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有效的办法
正如片中官僚所言,这是一个市场,有供需关系。
有市场,意味着存在一切商业手段,有广告,有推销,有物流,有质检。
有现金流,有账务,有一切商业社交,甚至政策斡旋。
你可以看见商家之间的竞争,手段极致。
这就是毒品网络。
这是一个系统,这不是单纯的惩治犯罪就能了事的,因为即便这个人不存在了,自然会有新一个人接替。
连接两头的是人的欲望本身。不幸的是,人无法完全理性。
所以有效的办法,自然不如影片的结尾。
慈爱的父亲放弃冠冕堂皇的职位,就在第一线,就在他的家人身边,用心去保护女儿摆脱毒品。
而把金钱投到一些基础建设上,我们又能看到精彩的棒球,又能让我们的孩子免于黑夜深街的孤魂游荡。
当然,打击毒品犯罪是必要的,但需要更多智慧,而不是僵硬的司法体系。
2 ) 善和恶有界限吗?
《毒品网络》采用了三条线的方式叙述故事,而这三条线分别用三种颜色的滤镜展示出来:全身心投入清除国家毒品侵蚀事业却发现可爱的女儿已经被侵蚀的大法官线用蓝色代表清洁、克制、冷静;出生入死扫毒却发现上司就是大毒枭保护伞、好兄弟因此惨死的墨西哥警察线用粗粝的黄色代表硬朗、暴力、冲突;养尊处优生活却因丈夫贩毒被起诉不得不接管丈夫事业的家庭主妇用柔和的自然色彩表现优美、平和、真实。而随着剧情的推进,墨西哥警察受到好朋友惨死的震荡而决定与美国警察合作后,滤镜的色调由黄色变为自然色调;而毒贩的老婆受到丈夫的暗示后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家庭主妇逐渐“黑化”、与墨西哥制毒集团谈判时,滤镜色调已经从自然色调变为了充满危机和暴力的黄色。
在海莲娜去到墨西哥找制度集团谈判这一场景中,情节经历了一次反转。从毒贩的绝对优势到最终海莲娜取得谈判胜利,摄影机对两个主要人物的景别一直是近景和封闭式的构图,两次拍到旁边两个打手的画面都是略微仰拍,让观众感觉到那种谈判的紧张、压力,而随着赫莲娜的阐释,镜头推近,紧张感提升,营造出一种主宰、逼仄的感觉。而海莲娜后面的一扇空窗投出的光线对应于制毒集团代表身后一团漆黑,可以看出这场较量孰赢孰输。在剧情前面的铺垫中,观众可以一直感受到海莲娜对于丈夫被抓走以后被动局面的弱势:除了巨大的债务之外,贩毒集团的黑势力也想伤害到她和她的孩子,而且她还是一个身怀六甲、对丈夫所做的事业一无所知的养尊处优的家庭主妇。为了生活,即使她明知靠不住,她也不得不委身于他丈夫的下属;甚至向监听她家的警察求助保护她孩子的安全。这一系列的描述让观众对她充满同情。因此当她孤身去到墨西哥和制毒集团谈判时,观众心中可能会升起疑虑:她是不是因走投无路而打算破釜沉舟做愚蠢的事情了?然而这场谈判一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出她不是一只毫无城府毫无准备的金丝雀。她知道她手握的这个方法会成为对方梦寐以求的利益渠道,因此她表现得很强势。高反差的光线,体现了人物坚毅的态度。从海琳娜进入空间开始,一直采用正反打,两个主角始终有一人是背对镜头、一人正对镜头的,体现了他们之间的角力。
尽管这部影片自然流畅,没有矫揉造作的故意风格化,也因此采用了不稳定的类似于手持摄影机的跟拍效果,但我个人认为这种效果对于一些镜头,比如:赫莲娜从法院出来受到众多媒体追拍的场景,是有用的,但是对于更多场景好像并没有什么意义,甚至会让观众的视觉有一种头晕目眩的生理感觉。比如上文中提到的这一场景,画面中交待镜头已经表明这个空间只有海莲娜、谈判者以及两个打手,这种晃动的镜头却使人会产生一种错觉,即空间里还有第五人。稳定的镜头或许更能够展现谈判者二人内心的博弈和强大的自信。
3 ) 不想147分钟一脸懵逼,可以戳进来看看~
十年前我在CCTV6看了半个小时,深蓝+屎黄+手摇让我这个浮躁的少年没有耐心看下去。
十年后重新找资源看下来,才发现特对我的胃口。我看影评中大多数人都在讲traffic片名与毒品有关的意义反省,以及迈克尔·道格拉斯那条饱含深情的“蓝线”,那我就来谈谈剩下的那两条颜色“屎黄”+“偏黄”的线吧,因为“蓝线”确实简单易懂。
首先还没看过本片的朋友(尤其是女性朋友),请记得这是一部三线平行叙事片,为了最佳观影体验,请尽量找一个空闲的时间,脑袋不酸胀的时间,看完下面三段话(对主页剧情简介稍微改动)再去阅片,差不多就能懂80%的剧情:
①美国俄亥俄州州立最高法院法官(迈克尔·道格拉斯饰)被指派调查贩毒案,升职成为国家药品政策管理局的官员,不仅身处各个利益团体中间孤立无援,还要应对来自家庭内部的毒品侵蚀。——“蓝线”(场景在美国北部)
②墨西哥南部,恪尽职守的州警官(本尼西奥·德尔·托罗饰),在军方沙拉萨(Salazar)将军的授意下,即将对当地贩毒组织展开行动 ,而他也陷入了毒品泥潭中难以抽身。——“屎黄线”(场景在墨西哥本土)
③美国缉毒局(DEA)两位卧底警探(唐·钱德尔饰),凭借在圣地亚哥市擒获某高层毒贩,成功起诉一位墨西哥贩毒组织在美代理人,然而这位被诉人的妻子却为他们搞出了不少麻烦......——“偏黄线”(场景在美墨边境附近美国本土)
这种多线叙事片,很多人只看一遍未免有所疏漏,以至于产生很多疑问,在这里我就一些主要势力人物做一下梳理,一些问题会引刃而解:
“屎黄线”两大势力梳理:华雷兹帮,领头人“天蝎”马瑞哥(只知其名整容假死之人)+ 沙拉萨将军VS提华纳帮,领头人欧本瑞刚兄弟(Obregón,泽塔琼斯后期推销毒品模型之人)
从55:18开始的一段剧情把势力概括的很清晰,豆瓣不知为何只能放进最后一张图……
截自01:05:00 “天蝎”即马瑞哥绰号,华雷兹帮老大
所以主要势力一明显,就能知道为何”屎黄线“主角的搭档能明白沙拉萨将军在为华雷斯帮做事了:
截自01:04:00 搭档的老婆发现他衣服里有“天蝎”标志
沙拉萨作为反毒将军原应该打击所有贩毒势力,但对外界放出的口风是提华纳被我们粉碎了多人,华雷兹老大马瑞哥整容整死了,当局正在全力追查线索(汗......这狗屁设定)。从这里能看出“天蝎”马瑞哥没死,即可以看出将军的身份。
花王“法兰西”(同性恋杀手):隶属于提华纳帮,后期被“屎黄线”主角捉住,交与沙拉萨将军,供出了提华纳帮几个高级成员。后期没死继续炸停车场的可能性有二:一是背叛了提华纳被华雷兹帮保护,二是凭借过人的杀手能力苟活,并设法替提华纳做事来重新得到恩宠。无论可能性是1还是2,都证明了杀他的狙击手是华雷兹帮的人,因为他接了泽塔琼斯的活要除掉“偏黄线”的污点证人,这正是能搞垮提华纳帮的证人(因为泽塔琼斯老公是提华纳帮在美国的代理人),如果这个证人死了,对华雷兹帮不利,所以黄雀在后的杀手会说出"Fucking rat"
所以这样一来大家就能接近100%看懂剧情了,这种多线叙事的电影赢就赢在故事内容上。(当然本片还赢在道德思考人性表达和各种深蓝、屎黄、迈阿密风的滤镜上......)
有时候看徐克那种形式主义的电影,那个分镜手稿,画的那叫精细,像莎士比亚文学,让我感觉拍电影实在是一件登峰造极的艺术。但转过来再看看《毒品网络》这种偏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你会发现像东野圭吾那样讲好多线叙事,或者凭借记录式的拍摄手法,也能成就一种非凡且大众视角的艺术。
这也是我喜欢《毒枭》、《谍影重重》、《精英部队》、《边境杀手》的原因~~~
最后,虽然表达水平不高,还是想谈一下对本片开放式结尾的感悟:
“蓝线”男主高高在上,想以战争形式理想化的解决毒品问题,一次实地考察却感到身处利益中心孤立无援,在拯救女儿更加脚踏实地的路途中,身为州大法官的他无力感与日俱增。这种清晰的心路历程,让我们不难领会为何主角最后选择知难而退,回归家庭。
”偏黄线“女主为了保持原先奢侈安定的生活状态,从一个喝红酒吃鸭肉的带孕少妇成长为心狠手辣的女毒枭,未来可期......警探男主最后大闹女主家,趁机装上了窃听器,结尾快意恩仇的漏齿一笑证明尽管大环境(蓝线)疲软,还是有数不清的正义之士在与毒枭进行夜以继日的抗争。
’屎黄线“主角终于实现了他对两位缉毒警说过的话:
他不为钱,不为权,在经过太多的生死一线后终于能享受到自己给社区带来的短暂和谐与宁静。
面对着这张巨大的棒球(毒品交通)网,观众的心里又在想着什么呢?起码现在不会是一脸蒙蔽了【手动微笑】
4 ) 吹捧一下索德伯格
查柏林电影节资料的时候,发现本尼西奥 德 托罗曾经因为《毒品网络》夺得柏林影帝。于是去看了索德伯格的这部作品。因为对《永不妥协》不太感冒,所以看的时候也没有抱多大希望。看的是品质很差的VCD版本,结尾10多分钟没有字幕,我的英文水准只听得懂骂人的单词。尽管如此,还是感觉非常之好。片子做得很平实,基本没有玩弄什么花哨镜头,也没有大场面大手笔。就视听来说,是没有什么可享受的。《毒品网络》的好,来自于影片内在对剧情和人物的成功把握,就这一点,与花大价钱营造虚空幻象的影片不在一个档次。
《毒品网络》的结构很奇特,围绕着毒品这个中心,三个主要人物牵出三条主要线索,这三条线索并不是一单元一单元地分割开来,而是互相牵绕着齐头并进,最后编织成了一张“毒品网络”。影片涉及这个网络里方方面面的人物,墨西哥、哥伦比亚和美国的许多城市,看得见的,和潜在的游戏规则。
三条线索:
墨西哥警察(本尼西奥 德 托罗)和同伴缴获了一批海洛因,半路被军方接手。军方要两个警察帮忙抓一个贩毒团伙的杀手,拷问得出这个贩毒团伙的内幕,并一举剿杀。哪知军方将军其实是另一贩毒团伙的头子,所谓清剿不过是黑吃黑。得知真相后警察同伴欲把消息捅给美国调查局,不幸被灭口。本尼西奥联合美方抓获了将军,铲除了这个帮派。这一段故事是以黄色调呈现的,也是影片中最凶险莫测的一部分。焦虑的黄色,烈日的颜色,暗杀、酷刑、黑帮,杀机四伏。
而在美国,刚刚上任的缉毒法官(迈克尔 道格拉斯)雄心勃勃想要大干一场,哪知十六岁的女儿卡罗琳竟然早已吸毒成瘾。一方面是举步维艰的事业,一方面是女儿的步步堕落甚至失踪。在寻找女儿的途中,法官深感缉毒之路艰难,最后只能是无言结局。卡罗琳品学兼优,年轻的她也为无处不在的毒品诱惑污染,逃出勒戒所后,出卖肉体获取毒品。她的男伴铮铮有词地说着:“在街上站两个小时就可以赚到五百美元,剩下的时间随你打发,谁还会去学法律?”以蓝色调呈现的这一部分,据说是吸毒者眼中的世界。迷幻、寒冷,让人痛心。
在另一部分里,两个警察抓住了一个毒品中盘商,中盘商供出了上一层的大盘商。大盘商的妻子(凯瑟琳 泽塔-琼斯)对丈夫的所作所为一无所知,养尊处优的她陷入生活困顿,而丈夫的供货商又以儿子性命要挟要她还数百万美元的债。为了救出丈夫,她接触丈夫的供货商,以下一笔生意了结债务,并要求对方派杀手杀死了准备出庭作证的中盘商,大盘商于是被无罪释放。警察并没有因此放弃。这段是正常影像,中盘商和黑人警察的形象都塑造得有血有肉。
一个网络:
南美,哥伦比亚,是毒品的主要原产地。毒品泛滥的墨西哥,禁毒的军队高层是贩毒的最高头目。贩毒帮派不仅跟警察斗,还自相残杀。这里的毒品经过在美国的大盘商,进入美国市场。大盘商开设几家空头公司洗钱,贿赂海关,用形形色色的人物和手段输入毒品。大盘商把毒品分散卖给中盘商,中盘商又分散给毒贩。这中间一节一节都是连环套着的,而流通进来的毒品,到了最后一个毒品贩子手中卖给吸毒者,仍有三倍的利润。你在街头站立片刻,就会有人来向你兜售可卡因。按片中人物的说法是:“青少年买到毒品比买烟酒还容易。”警方严打的结果,常常是使毒品变得更加价廉物美。从总统特派法官,到默默无闻的缉毒警察,从大毒枭,到街头小贩,他们都是这张网里的人。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战争。
几句台词:
道格拉斯的前任说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大意是面临无法解决的困难,就把责任推卸到前任身上。如果再遇上,你就卷铺盖了。
道格拉斯的妻子知道女儿吸毒已经六个月了仍然隐瞒着,因为她认为这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女儿总会回来的。
道格拉斯问将军:“对于吸毒者你们是怎么处理的?”将军:“吸死一个是一个。”
被抓住的中盘商对黑人警察说:“你们做的这一切毫无意义,不过是帮助我的对手铲除我罢了。”
本尼西奥:“你喜欢棒球吗?给球场装上灯光,让孩子们能有地方打球,这样就不会有人去吸毒了。”
结尾,本尼西奥在棒球场外看孩子们打棒球。
三个主角:
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中,三个方面的故事都保证了情节张力和人物形象的质量。即使是那些没有多大的空间进行挖掘的人物,也能抓住特征塑造得个性分明。三个主角中,道格拉斯和琼斯都显示了自己的实力。道格拉斯在形象气质上与大法官这一角色十分贴近,有几段很显功底的表演,比如寻女途中被毒贩拿枪威胁,恐惧和尊严交织的表情;找到沦为妓女的女儿时,手轻轻抚摸过女儿的背;还有新闻发布会上哽咽泪下,黯然而去。琼斯扮演的角色一开始很让人同情的,但是随着剧情发展,她竟然转变成了毒品网络里的一员干将,转变非常自然有说服力。至于本尼西奥,我看过他的两部作品,《21克》和《毒品网络》,他的角色都是间于主角和配角之间。他后来得的是奥斯卡和金球奖的最佳男配角奖,在这部片子里,他的表演是我看下去的动力之一。私心来说,这样投入,充满魅力的表演,即使得最佳男主角奖也是毫不过分的。与《21克》的疯狂和张扬比起来,《毒品网络》中的他冷静得多,也真实得多。这并不是一个光芒四射的角色,从形象上来说,他也不是一个赏心悦目的演员。他的好,在于不需要拿出几个镜头、几段情节来圈点,他的表演是一个整体。在充斥着太多矫揉造作和无病呻吟的电影里,我已经好久没有看到过这样精彩的演出了。
影像:
索德伯格亲自上阵用手提摄影机拍摄了这部电影。很显然在形式上,导演没有什么野心。炫目的技术固然可以把电影制作得美轮美奂,但也使电影日渐失去了最本质的东西。《毒品网络》基本上是纪录片的风格,比如道格拉斯会见议员们那些对话,还有烈日下本尼西奥听见杀手被刑讯惨叫,戒毒所几个病人陈述自己的故事,都是很客观朴实的镜头和切换。这是一个全景式的故事,庞杂的内容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得益于编导对电影节奏的把握。恐怕饱满的光和色不会对电影叙事有任何益处,反而是这样质朴的画面让电影有了一种真实的粗糙的质感。电影刚开始我觉得画面质量很差,但是进行到半个小时后,精彩的故事已经可以使这些细节忽略不计了。
个人感觉:
虽然是几年前的片子,却是今年我看的最好的电影,很有力,很有分量。记得那年《毒品网络》撞上《卧虎藏龙》,索德伯格夺走了李安的最佳导演,还曾经很失望。真的看了,才发现的确是好片子。近乎完美。
5 ) 每天都在战争,仿佛没有战争。
05/07/2012
给我们的公园装上灯吧,这样孩子们晚上就可以打棒球了,他们就不会去贩毒了。《毒品网络》。
影片很冷酷地在讲述这一个时段间的故事,这段时间内许多人物都到了一个奇异的位置。DEA的局长的女儿因为吸毒离家出走了,他不得不去毒窟去找回她。而堂堂一个国家的DEA局长在面对这些小毒贩时也无计可施,甚至只能求饶。DEA局长的女儿吸毒成瘾,不惜偷卖家里财物,还卖身换毒资。DEA的探员们抓到了一个小毒枭,准备让他作为污点证人去控告另一个大毒枭。但最终在付出了牺牲一名探员的代价后,污点证人还是被大毒枭的妻子找人给暗杀了,控告最终失败。大毒枭的妻子原本是个普通的富婆,根本不知道丈夫到底在做什么生意,但得知丈夫因贩毒被捕以后,为了家人和自己高品质的生活,她很熟练地就走上了贩毒的道路,最终收买了另一个毒枭让他出手把污点证人灭口。在墨西哥,两个虽谈不上特别好但在那种腐败的环境下还相对勤恳的警察曼诺罗和哈维耶被吸收到了墨西哥新上任的专管缉毒的将军的手下,他们两个起初非常卖力,把墨西哥两大贩毒集团中的一个打得落花流水。可后来才发现这将军根本就不是想铲除毒枭,他只是联合和其中一个贩毒集团把对手铲除了然后独霸墨西哥毒品市场而已。曼诺罗决定把这个消息告诉美国,而哈维耶则把曼诺罗出卖给了将军。曼诺罗随之被将军处决。哈维耶良心发现,把曼诺罗未完成的心愿完成了。将军被处决,那个被他打压的贩毒集团重获新生,也正是他们帮助了大毒枭的妻子铲除了污点证人。冥冥中有着联系,而尽力的人也许永远也发现不了,自己在帮助着自己的敌人,而自己,永远也得不到活着的意义。
影片一直是很淡然的调调,只是在单纯记录一整个事件。但在色彩上影片分成了两部分,在美国,色彩真实,现实很冷酷。在墨西哥,色彩超现实,现实已然冷酷到了一种超现实的状态。在这种如梦如醒的状态中,不管是梦是醒都摆脱不了这种荒谬却真实的现实。人真的绝望了,缉毒成了一团乱麻,一团永远都理不清的乱麻。毒品,高利润,超快感,好奇心,自控力自信,空虚寂寞,谋生,教唆,继承家业,暴富的欲望等等等等,这些就是毒品横行的原因。怎么解决?反对毒品不单单只是“打一场人民战争”那么简单,因为你是要和人民打一场战争。涉毒者可能就在你身边,你的财富可能就来自毒品,你的潜意识中有着对快感的渴望,你还年轻,你还有机会放纵和犯错,你觉得毒品不是错,你觉得错在社会,你对生命没有需求,你需要灵感,你需要体验,你要养活你的爸妈,你中年了没有欲望了,你老年了无所谓了,你有钱了想花,你没钱了却不得不花,你的理想破灭了,你需要理想,你什么都不知道。可怕吗?毒品真的可怕吗?不,可怕的是你,你把自己当成了自己的敌人。在影片极为矫情的结尾里,DEA的局长说“向毒品宣战就是和许多家人宣战,你怎么能向你的亲人宣战呢?”这句话太矫情,与影片风格不符,片子里也有很多人突然莫名其妙在一个莫名其妙的环境里说出极其矫情的话,使得风格有些突兀,但这些矫情的话却都让人觉得心痛。因为毒品的罪恶并非极恶之人才能实施,你就有可能在实施,你就有可能助长他实施。
毒品永远都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个经济问题,一个人性问题,可以把本片配合着《梦之安魂曲》来看。也许影片的故事发生在美国,我们这里没有那么严重。但我们难道闻不到危险的味道吗?我们就挨着一片毒品高产区,我们正在搞东盟,我们是不是就有一天毒品可以送货上门?毒品已经开始并会永远伴随着经济发展,是经济的错吗?还是人的错?欲望的物化还是欲望,你克制的不是罪恶,是欲望。算了,讨论人性很多余,因为我们中国还没发展到可以讨论人性的地步,我们只能讨论讨论经济发展和法制建设。
影片的结尾还是很矫情,不过却有些许温暖,这种温暖对于这部影片来说是败笔,但对观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希望。DEA局长的女儿开始安心戒毒了,DEA局长对社会发出了极为绝望但发人深思的声音,DEA探员们又开始重整旗鼓去对那个大毒枭展开攻势了,而最让人感动的还是哈维耶看到的景象,公园开始有灯了,孩子们晚上在那里打球,很多大人在看,在加油,一切都和毒品无关。
反对毒品当然要政府的力量。可是为了更有效果,你应该多陪陪妈妈,多陪陪爸爸,多陪陪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带着弟弟去走走,和同学计划着做些作品,不要光想着成绩,做健康的宅男或干脆不要做宅男,打打球,来成都吃些好吃的,出门吃碗粉,吃粉的时候叫上朋友一起聊天,不要嫌弃别人,都是在和毒品说不。你不需要装模作样地伸出大手挡着,去看看足球吧,每天早起看看季后赛吧。
我们不是在打一场战争,我也不知道我们在干什么,总之,我们不是在打一场战争。
6 ) 十七年过去,什么都没变
以美国与墨西哥两个国家作为背景,三条主线有条不紊的按照时间顺序穿插进行。
美国法官是蓝色滤镜,画面冰冷阴暗潮湿 。墨西哥警察是黄色滤镜,炎热暴力干燥。而缉毒警察则是较为正常的色调。
墨西哥警察为将军效力,在发现将军和当地黑帮勾结后,其中一个想卖出这个消息被杀,另一个将消息告诉美国缉毒局,在将军被处决后向媒体披露政府腐败。(黄色滤镜)
两个美国缉毒警察在一次行动中逮捕了一个毒贩作为污点证人指控大毒枭。大毒枭入狱后他的妻子接手他的毒品事业并且雇佣杀手暗杀证人,第一次暗杀失败,其中一位缉毒警察惨死,第二次成功,大毒枭当庭无罪释放。
负责反毒计划的法官面对来自多方压力,然后发现自己女儿伙同朋友吸毒玩乐,逃出强戒所后卖春养吸,法官终于崩溃,终于选择辞职,陪女儿去强戒所。(蓝色滤镜)
墨西哥作为卖家,警匪勾结,绑架杀人 ,走私贩毒,谋取暴利。美国是买家,吸毒者越发低龄。影片中有句话印象深刻,法官女儿第一次进强戒所时说,我不喝酒,我嗑药,在我这个年龄药比酒更好弄到。而法官妻子在法官发现女儿吸毒时纵容包庇的态度,也反射出当时在美国青少年吸毒现象的普遍。
作为一部古典主义风格电影,影片平铺直述 只讲故事,不带主观感情色彩,让观众自己做评判。大面积的使用中景近景刻画人物 ,所有的角色内部充满矛盾让他们更加贴近生活。整体节奏很快,所有支线剧情同时推进,每个故事看似独立,互不干涉。毒品作为中心点展开的一张网将每个角色缠绕成为它的一部分。
每个故事的结局导演似乎给了希望的种子。法官陪着女儿戒毒,缉毒警察将窃听器成功安装进了大毒枭家中,将军被处决。可我们知道这一切都只是一针安慰剂。 法官女儿已经到注射海洛因了,基本不可能戒掉,窃听器会在毒枭的定期检查中被排查,将军死了于是与他竞争的另一个帮派势力会快速壮大。
这部电影是2000年由史蒂文·索德伯格执导 。直到今天,美国高中生嗑药,毒品泛滥 一些地区大麻医用合法化。墨西哥人民生活在黑帮的阴影下,死亡率居高不下。
7 ) 关于摄影,摘自《认识电影》
史蒂文·索德伯格导演的这部电影拍得像纪录片。导演索德伯格自己操作手提摄影机,用的都是现成光源,而且很快拍完,有如一个电视摄像师一般。其多重叙事使我们能由不同观点看同样事件:
州立最高法院法官拉斯(迈克尔·道格拉斯饰)被指派调查贩毒案,却发现自己的女儿是个吸毒者。墨西哥的大毒枭被捕下狱,他有孕的妻子(凯瑟琳·泽塔-琼斯饰)接管业务,由一个油滑的律师(丹尼斯·奎德饰)辅助。缉毒警官(路易斯·古斯曼饰,丹·其多饰)面对后来与警方合作的高层毒贩(米盖尔·法罗饰)。
每段故事画面都有特别的“外貌”——混合不同的色彩、滤镜、饱和度、对白等,让观众能对每个故事一目了然。导演索德伯格说:“打一开始,我就希望此片感觉是在你面前发生的,需要的美学不是修饰性和老练的。安排过的画面和出其不意捕捉的画面会完全不同。我不希望此片故作粗糙装,但我希望它看来是我去追踪而来的画面,像是事情发生时我正巧在现场拍下来的。”
不好看。也只有美国人吸个毒能吸出家庭温馨的画面,跟家庭团建似的。20年前的美国禁毒电影,放在今天也不过时。PS:为什么缉毒局准局长和毒枭的老婆结婚了。
连伯格曼都夸的片子差得了吗?
太长了 不好 应该紧凑一点
毒品战争众生相。开放式结局使得影片没有形成完整故事,更像进程中一段横切截取。完全就是索德风格。不过用在drug方面并不成功,毕竟毒品引发的社会问题讨论、影像、书籍什么的都汗牛充栋众所周知。电影这样的表现手法就显得老套没有给出新趣味。PS泽塔琼斯粗壮腰身和手臂是真怀孕了么?
电影就是要做这些事情。
1.多线叙事,铺开一整面会涉及到毒品的角色和角落,众多明星演出、客串,应接不暇;2.反高潮,将温吞的叙事节奏进行到底,让毒品世界更加真实呈现在观众面前;3.不喜欢结尾的各种设置,无趣。
滤镜+手持+反差+过曝+颗粒. 待重刷
1.2000真是索德伯格的辉煌大年,这部竟与[永不妥协]同时双提奥斯卡最佳影片与导演,最终击败安叔与老雷夺得导演奖,剧本、剪辑与配乐极其强悍,本尼西奥·德尔·托罗的柏林影帝与奥斯卡男配也实至名归,还有道格拉斯与泽塔琼斯的夫妻档表演。2.多线索交叉叙事,几乎涵盖毒品交易各个环节,3条主线,每条再分出2-4组人物平行展开,最后收拢聚合再分离,杂而不乱,节奏把控精妙。3.3主线基本对应3种视觉风格,但亦有错位交融之时:蓝色滤镜中的缉毒高官&吸毒女儿,以土黄滤镜+手持摄影+明调大反差画面呈现墨西哥的警匪之战,而最复杂的美国警探-污点证人-毒枭-妻子一线则基本不用特殊色调,但多过曝。4.道格拉斯独自穿过空旷长廊的纵深长镜&飞机上众幕僚的面面相觑,无助与孤独感溢出银幕。5.既无奈受挫又孕育希望的半开放结尾,意犹未尽。(8.5/10)
文献式结构,文学式语法。以多线群像展开高密度叙事的假象,落脚点却是纯粹情绪性的铺陈与宣泄。远一点看,它其实不是在讲毒品对人的侵蚀,而是位置对人的控制。一旦入了轨道,再无掉头的可能。
既学《罗生门》从形式上直观区隔保证多线叙事的安全,也学罗伯特奥特曼肆意发散多点聚焦,称得上多线叙事的教科书案例了。
有点啰嗦冗长,剪辑再洒脱一点不失为一部佳片。
多线索叙事剪辑就特别关键,这部的剪辑就格外出彩。为了方便观众区分各个线索,也用色调做了区别。道格拉斯的部分都是蓝色的,墨西哥的部分都是黄色的。摄影也都是手提摄影,多给近景,突出人物表情和情感变化。每一个角色都很丰满,是一部挑不出什么毛病的电影。
多线叙事,贩毒、吸毒、禁毒各个环节都有涉及,弥漫的大网。好抢眼的滤镜效果。德尔·托罗太帅了,迈克尔·道格拉斯都压不住
还行。多线叙事这种本身就强化冲突的模式不应该这么平淡,仅使用对白和人脸来推进情感,太过冷漠。
一个人在同一届奥斯卡同时提名不同的奖项,屡见不鲜,如奉俊昊凭借《寄生虫》同时提名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等并都获奖;阿方索·卡隆凭借《地心引力》同时提名最佳导演、最佳剪辑并获奖、而后又凭借《罗马》同时提名最佳导演、最佳摄影并获奖;……一个演员在同一届奥斯卡同时提名不同类别的表演奖项,也见过,如斯嘉丽·约翰逊在第92届凭《婚姻故事》提名最佳女主角、又因《乔乔的异想世界》提名最佳女配角;凯特·布兰切特在第80届凭《伊丽莎白2:黄金时代》提名最佳女主角、又因《我不在那儿》提名最佳女配角;……一个导演凭借两部作品在同一届奥斯卡获得两个最佳导演提名,印象中还是第一次见:第73届,史蒂文·索德伯格,《毒品网络》(获奖√)、《永不妥协》(提名),不过这一届个人还是更喜欢《角斗士》《卧虎藏龙》和《跳出我天地》。
索德伯格的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写实性。那个《切.格瓦拉》里面拍的就像是拿个摄像机在真人旁边一样。。揭露美国的毒品泛滥和拉丁美洲的制毒售毒猖獗。太现实。一边是DEA的最高长官到处发表义正言辞的演讲,而自己的女儿却躲在小宾馆里面吸毒。一遍是墨西哥的正义警察,而自己的上级地方的将军却包庇毒贩
非常写实风格,导演的掌控能力尤其值得称道,平稳循序的撑起了一张关于毒品的网络。两千年该是索德伯格的黄金时代吧,很难再看到同一导演左右互搏奥斯卡的景观了。
德尔陀螺苦逼的脸一出现我就会笑场,但我是说他真的演的很好啊。。。这结局很特别啊,外国人其实事情没法解决就去信教了吗。。。--》豆瓣打分好低,我决定以五星弥补,好看~爽~颜色的运用太性感了,音乐也很性感,索德伯格的片子真性感啊。。。
又是多线程织大网的叙事结构,看似松散实则紧凑,道出了一个无奈的事实,描绘了一个无奈的世界;这黄蓝两色滤镜用的真风骚。
离经典还差很多,索德伯格还不能称为大师;Eric的出现是供我笑场用的么*^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