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The Quiet American
《沉静的美国人》讲述的是发生在1952年法越战争时期、纠缠在男女三角关系间的一个谋杀案。所涉及的人物包括一名资深英国记者(迈克尔·凯恩饰)、美国大兵(布兰登·弗雷泽)以及一名美丽的越南女子。在那个混浊的时局,处处遍布着鸦片、阴谋与背叛……美国援助组织的工作人员艾登派尔(布兰登·弗雷泽饰)在1952年抵达西贡,当时越南人正试图自法国的殖民统治中独立出来。派尔心中充满热忱,透过其经济援助计划要帮助越南人民,他并且渴望从一个更有经验的人身上,了解该地的情势。派尔必须和在越南很有人脉关系的伦敦时报特派员汤玛斯佛勒(迈克尔·凯恩饰)一起合作。很快地,他就发现自己迷恋上佛勒年轻的越南情妇凤,她有着跟西贡一样美丽、神秘,又充满异国情调的独特气质。这三个人形成了一个狂暴的三角恋情,情场如战场,交织出一连串惊人的意外,最后,结局是一桩谋杀案。一切人和事,其实都与表面上所看得到的不一样……
一句话评论
In war, the most powerful weapon is seduction.
幕后制作
影片改编自Graham Greene的经典小说。本片的导演菲利浦·诺伊斯早在1970年的学生时代,就阅读过原著。他自己怎样也没想到在20年后,他会将葛拉罕格林这部引人入胜的惊悚小说改编成电影。诺伊斯在1995年因为机缘巧合重读了《沉静的美国人》。这次重读令导演对于这个充满政治秘密、谋杀与罗曼史的复杂故事,有了不同的体认。“我花时间与这些美国退伍军人相处,他们心中对于自己在越南所经历的转变,充满了悔恨,”诺斯说道,“他们当时在越南训练越南人对抗日本人,可是最后却是等于训练他们对抗美国人自己。”如此种种,才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沉静的美国人》。
2 ) 沉静的美国人:天真无邪最霸道
生活中,我认识的美国人屈指可数,
唯一一起吃过饭喝过酒的美国人是我曾经老板的老板,PCWEEK的Adam Power。
我们给他起了个中文名字叫“彭安达”。
“安达”在蒙古语里是“结义兄弟”的意思。
作为员工,我们当时迷之自信地相信,美国老板一定会对我们像“安达”一样好。
那是1996年。
他对我们真的像“安达”一样好。
电影里,我认识的美国人数不过来,
但每一次看到熟悉的面孔,我都记不起他们的名字,需要去查豆瓣。
他们拓展了我的人生体验。
让我在家就知道《德黑兰1943》发生的美苏谍战,
了解越南丛林里的《野战排》是如何杀戮残忍。
我不敢想象,失去这些电影,我的人生会多无聊、乏味和无知。
他们是我的“安达”。
布兰登·费舍(Brendan Fraser)穿着一身白西服亮相的时候,真是把屏幕都帅亮了10%。
单纯为了他的高大帅气、从容镇定、自命不凡、为爱自燃,
《The Quiet American》这部电影就值得一看。
更何况,这是一部英国人都受不了美国人自信天真的爱情故事。
有一种自信叫天真,有一种天真是霸道。
大家都是绅士,凭什么你来抢我的女人时,那么肆无忌惮、那么理直气壮,那么天真无邪,那么迷之自信。
最最最有趣的事儿,我在2020年的秋天看这部电影,感觉到的不是美,而是冷。
冷静的冷。
我清醒地明白了电影表达的反抗精神,
不管是生活中的美国“安达”,还是电影里的美国“安达”,一旦他们来抢我的“姑娘”,那我也只能想法设法弄死这个“安达”。
白首相知犹按剑,人情翻覆似波澜。
天真无邪最霸道,国家利益是姑娘。
关于这部电影的政治隐喻价值,推荐大家去搜一篇2010年9月的论文。
1.主标题:
《误读的越南战争》
2.副标题:
论《沉静的美国人》及据其改编的两部电影
3.作者简介:
胡亚敏,女,博士,研究方向为20世纪美国文学和美国战争文学。
4.课题所属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民族神话与战争小说研究”(10CWW017)阶段性成果
5.内容摘要:
1958和2003年,好莱坞分别发行了根据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1955年发表的小说《沉静的美国人》改编的两部电影。
两部影片对原著都有不同程度的误读:
1958年版的电影将原来的反美小说改编成了一部亲美电影,
2003年版的电影则强调了美国与当时一些恐怖事件的联系。
2003年版的电影于2001年9月10日在美国试片(点映),第二天就发生了9.11事件,电影因此被推迟到2003年2月公映。
两部影片的不同倾向反映出很多美国人对越战的态度经历了从最初的浪漫想象到后来的彻底幻灭这一转变。
备注:
1.电影《沉静的美国人》 The Quiet American (2002)
2.中译本小说《文静的美国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08-01
3.误读的越南战争——论《沉静的美国人》及据其改编的两部电影//wenku.baidu.com/view/969a540958fafab069dc02ee.html
3 ) Graham Greene
Graham Greene的原著. 觉得电影把小说渲释的很好. Michael Caine演Fowler很合适. 满脸都是沧桑和无奈. 故事背景是美国越战前夕. 法国人跟越共打得疲劳了. 美国插手,号称要支持民主自由,给钱,偷送军火,扶植General The从法国人那里独立出来. 法国撤了, 越南开始打内战. 描写的是人性的脆弱, 美国人的国民性(好为世界警察的自以为是). 这么大的主题,GG写起来似乎很轻松,很不经意, 可点点滴滴串起来让人觉得很沉重. 电影和书都很值得看.
前不久看了The End of Affair. 也是一个层次很多, 可以体会很多的故事. 初看电影,完全不知所云. 看过书, 然后才知道写不是简单一个爱情故事, 而是在写宗教和人性的挣扎.
很有意思的作家.
4 ) 很妙的故事-有局限的电影
看的是英语原版的电影,很多旁白和对话都很有味道。把争夺一个女人比作争夺一个国家,可以相信女性主义者绝对不会喜欢电影的这个主题。无论如何,故事本身是极其吸引人的。战乱下的爱情,友谊,利益分析,梦想,总会不一样的曲折动人。一方面,强化美化的越南,女人,爱情在残酷血腥战争的衬托下更显可贵和美好。另一方面,不得不再次提出,对整个东方女人,文化的叙述都是百分之百的western hegemony,以西方的眼看东方,看东方的女人。这一点毫无置疑是肤浅的。
5 ) 你总得选一边站的,如果你还想当个人的话。
电影找了英国老牌演员米高坚(Michael Caine)做主角,拍过陈英雄《恋之初夏》(The Vertical Ray of Summer)杜海严(Do Thi Hai Yen)做越南情妇。那个看似沉静低调的美国人,由《盗墓迷城》的白兰顿费沙( Brendan Fraser)来演。
《The Quiet American》拍竣后遇上911,由于故事涉及美国以经济援助组作掩护,在越南扶植法国与越共以外的第三势力,又有闹市炸弹爆炸的惨剧场面,处处讽刺着美国人喜作世界警察,为了取得影响力,不惜把杀人武器,送给恐怖分子。为免触痛美国人的伤口,也避免给布殊政府说荷里活不爱国的口实,电影延迟了一年才公映。
香港呢?院线发行商说:“这部片没有半点票房保证。”宁愿多上映几部韩片。
因为不能在电影院看到此片,我一直有意从Amarzon购入。令我拿下掏腰包的决心,是一二四前夕,读到马家辉博士叫人作出普选游行政治抉择的文章,他的题目引用的那句话:“你总得选一边站的,如果你还想当个人的话。”正是出自《The Quiet American》。
但这句话可不是出自小说主角英国记者Thomas Fowler,也不是那沉静的美国人Alden Pyle,而是当无间道中间人的越南人阿兴(Heng/Hinh)。因为闹市炸弹惨剧是Pyle搅出来的好事,阿兴劝Fowler引他出来,让Pyle扶植出来的第三势力收拾他。(这不是911的缩影吗?)阿兴说:“Sooner or later, Mr. Fowler, one has to take sides, if one is to remain human.”最后Pyle在阿兴的安排下被杀。
Fowler没有亲手杀死他的情敌Pyle,但他选了一边站,送了Pyle给越南军人,Pyle死了,他重获失去的女人。Pyle不是好人,但杀死Pyle的越南人也非义士(首领是自封为将军的军事狂人General The),整个故事都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
不知道马博士是不是想告知我们,在政治和人生的斗争中,你想有个安身立命之所,你就要表态。那管你选了一边站后,其实也是助纣为虐。
阅读全文:
http://blog.age.com.hk/archives/356
6 ) 残破时分
THE MUMMY之前,布兰登佛雷泽还不是金字塔里探险的印地安那琼斯,他的角色集中在两类,《神鬼愿望》和《人猿泰山》里面的傻小子,或者THE PASSION FOR DARKLY NOON和《沉静的美国人》里面的信仰偏执狂,基本的套路是因为心魔而对无辜的人大开杀戒,最后又都被别人干掉。
《沉静的美国人》背景是50年代的越南,法国人已经是残阳夕照的时分,在越共的进攻下节节败退,而迈克尔·凯恩饰演的老英国记者,在这里呆下去的唯一理由就是芳——他的舞女情人。一次机会认识了书呆气十足的派尔,这家伙对芳一见钟情,并且十分光明正大地当着面对芳表白,结果被BS。可是,老记者的伦敦总部要求他撤离,而他的天主教太太咬定不肯离婚。舞女的姐姐看中了派尔这个比老英国混混更值钱的靠山,撮合两人。老记者为了留下,要写一篇报道,采访和调查却引到了意想不到的方向,原来派尔并不象表面看来这么简单……
一个英国老戏骨,一个美国新生代演员,各自的角色背景和演员自身的身份有着同样的国籍和民族性格。电影里爱情成为了一个巧妙的隐喻。芳是越南,她的美丽在西方人看来是如此的充满不可抵挡的异域风情(虽然我没看出多漂亮),而从教授女儿沦落为舞女又是因为战争的蹂躏。这场战争中英国和美国恰好都不是第一发动者,所以可以以“清白”的
怜悯来同情和爱怜芳。老记者代表的英国先来一步,凭他的成熟和玩世不恭赢得了芳的心,这个姑娘其实也不知道自己该要什么。所以,即使老记者摆明了靠自己的实力(以婚又不可能离婚,穷记者一个)不能给她什么玫瑰色的未来,芳姑娘还是死心塌地地做了他的情妇。当然,欧洲一贯拥有的还有同情,我奇怪老记者在越北战地被轰炸之后看到被血洗的村庄之后也不过是惊诧而已,倒是看到恐怖事件当场的派尔行动异常之后突然莫名地义愤填膺了。呵呵,估计在力量的对比中被打败才是他愤怒的原因。
然后是派尔,美国拯救世界的梦不是做了一两天,他们的拯救也的确有着一些自己认同的责任感在里面。所以,当派尔爱上芳的时候是真心的,而这真爱伴随来的保护欲却是和滥杀无辜。就象现实中的美国在世界的许多角落所做的“事业”。而接下来就是那个永远的难题---如果要牺牲一个或几个无辜的人,拯救更多无辜的人是不是罪恶。当然导演给出了肯定的答复。美国的行动是不是对的,杀人有任何的借口也还是践踏生命。但另一面,如英国老头一样的同情却不作为的力量能带给那个越南女孩的第三世界什么希望呢?在道义上说杀任何人是错的是容易的,但是面对可能的杀戮是不是以暴行制止是更大的善呢?我没有答案,只是看到深黑色湿漉漉的夜,派尔的尸体漂在湄公河上,有一些凄凉。
不知道为什么,感觉拍得挺有味道的。也许片中有对亚洲人的刻板形象,但是电影的故事、氛围还是挺不错的,有种看书的感觉。
又遇到大名鼎鼎的中情局 女猪脚很漂亮 可惜是个花瓶
配乐Craig Armstrong,摄影杜可风
白种老男人在越南泡年轻妞真够爽的啊,还紧抓的不放,年轻妞喜欢老男人真是因为爱?是喜欢舒适的生活吧。老男人竟然勾结越南人杀他的情敌美国CIA特工,阴险。然后越南小妞又回到老男人身边。
用个人情感衬托政治时局,细腻深沉又摇曳生姿。越南风情不仅仅是罕有的神秘感,更多的是亚洲文化内在的隐忍和在当代激荡格局下的无奈。文学性和戏剧性俱佳的杰作。
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相对于越南的题材新颖了些,也看到越南的另一面也许是更加真实的,不过说到底也掺杂了太多殖民地一厢情愿的美化~
我靠原来原著没看明白
本片获第75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本片其实是一部政治气味浓厚的影片,只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隐藏在爱情这个主题之下,平静却暗潮涌动,平和却杀机四伏。影片的寓意其实很深刻,正如对爱情的不同观点一样,对于自由和爱国,也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只是需要牺牲的时候,不要老让别人去。
他向心动女生表白用不用非要当情敌他的面,他身负重大使命忙得要死用不用非得向他坦白解释只求能继续“做朋友”,他受吃个便饭之邀用不用特意回家捯饬一番盛装出席。。。一无可取的不曲解怎么坚持看?
想起来曾经看过。还行。当然还是一贯的白人视角,谁叫人家是征服者和殖民者呢?
★★★★☆ 奇妙的是,虽然电影算非常忠实反映了原著,却还是比原著少了那么些令人深思回味的细枝末节(如原配的回信,拜访大宅找书等),甚至连原著里紧张刺激的战争情节在电影里也显得平平无奇。我通常对电影改编十分包容,但这回我不得不说书还是强太多了。
Graham Greene的原著. 觉得电影把小说渲释的很好. Michael Caine演Fowler很合适. 满脸都是沧桑和无奈. 故事背景是美国越战前夕. 法国人跟越共打得疲劳了. 美国插手,号称要支持民主自由,给钱,偷送军火,扶植General The从法国人那里独立出来. 法国撤了, 越南开始打内战. 描写的是人性的脆弱, 美国好为世界警察的自以为是. 这么大的主题,GG写起来似乎很轻松,很不经意, 可点点滴滴串起来让人觉得很沉重. 电影和书都很值得看.
这世界就是这么样的纠缠不清。你以为他是个傻小子愣头青,一脸搞不清状况就跑来越南,还提点他不要莫名其妙的丢了性命,谁知他上来就一脸懵逼一脸郑重冒冒失失的明抢你的情人。再后来发现,傻小子原来一点不傻,一边装傻,一边做这幕后最大的那只黑手,推着几方势力做着不怎么见光的事。然后,你把他卖了,他死了,你又去找回你的情妇了。
原著和电影都很好 但原著更好 文静的美国人
老殖民者在殖民地遇上新殖民者挑战的隐喻。爱情故事/三角恋/两个男人争夺女人再次成为喻体。和苏丝黄的世界可以凑成一对来看:美国人的攻讦和英国人的反诘。有趣的是,美国人对英国人的控诉在其非正义性:不能明媒正娶,而英国人对美国人的反驳则在于其虚伪性:以爱情/正义的名义酿造暴力。
大学时,黄李龙老师放给我们看的,还顺势写了和中国盒子的对照影评
我真的想为配乐给5星
比58年曼凯维奇的老版更符合小说原意。那片当时出于冷战立场将剧中的反面角色扣向了越共,可格雷厄姆格林当年创作此书的真正讽批对象却是美国!也才有了后半段派尔的中情局身份的曝光以及一场爆炸……可这故事在非西方的受众来看,不管书影哪个版本都难免虚伪:一个来自曾经全球殖民地最多的英国记者,竟然去吐槽法对越有殖民色彩?去揭露美秘密扶植第三势力是另有企图?虽然托马斯一度躲到厕所痛哭,可上述逻辑却让人看着想笑!当然,也不能排除格林是借着主人公的言行去自黑了一把英人因帝国衰落无可奈何却又心有不甘、美其名曰远东事务不介入很超然实际自欲驱使总在选边不惜出卖暗算的阴暗心理?http://www.wsws.org/en/articles/2002/12/tqam-d17.html
迈克尔·凯恩、布兰登·弗雷泽主演,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越南,关于阴谋与爱情。
漂亮的由仅仅两个主角发起的双线缠绕。没有一件事情是简单的。然而叙事好像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