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电影《隔墙花》里旧情人变邻居的剧情设定确实有些狗血,好在后面的剧情走向把故事重新拉回了轨道,特别是结尾。特吕弗导演没有给我们故作深沉的开放式结尾,也不是大圆满结局,两人一起死去,才是对这份不合时宜的爱情最好的诠释。
如果有一天你偶然遇见前任,你第一个举动会是什么?会主动打招呼?还是装没看见?
大多数的情感类营销文章会告诉你,时间会治愈一切,当你遇到前任并能坦然笑着打招呼,说明你已经把他放下,忘记过去了。
电影揭穿了这个谎言,你只是在心理麻醉自己,装作已经不爱了的样子,就和剧中的马蒂一样,以为自己痊愈了,笑着打招呼,不过是在为自己接近对方的欲望打掩护。
两人都在用以为骗得了自己的方式压抑着对彼此的思念,终于在停车场的深情对视击溃了那堵一碰就倒的墙。
在爱情里,都是贪婪又自私的人。她万般挑逗想与他旧情复燃,男人陷入上钩后,想要粗暴地霸占她的全部,她却退却了以道德伦理道德为由,等到男人被拒后离她而去,她开始患得患失彷徨不安。
男人女人都一个样,得到的不珍惜,这是安逸的伴随症,失去了又不甘,也许是爱,可能是爱衍生出的占有欲。两者俱有,却被迫不能在一起,必然使爱得更多的一方歇斯底里。
马蒂是矛盾的,也是可怜的。跳出来看她的世界,她的爱,除了情欲就是死亡。她不爱她的丈夫,几乎全片没有她和丈夫亲密的画面,她爱得要命的人是别人的丈夫、父亲,他们每次见面除了宾馆就是车里,除了情欲别无其它,最后也死在其中。多可怜,她大概自己也没分清,
她的爱是建立在以往甜蜜日子的温存上还是如今偷情的刺激之中?
所以她矛盾,她无法拿捏爱和情欲和道德的关系,她最后开的那两枪,把这一切矛盾的出口都交给了枪眼,她完成了自我解脱也拉了别人一起殉情。感谢她的决绝。
他们两个必须要在一起,不觉得他们的爱多真挚动人,相反他们的爱在我看来似乎没多大美感,但他们必须要在一起,因为他们是彼此的药,只有这一种药能解他们的毒。
在情欲面前,理性是如此不堪一击,在爱情面前,生命如此脆弱不堪,所以情欲总是和死亡纠缠在一起。带着占有和爱一起死去,再也没有什么比决绝更适合他们了。
八爪君专注辣评!
微信公众号:八爪君电影语咒(BZJDYYZ)
新浪微博:八爪君电影语咒
你知道杜鲁福是谁吗? 杜鲁福在一九八四年死去的时候,他才十二岁。
一九七二年他出生那年,杜鲁福完成了向西治阁致敬的作品"蛇蝎夜合花"已经三年。
一九八四年她出生那年,杜鲁福完成了柔情似水的"婚姻生活"已经十四年。 一九九八年她认识他的第一天,当晚就在林平道七号,她生平第一次看杜鲁福的电影"隔墙花"被电影中的焦虑、歇斯底里及厌世精神弄得头昏脑胀。 电影"隔墙花"里的女主角有严重的偏头痛,会一吻而昏倒,酒后乱性,也会一昏而绝,与男主角大鼻子谢勒迪巴杜藕断丝连,却以死亡终结,看得她诧异又难受,想哭。 那晚他说去她家看"最后的地下铁"。
你有看过"最后的地下铁"吗? 那晚她原想找个借口出去的。杜鲁福电影里的角色总是动手动脚兼且偶偶私语,还有她记得那个戴妮弗打开房门时赫然看见两个女人在接吻。。。还有一幕是当大鼻子从戴妮弗丈夫口中获悉她爱他时,那千愁万绪情不自禁的拥吻。。。跟他一起看这种镜头她觉得不应该。 不应该。可是不应该来的还是来了。 在这样的深夜写这样一篇东西,是忽然感激他让她认识了杜鲁福的电影。他的确很好,她的确很喜欢他,可是她至今仍然深爱着她的烂诗人。 杜鲁福的伤感配合着她的成长。那个晚上,她坐立难安不断的打电话,他则安静的将影片看完,连厕所也没上个,咖啡在一旁冷切。 她知道他看得很不开心,他离开时她心虚的送他下楼,他在夜风中伫立良久欲言又止,最后驱车离去。 后来她才知道,那晚是他的生日。
《隔墙花(The Woman Next Door)》(1981)。 难得看到译名比原片名美。 法国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1981年执导的黑色爱情电影。 1959年,32岁的特吕弗凭自编自导的剧情片《四百击》获12届戛纳最佳导演。1973年,特吕弗再凭剧情片《日以继夜》获46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影片沉静抒情,漫不经心,全片弥漫八十年代复古气息和迷人美感。曾经的旧情人,如今巧遇毗邻而居。从最初女人的试探,到男人旧爱燃起,各自家庭已无力唤回坠入迷途的疯魔者。 电影拍的很美。对待背叛各自婚姻的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导演的手法细腻温润,大胆剖白。影片没有刻意丑化,也不去用力抨击,在两个家庭四个人对待出现的问题时,女人平静淡然,男人坐地发疯。男人女人吵吵和和精疲力尽,当观众还不明白导演将如何收场的时候,突如而来的爆发令一切戛然结束,那辆和开头呼应的警车,呼啸在如画的小镇公路上,早已没了影片开始时油画般的美,只剩下透骨的难过和凄凉。 爱是你逼我饮下的毒。男人疯了痊愈得很快,女人疯了就是末路了。四星的电影,结局值五星。
特吕弗后期比戈达尔后期好看
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开始、过程和结局。虽然timing始终不对,这已是Fanny的执念。Et en fin, un fin.
算是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最后扣动扳机的一定是那个更加深情更加执念的人。爱比死更冷,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旧情人做了邻居是比较恶俗的设置,但毕竟是特吕弗,讲这个故事的本意并不在此,人性也好,中产阶级的空虚也好,最终不如说,情欲的花朵悲伤妖异而美丽。
和Ann在小西天看完电影出来,为了男女主角该不该殉情争执了一路,她说如果让戈达尔来拍,说不定会是另一种结局,特吕弗就是个屈服于当时封闭的社会风气的门下走狗。我说换做我是女主,大概也会选择这么做,这不是政治问题,是欲望和现实背道而驰,内心无法忍受这种煎熬,和别人瞧不瞧得起没关系。
结合《柔肤》观看,可见特吕弗的情结:腿、高跟鞋、丝袜、电梯相遇。收尾对比:前者以妻子的报复作结,丈夫死亡,妻子在众目睽睽之下也难逃“一死”;后者则以旧情人的强制殉情来毁灭爱情。特吕弗与戈达尔的爱情观仿佛都离不开死亡。“我常被她们的深不可测迷惑了”“我不想其他人在我们的床上做爱”。
异常简单的故事和人物关系之下,却是细腻到极致的情感纠葛。特吕弗对待女性的感情是矛盾的,他捕捉到了由她们身体中所散发的一切令人窒息的魅力,却又将这种魅力当作引发罪恶的导火索。你真的能够忘记旧爱吗?在本能面前,在情欲面前,理性是如此不堪一击,而这座堤坝一旦崩溃,等待他们的只有被覆灭。
就是觉得吧,让德帕迪约出演爱情片,还饰演一个魅力十足让人魂牵梦绕甚至愿意为他搭上性命的男主角,这事本身就挺没有说服力的。
表演赏析结课。一个男的欲火焚身女的欲拒还迎最后俩人欲罢不能欲仙欲死的故事。
分开使各自安好,重逢即意味毁灭。这部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痴男怨女”。片尾总结的那句话”"Neither with you, nor without you." 中文字幕翻译得特别传神:“生不同衾,死不同穴。”
相爱的人好像比邻而居,靠近又遥远,连彼此的爱都完全不同。“她是个那么好的女人,他永远不会懂。”所以情欲总是与死亡缠绕。跳出来看,她的世界多么狭窄呀,除了情欲就是死亡。
死亡才让他俩完全合乎节拍,之前一秒都不行。
会想到无数男性向故事中那个住在邻门的出轨型太太,她们是那么全知全能,妖冶地诱人进入那欢愉之境,丝毫不符合现实……虽然这部好像也没有很现实吧什么刺猬型soulmate双双与他人结婚后竟成为邻居!听起来就有点狗血。但角色双方的心理刻画得如此迷人,无奈、压抑、直至无可抑制的冲动,外化的欲望不必再用前尘往事作为考究,双方的眼神、嘴唇,都无需言语去证明,正因如此,只能默默隔墙盛放的欲念才如此动人。而我想这是我喜欢特吕弗的点(虽然也只看了两部),每次他都会将感情娓娓道来,直至最后才发现——原来这些纠葛唯一可抑制的方法只有死亡,他每次都重复叨叨着这难以在现实中复刻的结局,因此这沟壑才像是在赞颂那些我们从未能够身体力行赞颂的事情一样,深得吓人,但也很美。
4.5 爱情不过或多或少是一个母题的变奏。对男人来说,毗邻的两栋房子一间安置着他的女性理想,另一间是他和妻子儿女的居所。对女人来说,一个男人履行丈夫的角色却假装聆听,另一个男人伤害她而她在那里才成为一个自由的人。对男人和女人来说,都有一对需要调和的矛盾,如果我们一定要用爱之名解决问题,只能以死结束。最后,男人先经历了精神崩溃,想和她远走,女人由此想要试着从这个充满伤害但真实的地方逃避保护自己,但她的庇护所,她的丈夫在两件裙子中挑选了那件“我比较喜欢”的百褶裙,这一刻,她也崩溃了。“带我走吧。”就像崔斯坦和伊索德,只能用《爱之死》结尾,她已无处可去。没有选择任何一种裙子,穿上trenchcoat,砰!“Neither with you, nor without you.”所有狂乱爱情的墓志铭。
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比决绝更动人。你是选择安逸地终老,还是激烈地挣脱。
因为一部原著我再看《失乐园》,因为《失乐园》我又发现了这部“法国版”的爱之死亡的经典影片。之前应该有DVD,只是自己对看过没有持怀疑态度,高清下载重新再看真的是让自己再次“震撼”;在这部“婚外恋”“偷情”的电影里居然这样文艺和纯洁(比日版应该更文艺和折磨人)再选择是继续愛的藕断丝连,还是彻底分手;往往愛上了自己的一辈子的愛人,女人往往是不顾一切的,而这样的极端似乎在电影情节里更让人扼腕叹息。看电影之前,男的应该是一种“背信弃义”,而当这个女人再次与他不期而遇时她是既渴望又不想把现实的婚姻藩篱破坏,虽然男人已老,但是她知道在自己最难过的时候是这个“老男人”搭救了自己的感情。爱情里有木有这样的极端和鱼死网破,我们只能根据电影分析,而那种既“生不能同寝,死也不能同穴”的愛人关系,真的是让我们身边比
8.5/10。激烈的罗曼蒂克故事:已婚的男女主(前恋人,两家是邻居)双双背叛自己的另一半出轨偷情,但他们又不愿解散各自的婚姻而且他们的偷情在被他们的另一半发现后他们面临愈来愈多的压力,最终他们在激情做爱时自杀。影片鲜艳且表意有力的高水平摄影美术和丝滑优美的高水平运镜/场面调度很符合角色们精致优雅的气质,但本片的影调整体上似乎太沉稳,不符合这个故事的激烈抓马感(感觉和克制却又相对抓马的表演方式、不够准确的摄影美术与运镜速度等有关,也许可通过参考布努埃尔和奥菲尔斯来改进),扣1分。
男的先疯,痊愈了,女的跟着也疯了,装痊愈引男的复发,就为了黑男的然后同归于尽
特吕弗对狂暴的爱情情有独钟的又一例证,契如[阿黛尔·H][祖与占]。但楚浮倒二作也实属其最差作品之一,光是搬到旧情人隔壁这种巧合开场就让人难以再看下去,形式上也毫无新意。3组为情自杀的对照,以优雅沉静的风格描述激烈的情爱。横摇、跟拍长镜与结尾航拍。“男人在恋爱中总是业余的。”(6.0/10)
http://211.162.191.198:52888/%e4%b9%9d%e5%b7%9e%e7%94%b5%e5%bd%b1/%e6%83%85%e6%ac%b2%e9%9a%94%e5%a2%99%e8%8a%b1.wmv
典型的只顾故事,不管人物,特吕弗在《四百击》之中的情愫流转与清新气味在本部中全然变为了呆板刻意与生凸暧昧,两人的感情拉扯甚至不如配角咖啡店老板的寥寥几笔,在渐进的故事发展中,观众即得不到内容上的创新,也体会不到复杂情愫的魅力,只有对急躁不堪男主的厌烦以及欲说还休女主的讨厌,结尾更不用说,颇像是为了制造一个令人惊奇的反转,绞尽脑汁拼凑出来的,缺少内容的铺垫,结尾的力度自然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