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十日谈
朴素的镜头,十日谈大胆的故事。唯一一个正常的故事是一个醉心于创作壁画的大画家,贯穿了中间到结尾画完发问:若是对于艺术品的梦想更美好,为什么要创作?可见宗教本身虚无,必须壁画去造就天国假象。画家的幻想,上面是圣母圣徒,下面却是一群裸男女。电影里面充满对教会讽刺,一群修女乃至院长轮流交媾,朋友请神父答应妻子变母马神父借此猥亵并且借口不能说话在触碰尾部时说变不成,以及淫罪死者是地狱最轻罪。杀人犯神父派去外地收债,突然要死,忏悔装好人直接成为圣徒。还有性的压抑,女主人与仆人交媾,仆被兄长们杀死,她借梦挖出尸体砍下头留存哀悼。更讽刺的是偷情“抓夜莺”的小男女反而让女父母当场决定门当户对结婚,没得跑。还有水缸外交媾水缸内丈夫擦,妻子“指导工作”的幽默。第一个被骗是兄妹,掉进粪坑,抢钱,守卫骗去盗棺,因为他不交出戒指关他在棺,他又咬了另一个想进来的贼吓跑他们自己走出来。贪财。
2 ) 非非还有达达
今天买了一张
意大利著名导演帕索里尼的
《十日谈》
里面有修道士
还有很多光屁股女人
我上次买的时候
《索多玛120天》的碟片上
却写做《鸡奸120天》
我觉得很有意思
两张都买了
3 ) 后新现实主义时代的大师
单就思想性的深度以及影响来说,恐怕欧洲很难再有另外一人能出这位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之右了,可以这么说,现在世界影坛的那些现实主义大师,恐怕难有一人能逃出帕索里尼的阴影,能超脱他的批判思想的影响。准确的说,我在这里要谈的并不是《十日谈》这部电影,而是帕索里尼这位极富传奇性的意大利“后新现实主义时代”大师级导演。
《十日谈》,如果大家中学时学过的历史知识还没完全原样奉献给老师们的话,那么刚看题目你们就能够知道,这是一部改编自中世纪著名作家薄迦丘的同名名著的电影,是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系列的开山之作(另两部为《坎特伯雷故事集》和《一千零一夜》,这三部作品因为裸露镜头大多,所以也有称“色情三部曲”的)。原著中有一百个故事,帕索里尼从中精心逃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八个,其中有装成哑巴居心叵测地混进修道院的男人忽然开口说话,被修女当做是上帝赐给她们的男人批判神职人员伪善的讽刺喜剧;有女人爱上男人而女人的兄长因为两人社会阶层的不符最终杀害男人的爱情悲剧;有女人把自己丈夫骗进酒桶然后就在酒桶旁边和人通奸的道德批判之作;还有几个人同时发现宝藏处心积虑想独吞宝藏最后却落个同归于尽的下场对丑陋人性进行最深刻讽刺鞭鞑的轻喜剧....在影片里帕索里尼向我们展现了中世纪欧洲一幅巨大的世俗风情画,无论是服饰,语言,面貌,动作,还是风土人情习俗礼仪,这部看似粗糙的影片处处可见导演的匠心独具,而其对人性劣根性的揭露批判在影片中也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激烈深刻,这部片子可以说在其之前的世界影坛是毫无二例的,在其之后的几十年间也鲜有能与之比肩者。在影片的最后帕索里尼一反影片之前的写实主义风格,插入但丁《神曲》中游历地狱的那段故事,以夸张的超现实主义手法描写地狱的煎熬和疯狂,给人以视觉感官双层面的无比震撼,借以对这个时代日益衰败的人文精神和没落的世俗道德,同时也是对整个人类的前程命运,表达无比焦虑的担忧并敲出最为警迫的钟声。在片中帕索里尼采取了最为原始的拍摄手段,采用非职业演员,毫不约束的放任演员的自我表演,进行室外拍摄实地取景,对电影配音不加修饰采用原声,更谈不上配乐;最为打破禁忌的是片中对情色描写丝毫不加掩饰,采取赤裸裸的白描手法,片中甚至出现对男性生殖器官的特写镜头。这些风格在其之后的系列影片中可谓是愈演愈烈,最后在临终大作《萨罗》一片达到了颠峰极致,向人类生理道德的最低线发起猛烈进攻。
在我们探讨理解某一个导演的思想和追求之时,往往不外乎有两种情况及手段。一种是由外及里,即先来研究琢磨这个导演的作品,再从作品本身归纳出结论,从而印证导演本身的思想,这在当代影坛有很多实例,前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就一直认为与观众交流的应该是他的电影,观众应该从作品去了解导演本身,在他的电影专著《雕刻时光》里他就曾说到:“电影导演与观众接触的方式乃是电影所特有的....我已经说过,个人的偏见必须隐藏起来:展现个人的偏见也许可能给一部电影带来立即的议论话题,但其意义亦将局于那种短暂的效用。”而第二种就是由里及外,你得先了解导演本身的思想和信仰,知道他的成长背景,你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导演的作品,毫无疑问帕索里尼就是这其中最典型者。在他的电影里,观众很明显就能感觉导演本身的立场和情绪,知道他向往追求的是什么而憎恨的又是什么。对于无比信仰共产主义的帕索里尼来说,他的爱憎是很明显。虽然纵观帕索里尼一生,单纯的用“共产主义者”一词来形容恐怕是不尽然的,但毫无疑问的是,他始终是站在处于社会最低层遭受那些资产阶级无尽压迫的穷苦人们一边的,他自己也曾多次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爱憎。虽然帕索里尼穷其一生的抨击对象就是处于社会中上层的小资产阶级以及中产阶级,但是很不幸的是,他自己就是出身于典型的小资产阶级家庭,关于这一点帕索里尼一直耿耿于怀深以为耻:“我同莫拉维亚和贝尔托鲁齐一样,是个小资产阶级分子,也就是说,是个狗屎蛋。”或许帕索里尼天生注定就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他的出身和他的信仰之间,也体现在其成名之后。他一生最为痛恨的,也是在自己电影竭力批判抨击的对象就是社会中产阶级,然而他所面对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自己拍出来的电影,为他所同情的社会底层人们既没有条件观看,也不具备理解的能力,反而成为那些中产阶级的消费对象,为自己的敌人所津津乐道。影片《十日谈》拍出之后的卖座程度就很好的验证了这一点,那些小资阶级对他的电影可谓是趋之若骛,一时竟开时尚之先河,把讨论他的电影中那种狂乱恶俗引为时髦。这对帕索里尼来说,既是始料未及的,也是深以为耻的。在他身上所有的矛盾混合中,恐怕这才是他最根本也是他最为痛苦的。
帕索里尼不仅是一个导演,也是一个著名的诗人及小说家,在上文我已多次提到“矛盾混合体”一词,纵览帕索里尼一生,除此之外的确恐怕很难再找出另外一个比它更准确的词了,这一点在世界影坛是公认的,每当人们提及他,想到的第一个词每每就是“矛盾”。上文已说,他出身于意大利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法西斯军官兼酒徒,而他的母亲却是一个反对墨索里尼的农妇。他自己多次强调自己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年轻时就加入了意大利共产党,然而49年他却被意共以“同性恋”为理由将其开除,关于这点他从无怨言,始终以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为豪;自诩是革命左派,在60年代的学生运动中他却声明自己是站在警察的一面的,因为在他看来那些所谓的“运动革命”仅是社会小资阶层一种毫无目的的茫然冲动,而警察才是“穷苦人的儿子”。他几乎每一部电影都曾带来极大的争议,在早期电影中,他因《软奶酪》一片被控“渎神”坐了两个月的监禁,片子本身也只放映过一次就被永远禁映,但是很快两年后他在《马太福音》一片中又因把基督描述成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以无产阶级革命纪录片的形式来讲述圣经故事而获得天主教电影大奖,但片子却遭到了当时几乎所有“进步”左翼分子的强烈抗议。帕索里尼在其后曾把这部片子和《十日谈》类比:“这两部影片的风格和理念完全无分軒輊──只不過性取代了耶穌基督的位置。”
帕索里尼早期作品多以神话故事和古代传说为蓝本抨击着庸俗的社会风气,但在中后期他开始不满足这种以暗喻的方式进行对抗的手段,开始变为直接攻击他所憎恨的社会中产阶级,《十日谈》就是他这类作品的最早范例。在这些影片中,“性”的位置是非常明显和重要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对现代资本主义强加在人民身上的物化和异化统治的政治抗争手段。”“身体始终具有革命性,因为它代表了不能被编码的本质。”(在这一点上他和中国作家王小波十分类似)。在完成“生命三部曲”之后的1975年,帕索里尼拍摄了他作品里最为震撼的,在世界影坛也可谓是空前绝后的影片《索多玛120天》,影片改编自法国臭名昭著的情色作家萨德的同名原著,在片中他以最为暴力血腥的镜头将人性中最为黑暗阴影和讳言的一面暴露于普天之下的观众面前,将人们禁之若蝉的话题堂而皇之摆上了桌面,片中充满对扭曲变态事物的特写镜头,其中包括暴力,强奸,鸡奸,乱伦,群交甚至吃屎。毫无疑问,影片刚一出来既遭到全世界的抵制,在所有国家无一例外遭禁,但是奇怪的是,这样一部影片,却屡屡被人们提及而无法被记忆所遗忘,在那些电影研究者的书里,这部电影仿佛是一块横亘在大道之上的巨大石头,永远无法漠视绕过。这部电影也是导演的最终绝响,在这其后万圣节的前夜,帕索里尼的伤痕累累的尸体在罗马的郊外被人发现,消息传出,整个欧洲文艺界为之震动,他的朋友,学生,以及崇拜者们,其中包括萨特,贝尔托鲁奇和罗兰·巴特等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尊称他为“圣-皮埃尔·保罗”,而帕索里尼由此也成为电影史上第一个为之献身的人。
帕索里尼不仅是一个导演,同时也是一个颇具名气的诗人和小说家,早在50年代他就曾创作反映他早期在罗马贫民窟一所中学任职时低层人们生活的小说《生活的年轻人》《激动的生活》,并也涉足剧本,(贝尔托鲁奇的处女作《死神》就是出自其手),50年代末他又出版了诗集《葛兰西之烬》及小说《暴力人生》,使其位居最伟大的当代文学家之列。他因其电影,文学内容不良被起诉达三十余次,而比他晚辈的电影大师贝尔托鲁奇,费里尼,波罗格尼尼等人就曾深受过他的影响。
4 ) 影片中出现的小故事汇总
故事1:拿着钱来那不勒斯买马的小伙被自称姐姐的骗子团伙盯上,在“姐姐”家上茅厕却掉入陷阱,想拿回钱却发现整个社区都是团伙,只好作罢。后来碰到盗墓二人组,被威胁进入主教棺椁中拿出珠宝之后被关死,后来凭借小聪明带着最值钱的戒子逃出。
故事2:小伙听说修道院的修女都饥渴难耐,自己假装成聋哑人进入修道院打工。修女们都欲求不满使得小伙连休息片刻的功夫都没有,一气之下承认自己不是哑巴,为了云雨才来的修道院,谁知秀女以为发生了奇迹,把小伙奉为神明。
故事3:女主人在老公外出期间与男人私会,老公突然回家,她以这个男人是来买罐的为借口让老公如罐清洗,就在此时还不忘与男人成长,一边成长一边指挥老公好好清洗。
故事4:教会派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去北方讨债,在受到以放高利贷为生的兄弟俩的盛情款待后中毒即将身亡,他们找来牧师让其忏悔才发现此人并没有犯下任何罪行,罪犯死后被裹着白布纯洁无比,虔诚的人们纷纷前来抚摸。
故事5(穿插故事):一伙人向同样在避雨的老农吹嘘他们其中一人是著名的画家,他们正在赶往那不勒斯,并向老农借了旧衣服遮雨。其实这个人(帕导)只不过是一名彩绘工人。
故事6:女孩为了与情人幽会,假称自己怕热让父亲把床安置在阳台。晚上男孩如约而至,两人几番云雨过后酣然睡去。早上女孩的父母发现了裸睡在一起的二人,因男孩显赫的家室,父母当场以威胁杀死男孩为名为二人举行了婚礼。聪明的父母终于钓得金龟婿。
故事7:富家女孩与身份低贱的学徒幽会被女孩的三个哥哥发现,三人将男孩带入郊外,途中与男孩称兄道弟玩耍甚欢,却最终将其杀害。晚上男孩的鬼混来见女孩并将自己的不幸告知。女孩第二天将男孩头颅带回并埋在了花盆里。
故事8:老汉从市集带回一个自称能把女人和驴子互换的牧师,贪心的女主人为了卖驴赚钱恳请牧师施展法术。牧师一大早要求女主脱光光并对其上下起手,正当他在为女主安”驴尾巴“的时候,老汉连忙叫停,谁知占尽便宜的牧师却说,你现在说话了法术就不灵验了。
故事9:男子不听好友的劝告终因纵欲过度而亡。死后男子灵魂来到好友床前,告知其死后的总总。好友在得知性爱在身后审判并不是罪行以后立即跑去和自己的情人幽会。
剧本来自西方文学经典 十日谈 这个大IP,固然情节不会太差,并且故事具备文学的最高价值---批判,电影的主线意义也就不会太差。败笔就是非专业演员由于0演技,导致表演经常把剧情带跑偏,让不熟悉原著的观众容易一头雾水。鉴于本片对名著的科普意义还是推荐观看的。
5 ) 有种荒诞的效果
中世纪的欧洲,和今世今日的cultivated european想去甚远,可以给崇洋者看看,呵呵,强对比
6 ) 《十日谈》欲望法则
第一次见到帕索里尼是《索多玛120天》,又见帕索里尼是《十日谈》,看过了《索多玛120天》后,《十日谈》可以说温情而正常了很多。这一次的《十日谈》没有吃屎的画面,也没有性虐的镜头,更没有最后惨无人道的行刑。书《十日谈》的故事可能大家很熟悉了,十个男女聚在一起十天,每天每人说一个故事,一共一百个故事,表达了民众追求自由摆脱宗教束缚的渴望。
而帕索里尼的《十日谈》,是从书中找出若干个故事组成了一部电影,电影依旧保持了帕索里尼对性爱大胆描述的风格,如果电影没有性爱场面变得就不像帕索里尼的作品了,也枉费了大家对色情大师的期待。不过这次帕索里尼用一种比较松的方式向大家说故事,通过一个画师在完成教堂壁画时,到民众中寻找生活素材,把一个个故事串起来。故事大多在一些欢笑声中进行,简直就是人们在满足自己的欲望时对宗教的种一嘲笑。
电影故事都发生在古老的意大利半岛上,一开始就看到一个美丽的少女,把一个男生通过花言巧语认亲戚的方式哄骗到家后,少女从男生的身上骗来了钱财,就把男生像小偷一样赶出了门。这不禁让人想起古龙大师说过,越漂亮的女人越危险。的确是这样,男人在美色和热情所迷惑时,会变得像傻瓜一像好哄骗。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这样一个欲望法则。
修道院中来了一个哑巴园丁,因为一个修女和哑巴发生了性,剩下的九个修女每人也要和哑巴过下一招,这下哑巴不同意了,开口说话了“十个母鸡都要一只公鸡,十个男人都喂不饱一个女人,太累了。”修女们起欢呼“玛玛咪哑,奇迹出现了,你就留在这,什么也不用做了。”天天都在对神发誓的修女,在享受过性爱后也变得是修女也疯狂了。帕索里尼不单调侃了修女,神父一样也不放过,让神父上演了如何把女人变马的戏法。这些赐奉上帝的人,在性趣勃发时也一样变得贪婪,揭露教会虚伪的本质。
地主发现自己的女儿和男生私会时,表面上很生气,而心里很高兴,因为此男生的父亲是一个更大的地主。地主气愤的表情下却急着把女儿嫁给此男生,女儿手中只是抓着男生的小夜莺,而他手将抓到更多的钱,地主能不高兴吗?他将于一个小地主成为大地主了。这是影片中唯一一对令人羡慕终成眷属的情侣。
而另一家地主的女儿和男仆约会,这个地主的三个儿子不高兴了,觉得自己的妹妹和社会低下的男仆发生恋情是不充许的,有辱自家看似高贵的门风,就将男仆杀死埋在了果园里。这个地主的女儿只能找到死去的男仆将他的头切下,埋在花盆里,让花盛开得更红。同样是真心相爱的俩个人只因不同的社会阶层,换取的爱情结果却如此不同。这些都是所谓贵族的虚荣心在作怪。
电影中还有很多搞笑的片段,那个一边偷情一边卖水缸的妇人,那个临死前避得就轻忏悔的恶人,那个天天纵欲却没有下地狱的哥哥。影片中所有故事都在向大家讲述,人都是贪婪的,都是有欲望的,任何的道义神学宗教主义都存在虚假、欺骗性,人活着就是要让自己快乐,人性不应该被完全的禁锢。《十日谈》是一部娱乐“性”很强的电影。
帕索里尼的“生命三部曲”第一部。导演大胆选用业余演员,放任演员自由发挥,音效均为毫无修饰的现场原声,更没有配乐;但在化妆、服装、对白和布景上下足了功夫,力图还原中世纪意大利的情景;叙事极富讽刺和娱乐性,导演擅长的赤裸情色戏也引来不少争议。但故事较拖沓,缺少张力。(8.0/10)
依旧是寓言短篇故事集。生动活泼,耐人寻味。以通俗、亲切、幽默的形式讲述了人性解放的道理。呼吁人们摒弃宗教、道德、信仰束缚,大胆追求性与爱的自由、解放。喜剧元素让观众哈哈大笑,情色尺度很大,荤段子无数,看得很开心
在被"索多玛"折磨到伤筋动骨的N年之后,再次看到帕索里尼是这部"十日谈",虽然薄伽丘的蓝本远不如萨德那么惊世骇俗,但PPP的取材视角还是一如既往的饱受争议.只是我可不可以斗胆表示,"我知道你在想什么",这所有极致的选择注定你成为人间的祭品.那么就读图好了,这些写在构图与画面上的颠倒乾坤和讳莫如深.
帕索里尼借薄伽丘之名拍自己的情色喜剧,还是有好几个时刻,看得到帕在放飞自我、耽于男色。性支配着银幕里的那个世界,也支配着镜头和银幕本身。从文艺复兴人性解放中找到性笑谈这个钥匙孔,一插一转之间,“梦比创造更美好”。喜欢那几个“葡萄”的故事。
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新现实主义,毛胚房、非专业演员。那不勒斯、姐弟骗、盗墓贼、临终漂白忏悔、修道院聋哑园丁、卖水缸偷情、“快起来看你女儿是怎么捉住她的夜莺的”、把情人的头藏在香草花盆里、女人变母驴、偷情在地狱算不上罪名、教堂壁画师自语“在梦想更为甜蜜时,为什么要创作艺术作品呢?”
偷情时,千万别把神父的内裤当成头巾戴脑袋上……
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的首部,本片基本奠定了后来两部的拍法,由文学名著改编而来的剧本,通俗化手法的展现,非职业演员的选取,现场音效以及脏乱化置景,但在场地与服装选取上又下了极大的心思,这点差别反倒用一种现实主义的模式讽刺了宗教的虚伪,大量情色场面的直击近乎没有任何美感,却深深的展现人性内部的复杂,而偶然流露出的真情,使“蛆虫”的意味更加丰满,并非只局限于简单的嘲讽。虽然故事配比相差较大,但依旧是古典主义式的拍法,但没有衔接硬切的模式实在是令人难以忍受,三部的故事加起来实在有点多,令人眼花缭乱,纷扰十足。非职业演员的选取,也是问题有点多,啼笑皆非的演技令本片笑料十足,大多场景的演技一言难尽,不过反倒促成了本片的通俗化目的。虽然全片看起来限制级十足,但方向还是与改编书籍的目的相同——解放天性。
仪式感极强的影片,还原出了脏乱差却十分真实可信的文艺复兴时的佛罗伦萨,博迦丘著本书的本意,大概是响应“文艺复兴”运动,反对天主教,追求人性解放,当然,作为一名优秀的改编者,这些元素在帕索里尼的影片中得以还原,又添加了他的电影永恒的主题:性。这确实不是圣洁的事情,却绝不肮脏
我们的《三言二拍》谁来拍呢?
没有书有趣。但是的确有种原生的力量在演员中体现。还是加一颗星吧
到底年代太久了。。我是很吃不消看了。。
虽然情节发展的逻辑不时会让我产生怀疑,但如此剧情编排还是让我略感新奇又颇觉有趣。故事之二:-一只公鸡可以满足十只母鸡,可十个男人也难以满足一个女人!我要满足九个女人!如果继续这样,我就离开这里。-你不是聋哑人么?-不,我是来干女人的。看我干了多少个!原来这是如此艰难!-神迹!-什么?-你是个神迹!… 神迹出现了,姐妹们!… 别担心,我们会安排妥当,让你留在修道院里,满足我们所有人,不至于逼得你自杀,更有甚者,你将成为圣人,神迹!上帝给了我们园丁说话的能力! -13811
帕索里尼就喜欢屎尿屁,让吾辈这些小清新们情何以堪。
太迷人了!看帕索里尼的电影总能让人惊叹他的冷静。这绝不是《十日谈》代入感极强的讲故事方式,他的方式是保持场景的尴尬,他用对话中不合时宜的音强、叙述中的冷场、故事中重要信息的省略来阻挠观众对角色的认同,维持这种尴尬。尴尬强化了间离效果,让故事更显得古怪和异常。这才是高妙的讽刺喜剧!
后现实主义,非专业演员,淡化处理与情节无关的环境,反衬出的反讽意味。通俗演绎神话题材,绝非机械照搬的八个故事,生命三部曲。X级
第一部分巧妙,第二部分混乱。帕索里尼的电影总少不了藏污纳垢和丰臀肥乳,原生态而富有意喻,时不时再来把神经刀。这次他按照这样的模式拍出了一部寓言,这样的帕索里尼我是可以接受的。有时间要把他的“生命三部曲”全部啃完~
口腔卫生警示片
【B-】原来是个喜剧,故事与故事之间没有任何转场处理一开始有些难以适应,从摄影到布景都“肮脏化”,我已经开始担心自己会看不下去索多玛了。。。
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第一部,通俗、有趣,反映市井,嘲讽宗教的虚伪。剧中人物经常露出天真无邪又略带愚蠢的笑容,是反映普通民众的单纯还是愚昧?
意大利人真是狡猾啊哈哈,果然是历史越久民风越狡诈~比三部曲里的《一千零一夜》好看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