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1 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2 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3 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4 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5 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6 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13 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14 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15 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16 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17 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18 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19 逍遥骑士1969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0:44

详细剧情

  比利(丹尼斯·霍珀 Dennis Hopper 饰)和怀特(彼得·方达 Peter Fonda 饰)用一次毒品交易的钱骑着他们的机车上路了,他们的目的地,是新奥尔良的狂欢节。在路上,他们经过了离群索居的波西米亚人群落,短暂逗留的数天里目睹了他们自由放浪但也贫穷困苦的生活。在德克萨斯州,他们仅因为行为举止诡异就被警察关进了监狱,在那里,他们遇见了律师汉森(杰克·尼科尔森 Jack Nicholson 饰),汉森帮助他们逃离了牢狱之灾,他们怂恿汉森同他们一起上路。抵挡不住内心的骚动,汉森同意了。三人来到一个保守的小镇,在那里受尽了居民的白眼。不受欢迎的三人只得露宿荒野,夜里,当地的居民乔装袭击了他们,汉森被打死。比利和怀特虽然震惊,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止他们前进的脚步。到达目的地的两人并没有感到喜悦,有的只是无尽的空虚,沮丧的两人打道回府,但令人意外的是,一个卡车司机和他的双杆猎枪使得他们的行程截然而止。  这是影史上最伟大的公路电影,也是为数众多的公路电影的鼻祖。

长篇影评

1 ) 一年前写的美学作业

  影片简介
今天,让我们回到60年代末的好莱坞。假设作为一个独立电影人,你手头已经有了40万美元的预算。那么,用这笔钱,你能拍出一部多少票房的电影?提醒一下,那时的好莱坞正面临著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1960年的年产量只有151部,七大影业债台高筑,裁员/并购不断,到1968年,来自电视台的收入已占好莱坞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一。面临艺术枯竭和经济停滞的双重威胁,区区40万美元,究竟能有何作为?     
夸张点,把这个数字乘以10,得到400万美元,是不是不可思议?然而更不可思议的是,这400万美元,连那部影片的票房零头都不到--它的实际数字,是2500万美元!!     那部影片,叫做《逍遥骑士》。     
1969年,《逍遥骑士》横空出世。这是一部充满惶惑,否定,叛逆和悲剧的存在主义式公路电影,就像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所描写的一样,……我与之交往的人只是那些疯狂的人,他们为疯狂而生活,为疯狂而交谈,也疯狂地寻求得到拯救;他们渴望同时拥有一切东西。这些人从不抱怨,出语惊人,总是燃烧、燃烧、燃烧,就像传说中那些闪著蓝色幽光的罗马蜡烛一样……影片中两个留著长发,奇装异服,带著毒品,骑著巨型摩托四处游荡的主人公,最后也像蓝色烛光一样骤然熄灭。在参加完一场公墓上吸毒者的聚会之后,向弗罗里达州进发途中,被一个路过的卡车司机莫名其妙的开枪打死。     《逍遥骑士》不仅是60年代美国垮掉运动的经典符号之一,更是开创新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分水岭。《逍遥骑士》的成功,在当时如同一场狂风暴雨席卷了好莱坞。各大公司和制片商纷纷请来顾问研究这一现象及对策,发现这一时期48%的观众是16岁-24岁的年轻人。调查的结果竟使好莱坞几乎在一夜之间淘汰了整整一代编剧,导演及行政管理人员,而换上了新一代的年轻制作者,利用年轻人与现存社会的矛盾,把革命制造成容易脱手的完美商品。     
而从根本上说,《逍遥骑士》这部没有明星的低成本影片(片中的三位主角,丹尼斯·霍普(身兼导演),彼得·方达,杰克·尼科尔森,当时还都是无名小卒),是60年代B级片影响下的产物.     本片导演更荣获1969年坎城影展【最佳导演新人奖】。

本文关键词:公路片 垮掉的一代 嬉皮士 音乐 好莱坞的新时代

  个人对影片的解析
人类的生存、发展,人类社会的所有物质的、精神上的探求和实践,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要使我们人类从一个阶段的自由走向新的,更高一个阶段的自由。但什么是自由?学院派的观点如哈耶克说:“自由就是强制的不存在,是对人类文明的状态的或者说是过程的描述”。无厘头的说法如:“有一天你觉的特孤独、特无聊、特无奈、特感伤,想做一切事情又懒得做一切事情,没有人给你电话或是来看望你,你也不想跟任何人联系……那么恭喜你,你获得自由了”。
鲍伯·迪伦在他那首著名的摇滚歌曲《答案在风中飘》里唱道:“一座山能存在多久,在它被冲刷入海之前,人们能够存活多少年,在他获得自由以前”。对自由的向往和探究,也是一切艺术形式的终究目的,披头士、猫王、毕加索、达利、凯鲁亚克、金斯伯格、福柯、崔健……这样的名单还可以列出一大摞。在电影里,《野性骑手》、《四百击》、《搏击俱乐部》、《我心狂野》等等都在向我们的心灵发问:自由,你到底在哪里?
1969年,我记得那一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1970年颁发)是《午夜牛郎》,但若论对后世电影工业的影响,则不得不提由丹尼斯·霍普和彼得·方达主演的《逍遥骑士》。这部讲述美国60年代嬉皮士生活的电影是好莱坞“公路片”的始祖,不仅影响了维姆·文德斯等一大批电影导演,更引导了无数在迷惘中挣扎的年轻人的心灵。影片上映后,片中最著名的道具——哈雷摩托更是声名鹊起,吸引了全世界前卫青年的目光。
我们的“逍遥骑士”是两个打扮得酷酷的嬉皮士,披散的长发、怪异的服装、锃亮的高把摩托车,怀特和比利两位“逍遥骑士”就以这样的形象在《寻找美国》的歌声中穿越了南部未拓的荒原,进行了一场反抗压制追求自由的长征。他们是毒品贩子,又是在夜幕的星空下大谈自由和外星人的哲学家;他们是嫖客,又是在“自由公社”里颇受欢迎的纯洁青年;他们是善良的“假行僧”,又是受人们厌恶与诟病的“社会败类”……这就是60年代的美国,战争与博爱同在,虚幻与现实互相抵触,精神与物质正在进行无休止的博弈。
整部影片就是怀特和比利的一段公路之旅,没有目的,没有方向,令我想起了凯鲁亚克的那部著名小说《在路上》,又令我想起了崔健在《假行僧》中的唱词:“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到黑,我要人们都看到我,却不知我是谁”。影片开始于一场毒品交易,二人狠赚了一笔,将钱藏在摩托车的油箱里就踏上了旅程。导演没有交代他们的职业、家庭和一切有关于他们的背景,路上的风景是证明他们存在的证据,“上路”是他们唯一的目的和意义。电影一半篇幅都在拍摄他们沿途的“路况”和风景,并且铺满了动人的乡村音乐和摇滚乐。总之,这部电影足够的公路,足够的摇滚,足够的乡村,足够的迷惘,足够的垮掉……
影片的前半部分,二人的口上说的目的是去新奥尔良参加“四月斋”的游行,但到了之后,却被莫名其妙地抓进监狱,幸得由杰克·尼科尔森扮演的律师出手相救。这也是个玩世不恭的主,放着好好的有头有脸的职业不做,偏要跟我们的主人公一起做嬉皮士,后来被一个小镇的人趁黑给乱棍打死。至此,二人大概也觉得人生无常,遂拿着律师留下的钱一起去嫖妓,带姑娘们到墓地嗑药、鬼混(这时导演的镜头好像也是嗑药之后拍出来的,经典啊!)。待二人再次上路,迎接他们的是毫无来由的死亡:一个看他们不顺眼的卡车司机向他们每人身上开了一枪,影片在《寻找美国》的歌声中结束。
怀特和比利为什么要“上路”?他们是愤青还是隐士?米沃什在发出“召唤什么东西,召唤什么人?”的问题之后说:“全能的上帝,盲目地穿过羊毛般的烟霾的地平线,朝向那永为话语所遮蔽的不可企及的小山谷,我们两人在那儿裸体跪着,被一个虚化的春天所净化……”看来,全能的上帝尚且盲目,更何况我们普通人。而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中所描述的理由则相对简单:我只喜欢这一类人,他们的生活狂放不羁,说起话来热情洋溢,对生活十分苛求,希望拥有一切,他们对平凡的事物不屑一顾,但他们渴望燃烧,像神话中巨型的黄色罗马蜡烛那样燃烧,渴望爆炸,象行星撞击那样在爆炸声中发出蓝色的光,令人惊叹不已。
影片中有一段深夜的对话令人印象深刻。律师说:“这个国家以前是个好国家,我不明白是哪里出了错”。比利道:“人人有鸡了,就这么回事,我们甚至进不了一家二流旅馆”。律师接着说:“他们害怕的不是你,而是你所代表的东西”。比利不解:“我们代表的只是人人都需要有个性的发型”。律师道:“不,你代表的是自由……”自由,这就是症结。律师又说:“谈论它和实现它是两码事,真正的自由是很难的,特别是当你被在市场上买卖时,所以别告诉人们你是不自由的,他们会以杀戮和做恶来证明你错了”……恕我引用这一大段的对话,但它们实在是太精彩了,三人在大麻的催生下谈这一段话,也需要我们在陷入幻境之时才能够理解。只是这是律师的最后一次高谈阔论,几个小时后他就死得不明不白。
人们再一次用杀戮和做恶来宣布我们错了。清醒的人死于非命,而昏噩的人始终掌握着话语权,他们用虚假的道德审判将我们一次次逼上绝路,于是我们没有选择,我们始终“在路上”。这就是答案。影片中除了律师,还有一大批逃避现世的虚假的逃逸者——同时,他们又是最勇敢的探求者——这是对60年代西方“嬉皮运动”最生动的写照。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自二战以来最为深刻严肃的历史时期,源于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传统信仰的缺失。那时,年轻人的迷惘和其与日俱增的社会责任感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在摇滚乐的催化下,年轻人开始融合在这个矛盾中,并最终形成了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一种完全自发而纯粹精神性的运动:嬉皮运动。
为了躲避现实世界中的“不利局面”,嬉皮们通常会逃往荒野地带,以便享受自然带来的“愉悦”、“深入”观察生活并尽享“自由之爱”。这些嬉皮们的生活聚集地被称作“公社”。“公社”就是人们分享财富、住所、共同劳动(或根本不劳动)的社区。他们居住的地方往往只是一些简单的房屋或帐篷,在辛勤耕作一天之后他们会在那里“栖身”。影片中,导演(也就是扮演大胡子比利那位)用大量篇幅描绘了这一场景。这里的建筑打扮得就像一个剧院,到处是“装置艺术品”和美国的星条旗,孩子们在自由地玩乐,大人都是快乐得一塌糊涂的喜剧演员。间或,他们在贫瘠的土地上播撒种子,渴望着最简单的饮食。导演用一个平移镜头依次展现了20多个嬉皮士的“光辉形象”,他们大都眼神深邃,留着马恩、卡斯特罗式的大胡子。他们既是满腹经伦的哲学家,又是逃避世俗的隐逸者。
《逍遥骑士》的伟大之处除了它代表着公路片、嬉皮电影和摇滚电影,它还是第一个用毒品镜头强烈地刺激我们神经的电影。在60年代,嬉皮运动、摇滚和大麻的关系如同亲兄弟般亲密。就像在奥立弗·斯通的电影《大门》里,大门乐队在演出的时候,观众扔上来的大麻卷烟几乎埋掉了脚面!


结语:
据说“逍遥骑士”的出现就像“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在万籁俱寂中从石头里面蹦了出来,也巧了这只叛逆的猴子也正适合这帮所谓“垮掉的一代”,“嬉皮士”的宗旨,总是反叛传统就是胜利。唯一缺憾的是他们没有孙悟空上天入地的本领,这就导致了在他们身上烙下了一些“消极悲观的”标签:消沉,迷茫,堕落,自毁。。。种种种种。他们在逆向地抗争,旅行或者沉醉于毒药,摇滚或者离奇的死亡。
  自由是什么?自由就是随时都可能死在路上。影片在拍摄最后一段时很荒诞的表现了他们的死,卡车上一个人试枪,像打鸟一样打死了一个,另一个追上前去也被打死。比之前“尼科尔森”被打死更加无动于衷的镜头,很冷酷地说着这一切,无声无语地说着。
   2012.6.12

2 ) 逍遥骑士——一对“自由”而又没有出路的可怜人

这是独属于美国垮掉的一代年轻人的电影,恐怕除了美国,再也没有国家能够拍出包含这么多元素的电影了:公路、嬉皮、摇滚、毒品、性,还有关乎于梦想。


“垮掉的一代”最早是在二战后出现的一个基本的文学流派,对后世西方文化的影响力是强大而又深远的。“垮掉派”文人对体验各种极端的生活方式都具有浓厚的兴趣(例如放纵的性爱和毒品等),他们也是美国知识阶级中权威和主流文化最激烈的挑战者。而出现于六十年代的嬉皮士们继承了50年代“垮掉的一代”的作法,以吸毒、性自由、怪异发型服饰来强调个人主义自由以此向主流社会反抗。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正处于一系列严酷的社会现实当中:谋杀丛生、越南战争、民权运动、经济衰退、政治危机等。“新好莱坞电影运动”就是诞生在这样一个“社会动乱、民主危机”的年代。


“嬉皮士”就是片中这两个年轻人怀特和比利,他们追求着在当时那个年代看来独特的发型和服饰:一个后背印有美国国旗的皮衣和头盔,另一个穿着嬉皮流苏皮衣,披着长发,二人骑着哈雷戴维森穿梭在公路上。途中遇到过和善的波西米亚人群落,也遇到过有共鸣的年轻人,也遭过主流社会人群的排挤。

片中另一个重要角色——律师乔治,就像影片中所说,身披“nice man”的外衣,西装革履,内心却痛苦无比,用酗酒来排解心中痛苦。最后正是这些相同点让他们三个走在一起一筒踏上寻找乌托邦的旅程。乔治死前对比利说的一句话:“他们不是害怕你,而是害怕你身上所代表的含义——自由,而他们会用杀戳和作恶来证明他们的自由。”于是他们最后都死了,把生命留在了寻找自由的路上。

对,主流社会将他们杀死在寻找自由梦想的道路上。杀死他们之前还用残酷的方式惩罚了这对嬉皮士。影片中以“未经允许参加游行”罪逮捕,这是对号称自由平等精神的美国极大的讽刺和嘲弄;三人在镇上一个小饭馆,忍受了警长等语言上的奚落和鄙视,而年轻姑娘对他们的喜爱更让警长等年轻人的愤慨更上一层楼,公然表示绝不让他们越过州界。于是,当夜他们被袭击了,乔治死于棍棒之下。不久之后,比利和怀特也死于陌生人的枪下。仅因为看不惯他们发型的与众不同。


正是这垮掉的一代,这绝望的嬉皮士们,因为年轻,才敢于上路寻找自由。因为迷茫,才去寻找活着的答案。正是因为绝望痛苦,才找寻逃避、精神麻痹的方法。而最后他们也明白了,这条路永远没有尽头,酸性的土壤长不出来粮食。于是他们谢幕退场了,退出这个混沌而又麻木不仁的世界,留下一连串的谜题鞭打敲击那些虚伪、自欺欺人的人们。

3 ) 我呼啸而来,嘎然而止——逍遥骑士

本来给这篇针对逍遥骑士(Easy Rider)的短文起了个很做作的名字,叫做68年的符号,不过IE崩溃让我对巴黎街垒和嬉皮士的联想统统作废。

还不如谈电影本身。


丹尼斯霍普,谁他妈还认识他,97年的生死时速不过是捧红了基努里维斯小生而已,谁认识那个搞炸药的疯狂警察?杰克尼克尔森,谁他妈还认识他,每年奥斯卡颁奖晚会上那个戴着墨镜咧嘴大笑包庇罗曼罗兰斯基诱奸的老家伙?彼得方达是谁?

今天,逍遥骑士成了小众电影,1969年此片刚刚上映时,却是名副其实的大众电影。那岁月,詹姆斯迪恩已经死了不止十年,也就是说没有英雄了,丹尼斯霍普吃吃的笑看风云;那岁月,西部往事中的亨利方达尽显老态,也就是说,他儿子吸了大麻,也开始拍电影了;那岁月,还是张扬的年代,肯尼迪死了不久,马丁路德金也死了不久,越战还在打,尼克松回到了白宫,也就是说,专制还没开始,飞跃疯人院还没开拍,杰克尼克尔森还是寂寂无名的小编剧。

于是他们三人拉了40万美元的投资,无意中拍出了一部时代片。

《逍遥骑士》是代表那个时代的影片。主人公贩毒,主人公开哈雷,主人公抽大麻,主人公斜穿美国,主人公在南方露宿时被当地人打的头破血流,主人公造访嬉皮士们自力更生的土地,主人公幻听,主人公死的莫名。

《逍遥骑士》是一部音乐片,潇洒浪迹的歌词,高亢狼藉的曲调,配合主人公漠然的表情;《逍遥骑士》是一部风光片,激荡的音乐不断与西部狂沙荒野,南方丰盛水草结合在一起,与蓝天,与落日,与路路路路路路路路,交织在一起。

逍遥骑士,关于自由,又关于自由被一击而碎的瞬间。


本文写于2005年4月4日。

 @陈灼

4 ) 《逍遥骑士(Easy Rider)》:不自由,毋宁死(AFI100 TOP 088)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65947956.html

Easy Rider (1969)

这部AFI100里的电影下了两遍。原先硬盘里有了,但是没有找到,只好重新再下。等下完第二遍,竟然又在硬盘中找到了这部电影。这就是硬盘太大的坏处,装得太多了!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讲述两个嬉皮士一起骑着摩托车游美国的故事。两个嬉皮士通过贩卖毒品,赚了一些钱,开始骑着摩托车游美国。因为嬉皮士的装扮不被人接受,他们只好在晚上露宿野外。在旅途中,他们载上一个流浪汉似地男人,并跟随流浪汉来到了他的部落。这个部落里都是城市里来的人,他们在这里耕种、生活。嬉皮士们与部落中的两个女人玩闹一番后,离开了部落继续上路。两个嬉皮士来到一个小镇,因为违反规定参与游行,被抓进警察局。在监狱内,两人结识了一个醉鬼律师。从警察局出来后,三个人开始结伴旅行。路过一个城市时,他们招摇的装扮让城里人看不下去,对它们议论纷纷,还招惹了一群女孩子的注意。深夜中,露宿野外的他们被人伏击,律师被打死。两个嬉皮士继续上路,其中一个人因为律师的死很不开心,即使召妓也提不起他的兴趣。经过疯狂的性爱后,两人继续上路。途中,公路上其他车中的人依然不满于他们的穿着与打扮,一个车上的人对嬉皮士开了枪,一个嬉皮士被打中。看见同伴受伤,另一个人去寻仇,但同样被那个人打死。影片在两个人的死亡后结束了。

这不是一部纯粹的电影,如果单纯从观赏性来说的话。本片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统一的主线,没有丰满的人物形象,只是一段段旅程和一段段画面。电影其实在表现一种生活状态——嬉皮士的生活,并通过电影中两个嬉皮士的所见所闻及亲身经历来反映那个时代。当然,本片也可以说是一部音乐风光片,美国西部的优美景色与动听的摇滚乐相结合,使得电影更不像是一部电影,而是一种表达情绪与心情的手段。

电影既然表达的是情绪与心情,所以它采用了很多另类的表现方式。比如,片中最典型的而且使用最多的——镜头间忽然的跳接,就是很少在其他影片中见到的。在一个场景中一切都很正常,突然间画面开始闪烁然后跳到另一个场景,刚开始还有些不接受,时间久了就会发现这种表现方式制造出一种诡异的氛围。片尾时,四人疯狂性爱的场景中画面眼花缭乱般的跳跃与拼接,更使得影片充满超现实主义感觉。对于这段场景,以我的能力是理解不了的,只能感受到嬉皮士们内心的忧虑、疯狂与快感,和对于未来的绝望。总而言之,本片导演Dennis Hopper用非常奇异的表现方式来呈现嬉皮士非常规的生活与心理状态,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影像风格。

关于嬉皮士的一切,我在《毛发》里已经写过,具体看这里 《毛发》:长发飘飘的年代 。本片反映的嬉皮士生活同《毛发》几乎一样,长发、大胡子等等,关于这些我就不重复了。本片不同的是,它用一个悲剧性的结局反映了世人对于嬉皮士生活状态的厌恶,而且这种厌恶是非常极端的,极端到想杀死他们。看完这部电影,让观众们真切感受到了美国六十年代人们对于嬉皮士的真实看法:他们没有包容的心,他们要消灭掉嬉皮士,即使嬉皮士们没有对它们造成伤害!当然,人们对于嬉皮士的厌恶还因为嬉皮士有着他们所没有的“自由”,就像片中对白说的一样。

影片上映于1969年,对于那个年代来说具有现实意义。不过,将本片放在现在来看,因为缺少了相应的社会环境,使得电影缺少了它特有的现实意义。此外,现在的年轻人与六十年代的年轻人相比较,更加保守与妥协,使得人们更加难以理解电影本身所表达的思想。所以说,现在来看本片,看过之后只会增进自己对于美国六十年代的了解,没有任何其余收获,仅此而已。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到,AFI100里的电影并不是好看的电影,而是可以代表美国电影在技术性、思想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首选片。因此看AFI100的电影不能抱着欣赏电影的心态,而是应该具有一颗敬仰的心和一个会思考的脑袋。

本片演员们没什么可说的,因为他们没有什么演出,只是骑着摩托去旅行。全片最出彩的表现当属Jack Nicholson,几句对白就显现出它的演技。两位男主角Peter Fonda和Dennis Hopper都没有给我留下太深印象,因为两人中一个大胡子遮住了脸看不清表情,另一个则是面无表情深沉到底。本片的女演员虽然不少,可是没有一个真正的女主角,都没有给我留下长久的印象,可惜这些美女了。

总的来说,一部反映嬉皮士生活状态及遭遇的电影。本片并不好看,虽然它反映了一个时代,而且还具有一些现实意义。

序列:0584

逍遥骑士.Easy.Rider.1969.BD.MiniSD-TLF

2011-10-13

5 ) 在追求自由的路上迷失

当我看到逍遥骑士开头的时候就决定要写一篇影评。因为我性格的原因,我太喜欢公路片。喜欢沿途的风景,喜欢沿途的人和事,不深入又很贴近,一生最后想追求的就是自由。我幻想着自己能骑着哈雷去做我想做的事情,追求自由,看看这世界,可我暂时还不行。

我们看过解放女性权力的末路狂花,开着车一路狂奔。也感受过史崔特先生的故事中温暖感人至深的割草机。而这部称之为公路片鼻祖的逍遥骑士则是展现了当时美国社会,描写的是最个性,最有追求也是当时最麻木迷惘的那群被废弃的人。性,毒品,民谣、乡村、朋克、摇滚,欲望、自由与理想,以及摩托机车…当我们提到美国公路片,我相信首先引入眼帘的不是汽车摩托而是美国广阔的西部天地,一望无际的岩石、沙土地,笔直而深邃的公路。没错,提到美国的公路片,正是美国西部的景象。从这部片子开始,西部已经成为美国公路片的代名词。公路片就是一部风光片,影片里大量穿插的风景,伴随着欢快的乡村音乐、摇滚。看这样的影片总让人身心舒坦,以往是这样的…但本片作为开山之作想要表达的时代背景让影片的主题不是如此轻松…

逍遥骑士

说实话,我现在才知道本片的导演也是主演之一的丹尼斯霍珀是蓝丝绒里的反派。我看过太多尼科尔森的片子,但是另一位美国队长主演方达是谁?当时这部片子小成本高回报成为了一部成功的商业片,并且在戛纳大获好评。如今数十年过去,没有人多少人记得这部公路片,成为了艺术影院里的小众片。

主角为了参加德克萨斯州新奥尔良的狂欢节,我们俩位嬉皮士骑着属于自己的摩托上路了,一路说说笑笑,偶遇各种人。被向往、被鄙视直到被偷袭同伴致死,到了狂欢节却满是错乱无助和迷失,再到无缘无故的在路上被卡车司机毙命…影片看似是一条普通的故事线,却从轻松愉快慢慢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沉重晦涩。在漂亮的风景和音乐中,毒品、酒精、妓女、暴力,它们结合到了一起…在影片的后半段,尼科尔森演的律师配角在嬉笑一番后于深夜被外人们袭击致死,两位主角在错愕中坚持了就差一步的目标,继续了旅途。“我们搞砸了”这是方达的话,他开始思考与责问。到了狂欢节后他们先去了尼科尔森律师留下的妓女地址找了妓女,与妓女一起参加狂欢节。在墓地中酒精与毒品的挥发下,影片用交错混乱的镜头交代了该片的主旨。嬉皮士与妓女。他们痛哭着发泄着自己心中的痛苦,在当下他们是一类人,在社会里最底下的那类人。就像影片里呈现的他们在狭小的缝隙中痛诉着,在社会中夹在缝隙中生存着。追求的梦想,追逐的自由,在此刻都是无助和无奈。其实他们早就出发前就在麻木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梦想更是无稽之谈,唯有自由。但这种自由就像没有鸟巢的小鸟。

墓地片段

影片最后,即刻返程的他们在一路苦与乐中突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曾经我感受过太多痛苦,在痛苦和挫折中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可事实是在无助与迷惘中沦失了自己。在追求自由的路上陷入了更加的迷失。自由其实离自己不远,但是你要明白的是当你越一心想得到的东西越会把你捆缚,不如静下心来想想,相比自己自私的欲望与理想,有没有更重要的事情?然而,在我看来,美国所谓的自由,不过是放纵。

6 ) 自由,绚烂如昙花

“他们害怕的不是你,而是你所代表的东西。”

“我代表的只是人人都需要有个性的发型。”

“不,你代表的是自由……”

“自由又他妈的怎么了!”

“这就是症结,对,这就是症结。谈论它和实现它是两码事,真正的自由是很难的,特别是当你被在市场上买卖时,所以别告诉别人你们是不自由的,他们会以杀戮和做恶来证明你错了。噢,他们总是不停地向你灌输个体自由,但当他们真的见到一个自由的个体,这会吓着他们。”

“哥们,这不会令他们害怕。”

“不,这只让他们变得危险。”

影片的基调从汉森和比利的这段对话之后开始转折,当我听到“危险”这个词的时候,预示着自由的代价和结局。

我们一面崇尚着自由一面又害怕差异,不断的有人想要打磨你的棱角,使你看起来不那么刺眼。

崇尚自由的人们,你们所对抗的表面上是这个社会的规则和秩序,其实是人性中存在的控制欲。肉体的消失不会抹杀自由的精神,自由的抗争也会一直持续着,似乎永远没有尽头。

这听起来甚是悲观,但我们若是换一个角度或许能够更坦然一些:

我们无法完全掌控天性,又无法预知命运的走向,或许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只是自己和这个世界的旁观者。

但我们也会记住,昙花在黑夜中盛开的瞬间。

我给四星,是因为或许我不是一个悲观者的缘故,我个人觉得缺少一些像东方的禅宗一类的思想,影片应该传达的是让人学会坦然而不是绝望。

7 ) 破鞋的自由

"Talking about it (freedom) and being it is a real different thing"——这是电影《逍遥骑士》(Easy Rider)里的一句台词,两个无业游民骑着摩托车周游列国,一个平常的个人行为却招来旁观者敌视,比如旅店老板多了个防人之心,将他们拒之门外;晚上睡在野外无缘无故地在脑门上挨了无数棍棒,一个搭顺风车的人睡得正酣,说不定还做着香艳的美梦,却遭暴打致死。结尾更是惊为天人,本是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不知道妨碍了谁,一位游手好闲的卡车副驾跟两个青年无怨无仇,举枪吓唬,不想一枪正中命门,伙伴欲寻司机理论,更被调转回头的卡车司机举枪瞄准,两个人就这样不明不白地送命黄泉。

尼科尔森在电影里“传道”,这些人害怕的是你们四处游荡,漂泊不定所代表的含义,而这个含义就是自由,于是便有了上面开首的那句话。同理,人们谈论民主可能压根不在乎民主,而更有趋势是那些所谓的民主斗士说不定一旦掌权便马不停蹄地实行专政,就像希特勒。但矫枉过正之后又变成了空谈误国,既然你谈论民主不过是在为专制做伏笔,做铺垫,那你丫的就闭嘴,全部装聋作哑或者当睁眼瞎子。可是谁说空谈就能误国了,实干况且不会;谁说空谈就不能救国,“这张面具下掩盖的是思想,而思想的力量是无穷的,是不死的”。

但是自由却更像裤裆里的卵子,无论你用什么牢笼,该出轨的还是会出轨。更进一步,它更像那个老生常谈的故事,沙子在手里握得越紧,却漏得越多。你越是管我,我越是不让管,这并不是反叛,而是“我选故我在”,为什么要管。举个例子,可能更明白,父辈常说的一句话是,管你是为你好,父母望子女成龙凤,所以在寒暑假给你报个补习班,你愿不愿意他们不管,那我这个有着阴暗心理的人就要问,父母管是为了孩子考上名牌他们有面子,光耀门楣还是为了孩子日后生活无忧,不要娶房媳妇还要爸妈操心,托媒人东奔西走?或者管你是怕你沦为失足青年,为了你平平安安还是为了你一旦沦为失足青年自己要多操心?或者更甚,管束是为了以防你致伤致残而为人父母的就要悉心照顾?不可否认,上面两种情况都是兼而有之,那父母在说我为你好的时候是不是有失坦诚,承认了我看没什么大不了,不过一句话:管你是为了你好,也是为了我好,你好我也好。

古人有云,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如果单单用在孩子身上就是,十八岁(由于早熟,现在更趋年轻化)以前家长管是应该的,孩童时候的奶粉屎尿,上学时候的开销解惑,等等,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但一过十八岁,儿子跟人说请给我个姑娘,或者女儿说请赐给我个男人,全与父母无关,孩子能扛得住周边的压力,父母没有道理受不起旁人的指点。但并不是说父母越过孩子成熟这个分水岭后,就可以从此对他/她不闻不问,而是别指望他们还会像儿时一样对你言听计从,父母的职能转变当是尽量从不对等的父子母女关系变成对等的朋友关系。说白了,让父母脱下为人父母的大盖帽已属不易,更要他们与子女交朋友,难度可想而知。如果不然,非要闹得像《死亡诗社》里的Neil以死来证明自己热爱戏剧的选择,我看这种大伤和气又损了儿子的父母脸上也没啥光荣的。

我之所以举教育孩子的例子,是为了响应号召,不是提倡构建河蟹家庭嘛。更因为自由是不分齐家自由和治国自由的,既然孩子成年你不应干涉他的选择自由,你便无权干涉人民在适度范围内的自由行为,而所谓适度范围就是不触犯法律,比如前段时间一农民在家下载A片,以便夫妻实践,创造和谐生活,不想被带到派出所罚款说教,这就是滥管,而与之相反的则是懒管,表现之一就是避重就轻,推诿糖塞,比如毒奶娃娃,比如豆腐房子,等等。

张爱玲说过一句毫不留情的话,我觉得颇有道理,大意是淑女们虽然大骂破鞋,但一有做破鞋的机会无不跃跃欲试。我们常用这句话来证明人的复杂与矛盾心理,或者批判人表面的虚伪,不过它更有另一层意思:人不选择当破鞋不是因为不想,而是因为不想迎面扑来的异样目光。您瞧,人言可畏都猛于虎了。

前段时间看一位复旦大学的老教授“泪流满面”地叙说,他一辈子几乎翻遍了图书馆才悟出,“人这一辈子是为自己活的”这个道理,因此大可不必在乎外人的指摘。我一笑,这么说我老早就悟出这个道理,岂不是赚了余下的年岁!共勉。

8 ) 人生苦短,逍遥趁早――《逍遥骑士》观感

怎样的人生才算逍遥?或者这世上是否有逍遥的人生?当我目睹眼前屏幕上两个年轻的美国人驾驶酷毕的摩托在高速公路上纵横飞驰,又在高速公路上死于非命时,我的心情颇为复杂,不知是应该为他们因为逍遥而死于非命神伤,还是应该为他们在死于非命前逍遥过了而击掌。我想不完全引用保尔的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我想补上我的话,“人生苦短,逍遥趁早。”
作为公路电影的杰作,这部电影的中文译名我认为译的贼好贼好,还有什么比“逍遥骑士”更能体现片中两位青年的生活意境。Waytt和Billy的逍遥是真正的逍遥,他们不是今天很多人以一种外表的张扬来作秀,所以他们不会为摆酷违章当什么什么郎,而是在高速公路上,以如画的天地为背景尽情享受青春的不羁。相信很多人在目睹他们逍遥的画面时,会产生一丝神往,因为我们太难逍遥,我无法驾乘哈雷摩托逍遥,因为我连自行车都骑不稳,我在媒体的渲染下也将摩托车贴上了易发事故的标签。关键,我没有他们逍遥的心态,逍遥不是把头发整成莫西干,耳朵上挂个环,舌头上扎个钉,裤子打个洞,再提两瓶酒骂娘就可以的,那应该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生活态度。Waytt和Billy正是如此,他们享受着速度之美,畅饮之乐,交合之欢,死亡之悲,片子在大多数时间一直是令人舒畅激动的,但是后段气氛突然一转,逍遥似乎走到了镜头,两人和两个妓女的一段迷幻混乱的镜头配以刺耳的背景音乐考验着刚才还跟着他们享受的观众的承受力,意外总会发生,你我无从预料,所以他们逍遥过,直到在公路――他们逍遥的欢场――被暴头,死得其所,死而无撼。
骑士!一个很欧洲的词汇,却演化成一个让人产生自由之感的幻想符号。为什么逍遥常常跟骑士相连,因为人们需要掌控他坐骑,享受征服的快感,去享受自由的飞奔。所以,杰克船长需要驾驿他的黑珍珠号在大洋上逍遥;绝地武士需要驾驿他们的飞船在太空逍遥;或者,可以因陋就简,像哈利波特们一样骑着扫帚在天空逍遥;或者,可以更环保一些,像悟空那样踩着云彩在天际逍遥。Waytt和Billy选择的是摩托,这一工业化的产物,工业化的大潮来势汹汹,当这个历程占土地,污江河,染天空时,仿佛逍遥的空间正被蚕食。但是,摩托车无疑是好的逍遥工具,它可以让骑士们享受速度的快感,精简的身形可以让它畅行大地,而摩托真正让骑士们有了骑士的感觉,可以感受风,感受雨。
骑士需要坐骑的另一个原因在于,骑士往往是孤独的,这很容易理解,不信,你骑个摩托在下班高峰期到北京几个可以载入史册的立交桥车流中去逍遥给我看看。所以,你可以看到Waytt和Billy在高速公路上显得孤独而快乐的逍遥着,但是,孤独不是孤僻,他们并不拒绝同行的人,也会在路途中歇下融入如画的风土人情中去。但是,在一部公路电影中,你会发现,主人公往往不能停下,停下就意味着危险,意味着变故,意味着诱惑。所以他们必须不断上路,真正陪伴他们的是他们的坐骑,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骑士往往享受着驾驿坐骑的成就感,却又往往将坐骑视为伙伴,哪怕是没有生命的或船,或车,他们往往在歇脚时都会深情的拍拍坐骑,因为一路上有它们相伴,逍遥的路途才变的充实而爽快,所以,孤独的人不是可耻的,孤僻的人才是可耻的,逍遥的人有逍遥的坐骑相伴,逍遥的人不会排斥同行者与他们一同逍遥。Waytt和Billy称不上“好人”,他们也捣腾毒品,他们也有些自私,他们也会使坏;Waytt和Billy也称不上“坏人”,他们不会因为自己逍遥恶意的伤害他人,他们也会为路上的人带来快乐,他们也会邀请同道者同游。他们只是想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能够使他们快乐的生活方式,而这样纵情逍遥的人也往往被视为异端,所以,他们被莫名的爆头,一些过的平凡到了平庸的人看不惯他们快乐的生活,这些心胸狭窄庸庸碌碌的人反倒会说逍遥的骑士们是“人渣”,这个操蛋的世界很残酷,连逍遥都有生命危险。
音乐,音乐是《逍遥骑士》中不可不提的部分,在这部逍遥的电影中音乐同样有着这种味道。片中当两位骑士驾车行驶在美国的高速公路上时,伴着无限好风景的是让人听着感觉很舒服的音乐。似乎只有本片这种节奏的片子才能配以这样的音乐,两位骑士求得的是逍遥,所以他们的摩托开的快但是不飚,所以此情此景下,音乐自然一派乡村风味。今天,人们追求的更多是速度与激情,所以在一派飚车的极速体验中,我们更多听到的是说唱或是新金属般的音乐。境界不同,音乐风格也大相径庭。所以,看过本片后,我们或许不太方便经常重看本片感受逍遥的风度,但是却可以时常听听本片的原声音乐,那乐曲依然有逍遥的余味。
就我个人来讲,看《逍遥骑士》是个愉悦的过程,哪怕两位骑士最后死于非命也没有影响我的心情。因为,一路上,他们带我们见证一个多元的国家,见证了一些麻木的灵魂,让那些死气沉沉的人在逍遥骑士的一路布道中瑟瑟发抖吧!让他们恼羞成怒吧!让他们杀气腾腾吧!就让这些真正的痞子夺去两个逍遥的痞子的生命吧!诗人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而Waytt和Billy们虽然死了,却抓住了短暂的生命享受了逍遥的时光。人生苦短,逍遥趁早!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241715.html

短评

嬉皮公路片太烦了

7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还行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典型嬉皮士公路片,从头到尾都在路上。一路扯淡、吸大麻,看得很舒心。结尾让人怅然。杰克·尼科尔森浑身是戏,比主角更出彩。“不要告诉别人他们不自由,他们会用杀戮和作恶证明你错了。当他们见到自由的人,他们会害怕,会变得危险”这几句台词让我难忘。真有摩托骑士来看片

11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俩哥们身兼导演编剧制片主演,捣鼓出一部私人化自由抒情诗,共鸣了许多骚情青年。谁说这不是个好结局?在尚年轻的时候,一个死于对未来的期盼,一个死于满足后的惆怅,他们所错过的只不过是生命的持续下滑期。

16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他们不是害怕你,而是害怕你所代表的东西——自由”

19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直到尼科尔森进入故事,这部散漫的电影才终于获得了向心力。现在再来回看这部所谓的公路片鼻祖,68一代年轻人的许多设想都被证明是天真的乌托邦。自由不是被世俗社会所绞杀,而是坠落于自身的虚无。无论嬉皮士多么致力于瓦解一切,美国这个政体从未被质疑,大西部的自然盛景成为了新的宗教。

20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嬉皮,摇滚,60年代的气息,很郁闷的结局。喜欢一句影评:“那时,青年人不断思考,却什么答案也得不到,于是他们去流浪;今天,青年人不去思考,无数答案和观点就已将我们包围,于是我们去旅游。”

21分钟前
  • 海棠一生
  • 推荐

结尾单独加1星。被轰掉的车轮子,燃烧起来的机器。有什么东西,飞向了太空。拍法并不特别,大段大段的MV画面、行旅风光和散文电影,说灵魂洗涤太夸张,但很清楚为什么那个年代看到这种电影会觉得身上着火。自由多可贵啊,不激荡放浪一把,真的会感觉没有活过。

22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真正意义上美式公路片的鼻祖,从西到东的旅程注定是美国精神的一根反骨,美国梦的破碎。1969象征着一个乌托邦幻象的倒塌,自由注定不可企及。看嬉皮士年代的尾巴反思美国六十年代,其中包含的怅然与空虚是新世纪后的回顾无法感受与重现的。Hopper自导给自演带来很大自由空间,活了人物。各种插入、跳切、毫无章法的越轴和每次场景变化时的快速反复切,片子的剪辑与60年代精神一样自由不羁。(Billy与Wyatt名字分别取自美国西部法外之徒Billy the Kid和Wyatt Earp。

27分钟前
  • 阿茶
  • 推荐

那时,青年人不断思考,却什么答案也得不到,于是他们去流浪;今天,青年人不去思考,无数答案和观点就已将我们包围,于是我们去旅游。

28分钟前
  • 她还没有死
  • 力荐

这部电影简直了,我想我能理解当时观众对它的狂热。越到后面越迷幻又迷茫。杰克尼克尔森也太棒了吧。看过这个让我悲伤地觉得,自己从未经历过青春。虽然上路了也未必有答案,但去他妈的答案。。。

30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想起一个演员朋友,哈雷党,喜欢雪茄咖啡和大海,梦想着61岁开画展。解救五条腿的流浪狗,陪伴漂泊在车墩横店。在很多人眼里他是当代唐璜,不过他独自漂泊在路上,没被名利牵挂,姑且是自由的。

34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他们不是怕你,他们是怕你代表的东西。”“他们眼里我们是需要剪头发的人”“不,你代表的是自由”“自由怎么了,就该自由啊”“对,这就是问题所在,谈论它和实现它是两码事,自由是很难的。特别是当你是案板上的一坨肉时。所以别告诉别人他们是不自由的,他们会以杀戮来证明你错了”——此片台词

39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尼科尔森在片中的自由宣言,真是一语中的,大多数人爱自由,都是嘴上的自由。对于真正的自由,他们避之唯恐不及。恰如叶公好龙,雕龙画壁,寤寐思之。一旦真龙至,抱头鼠窜之。片尾墓地嗑药,可称神来之笔。

43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我不谈政治,不议宗教,不看风光,不听音乐,不嚼那些关于自由存在与否的探讨,甚至可以不懂剧情,我只看老嬉皮,透过鼓噪而迷幻的画面去试着感受我们不能经历的60年代风情,那一群群善良又风骚的男男女女们,他们播种他们吸毒他们群交,还要记得,这一年,我们有woodstock,注定载入史册。

48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1.新好莱坞分水岭,"垮掉的一代"标志性符号,存在主义式"在路上",摩托公路片鼻祖,经典buddy film。2.高速重复对切转场,突兀闪回与墓地嗑药主观蒙太奇,先锋而酣畅,祈祷与朋克/耶稣和妓女并置,荒诞,痛苦与迷茫尽显。3.直视太阳的摄影机,是否感到了自由的眩晕?4.活得放浪形骸,死得莫名其妙。(8.8/10)

5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他们不断地和你谈论个体自由,可一旦见到真正自由的个体他们就变得恐惧",废旧立新,蔑视一切,活得放浪形骸,死得莫名其妙;丹尼斯·霍普用大胆的,反传统的,甚至是半业余的方式鼓捣出了一部牛逼的公路片:直摄太阳,毫无预兆的剪辑,他无视规则,于是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规则。

57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所谓自由,曾经引领了全新的一代人

1小时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犹如注入一剂兴奋剂般畅快淋漓,摇滚乐拉扯着灵魂沸腾。让我们红尘做伴活得潇潇洒洒,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哈雷、吸毒群交、摇滚、嬉皮士、自由、宗教...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元素应有尽有,如同在一场激烈的暴雨中狂奔,那是青春,不顾一切的日子。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骑士的交接,嬉皮的呐喊。看来丹尼斯霍珀也是中了雷乃式乱剪的毒,但这种剪辑在前半部并不有效,长段的金曲串烧也是比较容易审美疲劳的,好在杰克·尼科尔森成功拯救了整部电影,在他出现以后似乎整部片才找到自己的意义。

1小时前
  • TWY
  • 还行

气氛很棒,特别是行走在公路上的时候,还有一些和女孩有关的部分,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很故弄玄虚。尼科尔森那个时候还很帅,但是他的表演风格已经基本形成了。虽然他们的行为有些荒诞,但是内心其实却很纯真,而且想要的也不过是自由而已,并没有妨碍到别人,但那个时代的人们却无法理解他们。

1小时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