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妈也是这样的人,一辈子为了家庭活围着九十平不到的房子打转。大大小小的事情她都要操心,奶奶年纪大了犯糊涂找我妈茬也是她一个人在应付,不管剧情有哪些不足的地方但还是很戳我泪点的,见不得家人的离开,和家人的健康比起来很多东西都可以不那么在乎了。虽然里面的女儿很气人,但生活中其实我就是那个角色,总认为我妈做的不够好自己得不到爱,在外人面前不敢索取在意别人的感受在她面前却又无理取闹,没为她分担点压力。以后赚了钱一定要对家人好一点,妈妈真的很伟大。
文/紫依
2021年一部温情大片《关于我妈的一切》在中秋档上映,由徐帆和张婧仪主演,改编自韩国高分影片《世界上最美的离别》。
改编时,对人物和经历上做了一定的本土化处理,整个家庭的关系模式和人物处境都有更贴近中国语境的转变,也加入了更多一层关于女性价值选择的表达,编导算得上用心。
电影累计票房1.5亿,在疫情肆虐的大环境下,算是不错的成绩,影片还获得了4项提名,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天坛奖入围影片提名,第33届华鼎奖和第13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可以说,徐帆是整部电影的灵魂,举手投足间,都让人感受到传统中国式家庭里,一个絮絮叨叨,为了家里的琐事操碎了心的母亲形象。
关于女性,关于母亲的角色,自古以来一直在讨论,却从来没有定式的答案。
5月14日是母亲节,一年一度的节日来临之前,让我们仔细品味一下,这部关于母亲的电影吧。
它到底感不感人?
片中又有哪些值得深思的细节?
看完电影,你会与自己的母亲和解吗,而不是等到来不及的时候?
时间是贼,当你醒悟的时候,它早已经偷光了你所有的选择。
这部电影讲述主人公李小美,以第一视角对妈妈的回忆,使人泪流满面,久久无法平静。
看完,或许你能理解到珍惜的本质。
电影中的季佩珍是一位人民教师,有一个患有老年痴呆的婆婆,有一个爱她的丈夫,有一个永远“不省人事”的弟弟,她用她自己的方式爱着家庭与自己的女儿。
李小美是一个自我否定,且想逃离母爱的女儿。
父母总以为我们不会长大,他们错了。我们总以为父母不会变老,我们也错了。
李小美反感季佩珍插手她的生活,甚至为了逃离母亲,努力学习去北漂。
但是季佩珍终究放心不下自己的女儿,她在想尽办法插进她的生活,从她的生活中找取一点存在感。
季佩珍去医院检查身体,但是当她知道李小美突然回来时,义无反顾的抛下检查去接女儿。
这也为之后她的病情埋下了隐患,父母的爱永远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季佩珍在李小美的生活中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从日常起居到婚姻大事,季佩珍永远都在操心,父母的心,在那时我们只会觉得是多余的是不耐烦的。
因为想有自己的空间不乐意跟母亲一起睡觉,而在我们咿呀学语的时候又何尝不是母亲把我们搂在怀里轻轻哼唱着哄我们入睡。
李小美想不到现在嫌弃季佩珍的她之后会永远无法感受到母亲的温暖,会成为她一辈子无法释怀的事情。季佩珍一辈子都在别人而活,所以说季佩珍在,家在。
她会无微不至的照顾自己的婆婆,甚至在之后自己生病时还在为自己的家人而操心。
她会为他那永远“长不大”的弟弟收拾烂摊子,只因以家人相称,她爱她弟弟,所以她要对他负责,并且是全责。
为了使弟弟戒毒,不惜亲手把弟弟送进监狱,换来的是弟弟对她的恨。
季佩珍“疼”吗?
毋庸置疑,她当然“疼”。
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
在对李小美厌烦季佩珍的爱面前,在对弟弟的恨面前,季佩珍也渴望被爱。
李小美拒绝母亲的爱,殊不知真正感悟到的时候也是最无法弥补的时候。
是的,她迟了,她彻底“迟到”了。
因为季佩珍被查出癌症四期,那时的她,才是真的懂得珍惜的本质。
爱任何事物的方法,就是要意识到你可能会失去它。
父母爱我们,我们却不知道在我们拒绝父母的爱时,她们那副坚硬外壳下孤独的心,就像李小美夺门而出时季佩珍心底里的疼痛。
当人进入一个年纪之后,会不断索取,而父母索取的,只不过是我们的爱,他们渴望爱,所以才用自己觉得对的方式来爱我们,只是因为他们变老了。
季佩珍对李小美的唠叨,在我看来是一种最美的声音,因为一直拥有,所以才不被珍惜。
当某一天真正失去的时候,回过头来看,这是一种馈赠,一种独一无二的馈赠。
当你拥有一片天空的时候,请珍惜她所带来的美好,而不是“有朝一日”,因为“有朝一日”的意思其实就是不会再有。
影片中有个片段让我记忆深刻,季佩珍和李小美坐在台阶上,看着台阶下一对母女幸福的身影,两人相视一笑,那一刻,仿佛所有的情感都化为了温情。
人们常说,让时间解决一切。而我们要询问的是,是否还有足够的时间。
季佩珍对李小美说“宝贝,妈妈等不了了”这时候的李小美才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自己曾经所排斥的在以后的日子里都只能变成永久的回忆。
季佩珍让李小美有权力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李小美感受到了母亲带来的温暖,回归了本心,毅然决然做自己想要做的事,不留遗憾。
李小美剪了自己的头发为季佩珍做了一顶假发,季佩珍的心里只有无尽的感动与不舍。让亲情得到和解。
季佩珍戴着假发,最后用她的方式爱着丈夫,爱着女儿。
李小美说“谢谢你,选择成为了我的妈妈”她也曾长发飘飘,她也曾说一不二,她也曾温婉可人,也曾有过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对一个人来说,你可能觉得自己一文不值,但对另一个人来说,你却是无价的,永远不要怀疑自己的价值后来的李小美,找到了自己得方向,她从事了妈妈生前所做的工作,为妈妈也为自己找寻自己的理想。
当写着季佩珍名字的气象气球升上天空时,季佩珍在遥远的地方用另一种方式守护着李小美。李小美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妈妈和她的梦想。
原谅是最美的遗忘,李小美不满季佩珍以爱之名对自己的束缚,季佩珍不满李小美对自己的自我怀疑与自我放弃。
母女俩是对方的救赎,而这些不满譬如大雁南飞留下的是历经岁月的羽毛,终将留下痕迹。
其实任何人,在历经时,都不知道他经历的是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在过去的时光里,李小美厌烦季佩珍的一切,而在现在的时光里,季佩珍的一切是李小美的全部,李小美会带着这些记忆在余下的日子里镂心刻骨。
那些絮絮叨叨,那些望女成凤,那些寸草春晖在白驹过隙的朝夕里,终会变为落日映照的河面,闪光的珍藏在李小美的心里。
母亲的心是一个深渊,在它的最深处你总会得到宽恕。
李小美“离经叛道”的豆蔻年华在季佩珍心里是心疼,是宽恕,是舐犊之爱。
季佩珍为了李小美放弃自己的梦想,李小美替季佩珍完成了年轻时的梦想,与母亲共赴理想,是母女的双向奔赴,拥有了共同的理想,更憧憬重逢时的狂欢。
当写着季佩珍的名字飞向天空时,身为观者的我感到温暖,季佩珍会看到的,并且她会为你骄傲的李小美。
如果季佩珍还在,她一定会骄傲的,她一定会抿着嘴,额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她的微笑如沁人的春风温暖着李小美的心,珍藏在李小美心灵的最深处。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可能我们永远也体会不到李小美失去季佩珍的心理,对于李小美来说,季佩珍在身边就是对她最大的安慰。
心里有个人放在那里,是件收藏,如此才填充了李小美生命的空白,太阳尚远,但必有太阳。
而这部电影也告诉我们,真正的东西,总是没有的人比拥有的人更清楚,所以,可要好好珍惜啊。你该知道此刻我正在想念着你,回想我们拥有的美好的回忆。
一切欢乐和不如意瞬间逝去,现在只是孤单的我和遥远的你。
但是总有一束光照进我的世界,那束光就是你—季佩珍。
看到这部片 感觉中国电影已经没什么希望的样子!各种翻牌片 还拍的自取其辱!
翻拍自韩国电影《世上最美的离别》,原片哭惨哭到心碎一地,非常温情默默又带着强烈的家庭力量,改版的母亲好像接地气了 但是之前妈妈的味道全变了…实在不希望这是一部只有能力借着人家原版的哭点来赚国内观众眼泪钱的电影,但是把出彩的气质都改的面目全非。看本片之前可以先看一下原版电影,对标和客观性会更强一些吧
关于这部电影我想说几点:1.关于题材。最近几年的题材都是关于抗击癌症,生死离别,这样的题材本身会触及到大部分人的痛点。所以在观摩这部影片的时候,几次出现情绪的不适,会有对死亡的恐惧以及亲人的离别的感伤。导演对这样的题材选择可能和疫情的背景相关,人人处于自危。导演把它巧妙的利用起来,既成了观影者共情的痛点,也成为了很好的商业卖点。2.关于演员。徐帆老师唐山的口音和表演总觉得是有点刻意,影片中两次发飙的戏,会显得非常生硬。人物情感行为的变化没有足够的驱动力,成为了情感为情节服务,叙事上的逻辑断层。总之,总体上表演略微生硬,叙事的感情表达不到位。观影期间几次被感动,其原因是此类影片所呈现的情感表达,而非故事本身。3.关于影片的矛盾。故事的情节非常拖沓,而且人物的矛盾非常松散,导致整部影评的情节线表现的支离破碎。弟弟的转变,女儿的清醒,都是人物本身的情感所致,并不是因为情节矛盾所致。在影评结尾处,导演的处理更是生硬,母亲的死亡换来的是女儿的人生觉醒。这样的情节让我十分抵触,一个女性的转变,为什么要靠另一个女性的牺牲才可以变成一种被大众定义所谓的“完美的人生”。
写完这些乱七八糟的文字,给母亲打了一个电话,听到她说话的声音,我随便聊了几句,挂掉电话开始忙自己的事了,生活并不是电影。
从今年贺岁档的《你好,李焕英》到《我的姐姐》再到这部《关于我妈的一切》,对于女性社会身份的探讨已然成为当下热门的议题。这当然很好,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反思已然存在的问题才能一路前行。然而我觉得《关于我妈的一切》(以下简称《关于》)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男性形象多是“残疾”的。
影片中的三个主要男性形象:1.季佩珍的老公老李,影片一开头就刻意展现了他“君子远庖厨”的那面,锅烧开了,警报器一直在响,他就坐在厨房边却不见任何动弹,还要佩珍远远跑来关火。尽管方方面面展现了他很爱佩珍,但他对佩珍的实质性帮助少之又少。2.佩珍女儿小美的男朋友,这人不必多说,妥妥一渣男,有老婆小孩了还在外勾搭,面对小美的母亲不见他有任何责任与担当。3.佩珍的弟弟佩奇(这名取得挺好,每次听到我都跳戏到小猪佩奇那),早年哈毒,负债累累,佩珍把他送进去后并把老家房子卖了替他还债,还完债剩下的钱佩珍也没给他,所以他对佩珍一直怀恨在心,他认为姐姐欠他的,他继续做个吸血虫也理所应当。
其实这样的男性形象塑造主要反映了一部分人的心态,即认为男人在家庭关系的处理当中存在种种问题——诚然,这是对的,但这样的心态暴露出来的一个弊端是,它从侧面在暗示一种解决途径:只要男人变“好”,那就“problem solved”,万事大吉。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在《82年的金智英》里,孔刘饰演的男主绝不算是糟糕了,然而为什么金智英还是会感到压迫和窒息?
因为潜在的问题不是男人对女人不够好,而是男女之间存在着权力上的差距。比如做家务这件事,如果在一个家庭的集体潜意识里就认为做家务是低人一等的,那么即便一个男性每天都帮妻子做家务,他也会从心底认为这是自己对家庭的布施——那颗高傲的头颅没有低下来,他对妻子再多的温柔善良也是枉然。
《关于》里,当季佩珍即将离开时,小美在意的是没有人管她了,老李在意的是没人给他做饭了——说到底,他们对佩珍多是依赖,但我可以依赖一支带给我好运的笔,直到我遇到一支带给我更多好运的笔。它对于我只是一支笔,一件物品,我需要它时便用它,不用了就弃如敝履。这些人对于佩珍的态度其实也是一样的,所以即便结尾在煽情,但其实我看到的并不是女性的伟大,而是女性的悲哀,她们在他人的潜意识中被物化了——如果有天小美遇上一个对她非常好还不像她妈一样有那么强的控制欲的男朋友,那小美就很容易把她的依赖情绪转向那个男人,尽管可能会在某个月圆之夜,看到一碗饺子时想起她的母亲,但仅仅只是想起,她会默默在心里说一句:“妈,谢谢你。”转而扑在男朋友怀里,感恩所拥有的一切。然而季佩珍这么些年所缺失的东西,谁来弥补给她?而小美,会不会在结婚生子之后,变成下一个她妈?
所以没有对等的关系,又如何谈“爱”?即便有爱,这也是对电饭煲的爱,对捣蒜泥的爱,对腌茄子的爱,而不是罗密欧对朱丽叶的爱,不是蔻蒂莉亚对李尔王的爱。
而季佩珍自己,在被他人物化的同时,心里也将自己给物化了。所以她一生都在为他人付出,却没有为自己活过,而这造成的一种极端,就是她把全身心都吐出来的时候,形成的却是对他人的压迫,所以小美才那么想逃离她。如果季佩珍在生完孩子后继续追寻她的梦想,参与南极科考团队,那么她对小美的关注将没那么多,小美是否也会觉得更舒适,季佩珍的人生也更完整,并且家人能够从佩珍给予的喘息的罅隙中感受到更多她的好,不再把她的付出当作理所应当,对她也能有更多的“爱”而不是“依赖”?
(当然现实里还有另一种极端,就是在有的家庭里女人特别剽悍,男人唯唯诺诺,这就好像有的人养的猫脾气很爆,还会乱撒尿,但他却能一直包容这只猫,因为他宠爱这只猫。但别忘了,这到底只是人与猫的关系,并不是人与人的平等关系,所以这还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关系。)
其实季佩珍的做法就是典型的自我感动型。影片最后通过母亲的死亡来达成全部矛盾的和解,那要是换个情况,假如母亲特长寿,那女儿岂不是到六十岁、八十岁也无法与母亲和解,始终会觉得母亲压她一个头,而她将带着这份窒息感直至进坟墓?
所以这样的和解终究是电影里才能给到的恰到好处的圆满,现实会比这支离破碎得多。
这让我想起前不久朋友给我讲的一个关于北野武的故事,北野武的母亲还在世的时候,她一直朝工作后的北野武要钱,北野武觉得母亲就是个吸血鬼,等到母亲去世后,北野武的哥哥把母亲的遗物交给他,他这才知道原来妈妈未曾动用过从北野武那里要来的钱,而是一笔一笔全为他存着。
朋友觉得这个故事很感动,我听完其实很麻木——如果是想替孩子存钱,那和孩子明说不就好了;如果怕孩子不乐意把钱交给她,那也先明说自己的目的,以及存钱的用途,并俩人商量存多少比较合适,这不很好吗?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让孩子在她活着的时候对她心存怨恨,死了又对她心存悔恨?这样孩子一辈子心里有个洞无法填上,一辈子都活在痛苦的阴影里,于是,父母一辈子都在等孩子的一句感谢,孩子一辈子都在等父母的一句道歉,这样畸形的“爱”,还是为了孩子好吗?
所以我对于东方家庭这种父母的自我感动表示不屑,并不觉得这很伟大。比如在《关于》里,季佩珍去找女儿的人渣男友那段,她目的是为了让女儿与渣男断干净,但她的做法却是一种令女儿难堪的方式。我记得《致命女人·第一季》里那个意大利女人有一段名场面,她孩子受欺负了跑来找妈妈,那女人说了句,他打你你就打回去呗,我又不是你保姆。
就像气球要高飞了,你却觉得气球太脆弱,一只飞鸟的轻啄就会让它爆炸,于是你把手里那根线攥的紧紧的,气球飞不出去很难受,你的指甲掐进了肉里,血流了出来,你也很疼,彼此都痛苦。但气球从未飞出去的话,它作为气球的一生也是不完整的;你为了气球付出了一生却没为自己活过,人生也是缺憾的,不是么。
个人公众号:Imagine Heaven。
我爸爸家那边,重男轻女的观念很严重。我妈生下我发现是个女孩的时候,我爸很失望,都不愿意抱我,甚至想和隔壁床生了双胞胎男孩的家庭半开玩笑地讨论,能不能换个男孩过来。我妈生气的把热水瓶给砸了,哭着说,我的女儿你不要我要。
我爸单位组织春游,我想跟他一起去,他兴冲冲地把我带上车之后,领队告诉他不能带家属来,我满腔的欢喜瞬间破裂,哭着自己回了家,我妈看我哭着鼻子回来了问我怎么了,我说人家不让带小孩去,但是我看到车上有小朋友的啊。呜哇哇哇哇~
我妈一听,提着扫把就冲去我爸单位拦住了大巴车,把我爸揪了出来,「凭什么别人家的女儿能带上车,我家的女儿不给上车。」
后来的结果我已经忘记了,只记得我妈的彪悍从此在院里闻名遐迩,谁也不敢惹。
这一幕多么像电影里,目睹了女儿作为新人备受欺负时,站起来掷地有声地质问在场每一个欺负小美的人的发文时的季佩珍一样,当女儿受了委屈,妈妈永远是那个战斗的老母鸡,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去呵护你的人。妈妈永远是我们的英雄。
后来我念高中的时候,分去了文科班,但是我最喜欢的数学老师主管理科班,从此我的数学课就听不进去了,成绩一落千丈,我妈在数学老师办公室门口站了三个小时,求他给我开小灶补补课,后来我勉勉强强补了上来,很多年后回到高中我数学老师还记得执着的我妈。
但,我痛恨文化程度并不高的我妈对我的人生规划指手画脚,她希望我留在她身边,随便找个工作嫁个人就够了,我不想听。我使劲浑身解数逃离她,逃去北京,一年都不回一次家,我问她,为什么我拼命想要飞上天,但是却是你要不停试图折断我的翅膀。
爆发了数年的争执之后,终于在我病倒我妈来照顾我时达成了和解,那么热的天,她从南京背了4支冷冻野生鸽子来,我嘟囔道上海又不是买不到鸽子,她咧着嘴不好意思地说,你们上海太复杂了,找不到对的买菜的地方,又贵又不好,妈妈一辈子没出过远门,不适应。
她跟不上我的步伐,只能用那么原始和笨拙的办法去表达,我终于也不再排斥和厌恶她,和她进行了漫长的谈心,谈这些年疏远和冷落她背后的原因,谈我吃过的苦,谈我的压力和我想要去的未来,我妈说,你想要的爱,这么高级,这么前卫,妈妈小时候也没被人这样爱过,不知道还可以这样爱孩子。
我想起了「请回答1988」里著名的一句台词,「德善啊,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
为人父母,确实没有一场考试,妈妈也是出于本能当妈妈,她的唠叨,她的控制,她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出于爱的本能,有些做对了,有些做错了,但是妈妈就是妈妈,也许长大了坚强了的我们,应该是自己学会去与矛盾和分歧共存,去理解和包容,并给予妈妈的回馈的时候了。
当电影里季佩珍和女儿在隧道里迷路,李小美蹲在地上哭着说「我根本就是一个碎催,我配不上你吹的牛逼,我什么都做不好,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我根本不是来追求梦想的,我只是为了逃避你!」的时候,我哭的泪如雨下,这样的冲突的台词,好真实,它是好多好多北漂沪漂的心声,我们在这样高压的城市里面对喘不过气的工作,还要不停保持坚强和鸡血,真的非常疲惫,妈妈们不一定理解,他们不一定能感同身受,但我们也应该理解她们的不理解,我们也可以去感受到那些唠叨和关心背后纯粹的爱,那是我们可以一路打拼的能量供给,是强大的后备力量,是我们累了可以回头栖息的港湾,谁都可能会不喜欢你,但是妈妈永远最喜欢你。
「关于我妈的一切」看似时间很长,足足两个小时,但是看完才发现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深意。电影前半段展示了一个忙忙碌碌的妈妈,身兼妻子,媳妇,妈妈,老师,她充满活力,也浑身烦恼,思念的女儿一回家,她就开始张罗着相亲,向所有亲朋好友炫耀女儿的钢琴,没有边界感地无限入侵女儿的隐私,这些优点和缺点,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同款妈妈」。但是导演和编剧没有刻意把这些特质做的很做作,而是用温柔的镜头平淡的展现我们生活里的点点滴滴,让感动和反思不知不觉中浸入到我们的内心。在习惯了商业片的刻意渲染之后,对于这种真诚的呈现方式,我觉得十分难得。
影院里四周一直环绕着此起彼伏的抽泣声,到了后半段我的眼泪几乎是像拧开了的水龙头一般止不住,很久没有在电影院有过这样的体验了,虽然很好哭但却像是在忙碌的工作生活里得到了一次发泄的机会,而且看完之后真的愈发地想家。
只要妈妈在,无论我多大,在妈妈面前永远都还是小孩。
整部电影质感细腻真实,情节和对话都非常有代入感,徐帆的演技也再一次证明了有些深刻的角色,一定需要岁月和经历的沉淀才能表达出来。镜头最后一幕,徐帆对着镜头说,选择为每一个人而活,是她自己的选择,但是对于女儿不一样,妈妈希望你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那一刻的眼神,是妈妈的眼神,那里藏着光。直到散场后许久,还在我的脑海中萦绕,温暖许久。
谢谢这部电影,替我们和父母互相表达了平时羞于去谈及的话题和感情。
珍惜眼前人,珍惜我们爱的人。
片尾的音乐声响起,无数平凡人的母亲和童年的自己的旧照片浮现,观众们久久不愿起身,耐心的看完,像看完自己的前半生一般,被奉为编剧教父的罗伯特麦基的名言「to tell the truth」,这部电影就是对这句话完美的演绎。
比较建议这对母女去看心理医生
好家伙,在电影院看了个《娘道》,吃下了一整年份的狗血。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恶毒的输出
3.5,传统的“我管着你”“我都是为你好”,在绝症的包裹下,变得愈加悲天悯人。创作者也可能意识到了这点,在结尾补充了一段,希望女儿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把价值观拉回来一些。原著居然是韩国小说,还有韩影韩剧,东亚的传统价值体系,是多么统一……
如果人永远都有妈妈该多好啊
啧啧啧,又是这一套东西。
仪再加加油
隔壁的观众哭了很久,的确是很好哭,徐帆真不错。只是我觉得太温情脉脉了,里面的家庭问题、母子问题、姐弟问题,每一个追究下去,都是玻璃渣,踩一下都会流血的,不过现在因为妈妈要离去,就给柔化了,磨平了,这让我不满足。这位妈妈是中国大部分妈妈的缩影,我们接受起来非常顺滑,因为电影再一次歌颂她肯定她,我们被她感动,也为自己感动。但妈妈变成这样,更深层的原因不是感动能解决的。
徐帆说话方式怎么这么别扭呢
电影只配两星,再多一星看在这个电影提了妈妈,所以是给我妈的这样一个女人,没有一点的私欲和个性,她的一切都可以预测,我没有一点点的共鸣,因为我妈不是这样的人,她或许不符合大众对于“好妈妈”的标签,但她更鲜活。关于李小美,我更不想说什么,她的一切都是我不太能理解的。怎么做到知道她妈快死了,还要跟她吵架;怎么做到去和那样一个男人还谈感情,要断不断。
这个电影里就许亚军的表演像个正常人
投机电影,全片就一个目的,让你哭。可惜这糟糕的剧本、人设、表演都让人哭不出来。张婧仪的表演不行,徐帆演得也十分肤浅且咄咄逼人。在她俩的塑造下,这俩角色都挺烦人的。里面很多情节都特别失真,没见过十二点吃年夜饭的……最后为了找补,强行加了一段价值观输出,但前面对于母亲的牺牲都是歌颂式的。比李焕英差了二十个我的姐姐吧。
为题材加一分。这种主题就是奔着让你哭去的吧?确实也哭了,比较适合带妈妈去看。无论如何,希望能看到更多以中年、老年女性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整部影片中规中矩,最大的不适来自于徐帆的演技,太浮夸了,各种表演上的痕迹和套路,交出的都是行活儿,反倒是饰演舅舅的演员更亮眼、更生活化,全片最佳。母亲大概是所有人的痛点,无论你拥有怎样的母亲,一旦失去了,都是会痛苦的,她是我们来到这世上最初的联结,失去母亲是所有人的内在恐惧。
辱阿莫多瓦了
张婧怡演技还欠火候,但整体是个好片子,挺匹配当代年轻社畜现状(传媒方向)。还是别带妈看了,妈妈会烦心自己的身体的。张歆艺的角色是亮点,这片子吧……哭是肯定会哭的,就看想不想了。
看片名会想到阿莫多瓦,其实是翻拍的韩剧《世界上最美丽的告别》,预测可能会因为翻拍招致一些质疑吧。我主要是看入围了北影节主竞赛单元,点开淘票票看有点映就顺手买了张票看看。发现不一样的是徐帆这次成了女主角,一样的是依然饰演一个温柔不失坚韧、勤劳不失优雅的母亲形象,的确她非常适合这种角色,但是似乎也已经完全被禁锢了,当然从选角来说,张婧仪(好美)版的女儿和许亚军版的父亲都不错,包括吴彦姝饰演的奶奶和张歆艺饰演的病友都还算可以。不得不承认观影过程中有好多处情节我都非常触动,甚至有些激动,可能因为年纪大了,经历的事情多了,会想到自己身上的不少过往,再加上身边一个很重要的人现在也得了癌症,正在化疗,所以就还挺难受的。希望她能尽早战胜病魔吧!只是电影走的还是比较传统的苦情风,但是俗套归俗套,确实挺有效。
导演手法生涩,不会转场,都是生硬的淡入淡出。对演员表演也不太有调节能力。主角的情感与身份设计包罗是挺全的,母亲,姐姐,妻子,媳妇,包括少女时独立个体。但冲击与感染力比较泛于表层。像陈明昊完全该有一场爆发的戏来给全片添彩的。导演浪费了他。
这妈妈活的可真累
你再逼我哭,我就要笑了
这名字碰瓷意味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