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大家在这部影片底下都是关于“张爱玲”的,或者不痛不痒地说几句“人生悲欢”、“家庭观照”或者“烟火气”,我感到非常震惊,竟然没有人愤怒?没有人关注这部电影所刻画的当时极端不平等的性别关系吗?没有人意识到思珍的悲剧命运?
这部电影关于性别偏见的主题被巧妙编织进了情节,某种程度上弱化了观念表达。另一方面,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悬置”通病,他们明确地知道社会问题是什么,也清楚地刻画了社会矛盾,但是他们不知道出路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解决。他们始终有一种基于个体的伦理观望和不确定性, 他们希望明天会更好, 但是无法确认明天是否会更好, 只能以自己的艺术创作去表达, 去改善自己的生活境遇, 从而呈现出一种悬置的心态。
导演桑弧拍这部电影时,就职于上海文华电影公司。在《太太万岁》之前,他还导演过张爱玲编剧的另一个电影《不了情》。桑弧本人也编剧过一部当时非常火的电影《假凤虚凰》。
1945年战后,当时现实主义创作的理念继续深化(要求对社会生活本质深刻、准确的反映)。但桑弧选择了一条更“软”的路子,即以喜剧的风格反映当时的日常生活,他的影片没有讽刺喜剧那样强烈的政治色彩(比如同时期的郑君里《乌鸦与麻雀》),而是集中表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理想,歌颂美德的同时讽刺和揭露社会上的恶风恶俗。
由此可见,《太太万岁》在歌颂思珍的贤良能干的同时,意在讽刺当时社会强烈的性别偏见——针对男性(志远)的道德底线显然比针对女性(思珍 )的低。思珍在家左右逢源,为了安抚婆婆、打点下人,不可不谓兢兢业业,却总是弄巧成拙,最后大家反而都把错算在她的头上。表面上看,这是一部带有婆媳争端、丈夫出轨、妻子屈尊维持家庭尊严的生活喜剧,实则是对女性身不由己的悲剧命运的关照,带着一个悲剧内核。
思珍作为媳妇,两边不是人;咪咪在唐志远面前看似耀武扬威,转身就被丈夫掌掴
如果40年代的电影就已经告诉大家,女人结婚后丈夫可以明目张胆出轨,婆婆可以点名道姓辱骂,连父母都认为思珍是“唐家的人”,无法给她最大的安慰,甚至父亲与女婿一起逍遥——我想这已经不是单纯的“饮食男女”喜剧了,我相信没有一个女人能笑得出来。
而且,更深一步想,思珍这种忍气吞声、贤良的品质值得歌颂吗?她为了维护家庭放弃自己,任凭一切与家庭有关的人,婆婆、丈夫、丈夫的情人去侵占她的领地,不断缩小自己的生存空间——这种畏缩的特质,放到男人身上不是蠢,不是软弱吗?为何放到女人身上就值得称赞了?
最后还是那句老话,女人,你为何要结婚?
这时候的张爱玲还没有开启她在电懋时期的黄金编剧时代,这时候她还没有离开大陆,这时候她的合作导演是桑弧。
月前《虹膜》登出了一篇叫《张爱玲电懋时期的编剧法》的文章,作者王宇平把张爱玲在香港电懋时期的电影剧本与她借鉴的一些外国电影剧本做了详细的比较,也深入探讨了一个所谓她电影里“妇德”的话题。文章里提到了《太太万岁》,借了张爱玲写给宋淇信件里的原话,道出仿佛她还是满意这个剧本的原创性的。
张爱玲在《太太万岁》题记中有这样的剖白:“中国观众最难应付的一点并不是低级趣味或是理解力差,而是他们太习惯于传奇。不幸,《太太万岁》里的太太没有一个曲折离奇可歌可泣的身世。她的事迹平淡得像木头的心里涟漪的花纹。无论怎样想方设法给添出戏来,恐怕也仍旧难于弥补这缺陷,在观众的眼光中。但我总觉得,冀图用技巧来代替传奇,逐渐冲淡观众对于传奇戏的无魇的欲望,这一点苦心,应当可以被谅解的罢?”
1. 文本上
张爱玲的第一部作品集就叫《传奇》,几乎篇篇都是她的代表作。那时她是作家张爱玲,还不是编剧张爱玲。《传奇》之畅销一度很是帮衬了战时上海书市的颓靡。私以为,张爱玲在《太太万岁》里故意要写这种平淡,却实在是给人一种“故意放低身段遁入公寓窗下的平凡人间”的印象。有人大概会在此处反驳我,说张爱玲的才华就在于她把上海的市井写的那么生动。但是她几乎每一篇总是会带出一些主人公的身世,然而这些身世多数是跟她和她的亲戚朋友的故事重合的,她把她舅舅的经历和背景脱于一个遗少身上(《花凋》),还把他写成“泡在酒精里的孩尸”,惹得跟舅舅一家反目成仇。她倒是不怎么写她自己的情史,我想苏青关于女性作家的一段言论可以或多或少的解释她的“避嫌”。苏青在一次聚会上说女性作家之艰难在于读者总是把书里的人物跟女性作家自己联系,若这女作家写了打胎,那必定就是自己也打过胎,若是她写了性生活,那一定是写的自己的性生活。
亏得如此,我们才看到了张爱玲笔下那么多各式各样的角色。倒不像玛格丽特·杜拉斯,写一辈子自己。
可编剧张爱玲仿佛是高楼中住久了,要不就是我妄自揣测的1945年后“汉奸妻”的身份带来的羞辱极大的扭曲了她的各项感官,《太太万岁》这部电影几乎像是个男人写出来的。
当然文笔的功夫从台词里还是可以窥见一二,即使是陈思珍说的谎也是精巧漂亮滴水不漏的宛如张爱玲书中她日日窥探的小姐们剩女们知识女青年们说出的一般。
<图片1>
这是一张多么奇怪的海报,海报的左侧写的四字剧情梗概是:娇婿太穷,大碰钉子,贤妻定计,转成巨富,宠妾造反,倾家荡产,小姑多情,移诸好事。海报剧照单拎出来的是蒋天流(太太)和石挥(岳父),写的题头是“谨以本片献给世上任何一位丈夫”。这海报显然除了这句题头没任何丈夫的事,然而这部电影显然不是献给丈夫而是献给那些“妇德”之极的太太们的。倘若天底下所有的太太都像陈思珍一样——帮着老公骗自己老子的钱,全心全意相信老公对于自己的忠诚,知道老公有了姨太太还不敢说出来,老公的姨太太造反了还帮老公摆平,婆婆骂骂咧咧的还全心全意的哄着,小姑子和自己弟弟的恋爱豁出命的帮忙成全,最后决定离婚了老公一个胸针就骗回来了——张爱玲写的时候如果没有一种嘲讽至极的“荒凉”的心境,她不会把刚刚离婚的白流苏表现的那么无奈。
王宇平在他的文章里写道:“张爱玲对他所处时代思想状况的洞见就是:‘妇德的范围很广,但是普通人说起为妻之道,着眼处往往只在下列的一点:怎样在一个多妻主义的丈夫之前,愉快地遵行一夫一妻主义’,如此‘妇德’要求可以囊括进她后来称之为‘五四遗事’的名目下。她思索与讨论的起点是始终牢固而强大的男性中心的社会现实,女性要如何在这新旧混杂的时代自处?”
如果说张爱玲用这部《太太万岁》来当女性自处的教科书preface的话,那基本就是“忍-忍-忍-忍-离-原谅”。
2.电影上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编剧身上的时候,我们仿佛忘记了在中国导演才是一部戏的绝对声音。
话是张爱玲,我也不觉得她有《小团圆》里写的那样爱桑弧,又或者说,正因为这片子拍成这样还爱,那恐怕是真爱了。
她二十八岁开始搽粉,因为燕山问:“你从来不化妆?”
“这里再搽点。”他打量了她一下,迟疑的指指眼睛鼻子之间的一小块地方。
本来还想在眼窝鼻洼间留一点晶莹,但是又再扑上点粉。
“像脸上盖了层棉被,透不过气来。”她笑著说。
他有点不好意思。
他的眼睛有无限的深邃。但是她又想,也许爱一个人的时候,总觉得他神秘有深度。
她一向怀疑漂亮的男人。漂亮的女人还比较经得起惯,因为美丽似乎是女孩子的本份,不美才有问题。漂亮的男人更经不起惯,往往有许多弯弯扭扭拐拐角角心理不正常的地方。再演了戏,更是天下的女人都成了想吃唐僧肉的妖怪。不过她对他是初恋的心情,从前错过了的,等到了手已经境况全非,更觉得凄迷留恋,恨不得水远逗留在这阶段。这倒投了他的缘,至少先是这样。
她跟燕山看了电影出来,注意到他脸色很难看。稍后她从皮包里取出小镜子来一照,知道是因为她的面貌变了,在粉与霜膏下沁出油来。
燕山笑道:“我喜欢琴逑罗吉丝毫无诚意的眼睛。”
不知道怎麼,她听了也像针扎了一下,想不出话来说。
他来找她之前,她不去拿冰箱里的冰块擦脸,使皮肤紧缩,因为怕楚娣看见,只把浴缸里的冷水龙头大开著,多放一会,等水冰冷的时候把脸凑上去,偏又给楚娣撞见了。她们都跟蕊秋同住过,对於女人色衰的过程可以说无所不晓,但是楚娣看见她用冷水冲脸,还是不禁色变。
她又停经两个月,这次以为有孕——偏赶在这时候!——没办法,只得告诉燕山。
燕山强笑低声道:“那也没有什麼,就宣布……”
她往前看著,前途十分黯淡,因又流泪道:“我觉得我们这样开头太凄惨了。”
“这也没有什麼。”他又说。
但是他介绍了一个产科医生给她检验,是个女医生,广东人。验出来没有孕,但是子宫颈折断过。
想必总是与之雍有关,因为后来也没再疼过。
燕山要跟一个小女伶结婚了,很漂亮,给母亲看得很紧。
钱也给的,人也去的,还要怎样?’”带笑说著,但是显然有点怕他结婚九莉也去大闹礼堂。
这天他又来了,有点心神不定的绕著圈子踱来踱去。
九莉笑道:“预备什麼时候结婚?”
燕山笑了起来道:“已经结了婚了。”
立刻像是有条河隔在他们中间汤汤流著。
他脸色也有点变了。他也听见了那河水声
以上摘自《小团圆》,燕山是被证实了是桑弧的原型。字里行间那种爱,比跟胡兰成的看上去促狭紧张很多。
桑弧也是编剧出身,两个写字的人应该是有好多话可聊。不讲故事和台词,单讲电影,他保留张爱玲的那种细细碎碎强迫症一样的描写我大概只看出两处:
施咪咪小姐某场戏的第一幕,一个毫无来由的非常莫名其妙的大特写抽烟。为什么说莫名其妙,因为这个大特写后直接切到了一个全身景,点出唐志远和施咪咪,然后唐志远说了一个“你不要抽烟,这影响不好”,剧情就跳跃到其他地方去了。
我可以完全想象到张爱玲会写这个镜头写些什么,可能会像是“施咪咪斜靠在唐志远的办公桌上,抬手吸了一口手里的白烟卷,红指甲靠近红嘴唇对看成趣。烟已到了尽头,她怕被烫着,夹着烟的手指尽量靠近嘴,食指指腹沾了唇印,她想这唐先生怎么还没来主动搭理她,哪里有摩登的密斯把烟抽得这么底的呢?”
读者们,以上文字是我的意淫。一切基于我对张爱玲的阅读和理解。我愿意去把这一秒的镜头延伸成这样一段描述性的文字确实是因为这是张爱玲啊,但是如果编剧换一个人呢?大家只会说这个特写切得古怪又突兀。再者说,即使是张爱玲的文字,(先用我意淫的代替一下)完整的拓下来,起码要有“靠办公桌”,“吐烟中景”,“施咪咪撇唐先生”,“唐志远办公中景”这些个cut才准确啊。
可见桑弧在张爱玲的文字面前,什么“电影语言”都乱了。
另一个我喜欢的镜头就是上官云珠对着镜头笑了。又媚又做作,半边脸挡在扇子后面,说不尽的挑逗。但是这女人一定是有故事的,不一定就是悲苦,可以说只是一个“不简单”的人,这些全写在眼神里了。上官云珠是好演员。张爱玲平日的文字里对于这种单身的女性(虽然有丈夫,但是丈夫是她的皮条客)有非常多的心理和身世描写,一般来讲会在她表现出来的样子后面补一刀。或者像《色,戒》里那样,最后突然转成易先生的角度说一个揣测了王佳芝的意思:“原来她还是爱我的。”
《太太万岁》里可没有给这个反面角色一丝一毫辩驳的机会,最后她死也不愿意交出胸针那一段可能是有些这样的意思:(同样是我的意淫)我凭什么交出他送我的胸针?给他太太么?祝他们俩百年好合?他这么绝情,到头来还是被太太揽回家了,我倒是做了这个好人?
如果以上这些都要求观众像我一样因为编剧是张爱玲而去意淫的话,对观众的积极参加的要求未免也太高了,当然,她自己写本子的时候还说了希望读者谅解不写传奇的苦心的——这对儿导演编剧也太累观众了!
3.怎么看张爱玲的电影
电影的本质实际上在于一个“窥探性”。观众们济济一堂坐在黑暗的电影院里,彼此是不知道其他观众的存在的,极大限度的甚至强迫性的“沉浸其中”。特写大特写简直就是把观众的头按在角色的脸上,角色还必须表现得不知道有人在看,这种窥私感真是太爽了是不是?这是电影的好处。
张爱玲文字的好处呢?她能写得比电影还有窥探性!
随手翻开《怨女》,都不用挑,就是下面这样的文字:
小丫头在打盹。反正白天晚上睡不够。她顺手拿起烟灯,把那黄豆式的小火焰凑到那孩子手上。粗壮的手臂连着小手,上下一般粗,像个野兽的前脚,力气奇大,盲目地一甩,差点把烟灯打落在地上。她不由得想起从前拿烟灯烧一个男人的手,忽然从前的事都回来了,蓬蓬蓬的打门声,她站在排门背后,心跳得比打的声音还响,油灯热烘烘熏着脸,额上前刘海热烘烘罩下来,浑身微微刺痛的汗珠,在黑暗中戳出一个个小孔,划出个苗条的轮廓。
如此电影化的文字为什么真的电影化了反而苍白了呢?
我一直在想,张爱玲如果当时不出国,会怎么样。就算在文革打压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出身之前把,就算在文艺需要“百花齐放”的那五年,就算她从来没有跟胡兰成好过,不是汉奸妻(那段感情其实对她的早期作品影响也不大),妈呀,我简直不能想象一个“人民作家”张爱玲。
幸好她出国了,虽然出国并没有给她的文字带来多少好处,她的代表作全部在二十五岁之前写成。但是人们认识到了编剧张爱玲——真正天才的“天才梦”怕是有天也会醒。
微信欢迎关注 vernal_sun
导演:桑弧
编剧:张爱玲
摄影:黄绍芬
剪辑:傅继秋
失足丈夫浪子回头的全过程。当然不是胜在故事梗概,吸引我一动不动看完的是对细节的绝对拿捏。
美感。少奶奶给老太太拜寿时姿态既日常、端庄又风情万种,民国上海太太的美感完全被演绎出来。对上尊敬做小伏低,被问到打赏数目也会先让老太太拿主意;对下周旋体恤,贴补佣人工资;家教好格局大,锦上添花的聪明和世俗智慧,完美太太。虽然讲普通话,但还是完全演绎出了上海家庭的情调和本色,前半段的礼节应对、人物交往都有种旧版红楼梦的感觉,后半段引入很多现代冲突,撩起华丽丽的长袍看到四散奔逃的虱子们。还有,妹妹的帽子着装、电话、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与传统观念,大概也是上海近代西化的表征之一,张爱玲写得上海器物、人物、事物完全可以看做现代化的旁证史料。
呼应和伏笔。太太刚和弟弟谈银行工作不好,丈夫这边就来岳父家筹款子了;老太太和拆白党两帮性格阶层迥异的人都说喜欢看苦戏;别针第二次出场的时候观众就会预感要出轨的;不过重复太多次的巧合就让人有点怀疑了。
报纸评论电影 电影评论报纸 电影里的报纸 报纸里的电影
神经喜剧。从一地鸡毛的生活中挖掘艺术、美感和黑色幽默。少奶奶父亲的形象和肢体喜剧效果拉满:认钱不认人,“小公馆”本性不改,出场时的阴阳怪气,堆叠起来让人尽管是在他犯错时也不会嫌恶而是默会一笑;很本土,在这里看父亲的势力和父亲旧习性不改的时候,和读《厌女》里父亲的女儿章节是完全不同的情感。瘫坐的姿势让我一度怀疑这位是葛优老师的喜剧启蒙吗?妻子每次说完“不扯谎”之后立刻扯谎,前期观众会莞尔一笑,后期估计只会是心酸了。
少奶奶的佛系资本家父亲和天真乐观弟弟(或许她弟弟是全片唯一最正常的正常青年? 青年的可爱之处就在于他们的勇敢,和远大前程,这句话在弟弟身上完全应验。
神不知鬼不觉的转场。同样令人拍案叫绝的,被弹幕称为“神不知鬼不觉”的是镜头转场:远贸有限公司牌子的流畅过渡简单四个镜头反映公司筹备全过程,与老丈人的“设几个部门、招多少职员”正好呼应。另一处是少奶奶从“小公馆”出来,关上门打开门直接一个镜头转到家里,镜头语言背后的悲凉婚姻哲学还有女主人的困境尽显无遗,让人想到内容上娄烨在《浮城谜事》里的处理:妻子和第三者同时对自己的孩子说“爸爸回家啦”“爸爸来接你回家啦”,镜头丝滑,镜头语言背后泪目。
太太一家人等丈夫回来 太太帮忙打圆场 替他维护面子
影片主旨。看到中途一度以为是中国早期的女性意识启蒙,但结尾因为丈夫的诚恳又回心转意,可见并没有向旧生活方式和观念开战,而是像吵架和好,或许并没有太大的想讲女性意识的野心,而是记录日常饮食男女家庭伦理喜剧片。不过或许也是因此而没有拔得过高落入说教悬浮,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吧只能说?现在很多试图揭示中产阶级心理的片子可以借鉴当年的文华公司,而不是《北上广不相信眼泪》、《北辙南辕》。私以为坚定离婚到不离婚的处理有三种可能:其一是在买胸针的时候说“不如买无线电”,太太应该是很注重精神层面的人,高于物质层面,最后为一线希望的爱放弃离婚有迹可循。相对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娜拉看到了婚姻裂缝决定出走,上海太太的选择会让人觉得“这个勇者明明超强却过分慎重”。她是真正坚强的女人,遇到千丝万缕的家庭关系,心细如发,妥帖处理;面对针对丈夫的敲诈,睿智斡旋,处变不惊,干脆利落,一劳永逸;但是面对“男人的悔悟”,反而主动步入谜局;就像张爱玲用这部剧本的收入接济胡兰成。其二是,这部电影要迎合彼时大多数市场观众的心态,不能完全流失掉男性观众,所以选择了相对缓和温情的结局,上映引发海内报纸530余篇铺天盖地的宣传评价报道,据传是当年的票房冠军,我不意外,实至名归。其三,或许离婚也只是这位太太顾全大局、迫使丈夫彻底改头换面的策略和智慧,像前面一样曲线救国提自己的需求,目标实现,就没必要再离婚。旧上海勇立现代化潮头,但并不是革命的现代化,而是实利的现代化和商品化。
时代重现。“从五四的文学革命到1930年代的革命文学,到抗战时期的救亡文学,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上海的沦陷,才给了她机会”(柯灵)。孤岛时期,中产阶级电影先河,不攻讦主流证据,扎根生活和道德,通俗喜剧背后是新的生活方式和夫妻地位的探索。这让我想到《南海十三郎》中主流价值与革命影视VS娱乐化电影的争论;革命价值观教育电影痛斥“你用肉弹色诱三军,叫他们怎么去打日本鬼子?扰乱军心,荼毒生灵……兵荒马乱,不想发财。”;“娱乐戏”反驳“你每部戏都叫人家忠君守节,中国已经没有皇帝了,你的思想太陈旧了,老弟,收山吧,你那套不吃香了。”;主流继续痛斥“做戏也做人,戏要启示人生一条正确的路,我的戏全部都是导人向善,教人有始有终顶天立地。”孤岛时期的上海编剧,大概也在探索不同于革命正剧的另一条路子,虽然后期一段时间内不被提倡。电影是物质现实的复原,《太太万岁》不是被构想出来的,很多细节和现实设置都是独特文化现象的再发现。首先是令人咬牙切齿的拆白党,依靠色相,专攻富家子弟,情利双手,而被吸血的人“家破人亡”,活脱脱上海的名利场。由富裕之家嫁入中产的女儿,有金条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金条帮助,物质、财富、标签都是门票。旧上海的故事已经远去,但是形形色色的人物世情却脱胎重生,循环往复。接下来是通货膨胀,二万零花钱,敲诈二万万分手费,现在要怎么多估计会被调侃“你要是的GMD的金圆券吧”。
PS.观影小Tips:B站出了着色版,整体观感和美感不如黑白电影,但两版对比,着色版能看到很多细节,比如少奶奶拜寿时,佣人手上拿的芍药花,细节更丰富,可以用来作二刷。
《太太万岁》很“张爱玲”。在一种轻盈曼妙的诙谐色彩里,充满了张爱玲式的小聪明和对人生的思考关怀。想起张曾经说胡的“敲敲脑壳脚底生烟”。我看《太太万岁》,正是这个感觉,隔着六十年岁月还要惊叹她那通透又张扬的智慧与妙趣。陈思珍很聪明,更懂得装糊涂,她的结局,是未必完满的大团圆,却也实在映照了古今女子的悲喜人生,说不出有几分可敬或可怜,唯因是鲜活的人生,所以这般可亲。更有小丑似的丈夫,姨太太,老丈人,信手拈来的讽刺,烘托出的却是小人物的俗世趣味,即使有点滴鄙夷,也早已隐没在会心的笑声里了。
这就是张爱玲。私以为她的电影和小说是一脉相承的。室友说不喜欢张爱,因她太悲观。读张爱常读常新,渐渐觉得她并不是太悲观,只是太聪明。她像是站在云端远远地观察俗世里的一切,世事决绝,人性伪善。我常常在揣摩,她写下那些文字的时候,心里在想些什么。绝不是全然鄙夷的。她的淡漠背后反而有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因为那“惘惘的威胁”,她知道当下的灿烂,即使是颓废的灿烂。我想,她是那样恋着这人生,才能那么费尽心思去描摹。千疮百孔,反而有一种真实的安全感。所以读张爱玲,或许有压抑的时候,但却从没有厌世的时候,因为我会觉得,这人生虽然可笑,但我们能够活下来活下去,尽情的自嘲着,仍旧是妙趣横生又弥足珍贵的,更因为在张爱玲的世界里,自己和自己,是这样亲近的。
如此一出轻喜剧,张爱玲深知市井的喜乐及妇人的“聪明”……
嬉笑怒骂市井大戏,男女皆是犯贱脾气。沾花惹草风流成性,强颜欢笑苦楚难尽。亲家对喷甚是有趣,咪咪勾魂风骚演技。若论演员石挥给力,若论角色太太不易。胸针挽爱仍存情意,痛并快乐生活继续。
男人大概都想要这样的太太,无论怎么背叛,哄一哄,还是能乖乖回来。
情感入世,外观时尚,几个大特写很棒。汪漪最美,蒋天流揣摩得最好,上官云珠的角色最好玩,至于那个完全就是狐狸长相的……实在无语了。男一号很猥琐,石挥以“太超过”的方式在演绎配角……
张爱玲编剧,这应该是最地道的上海味道了,摩登天然的小资格调,精致且斤斤计较,但实则关系的还是人情,颇有温度的。恰如片里的这位太太,里外周璇,八面玲珑,上的了厅堂受得了委屈,精明能干顾全大局,实在比电影里的男人强一万倍!真是太太万岁!得妻如此夫复何求!石挥这角色这演绎真是滑稽十足。8.2
主演气质有点像原节子,整部电影的风格也有点像日本早期家庭片。因为年代的原因,台词的喜剧效果反而增强了……在这个国家,太多的东西都中断太多年了。
40年代还有这样的中国电影,有种泪奔的感觉。张爱玲的这悲喜剧剧本简直是神了!各种元素真是把骨子里守旧外表现代的40年代的中国发掘透了,我津门石挥的演技有种能说话的巴斯特基顿的感觉,忧郁呆滞的眼神中藏着各种蔫坏损。
放在21世纪的今天也完全应景啊,对家庭关系的处理、人性弱点的披露,都那么一针见血,张爱玲调侃不忘犀利
我们夫妇之间里的女革命在这里还是个瘦弱又圆滑的太太。很有趣的爱情小品,女人与家庭,石挥的怪岳父
六十年前在中国怎么做女人,现在还是怎么做女人。
最近接连看华语老片,有一个很深的感触是,我们现在从文学到电影,都失去了讲述日常的能力。但讲述日常,我们曾是世界翘楚。
这破镜重圆,看在眼里,终归有些不是滋味。
好的地方太多了,如果挑一句:石挥简直太神了
靠谎言周旋的模范太太 可是张爱玲自己写的剧本怎么从小说里的摩登市井味儿变成了老娘舅味儿…
编剧张爱玲,所以质量还是有保证的。虽然是喜剧剧本,有一些台词还是有张爱玲小说里那种感情的痕迹。太太要离婚的时候,说的那句“感情的事没有那么简单,我们再也不会像从前一样了”。一下子就想起了《半生缘》里那句“我们回不去了”。╮(╯▽╰)╭
对白就像说相声一样 猥琐的男主和靠说谎持家的女主与大仙一样的土财主爸爸与专爱看苦戏的老妈还有我的人生比苦戏还苦我只告诉你一个人的咪咪小姐
7/10。桑弧这剧可以说是模仿刘别谦擅长表现的金钱与爱情的问题:失去经济地位的丈夫连买来的情妇都无力掌控,只能利用妻子的情分摆平外遇。收音机和别针的轮换、绢扇的掩面、电影票根的谎言和报纸噩耗的虚假担忧,道具都用于揭示心理和炮制笑料,如上小公馆教训女婿的岳父同样掉入桃色陷阱后换上夸张的西服,或妻子向女佣谎称口红印的手绢属于自己后拿着抹泪,笑着笑着就让观众哭了。擦红药水的细节象征妻子之贴心,使离婚之即丈夫心回意转。桑弧对刘别谦“门“的元素也运用纯熟,表现在丈夫用手表找流氓换回别针,只从门外听见耳光声来渲染情境。依靠动作(女佣摔碗、老母争吵、丈夫抱怨、电话讨钱、弟妹私奔)加速节奏,引发冲突的法子是俗套的情节剧打闹,比较失败。利用情妇“有喜“谎称接走她一段最别开生面:善意的谎言才是解决婚姻危机的大智慧。
太太做到这种份上就算是功德圆满.
张爱玲编剧的都市爱情剧。剧情并不复杂,也带些造作的成分。结尾还是大团圆。主角是蒋天流演的媳妇,以说谎的方式维系家庭关系,倒也是苦情。石挥的配角把戏都抢了。看民国老电影无法不想这些演员今后的命运:石挥、上官云珠自杀,蒋天流演女革命,早早息影,活到了91岁。唉。三星半
好看。大上海,拆白党,饮食男女,用不动声色的局部大特写接景、转场,暗示人物心理,有妙趣。摩登城市气息中产阶级生活,年轻人光鲜时尚打扮,不用装,都是骨子里浸染,要是中国电影没断层,这股灵气一直沿袭下来,现在演艺圈就不会有那么多穿着世界名牌却一身渣土、地沟味的男女屌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