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圆月映花都

爱情片法国1984

主演:帕斯卡·欧吉尔切基·卡尤法布莱斯·鲁奇尼维尔日妮·泰弗内克里斯蒂昂·瓦迪姆拉斯洛·绍博Lisa GarneriAnne-Séverine Liotard埃莉·梅黛洛斯

导演:埃里克·侯麦

播放地址

剧照

圆月映花都 剧照 NO.1 圆月映花都 剧照 NO.2 圆月映花都 剧照 NO.3 圆月映花都 剧照 NO.4 圆月映花都 剧照 NO.5 圆月映花都 剧照 NO.6 圆月映花都 剧照 NO.13 圆月映花都 剧照 NO.14 圆月映花都 剧照 NO.15 圆月映花都 剧照 NO.16 圆月映花都 剧照 NO.17 圆月映花都 剧照 NO.18 圆月映花都 剧照 NO.19 圆月映花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0:45

详细剧情

  和导演埃里克·侯麦往常的影片一样,该片讲述了一个女孩徘徊在多个男人之间企图寻找自我的故事,通过人物之间的大量对话细腻而又真实的展现了男人和女人之间充满了变数的感情世界,虽为喜剧,亦展现了情感的无奈和多变,发人深思。  路易斯(帕斯卡·欧吉尔 Pascale Ogier 饰)天性活泼善变,从艺术院校毕业之后,她同对她忠心耿耿的男友订了婚。然而,平静的感情生活让喜欢追求刺激的路易斯感到十分空虚,拥有着姣好面容的她深信自己在异性之中的魅力不减,因此,她义无反顾的决定结束和未婚夫的同居生活,返回巴黎。在那里,珍娜先后邂逅了数个不同的男人,在一连串的矛盾和波折面前,她终于领悟到了什么才是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

长篇影评

1 ) 无家可归的灵魂

这是我看完电影《les nuits de la pleine lune en(Full Moon in Paris)》后立即浮上脑海的词。

明月映花都,也就是Full Moon In Paris,影片的标题很文艺,第一感觉像中国电影的名字,比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纯意象,除了发生地点是巴黎以外对影片内容没有任何提示。不过我个人认为它可以给人一个直观印象,或者说是心理暗示——影片基调淡淡的,有点小忧伤。看完电影发现也确实印证了这个第一印象。就像老吕说的,影片充斥着的都是“生活中的小尴尬”,那种在别人看来非常trivial,但一旦发生在自己身上便惊慌失措无能为力的“小”尴尬。

住在郊外,想念市里;住在市里,想念郊外。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觉得这种行为的荒唐与无必要,我反而对女主的这种矛盾颇能理解。这与自己现在的境况其实是一样的,宿舍和家。在宿舍久了会很想回家,觉得家里有好吃的好玩的,什么都舒服,什么都满意;可真的放假回了家又会想回宿舍,觉得宿舍多么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限制。所以,进大学都快一年了,一直不能在学校里找到归属感,一直不能像有些同学那样亲昵地称宿舍为家。因为就在不远处,那个真正生活了多年的家在那里,好像时时等着我回去。

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这部影片的的确确引起了我的共鸣。在那句法国的谚语里,我仿佛和女主一起感觉到灵魂在城郊间飘荡,映着一轮孤独清冷的月,无处停靠、无家可归。这种空荡荡的感觉也许还不如只有一处地方时,虽然时不时会涌上的闭塞的无奈。

就如同我一直所认为的,有时候,或者说大多数时候,有选择还不如没有选择。面对选择时那种犹豫不定,那种患得患失是我极不喜欢的,因为我总是勉励避免却又发现根本难以摆脱。对不确定未来的恐惧,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在那些个选择的时刻都会完全暴露出来。无论怎样的人,在毫无遮挡地正视自己弱点的时候,总归都会有那么一点不愿与不甘的吧。

女主的错误就在于不加考虑地给自己创造选项,于是总是将自己置于选择的困境中。房子是如此,情人更是如此。所谓要在彼此间留有空间,所谓要让双方保留自己独立的隐私,只不过是在为自己创造选项找理由而已。在没有选择的时间里,她感到强烈的不满足。可是在之后有选择的时间里,她感到的却是比之前的不满足要更强烈得多的无法选择的痛苦。

对自己魅力的过度自信,对自己抗诱惑能力的过度估计,对男友忠诚度的过度相信…这一切都是出于女主类似于孩童的盲目的自我中心感。她盲目地觉得自己拥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却从没有想过这些都是凭什么。她盲目地认为一切都会按照自己所想象的那样顺利进行,不会有任何意外,却从没有试图预测过任何能够导致列车偏离轨道内外各种因素。

说实话,女主最后撕心裂肺的哭声并没能引起我的一点点同情或者怜悯,尽管有时我也会不由自主地发生有和她相似的幼稚行径,但那同样是为我所厌恶并至今在努力避免的。那句“自作孽,不可活”在我看来用于影片的结尾处是再适合不过的了。她凭什么哭,有什么资格哭,当所有的后果都是自己一手酿成的时候难道还可以借眼泪来逃避承担和负责的代价吗?

浪漫之都巴黎,和地球上其他所有地方一样,在人们看似忙碌的空虚中度过日复一日,然后于一个个万籁俱静的夜晚睁着空洞的眼睛凝望头顶的月,发出一两声几不可闻的叹息,这才意识到,在这无涯的一场生里,每一个灵魂都无家可归,寂寞才是永恒的话题。

2 ) 一个女文青的结局

好几个月前看了侯麦的电影《圆月映花都》(1984),写了几句观后感,现在凭记忆乱写补完了。

就如片名一样,满月让人难以入睡,预示着少女躁动不安的心。结局不如中文译名那样美好,女文青徘徊于多个男人之间却终究孑然一身。尽量不带成见的描述一下女主的生活状态。

首先是固执的自我。对于一个具有艺术背景,涉世未深的少女,怀有对确定性的怀疑也许是一件平常的事情。对她来说,成熟稳重的男友,一成不变的生活,也许都是人生的束缚;相反,现在的心情,当下的这份情感比之长远的未来,将要更加重要。然后还有,强烈的自信。“他绝不会不爱我” “如果他不再爱我,我也不会爱他”。天生丽质的她,小有才华的她,未经生活打磨的她,对自己,对自己所相信的事情,不抱怀疑。

对乏味生活的恐惧和过度的自信,让她对自身情感绝对的忠实,她反复无常,多情且善变,而结局也注定是具有悲剧色彩的。结尾时,在男人们之间游移不定的她,已经把自己搞的头破血流,生活已残破不堪,也就在此时,她仿佛领悟到了某种生活的真意。

这是一个自我追寻的故事。突然感觉,这个80年代的法国片所表现的文艺女青年形象,好像也蛮符合当下我们对女文青的刻板印象。如果信仰的破碎是文艺青年所必经的磨难,那么之后将会如何呢?文艺青年的结局,我想这是一个有意思的事情。

假如故事在此时并未结束,我想她将继续在生活中兜兜转转,经历磨砺。也许她终将学会妥协与权衡,择一人相伴终老。也许,她得到爱情,又失去爱情,发现生活不过如此,于是不再执着,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平静。不论哪种,都不失为一个好的结局。

真实的生活往往不是那么尽如人意,略带悲剧性的结局也更加令人感到深刻,令人惋惜的是,饰演女主角的年轻演员在影片上映后不久就去世了。在得知这个消息时,我想即使是本片的作者侯麦,这个法国新浪潮运动中叱诧风云的老将,用节制的美学和散淡的手法描绘现代人情感和生活状态的中老年导演,那如老松般沉静的心中,也会泛起某种对生活中那些突如其来的变故的,无可奈何的哀叹吧...

3 ) 萌小调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开篇当然是“喜剧与谚语”式点题之总结,尽显资产阶级情调之能事,在候麦的维度上,这大抵上已经可以被称为作者性,而无需多言了。前后两句在因果上其实没有并置关系,但如果没有任何并置加因果的联系又在直觉上说不过去,所以其实一眼就看穿《圆月映花都》的叙事轨迹还真是不太容易的。

而当对其点题表现象征与其电影中具体表意进行探究时,其实很难见到有效的叙述性意义,假设对其中的个别词语加以甄别,甚至进行尝试解读时,这里“实际上”的假设意义就会不自觉间要侵入叙事结构并倾向于得出一一对应,甚至一多对应的映现式关系,在对整体和局部、词语与句子还有人物与关系的比对抉择过程中,隐藏和显性的关系诠释,会形成电影的整体的叙事结构,这大体也是候麦式点题游弋于文本内外,同时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理由之一。

得益于候麦在其电影创作生涯中,一贯对资产阶级情感世界的关注母题,《圆月映花都》中呈现出现代青年的现代标准,即把诸多两性关系概括为{拥有体液交换}和{柏拉图式美好}并存的状态,且在电影世界中,二者界限比较分明。其实这也是现今西方世界与东方世界中普遍定义下,最理想的需要彼此爱恋,又需要有自我空间的都市白领情感生活的预设前提。我们的女主无疑就是这样一位角色,且纵观候麦的电影,其叙事空间几乎从来都是在人物关系上建立起来,据此分析明面的显性人物关系可以初步得出:

关系1.“女主-男友”

关系2.“女主-男闺蜜”

关系3.“女主-劲舞情人”

这样三对关系,其中包含{拥有体液交换}和{柏拉图式美好}两种并存的应该只有关系1,{柏拉图式美好}与{体液交换未遂}的应该是关系2,单纯{体液交换}的应该是关系3。叙事在这三对关系下,呈现标准法兰西式的“自由,民主,博爱”结构,即与男友保持适当的距离,毕竟距离产生美;与男闺蜜保持若即若离地“参政议政”,又时有摩擦与火花的感觉;与劲舞情人激情燃烧,过后圣贤的无奈。

只以这种结构来审视至此的整部电影故事的话,其实很容易发现故事会呈现出可以预见的生活化平顺,不具有拍摄价值,难以合理化候麦老师拍这片的某种”深层动机”,甚至得出“这就是一个无趣的情感故事罢了”的结论也无可厚非。而如果去除似有若无的叙事之后,故事如果只剩下些空洞概念堆砌的话,那看起来也是比较适宜来“过度诠释”的。且情感关系中的男女/男男/女女的情感故事很多时候就是在其“你猜、我猜、你猜我猜不猜和你猜我猜你猜不猜”的诠释体现其纯真性的。以这层角度来看,结构可能是没那么简单,又可能是充满维度的,正如前文所述映现与抉择就是这一维度的体现。以此角度为契机再次审视前三对的关系,即关系1、关系2、关系3,作为最外层的显性故事构成表面,也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的视面,其实可以找到与之一一对应的对照关系,形成额外一层结构的隐性底面,这层底面是我们可以据已有信息推测出来或猜测出来的知面,其间的结构影像构成叙述结构,才能使我们一窥候麦情感故事的丰盈与嘲弄。不难看出,候麦式的映现生活加抉择点题系统,可以引导观众逐步抵达上述两者所构成的影像实体的底面,也即知面,也既表达主旨。

回归故事,在我们的女主执意地进行了若干怎样才能更好处理关系与言说理想愿景后,电影进入了第一段关键性的聚会戏,预设的小资情调清新人设发挥了作用,在此一定要夸一下女主的演技,其凭借心思外露却又梨花带雨式委屈加上“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多层次表演,会使观者完全聚焦并移情于她,既而产生共情,相对应就非常容易忽略这里新增加了两位女士,女主的女性朋友,与女主的女性朋友的室友,而解读这三人与女主的男友关系,将成为抵达知面的关键,也即一个非罗兰·巴特刺点。

女主-男闺蜜-劲舞情人

男友-女主的女性朋友-女主的女性朋友的室友

所以,以前三位人物组合成关系前置的提喻,再加上其互相之间的人物关系,后三位的象征性表达就微妙起来了,可以简单概括为:

关系4.“男友-女主的女性朋友的室友”

关系5.“男友-女主的女性朋友”

关系6“女主的女性朋友-女主的女性朋友的室友”

以整体故事进行到尾声的情节事实回看,可以反观这三对关系中,不能具体确认,但却可以猜测的是,有体液交换和柏拉图两种的应该的确只有关系4,可能有体液交换应该是关系5,存粹“柏拉图式”朋友关系的应该是关系6。

六人六对关系中,可见的前三对,在我们其确定事实进行确认之时,没有被我们确认的后三对关系,其实也并没有断裂于虚无不发生的情节中,而只是被省略了而已。当然,省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省略,至多应该视为一种“简洁文笔”,于可见处明面的三对关系可看具体而微的表层故事,事物的直接体现也即电影性;于转瞬即逝的刺点处可感相对而成的底层故事,由事物的间接启示而形成的理念也即文学性。而这才是真正的候麦影片的象征符号,首先在这里就涉及我们目力所及能看到的前三对关系人物客观再现的真实事实,而通过联想正巧发现后三对关系人物隐而未现,却真实不虚发生的影响,从而使两两对应的三对人物关系所构成的叙事空间,有了“只见一半,就知另一半”的超验效用,大可假定预想中后三对关系发生的事实,正是视面中,我们得见的情节中镜像般的解答,不妨大胆猜测,女主在与劲舞情人激情过后,依然选择回到男友身边的抉择事实,在男友在与女主的女性朋友的室友激情过后,变成了爱上了女主的女性朋友的室友的事实。六对关系呈现互相映照的“镜像关系”,这一关系依赖于可见与可感间无法忽视的差异而连接,又因为千差万别的相似想象而互补,在回归到可以作为整部电影的“刺点”,即直击电影整体叙述结构层次知面的聚会戏,就会发现电影中正是以实在的人物“在场”来以引出对照的关系,而“在场”在心像上正是对照关系对人物的反哺,电影性与文学性相辅相成,那么更仔细回看在几乎电影中段出现的剧情转折,头尾镜头的互文,等各种构图、色彩、布景对称等等诸多看似散漫,实则精巧的布置,候麦叙事的结构体其可见与不可见的精妙程度中,视面抵达知面就不言而喻,体现着电影性和文学性的巧妙融合与优势互补,甚至还可以在非逻辑符号化的层面上,引申到语言学上的自由间接用语相似的类比,这其中必然留存着的候麦一贯性辛辣利落的讽刺母题也就跃然影像之上,而甚至在某些层面中,其电影语言的结构亦是可掌握、可学习乃至可以被继承的形式。

前情,多么甜蜜!

后事,有些伤感。。。

4 ) 《圆月映花都》与《冬天的故事》

1981年剧本已经成型。 “拥有两个女人便会失去灵魂,拥有两座房屋便会失去理智。”露易丝和《冬天的故事》里的菲丽西一样,都在几个男人身边徘徊。喜欢在外面玩的露易丝和喜欢宅家的男友合不来,为了保证自己的自由和男友的休息,她在巴黎租了单人公寓,每周五晚去住,周六下午回郊区的家。起初男友不同意,但也慢慢接受了,这让露易丝对男友产生了更多基于同情和歉疚的爱。但她又觉得这种同情之爱不是真爱,于是放肆地追求自己喜欢的速度与激情,不过仍然因为心中有愧半夜离开新找的炮友回家,想给男友一个惊喜,却发现男友不在家。原来他昨晚也和另一个女人在一起,并打算和她一起生活。更巧的是,这个女人是露易丝朋友的朋友,露易丝的一位男性朋友奥库塔夫曾在咖啡馆撞见他,而露易丝也同时在那家咖啡馆撞见自己的男友。想象力丰富的奥库塔夫开始编故事,认为那两人早有预谋,在露易丝和男友吵架之前就已经在一起,不过想顺水推舟让露易丝在吵架中先说出“如果遇到更合适的女人,可以和她在一起”这种话。露易丝当时是开玩笑的,但是事情的结局竟然和奥库塔夫猜得差不多,更让露易丝没脾气的是,自己默许甚至亲手将男友推给别的女人。而将《冬天的故事》因为有着宗教般的奇迹而简单地多。菲丽西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如神启般的目标——夏尔,和其他两人的交往都不合适,而奇迹最终也降临在她头上。

《圆月映花都》是非常契合年轻人时代风气的一部作品,年逾六旬的侯麦为了了解年轻人的喜好,和剧组出入夜店、舞会,甚至拍舞会场景时群演多到让场面罕见的失控。

5 ) chassé-croisé: pas de jugement moral

J'ai une pitié de sa solitude,mais je voulais pas m'attendrir.
je voulais pas aimer par pitié, alors pour refouler cette pitié, je l'ai trompé avec un type de passage. ----------louise

6 ) 一个爱情理论的故事

写作是劳累的,特别是不能抽烟的时候写作简直是场折磨,一直以来想写一系列关于当下男女情感纠葛游戏的三俗故事,也是因为懒惰迟迟没有提笔,另一方面,太久的不看电影,重新回到喜欢电影的那个思维,感觉非常不适应,所以即使是这部就是我想去拍的那种电影也无法让我更详尽的去思考文笔,只能用一种白话的方式记录观影之后的想法。 影片让我非常赞叹的就是人物的塑造,对人性的解剖,女主下俭露白的眼睛风情万种, 纤细的大腿合适的乳房,又不会激发人过多的欲望,欲望一多即俗,她是那种活在当下的人,见想见的人时把男友抛之脑后,一夜情后并不是因道德焦虑而回到男友身边,活在当下难脱一俗,很多人觉得其干瘪的身材平衡了气质,让女主没有跳脱出清新文艺的范畴。 她是一个没有收心的女人,当然,这个男人没让她收心,她也对诱惑从不拒绝,在动机不纯的闺蜜阻拦之下,毫无顾虑的男人一夜情,那个舞会其实和现在的夜店一样,男男女女社交的场合,也是能迸发激情,猎艳的场合。 她对男主的感情更多是一种虽然给不了完全对的感觉,自己觉得够爱男主,那其实女人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情感,恰是当下没有更合适的,而且你还挺优秀的,那就在一起, 所以她对这段关系需求非常低,加上自由的性格,她始终坚持要有自己的空间。 很多人说男主控制欲望强,我并不这么认为。男女主双方对对方的需求相差甚远,男主需求对女主非常之大,同时完全暴露给了女主,女主就完全占据了主动权,这甚至连爱情中的博弈都算不上,只是双方吸引力不匹配罢了。爱情中往往占据主动权容易出轨,男主秉着男人天性得做法限制女主玩乐,不愿意和女主分居。其实女主一直都是好女人,她会为男主的不开心自责流泪,她没有因为占据主动权让男人进一步付出,她只是纯粹得活在当下,自由洒脱正好又喜欢刺激。 我曾经打过一个夸张的比喻“爱情游戏里女生搞定男生就如同异形搞定人类一般,而pua是普通女生的异形”,想说的是,女人在情爱游戏里是男人的天敌,女人擅长给男生希望让男生浮想联翩,而做到这些甚至不用有意为之,就连最近的我也无法幸免,女主只是喜欢跟记者相处的感觉,记者却成了女主情绪垃圾桶和备胎,她们不会打死和男生的关系,而是游戏在暧昧和朋友之间摇摆,准确的说这是漂亮女人擅长的,这是她们使自己被簇拥的方式,感性动物不会去过份定义关系和道德的边界。 多数漂亮女人都离不开男人,她在一个人的时候,在微信还没发明,无法朋友圈钓鱼的年代,拨打一个个鱼儿的电话,影片结尾博弈失败的伤心中,让记者来陪伴她。 我特别不同意用道德去评价电影中人物得行为,也不觉得导演是在批判探讨某种行为,把男主的背叛看做女主报应是极其愚蠢的,还有人谈到女权了,这种杂碎根本不配看这部电影,(豆瓣通过电影了解世界坐井观天的傻逼太多了)电影是呈现一个关于人性,关于两性真谛的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仅此而已。我觉得好的编剧在描述一个现象的时候,故事人物的特质是是人性所致,是普遍的,影片中不管是女主男主还是记者亦是如此,所以背叛,碰撞等事物的结果,都是必然的产物,这会使得故事更有说服力,寓言性。 影片和今天zg的现实世界如此切合,也不得不令人感叹到,爱情的恒古不变,人性的恒古不变。

7 ) 月满则亏

露易丝是个把自由和自己摆在第一位的姑娘。劳资就是要出去玩,你不跟我玩也行,你回去吃屎吧,老娘自己玩的开些。玩着玩着就勾搭上了别人,但这时候突然觉得,还是家里那个更可爱些。

空虚的巴黎圆月

但是,没有永远必须爱你的爱人,也没有永远照耀巴黎的圆月,圆月是最完满的寂寞空虚。月满则亏,意味着过了最好的那一刻,之后就是下坡路了。对露易丝来说,没想到这个下坡路段如此陡峭,一不小心就滚到了谷底,只能找那个万年备胎一诉衷肠了。

万年备胎的翻身

片头写到:“有两个妻子的人没有灵魂,有两个家的人没有理智”。

此话不假!露易丝靠出轨来压抑对男友的同情,然而出轨会让男友显得更可怜,从而加重这种同情,果然有两个家的人没有理智。

有两个家的人的胡言乱语1
有两个家的人的胡言乱语2

而“有两个妻子的人没有灵魂”,这句话要从男友雷米身上破题了,曾经爱的水深火热却在短短两个月移情他人,这事实上是一种自我否定,又何尝不是没有灵魂的一种体现呢?与露易丝分手后,他就只有一个妻子,从而他也找回了他的灵魂。

没有灵魂的人
有灵魂的人

以下是一些有趣的对照:

主动的和被动的
伤害的和被伤害的
无情的和甜蜜的

像这样的互文片子里还有很多,就不一一截取了,侯麦真是戏剧大师。

短评

女主角其实潜意识里完全明了自己行动的理由,明了自己一定会迎来的结果,这才是这部片的最最惆怅之处。没有不会变心的爱人,没有永远舒适的居家环境,没有永远照耀巴黎的圆月,于是只能抱着必失吾爱的灰心念头不停奔走,于是最后失去了也就是失去了。就好像她从头提到尾的那个篮子,捞不起水里的月亮。

7分钟前
  • SaturnianAir
  • 力荐

赞同灌饼的评论,且男女关系栖身于城乡关系之中:人们习惯在郊区敞开心扉,奈何城郊荒无人烟;在世界之中心巴黎,人们却更多地封闭自己,哪怕渴求的世界就在眼前。月圆之夜即是城与郊的天涯共此时,城郊的入城幽会,城市中幽会的奔郊区而去,这时对,那时错。

8分钟前
  • 喂饭
  • 推荐

这电影唯一的用处是提醒我那过瘦的女友吃饭,时年26岁的女主太瘦了,一双死羊眼,面皮松弛,身材像根棍儿,上唇好像还有胡子,整个人看上去就非常疲且老,拍完这部片子就死球了。剧情就讲她弄了俩房子,分别跟好几个男人磨叽,这些男人还有家室,她每次就欲拒还迎、拿没主题的胡乱聊天当前戏,聊完了也没下文,有些绿茶的意思。这女的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东西,侯麦可能也没想明白这片子拍出来是为了个什么意思,台词写的也不好,这些男男女女都是进一退三,看着又别扭又无趣。女主最后裸了一会儿,除了这几秒,全片也没啥好看的了

13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很差

可惜了女主角,同年就挂了

1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依然侯麦式女主和三个男人的侯麦式男女关系情感剧,三男分别为控制狂男友、未上床备胎和一夜情男孩。开头的通勤火车明示了路易斯的尴尬处境,即便市区有房也一直在装修,趴体趴不完就得赶末班车,也隐喻了她对感情现状的不满:稳定的太过安逸,刺激的又太过折腾。月圆之夜没有狼人变身,却终将生活搞成一片狼藉。她哭泣的样子真的很动容,不管你把房子买在巴黎还是上海郊区,谁肚子里没有一堆委屈呢,只是这一切真的不是潮汐引力的锅。

21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知识分子热衷诉说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困境深重的隔阂,侯麦的世界里这种困惑似乎从不曾存在。无论年纪相距的幼齿中年旅途相碰的青年男女甚至月圆夜深毫不相识邻座陌生人,所有的交往交谈都是那么自然和倾心,零心机毫无做作。我喜欢侯麦的这种非典型人际关系与他那总是令人乍舌到吐血却回味无穷的结尾

25分钟前
  • 杂技演员
  • 力荐

我们所有人的爱恋都是矫枉过正,时过境迁。侯麦这一部开得简洁,刹得漂亮。补记:Pascale Ogier,曾凭此片拿下戛纳最佳女主角。同年在26岁生日前夕死于心脏病。可惜了。Jarmush的《法外之徒》据说也是为了纪念她。

27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侯麦一贯的风格 关于两性关系中道德问题的探讨。依然是贯穿全片的对话 但这次却将场景全部移到了室内 加剧矛盾冲突。结尾神转折 由此得到的启示是 女生千万不要太作哪怕长得好看哪怕男朋友很喜欢 以及最重要的 三观不合的人千万不要在一起呀。

32分钟前
  • 松枝清顕
  • 推荐

看的过程有个错误预判,即第四部分出现的九月究竟是十一月之前,还是一月之后。没想到侯麦在末尾发力,咖啡馆里以“心理暗示”圆回标题,又将最早班车锁扣住此前不断提及的末班车。在叙事上又非常友善,创造了一个叙述的缺口,末尾空房间会面的时候,将激烈的场面/原因作了延后呈现。

37分钟前
  • 刘浪
  • 推荐

女人心里的那点弯弯绕真是怎么看都看不够啊,够无赖,也很可爱。如果我有个女儿,我会在她的青春期给她看侯麦,教她爱是宽容,自由不束缚,但相对的也会有寂寞,悔恨伤离别需要承担,儿子就算了,侯麦镜头底下的男人都挺倒霉,也挺混蛋的。。。

38分钟前
  • 张熊熊
  • 推荐

候麦的片子都是这样大片的对白,某一段的时间,直接切入不会交代那么多繁复的东西,仅仅是把此刻的所想所感所期盼用台词展现出来。每次看候麦的片子都想回到没有手机电脑的时代,那种慢节奏还有人与人的交往显得尤为重要。

41分钟前
  • AMY
  • 推荐

侯麦最美女主。侯麦的好处是精准抓住情绪中细微的变化,又不只是情绪,情绪呈现欲望,欲望呈现哲学观。事隔十三年,终于可以坦诚爱侯麦即爱法国。完全就是当年的每日日常。

43分钟前
  • 闻人林
  • 还行

明明心猿意马,偏说是要享受孤独。按捺了一小时的反转,终于如约而至。希望永远有人围绕着自己转也不是错,错在天体运动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女主不仅参与道具设置,也展示了穿搭、室内设计和家具陈列的才华。

47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不见一丝道德批判,把偷腥、出轨描述得平淡如水,仿佛这就是顺理成章、俯拾皆是的事情。但现实难道不是吗?可能只是成年人都比较擅长伪装而已。25分钟处的一场舞会,揭示所有,对侯麦作品轻车熟路的我,早已看穿一切。

5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一个死宅,一个瞎折腾。后来死宅受影响出去浪了,果真遇到了觉得心灵相通的新对象,而瞎折腾折到最后竟然想回到死宅的怀抱,但是已经把原有的退路给折腾没了… 咖啡馆里的男人说圆月是会影响人的,意思是月满则亏。

56分钟前
  • 宇宙少女婷
  • 推荐

女性版《午后之爱》,开篇的箴言“拥有两个妻子的人,会丧失灵魂;拥有两个家的人,会失去分辨能力”,刚好就是对两部影片的分别点题。但《圆月映花都》比《午后之爱》更深刻的地方是,侯麦不止探讨两性关系,他还呈现了一个开起来更加活泼开放的法国当代热闹背后的注定的孤独,于是这个有着最多舞会的侯麦影片基调却是灰色的,而影片上映后受到的广泛欢迎也证明了侯麦概括的精准。侯麦还在情爱的双重生活之外,挖掘了与之相连的另一个问题:巴黎和近郊这种空间上的双重生活。当一对年轻人,一个居于城内,一个居于城郊,两个人的关系如何维系。这个问题在今天仍然疼痛鲜活。

59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不要高估自己的感觉” ,侯麦的剧本好在,双方是同步的,而他只记录一方,观众以为那就是典型的偷情一方,殊不知,你在偷情,我已在偷情回来的路上。

1小时前
  • Dorr
  • 力荐

不是最好的侯麦电影,但仍没有人能像侯麦一样,用日常的细节和偶然如此真实的表现出二三十岁男女之间,关于情感的道德背叛忠贞纠葛和那些可能自己也搞不清的暧昧(帕斯卡·欧吉尔的猝死成就了本片

1小时前
  • 荒也
  • 还行

她1984随身携带的蓝色塑料提篮,在2009的后街日杂小店有卖。她两个女朋友的时髦装束依然是2009的款式。刚刚装修完一个人的小屋,她躺在床上的睡衣和床单、房间的灰黑色调,在时光中不会褪色。

1小时前
  • 时以星
  • 推荐

“我和一个占有欲强的男人生活在一起。我尝试着替自己争取一点点自由。开始他会抗拒,逐渐变得能够理解,甚至超越我的预期,这让我颇为感动,我开始更在意他而不是自己,我会对他的孤单感到抱歉,但又不想演变为怜悯之爱,于是劈腿其他一些男人,但昨晚我恢复理智,对他产生了一种无比强烈的需要!”……侯麦必须要让女主在外遇忧伤离家后去一趟酒吧,才能与邻座涂鸦人夫聊起心路历程思维脉络,否则观众实在无法自行领悟这种法式浪漫背后所蕴含的超前卫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动机!

1小时前
  • 赱馬觀♣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