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剧本

喜剧片美国2002

主演:尼古拉斯·凯奇蒂尔达·斯文顿梅丽尔·斯特里普克里斯·库珀玛吉·吉伦哈尔约翰·马尔科维奇

导演:斯派克·琼斯

剧照

改编剧本 剧照 NO.1 改编剧本 剧照 NO.2 改编剧本 剧照 NO.3 改编剧本 剧照 NO.4 改编剧本 剧照 NO.5 改编剧本 剧照 NO.6 改编剧本 剧照 NO.13 改编剧本 剧照 NO.14 改编剧本 剧照 NO.15 改编剧本 剧照 NO.16 改编剧本 剧照 NO.17 改编剧本 剧照 NO.18 改编剧本 剧照 NO.19 改编剧本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7-23 20:38

详细剧情

  女记者苏珊(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饰)采访了一个因酷爱兰花,经常偷采兰花而满身官司的“采花贼”,并将此人的故事加工成了传记小说《兰花窃贼》。不久,好莱坞某电影公司将这本书的改编权买了下来,并请来了颇负盛名的改编人查理(尼古拉斯•凯奇 Nicolas Cage 饰)来将它改编成电影剧本。  无奈查理已江郎才尽,他绞尽脑汁都无法完成《兰花窃贼》的改编。查理无奈之下只好向原作者苏珊求助,但性格内向的查理见到了美艳华贵的苏珊竟紧张得说不出话来。他只好叫来了对编剧极感兴趣并想涉足其中的弟弟唐纳德来帮忙。  兄弟两在改写剧本时历经了一系列曲折。查理突发奇想,将自己改写剧本的创作过程也写进了剧本。这部剧本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呢?

长篇影评

1 ) 原电影之惑---解读《改编剧本》

原电影即关于电影的电影,《改编剧本》当中有诸多关于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电影特性的思考。

从来创作者不好当,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实。遇上灵感竭尽的情形,就只能躲在远景酒店里,用打字机敲着同一句话(《闪灵》)。不肯放下身段的创作者就更麻烦,一时半刻写不出“为大众服务”的作品竟然又极不情愿涉足大众题材,无奈吃饭要紧,连自己从未接触过的“低俗”摔跤手剧本也要忙着张罗,自然捉襟见肘无从下笔。(《巴顿芬克》)。《改编剧本》所讲述的同样是一个编剧面临创作危机的故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它跟科恩兄弟那部金棕榈大作《巴顿芬克》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想象了著称的天才编剧查理·考夫曼(《傀儡人生》,《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纽约提喻法》)这拿自己来开刷,找来尼古拉斯·凯奇来饰演“自己”---性格内向且又神经质的电影编剧“查理·考夫曼”。他面临的是一个棘手的改编剧本计划,之所以说它棘手,是因为这本《兰花窃贼》并非一本小说,而是一个状似散文随笔类的报告文学。而《改编剧本》本身大可以看做是一堂教写商业电影剧本的课程,同时整部影片的内容跟主人公在片中编写的那个改编剧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现实生活与剧本世界之间的界线被彻底模糊。天马行空的元素层出不穷,莫名其妙的遭遇此起彼伏,苏珊·奥尔琳(梅丽尔·斯特里普)写书的经过肆无忌惮地在片中穿梭。其跳跃的纷繁和频密程度已经超出了正常叙事的承受力,所以在我看来整部《改编剧本》其实就是查理·考夫曼写作思路及精神状态的外化。

凯奇饰演的考夫曼绝对是一个“有追求”的编剧,那些商业片剧本在他的“闷骚”头脑看来都是微不足道的。他力图将《兰花窃贼》写成一个只跟花有关的作品,故事人物通通予以弱化甚至是剔除。这还不够,他希望把整个生物进化的历程(片中多次出现沧海桑田的更替),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成为他剧本的一部分。可想而知考夫曼不切实际的理念不可能实现。与此同时他还有一个孪生弟弟(同样由凯奇饰演),几次编剧课的取经之后就一头扎进处子作的写作当中。跟哥哥截然不同的是,弟弟着手的是通俗题材---“烂俗”的惊悚故事,故弄玄虚的噱头,却出乎考夫曼的意料受到片商赏识。

在这里我再来厘清一下这个“查理·考夫曼”的问题。考夫曼其实有3个,一个是自始至终可以在影片当中看得到的,这就是唯一在片中叫考夫曼的那位;一个是看到了却是以另一个身份出现的,那就是他弟弟。这二者就是同一个人极端的两面,哥哥作品曲高和寡,性格就直观表现为孤僻害羞在男女问题上有心无力。而弟弟却是开朗外向,左右逢源,大受欢迎。第三个我们始终看不到,但前两个都只不过是他内心激烈斗争的一种外化。正如前面所说的整部影片都是一种情绪和思路,而且是属于这第三位查理·考夫曼所有的。

《改编剧本》很大程度上将诸多好莱坞的写作特点,商业元素都披露出来。而贯穿始终的困惑是究竟写作应该是坚持走标榜个人风格的“艺术”路,还是放下底线搞大众娱乐是一个自始至终萦绕在考夫曼心头的难题。弟弟写作的成效显著的同时,哥哥又寸步难行,于是乎妥协成为了逼于无奈的选择。他必须请弟弟的导师赐教,导师告诉他一条捷径:第一,务必要加入戏剧元素;第二,前面不要紧,重要的是在结局处人物要作出出人意表的改变。

于是乎考夫曼就大刀阔斧的“改编”,在这里影片的处理方式依然是保持主观参与其中的方式,亲身去体验剧本的改头换脸。原著作者自始至终未能目睹传说中的鬼兰,很多时候生活纪实如此,即使追寻已久人仍往往是没有结果。但电影不同,电影是替人圆梦的,大团圆结局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即使不能够做到百分百的Happy ending,但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定则在好莱坞电影的正面人物当中是始终生效的,所以苏珊·奥尔琳最后亲眼目睹了鬼兰。但是由于考夫曼刚尝试改变风格,所以情节看来仍有缩手缩脚的影子,表现出来就是那种寻觅无果的延续---苏珊·奥尔琳对于眼前的鬼兰感到失望。迈出第一步之后,考夫曼的尺度开始放宽。于是乎经典的犯罪片元素--偷情,毒品,凶杀,袭人野兽悉数登场,轮翻上阵,到最后哥哥在弟弟面前袒露心声,双方都完成了“人物的转变”。

讲求故事性乃至依赖于故事性,想必这就是好莱坞电影的优势及局限之所在。原著的面貌在被赋予了这些戏剧元素之后变得面目全非,无法辨认,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创作问题。在艺术家都埋头创作的时候,难得还有人来反思创作方法本身,实属难得。

2 ) 《改编剧本》:一个天才编剧的自白

“You are what you love, not what loves you.”

弗朗索瓦·特吕弗曾经说过,“电影要么反映创作之苦,要么反映创作之乐,我对除此之外的电影毫无兴趣。”《改编剧本》想要表达的,正是一个编剧的创作之苦。

电影的开头就是男主角查理·考夫曼(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碎碎念,“我的秃脑袋瓜还管用吗?为什么我什么也写不出来?如果我能快乐一点,也许就不会掉那么多头发……我真是一个行尸走肉,长时间坐着工作使我的屁股越来越肥,衬衫的下摆老是塞不进去。也许我应该找个姑娘谈谈恋爱,可是没有姑娘会喜欢一个屁股又肥头发又少的中年男人……我他妈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看到这里,有过编剧经验的观众都会感同身受地会心一笑。编剧不是一个光鲜亮丽的职业,相反,这是一个极度枯燥和苦逼的差使。由于长时间的阅读、思考、写作以及不规律的生活,现实中的编剧通常都是这副德行:形容枯槁,头发像一蓬乱草,眼睛空洞而无神,动作迟缓,神经质,敏感,强迫症,经常自言自语,每天穿着睡衣和拖鞋在斗室中漫无目的地来回梦游……

晚上睡不着,早上又起不来,与正常人类相比,编剧的生物钟是反的。虽然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但是作为一个编剧,好不容易起床之后通常做的却是以下一些鸡零狗碎的事情:看新闻、刷微博、看朋友圈、回邮件、听音乐、吃早餐、做运动、泡茶、打扫卫生、抽烟、收衣服、发呆——反正对任何一件不是写作的事情他都会抱着极大的热忱去做……对了,忘记刷牙洗脸了。

终于,在所有看似毫无必要的杂事都被料理完之后,百无聊赖的编剧才会逼迫着自己坐在电脑面前,开机、打开写字软件,然后……继续发呆。此刻,这些天才的脑袋正在思考着一个无比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一定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哦,对了!我竟然忘记了剪指甲!天哪!我竟然还没有给肉肉植物浇水!卧槽!我的眼镜竟然还没有擦……诸如此类。

当每一个指甲都认真地修剪好,当每一棵肉肉植物都反复地浇了水,当每一片镜片都擦了又擦,当确实再没什么事情可做之后,编剧才会极不情愿地再次回到电脑面前坐下,然后使出吃奶的劲去瞪他面前那片空白的屏幕——仿佛通过这样一个庄重的仪式就可以瞪出一部让制片人和观众们都喜极而泣的绝世佳作来。

好消息是,就在眼睛都快要瞪出血来的时候,那个名叫“姗姗”的灵感总算是来了。于是编剧开始抽疯似地敲打键盘——与其说是在写作倒不如说是在发泄满腔的怨念。好不容易洋洋洒洒地写出几页文字吧,仔细一看却又完全不忍猝读——这写的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垃圾!狗屎!

由此编剧进入了“午夜嚎叫”模式。他一边恶毒地诅咒着这个操蛋的世界一边癫痫发作似的狂按着删除键。说真的,要是每按一下删除键就给编剧一分钱的话,那么编剧的财富早就超过比尔·盖茨和他的朋友们的总和了。

随着屏幕再次恢复到一片空白,编剧的才华和自信仿佛也被彻底掏空。这个平时自诩为天才的家伙,此刻正以光速堕入绝望的无底深渊。

这就是为什么编剧在看到海明威的那句“每个作家写的初稿都是一堆臭狗屎”时会泪流满面的真实原因。“要是有人胆敢当着我的面说写作是件容易的事情,向圣母玛利亚发誓我一定会第一时间冲过去亲手掐死这个狗娘养的。”对这句话,我真是发自心底地不能再认同。

作为编剧会自动拥有一项超强的被动技能,那就是自我安慰和自我欺骗——“今天写作不顺利一定是我打开Word的方式不对……今天指甲剪太短了,按键盘好痛,不如明天再写?……嗯!等明天我再精神百倍地去继续写这个伟大的故事吧!对,明天!明天一定可以的!妥妥的……”

几乎是一瞬间,编剧们立刻就满血满魔地复活了,他一边哼着歌跳着舞一边优雅从容地离开电脑,然后欢乐地继续去刷微博、刷朋友圈、看新闻、看电影、听音乐、剪指甲、抽烟、发呆……

很好笑吧?很荒诞吧?很过瘾吧?很不可思议吧?问问你身边的编剧朋友吧,之后你就会知道我说的这些都是真的——不要被编剧们蒙骗,隐藏在他们坚毅神情下的是一颗颗善良、敏感而又脆弱的心。

编剧都是擅于吐槽和碎碎念的高手,所以,能坚持看到这里并忍受到这里的朋友们对我绝对都是真爱!哈哈,言归正传,开始继续说《改编剧本》。


在日益乏味而趋同的万千电影中,每隔几年就会冒出一些让观众眼前一亮的作品,它们特立独行、无法归类,它们让人脑洞大开、拍案叫绝。

这些极富个性和生命力的影片极大地延展并丰富了电影艺术的外延和内涵,例如《巨蟒与圣杯》、《陆军野战医院》、《成为马尔科维奇》、《巴顿芬克》、《记忆碎片》、《盗梦空间》等等。

《改编剧本》就是这些有趣作品中的一员。它有趣的核心原因就在于它的剧本是出自一个天才编剧之手——查理·考夫曼。名字不熟没关系,看看他那些大名鼎鼎的作品吧:《傀儡人生》、《改编剧本》、《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纽约提喻法》……获奖无数的他无疑是所有编剧们内心深处最被羡慕嫉妒恨的那个爱豆(偶像)。

查理·考夫曼写出了那么多天马行空而又构思精巧的好故事,每个人都很好奇这个矮个子的中年男人脑袋里到底都装着些什么东西。正好,《改编剧本》就是一个打开他心扉或者说撬开他脑门的一把钥匙。与其说这部电影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倒不如说这部电影是一个天才编剧的自白书。

《改变剧本》的编剧是查理·考夫曼。电影的男主角是一个编剧,名字也叫查理·考夫曼,由尼古拉斯·凯奇饰演,他有个孪生兄弟叫唐纳德·考夫曼,也是由尼古拉斯·凯奇饰演(我承认这里有点烧脑)。需要说明,唐纳德·考夫曼其实是一个虚构角色,无论在电影里还是现实中都是不存在的(看过电影你就能理解这句话其实并没有逻辑错误)。

搞笑的却是,无论在电影海报上还是在电影正片里,编剧一栏都郝然写着查理·考夫曼和唐纳德·考夫曼两人的大名。更搞笑的是,这部电影获得了当年奥斯卡的最佳原创剧本奖提名,提名名单上写着的竟然还是他们两人的名字!

有点烧脑吧,没关系,无论是看电影还是看这篇文字,一旦挺过了这一关你就能体会到本片真正的乐趣所在——真与假的水乳交融以及虚和实的无缝切换。


故事说白了很简单。电影里有两条明显的叙事线索,一条是编剧查理·考夫曼改编女作家苏珊·奥尔琳(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的畅销书《兰花窃贼》的过程,另一条是苏珊·奥尔琳与“兰花窃贼”约翰·拉罗歇(克里斯·库帕)相遇相识的故事。

在这两条线索交汇前,电影是偏写实风格的,或者说电影里的故事是“真实”的。因为真实,所以普通观众可能会觉得索然无味——不像传统的好莱坞影片,这部电影的前半段确实“乏味”,没有戏剧冲突,没有危机,没有暴力、追车、枪战,没有毒品、性、心灵鸡汤……

是的,能刺激观众的精彩元素统统没有,直到这两条线索交汇并碰撞在了一起——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和创作灵感,查理·考夫曼决定跟踪苏珊·奥尔琳,没想到他在发现了惊天真相的同时自己也差点命丧黄泉!(放心吧,我才不会剧透呢)

好了,在影片的后半段,传统好莱坞电影中那些所有能刺激观众的精彩元素现在又都齐活了:冲突、危机、暴力、追车、枪战、毒品、性、死亡、救赎、心灵鸡汤、balabalabala……

故事就这么个故事,乍一看觉得没什么,但细思极恐!与前半段的“真实”相比,影片的后半段明显偏戏剧化或者说“虚假”。但现实是,这部电影能成功刺激到观众靠的不是真实走心的前半段,而是虚假夸张的后半段。借此,编剧查理·考夫曼极其高明地讽刺了当下好莱坞那些令人窒息的创作传统。

在电影里,编剧查理·考夫曼有个同为编剧的弟弟唐纳德 ·考夫曼。哥哥自诩为一位严肃的故事创作者,他常常鄙视那个没有多少才华却总能写出受制片人和观众青睐的剧本的弟弟。在查理写不出好剧本的时候,他的弟弟却因烂剧本而飞黄腾达;在查理在斗室里为搞创作而抓破头皮的时候,他的弟弟却在各种秀场推杯换盏、左拥右抱……

查理和唐纳德事实上代表了两种编剧,或者说代表了真实生活中编剧的两种分裂人格。一个认为编剧是一种崇高的艺术创作,另一个只是把编剧当做一个赚钱的营生;一个严肃认真,另一个却世故圆滑;一个活得苦逼,另一个却活得潇洒。这次,现实中的编剧查理·考夫曼讽刺的是自己。

对编剧身上的这两种性格,查理更推崇哪一种呢?毫无疑问,查理喜欢哥哥的那种性格。在他看来,虽然哥哥活得苦逼但却活得伟大,而不像他那个“没原则没底线、低俗而又媚俗”的弟弟。编剧对弟弟有多羡慕嫉妒恨呢?他把弟弟写死了!可能后来觉得自己太过残忍,编剧又安排弟弟用一番勇敢做自己的话来救赎迷茫痛苦的哥哥。

弟弟说的这番话中的有一句说的特别好,这里有必要单独提出来,不翻译不解释,大家自己理解:“You are what you love, not what loves you.”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改编剧本》既做到了符合传统好莱坞叙事的套路,又做到了推陈出新、特立独行——剑走偏锋地讲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好故事,这就是这部电影最牛逼的地方。

藉由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探查到编剧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那里充满了迷惘和痛苦,也充满着善良与坚强。

其实,我们并不孤独。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写文字的人。

本文为作者原创,图片源自网络,欢迎留言、分享及转发,谢绝不打招呼的转载。

<图片1>

3 ) 一句台词打动我

The world is so huge that people are always getting lost in it. There are too many ideas and things and people, too many directions to go. I was starting to believe that the reason it matters to care passionately about something is that it whittles the world down to a more manageable size. It makes the world seem not huge and empty but full of possibilities.
——Susan Orlean《the orchid thief》

(剧中的 Susan Orlean为真实人物,《纽约客》的专栏作家。而本句台词正出自书中那部小说《the orchid thief》)

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那份痴迷
痴迷是一种天赋
这种天赋让你木讷 让你面对一些流行话题的时候不知所措 让你没有办法和所有人愉快的打成一片
但是这份痴迷让你获得极大的快乐
快乐大过你失去之前一切得到的痛苦

4 ) 《改编剧本》:多重文本解读的“万花筒效果”

发现抄袭,留下最后一段作为纪念。之后修改好了再来分享吧。

《改编剧本》的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产生了万花筒一般的效果,其中既有编剧自我崇拜、自我结构的意识流冥思,又有惊险刺激的视觉消费,整部电影饱满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查理•考夫曼和斯派克•琼斯奉献了一部凶猛精彩的头脑风暴和视觉盛宴。

5 ) 考夫曼们的窘境

首先,现实生活的考夫曼是没有双胞胎弟弟的,但他在电影里给自己造了一个弟弟,很显然,这个安排象征了考夫曼自己的分裂:也就是说,双胞胎兄弟其实是一个人的两面,一面追求诗意的,接近现实生活的平淡的编剧写作,但另一面,就像那个傻乎乎的Donald,只求感官刺激,没有逻辑和真实性可言。如此一来,电影中的编剧考夫曼,其实只有一个人。

于是,抛去一切折磨脑细胞的逻辑关系,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改编剧本》这部电影的主线描写了一件真人真事:就是编剧考夫曼改编小说《兰花贼》的故事,尼古拉斯凯奇扮演编剧考夫曼。复杂之处就是,现实中的编剧,电影中的编剧,和电影中编剧创造出的编剧角色,名字都叫考夫曼。尽管这里第一个考夫曼大名鼎鼎不得不提,为了理解电影,这个真实的考夫曼可以暂时忽略,于是只剩下两个考夫曼了:第二个考夫曼和他创造的角色(本文之后提到的编剧考夫曼如未说明,均为第二个考夫曼)。这个电影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它的拍摄方法,小心翼翼使第二个考夫曼的生活和他的故事之间的转换点不露痕迹。对,我个人认为只有一个转换点,而不是在现实和虚构之间切换,也就是说,从某一刻开始我们看见的全部是编剧考夫曼的虚构,而这一点之前全部是他和女作家的现实生活。

痕迹掩饰得好,但这转换点还是存在的,只不过在哪儿呢?可以说,起始于编剧考夫曼的出场,截止到兄弟两人在John的色情网站上发现Susan的照片,这段时间轴上的任意一点,都有可能是这个转换点。我个人认为,其中最有可能的是当编剧考夫曼得到了一个新点子,对着录音机喊:“查理•考夫曼,又肥又老又秃……”从这里开始,第二个考夫曼创造出了第三个考夫曼,而之后我们看到的一切(除了结尾),包括去纽约找Susan Orlean、参加编剧Seminar和Donald的剧本“3”受到老板青睐,都是第二个考夫曼的剧本的故事。

那为什么说之后的全部都是虚构的呢?这关系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查理考夫曼写《改编剧本》的用意:不仅仅是记录自己改编《兰花贼》时遇到的过程,而通过这件事,来反射出一个编剧,尤其是在美国这个庞大的电影工业体系下的编剧的窘境。我们完全可以将后半部分看作完全不同的一部电影:追车、枪战、毒品、性、人生道理,所有在前半部电影中被编剧考夫曼鄙视的,都出现了。除此之外,编剧考夫曼还给自己的爱情故事安排了一个最最老掉牙的模式:“恋爱中-男的犯错误女的不原谅-男的付出行动把女的追回来-happy ending”。从Orlean的裸照在电脑屏幕上出现的一瞬间开始,所有剧情变得飞快、草率。我们刚刚还在为编剧考夫曼的唯唯诺诺和一事无成感到尴尬难熬,真希望时间过得快些,然后倏地我们就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剧情带到结尾。后半部电影,也就是编剧考夫曼的剧本,完全是一个大玩笑,是一场好莱坞模仿秀,也是一个苦涩的自嘲。

我在开头提到,Donald是Charlie的另一面,“好莱坞”的一面。那些编剧们显然不喜欢自己这一面,就像剧中的Donald被塑造得又蠢又没主见,他们真希望自己Donald的一面被枪击,再被狠狠地甩出车子摔死在地上,哪怕他一直默默忠诚地支持着Charlie,帮助他实现事业。而现实总是不尽人意的,我们看到Donald的死实际上只是发生在编剧考夫曼的剧本中,而就电影中的故事而言,也就是编剧考夫曼的生活中,Donald并没有死,只不过为了迷惑观众没有被拍出来。Charlie和Donald还得在同一屋檐相处下去,Charlie还得忍受Donald的愚蠢和总是在关键时刻出现的打扰。窘境归窘境,但世事难料,说不定将来等到Charlie真的江郎才尽了,还要靠Donald的剧本吃饭呢。

6 ) 关于放弃

Adaptation既有改编的意思,也有适应的意思,标题可谓一语双关。当一个作家在既定的故事上进行改编,他不得不受到原有情节的种种限制和约束,他的创造力只能谨小慎微地游走,而当他心魂所至,突然觉得被改编的其实不是故事,而是自己的性格和生活--该片就是着眼于描述这样表面矛盾却又在情理之中的过程。
这并不仅仅是改编作家和故事之间的互动关系,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和世界的互动关系。我们注定要放弃一些东西,以实现自己所向往的改变,但这样的放弃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剥离呢?生活并不平淡,缺乏的只是发现,缺乏的只是进行探索的勇气,缺乏的只是应时而动的改变。当我们不再沉湎于失去的痛苦之中,再睁开眼,世界就不同了。

7 ) 改编剧本:荒诞又真实的人生

You are what you love,not what loves you
听到这句话,心里颤了一下。考夫曼兄弟在沼泽的一棵枯树后面的谈话,真切深情,是此片中最感人的一幕。或许,也是一次心灵的对话。
《改编剧本》以大名鼎鼎的编剧查理·考夫曼为主角,讲述他改编故事的过程。起初平静甚至令人发闷,查理与原作者的故事不断交织,而展现的情景也都平淡如水,甚至戏谑似的加上生命诞生进化的过程以及爱因斯坦的研究画面,让人觉得这片子就是一次joking,一个编剧自己玩的游戏
但是耐着性子一点点看下去,逐渐竟被它吸引住了。查理为了自己的剧本绞尽脑汁,脑子里充满泄气的想法。他自卑,重视别人的评价,否定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失去了创造力,并因此时时烦躁、波动、陷入混乱。
这让我觉得熟悉,大概是因为自己也是一个自卑又爱面子的人,常常担心自己做不好,担心别人的看法,全盘否定自我,燃不起对生活的热情,只觉得烦,想一走了之,想无限逃避。于是很想看看查理怎样完成自己的任务,怎样面对自以为不可逾越的困境。
查理有一个孪生弟弟,与他的性格完全相反,自然、随便、满不在乎,对生活保持热情并带着永远的调侃味道。他也写剧本,风格与哥哥完全不同,常遭到哥哥的批评,但拿出去还是受到肯定。他衷心的欣赏自己的哥哥,支持他,服从他,帮助他,最终也是在他的帮助下查理完成了剧本,也完成了性格的转折。
或许,这个孪生弟弟,便是现实中查理·考夫曼的另一重人格。沉闷的与活跃的,自卑的与自信的,严肃的与调侃的,时时交织在一起,产生矛盾,也产生灵感的火花。或许,大部分人都是如此,只是没有这么明显的对立而已。
剧情逐渐跌宕起伏,当查理去寻找原作者苏珊,两个故事合为一体,并演变出了偷窥、暴力、性、凶杀等等刺激剧情所需的一切因素。故事让人觉得荒谬,但你知道他在说我在这样生活。查理与弟弟一起度过许多时间,他开始思考自己与弟弟生活的不同,他觉得自己浪费了生命,因为太过重视别人的看法,而忽略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这不是生活。
是啊,我爱你,因为你是我的所爱,而不管你对我的评价如何。这是我的感情。即使是你,也没有办法剥夺。
要轻松、真实的生活,不是吗?
最后,尼古拉斯·凯奇一人饰两角,一是秃顶、微胖、背有些驼、没有自信、说话就流汗的悲观男人,一是风流、自信、大胆、敢于冒险、精神焕发的乐观家伙,都非常传神。赞~

短评

烂片之王凯奇也有NB片子。剧本神作,考夫曼你得多恨麦基才能这么吐槽啊。梅姑牺牲色相换一个女配提名。三层叙事穿梭的游刃有余,同时又有着向上一层的自指。对麦基的神吐槽还表现在影片结尾大叙事段的惊悚片化。什么是神剧作,这就是神剧作。哪天我闲了编个豆列。

5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前半部分还是不多的,后半部有点不伦不类!你要爱你所爱,这不关别人的事,我很久以前就决定这样做了!

7分钟前
  • Miss Invisible
  • 还行

当时好莱坞还能容下这样无聊又有趣的作品……现在也不太可能了。全球电影环境都在变糟糕,是商业和艺术都用力过猛的结果。

11分钟前
  • 荞麦
  • 推荐

编剧的苦恼,剧本师的八部半

1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反正我是看睡着了的,虽然复杂,虽然要动脑子,可是不好看。

18分钟前
  • 较差

Charlie Kaufman在开头的字幕其实就开始发挥了,真是有点嗲。其实如果怎样理解都可以自圆其说,那么也没必要枪毙其他可能。Today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rest of my life,听到这句话想到了一首歌,微妙。

20分钟前
  • △4v5ki
  • 推荐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讲故事……”

22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Nicolas Cage,双份的!

25分钟前
  • Bigteeth
  • 推荐

如果前半段剪辑没有那么神经的话起码能四星。电影中有多少真多少假?无所谓那不重要,重要的是,很多人的任务就是虚构,让生活变得魔幻。

30分钟前
  • Sophieven
  • 还行

故事的展开方式是我喜欢的那种

34分钟前
  • 小肚子✨
  • 推荐

Laroche: Point is, what's so wonderful is that every one of these flowers has a specific relationship with the insect that pollinates it. There's a certain orchid look

38分钟前
  • 静@Einfühlung
  • 还行

【B】剧本确实很厉害,切入点很特别。但不知为何就是不怎么喜欢这片,可能是因为有些闷,可能是因为太卖弄了

39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可以算做斯派克琼斯前作傀儡人生的侧面重述,不仅在于从电影主角原型查理考夫曼视角出发的crossover,更在于虚构的孪生编剧兄弟的双身关系。本片和傀儡人生一样,都是现实穿越进电影,电影派生出现实的作品。另外,这个又黑又冷的“改编剧本”透满了科恩兄弟的气息,琼斯显然太轻松。

41分钟前
  • 旧书君
  • 还行

查理考夫曼真天才!从片头的《傀儡人生》和马尔科维奇向自我致敬开始,查理在此次剧作冒险中无疑走得更远。剧本嵌入、观者效应、此消彼长的窥视和被窥视,这样一场试图以剧本篡改人生又将人生渗入剧本的心灵旅途在若干时间轴的缝合下光芒万丈。最终无视麦基的箴言,太升华了。

46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你是爱你所爱,而不是让人爱你。

49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能让所有想写简单故事的编剧绝望的电影。套层结构多层非线性叙事说是炫技吧跟它似乎要表现的主题又挺搭。作为编剧,写一个跟自我波澜不惊憋死活人的现实生活相似的简单故事是不可能的,麦基老先生都骂“凭什么让我浪费时间?”即使这电影,也是后半部分的高潮才吸引大部分观众看下去。

50分钟前
  • 小东邪
  • 推荐

7/10。对这种极端个人化的片子始终喜欢不起来。考夫曼将他擅长的多重空间平行发展的结构以自恋自嘲又不明所以的笔法阐述作家们永远说不尽的创作瓶颈和虚实交错,对弟弟的精神依托像极了《巴顿芬克》的胖子(这个虚构者居然也写在编剧名单中!),而潜意识的自演模式估计催生了野心勃勃的《纽约提喻法》。

54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双重结构上的「戏中戏」——故事内的改编剧本+上帝(观众)视角下编剧的「创意」/「灵感」焦虑,作为电影故事本身最后的「烂尾」——作者和毒贩串通并成为烂俗的凶杀剧却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升华或者讽刺,这个世界/观众/制作方已经不需要所谓有「精神」的作品,反而是烂俗成为流行和经典,将近廿年之后再来看考夫曼式的吐槽或者预言,则是另一番滋味。

56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伊伯特曾问本片导编,故事最后走上麦基的轨迹,是否埋藏了讽刺性评论于其中?考夫曼和琼斯均认为,此问难以直言,应该开放答案给观众,对麦基来说也更公平……但鉴于麦基事先看过剧本,并建议好友考克斯出演自己,黑麦的可能性略低。结合时代背景与角色生死,吐槽“某类编剧不敢面对残酷现实”的意图更高。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069612966/

59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文艺片和类型片本来是长得一模一样的亲兄弟。文艺片为类型片出点子,类型片火了,文艺片憋不出来。类型片反过来帮助文艺片,文艺片被追杀,类型片对他说“你是给予爱的人,谁爱你并不重要”,文艺片感动得说不出话来。最后,类型片帮文艺片挨了一枪,因为车祸死掉了,正如文艺片里的男主的家人。

60分钟前
  • 焦糖爆爆D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