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五支歌 剧照 NO.1 五支歌 剧照 NO.2 五支歌 剧照 NO.3 五支歌 剧照 NO.4 五支歌 剧照 NO.5 五支歌 剧照 NO.6 五支歌 剧照 NO.13 五支歌 剧照 NO.14 五支歌 剧照 NO.15 五支歌 剧照 NO.16 五支歌 剧照 NO.17 五支歌 剧照 NO.18 五支歌 剧照 NO.19 五支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5

详细剧情

  巴比(杰克·尼科尔森 Jack Nicholson 饰)出生于音乐世家,但不知何故,他放弃了音乐,靠在石油钻井上工作度日。在餐厅做女招待的女友雷伊时常令巴比心烦,但他却又始终不忍与其分离。巴比行为颇为浪荡,抓住各种机会与陌生女人偷欢;在拥堵的公路上胡闹发泄;听到女友怀孕的消息后向唯一的朋友埃尔顿发火。埃尔顿因抢劫被捕,失落的巴比拜访正在录制钢琴曲的妹妹,却听到了父亲病重的消息。巴比与雷伊驱车前往华盛顿探望父亲,半路搭载了两位奇怪的搭车客:一位愤世嫉俗具有反社会倾向的女人与她的同性密友,一路颠簸后,巴比独自探访父亲,此时后者已经中风,认不出他了……

长篇影评

1 ) 美国著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五支歌》

1970年10月23日

《浪荡子》(Five Easy Pieces)这个片名,并非指代主人公一路上勾搭的女子数目,因为他一共只勾搭了三个;它其实是主人公小时候的一本钢琴练习册。《浪荡子》位居最优秀的美国电影之列。主人公小时候刻苦练习,立志成为钢琴演奏家,二十年后却只想将自己伪装成一名石油工人,影片讲述的正是这两者间的距离。当观众感受到封锁在成年主人公心中的那个男孩,感受到他的煎熬与不安时,《浪荡子》自然也成了一部令人心碎的银幕杰作。

一开始,我们见到的只有杰克·尼科尔森(Jack Nicholson)扮演的男主角一个人,他在这里展现出一种神奇的随性,正是他这份随性令《逍遥骑士》(Easy Rider)充满了生机。这是个缺乏责任感的临时工,来往于各处油田间,女友是个餐馆招待(凯伦·布莱克[Karen Black]),终日做着当歌手的白日梦,以乡村歌手汤美·怀内特(Tammy Wynette)为偶像。这男人的名字是罗伯特·埃洛伊卡·迪皮,当中这名字来自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 英雄》。到了晚上,他就打打保龄球,或是不胜其扰地敷衍女友,没错,你唱《站在你男人身边》(Stand by your Man)时确实和汤美一模一样。

在影片开始后的这几个精彩场景中,导演鲍勃·拉斐尔森(Bob Rafelson)提醒我们注意这些普通美国人的艰辛生活状态和小小的梦想。他们居住在由汽车旅馆、高速公路、微波炉食品、尘土和嫉妒构成的风景之中,其实我们也是如此,但他们似乎除此之外就别无他物了。迪皮的朋友们在大约十七岁年龄的精神和情感层面上,就已经停止发展了;他没有,但却以为自己也是如此,或者说希望他也是如此。直译为“五首简单的歌曲”。——译者

迪皮发现女友怀孕了(朋友艾尔顿告诉他这件事,建议他或许应该娶她,然后安顿下来也不错)。他愤怒地离她而去,和保龄球场上认识的荡妇无聊地搞了一阵后,多少像是出于意外才发现父亲就快要死了。于是我们得知,他父亲是个音乐天才,把全家人带到一个小岛上,尝试像苏格拉底那样培养他们。迪皮觉得自己是这家族里唯一的失败产物。

在岛上的那些情节,感觉影片敞开了心怀,迪皮笨拙地尝试与垂危的父亲沟通。这小岛上住的都是些怪人,大都是他们这家族的,不过也有几个流浪至此的。其中包括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她来岛上,是为了向迪皮高傲的兄弟学习钢琴。迪皮引诱她,在她身上,他能找到当年的那个自己。他用琴声来勾引她,但当她说自己被打动了的时候,迪皮却说他并没有——小时候的他,琴弹得更好,而且那首曲子确实很简单。

或许就是在这时候,他的精神崩溃了,谴责自己把人生搞成了他所定义的失败境地。又过了几场戏后,影片在暧昧的情节中收场;有可能他彻底离开了女招待,或者,也可能是踏上了一段更加隐姓埋名的旅程。究竟是什么很难说清,但其实也不怎么重要。重要的是影片所经历的这段时间里,这个人物究竟是怎么样的: 在这么一段时间里,迪皮尝试着靠近自己的过去,最终却又拒绝了它,并非出于自尊,而是出于恐惧。

影片将主人公的公路生活描绘的生机勃勃、其乐融融,我们跟随他流连于酒吧和保龄球场,混迹于汽车旅馆和拖车间,我们发现他反抗着低下阶层的价值观,哪怕他同时也拾起了它们。在一场仿佛魔术般的戏里,被夹在车流中的他从车上跳下来,跑到前头那辆卡车上弹起了钢琴。文字这么写出来,令这场戏听上去像是十分刻意,但拉斐尔森和尼科尔森从来都没刻意追求过任何东西,也无需那么做。罗伯特·埃洛伊卡·迪皮是美国电影史上最令人难忘的角色之一。

2 ) 世俗的海洋,自由的枪。

Memo——


金丝雀离笼记。自由富庶不可兼得。我自己的爱达荷。

it was made in early 70s, but its the perfect soundtrack of every young generation.

too naive. too fake.
ignorance.hypocrites.

anger.peace.
爱与自由。

am i a freak? am i supposed to love my family and my friends?

should i follow the rules? or should i just follow my heart?
and whats wrong and right?

Perfect ending.
新的逃亡再度开始。

其实他只是一直在逃离自己。










后话——


我甚至不知道他最后是否做了正确的决定。
因为没人告诉我,也不可能有人告诉我。
这让我想起Into The Wild。每当我为一部影片传递的精神而感同身受雀跃不已时,在片尾之后却总怀抱一个更大的问号。

他在精神上是自由的,是放荡的,无所顾忌的。那几乎是人性最美好的展现。
而他又拥有了什么?爱么?
他以为自己就快要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爱,却被告知自己是个freak。
为什么?因为我只是做了我自己而不是像你们一样装严肃装感动在天鹅绒中度过虚假的一生么!

到底是我错了还是她们错了?

片尾他在轮椅老人面前哭泣。
我当时想,要是他就这么死了,那真是最烂的结局了。
我不想要另一个荒野生存。
爱与自由不能就这么被世俗手法扼杀。

好在它给了一个很巧妙的ending。
几乎完美了。
我想不出还有什么更好的结尾。

导演几乎就差写在白板上了。

“是对是错,你们自个儿琢磨去。”

“孤独就像电荷一样,你能承受一定数量而不致死去。”
这句话说的真好。

我在想,我似乎也曾经有过Rob那样的动机。但我坚持不下的理由是我无法忍受孤独。我无法让心灵空窗。哪怕为此我必须付出我之前所排斥的某些代价,至少我希望我不是孤独的。
Rob的力量来自哪里?他又足够强大吗?



我想,我又必须去找Johnson谈谈了。

3 ) 异类的悲哀

很久没有写影评了,久宅费烂,半年内烂片倒是看了一堆。
浩翔叔说过的烂片的好处我全享受过。偶尔看部好片,成了大事。恨不得沐浴更衣,焚香祷告。
浪荡子这名字其实起得有点名不符实,叫伪浪子估计会更合适一点。
巴比看上去放荡不羁,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其实过得挺惨。
所谓的惨不是指他有钱没钱。与这个没有一毛关系,而是活在夹缝中的感觉实在不好过。
影片的前小半段用小小的篇幅讲述巴比的工作,朋友,和恋人。
巴比的工作他不太满意,觉得像狗屎。弹钢琴的手拿来摆弄钻头,他有理由不满意。
巴比的恋人他不满意,蕾依就是那种典型的胸大无脑,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心地善良。除了长相不坏,心眼不坏基本上一无是处的经济适用房。巴比觉得他们之间并不交心,既享受着蕾依给他的温暖和感情。又打骨子里看不起人家。他几度的把蕾依惹毛然后再挽回。并不见得他有多爱蕾依。而是除了蕾依,根本没有人会在意他的死活。没人崇拜,没人关爱,也没人肯定。要论持才自傲的话。他还不够格。只是像大多数人一样自已太把自已当回事而已。
巴比的朋友他也不太满意,虽然和艾尔顿一块吃喝嫖赌。但是他也看不起艾尔顿。把朋友的生活和价值观看得一文不值。对朋友住拖车养怀孕女友的事情大放阙词。
有这么多不满意,生活是很难开心起来的。连蕾依这种死头烂眼的恋人都觉得巴比喜怒无常的让人难以接受。
放荡不羁的背后。巴比只是个不能融入社会的可怜虫而已。
电影中的人都不会去思考社会的合理性和对自已存在的位置进行怀疑。这是个大命题。个人很难解答。所以大家干脆选择不去做这个选择题,该干嘛干嘛。也不为这种有的没的事情闹心。
艾尔顿为了生活,(当然也有可能为了好玩)抢劫过加油站,把女友肚子搞大了就住拖车里养她。事情是干了。单也买了。他抢劫加油站知道会被捕。也没有为养怀孕女友犹豫不决。事情的过程和结果他都觉得理所当然。他觉得巴比把人家的肚子搞大也是需要买单的。而巴比就不这么觉得。他对此持怀疑态度。不是买单不买单的问题。而是觉得蕾依怀孕是她怀孕。那是她的事情。与自已关系不大。这么一来,买单的合理性就动摇了。他有了受害的感觉。他也不愿意让女友住拖车。他怀疑那种生活的幸福程度。其实住拖车没什么。买单也没什么。只是两人角度不一样。得出的结果也就截然不同。
片子中这种事情还出现在凯撒琳和巴比的对话里面。同样是一个屋。凯撒琳觉得青山碧水,风景如画,并没有觉得有何不妥。而巴比觉得这地方简直无聊死了。引申开来就是凯撒琳觉得自已的生活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和巴比偷偷情顶多算是调剂一下。同样是吃火锅,凯撒琳只是觉得锅里得加点粉丝。而巴比则怀疑生活本身是吃不得的锅底。所以凯撒琳无意和巴比长期鬼混。并很干脆的划清了界线。因为她对巴比的行为模式很了解。也没什么兴趣陪他玩。成本太高昂了不划算。
扯远了。再回到巴比这个人本身上来,他对生活不满来缘于不满本身。
他本身是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但是觉得那种生活极度的无聊,和自已严肃的父亲也合不来。于是拍拍屁股离开了,但是成长的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给他的烙印很重,他虽然赌博滥交也没什么道德观念(毫不犹豫就把自已的嫂子给干了),但是他看不起没有什么文化和品味的恋人。也觉得住拖车谈幸福是件扯蛋的的事情。这种教育给他带来的影响还在于让他没法坏得彻底和没有底线。他这种放荡不羁仅仅是流于表面,性质和艾尔顿抢劫加油站的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巴比本身期望变坏或者是想用这些行径来摧毁一些束缚自身的东西,艾尔顿抢劫根本不会去思考抢劫本身好坏的性质问题。他要抢劫加油站只用考虑一个成本和回报的问题。而巴比要去抢个加油站还要和他受到的那些教育,观念作斗争。心理成本是非常巨大的。巴比抛不下怀孕的蕾依并非因为良知神马的。而是他抗衡不过他以前接受的价值观。所以他异常不爽。。做出了各种过激动作。
片子中还有个场景也是神来之笔,巴比看到蒂妲和自已姐姐亲热的场景以后勃然大怒,并与之肉搏。这一点可以看出他门第观念相当的重。当然了。挨了一通臭揍。最后瘫软在那里。把巴比的无力和徒劳感描画得淋漓尽致。
巴比最后和已经中风的老父哭诉。也是一种生活的无力感。说的虽然是他和恋人的事情。其实也就是生活给他带来的沮丧感。他不能接受艾尔顿的生活,对搭便车的同性恋人和蕾依的冲突冷眼相看。他对言语恶毒的中产阶段老处女恶语相向,他否定的和怀疑的是生活本身。不管是哪一种生活。他总能鸡蛋里挑出骨头。他想要提艾尔顿的自由自在加卡尔的物质,蕾依的死心塌地加上凯撒琳的惺惺相惜。这种理想主义让他痛苦得理所当然,也不值得同情。
电影海报就是巴比在搬家车上弹琴的情形。本身就是个悲剧吧。

4 ) 看片笔记——《Five Easy Pieces》

1.在路上是反文化运动从垮掉的一代那里继承来的传统,这片总得来说还是那个传统在70年代的延伸,不过到了本片,运动已经普及到离家出走的上中产青年。2.其实新好莱坞开始的当口counterculture就已经在向下衰落,早已预感到他们会blew it。3.为什么要上路,其实分为两派。一拨是Easy Rider,他们被塑造成了现世的耶稣,漫无目的的出发,靠远行来传播他们的爱,靠牺牲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另一拨人,就是本片这种,觉得能在路上找到意义,找到爱的,或者说可以逃避意义逃避爱,但是他们中的一些其实是丧失爱的能力罢了。4.其实最有意思的是阿甘正传,新自由主义开始的保守15年之后,提供了另外一种保守主义的视角回头来看待这段历史。阿甘,这个不曾愤怒与敏感的青年,也在70年代的时候漫无目的上路奔跑,耶稣式的造型也曾启示一批追随者,最后又漫无目的地停下脚步。阿甘正传对待那段历史的态度比较暧昧,不能回避又不能总结,干脆就来个无因无果。另一个例子是《大鱼》,本片可以看作是对父辈愤怒青春的重新诠释,它的意识形态编码忽略了当时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动与时而激进暴力的社会运动,而将其归结为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追求爱情、缔造传奇之旅。这种编码完全消解了当年的左倾倾向,绝对比暮光系列还能代表新自由主义的叙事策略啊。

5 ) 无法逃离的孤岛——兼谈真性情与假自由

“对于垮掉的一代来说,魔鬼就是资产阶级的传统,社会的矫揉造作和穿着灰色法兰绒套装的男人”——鲍勃迪伦

友情提醒:以下评论与电影仅有一毛钱关系

在看Five Easy Pieces的时候能让人很自然地想起七十年代的“身份危机”,但我首先想到的是垮掉的一代,其时男人女人衣着不整,行为不拒,吸毒当吃饭,性爱当喝水,但如果仅仅将垮掉的一代看成只有这种骄奢淫逸的作派那就完全错了,外在的不羁放荡仅仅是迷惑,甚至每一个垮掉派的精神世界都要比常人饱满富足,垮掉的一代不止标榜裸体的午餐,嚎叫的人生,在路上的生活,他们摒弃传统束缚,遵照心灵自由,对萨特的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贝多芬的田园命运也完全不陌生。而且我至今认为垮掉的一代是历史上人与人交往表现最真性情,个人自由度最高的一代。

在电影中,尼科尔森与伙计在油田就生育意见不合,立即shit,fuck,脏活破口而出,这在垮掉派中屡见不鲜,甚至不乏拳脚相加,但转眼立即和他称兄道弟,笑逐颜开,丝毫不妨碍和他的交情,少有怀恨在心的,过去就过去了,直勾勾,坦荡汤,不管这人和你关系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所以当便衣来抓捕犯科的伙计时尼科尔森不问青红皂白,上去就给便衣一拳。但中国教育以及政策的导向是,不折腾,要和谐相处,不管那人与你言语冲突还是肢体冒犯,你都要尽可能忍让,刀架脖子上还得忍。实在忍不住了就给你来阴的,"你给我等着“,反正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在农村我给你家养鱼塘的水全放掉或在里面倒上十瓶农药,在城里,我找几个人把你上幼儿园的孩子吓唬一顿,在你汽车上作画,等等。这是中国特色,光明正大四个字只属于公堂的匾额或者教科书。当然全世界都有类似呼啸山庄里希斯克利夫那样的人,要是遇到了你就自认倒霉吧。

所以中国人做人处事全部小心翼翼,不管干什么都要三思而后行,以尽量不得罪人为己任,游移均衡,与人相处常常昧着自己,公说有理你点头,婆说有理你哈腰,或者当有人与自己明显理念或原则不同也要三缄其口,莫不知,两面不讨好自己活受气不说,更是明哲保身活该受气。

抱怨归抱怨,细想似乎中国人又不具备宰相气量,和人争吵之后说不定就从此两两相望,老死不相往来,加上死不认错的韧劲,人与人关系在表面蜜糖,背后一枪中有条不紊地进行。

我常与亲密的人说,如果遇见对你大为光火的人应当感激他/她才对,就怕那种一杆子打不出一个闷屁的人,他们一出手往往给你造成的就是暗伤,即便不致命,也会让你元气大伤。至于一辈子豪不与人红脸,逢人堆满笑的人,你赶紧远离为妙,其人要么是专业以卖笑为生的,要么在笑里藏着刀。因此每与人聊起红楼,说到宝钗,我对她总也提不起好感,曾经细翻红楼里与宝钗相关的每一个场景,希望自己能尽量少带情绪,但我自始至终都是同情宝钗,但也仅仅限于同情。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忍不住不得不提,在中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往往比没受过教育的人更虚伪,更做作,同时他们也是将自己掩藏最深的一类人。想必看官们都有经验,接受了教育的人要是经常把JJ,操,等下半身词汇挂在嘴边,你在父母或旁人眼里就是流氓,就是没教养,就是书白读了,就算你骂娘的冲动如滚滚火山也要憋在心里,让它只能喷涌在肠子里。更有甚者,在中国不管老子如何作奸犯科,家丑不可外扬,儿子要是敢骂老子一句免不了会被视为大逆不道,要是儿子把老子告上法庭,那儿子就等着众人口诛笔伐吧。这当中固然有普通人对教育过高期许的因素,但根本上恐怕还是贵国道德,传统等对人性情根深蒂固的压抑。

基于对真性情的压抑,剩下的也就是充斥着假仁假义,明哲保身,造作的虚伪,暗中的报复,如此看来下面还何谈自由?以下省略2000字。

附小诗一首:

马路工作者

抛弃显赫的家世
去寻找潦倒的圣地
抛弃唠叨的女人
去寻找安宁的爱情

找到了泥泞的脚趾
肮脏的婚姻

扔掉遮羞的衣服
为阳光和肉体毫无保留地贡献大餐
扔掉宝石的装饰
大庭广众下亮出灵魂的斑点

如果世上有东西可以称作美丽
那么只有两个字——真实!
如果世上还有真实
那么只有这几个字——虚构的真实!

6 ) 路上的歌

当罗波从加油站的厕所里出来,我们注意到他没有穿外套,现在看来,某种意义上说,妻子如衣服,那么他的确是把他的妻子扔在加油站了,被他这样扔掉的女人,也可能根本就不仅片中的女人一个,抱歉名字都忘了,珍妮,瑞秋,或者其他类似美国女人的名字吧,正如中国的莉,莎。

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探讨这个罗波的问题,就像片中在他的家庭里谈论所有批判所有的那位女博士一样,指手画脚,给人扣帽子定性,然而天晚了,大家也都累了,就不要这样了。

命运,似乎这样直接说出这个词,就已经是在逃避这个词了。逃避掉一种固有的,不受任何人的主观意识转移的,我真不想这么说,但命运,就是一种无法抗拒的选择,也好,非此即彼,无法逃避。

逃避,罗波在父亲的轮椅前,告诉他自己从来没有和她达成过共识,妥协或者诸如此类,他只是在开始,只是在一个又一个开始中期盼能够碰到一些好的事情,好的希望,进而逃避一种固定的命运,抑或逃避自己,逃避自己作为一种自己的选择的后果,当然可以很轻松地指责他所有东西,然而,他在洗手间镜子里看到的,并不是他自己。

而他在临行的那辆大卡车里对司机说:我很好,很好~说这话的时候他并没有看着镜头或者前方,而是看向自己,在给自己找到另一次的希望。

7 ) 垮掉的一代

《五支歌》five easy pieces1970美国导演鲍勃.拉斐尔森bob rafelson&4项奥斯卡提名,最佳影片&男主尼科尔森&女配凯伦.布莱克&原创剧本,但没赢得一项因为遇到了最佳影片《巴顿将军》,《陆军野战医院》/导演制作了关于美国男性成年人的三部曲,疏远的儿子《五支歌》—到兄弟《美人迟暮》—再到父亲《血与酒》,所有都有尼科尔森但都不能和《五支歌》相提并论,还有匈牙利的摄影师科瓦奇,可能是缺少了才华横溢的编剧伊斯特曼。/尼科尔森扮演的罗伯特·埃罗伊卡·杜佩亚,昵称Bobby Dupea 鲍比杜佩亚,石油钻井工人在加利福尼亚的油田工作,喜欢打保龄球,和女朋友住在一起,凯伦布莱克karen black扮演的雷耶特Rayette是一位痴迷乡村音乐的女服务员,但尼科尔森害怕对女朋友许下承诺,即使女朋友怀孕了也是通过bush向他传达,他的朋友是billy green bush比利.格林.布什扮演的Elton埃尔顿,一个友好的乡下石油钻井蓝领工人,经常发出令人难忘的爽朗笑声,但平平无奇的elton居然是个抢劫加油站被捕的大盗,即使Elton已经结婚妻子怀孕,但他们还是不负责任地在晚上外出喝酒搭讪女人甚至4p ,但很明显他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elton让他也生个孩子玩玩尼科尔森觉得这太荒谬;和埃尔顿一家去打保龄球,尼科尔森帮忙抱了下他们的孩子,明显他对孩子很不适,他还没有准备好承担孩子的责任甚至是想法;同时尼科尔森比周围人都独特:当他&埃尔顿elton堵车时,鲍比扔下自己的车,向朝着他鸣喇叭的人&车,甚至是车里的狗,猛犬一样呲牙咧嘴地大喊大叫,这里把我逗乐了真是全剧笑点,尼科尔森发现一辆卡车后座上放着一架钢琴,然后他爬上卡车,把手指放在琴键上开始全身心弹奏以至于他没有听到elton在卡车后面大声警告他坐着的卡车即将变道开往另外一个岔道,另外一个不同方向,这里观众第一次感到疑惑,这个蓝领工人这个无礼的流氓在咆哮后的几分钟却如此专注优雅地弹奏肖邦,如此戏剧性反差方式塑造角色个性。剧本引用古典音乐来构建故事,比如尼科尔森的家族名字,电影使用5首古典音乐:在卡车上演奏肖邦的《F 小调幻想曲》&尼科尔森看着妹妹在录音室演奏巴赫的《幻想曲与赋格》&哥哥卡尔和凯瑟琳演奏莫扎特的《第九钢琴协奏曲》 &应凯瑟琳要求由尼科尔森演奏肖邦《E小调前奏曲》Prelude in E minor. Op28. No4,在波兰斯基的《钢琴家》配乐&尼科尔森&凯瑟琳发生性关系后短暂播放了莫扎特的《D小调幻想曲》,这些都是流行常见的钢琴曲但绝对不是简单作品,但都是给音乐学生练习需要掌握的,尼科尔森可能是这个音乐世家里最有才华的人但他对这个家庭所代表的一切都嗤之以鼻,他在逃离这个家庭提供的舒适。家族的名字&音乐联系在一起,尼科尔森角色Robert Eroica Dupea 的中间名&贝多芬第3交响曲的流行名称相关联,妹妹名字Tita是 Partita 的缩写,音乐中一组乐曲的缩写,哥哥Carl 的中间名是 Fidelio ,贝多芬唯一一部歌剧的名字,库布里克后来在《大开眼界》也用了这个名字。后来尼科尔森走进一家录音室,罗伊斯.史密斯Lois Smith扮演的Paritia帕里蒂亚一个神经质的女人正在弹钢琴,录音师开玩笑说她缺乏才华,尼科尔森怒视着他们,原来这是他的妹妹,实际上尼科尔森来自于一个富有的音乐世家,每个家庭成员都以不同的生活方式:妹妹罗伊斯.史密斯尽管没有天赋但仍在参加比赛,拉尔夫.韦特扮演鲍比哥哥卡尔拉小提琴,卡尔疏远又亲近的对待他,并和威廉查利扮演的父亲一起生活在家里,尼科尔森离家出走,一生都在摆脱他的才华&他的家庭,然而当罗伊斯说父亲2次中风可能命不久矣时,尼科尔森决定矛盾又犹豫地回家看望父亲,对尼科尔森而言这并不轻松,怀孕的女朋友karen black也想和他一起去,即使她没有明确要求,尼科尔森曾经想狠下心一个人回家,但当他强壮镇定坐在驾驶室准备点火时,却突然发狂似地失控狂砸方向盘,并旋而下车不情愿地去接karen black一起回华盛顿家,我认为这段是全剧的神来之笔,完美诠释了一个男人的矛盾又无可奈何又失控的心态,又滑稽又令人心酸,相信每个成年人都有过这种经历。从加利福尼亚开车到华盛顿路上他们载了2个搭便车的人,海伦娜Helena Kallionetes&托尼.巴西尔Toni Basil,海伦娜喜欢污秽dirty电影,4个人途中到餐厅吃饭时,尼科尔森在餐厅菜单上没有煎蛋吐司这种组合的情况下的点餐习惯,想要一份比菜单上的固定套餐更精致的食物时被告知无法修改导致鲍比失控掀桌子,透露之前他上流生活吃精致早餐的饮食习惯。中途尼科尔森让凯伦布莱克留在汽车旅馆,自己一个人回家,尼科尔森在他富有的家庭中显得格格不入,就像他&朋友bush在油田时一样,他&哥哥卡尔的二婚未婚妻凯瑟琳·范·奥斯特,一个有品位有风度的钢琴家,趁着哥哥外出引诱了嫂子,但嫂子对他有未来的想法嗤之以鼻“你是个奇怪的人,如果一个人不爱自己不尊重自己,不爱自己的朋友家人工作,他为什么要ask love要求它呢?”这里我理解是借着凯瑟琳来回应尼科尔森向父亲的独白里的东西,实际上凯瑟琳也是个只爱自己极度自我的人,当她前夫时说出了很伤人的话“他是个没有魅力的人”然后遇到他哥哥又觉得“卡尔点燃了我的生命”就毅然决然的离婚丝毫没有犹豫,但现在又仿佛对他哥哥有些失望似的,然后凯伦布莱克在晚餐时乘着出租车来到了他家,做出了乡巴佬的愚蠢语言行为让尼科尔森很丢脸,当一个牙尖嘴利的沙龙女学者艾琳戴利贬低嫂子时尼科尔森辩护“你甚至不应该和她在同一个房间里,你这个自负的老处女”,尼科尔森把父亲的轮椅推到无人的海岸线上,他向父亲讲了一大段独白来解释他的所作所为后崩溃地泪流满面,这段尼科尔森演绎得很精彩也是电影核心所在,他对他的钢琴演奏从来没让父亲满意很自责,他对自己过一种失败生活很自责“我不知道你是否会特别有兴趣听到关于我的任何消息我的生活,我的意思是......我把它作为一种你赞成的生活方式......我想告诉你为什么...我的意思是我经常四处走动,因为当我留下时事情往往会变得糟糕,我正在寻找幸福的开端…你还好吗?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蒂塔建议我们试着达成一些谅解... 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道歉,无论如何我们都知道我从来没有那么擅长,我很抱歉没有成功。”这是尼科尔森在电影中始终隐藏的真情实感的唯一流露。尼科尔森出色地把鲍比表演成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一个迷失困惑但有趣的人,一次又一次试图找到可以让自己幸福的地方,但每次现实都打碎了他的幻想,没有一个环境让他感到舒服,他被困在职业&角色&野心&社会阶层之间,电影展现了鲍比让人失望&不能指望&行为不端&没有成就的生活,电影中唯一公开批评他的人是最不了解他的Elton&嫂子,他的家人&女服务员女友都选择忽略或者原谅他的缺点,但他无法原谅自己,他比无缘无故的反叛者更具有自我意识,电影unhappy ending存在主义的结局表明有些人注定要流浪一生。在 1970 年前后美国电影都以英雄为主的固定情节,这部电影融合了约翰·卡萨维茨的个人电影&兴起的新电影运动,可以说这是第1部圣丹斯电影,也是好莱坞最后一个黄金时代的最好电影之一,爆炸性的笑声&深深的沉默。在 1970 年前后美国电影还都以英雄为主的固定情节。/结尾尼科尔森在洗手间看着镜子中的自己,决定再次放下一切,打破最后的社会依恋,把雷耶特&汽车&个人物品留在加油站,让卡车司机带他离开,会是哪里呢?卡车司机说是寒冷的北方,华盛顿北部是加拿大或者阿拉斯加,之前搭便车的女人说过阿拉斯加是唯一干净的地方。西方社会正在发生变化,新时代开始的根本问题,一个人眼中旧的价值观被彻底颠覆,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变成一种幻觉,遭受毁灭性的崩溃时该怎么办?这些令人不安的问题就像一条贯穿新旧好莱坞电影的线。《逍遥骑士》Easy Rider点亮了five Easy Pieces,但导演Rafelson &编剧Eastman 的电影是人性化的,把《逍遥骑士》的反主流文化诗意换成蔑视&叛逆。/电影名字是他小时候一本钢琴练习册。/摄影是匈牙利人拉兹洛·科瓦奇Laszlo Kovacs,他还拍摄了《逍遥骑士》《车轮上的地狱天使》是最好的摄影师之一,摄影师留下了很多某些名场面,比如《逍遥骑士》中尼科尔森在摩托车后座上戴着金色橄榄球头盔的镜头。/最好的美国编剧比如霍顿·富特( 《温柔的慈悲》《杀死一只知更鸟》)&欧内斯特·莱曼(《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卡罗尔·伊斯特曼eastman(笔名阿德里安·乔伊斯Adrien Joyce)也是出色的编剧,他编写了最初剧本;Bobby这个角色部分基于导演 Bob Rafelson拉菲尔森在伊斯特曼修改之前的剧本初稿被描述为导演的自传体,尼科尔森在电影中穿的许多衣服都是导演拉菲尔森自己的,有他达特茅斯大学时的黑色高领毛衣;在伊斯特曼的原始剧本中凯瑟琳是一位年长女性,但导演拉菲尔森变成了一个年轻美女;最初剧本里尼科尔森的母亲之死是他任性行为&家人疏远的催化剂,在电影中没有提及而且尼科尔森疏远的原因也很模糊;导演&Nicholson 之间在如何表演和父亲独白时存在分歧,导演想让尼科尔森泪流满面,尼科尔森不想,他们决定先表演看看会发生什么,尼科尔森确实哭了,这个场景只拍了一次;eastman最初的结局是尼科尔森把他的车开下一座桥,凯伦布莱克在事故中幸存下来,但尼科尔森死了。/杰克尼科尔森为鲍比对父亲说的独白写了一些台词。/尼科尔森在卡车上弹的钢琴曲是,肖邦E小调前奏曲Prelude in E minor. Op28. No4,沃伊切赫.基拉尔;肖邦的 F 小调幻想曲?;尼科尔森辞去他的石油钻井工作时,背景中机器发出的响亮的呼呼声,乔治·卢卡斯 George Lucas在《星球大战:第四集 - 新希望》1977中的垃圾压缩场景中使用了相同的音效;/交通拥堵的高速公路是在加利福尼亚州贝克斯菲尔德附近的 5 号州际公路的未开放路段拍摄的。/1970年代“新好莱坞运动”创始人之一,电影《五支歌》1970 &《马文花园之王》1972 &《邮递员总是按两次铃》1981 ,还是流行乐队&电视连续剧The Monkees 1966创始人者之一。/美国新好莱坞运动New Hollywood美国新浪潮,1967 -1976 年内因1美国政治社会动荡不安:肯尼迪遇刺的&内因2价值观念危机:种族平等;民权运动;催生“垮掉的一代“;受众变成了青少年,青年亚文化的兴起,这种强烈的反叛意识追求新价值观念,剧烈冲击着社会旧体制旧观念。外因:经历了40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50年代法国新浪潮运动等欧洲民族电影的兴起&电视等新媒体的诞生,使旧好莱坞制片厂体制很难满足对新商业美学电影的观众诉求,好莱坞电影衰退,开始从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的生产方式,进行电影技术革命变革,比如宽银幕&立体电影&嗅觉电影等。特点1颠覆陈旧价值观念:新好莱坞电影中人物是传统意义上“邪恶”的化身,看不到正面的正义的英雄形象,反而是反抗社会破坏道德秩序&脱离世界准则,甚至站在法律法规公平正义的对立面成为犯罪分子,但他们并不是可恨的大恶人同样有平常人的真性情,有时善良亲切富有同情心,他们企图实现社会灌输给他们的幸福神话,甚至具有某种社会美德,于是象征安定和平&传统秩序的对抗者给人一种没有人情味不讲原则的道德杀手的感觉,比如《邦尼和克莱德》。特点2追求影片内容的真实性:新好莱坞的特点深受欧洲电影运动美学观念的影响,新好莱坞制片厂不再固守搭设的虚假场景里展开叙事的惯例,而更新电影创作的美学技巧,用实景实地为影片增添可信性真实感,摘取生活中戏剧性因素,比如杂乱老旧的房间&潮湿肮脏的城市街景&阴暗不均的灯光&俗气破旧的服装饰品&无法避免的环境音响,这些元素不但为导演强调故事的现实意义,更为导演安排戏剧式模式提供了可靠的真实逻辑。另一些导演更关注影片内容的真实性,去除理想主义的电影故事的叙述形式,使影片本身更接近现实世界的本来面目,不遵循田园梦幻&神话原型的故事讲述手法,追求崭新的客观真实的叙事内容。特点3使用新的电影语言:新一代电影导演的崛起,伴随着新电影语言的发展,影片往往呈现不拘一格的拍摄风格,不仅运用电影技术实现视听效果,而且追求一定的戏剧性间离效果,显露出人为加工的编造痕迹,不掩饰使用电影手段,而有意为加强影片情绪渲染强化故事节奏,运用不常见的电影拍摄&剪辑技巧完成丰富多变的视听效果,增强声音画面之间的冲击力。新好莱坞导演意识到音响强有力的表意功能,不再使用为加强情节的情感力量的传统的无声源音乐,有声源的音乐渗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使情绪烘托更自然动人。特点4借鉴欧洲电影创作手法:学院派电影导演从不掩饰喜爱欧洲艺术电影大师,伍迪艾伦公开宣称伯格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导演,受此影响拍摄了《我心深处》这部伯格曼式的现代主义影片,科波拉拍摄《教父》后模仿(安东尼奥尼是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导演,公认电影美学上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安东尼奥尼的《放大》拍摄了同样类型神秘主义著称的《对话》,阿瑟佩恩的《邦尼和克莱德》简直就是戈达尔《疲力尽》的翻版,从主角设定&故事叙述方式&影片结局&整体构思,都和《筋疲力尽》相差无几。历史作用:新好莱坞本质是改革改良好莱坞,融合重建而不是颠覆推翻,好莱坞永远是好莱坞,一万年不动摇。历史作用1生产模式基本不变,新好莱坞的制作生产模式被新一代导演继承延续,原有的电影制作流程没有改变,各个工作职位分工明确、权责分明,根据传统生产环节按部就班完成技术任务,受美国作者电影理论的影响,旧好莱坞制片人被削弱,老一套的明星制营销机制依旧大行其道。历史作用2经典叙事模式不变:虽然很多电影表现出作者电影的风格,这种向欧洲他国借鉴的经验并不能改变好莱坞在叙事手法上仍然依靠经典叙事模板,创作表象上千人一面的电影剧本,实质还是强调经典叙事的核心观念,其他叙事形式最多是小插曲,在叙述结构上基本没有突破陈词滥调的3幕剧模式(好莱坞电影剧本写作的流行方式是在写第一稿之前,先建立影片的卡片系统,每张卡片写出一个场景的内容核心,一些好莱坞编剧用3种不同的颜色的卡片写剧本的开头&发展&结尾3个部分),传统类型片的根基没有松动。1960年代世界各国受法国新浪潮的冲击,开始探索电影艺术的表现力,这时期最引起关注的是新德国电影&新好莱坞电影,它们的共同理念就是要求更新电影语言的种种表现形式,打破传统的制作流程,表现多元化价值观念,反抗模式化僵化的电影形态。虽然这些电影运动中的旗手们未能长久维持原有积极热情的创作实践,但是他们以先锋新潮的艺术观念创作的艺术作品却对未来电影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新好莱坞运动的发展划分3个阶段,第1时期:探索阶段。1960年约翰卡萨维茨拍摄第1部剧情长片《影子》别具风格电影同时是导演脱离旧好莱坞制片体系,自筹资金自组班子的独立制作电影的代表作,影电影不讲究奢华昂贵的布景&服装,没有大制片厂明星的鼎力加盟,电影本身的内容朴实未加工的生活质感,粗颗粒的摄影风格给观众亲切纯净的视觉影像,叙事形式不拘一格,摒弃类型片概念以及“三一律”等戏剧规则的限制,这是自成一家&自成语法的实验性电影,2年之后新好莱坞另一部标志性影片《午后的枪声》诞生,导演山姆派金帕解构西部片类型的反讽电影,导演运用传统西部片必需的元素去反西部片惯例模式,电影预示着好莱坞类型片神话之外的另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电影制作趋势,1967年阿瑟佩恩拍摄了真正意义上的新好莱坞电影《邦尼和克莱德》改造类型片以适应新时期观赏风潮,并且成功实现了这个目的,阿瑟佩恩深受法国新浪潮艺术理念的影响,创作了一部反传统观念&反主流文化的典型性作品,影片叙事推进中时时处处可见戈达尔《筋疲力尽》的影子,自始至终没有行动目的性的主角,无动机基础的犯罪行为,深刻反映了当时美国青年漂浮不定&迷茫焦虑的社会心态。另一部代表新好莱坞的《毕业生》讲述毕业生本杰明被女朋友母亲诱惑上床失去女友,一心挽回爱人的故事,封闭压抑的长焦距摄影&大胆求新的音乐,展现丰富了新好莱坞电影的整体风貌。第2时期:黄金阶段。1969年新好莱坞诞生了一部经典的公路片《逍遥骑士》由丹尼斯霍伯自编自导自演,独立制作的低成本高票房的范本,讲述美国“垮掉的一代”的真实生活,导演准确细腻&直率深刻的把握了美国青年的内心状态——无止境流浪&无止境漫游&随遇而安&最后毫无理由的被同类青年开枪击毙,无情揭露“垮掉的一代”垮掉的根源是自取灭亡,这一时期战争电影渐成燎原之势,最早最成功的是朝鲜战争为背景的《陆军野战医院》导演罗伯特阿尔特曼黑色幽默风格的闹剧电影,借着荒谬不堪的医院日常生活尖锐批评了美国军人懦弱好色贪婪的本质,辛辣讽刺战争是无理性的近似胡闹的人类罪行。第3时期:退潮阶段。这一时期代表导演是学院派出身的科波拉&斯科塞斯&伍迪艾伦&威廉弗莱德金等,他们既系统学习过电影产业知识&电影艺术基础,也充分进行了拍摄实践,科波拉1972《教父》至今高居各类电影排行榜前列,影迷专业影评人给予高评价是因为教父既非一般意义上的黑帮片,也非儿女情长的煽情情节剧,而是一种混合剧情片&强盗片&爱情片种种类型的新类型片,它既能满足普通大众的猎奇心理,又能给青少年了解黑帮生活,一条黑帮争斗的故事线索交叉讲述家庭兴衰的感情线,最吸引观众的是像好人的坏人&像坏人的好人之间的你争我夺,杀人如麻的大魔头言语表情流露的细微情感打动观众(我们中国缺少这样有人情味又远离伤痕主义的电影),科波拉大胆的尝试促成了神秘主义的《对话》,本片几乎是仿照安东尼奥尼《放大》表明彼时美国电影对欧洲影片的重视肯定,在两次摘得戛纳金棕榈大奖之后科波拉也难逃被体制收编的命运,开始制作俗套劣趣味的电影,即使试图在电影形式探索中体现自己的艺术个性也不能焕发第二春,科波拉可是成功编剧《巴顿将军》而正式入行,曾被称为美国新浪潮的旗手,擅长表现人的孤独&暴力。斯科塞斯是黑帮电影的重要导演,自传电影,喜欢利用人物内心独白&花俏摄影镜头&水平缓慢镜头。乔治·卢卡斯原来是导演后来成立卢卡斯影业走向幕后(制片、视觉特效),常和好友斯皮尔伯格互相合作,斯皮尔伯格电影可略分为:速食电影&高品质电影,商业化的速食电影能和观众对话,比如大白鲨&法柜奇兵:后者运用欧洲电影技巧,使好莱坞电影增添艺术成份,36岁时就有4部影片列入美国最上座10部影片之中。

8 ) 你是不是也觉得生活特没劲吧

文/帮主胡子

我一直很难坚信一些人和事情,而这些却和安全感什么的没有关系。《Five Easy Pieces (1970)》里放荡子一般的男主角无比忧伤又绝望的对自己痴呆的父亲说:“她始终觉得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达成了共识,而她也一直不肯相信我们从未交心。我能做的只有抱歉。”

整部片子老旧的画面,七十年代的音乐,发型,穿着,较少人的街道,通篇的树木,河水小溪。所有都符合现在流行的“怀旧”的矫情元素。但是真正开始代入我情绪的就是从男主角那句话开始,并且还是在影片结束前几分钟。

片中男主角并不爱女主角,冷嘲热讽,不搭理的冷暴力或许让很多人觉得不痛不痒,现在的小说,影视剧善于营造男主角一定吸毒以后染上了性病,而女主角在外面做小姐却始终爱着她的表哥之类的情节,这些情节让年轻人为之落泪,难过。

其实哪里有那么夸张,最难过的不就是“不爱你了。”“我还爱你。”

影片通篇表现出了一种“垮掉一派”阴影下的年轻人生活。却传达到人内心深处,那种绝望,无所事事,对生活的未来感到盲目,又有自己想法的感觉,不经意间让我开始融入影片。

我看到很多人在豆瓣上与别的网友嬉笑怒骂,老公老婆乱叫,好朋友之间的网络情谊,网上的好友数千个,网上的挚友数十个,现实生活中却只是一脸麻木的看着显示器在日记里,在博客里,在QQ里发出“日和”式的笑容,表情。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似乎一觉起来的习惯都是上QQ,开网页,我还记得有一个阶段,一觉起来给朋友打电话,打传呼,然后虽然说来也是一帮无所事事的闲人聚在一块,也没有什么事儿干,无非是跟谁家打牌,要么一群人瞎溜达,时不时的喝个酒,时不时的以真爱和“只对你有感觉”找个妞儿胡操一道。

也不知道哪儿来那些钱,反正要喝酒的时候肯定够都喝好,客厅里哥们儿们烟雾缭绕的打牌嬉笑,我在房间里如俯卧撑一般看着身下的女人。完事儿以后,皮带扣好,走出门叼着烟说:“谁赢了,谁赢了,傻逼,有你这么打牌的吗?”

偶尔喝多了打架,或者谁谁谁一个电话,一帮闲人就冲过去帮忙。似乎还有更多的情节,可是好像来来回回那段日子生活就是这样。

突然有一天,一个朋友退出了这个圈子,好像是当兵去了吧,后来陆陆续续各自为了生活的原因上班的上班,继续上学的上学,再就业的再就业,连以前的炮友一个个都好像突然洁身自好为以后做一个背景清白的好媳妇儿做准备了。

在鸡4八硬的难以附加,却被最后一个能联系到的姑娘在电脑里拒绝了以后,我突然觉得这一切真他妈没意思。

那会儿还没有这么多西藏情节,远方情节,我一个人买了去新疆的火车票,就是觉得没意思,去视察视察新疆的民族是否有一起民族大团结不分民族齐操逼的精神,顺便带去先进的呲妞儿经验。三天两夜的站票。刚上火车的时候我一个人带来20来罐啤酒,没有什么行李,左手拿着打开的一罐啤酒一边喝着一边找位置,右手提着装啤酒的袋子。

那是我第一次做火车,印象无比深刻,看着火车开动,内心给自己播了一首忧伤的曲子,内心故作矫情的说:“别了,我的故乡,别了,那些我熟悉的人们,别了,各种野姑娘。”那会儿搞得自己也一下子有点动容。

后来看到车厢里上来的异族面孔,各种维族,哈萨克族的脸孔,虽然我一脸忧伤略带麻木还有点儿孤傲感,其实那会儿心里想的是:“对,这他妈才来劲,新生活,我来啦!”

虽然后来我也没有操着孜然逼,没有操着冬不拉逼,但是的确生活美好,再回来之后整个世界观都改变了,当然这就是另外一个事儿了。

影片结尾,怀孕了的女主角去买吃的,车停在加油站加油,男主角跳上了一辆不知开往何处的货车,车上男主角一脸麻木僵硬的说:“没关系,我很好。”

货车驶向远方,淡淡忧伤的钢琴响起,让人回忆丛生,操,太他妈文艺了。下午吃油泼面去。该干嘛干嘛。


文章出处: www.huzibeer.cn

短评

算逍遥骑士的姊妹篇吧 前者形更散 五支歌从剧情捏合度上更完整 特别是结尾相当发力 BEAT一代的精髓 只有一直在路上

5分钟前
  • xjc_jovi
  • 还行

形势与肉体上的逃离。心却一直是座孤岛。总是以为离开去另一个地方就会有改变。塞车时弹钢琴。回家后弹钢琴。一家子弹钢琴。社会的矫揉造作。年轻人的愤世嫉俗。所谓理想追求寻找自我都不如父子间一场我言你不语的对话来的感人。

8分钟前
  • 好样的
  • 力荐

想想这样一部作品放到当代好莱坞会变成什么样子:主角必定会惹上麻烦,得到发挥才华的机会与伯乐的帮助,在一番心理斗争后顺应自己的天赋,或回到相貌平平的女友身旁(没错,说的就是《心灵捕手》); 然而这都没有发生.拉菲尔森好像和主人公一样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多处无必要的剪辑中可以看出他的犹疑――于是愤怒且疲乏的人物只得不停地从所在处逃逸,来到一个不是结局的结局. P.S.一大问题是尼科尔森显然长得不像音乐家(特别是与两位女主演相比)……另有一小细节:兄弟二人的中间名字是Eroica和Fidelio,明白地指向贝多芬.

10分钟前
  • JeanChristophe
  • 还行

这种迷茫、愤怒、选择逃避的状态,让人唏嘘却感同身受...

1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挥霍的天赋,垮掉的一代,孤单的灵魂;基调甚好,只是琐碎零散了点。

1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f161c7609f 像是宿醉后的白昼,和周遭隔开五厘米真空,你觉得该是放荡的时候了,却又只是哂笑。最好的时候是,上一辆陌生的卡车,卡车去往陌生的方向,索然无味的人事都已经远去了。杰克尼科尔森真是太好了。卡车已经离开视野的最终的画面让我深爱。

20分钟前
  • bloom
  • 力荐

五支歌,睡着了五次,节奏缓慢,叙事散乱,情节简单,翻译质量不佳造成一定的理解障碍,连床戏都不咸不淡没有波澜。

23分钟前
  • 寡狗
  • 较差

对这类故事无抵抗力。厌倦了资产阶级的无聊虚伪又无法融入琐屑平庸的工人阶级,夹层状态中渐渐失去归属与身份,只有在不断的逃避中才能获得片刻喘息。路途中蕾丝搭车客直视镜头痛斥消费主义,信仰阿拉斯加的净土,与前些年大量背离北上广涌入大理的文青如出一辙,故事总在反复。最后的嬉皮年代逝去后大量涌现此类描绘虚无探求、荒谬人生的电影,几乎是整个西方影坛的现象,但总为男性主导,这类故事我还蛮希望有性转版本的。从《过客》看到这部,三四十岁的尼科尔森几乎是为这类迷茫的追寻者角色而生的,七十年代确是属于尼科尔森的年代。

24分钟前
  • 阿茶
  • 力荐

对垮掉的一代没有太多的通感,倒是比较懂男主的窘境,出身音乐世界的他看不惯所谓上层社会的虚伪,又忍受不了低俗女友的聒噪,他离那个满腹牢骚的搭车女只有一步之遥,最终只能不停地逃避,逃得远远地……

28分钟前
  • touya
  • 还行

「奥博分支之选—编剧分支」自我厌弃想要逃离,不论怎么逃却始终被困在了蓝领和中产的阶级之间无所适从,陷入了周而复始的循环。这也是逃离最可怕的一点,终于下定了决心要去做一个新的自己,却不知道到底该做些什么。和父亲的对话表明自己需要一点指引,倒发现父母也一样爱莫能助。Bob在自己的故事里决定不了任何情节转折,只能被接二连三的事情不停地推入下一个循环。

31分钟前
  • FedoraNColt
  • 力荐

“ 一个不爱自己,不爱任何人的人,怎么能指望别人爱你。”★★★★

35分钟前
  • Q。
  • 推荐

3.5。关于垮掉的一代,与前一年上映的《逍遥骑士》同质,不乏独立气息。喜欢的两个段落:床上接吻随之镜头切到保龄球射出,直指性隐喻;堵车,跑到别人卡车上弹钢琴。

40分钟前
  • Cloud-D-Zoro
  • 还行

要是你还能说话,那就不可能有谈话了。life is such a bullshit which just let you down and down and down.

42分钟前
  • yxh66
  • 还行

看的时候平平无奇,看完之后稍有余味,说的可能就是这类电影吧。描绘着普通人的生活,而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如此琐碎、平庸,令人烦躁,令人失望。离开,在路上,远离熟识的人,呼吸正常。

4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离家的男主决定开始新生活,然而原生家庭已经镶嵌进他的基因,飞出笼子的鸟儿可能会饿死,沿途的风景都成为过往云烟,孤独空虚贫穷是自由的代价,也许某天他会找到他自己

48分钟前
  • 小熊QQ
  • 力荐

游牧般晃荡的无所事事,却又在大堵车的琴声中吐露出一丝雅致,但真相很快也就揭晓了,这不仅仅是一个试图逃离的人的故事,也是新旧好莱坞在互相遥望,也让影片自然地滑入回瑟克的领地。

51分钟前
  • TWY
  • 推荐

“我居无定所一事无成,我并不是在这狗屁的生活里追寻什么,而是在逃避,免得事情越变越糟糕,希望每一次新的开始带来好兆头。你懂我的意思吗?”

5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8.7/10。公路片:曾是上流音乐世家的古典音乐钢琴家、现是蓝领的男主在艰苦的工人阶级生活和虚伪的资产阶级生活间反复横跳的故事,“回家看望父亲”是故事的线索。电影摄影(色彩/光影/构图)精美、配乐舒适、其他各影像元素也很精准,床上接吻—保龄球射出的杂耍蒙太奇转场很有趣。

57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推荐

那天喝大了,逼着一桌人相信这是我40年前拍的……

60分钟前
  • 空船或桥
  • 推荐

罗伯·拉菲尔森导演,关于垮掉的一代。美国电影新浪潮,公路电影。CC给6,70年代的这批电影的封面造型都好统一。

1小时前
  • stknight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