是他的成功之道,是他杰出的脱口秀才能得到展现的最终方式,实在是讽刺至极可悲可叹。
如我们所见,在如今这个时代,恐怕连这样的方法都行不通了,每个人都在寻找着新的精神刺激,这样的新闻存活周期大概只有两天。毫无疑问,艺术新星的成功与否,从来不存在一个公平的评价体系,最闪耀的火花完全可能被埋藏在地底,永远不被开采。那么在今天以及更久的将来,他们到底应该依靠怎样的上升通道呢,他们要有怎样的运气,通过什么样的考验,依靠怎样的疯狂才能成功呢?而已经成名的那一批人,该用怎样的手段去平衡自己所需处理的这一切呢?存在即合理就是屁话,编剧在黑色幽默之下给更远的未来写好了预言,亦是一个,也许根本不存在perfect solution的困境。
这是一部极其讽刺的幽默电影,狂热的粉丝、逐利的资本大佬、台前台后的表面兄弟,所以为了我们自身的利益,就可以无故他人的烦恼与无奈?
电话亭盘的女性高兴的看着杰瑞在杂志上签名,而后就是一句极为“亲切”的祝愿“我希望你也得到癌症”,毫无征兆的指责竟然是杰瑞拒绝了一件本来就不属于他自己义务的事情。就好比你帮邻居修了下水道,却回绝了修理屋顶而后便要挨一句“nmsl”的抱怨;又或者是你给了“乞丐”五元钱,他却说道“小气鬼,你钱包里面就没有10元的钞票?” 他们并没有自我的价值判断,仅仅是以自己的心理价位去衡量别人的劳动所得,只要他们觉得自己应得就不会顾别人的感受。
溜进杰瑞车里的疯狂粉丝瑞塔,可以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接近杰瑞,却和父母没有一句我爱你的相互示意,在感叹瑞塔与杰瑞一次特殊烛光晚餐所表现出的神经质歇斯底里的同时,又感受到了一丝丝同情。瑞塔看待杰瑞不仅仅是一位脱口秀明星更是她的精神寄托,她似乎把她的情感完全寄托在了脱口秀的杰瑞,她似乎并不关心真正的杰瑞会不会痛苦,会不会无奈,她仅仅关心她自己,一位连父母的关爱都没有感受到的大龄妙女会真正的去关心他人?
鲁朴普金,不得不说他确实有很高的脱口秀天赋,我承认他的脱口秀确实让我笑惨了,正如影片所表现的一样,普金不过是在把自己的悲剧修饰成了一次次的punch line,正如老话所说,我所经历的悲剧在别人眼里就是一出出精彩的喜剧。在生活中我们通常不是比谁更好,而是通常去嘲笑比我们更差的人,仿佛这样我们才会有那一点点安全感。
普金通过绑架杰瑞获得了上脱口秀的机会便一炮而红,而脱口秀幕后的老板也赚足了绿色的票儿,逐利的娱乐世界也纷纷换了宠儿,普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the King of comedy,joker偷走了老K的皇冠,可是众人的眼睛早就被娱乐至死的资本所吸引,又有谁会在乎?又有谁会记得?说不一定下次被绑架的就是鲁朴普金。
在近期大热的《小丑》中,关于喜剧演员桥段的处理无疑借鉴了这一部马丁版的《喜剧之王》,有一种说法是可以把这部电影当成《小丑》的前传来看,我觉得相当有趣。有很多评论都说《小丑》是少见的“反派正写”,我认为从这个角度来说,《喜剧之王》完成得要比《小丑》好得多。
“反派正写”的精妙之处在于更加能让人们反思我们现有的规则,通过带入反派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与制度,挑战伦理道德。
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马丁对于普金和玛莎两人的态度是不加粉饰的,他们不仅是电影中的丑角,生活中也是。普金在自以为获得杰瑞的首肯之后,立马去找了自己高中时的女神,还把女神带到了杰瑞的别墅,如此虚荣而愚蠢,最终导致了令人捧腹的尴尬;而玛莎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脑残粉的形象,到最后她把杰瑞绑在餐桌上时通过她的自白交代了她其实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精神病人。
而即使如此,也不妨碍我们在看到杰瑞最后在电视中的脱口秀时感受到深深的震撼。他的秀是五味杂陈的,电影中现场的观众笑得十分开心,而银幕前的观众却是另一种感觉——“一个优秀的喜剧演员就是要做到能拿自己最痛的经历来开玩笑,这是成功的第一步”。
这就是黑色幽默,亦或是普金这样的反面人物的魅力所在。从头到尾,我们可以看到他是这么的虚荣、幼稚,像个妄想症一样做出种种疯狂的行为。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他对于成功无比渴望的表现,也让他最后靠绑架杰瑞来获得一次演出的行为有一种唐吉坷德式的壮烈、欲望之势不可挡的凄美。
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个细节,普金给制片人杰瑞的信物时,给的是开头在车上杰瑞给他擦血的手帕,制片人问他手帕上的一个印迹是什么,他说那是他的象征,他指的是那块血迹。这个细节是本片良好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体现。
关于影片的结尾,在初看之下我一度认为是普金幻想的情节,毕竟这种白日梦式幻想呈现在影片曾多次出现,仔细思考后否定了这个想法。首先,前几次幻想都有着较为明显的提示性镜头,比如普金第一次幻想与杰瑞一起吃饭时,镜头做了快速推向手帕的运动来作为提示,而结尾处并没有这样的处理。
其次,虽然直接在普金被捕之后结束能够更加突显出一种悲剧感和无力感,但是这并不是导演的意图所在。可以看到,在本片中马丁除了对于普金、杰瑞其人的嘲讽之外,也把矛头指向了娱乐产业。非常有趣的一场戏是杰瑞在路上碰到一个老太太,刚开始老太太还在说自己多么多么喜欢杰瑞,但是在杰瑞拒绝跟她的侄子通话之后立马诅咒杰瑞得癌症。
我们现在也处于和当时的美国很相似的阶段——娱乐产业中关注度是王道,观众和内容生产者除了“有趣”之外一概不予关注,这就是所谓的“娱乐至上、娱乐至死”。影片最后普金靠着绑架杰瑞得来的上台机会而一炮走红,在服刑短短两年后出狱而名满天下,德尼罗最后的表演也非常精彩,他的脸上五味杂陈。无疑,这是普金个人的胜利,却是全社会的失败。
在普金去杰瑞的公司纠缠时,杰瑞以及杰瑞的秘书给他的建议其实非常中肯——从俱乐部表演的基础工作做起,而普金没有这么做,他选择了通过违法的手段而“一夜成名”。我们不妨设想这之后的发展,成千上万渴望成名的人看到普金的经历之后会怎么做?当然是去效仿他,结果就是普金每天都会被绑架个几十次。
没有基本法律约束的结果就是暴力横行,每一种需要复杂脑力活动的工作都不会有开展的可能,但是类似于这样的事情在当下就是不断地发生着,靠哗众取宠、投机就能获得成功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这就是“娱乐至死”精神的病理所在。
看这部片子其实是个巧合,群里面有人去不了,我收的票。进了电影院之后还以为走错了哈哈哈。越看越尴尬,马丁把美国梦讽刺的淋漓尽致,但是同时也将那个年代的改革意识巧妙的糅合在了一起。
剧情就不多赘述了,前面的评论应该都已经写的很详尽了。前半部电影让我以为这是一个讽刺私生饭的故事(也确实做到了);到了绑架杰瑞,成功上台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是一个讽刺美国梦的故事;等到我坐上出租车的时候,才反应上来这又是一个喜剧/电影生态改革者的心酸讽刺(马丁扮演的电视台导演是唯一觉得胖金的脚本好笑的人)。这里为马丁鼓个掌
讽刺私生饭就不说了,因为胖金介于私生饭,疯子和喜剧大师之间(天才和疯子就是这么暧昧),结局也没有给私生饭(女的)一个念头。
讽刺美国梦,是让我们看到了赤裸裸的美国梦的价值观如何折磨着美国各个阶层。男主完全生活在自己的梦想当中,让人无法跟他聊天,而他认为自己就是喜剧之王,之后这样才能让他赢得拉拉队长的欢心。他不是没尝试过送花这种浪漫的行为,但是作为一个34岁的底层男人,他深刻的了解要赢得一个女人,他需要成功。他不禁让女友相信自己认识喜剧明星杰瑞作为鱼饵,吸引女主注意力,并且他成功了。他的爱情,地位,成功和名声完全依靠着美国梦这个想象中如雷贯耳的梯子作为支撑。所以,他堵上了一切,即使需要犯法。(我简单阐述下美国梦:无论你的出身,你都能快速的在美国获得成功)
说到犯法,这就引出了第三个讽刺。很多人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一定要用这么极端的方式。其实电影一开始就有隐射出男主强迫的性格(坐进杰瑞的汽车,虽然和女的目的上稍微有些不同,但是都是为了偶像的注意力),杰瑞以为可以让偶像看他演出,从此获得他上节目的机会。但是所有的机构人员都拒绝听他的材料,这让他走上了绝路。为什么一定要通过杰瑞呢?其实我感觉杰瑞代表了80年代重要的两大特色:电视的普及和传媒成功的影响力。底层的胖金想成为杰瑞那样的名人需要电视这个平台。很可怜,如果晚出生20年,他就可以成为网红了。
回到80年代,电影院刚刚从电视的打击中喘回一口气,好莱坞的新浪潮也刚刚结束,新好莱坞模式刚刚崛起,后现代主义的风从欧洲一路刮到美国。这里,简单说下后现代主义:胖金让介绍他的主持人一字一句按照他的脚本说的那段话就是很明显的例子,主持人透露了他们是看牌子讲话的,这跟戈达尔打破了第四堵墙有相同的效应,self-awareness。观众们已经厌倦了老一套做作的方式,敞开讲,我们知道这是拍出来的,这是安排过得,大家心知肚明,就捅破这层窗户纸吧。当然这只是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之一,有兴趣的同志们可以自行查阅。
在这个大背景下,可怜的胖金没有网络这个廉价且方便的平台,唯一能让他一夜成名的平台却被杰瑞背后的组织所垄断。他如果继续在小剧场打工,可能一辈子都默默无闻。最后你可能在那个破败的酒吧遇到一个可怜的酒鬼喜剧人。胖金拒绝这样的命运,而且抗争到底,已经有点半疯的状态。就有了接下来的绑架。这个绑架可以算是底层和统治阶层一次硬性的抗衡,换来他的成名,同时也是喜剧的一次改革。杰瑞代表的传统喜剧在一夜之间被这个喜剧之王所替代,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模式。胖金说的每一个段子都来自于他悲惨的生活,而这些大家都以为是个笑话,包括他说出了绑架,也被大家一笑而过。不可能的可能。
那我们同时看看好莱坞的新浪潮干了什么,旧的好莱坞大制片厂体系在60年代末被打破了,《逍遥骑士》带着我们走过了几个嬉皮士的疯狂之旅。70年代我们都知道美国社会的变革和疯狂。人民(胖金)正在和旧的体系(电视/杰瑞)做疯狂的斗争(新浪潮/大麻/嬉皮士)。想了解那个年代的同志们可以去看看「广告狂人」。胖金的疯狂并不孤单,而绑架似乎成了他们战胜平庸唯一的出路。而更讽刺的是,好莱坞(美国梦)的坚强让他们吸收了这种疯狂(胖金的绑架),继而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新的资本运行盈利机制(胖金的成功);就如同好莱坞新浪潮的疯狂过后,制片厂在这个基础上找到了年轻观众的口味,建立了新的制片厂体系(马丁,斯皮尔伯格和星球大战的老爷子成功后的改变)。美国梦再疯狂,他在美国就是可以发生。
所以,还是要给马丁老爷子一个致敬。
小时候看春晚,觉得每个小品都很好笑。
长大之后再看这些小品,发现让人笑的最久的还是陈佩斯。从剧本创作到表演节奏,每个包袱都甩得啪啪响。成人后才能懂得的就是从大笑到苦笑是什么滋味。
这个在国内顶尖的喜剧创作人陈佩斯曾说过:喜剧都有一个悲情内核。
现在年轻人中爆红的脱口秀演员李诞笑着说喜剧的内核就是喜剧,却也说出人间不值得。
在生活中挖掘喜剧的人会快乐吗?
要狂欢到什么地步才是尽头,要悲剧到哪种地步才能成为喜剧之王。
早在1982年马丁斯科塞斯就用一部《喜剧之王》,展现了悲剧的无限叠加才是喜剧的源泉。
这个仅仅获得金棕榈奖的提名的电影,影响了37年后获得威尼斯金狮奖,并且是DC又一里程碑的《小丑》。
相比《小丑》的成功中带着人见人爱的癫狂,《喜剧之王》是一个小丑在高光时刻之后继续回归小丑的故事。
《喜剧之王》的故事不复杂,演员的表演和真假场景的变换,可以说是精彩到让人忍不住一遍又一遍的去看。
真实的场景是高人气脱口秀明星杰瑞冷漠的对待男主鲁帕,男主鲁帕幻想中的场景是杰瑞对他的肯定夸赞甚至是恳求。
幻想的场景一共有三次,最精彩的就是最后一次。我大致的捋一捋故事线,并且对这种真假穿插的情节进行解读。
在脱口秀节目的开场介绍中,杰瑞在众人的欢呼中走出来。与此同时外面是等待着杰瑞表演出来的粉丝们和专要签名的老油条们。
没多久杰瑞表演完节目走出来,杰瑞的粉丝看到他,就和现在的小鲜肉粉丝们看到偶像的疯狂一模一样,人群沸腾了。
只有鲁帕冷静的看着杰瑞的动向,然后慢慢的靠近他。
疯狂的女粉丝被保安拖出了车之后,在鲁帕的协助下,杰瑞终于在一片混乱中成功的上了车,鲁帕也顺势上了车。
一路上鲁帕在杰瑞面前推销自己,表示已经准备好了去上杰瑞的脱口秀节目。
杰瑞告诉他:没有经验,你就上不了台。
鲁帕恳求杰瑞听下自己的作品。杰瑞让鲁帕打给自己的办公室,并表示自己到时候会听的。
临下车的时候,鲁帕恋恋不舍的想更进一步的拉近自己和杰瑞的距离,提出想请杰瑞吃甜点。
在被拒绝后,又提出让杰瑞收下一张图片当作礼物,临别的时候肉麻的称赞杰瑞是一位王子。(Jerry,You’re a prince.)
此时鲁帕站在红毯的下方,遥遥的看着上方的杰瑞走进酒店。
鲁帕低头看着手里杰瑞给的手帕,幻想多年以后,杰瑞和自己一起在餐厅共进晚餐,这是第一次的幻想场景。
在这次幻想中,杰瑞成为过气的脱口秀演员,一开始就非常感谢鲁帕能和自己共进晚餐。
杰瑞对鲁帕抱怨压力、收视率,中年危机的杰瑞苦苦哀求鲁帕替自己做6个星期的节目。
这一幕最明显的明确幻想的场景,鲁帕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时,和他同住的母亲一直呼唤他,这种声音的呼唤穿透了现实场景来到了幻想中的场景。
鲁帕也分别站在左边和右边来进行幻想中两人对话的切换。
除了这种语言上的幻想与现实中的场景切换,两位演员的衣服也是一个重要的区分。
在现实的生活中,鲁帕和杰瑞的相遇,画面中一定有两个人是穿着红色衣服或者系着红色领带。
这种红,是现实中格外刺眼的一面,阶级、地位、身份、等级的差距没有一项不是刺眼的。
影片中营造的鲁帕的形象特别有意思就在于,他完完全全是一个生活中的失败者,没有事业,没有女友,和妈妈住在一起。
对于喜欢的女人,只会在她面前吹嘘自己红了以后绝对会带她发达,再加上时不时幻想自己成功之后是怎样幸福的光景,
这种调调的人,让人很难想象他会成功,因为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底层。
在和女神约会完临别的时候,女神提出要鲁帕上去小坐一下。看过大量美剧或者美国影片的都会明白这是在暗示一夜情。
鲁帕表示自己是认真的,并且诚心邀请女神周末和自己一起去杰瑞的夏日别墅度假。
回到家中的鲁帕亲切的和黑白打印人物杰瑞问好,画面中只有单纯的红色和黑白色。杰瑞坐在红色嘉宾椅上和黑白的打印人物对话,练习自己上杰瑞的节目效果。
鲁帕在多次电话联系杰瑞无果后,决定去杰瑞的公司去找他,但是也无法见到杰瑞本人,他能做的只是在坐在等候区的位置上持续等待。
在和杰瑞的秘书交流后,约定好下次会带录音过来。
走出大楼的时候碰到杰瑞的疯狂女粉丝,原来两人早就相识。之前和杰瑞的结识正是因为两人的合谋。
鲁帕回到家兴致勃勃的开始录音,此时只展示了鲁帕录音的开头,可以看出来很生涩,正式的脱口秀表演内容故意没有展示。
在等待杰瑞的秘书回应时,鲁帕看着墙上的杰瑞画像。陷入了幻想,这是影片中第二次幻想。
每次鲁帕只能在等待区,看着秘书走入带有透明的毛玻璃和蓝色墙壁隔断的工作区。
在鲁帕的想象中,杰瑞的办公室是浪漫的,有着蓝色的荧光灯,洁净的不锈钢支柱,简约透明的玻璃桌和座椅。
在这种浪漫的氛围中,杰瑞夸赞鲁帕有让人嫉妒的独一无二的优秀。
我看着自己的一生,我觉得一无是处,可那却变得有些好笑。鲁帕在幻想中如是说。
在幻想中,杰瑞表示周末可以让鲁帕上节目,鲁帕提出自己有一位特别的女孩儿,这个女孩儿正是他之前约会的女神。
鲁帕在等待杰瑞听完自己录音的过程中出现了第三次的幻想,他继续幻想自己做客杰瑞秀,并且在节目中,完成了自己和女神的婚礼。
这时杰瑞的秘书过来表示他的录音并不是很好,不甘心的鲁帕为了让杰瑞听到自己的录音,闯进了办公区。
这片办公区在想象中是蓝色温和浪漫的,现实中的办公区是红色和冷漠的。
下一幕是鲁帕和女神穿着正式的服装在火车上准备前往杰瑞的夏日别墅。
影片在这里设计的非常巧妙,第一次的幻想中交插着现实的中的喊话交谈是很明确的,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幻想时间相隔很近,也没有进行语言上的明确。
第一次看的时候,很容易误会是鲁帕未来功成名就后的情景。
并且从第二次幻想的被赏识,到第三次的上节目结婚,衔接这次鲁帕和女神准备去像看望朋友一样去找杰瑞。
幻想和真实衔接的非常自然,以至于看到他们来到杰瑞的豪宅,自然的跳舞唱歌,等待杰瑞打高尔夫回来。
直到杰瑞回来愤怒的赶他们出去,才揭示原来现实中鲁帕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并没有成功。
三次的幻想细节非常精彩,如果是不留神的看过去,完全就是男主鲁帕多年后指点杰瑞,初次被赏识,上节目结婚的未来时。
这些情节也完全说得过去。
除了两人衣服上红色和场景的梦幻的区分,三次的幻想场景都是开着灯,偏向夜晚的。
白日发梦让人耻笑,但黑夜温柔的包裹一切的痴心妄想。
被拒绝多次又被赶出来的鲁帕终于和杰瑞的疯狂女粉丝联手。
用假枪绑架了杰瑞,希望通过威胁杰瑞的方式,来完成一场自己的主场秀。
关于鲁帕到底有没有喜剧天赋,在影片中实际上一直是隐藏在细节中的。
没有正经工作、和妈妈住在一起,直观表现出来的是他的落魄和底层身份。
自言自语的对话中是他想当然的觉得自己会是脱口秀之王癫狂。
刚见到杰瑞只说自己已经完成了脱口秀的教育,但细问下来一场实际的演出都没有。
但细节中又可见端倪,在和女神约会吃饭的时候对好莱坞明星的生平和八卦随口就来,他对流行文化是了如指掌的。
对于脱口秀明星厄尼·科瓦茨,他说其是伟大的喜剧演员、革新家。
在杰瑞的豪宅时,他历数壁炉上摆放的明星照片,从最年轻的小丑芝宝到雷·查尔斯再到杰瑞秀中的梗他历历数来。
他对于脱口秀喜剧表演并不是一无所知。
甚至白天在绑架杰瑞的过程中由于提示词板的顺序颠倒让杰瑞哭笑不得。晚上鲁帕就可以直接写成段子放到脱口秀节目中。
他对喜剧的捕捉是敏锐的,在日复一日的自言自语中锻炼脱口秀的天赋。
短短的5分钟的段子,是童年时想把他扔回医院的父母。是儿时喝醉的父母,留给他一地的呕吐物还有被父亲殴打吐的经历。
少年时在学校每周都被殴打,老师却对校园暴力的漠视。
青年时被杰瑞的无视,无法突破偏见和阶级,最后对杰瑞的绑架,全部被包到段子里。
一夜成名,代价太大。
我唯一可以进入演艺圈的方式,就是绑架杰瑞。鲁帕如是说。
一个一生失败一事无成的人,最后只能通过极端的方式去进入娱乐圈,代价是要被判六年的有期徒刑。
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时候被提前释放。
最后在一片刺眼的红色中,他登台表演,观众终于欢呼。
这是一次事业上的成功,是一个人半生的苦难。
所有的痛苦都被包成段子才是让人喜欢的,一个人真实的痛苦是无法传染的,但是笑可以。
把痛苦快乐化是一件残忍的事情,我们已经习惯对这件事哈哈大笑。
当初鲁帕站在红毯下望着遥遥的杰瑞,现在鲁帕和红融为一体。高光时刻的养料是多年的苦难,成功后成为了一个符号化的小丑。
在好莱坞这个顶级的名利场中,那些成功的和无法成功的喜剧之王,最终都逃不过的生活的哄然大笑。
更多内容请vx嗖索公仲浩:电影薄荷糖
《喜剧之王》,片名很容易令人联想到星爷的同名影片,只是前者上映于1983年,后者则于1999年,虽然晚了16年,但同样聚焦底层小人物的故事,星爷的致敬有其不一样的情节,不一样的内涵,同样值得一看。但本片德尼罗的演绎精准再现了一名喜剧演员的偶然成功之路,但所有的成功都有其原因,因此我想试着分析马丁.斯科塞斯《喜剧之王》中主人公Pupkin的性格特征与其为何会成功之间的关系。
1、 贫穷又悲惨的童年。根据Pupkin在首次电视脱口秀中的说法,其家里非常贫穷,父母均酗酒,对pupkin疏于管教,而pupkin在学校也常常被欺负。虽然脱口秀演出往往会有夸大的成分,但艺术的创作往往来源于真实的故事。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pupkin出生底层,他的童年并不幸福。喜剧的核心就是把悲剧的东西撕碎了展示给别人看。正是因为Pupkin这些苦难的童年经历,让他积累了和别人不一样的素材,对生活的辛酸痛苦都付之一笑,因此在首次电视演出就获得巨大的效果。
2、 单纯又天真的性格。Pupkin特别容易相信别人,他不懂人情世故,不知别人有些话只是客套和委婉的拒绝。杰瑞说可以打电话给他,他就不停的打电话找杰瑞帮忙,他不明白这只是杰瑞的客套;龙女士说最好有录音或有他演出会派人去看,他就毫不怀疑录好音送来,他不明白这是拒绝;前台小姐告诉他杰瑞不在,他就真的相信并坐着继续等。他一次又一次被人叫错名字,他丝毫没有疑虑过别人的话是谎话,别人的行为只是礼貌,并非真诚。现实的冷酷对他丝毫没有影响。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碰壁。别人嘲笑他,嫌弃他,觉得他是个怪人。但他却从未抱怨、沮丧、灰心。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怪人,他心无旁骛,简单又天真,他心中唯一所想的就是要站在喜剧的舞台,展示自己。但凡他对现实多考虑一些,他或许就会被迫放弃,可是正是他的这个性格特征,让他最后获得了成功。
3、 执着近乎偏执的信念。Pupkin34岁了,他说:自己的一生,一无是处,可这也变得有些好笑。他喜欢喜剧,尽管年纪不小了,可是他从未想过放弃,哪怕是一而再的失败碰壁,心中对喜剧的喜爱和梦想也从未改变,可他只是底层一个没钱、没权、没势的小人物,没人帮他也没人睬他。获得一个机会是如此困难,他穷尽一切办法,仍然没有任何可能。最后的最后,他铤而走险,为了一个机会,可能也是最后的演出,堵上了一生。宁为一夜之王,不做一世闷蛋。他和疯狂粉丝玛莎策划了杰瑞绑架,破釜沉舟,终于获得了一个上电视的机会。这种对初心的坚持,对喜剧的信念,对演出的偏执造就了最终的喜剧之王。
4、 抓住一切机遇的能力。Pupkin最终还是坐牢了,六年的牢狱最后不到三年便出来了,但他坐牢也没有闲着,出书,上杂志,利用一夜成名的机会,继续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并最终成为了传奇。虽然故事的结局很完美很圆满,但现实中即使有这样的事情发生,Pupkin从此也是污点艺人,永不录用。所以故事毕竟是承载着人们美好愿望的故事而已,现实才是那个永远冷酷、疏离的现实。
最后我想说一下罗伯特.德尼罗,这样一个伟大的演员,再一次深深的敬佩。不管是《爱尔兰人》《美国往事》中的黑帮老大,还是《愤怒的公牛》里暴躁易怒的拳击手,或是《布朗克斯的故事》里正直善良的父亲,德尼罗一次次精湛的演出,当之无愧的奥斯卡影帝。Respect!
Good acting,了解自己才华的人最可敬...
运镜和叙事很成熟,氛围跟《出租车司机》有得一拼。如果没有最后三分之一,那么这片儿也就三星水平,前面是神经病黑粉的老套,没想到其实是一则苦涩的“励志”故事,不甘平庸的loser脑洞飞升记,那些疯事突然有了一个合理且强有力动机,充满破釜沉舟的悲壮。对酒吧女招待的感情也不只是diao丝的自恋yy,而是从行为上证明了它的真诚。德尼罗把心理的复杂度演出来了,内在波涛汹涌,表面还要让自己在正常人的框框下显得自洽,所以他的所作所为就尤其尴尬。而且作品够硬才能有说服力,最终我们看到那场时确实被内容打动了,不像《小丑》一样光说不练。《小丑》是有多喜欢这片儿?但小丑导演功力实在太差了,完全没有这片儿的节奏和戏剧性,镜头表现力也差很远,很差的致敬感觉就跟黑粉一样让人不爽。另:结尾有可能也是他的臆想哟毕竟妈妈似乎就是想出来的
美国梦式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也让整个故事从头至尾埋下的哀伤和厚重,演变成了一出闹剧。当然,那不过是一场Show……主持人也怪可怜的,本来自己就活得很枯燥,很烦,很孤独,居然还要被绑架,被骚扰……呵呵。当然有几个镜头还是客观得令人印象深刻,叹为观止!比如那面满是观众的墙,德尼罗对着墙不停地说着,镜头慢慢拉远,话外音观众的笑声慢慢淹没他结结巴巴的话,最后镜头定格的时候,德尼罗就像关在一个盒子里一样……
棒!看似荒诞浮夸的追星族、追名逐利到失心疯的喜剧演员,其实非常写实,演艺界如此光鲜,而这些小人物几乎完全不得见。有意思的是,大家都在打击鲁伯特的笑料平庸,最后的脱口秀倒是非常有趣。如果这个故事放在今天,他就真的只能是五分钟的喜剧之王了,所有事都会在第二天沉入时间线底部
#DisneyPlus# 长评 - King for a night。 故事情节比较直白,雷同《出租车司机》,不过以弗洛伊德理论看主角这个奇观还挺有趣,白日梦(幻想)即欲望获得假想的满足。男主不具备实现梦境的能力(即使结尾如此展示),从而无法达到升华,无论偶像的褒奖,事业的成功,梦寐以求的婚礼都如同梦境一样无法展现细节,只能强调达成的结果(非常喜欢幻想中偶像嫉妒他那场戏)。男主个体展现更多的是由潜意识主导的本我和由意识主导的自我人格。片中由道德原则支配的超我被极大的弱化,我认为“父亲”的“缺失”(悲剧的人生,编成喜剧)也从侧面解释了超我未能建立的原因,而这也导致了男主表现更多的是原始欲望,而无道德约束。不满意的点主要是在于“梦”的边界比较清晰,让这内容显得有些直白,还有就是穿帮挺多的。
几段幻想与真实之间的正反打很大胆,把“喜剧之王”的才华留到最后一刻才揭晓的手法相当聪明。德尼罗演活了一个不择手段往上爬的小人物。从《好家伙》到《华尔街之狼》,斯科西斯对“美国梦”这回事真是洞若观火。
“宁为一夜之王,毋做一世闷蛋。”
老马丁被忽视完成度极高的杰作,在列侬被刺事件后对明星与粉丝有着多重讽刺对照效果。开头幻想与现实和演播室与绑架现场的几次剪辑极为出色。纽约街头疑似偷拍群众的反应和影片也有着间离作用,结尾模糊电视画面里的出狱后成名那份不真实感宣告媒体的虚假。德尼罗是我心目中的演技之王,北影节4K修复中关村。
恐怕对于真正的现实主义者而言,这种反讽戏剧说到底还是好莱坞式童话,内心期待的也切切实实是个悲剧性结局。
老马丁调侃与揭露电视娱乐节目的元喜剧电影。1.功成名就的单口相声演员在现实生活中却再也笑不出来,唯有孤独与冷漠;狂热的草根追梦者,先要成为执迷不化死皮赖脸的疯子/傻子,遂有机会一鸣惊人一步登天;而观众则往往分不清现实,把虚构当成真实,将现实误解为玩笑。2.于是,老马丁让影片中的现实与幻梦、想象与模仿段落交替呈现,几无过渡与提示,恰契合了虚构与生活难分彼此、交互混融的后现代景观,就连男主上电视与被捕的场景,也被拆分交叉,打乱时序。3.斯科塞斯认为这是德尼罗在老马电影中的最佳表演,这片的表演也有不少即兴发挥。德尼罗看起来总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尴尬到天际的对话,能量无穷。4.对镜狂妄自语与歪打正着的结局像极了[出租车司机]。5.不少镜像运用,亦贴合虚实、自恋与观看的主题。6.老马客串,德尼罗妻子出演。(9.0/10)
下面请欣赏由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罗伯特·德尼罗带来的方法派汇报演出《小丑》,大家呱唧呱唧。
剧本、表演、声音设计都很出色。问题在我自己,对这种渴望成名、一夜走红的故事完全没有同理心。这类电影不用调动我这种人,有落差有张力,有在伪纪录写实对话、气氛隐藏得很好的专业水准的戏剧冲突,拿下一个个得分点,化学反应却没发生,why?太松了,太专业了,没什么气口,画面是留白的,情节却并不。蜜汁节奏,老马很多片子都这样,除了《出租车司机》《恐怖角》。
两部中文名一样的片子,马丁斯科塞斯的是传统美国黑色喜剧,充满了对社会的讽刺和传媒行业的挖苦.而周星星的则是标志性的无厘头喜剧,讲述了小人物奋斗的笑中含着泪的故事.罗伯特德尼罗的表演无敌,尤其是对尴尬场景的处理.而周星星的表演却更打动人心.有趣的是,两部影片在豆瓣的评分一样.
有点小才华却神经质又天天做白日梦的二逼中年男的另类脱口秀星途。罗伯特德尼罗装傻充愣真是不忍直视。荒诞讽刺的结尾倒是不错。不过我一直不明白:马丁·斯科塞斯为毛要每拍完一部一流电影后就要拍个二流喜剧?罗伯特·德尼罗为毛要每演过一个牛逼的角色后就要演个二逼到家的角色?三星半
HOWARD和妈妈的呐喊原型找到了!用林壁炫的话说,德尼罗的痦子都是戏,但里面的每个演员的确都很棒。而且我太喜欢这个剧本了!马丁早年的大师气质现在都丢到哪去了。。。
“我看着自己的一生,一无是处,可那却变得有些好笑。” 励志片里不可逾越的黑色丰碑,把喜剧演员、观众、甚至电视圈都狠狠揶揄了一番。细细想来,其实每一次“一夜成名”都多少有点“搞笑”。
最幽默的无疑是剪辑。幻想与现实的交错中,令人发笑的是一种尖锐的力量,它戳破愚蠢、自作聪明和扮猪吃虎,戳破谎言和虚伪,戳破表演和白日梦,完成这一切后抵达的却并非是真实。我们得到的是德尼罗的又一段表演,而他所做的只是带领我们阅览一种合理的可能性,并最终走向一个奉他为王的世界,一个不知真假的荒诞表象。整个故事要怎样去理解其实完全取决于德尼罗那几分钟的单口里填充了些什么内容,我也曾自作聪明地以为故事的走向只有“他的确是喜剧之王”或“他只是个笑话”这两种,但斯科塞斯在其中填充的是一个人酝酿整整三十四年的犯罪动机。头皮发麻。个人只能打到三星的原因是,唤起了实习时进行稿件初筛和回复退稿邮件的创伤记忆,看前半段的时候狠狠代入那个负责接电话的公司前台,前面大概一个多小时都尴尬到只想把德尼罗埋起来。
“宁做一夜之王,不做一世闷蛋”
宁为一夜王,不做一世庸。虽然最后仍是他的幻想。那个女疯子真的好像迈克啊!!!
8/10。声音剪辑强化了主角成名欲望变得疯狂的幻想空间,家里建立一个在纸板人面前表演的王国,每次幻想与偶像共餐的场景都会被母亲要求小点声所打断,当办公室听录音带或以绑架为要挟进入脱口秀的情景皆以拉近拉远、横移叠画的摄影技巧模糊虚实界限,结尾写畅销自传登上封面杂志更像一场自我满足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