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会有什么剧情反转,儿子跟父亲之间会有什么冲突啊、矛盾等,但都没有。反而儿子一直是以很尊重、敬爱父亲的态度,一路成长得很好。平淡的剧情这样子发展,其实还蛮温柔的触动人心。 其中父亲说到,人这一生都有自己的使命,用心去完成,要做到问心无愧。看似说教,却是很朴实又很受用的道理,父亲自己也是这样子生活着,给儿子做出了榜样。
父子两人在周末能够一起约去钓鱼、泡温泉,虽然从小时候就没机会一起住了,但这样子的相处也着实让人羡慕。
小津导演果然是大师、能把人生间如此复杂的亲情浓缩在一部剧情并不复杂的父子情的电影之中,每次看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我曾经对片中的父亲是怨恨的——他本来有很多次机会可以和儿子生活在一起,我甚至觉得他就是故意要远隔开亲生儿子、没有子女孑然一身的日子多么的自在。儿子的眼泪和哀求都不能打动他,被他用各种的大道理和假道义拒绝、反而让儿子觉得自己格局小。父亲在临终前说到,他的一生已经把分内的事情尽全力做了、因而没有遗憾。但是我认为他最大的遗憾就是缺失了一段陪着儿子成长的经历,而且这也是对儿子最大的不公平。 从另外的角度看,所谓的父慈子孝阖家团圆的共住一个屋檐下其乐融融的形态已经开始慢慢消亡了,这一点西方人可能做的更决绝、孩子成年后和父母就是路人,或者说两个成年人之间的对话、其实没有父权的思想压力,于是日本也是从战后开始逐渐接受了这种观念。而小津导演把这种观念更加放大、扩展到整个家庭架构的层面,哪怕是亲人之间也是以相敬如宾的态度来相处,家庭成员只不过是刚好有缘聚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归根到底还是要各自离散各奔东西。与其在生离死别的时刻过分感伤,那么索性一开始就不要走的太靠近。所以片中的儿子在片尾说,在父亲去世前一同生活的10天是最美好的回忆;讽刺一点的说,如果他们一直以来就生活在一起,我估计儿子不会有如此鲜明的对父亲的回忆。这么说来,片中的父亲也是营造人设的高手,把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展示给外人、儿子也是其中之一,那么不完美的一面永远留在可以独处的时空里。这么看来也符合小津哲学的一个無字,因为别人看不到、看不透,展现出来的都是社交辞令和礼貌表情,大家会都比较好过一些。 从本片开始我就没有看过小津的电影中的丧礼前后有人哭泣了,死亡在小津的电影里都可以是一个愉快的话题,那么亲人之间的作戏也可以是一种入戏的愉悦了。
前言:
成年后的你和父亲的关系好吗?留守儿童成年后如何和父亲修复感情?你还会爱父亲吗?
情节介绍:
教书匠父亲组织了一次班级旅行,有个学生不慎掉入水中去世了,教书匠父亲因为心理愧疚自请辞去教师职位,和儿子一起回到乡下,并让儿子在乡下上学。
很快儿子上中学了,父亲打算离开乡下去东京谋生活,为儿子挣学费。父子俩就这样十几年未曾一起生活。终于儿子大学毕业,当了教师,不过还是在两个城市。儿子打算辞职和父亲一起在东京生活,最后被父亲劝退。
服兵役前夕,儿子搬来和父亲一起居住了一个星期,父亲为儿子张罗了个很好的婚事,在一切都顺利发展的时候,父亲去世了……
正文:
我们一生都在和父母错过,时代的大潮下,他们离乡背井,我们独守家乡。寒暑假匆匆一面,便是半年的离愁别绪。长大成人,即使我们再想修补那段空白,终究是错过了。父子一场,最后一起相处的时间竟短到不过一个星期……
东亚父亲的家庭教育
笠智众扮演的父亲当然是神圣高尚的,因为学生意外溺水内疚而自请辞职,此后十几年一直在拜祭那个孩子。
他亦是很爱自己的儿子的,可为了让孩子长大成材,他不得不心狠。让孩子一个人在老家上学,让孩子不要哭,男子汉大丈夫没什么可哭的,让孩子要努力工作不要想和自己团聚。
每次把孩子推开的选择都是父亲主动做出的,即使他真的很爱自己的孩子,很少有这么高兴的时候,可他必须要这么做,他知道这是正确的选择。
而我们就像影片中的孩子,跪坐在对面默默哭泣,我是真的很想和你一起生活啊,可是为什么不行,为什么一次次把我自己一个人留在这里。痛苦哀伤寂寞冷清我都在午夜慢慢咀嚼,费劲吞下。
可父亲何尝不痛苦呢?痛苦哀伤寂寞冷清不止你一个人承受,这从来都是两个人的进食活动。
东亚父亲的职业操守
笠智众扮演的父亲教孩子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不要轻易请病假,要对得起自己的工作,为此要保持身体健康。
父亲从来都是兢兢业业的,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把自己和儿子放在最后面。这不只是当时普通日本人的奋斗梦,更是每一个追梦人的事业梦。
要成为正直、诚信、对得起这份工作的人。
只不过职人社会似乎忘了人的情感,就在父亲在异乡奋斗的时刻,孩子在悄悄长大,两人的间隙越生越多,以至于再见时仿佛像陌生人见面。生活就是这样,我们无法抵挡时代的洪流。不知不觉错过很多瞬间。
东亚父亲的死亡
笠智众在这里的死亡是突然的,似乎小津很少直面拍一个人是怎么死的,后面都是直接带过了。直面镜头的效果就是,那种生命一分一秒消失,时间如流沙覆于掌心,越想抓越抓不到的感觉尤其明显。
长歌当哭,仅仅和父亲一起生活了一个星期,父亲就去世了。从此我背着孤独的行囊独自上路,在开往黑夜的列车上,行李架上是父亲的骨灰。
其他想说的话:
1.很喜欢儿子看书里父亲照片的镜头,东亚男人的爱实在羞于表达,连父亲的照片也要藏在书本里。看到父亲的照片,想起明天能见到你我就高兴。
2.儿子在遭遇悲痛时,总喜欢一个人站在角路,以沉默背影示人。那个背影原本是一座山,现在是个悲伤的山丘,一下子垮了,令人心碎的脆弱感。
3.认为小津仅仅关注这一个家庭的父子关系就太狭隘了,小津在情节安排上特意展现了这种情感的继承性。
第一次父亲给儿子去零花钱,第二次儿子给父亲零花钱,儿子变为父亲。
第一段孩子坐在火车上,第二段儿子的孩子睡在火车上。巧妙的互文恰好揭示这种父子关系将一直延续下去,这不是一个父亲的死亡,是整个东亚父亲都要经历的死亡。儿子变为父亲,我们的一生就这样度过。
《父亲在世时》
日影总是美好情感向,总是正面情感在引导电影。其余国家就偏阴影向,注重心魔这个主题。
《东京物语》《晚春》《父亲在世时》,这个老头子父亲演员好像一辈子都离不开“孤独终老”四个字。
后半观众注意力已经下降了,节奏应该快马加鞭了,此时再设置寡淡如水的同学会情节已显然不合适。且与主线无关联。
我觉得题目不应该展示结局,这样意外来临时可以得到观众更多的震惊。但是这个题目确实很好很悠远,二者不可得兼啊。
“良平,不要伤心,你父亲已过了一个很丰盛的人生,一生中所有事都尽力做好,死而无憾。”
“我小时候一直希望与爸爸一起住,最后也没有在一起生活。但至少有一星期一起生活过,那一个星期真是很开心。”
笔记:
这就是东方的父亲,隐忍又坚强。父母和子女,谁也不能陪谁一辈子,但这就是天下最大的缘分吧。
看小津的片子你会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然后生命就这样结束了。我一直想要做一件事但却从来没有机会去做,是的,回头来看,只有那些“破例”去做过的事情才让我们不会后悔。
武士道精神:终于工作无愧于心,死的时候才会快乐坦然。
《独生子》姊妹篇,关注对象由母亲转向父亲。依然有相似的教师身份设定,甚至两部作品中出现了同一道几何题目,这也是小津“父母亦师者”这一观念的体现。多次低视角仰拍,让父与子始终保持若即若离的微妙距离。笠智众不愧是小津御用,顶礼膜拜。
小津的电影总给人一种哀而不伤的感觉,父亲在世时却让我狠很的伤了一次,父子之间聚少离多最终没有生活在一起的遗憾,每个镜头都淡淡的平静的向你展现着最平凡的情感!笠智众塑造的父亲形象这部我最喜欢。最印象深刻的就是父亲一边缝补衣服一边检查儿子功课那段,有时这生活化的细节才更容易深入人心!
残留的影像损坏与劣质音质是本作一大遗憾。然而父子关系与人间离合,甚至是略微提及的婚嫁都是小津的标准主题,小津理想化的家庭与父亲形象也与独生子一脉相承,不同的是在自我牺牲的伟大父爱下有着一颗孩子身处异地思念父亲的孝心,展现为人师表与为人之父其双重教育的难能可贵。
看小津的片子你会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然后生命就这样结束了。我一直想要做一件事但却从来没有机会去做,是的,回头来看,只有那些“破例”去做过的事情才让我们不会后悔。
人生就是这样苦乐相生,遇到的困难越多。你才会成长得更好,再艰难也要努力面对 (这版cc几乎等于没修复)
不慌不忙,不卑不亢,娓娓道来,看似简单平淡,实则精致而讲究,不过分烘托,足以让人醒悟亲情与家庭,唏嘘世道和人生。
-良平:爸,其实我想了很久,我打算辞职。-周平:为什么?-良平:我想搬去东京。-周平:为什么?不喜欢这工作吗?-良平:不是,如果我继续做这工作,不知道何时才可以去东京与爸爸一起生活?我从中学开始,就很期待和爸一起生活。本想有机会与爸一起时,却要去秋田工作,我厌倦和爸分开生活的日子。我这样决定可能会令爸很失望,但我真的很想去东京和爸一起,再找工作。爸,怎么样?我想我一定可以在东京找到工作的。-周平:不,你不可以这样做。我也很想和你一起生活,但是一定不可以影响工作的。(后面父亲话里的某些观念不太认同)……儿子:亲情>工作,父亲:工作>亲情。→ 不能两全其美,结果却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生活条件的限制,使得蛮多事情无法十全十美,于我,想完成父亲某些心愿与个人坚持原则想法有出入,也造成了必不可免的烦恼。
父亲节看这个真是格外催泪,好在胶片声音丝丝拉拉,分散了我的一点感伤。这就是东方的父亲,隐忍又坚强。父母和子女,谁也不能陪谁一辈子,但这就是天下最大的缘分吧
与战前的《独生子》对照,可以看出战争经验给小津带来的变化。《独生子》里母亲更关心的是儿子过得好不好,是否成为了“了不起”的人。这个“了不起”与否,完全是个人成就意义上的。但在《父亲在世时》里,父亲更在意的却是儿子是否成为了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是鲜明的集体意识。甚至,笠智众的父亲形象,其处世之道有点类似旧时代的武士阶层,并且显然是小津赞许的理想形象。儿子则面目模糊,没有自己的个性。所以,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对话,是理念化的单向训导。而《独生子》里母子交流,才是提炼于痛苦人间,凸显出人物各自困境和内心纠结的情节。总之,即使不谈什么战争反思的问题(据说未删减的原片里甚至有唱军歌的段落),我也完全不喜欢这个说教味浓重的小津。
得益于小津式的平行手法,父子生命的延续感和互相投射的一体循环感特别明显,比如两人齐整整地左右互甩鱼钩或者两人几乎一模一样的授课场景,父子没有多少时间在一起生活,但是只消几个突出的“聚合”场景就足够使绵延的父子情持续温和地流动。不只是简单的亲情,而是生老病死的自然状态。年轻的笠智众
快乐与痛苦交替让生活变得有意义,长久分离让短暂相聚更值得珍惜。总是以为日子还有很长,可是到最后才知道最漫长的是空白的时光。片中写尽男性的隐忍、执拗和逞强,人生的匆忙与悲怆。纵使故事简陋生硬,也是人世百态的搬照和写实。在小津的电影里历经沧桑,往后步履蹒跚白发苍苍,追不回的都是时光。
相较小津一些后出的作品,更节制更质实,唯失于反省。小津似很喜在内景措施烟气,试举之如下:15'45炊烟,21'30檐廊腾起的烟,29'00排气管尾烟,46'50温泉蒸汽,48’00一斜杆冒的烟,至于香烟也不下三幕。小津的内景总是饶有看头。两次钓鱼大爱。辞职上漆拜谒,无不郑重其事。
野田高梧回忆,电影里儿子携带亡父骨灰坐火车返乡这段是小津亲身经历。当时有影评人说小津不该在电影里让儿子把父亲骨灰坛放在车厢行李架上,这对死者不敬。小津听到后反驳:我和母亲当时就是这样做的。那天晚上我们不可能捧着父亲的骨灰通宵不睡。况且,行李架是火车上最干净的地方,也是最适合寄放的地方
2013.12.29.第四次。
据廖先生说 这部才是最经典。(偶尔见面也是好的。武士道精神 忠于工作不愧于心 死的时候才会坦然快乐。Kazan Watanabe)
再一次静下来看麻布片头〜机位已然很低了,构图考究美丽,风光美,转镜的寺庙灵骨塔好萌啊。。早期的孩子都好小?不过妈妈的缺席已经是一个主题了看来。时间跳跃蛮快,城乡差异的比对丰富。钓鱼的场景真的好逗啊,虽然感觉一条没钓到,但很有父子之间的味道,话不多,感情却溢出来了。的确,薄情寡意
片源极渣,喜爱很深。既有在世时,便有不在时,片名本身就饱含回望过去的追忆性质。父慈子孝是一种确切的理想关系,父亲在世时的无法常聚,使得温情渴盼的情感来得更加浓烈与炽热,手法越淡就越能凸显。PS:一些时代性的东西,懂的人自然能懂,非要死抠,那可以顺道把小津的所有片子都一棒子敲死。
NFC, 35mm。市面上流通的VHS特别是DVD版,应该是战后重剪的。比如,酒席上笠智众那大段唱和整个被删(直接导致笠的死更突兀),再比如结尾大浪怒涛(声音完全被切掉),也并不是表现什么父亲的静死(又内敛又澎湃)。胶片版海浪吵得很。
《追风筝的人》里的这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大概可以作为所有父母的墓志铭,本片相当于《独生子》的变奏,《独生子》的视点是母子,而小津在此将视点落在了父子身上,真诚,朴实无华。片中的两父子一生相隔两地,几有相聚,然而最可悲的事情莫过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将漫长的时光速写成几个隽永的片段,在平静的积蓄中突然发觉岁月匆匆;久远拷贝在修复后也无法清除的划痕与底噪像是在物理介质层面又叠加了一层斑驳的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