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另一个女人

剧情片美国1988

主演:吉娜·罗兰兹米娅·法罗伊安·霍姆布莱思·丹纳吉恩·哈克曼

导演:伍迪·艾伦

播放地址

剧照

另一个女人 剧照 NO.1 另一个女人 剧照 NO.2 另一个女人 剧照 NO.3 另一个女人 剧照 NO.4 另一个女人 剧照 NO.5 另一个女人 剧照 NO.6 另一个女人 剧照 NO.13 另一个女人 剧照 NO.14 另一个女人 剧照 NO.15 另一个女人 剧照 NO.16 另一个女人 剧照 NO.17 另一个女人 剧照 NO.18 另一个女人 剧照 NO.19 另一个女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4

详细剧情

  为了写作,哲学老师玛丽昂(吉娜·罗兰兹 Gena Rowlands 饰)租了一间工作室。某日,正在专心工作的玛丽昂听到排风口里传来了谈话声,原来,隔壁是一个心理诊所,鬼使神差之下,玛丽昂开始偷听起了患者对医生的倾诉。患者是名叫霍普(米亚·法罗 Mia Farrow 饰)的女子,通过霍普的倾诉,玛丽昂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在众人眼里,玛丽昂是一个事业有成婚姻幸福的成功女人,但日日压抑在心中的究竟是怎样的情感和念想,这只有她自己才知道。霍普的痛苦倾诉勾起了她审视自身的欲望,而和旧时好友的重逢让玛丽昂越发觉得富足的生活早已千疮百孔。是将错就错还是重新来过?站在五十岁的人生交叉口,迷惘的玛丽昂不知该如何选择。

长篇影评

1 ) 另一个女人

五十岁经历婚姻里的孤独和背叛,也并没有亲密的朋友和亲人可以互诉衷肠,总是幻想也许有了孩子生活会不一样。但错过了,就错过了。年轻时为了事业的上升期自行决定杀死腹中的孩子,从此与指责她自私冷漠的丈夫渐生间隙。贪婪把人生突然错开了不同的方向,她开始跟有妇之夫偷情厮混。深爱自己的丈夫痛苦不已用自杀与她告别,尽管她知道这是一场道德沦丧的谋杀。

高人一等地清醒审视周遭,曾经崇拜自己的弟弟说她优秀地不近人情。男人人对她智性魅力的倾倒让其贪恋不已,她光芒四射又有机可乘,总想征服一切爱慕者的潜意识亦是对自我优越感的证明。所以她失去了曾经亲密的同性的朋友,也总周旋在为她前赴后继的男人里。年轻时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他人垂涎的珍贵财富:志同相合的爱,弟弟的崇拜,生育孩子的机会,朋友的忠贞,回顾此时,除了事业成就,似乎都失去了。她久久徘徊在古董店里不知道要送什么纪念日礼物给丈夫,她并不了解他,她只知道她嫁给了一个体面的爱看书的医生。她突然想到死去的前夫,那个年纪足以做她爸爸的哲学教授,会因为她送的歌剧面具而欣喜不已地吻她。

日复一日友人们的餐桌,是丈夫处心积虑对二人独处的规避。隔壁桌曾经的女学生对她说,你当时教授我的哲学里有关道德的那一课,改变了我一生。可笑的是她的婚姻是,谋杀和剽窃的结果,在座的朋友和丈夫笑听闻道德二字,讪讪而止对他们偷情往事的八卦。听着隔壁孤独的心理患者的自述,她慢慢看到生活正朝着错误的方向加速行驶,直到在结婚纪念日撞见丈夫含情脉脉地吻着她朋友的手。

她不哭不闹清醒地离开了形容枯槁的婚姻,重新静下心来写作,能量开始重启。翻开爱慕者笔下小说里的她,并非野心勃勃的冰冷,排山倒海的爱欲在她唇间翻滚。原来他懂她的孤独。她为拥有这样真挚的感情而庆幸,也为这样的失去而伤感。如同她年轻时拥有的爱情亲情友情一样,这并不是第一次发生。她看清了曾经有用的和失去的,也坦然接受了人生所有的标价,与镜子里一览无余的自己相遇和解。这样一来,生活似乎又重归久违的平静,也有了新的希望。

和WOODY 一样,这也是我的最爱之一。

2 ) normal women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hugedullpyx(来自豆瓣)
来源: //movie.douban.com/review/8998282/


再看米娅法罗出现在伍迪的电影里,感觉像是见到丧妇了,这个角色可以完全不用是她把,觉得她有一种抓紧一切伍迪可以给她的资源,再看她挺不舒服的,感觉现实之中有心计。
这个女哲系教授就是靠着自己的先知、理性的逻辑分析 以这样的“优秀”形象首先出现在家庭,我的感觉是,她的在家庭里的一贯优秀给带给她的外在肯定,和目前当下我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还是不一样,后者些许盲目了些,或者是在自我意识上完全盲目,他们不清楚自己是谁,但当周围对他们予以赞扬的时刻他们却能非常清楚地感觉到自我存在,这种存在也可以看出,是非常虚的一层纱面,建立在别人的情绪、单薄的话语肯定之上,并为之一贯努力练习技艺。小孩通过掌握练琴跳舞这一系列可以表演的活动获得大人的肯定,这之中孩子是对自我意识、自己真正的思考方式,是非常模糊的,于是他们长期活在操控别人对自己的满意感里面,他们希望听到别人对自己一贯优秀的评定,在这个过程中,我看来是完全不见自我的,他们只是一个优秀的技能学习者,没有个性、没有个体,最后可能囤积到三十多岁或者二十出头,潜在的迎合、抑郁情绪压抑太久,最后他们爆发,发现实际自己一无所有,接下来他们需要的是找到真实并基本于自己喜好的、略带偏见的看世界的方式,重新感知生活中的一切,相当于翻一次重生。这是我目前能想到,普遍的很常见的一种走拐了揪过往的童年状态。这种方式和马里昂的,在最后的醒悟方式,以及中间几个顿悟的截点非常相似,但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心里状况使然,不能混
马里昂早年,倚靠天资以及很早就在自我体内搭构好的逻辑思维、内在敏锐,从她和哲系老师的主动求爱,就能看出马里昂的自我主体偏好是非常早就觉醒了的,我可以说她非常幸运,然而这个惯有的学究思维的方式,给她的生活也早早的定调,马里昂是世俗的,我是说,她非常清楚自己基于庸常女人的优势,对于艺术,她也非常明白介于平庸的文艺和真正自我向的知识分子之间迥然的不同她知道怎么表现不亏了自己的非常引以为傲的学术成果,同时在对外表现上又不显声色张扬,她知道一个最普通平常的女人的的作为,她知道自己已经早在这个门槛之上,因此这份优越感给她的忠告就是:维持、维持用自己的习惯思维和手头工作将之坚持下去,她也很巧妙,她非常明白自己的优势,但在和丈夫在友人面前宣告结婚的酒会上,她会说:希望德国哲学不会因为我的存在而发生任何改变。马里昂是一个非常深谙庸常伦理的人,她对这些徘徊在爱欲、道德、情欲之间的边界可以说她非常清楚,但是她也知道自己的理性、高人一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审视方式已然可以架构在这些世俗的情欲之上了,她在上审视。因为在这之前对于一个普通女人,最重要的就是她全部的感情,以及她全部感情投入的家庭丈夫孩子。但对马里昂来说,并不,从小在家庭里面高弟弟一等的优越一直到目前自己租住公寓写书,真实撑起马里昂审视这个世界的,是她惯有的思辨者的思考维度,这种精神性的驾于常人之上才是马里昂编织出来的超我,不仅满足了她超我中的至高的精神追求,同时也的到了自我中需要的世俗的肯定,这也是德国北欧那一块的见之生活中的美妙,他们的人民活在一种对知识的永恒崇敬中。因此只要他不主动性地反悟,这种状态再持续几十年也许都能过下去。但是电影是快进的人生。可以说逃不掉的是本我里,最原初的她还是情绪为主,人就是充满情绪的动物,或者说这之中只有几处分别,一是一生都在抒发自己的情绪(找男人陷入爱情离婚再陷入爱情),又或者是有爱欲,但满足情感之后可以接着投入到下一秒的理性工作上,通常属于后种把,只是马里昂因为被理性、规则不紊的道义压制的太久了,所以目前爆发是非常需要感情,事实上也不对,片中最后说她感到真正的平静,内心的从容,那也就,五五分了吧。总之一个总体看上去的人,在对她的层层解构中,从潜意识被唤醒(可以表现为片中的另一个女人说话、梦境)反映出她的情感的不再受自己控制,最后剥下一个完全真实的自己,或者说也许还有虚假面,但对情感是绝对忠诚。我觉得同样的手法后来97年的解构爱情狂拍的更有趣,也撕下来的表象之下的人也更丰富,层次做的很多,但人最终都有一个直达的目的:want to be happy,我们不过是一个极端崇尚身心舒畅的享乐者罢了,分为肉身和精神组成的我们,肉身时刻需要的官能享受和情绪释放控制着绝大部分的我们,精神意志,促使我们活的尊严。如果你还不在当下,只是错觉罢了,你会跟上来的,无不便是在反复里回流

3 ) 另一个女人

我个人看了之后很受触动的一部伍迪艾伦的电影,他的电影通常不会让我有特别深刻的感受感动,因为导演本人的态度和观念决定了他的作品往不会往那个暗沉的方向走,伍迪艾伦的世界是晴朗的纷杂吵闹的花花世界,人们象笼中鼠一样亢奋沉迷徒劳无义的耗费着自己的精力和人生。

如果伍迪艾伦不做导演,他或许可以做心理医生,心理医生的任务不是治疗不是建议,而是作为局外人观察,然后把案例写进自己的书。伍迪艾伦的电影有时让我觉得就是一本隔岸观火的精神诊疗手册,你觉得自己病了,你告诉医生你的症状,结果发现这个医生比你还癫,还是自己治自己吧。

她以为她的家人很爱她,真相却是他们恨她。
她以为她是她最好的朋友,结果她故意失去联系不想再见到她。
她以为自己是好妻子,结果丈夫与她分床而居且在外面另有他人。
她以为那个失声痛哭的女人可怜需要帮助,她却说她老了不想沦落成她的模样。
她以为她可以成为别人的良师益友,但是她的继女却说她总在苛责别人。
她以为自己是个事业成功的好老师,甚至有学生对她说:谢谢你,你改变了我的人生。可被人这么赞了,却尴尬和自我怀疑起来。

这是一个恐怖的真相,我们以为自己是这样这样的一个人,但真相却是在别人眼中我是那样那样一个人?何以偏差到如此地步?那么哪一个我是更真实的?我自己定义的我还是他人定义的我?我要么同时接受互相矛盾的两个我,要么否定其中一个接纳另一个?我如何做的到?

电影的结尾,她说我比前一阵子更清醒了,而且她也有计划主动去改变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看来,他人定义的我战胜了自我定义的我,也是一贯的伍迪艾伦的实用主义态度。

自我是个深渊,陷进去的人都很难出来,跟外部世界妥协必定是个让我们无比痛苦的经历,但是更可怕的是我们很多人甚至没有机会意识到我们独自在深渊里渐走渐远。

4 ) 伍迪艾伦拍的伯格曼风《理智与情感》

有些电影作者越看越像精神分析派的心理咨询师,介入主人公当下的情绪,再勾连起过往的相关回忆,挖出这个感受的源头和关键进化点,让人明白这个崩溃和毁灭是怎么到来的。

也许是从出生起就开始的,后面不断加剧这个点。

即使如此,按照电影的设计,治疗会完成的,主人公也能重新回到自己,回到与自己的链接,回到自己的真实热烈的情感。

那么理智呢?理智还在,但它不再是隔绝热情的冰冷的桶。

离开这个看着很好,理智得能处理好一切复杂又尴尬场面的男人,他冷静地说:“我接受你的指责”,这很可怕。

早年的女主逃避孩子的到来,争辩中容易说出的部分是,不想中断自己原有的人生,不想沉浸在养育孩子的复杂中。让她觉得更可怕的是生孩子带给自己的感情,难以抑制的母爱泛滥带给女人的恐惧。年轻女人在餐厅问50岁的女主,如果有个孩子会更好么?女主说是。孩子就是真实热烈的情感,接纳ta象征接纳自己被大雨倾盆般的情感倾注。

这种情感不纯粹是爱。还有相伴而来的同样热切的恐惧、惊恐、愤怒…真的挺可怕的,既需要勇气,又需要智慧。当然首先需要勇气。

5 ) 沉思

好喜欢这种带给人沉思的电影,其实女主的问题很简单,旁观者一眼就能看出来了,人在现实中很容易就是走的太快而迷失了自我,迷失了自己是不是真的开心真的难过,很难掌控自己情绪,从而不知道自己怎么给自己想要的情绪,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很多成功认识也是认不清自我。推荐大家去看看吧!还有演员演的也很不错,导演编剧什么的都没问题。

6 ) 最好的女人和最惨的女人

一个女人的50年人生,能做成多长时间的电影?3个小时?90分钟?
77分钟就能闷死你。
一开始我感到了孤独,一个女人开始自述,交代他的生活,她的人际关系,然后开始不厌其烦的自述,长镜头,配乐,最后我孤独而死。
有时候幻觉能帮助自己面对自我,这不堪的亲情,狗血的情史。安身立命也是会轻易倾塌的,为什么现实敌不过幻觉,从头到尾的自述敌不过一个陌生的声音,自己敌不过另一个女人,想想。
你以为你是《我的一生》这部戏的主角,点知你演的是另一个女人(黄子华不愧也是哲学人啊)。
我们总不知道也总想知道他人怎样看自己,但无从知道。假他人之口诉我的心声,来自米亚法罗的声音,透过一个气窗。所有冷静的自述都是带着面具亲吻。现实变得抽象,倾听自己的心声却变得具象,美满与充实就变得孤独,最后孤独并不致死,只是心酸的不能自己。
一个女人的人生被大面积解构,呈现出来自述,幻觉,梦境,窥听他人唤醒自己。导演一部好片需要什么,笼中的豹,面具,画中的孕妇,米亚法罗的声音,以及一个踱步倾听的长镜头就能照亮整部影片。

短评

设置虽简陋 但比起故作老态的野草莓真诚太多;或许正因为"50 is not so old" 懊悔才不会是仅仅限于ego的活动 它仍需要面向他人 需要挣脱话语 需要付诸实践 也因而更需勇气 在这里WA的态度无疑是犹太教式的(别于伯格曼的某种新教传统)孤独的秩序-永恒被判定为一文不值 只有在联结之中生命才能成为动词(于是wa一如既往从“家庭关系”展开叙述的技巧变得独具匠心) 尽管这同时意味着当生命失去某种使动能量后将永远陷入一片或被拥有却终将遗失的记忆沼泽;尼科维斯特的摄影了不起 吉娜罗兰兹的表演更是杰出

4分钟前
  • 番茄杀手
  • 推荐

女主的梦绝了。配乐也很经典。聪明的女人遭人妒,聪明反被聪明误。年过五十猛然看清了许多事,一些人你永远失去,一些人还来得及找回。

5分钟前
  • 小檠的罗宾熊
  • 推荐

可能是老头最短的一部?也是目前见过最严肃的。剧本妙得很。“另一个女人”叫Hope,是自己的分身或映像,用来说出内心不敢面对的事;通过管道传声听另一个自己接受心理治疗,本身就像催眠或梦境植入——最棒的剧场梦境一段,自己观看自己的演出,正是这一现实的投射;电脑屏幕就像那个管道,这场精神分析指向的病人又成了我本人,无敌戳得很准,送来重重一击,尤其米娅最后描述吉娜那段话。No.3000|Don't make something romantic sound infantile.

6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年近五十回望过去,玛丽昂做得永远是保守且冷酷的决定,从不冒险,努力克制自己的情感,看起来她应有尽有,其实一无所有。类似《野草莓》的伯格曼式“内心公路片”,巧妙的叙事结构,完美衔接梦境与现实,古典乐太合口味。

9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用几个简单的元素勾勒出一个五十岁女人的心事, 通篇都是女主角的独白配上精选的反复使用的古典乐, 或许我以前不喜欢这种方式, 但戈达尔改变了我的观点, 音乐,旁白与简单的影像的结合有着令人惊喜的化学反应!

12分钟前
  • Coco
  • 推荐

我的第1000部美国电影//确实“在伯格曼和卡萨维茨之间开出了属于伍迪艾伦的花”//哲学和艺术教会人们如何生活这一点我深信不疑//柔软的色调中有锋利的痛苦//像是偶尔才聚在一起喝酒的老友忽然聊起了最近一点关于人生的思考 少见难得真挚焦灼

13分钟前
  • YiQiao
  • 力荐

如果你允许自己去感受的话,世界跟现在会是两个样子,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敏感脆弱,其实是好事,总比那些没有感觉麻木的人好。另外因为这部电影遇到了一首爵士乐Bilbao Song和Gustav Klimt的油画Hope。

16分钟前
  • Q
  • 推荐

“我不知道记忆应该是你拥有的还是已失去的,但长久以来,我第一次感受到内心的平静。” 精妙绝伦的剧本,介入回忆实现心理呼应,梦境即为情感尝试挣脱束缚的表征。而墙壁另一侧的女人,就像是无法正视真实欲望的分身,被遗忘在现实生活的罅隙中。

19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真的没有人像我一样觉得Marion这个人物的灵感来自于汉娜·阿伦特嘛…海德格尔哲学、女哲学家、没孩子、超乎常人的理智、年轻时和导师的恋情、抽烟、甚至发型…匹配度太高了。决定了这是WA片子中我的top3。叙事手法好极了。同时预感自己晚景凄凉。

23分钟前
  • 咯咯精
  • 力荐

无论是探讨议题还是私人趣味上,这部都太击中我的点。一个骄傲又自我沉浸的女人,五十岁的时候突然从外界看到了另一个她无法接受的自我。(这部和伯格曼的摄影师合作,色调和构图都太像了)

28分钟前
  • Merlot
  • 力荐

相比起大多数作品的喜剧和讽刺,这部的深沉基调则复合着焦虑和忧郁的暗淡情绪,站在伯格曼的肩头思索着他的不朽和灵光。Marion看似一帆风顺受众尊敬的人生在中年尾声踏入自省的沉潭,现实与梦境开始交互纠缠,倒叙的片段被模糊浸润在午睡的半梦半醒中,自以为是的回忆被挑拨质疑而被追索为自身的批判矛头。Marion从容不迫的优雅面具,大谈特谈布莱希特戏剧所流露出高级知识分子的优越,而在自我犹疑面前显得不堪一击。结局却又一如导演常见的桥段,不出意外的背叛将成为了自我审视的终章。

30分钟前
  • Dear deer
  • 推荐

"I think of you more than once in a while." "But without regret. Please don't tell me you have any regrets."眼泪要掉下来了 有话想对你讲但堵在喉咙啥都讲不出来 这个电影让我反思最近那个热贴真的left me edgy and uncomfortable有点愧疚也后悔自责 告诫自己不要再有第二次了

35分钟前
  • Taekii
  • 推荐

独白主观视角伴随逐渐展开的客观过去事件形成的角色刻画颇为巧妙,偷听到Mia演的年轻女人仿佛是倾诉自己心灵苦闷的另一个人格(最后演员表里角色叫hope),年过半百后才惊觉自己或许一直是个既会抢男人同时又压抑自己的口是心非的人?不过一直稳步走过来的人真的会年过50后开始怀疑自己的一切么and这样的空虚是有条件的人才能思索的奢侈的空虚也说不定。Gena演得真好样子也极其迷人,导致跟Ian Holm太不般配令人无法相信这会是个对抢来的丈夫如此满意的女人- - 哦对剧中女主角居然是一个始终不介意秃头的奇女子,第一任教授丈夫啦恋爱过的哈克曼啦,这个吧,我觉得,可能,因为,剧本不是女人写的...整体配色全部是大地色系,故意让演员都统一那么穿,伯格曼的摄影师Sven Nykvist确实不同凡响室内场景都很油画。

39分钟前
  • paradiso
  • 力荐

The other woman is named Hope. 已经完全和伯格曼处于同一高度 只不过场景从瑞典的郊野移到了曼哈顿的街区 梦见剧院那段场景让我想到Synecdoche, New York

41分钟前
  • 推荐

这是伍迪艾伦的《野草莓》加一点点《假面》呀,也是和尼克维斯特合作的开始,昏黄的室内景,搭配清冷的纽约冬天。中国人的古话是“五十岁知天命”,这说法确实有普适性,一个人在五十岁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从未释放过真正的情感,也不知是早还是晚——正如那个无意间偷听到的隔壁陌生又很亲近的女人,她在绝望的情绪里出场,却有一个名字叫“希望”。剧本堪称完美,尤其那段分成几幕、跨越大段人生、罗兰兹既是参与者又是旁观者的梦境,简直是神来之笔。虽然是个压抑甚至痛苦的故事,但演员之间非常有火花,罗兰兹太有魅力了。这部电影当年不受欢迎真是太遗憾了

43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伍迪艾伦“伯格曼时期”的作品,摄影师是尼克维斯特,偏棕的暖调,却是冰冷的故事。不少伯格曼式的特写及变焦镜头。一个偷听的故事,通过画外音切入闪回段落。剧作在时间的处理上近乎完美,现实/回忆,自我/他人,最精彩的是玛丽安梦境中的那场戏剧演出,她既是演员又是观众。

44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For the first time in a long time, I felt at peace"。兩個女人的(聲音)共鳴,劇本扎實,Woody Allen的《假面》,也是他最好的嚴肅劇。其實有點缺陷,但Gena Rowlands的表演、讓我倒抽一口氣的收尾,還是令人讚嘆。

49分钟前
  • HurryShit
  • 推荐

2 不同年龄看 体验大不同 西方的女性50岁依旧敢重新审视人生 不惧选择与丢弃 亚文化25以后就把人生写死 归档剩女 自称老阿姨 并以30为分水岭 且为依旧热爱生活而沾沾自喜 人在存在的任何一刻都不应放弃自我 而这是一种生活态度 并无必要拿出来展示及讨人歌颂

54分钟前
  • 李元度
  • 推荐

和他以往的电影有很大的不同,但很动人,传达的感情真挚到我一个22岁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56分钟前
  • 赛珞璐
  • 力荐

4- 是否因为Gena, 这次的Woody Allen有点Cassavetes那部特别迷人的《首演之夜》的味道?不同于老约翰镜头下迷蒙醉眼现实与梦想(台上台下戏)的女伶形象,这里的Gena更加成熟和独立(大学哲学教授),却依旧有她不轻的十字架要背负。梦境一节调度流畅圆熟,够得上五星。桥洞下的错失也经典。

58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