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处是归途》这一片段取景干山西省京剧院。我猜测导演通过戏曲人物的死亡,给予了人物夏天戏曲视角的死亡。也通过这次死亡,父亲在家戏曲的声音少了(好像)。以戏曲写意的手法,暗示了影片的发展,与人物的转变。 更关键的是,常理来说,当夏天一系列,手眼身法步的行云流水后。倒地的那一刹那,应该全场沸腾,鼓掌叫好。可导演给予全场的是沉默。 只要父亲在家,就有晋剧响起,贝壳都换台寓意着家庭的不和,母亲与姐姐的抱怨后,背景声中的戏曲更是出现了旦角的哭腔。
该影片讲述的是女主角夏天回到老家工作,为了帮母亲照顾患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进而生发出整个家庭围绕父亲而产生的焦虑和重压,并重新审视生存和死亡的意义的故事。
影片一开始,她站在医院走廊,大夫跟她说完话。她颓然地走过来,迎面走来一个老者,好心劝解她:“姑娘,咋地情绪不高,一个人看病也没人陪?我告你,生病并不可怕。” 她说:不可怕,爸,咱回家吧! 夏父得了老年痴呆症,他离不开人,已经渐渐不认识人,会走失、会大小便失禁。偶尔清楚时,他会对家里人说“对不起”。
夏母独立照顾老伴,含辛茹苦已经十几年,满头白发,面容清苦。大女儿夏花,已经成家生女,工作家庭的负担让她腾不出手来照顾夏父,只能用钱来弥补对父母的愧疚。小女儿夏天为了帮助母亲照顾父亲从外地晋剧团调回本地工作,和已婚男人结束了夹缠不清的情感,母亲担心她30岁了没有男朋友,会受家里拖累,感到焦虑
夏母带夏父去寿衣店拿定制的寿衣,老板打开大红包袱,夸耀自己的寿衣做工好。夏父的是古铜色缎面,绣着金丝福寿;夏母的是枣红缎面,绣着金丝牡丹。夏母打开寿衣在自己身上比划,表示很满意。她说衣服也认人,要拿回家沾沾人气。夏父这会子忽然清醒了,主动抱起那一大包袱寿衣,两个人平静地回家。好像去逛的是菜市场,平平常常买了一大捆葱回家过冬。 夏天晚上下班回家,经过楼道,听见哭声,她本能的恐惧与排斥,吓得缩作一团,来到自家门外,听到母亲的声音,隔壁的李叔昨晚在睡梦中去世。是前世修来的福气,那是一种幸福,夏天似懂非懂,却不那么恐惧了
夏天跟闺蜜向红一起淋浴,向红心疼夏天因为照顾父亲,前男友和她分手,夏天看淡得失,一副顺其自然的样子
夏天闺蜜向红婚礼现场,夏天遇到高中同学秦牧,俩人产生爱情,因为各种并发症,一家人不断地出入医院。病情的加重,让夏母只能坐着轮椅。
夏母在帮爸爸洗澡时,奈何她实在是抱不动爸爸。在卫生间门外等待的女儿终于忍不住冲进去,一把褪下了爸爸的裤子,那一秒,两位老人齐齐爆发出了绝望难堪的哭声。女儿那一下,也褪掉了爸爸作为一个父亲最后的尊严和体面。夏母哭着走出去,交给女儿打理,仿佛是完成了一次交接。
有次秦牧跟夏天来到夏家,碰巧夏爸把屎拉在身上,夏母扶夏爸去厕所,深感疲惫,她又不让夏天上前帮忙,认为男女有别,夏天就守在厕所门外。当母亲扶不起父亲时,她就去帮助母亲。夏母见此,忍不住骂夏父。“家里一天不是屎就是尿,我是不是上辈子欠了你的?”,夏天姐姐过来数落母亲,夏母和大女儿争吵。“给了钱就不用伺候了?”
夏天怕母亲生气又犯高血压,就过去阻拦姐姐,厕所只剩夏建国,秦牧就去帮夏建国擦屁股,夏母看见了,要秦牧出来,秦牧出来就到厨房里呕吐,夏天就要他先回去了,之后秦牧就再也没去过夏天家里
夏母喂夏父吃饭,他不吃,还随手打翻了夏母手里的碗,夏母求夏父不要折磨她了,夏父不想连累家人,他说了一句对不起,拿起一把叉子插进了自己的脖子,他没死成,被推进了抢救室。 被送进医院,夏天日夜守候病床边,依然念父亲年轻时的日记,在那些文字里,他是一个好好过日子的男人,羞涩又深情,自尊心极强。然而看着眼前这个靠呼吸机维持生命的人,她终于发出了喟问:“老夏,你这样也很辛苦吧?”甚至萌动了不可说的念头。
秦牧收到夏母的信息来到医院,跟夏天久别重逢,画面转眼来到夏天跳舞上班的晋剧团,夏天上班,夏母在病房,夏父要老伴带他回家
夏天下班来医院,发现父亲病床空了,她一直追到老宅,看到父母俩人的遗体并排在一起 她没有哭,镇定妥善地办完了葬礼 回到家,在家里她看到,父亲起身来迎接她,母亲在厨房做吃的,没过多久,她意识到,家里并没有父母,只有墙上的钟声在嘀嗒嘀嗒地响着
《来处是归途》,用写实与梦幻结合的手法表现了很沉重的现实问题,展示了阿尔兹海默症病人家庭真实而残忍的生活真相。虽不乏处女作常有的青涩,但瑕不掩瑜,值得一看!
为了帮母亲照顾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女主从外地调回老家工作,却没想到母亲竟因她的归来而感到焦虑。随着父亲病情的加重,原本以为自己会给父母带来温情的女主,才慢慢体会到生活的重压、人生的无奈和面对至亲疾病、死亡时的孤苦与无助。剧情感人,忍不住潸然泪下,同时也引人深思,重新审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以及生存和死亡的意义……
在写实的整体风格中,带入女主的梦幻之景,虽为沉重的心情增添了几分轻盈,但个别幻境有点让人不明寓意,是意在发挥观众想象?引发观众思考?
感谢光影之前观影团的活动 映后可以有机会和刘泽导演进行交流!
正如谢飞导演的短评所说:“(电影)后半部加入了虚幻笔触,有些多及晦涩,影响了高潮戏的清晰和饱满。”
我看完这部电影后也对电影虚构幻想部分的剧情有一些疑惑,便向导演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我:电影最后女主角躺在水面中央,您是想通过这个虚构场景表达什么?
刘导:我是想通过影像去建构一个女儿的内心世界,就是夏天和女主角的内心世界。当女儿到了这一刻在面对父母亲死亡以后她的心境和内心空间是什么样子的。当时在写剧本的时候去呈现出来我想像的应该是这么一种感觉,因为这里面其实我想传达一种情绪有窒息感有彷惶无助无奈或者是不知所从。
这其实是夏天重生的一个节点,在这之前水面床上躺着的就是死去的夏天本人,自己看到死亡,这是她自己内心的世界。包括走廊里面回头的她整个眼神都是涣散的,她不知道如果去面对眼前的这一切和当下的世界。紧接着回来的是两个夏天,就是一种徘徊的状态。曾经她是有父母有家庭的状态下一直在生活,那么从此刻起变成了一个人,她要学着去成长,是一种重生。
我:一个稍微严肃一点的问题,应该也是幻想场景,就是夏天在给父亲哭着读儿歌的时候把氧气关掉了,这让我想起了伊斯特伍德的电影《百万美元宝贝》,女主因为打拳击负伤以后教练看到她极度痛苦的样子选择给她注射肾上腺素,让她体面的结束了生命。这个就是在探讨病人与死亡的尊严,我想问一下导演怎么看待安乐死,通过这个场景是不是想表达一些有关这方面的看法?
刘导:我稍稍的有一点暗示,我认为就是人活着人为什么要活着,其实大部分时候人是需要一份尊严而活着的,当你所有的尊严都失去的时候而且尤其是很痛苦的时候那么你活着的意义何在,这可能对于每个人都不一样。在这部戏里如果只作为导演我本人的意图我更倾向于夏天真的关掉父亲的氧气,但是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是在咱们这里这个问题是不可能让你去实现的,所以我就刻意地把它处理成梦境来实现我内心深处的意图。但其实我已经很克制了,我想把一个死亡尽量客观的去呈现出来,然后让观众根据自我成长的心境来判断这一刻到底是真实还是梦境,你也可能感觉到其实我没有那么明确
其实这场戏有两个功能,一个就是夏天内心的心境,老夏身边所有人都在做一件事就是在等待老夏的死去,等待死亡很残忍。起初只有女儿一人是抱有幻想的,她期望父亲好起来,在之前我也有意识暗示了女儿的心境
当她回到家照顾父亲,在这个过程中,她也逐渐趋同于身边人的想法,她认为死亡真的是一种解脱。那么死亡真的是一种解脱吗?到她真正面对死亡的父母,那一刻她完全是一种懵逼的状态。
这场戏还有一个意义就是一个轮转,在这之前家里妈妈是家庭的一个精神支柱,到后面女儿把父亲裤子褪下去,母亲走出洗手间那一刻,女儿就接替了母亲,形成了一种轮转。女儿变成了女人,变成了家庭内部的另一个精神支柱,她开始撑起这个家,她变成了另一个“妈妈”,另一个“东方女性”。后面她整个行为就像照顾一个婴儿一样。而父亲从婴儿到成年再到老年,最后到去世的那一段时间,他也回归到一个童年的状态,女孩在这一刻扮演妈妈的角色,父亲是孩童的状态,女儿帮爸爸读儿歌,哄他入睡,就和照顾小孩一样帮他照顾屎尿,这场戏也有这个意义在里面。
导演最后也解释道他是想借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家庭的情况来探讨当下社会关于老去死亡和生命尊严的意义。
上周日参加了电影《来处是归途》观影会,我非常喜欢,可惜广州市区没有任何排片,惟一的影院都得到顺德交界才有。
豆瓣上有不少骂声,说片子讲了很多问题却没有聚焦,蜻蜓点水,我则不是这么看,毕竟没有谁家的生活天天都是tvb电视剧吧。何况,其实刘导演已经表达了对很多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就看你有没有这个素养与基础了。
关于阿尔茨海默病患、病患长者与照料者所衍生的问题,包括不记得亲人、容易走失、大小便失禁、流食、轮椅无法上楼得靠背等等,每一个细节都非常真实,恐怕是得经历过的人才能够拍得如此全面吧,你完全可以当纪录片来看了。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这个过程,在中国不被伦理和法律所允许的安乐死问题,其实对于患者本人和家属都非常需要和有用。而戏中的长者非常平淡地接受着这一切来自命运的安排,寿衣早已备好,并“策划”好了应该如何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回到来处。
不淡定的反而是女儿夏天,如果那一刻她真的把父亲的氧气关掉,父亲舒服了,她也解放了,但下半生也需要面对故意杀人罪所带来的一切后果。这种纠结,恐怕是很多键盘侠所不能理解的。而这下其实她已经有点抑郁状态了,也希望社会上有更多人可以给抑郁症这个群体多些理解吧。
影片去除污名化的,还有“婚外情”,希望大家少一点指责与批判,其实不过是一段经历与其它亲密关系相同生命周期的感情罢了。虽然母亲一直劝说着不要碰结了婚的男人,爱情就像煮菜要控制好火候,但夏天就是追求着那种荷尔蒙带来的快感和激情,这是一个女性基于自由的选择,这是在影视作品和大众传媒中,少有的有女性的声音,直白地说出自己的性需求和欲望,很赞!当然会令不少观众感到不适,试问如果那句话出自一个直男口中,是否会变得顺理成章很多?
夏天、秦牧、“渣男”的爱情观在某种程度上映射着时下年轻人的快食面爱情,因燃点的欲望+催婚压力而在一起,夹杂着买车买房的压力,再因现实困境(婚外恋、夏父病情等)而随手可“该扔的都扔了”,与父母辈那种相伴一生,携手而去的无性别灵魂爱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导演也没有去评判谁对谁错,只是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模式,供大家自由选择。
不过这也是有点理想化的状态,现实中很多这种体制内办公室恋情(无论婚外还是单身),更多的是互相满足利益需求,与权力关系息息相关,性满足反而变成了次要的存在。说到权力关系,在影片中提到了两个层次,一个是公领域的权力关系,撞破了领导与同事“好事”的下场是被扣上莫须有的污名帽子,当权者随手就可以左右一个螺丝钉的前途,这事时至今日还是可以如此“成也萧何败萧何”“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所以闺蜜夫妻要想尽办法去讨好领导,送礼不够,还得想是不是要去给领导的母亲当护工。在现实生活中,远比影片更残酷。第二个层次是私领域的权力关系,全片都是女性撑起一片天,既要工作也要照顾家庭,秦牧想帮忙却还是生理性不适。这不是赤裸裸的现实么,多少家庭里的男性只需要等吃就好?嗯,这其中还点出了长者性需求这个议题,哪怕是患病中的迟暮直男,都很希望可以得到性关怀。虽然有点刻板印象了,但不能不说这是现实,直男是下半身思考的动物,哈哈哈。
也许是我过度解读了,但我还是很喜欢这一段,在青梅竹马的闺蜜结婚那一刻,夏天除了高兴,还有失落:“过去她説‘我們’都是指我跟她,今天之后,‘我们’代表的是她和老公,我有點不適應。” 导演说他没有想过要表达同性恋,至于这是什么情感,你们看完自己判断好了。反正这种几十年的感情也不一定必须有个名称,更加像是一种习惯吧,也许就是从此灵魂缺了一角。
不得不再赞一下导演的乡土情结,他不是浮于表面的,而是深深地爱着他的故乡,所以片名是《来处是归途》,吃山西地道的食物,职业是晋剧演员,死去之时也要回到老屋,希望呼吁大家多回到家乡去。片中老人们说的是地道山西话,年轻人却不说了, 这是城市化过程中的方言退化现象。我相信对于广州人来说非常熟悉,有多少广州土著家庭的零零后一代连听懂粤语都成问题了!而我们这座十二年前经历过粤语保育散步的城市,却没人能把这种状况如此拍出来,此处我强烈心痛了一下。
刘导演说,他拍电影不为赚钱只为圆梦,我听着就觉得心疼,投进去的都是白花花的银子,虽然有情怀,但没人想扔钱进咸水海吧,我想这大概是独立电影导演们的阿q精神,然而我还是很希望多些人能去支持一下,目前这部片子的票房和排片都不尽如人意,我想大家会觉得值回票价的!
第四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已于2020年10月10日-10月19日在平遥成功举办,其中入选“从山西出发”单元的影片《来处是归途》收获了不错的口碑,并于10月19日获得【观影团之选·“从山西出发”·最受欢迎影片】荣誉,这部电影讲述了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家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展示了每个普通人都可能会遇到的困境、落寞和苦恼。
该片导演刘泽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人,但这个山西故事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使很多从全国各地赶来观看的观众都产生了共鸣,在平遥期间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刘泽导演,希望本次采访能帮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部电影。
以下为采访实录,记者:安托万
安托万:您在这部电影中放置了多重主题,比如死亡、养老、家庭、爱情等,看得出您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那您加入这些表达的出发点是什么?
刘泽:原小说其实是以男主角秦牧为视角,由他去见证夏天家庭的变迁,这个家庭当中这些人都在做一件事,就是提前把寿衣准备好等待老夏的死去。包括寿衣店王先生说的那段话也是小说本身就有的一段话:死亡也是一种解脱,是到下一个阶段去,要干干净净地去。
但是死亡真的是一种解脱吗?我认为未必,也许死亡只是对死去的人是一种解脱,对活着的人也许是另一种灾难。
另外因为这是一个家庭题材,我觉得需要把家庭关系放进来,放进来以后我就不想把这个故事做单了,不想单纯去讲一个女儿照顾父亲的心路历程这样简单的故事,还是想让它厚重一些,有点社会性的东西,让每个人物都立体一些,多做一些社会切片,在家庭关系基础之上为了让人物更立体,才加入一些现在大家看起来有社会议题性的内容。
安托万:我记得在片中结尾的部分有一个废墟的场景,是一场夜戏,每个角色都是无实物表演,充满了荒诞感,这部电影整体上我觉得是现实主义基调,加入这样一个相对魔幻的场景是什么意图?
刘泽:在写剧本的时候我就在想,怎样能把人物内心的情绪和状态通过影像的方式呈现,于是就在想是不是可以放一些非现实的东西进来,同时也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在里面,废墟既是故乡的废墟也是内心的废墟。
从我的个人体验来说,我经常不在家乡,很早就出来到外地求学,然后在其他城市生活、安家,但从内心深处来说我觉得那并不是我的故土,我心中的家其实属于我曾经出生、长大的那个地方,但是现在可能有种孤魂野鬼的感觉,飘离四方没有归属感,当你回到故乡的时候却发现这个地方其实已经回不去了,记忆里的那个故乡在自己内心深处已经成为一片废墟,很多地方确实已经成为一片废墟。
然后我觉得在废墟上可以做一些文章,通过影像呈现一些我的表达。但是置景的时候没有完全还原出我的想象,大概只还原了30%,原先我想的是有纵深感,以家庭为单位,每个家庭都有通过无实物表演呈现的生活状态,有做饭、打麻将、乘凉等等这样的情景,然后通过这样的方式回到故里。
安托万:这部电影的主线是女主角照顾她生病的父亲,但片中还有一处情节是关于主角的闺蜜向红,向红单位领导的母亲也生病了,然后向红正好借这个机会去献殷勤,这里就出现两条照顾病人的情节,我觉得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那您当初安排向红的这一处情节是有什么用意。
刘泽:夏天的戏和向红的戏当时在设定的时候就是让她们有一个反衬,夏天是家里有老人,她是真正在经历这件事,而向红不是,在原片删减的部分里,向红因为照顾这个生病的老人,也就是她领导的妈妈,她才真正体会到女主角夏天的困境,后来我把这条线整个弱化掉了,只保留了一些社会层面的信息,例如要不要生孩子、怎样巴结领导等。
安托万:我看到片中人物遭遇事件的情绪起伏是相对比较大的,但演员的表演很多时候比较收一些,并没有太外放,这是有意识的处理吗?
刘泽:是的,我不想做成一个催泪戏或大起大落的戏,包括在情节设定的时候我也尽量在冲突上少一些激烈的东西,而是往人物内心的矛盾纠结走,包括演员的情绪等各个方面,我尽量还是让他收着不要太外放,到某一个节点的时候该放再放出来,我觉得生活中也没有那么多大喜大悲,生活本身就是这样,还是要收一些。
安托万:这部电影从筹备到成片之间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又是怎么解决的?
刘泽:最大的困难还是拍摄当中场地和各个细节比较难实现,这类家庭戏最好的方式其实是置景,因为棚拍的话许多空间可以更自由地操作,比如墙可以移动,让机位有更多的发挥余地,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我们没有那么多的预算去置景,只能在现有的空间里去选择,这样的空间很难从质感上、陈设上靠近我们原初的想象,没有各方面都特别合适的。
最后我们找的这个房子是在6楼,这就给我们造成一个困难:没办法从窗外进行打光,只能在室内做一些点光源的补充,这就从影像上面造成一个缺失,有时候光线没有太多层次,对影像损伤很大,所以现在看起来好像是追求纪录片式的自然光的状态。
安托万:您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有没有受过其他导演或作品的影响?
刘泽:有影响,我的美学最早是受侯孝贤、贾樟柯等导演的影响,后来又特别喜欢杨德昌的《一一》以及是枝裕和的一些片子,他们可以说从美学方面根深蒂固地影响了我。到了写这部片子剧本的时候,我在写之前有意识地去放空自己,留出一个空白期,在一段时间内不看片子,以免受到干扰,但实际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发现还是很难逃脱他们的影响,会根深蒂固在你骨子里。
比如说是枝裕和的家庭戏我觉得做的是最好的,特别擅长从细节入手,那我拍这部电影时也会想着从生活的琐碎细节去靠拢一些,怎样将故事做的平静一些,但是这部片子拍完我发现并没有做到“平静”(笑),就像你们说的还是偏戏剧化、有一定波澜的。
安托万:这部电影是根据小说《等待》改编的,小说里哪一点最打动您、使您产生改编的动机呢?
刘泽:就是对等待死亡的描述,其实所有人都在等待,等待爱情、等待死亡、等待亲情、等待和解,还有人等待突围,比如秦牧就是在等待突围,所有人都想突围当下的困境,都是一个等待的状态。
我觉得改编未必要照搬小说,而是要把小说原有的底蕴保留,保留的前提下有一个升华,而不是完全从事件上照搬,这就需要做取舍——小说当中哪些要保留、哪些要去掉,然后把导演的体悟移植进去,导演有了自己的体悟他才能拍得真诚。
其实这部电影不光是改编自《等待》这一篇小说,还有李艳蓉老师另外一两篇小说的小部分内容被移植过来,比如夏天的闺蜜向红的那条线,其实是李艳蓉老师另一篇小说的故事线,我把它移植过来放到这部电影里面。
安托万:这部电影已经成功和平遥的观众见面了,目前有哪些是让您觉得不满意或感到遗憾的地方?
刘泽:遗憾的地方有很多,最明显的一场戏是公园那场戏,手风琴之前是一个现实的状态,手风琴之后是一个非现实的状态,但是我处理的不够极致,那场戏如果在烟雾升起时,父亲直接站起来以一个很健康的状态和女儿跳一段舞,这样的话非现实的感觉会比较明显。
但目前这个版本父亲站起来那一刻还是有点颤巍巍,这样会对观众造成误解,以为这里还是现实状态,而如果是现实状态的话父亲现在能站起来,后面怎么又病的那么严重,导致前后产生断裂和跳脱。
安托万:我在映后听您提到您爱人的姥姥也是患有阿尔兹海默症,那片中还有没有与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地方。
刘泽:确实你会看到有些生活细节是取自我的现实生活,比如说米粉肉这个情节就来自我奶奶,逢年过节去奶奶家的时候,七大姑八大姨都会聚到一起吃这个东西,所以我对这个场景的印象特别深刻。
另外比如说日记本的情节,夏天读的日记是真实存在的,是我姥爷现在正在写的一部回忆录,他认为这样做会使自己的脑袋清醒,不至于傻掉,他写了很多,我专门挑出一本,从里面择出两小段作为夏天的台词,夏天读的那两段都是真实的,包括她念的名字也是我姥姥的名字。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时间倒影
影片整体表现了一个家庭面在面对疾病的无奈和疲惫,主要讲的就是社会人口老龄化下的老年人群的养老问题。夏老头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家中的小女儿也辞掉了外地的工作回到家乡,与母亲一起照顾生病的他。随着病情的恶化,每一位家庭成员的生活和心态都发生了变化,演员表情塑造到很到位。在护理过程中,老夏的反应也是直击人心的现实,作为一家之主他也有着不甘。戏里展现的都是老太原居民中常见的景象,还有里面的布景也让整部影片充满了烟火气和生活气息。
虽说片名来自那句流传很广的话,但是的确贴切合适。
在有限的行程里,选片成了问题,最要看的蓝色列车让我极其失望,这部山西本土电影,一下被海报打动,能想到是关于家庭的题材,也不管可能出现的太原惊雷买了票。
其实我担心片子又闷又土,可是,没有惊雷,满满都是惊喜[跳跳]
太原话贯穿始终,就像我每天流窜街巷听到的一句句,一声声,格外亲切,好像闻到烟火气,邻里邻居不见外。故事结构完整,节奏舒适,两位老人的表演让我要鼓掌!老太太的数落,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头儿不省心灰溜溜,沾了屎和尿的生活总是那么不好闻也不好过吧~细节到位,老头换洗衣服,连屁股上的“屎”都很逼真,老头儿演的松弛动人,好极了好极了!电影一面呈现衰老的父母,面对自己的功能消失很抱歉,最后连抱歉也不知道了,活回出生时的模样,一面是像正常生活的儿女,女儿和男友同卧一床照顾生病的父亲,两人情欲点燃,一阵喘息后还是默默归于平静,只有模糊的带着氧气罩的父亲在伴着机器的声响艰难的呼吸着~很丧啊~
母亲在做饭时关不住的水龙头,意味着生命的流逝,父亲的离开,最后老两口相继死去,走在废墟上的魔幻处理充满寓意。所以我说这真不是一部我以为的土片儿。
对了演秦牧的那位男士,长得(其他)(漂亮的意思),有味儿[色][色]
这次看了六部,整体很满意,基本没有踩雷,开森。
【平遥电影节展映】世界首映。阿兹海默症题材。讨论了“病人的尊严和死亡的尊严”的严肃命题。医院急救室外的长镜头唤起我曾经在医院的见闻,真实而残酷。虚实莫辨的拍球男孩是很有灵气的点睛之笔。可惜缺点同样很多。饰演母亲的演员表演用力过猛,不如父亲演员表演自然。年轻演员仍有很大进步空间。前半部剪辑转场较为生硬,婚礼、浴室、公园等桥段有明显的刻意感。克制与煽情并存。结尾意味不明。以及,与《小事儿》不约而同地,回忆中的高中教室墙上又出现了“核心价值观”。两星半
优缺点都太明显了。挺喜欢临近结尾的那个“阴间”长镜头。如果下一部剧作上能摆脱老气,终归可期。©第二届附近映像季。
已经对这种展示东亚民族生死观的电影脱敏了,因为看得太多了,长镜头非常棒,调度可圈可点。有一句台词说男人是没有进化完整的动物。结尾的超现实没必要,本来是一部生活流的家庭电影,加这些乱七八糟的魔幻处理很出戏。
会想到日本的电影《不痛的死法》。大陆这类电影还是比较少的,相关题材应该多挖掘,单纯从这部电影本身来说,选题是值得鼓励的,具体的呈现触及程度还是有不少需要深入的地方。说心里话,大多数人在面对自己的父母大小便失禁以后,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和抉择呢?这个极其考验人心。
独生女所面临的老龄化家庭重担,成了阻挡生活向前的荆棘,然而亲情无法斩断,爱情只好多余。饰演父亲的老演员功底出神入化。
除了模仿哈内克之外只剩下煽情,太尴尬了。
我这种没心没肺的老油条,居然看哭了,尤其是浴室大小便完全失禁那场。看完时,直接把此片捧作迈克尔哈内克的《爱》,但冷静想想,当然远不至于。差距当然就是视点太多的问题,女儿的,男友的,老妈的,但我完全接受这种有意无意破坏电影制作规矩的“意外”。每个视点都有其存在道理。觉得多余的,只有女主闺蜜那些家庭办公室琐事。另外,结尾的情绪扬抑没处理到最好,总希望是悲伤到极点时,照进点希望,如白事铺伙计说的,“死亡不过是进入更高的一个阶段”
从山西出发,来处就是归途。作为平遥谜之味道的影展单元,本片在诉求表达上,有原文本的基础,方向非常之明确。处子作导演最容易犯的错误,从中学课堂上的中央集权,到频频招魂《爱》,想要的东西太多,出现的闲杂视点和细枝末节太多太杂,它也全都犯了。好在这些都有心理准备,毕竟看一部新人作品,你所看到的错误,往往大于或等于它的优点。区别在于,你用什么角度去对待。当然,第二部或者成熟导演就不能如此看待了。
#2021深圳青年近卫军影展#竟然是东京物语+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小伟,还是挺喜欢的,这个题材一定会打动人,最后也呈现得不错(据说有观众中途出去哭了好半天)。除此之外关于小女儿隐秘的情欲的部分是一个亮点,虽然在她的感情线方面处理还是有些问题(既然要疏离,就不该有偶像剧桥段)。但整个片子更大的问题是没有一个人有自己的个性,尤其是前半段,只展现病痛之苦,但并不呈现真正的家庭问题。既然是现实流,那还是需要在细节的真实性上下功夫的。两个老人演得比所有年轻人加起来都要好。
【PIFF】女版《慕伶,伟明,一鸣》,通过失智症题材聚焦女性的困境,这种困境是多方面的,首先家庭困境: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失智老人过程中的艰难与不舍,其次是情感困境:也正是家庭困境导致女性压抑情感欲望委曲求全,本片最高明的是通过女主戏剧演员这一身份将这种困境扩展到了文化层面上,一针见血。不得不说,一个男导演能拍出不带男性凝视的影片就值得鼓励,更别谈其在人性关怀上所下的功夫。最后回归故土的魔幻现实主义结尾,既致敬了贾樟柯也与《慕伶,伟明,一鸣》有异曲同工之妙。
#3rd HIFF# 展映-万象中国。前3rd平遥WIP+4th平遥观众奖。7分还是4星鼓励一下。老夫妇俩还挺不错的,导演的长镜头设计是很下了一番功夫,室内调度很有些罗马尼亚电影的味道([雪山之家]这种小空间长对话脉络上的),高中教室那个场景估计是导演得意之作了。片尾那个费里尼+塔尔科夫斯基式的梦境其实有点蛇足。好奇的是,这个片子明明是个东愁式的工厂退休职工的指向,底却是个颓败乡村。以及,实话说女主角如果能cast到赵涛老师就完美了。
想讲的东西太多了,最终只能隔靴挠痒。(请新人导演先好好讲故事,别总想着魔幻现实主义,真的大可不必
女主的表演真的是“表演”,每一个反应动作都经过精心的计算和安排,毫无可信度,相反几位中年演员的表演反而更吸睛。台词处理上也有很大的问题。虽然可能是有导演的经历在?但是还是有很多地方非常地“假”。 看到现在忍不住再加一句....Amour不是那么好拍的
陈旧到离谱。用长镜头卖惨,相当于靠直播讨赏。直播起码还真实些,毕竟是一条过。
多个长镜头太出彩了。厕所内外墙的分隔,观众也直到后处才能看到下半身。医院别人的抢救失败是女主内心的外化又是强烈对比。轮椅起雾起舞很美,魂归故里时特别《伊比利亚的派对》。问题出在故事的衔接有瑕疵。
平遥节看的第三部“从山西出发”单元作品。出人意料地质量扎实,演员整齐,特别是山西话剧舞台的老演员精彩:托数字摄影的灵活,导演把家庭单元住房内的众多场景调度得真实、流畅,长镜头出色。后半部加入虚幻笔触,有些多及晦涩,影响了高潮戏的清晰与饱满。祝贺山西出发的新人新作!
映后跟朋友讨论,朋友第一句话就是:这导演是个长镜头之王啊!!!拿了龙标,快快上映,我要二刷!!!!
来自家中有阿尔兹海默症老人的普通家庭,我能感受到女主的那种无奈,也能感受到父母的那种无力感,父母不想给孩子带来负担,不想麻烦孩子,但有的时候,往往事与愿违。解脱不仅仅是生病者灵魂与肉体的解脱,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解脱,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也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爱,感受良多,期待......
三星半,比好多看着文艺范儿十足但莫名其妙的片子好多了。起码很踏实认真地讲了一个故事,塑造出几个很鲜活的形象。影片是关于阿兹海默症的(不止于此),前面半小时比较中规中矩,像一个传统的家庭亲情影片,略显老套。不过剧情很扎实,演员非常到位,令人感到真切可信!后半段开始加入进幻想的场景,让影片一下丰富灵动起来——快到结尾的地府一瞥和女主站在满是水洼的旧房子里,意象出人意料且值得玩味。影片对死亡的认识理解还可以做得更深,不过已经是让人可以唏嘘回味的作品了。
与我个人经历有多少相似之处,有共鸣。病人带给家庭的影响,很残酷。或许也有编导自身的影子,或者至少做过调研。拍摄朴实无华,室内空间内也有轻盈的调度,后半部分的超现实段落让我背脊发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