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从一个弱智男孩的背影开始,结束于这个弱智男孩的背影。所不同的,只是,这个男孩他多了一副眼镜。 又矮又胖的唐氏综合症男孩,一个人紧紧抱着金色头发的洋娃娃走在深夜的街头,街头很冷,四处的光凝成光晕,成为镜头中的闪烁的背景。没有人知道,这是一个迷失的男孩,他找不到家,找不到方向。他走过无人的天桥,他走过无人的街道,他走过的无人的酒吧门口,没有人会注意到这个男孩,更不会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叫:马可。 马可,是一个无人收养的男孩,连他的亲生母亲都整日在吸毒中浑浑噩噩度过。他金色头发的洋娃娃被脾气不好的母亲丢在走廊上,马可没有得到爱,可是他并没有任何错。 只有一个人,一个男人不小心闯入了马可的生活,他是鲁迪。鲁迪是个可爱的男人,他有迷人的微笑,在一家同志夜总会用同声假唱做歌手,我挺喜欢他唱的那些性感的歌曲。鲁迪在夜总会认识了保罗,一个外表运动且阳光的律师。两人是一见钟情。 我一直很羡慕同志恋人之间的感情,很多时候,我私下里认为同志之间的依恋和相互珍惜远远超过异性恋人。为什么呢?因为异性恋人如果分手,总是很快就会有其他的选择。但对于同性恋人来人,一旦分手,要想重新找个爱人真的很不容易。社会的偏见与压力就足以让两个相爱的人窒息,还有,你喜欢的类型,你能保证下个他也是同志吗?我很敬佩所有出柜的同性恋人,他们以自己的态度向身边的亲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性取向,敢于承认自己,就是给爱的人一个最好的回报。 我始终认为,真爱一个人,就要给对方一个家。马可和保罗他们相互做到了,他们不仅深深的真诚的爱着对方,还给男孩马可一个家。这是个很特殊的家庭,马可有两个可爱的爸爸,他们每天清晨为马可做早餐,马可喜欢吃巧克力甜甜圈,他们就为他准备很多很多。马可喜欢晚上有人给他讲有幸福结尾的故事,鲁迪就在编魔法男孩的故事讲给马可听,直到马可甜甜的睡去。 马可是怎么认识鲁迪的呢?马可是鲁迪的邻居,马可的洋娃娃被痛恨他活着的母亲扔出门外,而她自己却因为携带毒品而被关押。好心的鲁迪回家不忍心看到洋娃娃丢弃在地上,敲门要还给失去洋娃娃的孩子。可是开门后是怎样情景?嘈杂的音乐声轰隆隆的响着,女人和男人烟雾缭绕的吸毒。一个胖胖的男孩,无助地躲在墙角。 女人接过洋娃娃马上关了门,不幸的是第二天,这个女人就消失了。当鲁迪怒气冲冲地想要问邻居一大早为什么大开着音响时,房间里却只剩下这个怯生生的马可。不一会,州福利院的人连推带拉地想要将马可带走,原因是,马可的母亲被关押了。 好了,马可的陷入了困境中,他没有任何的错,却要被生活无情地推向另一边。鲁迪,一个靠着在夜总会卖唱,每月几乎交不起房租的男人,他站出来拉着马可的手,说,跟我走。 鲁迪无奈,只有找到刚认识的情人保罗。保罗刚开始不愿意帮助,后来他看到了鲁迪的真心,他善良并且真诚。这比他迷人的笑容更能打动保罗的心。保罗决定帮助鲁迪,两人一起收养马可。 可以说,马可的十五岁那年过得很幸福,他受到教育,即便智障,他也有权力受到好的教育。他们去海边,一起看大海,他们一起过生日,他们一起玩,像真正的一家人那样生活,鲁迪是妈妈,保罗是爸爸。可是,好景不长,保罗的上司告发了他们收养马可时的伪证,马可重新被送回福利院,过着艰难的日子。马可等着鲁迪的电话,鲁迪在电话中承诺他,一定会来接他。结果,官司打输了,马可的妈妈重新要回了儿子的抚养权。这样,就出现了最开始的一幕,马可一个人流落街头,无人知晓。 三天后,马可死在了天桥下。 爱一个人,就是要给对方一个家,给对方一个安稳的心灵栖息地,爱一个人,就是为让他感觉骄傲,世界处处都动人。爱即是成全,又是付出,是希望天天看到对方开心的笑,看到对方的优点,一个残缺的孩子,鲁迪和保罗都能看到他身上闪亮的地方,爱,又何处不在呢? 同样的,保罗与鲁迪的相爱,不是因为相貌,不是因为身世,不是因为背景,仅仅是爱,是爱情本身。保罗为了成全鲁迪,鲁迪的好嗓子,他为鲁迪买了录音机,然后出钱让鲁迪灌制自己的唱片,然后找到更好的演出场所。保罗为了成全鲁迪,将鲁迪和马可从昏暗狭小的公寓中接出来,接到自己的家中。保罗为了成全鲁迪,他心甘情愿地接受了马可,带马可看医生,带马可出去玩。 最后,我愿用鲁迪的歌声结束。“每一个置我于此情此景的男人,我看到我的光芒开始闪亮,从西方照到东方,任何一刻,若是此时,我将被释放。他们说,他们说,每个男人都会沦陷,我发誓,我看到了我的投影,远远不止这些墙,没错,我看到我的光芒闪亮,从西方照到东方。我的上帝,任何一刻,若是此时,我将被释放。”
由美国导演特拉维斯·菲尼执导的《爱若此时》,荣获2012年度美国纽约贝翠卡影展观众票选最佳剧情片。类似于这类微澜不惊的小成本获奖影片,反而会有其特别之处,一般来说都会紧紧揪住影迷的心。
1979年加州好莱坞以西的一个偏僻街区,患唐氏综合症的小胖子马尔科就跟妈妈租住在一栋破楼里。不幸的是,这位妈妈非但不关爱儿子,还吸毒成瘾。本来就自闭的马尔科,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妈妈和着吵闹的迪斯科音乐疯舞着。噪声自然吵得每天半夜才能回来休息的鲁迪无法安睡。与马尔科隔邻的鲁迪是位音乐人,晚上在同性恋酒吧献唱。这夜来了一位看似正统的检察官兼律师保罗·佛雷格。他被鲁迪的卖力倾情的演唱风格所吸引。保罗因性取向已与妻子离婚。这让他与鲁迪走到了一起。但鲁迪的日子并不轻松,常被房东催要房租,日子过得极为拮据。
这天深夜,鲁迪回来却发现整个楼道异常的安静,于是他推开门,一看只有孤独无依的马尔科,正抱着布娃娃在发呆。原来马尔科那位毫无责任感的妈妈因毒品交易被警方刑拘。没有人照料的马尔科被鲁迪收留。不只是同情,还因为鲁迪特别喜欢他的憨态可掬又不失俏皮的样子。
这一夜马尔科睡得很香。早晨起来,马尔科要吃油炸圈饼,鲁迪跟他说这才是让他发胖的垃圾食品,可他偏要吃。患唐氏综合症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固执,认准的就会一根筋,不知转向。也正如此,才会在某种能力上显得特别突出。无奈的鲁迪只得答应他下次去买油炸圈饼。这时,催要房租的房东发现了马尔科在鲁迪家里,就报了警。不容鲁迪阻拦,社区工作者立马过来就带走了马尔科。这让心有不甘的鲁迪气极又沮丧。他分明看到了马尔科不愿离开的乞求眼神。
已到社区收养中心的马尔科,整天闷闷不乐。晚上睡觉也极不习惯,深夜仍未安睡的他抱着布娃娃,悄悄出来,独自回到了鲁迪这里。心生欢喜的鲁迪,深知这是一个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何况以他现有条件,是无法独自解决这个大难题的。他想到了保罗。幸而有保罗的倾力相助,并从法律层面上出主意想办法——如果想收留马尔科,就需要他狱中的妈妈签字认可,这样,鲁迪才能做马尔科的临时合法监护人。鲁迪答应这位已被判了3年刑期妈妈,只要她刑期一满,马尔科就可随时送还给她。虽然她签了字,但法官还是质问鲁迪哪有房子供马尔科居住。鲁迪说我们都住在保罗家,因为我是保罗的表弟。将信将疑的法官还是签发了鲁迪作为马尔科临时监护人的决定。
来到保罗家,马尔科拥有在单独一间房,并得到了精心地照顾。三人皆大欢喜的一起生活,俨然其乐融融的一家人。马尔科每晚睡觉前,总要缠着鲁迪讲一段故事,哪怕现编也行,但要求结局绝对美好。整天露出笑脸的马尔科,满溢着幸福。如果马尔科就这样能安然地生活下去,他的安全感就会大大延伸,这对于治愈他的自闭倾向自然大有裨益。所谓助人悦己,鲁迪在酒吧献唱也格外卖力,他快乐地唱道:“当你的世界空虚和孤独的时候,来我这里;当你需要人拥抱的时候,来我这里。在我怀抱里,我会让你感觉到温暖和安全。我会在暴风雨中保护你,来我这里。你点了我灵魂中爱的火焰……”
天有不测风云,保罗的性取向被他的保守上司知道,警方带走了鲁迪。法官以他们当时收留马尔科隐瞒事实为由,解除了鲁迪与马尔科的合法监护关系,保罗也因此丢了工作。愤怒的鲁迪和保罗决定向现有法律和世俗偏见反击。但谈何容易。美国人常挂在嘴边讽刺那些不做事却专爱捣事的人——“天空不作为,突然下暴雨。”
法庭上,这些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就是这样的人,虽然保罗和鲁迪据理力争,还请来了学校老师和社区工作者等具有良知的人,为他们的善行作证,但法官不预采纳。所有为马尔科正当的收留意见,最终都被这些搅局的人一一否决。根据检察官的建议:马尔科竟被判给已假释的妈妈。
这让鲁迪和保罗大为失望。但他们在严酷的法律面前又无能为力。回到妈妈身边的马尔科,结局可想而知。这位妈妈依然故我,对他不管不问。可怜的马尔科只得在一个沉寂的深夜外出,抱着被他称为艾希利的布娃娃。寂寥的大街,他不知往何方,他想去保罗的家,但他找不到,渐渐迷失了方向。
最后,保罗给这些捣事的人(所谓法律的维护者们)一一写了封信:“报上刊登了一条消息,这个消息很不起眼,说的是一个叫马尔科的男孩,离家出走3天后,发现死在一处立交桥下……他是一个贴心、有趣的好孩子,他拥有照亮整个房间的笑容,他能跳最棒的迪斯科舞,他喜欢垃圾食品,他喜欢听故事,只要这个故事有个欢乐的结局……”
他们会感到羞愧吗。也许。电影告诉我们:世俗偏见会比法律更冷酷。鲁迪和保罗只是想给马尔科一个“安全、舒适和爱”的家,让他能健康的成长。而马尔科只希望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欢乐而美好的结局。但现实中的马尔科却没能得到。拷问的该是世人的心,而非僵硬的法律。影片最后,鲁迪愤然地唱道:“所有的人,在某个特殊的时候,都可能需要安全,都可能需要保护,爱若此时,来我这里……”
影片直面揭示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对别人的痛苦视而不见的人,想必总有一天或会落在自己身上。而那些所谓的法律维护者,却是真正践踏人权的人,他们所维护的,到头来其实只是他们丑陋的偏见和面子而已。正所谓陋习胜过一切敌人。
2013、5、17
我也不觉得这片子有多好或者有多没有重点..但我的视觉就像一直就是处于男猪脚的视觉 去审视这个熟悉但又极度令人绝望 充满不甘的世界 那时候的同性恋都是自卑的.弱小的 无助的 律师男一直的逃避很好的印证着..我们不妨再想一下石墙 想一下鲍比 米尔克 差不多都是这个时代的吧.(记不太清楚) 可就因为这样对未知的恐惧 对无法预测的不放心和对所谓“平常人”不同的行事 就急着保护自己,从最开始的警官掏枪威吓到后来的贱人D.A和反方律师 完全就是要把同性恋往死里整..但最后失去的却是那个周旋在他们“斗争”下的孩子..一个唐氏综合征患者 一个只是想回家和吃最爱的甜甜圈而别无所求的小孩 那帮正常人失去的是作为人所必需的良心. 在这场斗争中 那些所谓的“正常人”变得连狗都不如 狗尚且会抉择谁对他好..他们连最起码的判断力都被歧视所吞没 我最记忆尤深的是女法官的陈词 那里面就是赤裸裸的歧视 我不明白什么叫做同性恋行为会影响孩子认为同性恋是正常的 那么一男一女在孩子面前吸毒做爱就应该是正常的 两个男人从心底里爱护着孩子 给他最好的 一直保护他照顾他 一起留下完美的记忆就是“不正常” 其实对于正常人来说那孩子也早就因为智障而被歧视 被归为“不正常”对待了吧..我还能说什么呢~~这世界真TM疯狂!!!
rudy君完全是我的菜啊 要被迷晕了
卧槽我以为是温情片,哭成渣了。当成一个故事来看,内容是不错的,但是作为电影,拍的手法大概过于简单了。
Alan Cumming你这个妖孽哟,怎么那么会卖弄风情,最后还要虐一把
健康正常的同志爱情和生活方式,因偏见而起的法庭舌战,还有一些催泪的瞬间和令人难过的结局,戏剧的重点放在了大时代背景下对同性群体的歧视偏见以及整个司法体系,这本应只是话题性爆点,而真正的重心应该是放在人身上,可惜这里的角色轻飘飘,看来这不是骚情大叔唱几首伤感歌曲就能搞定的。★★★
他们看起来不像我最爱的那两个人,他不帅气不漂亮没有主角光环,他不年轻眼角爬满皱纹,他们为了彼此,转过身背叛世界,可我却被他们的故事深深打动,因爱动容,他们同样选择了一条最崎岖的道路,并肩战斗,穿越荆棘,这不正是我最爱的那两个人一直在做的事情吗?只不过,不是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完美的
正好上映在八号提案那一年,诚意之作
The boy Isaac adds an usual documentary stroke to this bit cliched gay parenting melodrama. Touching, even heart-smashing. P.S. Alan is incredibly talented like always.
在依法治国的国度,歧视仍然存在,公平和正义逃不过人心阴暗的摧残。充满悲观的结果更令人深省。而每每如此最令我感动的总是这样的一行字: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8.1分
欠缺张力,预告片好看,正片相当失望,节奏不是很好
这感情处理弱爆了
生活是场戏剧,演不会从前。最大的问题依然是停留在法律和社会歧视的不公和难受绝望的层面,与太多类似作品无法做出区别度。
如果说有种身份叫做二等公民,那么有种煽情就叫做真人真事。40年其实没什么改变,法律仍然是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歧视依然理所当然,人心依然阴暗。现实的故事要比电影圆满,可惜这样的幸福永远是个案。(演唐氏症小孩的Isaac真是太奇特了,散发的气场甚至掩盖了两位主角)
真实故事加一星。真的应该多一些这样的电影,让更多的人看到。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正义,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停止为自己认定的正确奋斗。
叫马可的魔法男孩最后没能拥有属于自己的happy ending。一部关于歧视、正义和爱的LGBT主题电影。没有精妙绝伦的构思,电影结构也搁置一边,一切为故事服务。你的眼前没有电影,只有故事,这种回归故事本身的电影像上个世纪许多电影一样纯粹而打动人。
preview反響很好——期待requiredviewing的distribution&marketing campaign!
这个秋天感动我
哽在喉中的痛 吐不出咽不下去
感动。 惊奇发现怎么是2012的片子,香港现在才上映
是不是关于法律都有点宣传片的感觉?不过还是可以上年度最佳观影
似乎是想拍出云淡风轻的悲伤感,结果真的就云淡风轻了,虽是真人真事改编但少了点力度。不单是当时的社会充满敌意,主人公多少也有些自作多情。原声出色,Love Don’t Live Here Anymore和Any Day Now两首很煽。总体来说是个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