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谓是阿斯泰尔对自己摇摆舞演艺事业的轻松调侃。遗憾在于故事松散,欠缺主要冲突,和缺少高潮,缺少将焦点人物逼入绝境只能二选一的高潮。男女主人公对于舞蹈形式分歧的解决过程过于轻松,甚至令人忽视了它的事件困境作用。奥斯卡黎凡特在《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中展示出的钢琴技巧也没有机会体现。一个充满天赋的制作班底,本能成为令影片从合格到杰出的保证,但仿佛半开水似的故事结构实际令它看上去就像一座冰山,只有1/8的天赋露出了水面。
La La Land 看完了。這電影看過了嗎?1953年 The Band Wagon 龍鳳花車 (觀後感)
片名:The Band Wagon 龍鳳花車/蓬車隊/龍鳳香車
美國上映:1953年7月9日
香港上映:1954年6月24日
導演:Vincente Minnelli (1903-1986-USA)
編劇:Betty Comden , Adolph Green
演員:Fred Astaire(1899-1987-USA), Cyd Charisse(1921-2008-USA),
Oscar Levant(1906-1972-USA)
美高梅出品!
它必屬佳品!
The Band Wagon 龍鳳花車 歌舞片
精彩絕倫!
如果這樣形容我的觀後感,會令想看的朋友過多期望嗎?
那麼,我含蓄一點吧!
這齣電影由 Metro-Goldwyn-Mayer (MGM) 美高梅 製作的歌舞片。
是很值得看的。
2016年電影 的 La La Land 星聲夢裡人,受到一眾電影迷非常關注。
令人再次重拾歌舞片情懷。
電影裡面大量重溫經典懷舊畫面。
其中的,就是出自這一齣 (The Band Wagon 龍鳳花車)了。
我先說一下劇情簡介:
一個過氣窮途又潦倒的電影男明星,眼看周邊明星大紅大紫,自己過著游手好閒的生活,心裡酸溜溜不是味兒。
雖然今非昔比,但老明星始終人脈廣闊。
他應邀老友編劇演出舞台劇(現代版 浮士德)。
機會來了,他最希望是能夠在百老匯舞台上東山再起。
當然,這並不是他想像般容易。
別人要他改變形象,說來容易,稍為亂放東西在自己身上,只會變得不倫不類。
一個舞台劇的成果,最重要還是人。
可是他又跟女拍擋鬧不和。
戲份輕重問題、尊重問題,總之有問題...
從電影裡看電影,這個題材適合任何一個年代的。
這齣戲一開場已經吸引我,不用緩衝自己的情緒。
我喜愛看到這些時代背景,而且是美高梅製作的歌舞片,是有基本水準的。
(戲中戲)這個題材,是適合任何一個年代的。
電影一開場已經吸引我了,不用緩衝自己的情緒。
我喜愛看到這些時代背景,而且是米高梅製作的歌舞片,是有基本水準的。
一齣成功的歌舞片,(歌)和(舞)是最基本滿足觀眾的需要。
先說(歌)的部份
The Band Wagon 龍鳳花車 開場不久,男主角 Fred Astaire 便開腔歌唱。
他其實是一位出色的舞者、編舞家。
所以,我有心理準備他表現不過不失已接受的。
但意料之外,他擁有一把悅耳的聲音。
這是天賜給他的禮物。
先天的的條件,盡管配上不優美的旋律,也足以令人投入地聆聽他。
Pic-7
再說(舞)的部份
說明 Fred Astaire 是舞蹈家,這齣電影當然不會失色吧!
對比歌曲部份,更令人賞心悅目。
記得,這是1953年的電影,是 64年前的舞姿。
整體的表現非常好,看著手舞足蹈的他們,歌舞編排都極為精美巧妙,各種步法和創意層出不窮,但又不會令人眼花繚亂。
大量的舞姿,大量的經典。
看著每一幕的經典舞蹈,彷彿在那裡看過,似曾相識的。
這是典範!
所以多年後依然成為參考對象。
這齣電影展示出大量的華麗衣服、瑰麗堂皇的背景道具。
看到一大班人的服裝、髮型、飾物,再配合整個環境,顯示繽紛色彩,
舞台
電影的舞台設計,不論是服裝、道具、顏色配搭也非常精細。
每一幕的時間點到即止,不斷轉換背景,幕幕精彩!
可謂不惜成本,動用大量人力物力。
我需要總結一下...
這齣電影極盡視聽之娛!
除了歌舞表演之外,對於後台生活也有豐富而生動的刻畫,故事也完整而流暢。
回想起依然回味...
夢工場...
導演
多謝你看了這篇小文章。
如果覺得不錯,希望得到你們的贊賞。
因小小的贊賞,能給我大大的動力。
感謝!
文goods_hk @東加豆
(tonkabean@ymail.com)
每每看歌舞片,都觉得眼花瞭乱,不知道眼睛往哪里放。
这可能是歌舞片剧情都比较简单的原因吧。
这部1953年的《蓬车队》,感觉上比《爱乐之城》好多了。
几场舞都很震撼,无论是一开场在游乐场Hunt的踢踏舞,还是后面他们巡回演出的几场:Sunrise,The Louiseanna Hayride,Girl Hunt,三胞胎,各有各的特色。而公园里Dancing in the darkness一曲,更见两人的舞蹈功底,《爱乐之城》中A lovely night那段舞模仿这段“黑暗中的舞蹈”,相形之下,《爱乐》简直是渣渣。
有人说迈克尔-杰克逊的Smooth Criminal是抄袭这部电影的Girl Hunt。我去看了,说受到启发可以,说灵感来自这部电影也可以,说抄袭有点小题大作了。
如果不想看整部电影,Youtube上有各段舞蹈片段,输入Dancing in the darkness就可以看到这段三分钟的舞蹈。歌舞片中这种舞大都是一镜到底的长镜头,过瘾得很。女主演是当年的“好莱坞第一腿”,漂亮得很
《蓬车队》的几场舞与电影的剧情过渡自然,不是那种一言不和就来段舞的。而且舞蹈长度适中,使得整部电影节奏紧凑,看起来赏心悦目。
服装现在看起来也很漂亮,一点没有过时的感觉。
男主演弗雷德-阿斯泰尔当年是号称“舞王”的人物。
在拍《蓬车队》时阿斯泰尔的事业已经开始停滞,他也五十岁左右了,舞步没有以前灵活,而本片中男主角也是一个过气的明星,演起来得心应手。
阿斯泰尔的事业高峰期是三十年代,那时候的作品有《礼帽》《百老汇旋律1940》《随我婆娑》《摇摆乐年代》等等,口碑都是相当不错。1950年他获得奥斯卡的终身成就奖。
1953年的好莱坞歌舞升平,而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在发生什么呢?
长叹一声。
歌舞片这一片种,自1920年代末有声电影的诞生之后不久就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与喜爱,成为了片商们掘金盈利的快捷方式。虽然有声电影诞生的第一部作品《爵士歌手》由于含有较多的音乐元素被视为广义上的歌舞片,但是1929年一部《百老汇的旋律》才算真正拉开了歌舞片黄金时代的帷幕。这部将镜头对准演员幕后的豪华巨制不但在票房上赚得盆满钵溢,而且也收获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可谓名利双收。在该片的引领下,歌舞片一时之间成为好莱坞最风靡和流行的品种,其跟风模仿之作,也不计其数地接踵而至。
从这一时期开始,歌舞片一直都是以米高梅为首的好莱坞大片场最爱的影片类型之一。由于其相对简单的故事以及丰厚的回报,制片商以持续的热情制作了数量巨大质量却参差不齐的歌舞影片。到了40、50年代,好莱坞的歌舞片呈现出井喷的发展态势,不少影史上最经典的歌舞片代表作都出自这一时期。
在此期间,也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歌舞片演员。这其中就包括当年风靡全美的“黄金组合”弗雷德•阿斯泰尔和琴吉•罗杰斯,以及后来的米基•鲁尼与茱迪•嘉兰组合、尼尔森•埃迪与珍妮特•麦克唐纳组合、唐纳德•奥康纳与佩吉•莱恩组合,还有同样大名鼎鼎的鲍勃•霍普与宾•克劳斯贝组合。而吉恩•凯利更是以《雨中曲》为首的代表作一领当时歌舞片之风骚。
在这些星光熠熠的名字当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自然是弗雷德•阿斯泰尔。阿斯泰尔与罗杰斯这对黄金组合在30年代中期革新了更早的歌舞片的形式,开创了极具他们个人鲜明特色的新式歌舞片。他们的迅速走红与风靡全美也让这种“二人组合”式的歌舞片成为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歌舞片的固定模式。他们联袂主演的代表作《礼帽》、《欢乐时光》、《随我婆娑》等片至今依然是脍炙人口的经典歌舞片作品。意大利国宝级电影大师费德里克•费里尼晚年的代表作《琴吉与弗雷德》一片更是直接用两人的名字向这对黄金组合致以了最高的敬意。
而在AFI评选的20世纪百大巨星榜上在男星当中高居第五的阿斯泰尔除了在歌舞片的形式革新上的巨大成就以外,更因其集歌唱、舞蹈、表演甚至是舞蹈编排上的才华,充分展现了其前无古人甚至后无来者的顶级明星魅力。一部双人组合式的歌舞片可以被轻易复制,可弗雷德•阿斯泰尔却是独一无二的。正是自阿斯泰尔的影片开始,歌舞片在叙事和歌舞段落上才渐渐实现了比较平缓的过度,而不再用明显的割裂和突兀感。而后来人们也普遍认为,正是自他的歌舞片开始,好莱坞才学会利用歌舞进行叙述和表达。
而在导演方面,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大片场签约导演都会拍摄歌舞片,例如威廉•惠勒(《滑稽女郎》)、乔治•库克(《窈窕淑女》)、维克托•弗莱明(《绿野仙踪》)以及斯坦利•多南(《雨中曲》《甜姐儿》)等等。而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则是好莱坞黄金时代歌舞片最具代表性的导演之一——文森特•明奈利。
出身于演艺世家(父母都是巡回剧团演员)的文森特•明奈利以一部纯黑人演员阵容的影片《月宫宝盒》(Cabin in the Sky,1943。不是由拉乌尔•沃尔什导演、道格拉斯•范朋克主演的那部著名影片)开始了其导演生涯。本片当年受到了美国南方不少黑人观众的喜爱,票房小有赢利,也算作为新人的明奈利导演事业的一个良好开端。
而真正让明奈利与歌舞片结下不解之缘的,应该要算他执导的《相逢圣路易》(Meet Me in St. Louis,1944)。这部后来被吉恩•凯利大肆赞赏的电影也被后人认为是一部歌舞片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作品。因为本片可谓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把歌舞场面和段落精妙的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而在本片当中也可以窥见日后明奈利广为人知的对摄影机的灵活运用和流畅的运动镜头。明奈利正是以此片确立了他在好莱坞的地位。而在拍摄本片的过程当中明奈利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好莱坞著名女星茱迪•嘉兰,两人于1945年成婚。
进入50年代,明奈利也迎来了自己最为辉煌和声名卓著的时代。其最广为人知的代表作《花都艳舞》、《篷车队》、《琪琪》、《魂断情天》、《玉女奇遇》都产自这一年代。其中《花都艳舞》和《琪琪》更是双双收获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殊荣。明奈利本人也以《琪琪》一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的褒奖。
这一时期的文森特•明奈利已经奠定了其好莱坞数一数二歌舞片大导的地位。他对摇臂和运动镜头的痴迷和热衷也正是在此时著称于世。他的摄影机不再固定在舞台和演员们的前方,而是不断穿梭在演员、道具和各种布景当中。不时还以一个大摇臂展示俯拍一个大的全景来展示他精心布置的华丽场面。他极其流畅绚丽的运动镜头影响了后来的一大批歌舞片,其中就包括被视作歌舞片典范的《雨中曲》。此外,明奈利对服装、布景、道具摆设都近乎苛刻的考究,他的影片往往给人以极尽华美艳丽之能事的感觉。必须强调的一点是,明奈利对特艺彩色胶片的热衷和娴熟使用,在当年革新了彩色胶片对色彩和光的运用的理念和方式,一直为人所称道。
明奈利一生共执导过十多部歌舞片,这些影片也因其鲜明的个人标记和色彩在当年的歌舞片中显得与众不同脱颖而出。明奈利曾经的导师也是他的合作伙伴巴斯比•伯克利(Busby Berkeley)(他的处女作《月宫宝盒》就是和伯克利联合执导的)也是当年极富盛名的歌舞片大导。伯克利以其设计盛大的歌舞场面和流畅的摄影机运动而称著于世。但是伯克利场面浩大的奇观式歌舞片依然无法让歌舞服务于故事,而往往只能把歌舞生硬的穿插在故事和表演当中。而只有明奈利,可谓真正让歌舞片既拥有了瑰丽的场面又有了融会贯通的叙事,可谓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做到了形神兼备。
当现在谈及文森特•明奈利的时候,国人往往首先想起的是《花都艳舞》和《琪琪》这两部获得了奥斯卡的作品。然而明奈利真正出类拔萃的代表作,当属其与弗雷德•阿斯泰尔合作的《篷车队》。
阿斯泰尔之于歌舞片的重要地位前文已经提及,此处不再赘言。须得一提的是明奈利个人对于阿斯泰尔的器重。在明奈利看来,整个30年代的歌舞片都显得空泛无物,只有阿斯泰尔一人是沙滩上的珍珠。引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便是“这个领域空空如也。不管是台前还是幕后,还没有什么真正的歌舞片人才能让我正眼相看……除了一位弗雷德•阿斯泰尔,他的舞曲是30年代末唯一的亮点,尽管故事依旧很愚蠢。”
如此深得明奈利赏识的老牌舞王早在1945年就在《雅兰黛与大盗》(Yolanda and the Thief)一片中与明奈利进行了第一场合作。紧接着在1946年上映的《齐格飞歌舞团》(Ziegfeld Follies)一片中,明奈利与阿斯泰尔也是双双参与其中,为观众献上了一场华美盛大的演出。
当拍摄《篷车队》的时候,两人已经算是第三次合作。此时的阿斯泰尔已经50多岁,老牌舞王的舞步已经不及年轻时轻快和曼妙。而这也直接决定了本片的男主角的设置——一个几乎是阿斯泰尔本人原型的人物。
本片的女主则请到了当时有“好莱坞第一美腿”之称的长腿美女塞德•查理斯。查理斯拥有一双极富力量的长腿,她自幼便学习芭蕾舞,十三岁时就参加了芭蕾舞团。当她进入好莱坞发展以后已经能够自如应对各种舞步。在本片中她和阿斯泰尔坐马车散步的一场戏中,我们难得的看到在歌舞片中女主角在舞蹈中更为主动,扮演了领舞者的角色,足见其舞蹈功力之深。查理斯在拍摄《篷车队》之前刚刚因在《雨中曲》的一段曼妙舞蹈崭露头角。而先后与凯利和阿斯泰尔新老两代舞王合作,她却认为与凯利合作特别累,相反与阿斯泰尔的合作则十分轻松。
《篷车队》原本想用“我爱路易莎”作为片名(这是片中一首歌曲的名字),后来才改成了现在的“The Band Wagon”,这个片名源自1931年由阿斯泰尔和他的妹妹阿黛拉•阿斯泰尔(Adele Astaire)联袂演出的一部百老汇舞台剧。该剧自从当年6月3日首演之后,收到了观众的热切追捧,后来接着一路狂演了260场。明奈利于是借用了这个曾经广受欢迎的名字,但是除了这个名字和几首被借用到片中的歌曲(分别是“I Love Louisa”、 “Dancing in the Dark”和“"New Sun in the Sky”)之外,他所拍摄的这部电影和当年的那部舞台剧却毫无关系和相似之处,讲述的是完全不同的故事。然而“The Band Wagon”这个名字的版权却属于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为了这三个字制片商米高梅不得不向福克斯支付了一万美元的版权费。
作为明奈利最出色的歌舞片之一,《篷车队》自然具备那些优秀歌舞片的共性和特征。美妙动听的歌曲、明快动人的舞步几乎是所有歌舞片必备的特色菜点。而在本片中,无论是阿斯泰尔在游乐场的个人戏耍还是和查理斯的双人搭配,以及后来“篷车队”的巡回演出,其歌舞编排都极为精美巧妙,各种华丽的步法和舞蹈创意层出不穷,看得人眼花缭乱。尤其是最后那段仿黑色电影的舞蹈,不但将故事叙述完美的穿插在歌舞当中,更可以看到后来享誉世界的迈克尔•杰克逊的月球漫步的影子。
而极具明奈利个人特色的华美服装、布景和道具也令整部电影的画面始终绚丽多彩,瑰丽堂皇。影片中的服装、发型、饰物都极富明奈利的个人特色,剧中不少服装都是他亲自过问并决定。例如女主角查理斯身穿的那件白色连衣裙,款式原本是本片的服装设计师玛丽•安•奈伯格(Mary Ann Nyberg)身穿的一款连衣裙,但是导演让剧组找遍了所有的商店却都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款式。于是这件原本只要25美元的戏服最后竟然花了1000美元才给制作出来。
除了以上谈到的一般优秀歌舞片普遍具备的出色元素和特点,本片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展现出许多一般歌舞片并不具备的特质和亮点:
首先是片中的角色设定十分讨喜。男主角阿斯泰尔可以算是扮演了与他本人十分相似的一个角色——一个略嫌过气的昔日歌舞片明星。事实上,在那个时候,阿斯泰尔自己确实也像片中他饰演的主人公一样,觉得自己的演艺生涯好像停滞不前,有过退休的打算。这样一种自嘲的意味为本片奠定了幽默诙谐的基调,而且也因这种亲切感更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除了男主角这个角色,片中另外两个关键人物编剧夫妇也值得一提,这两个人物的原型正是本片的编剧贝蒂•康姆登(Betty Comden)和阿道夫•格林(Adolph Green)。他们两人考虑到作为一对异性合作伙伴,观众可能难以接受他们不是夫妻,因此便在剧中将他们安排成了一对夫妇。而他们自己其实根本不是夫妻。
其次是本片精心雕琢的剧本,没有像大部分歌舞片一样除了着重谱曲编舞以外便用烂俗的台词和桥段来敷衍和搪塞观众。这是一部“戏中戏”式的影片,讲述了阿斯泰尔饰演的风光不再的老牌歌舞片影星托尼•杭特受邀与年轻的芭蕾舞新星加布里埃拉•盖勒(赛德•查理斯饰演)联袂主演一部歌舞剧。然而由于导演的奇思妙想以及两人阴差阳错的误会,使两人心中暗生龃龉,剧目的排练问题重重甚至一度到了一拍即散的边缘。然而经过好友的撮合以及两人渐渐的相互了解,排练也随之步入正轨顺利起来。本来故事应该就此一路美好的发展下去,怎奈导演的妙想天开终归还是无法让观众买账,首演遭到了观众和媒体的一致恶评。正在此大家心灰意冷之际,托尼•杭特却在休息室用一出纯属即兴的个人表演重新燃起了剧组的信心和热情,并决定摒弃那些怪异的主意和点子改而演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歌舞剧。这样的调整收到了奇效,剧组的巡回演出从此一路大受欢迎。而盖勒在事业上的投入与成功也令她与男友的感情出现裂痕,原本与其针锋相对的杭特却因为日益加深的理解渐渐走入她的心中。最后,情投意合的两人终于走到一起,成就了辉煌事业的同时更完整了彼此的人生。全片故事可谓一波三折,虽然大团圆的结局并不难以预料,但是却没有像很多其他歌舞片一样一路平铺直叙。其间的锋芒和转折往往还伴随着大量或诙谐或巧妙的细节铺陈。使得这样一个故事总体上不失工整,细节上又有亮点和创新。稍稍细心的话,更不难发现和品味出不少风趣幽默的连珠妙语,以及其背后的精妙玄机。
再则极具导演明奈利个人特色的运动镜头和大摇臂也在片中运用的淋漓尽致,明奈利的巨匠手法和气质展露无疑。仅从阿斯泰尔在游戏场独自玩耍的段落,便可见场面调度的非凡功力以及其擅用的摇臂打造的华丽运动镜头。在这个大约始自影片11分钟的段落中,我们先是看到摄影机一直跟随阿斯泰尔的脚步经过一个又一个游戏设备,中间每走到一个设备前都会停留一会,有一段即兴的表演。之后当阿斯泰尔走到中央的台阶上的座椅前时,摄影机暂停,阿斯泰尔开始和一名黑人演员表演“擦鞋”的歌舞。随着阿斯泰尔坐上台阶上的椅子,摇臂升起、推近,接着又是一段歌舞表演。在这个超长的镜头之后,摄影机又开始随着阿斯泰尔移动,穿梭在人群和华丽的场景中间,直到阿斯泰尔的舞步终止。由始至终可谓动静错落,一气呵成。而贯穿全片下来,类似的场面和段落在片中有多次出现。
而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本片几乎最大程度的规避了绝大多数歌舞片存在的弊端——同时也是明奈利本人对以往的很多歌舞片最为诟病之处——为了歌舞而歌舞的段落造成的割裂感(笔者认为,这个弊端就连明奈利本人执导的著名代表作《花都艳舞》和《琪琪》等片都还不同程度的存在,这大概也是评论界后来对《花都艳舞》、《琪琪》的评价逐渐走低,《玉女奇遇》、《篷车队》却渐渐声誉日隆的重要原因之一)。《篷车队》的歌舞段落,基本都十分融洽的衔接在了流畅的叙事过程当中,没有一个段落显得刻板和冗长,也不觉得突兀和生硬。基本上所有的歌舞都是在为故事和主题服务,这就既保证了必须的歌舞场面又兼顾了故事的完整与流畅。哪怕是最后半小时“篷车队”在各地巡回演出的段落与全片的故事和情节没有太大关联,但是这些歌舞戏份依然在进行着独自的叙事和讲述,尤其是效仿黑色电影的那一场更是充分展现了导演非凡的想象力和歌舞编排水准。
纵观影史,能集曼妙的歌舞、华美的服装布景、独到的角色设置、精雕细琢的剧本、高超的场面调度和运动镜头以及融歌舞于叙事且天衣无缝这些优点于一身的歌舞片实在屈指可数。因此,《篷车队》可谓真正意义上的歌舞片杰作之典范,歌舞片皇冠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大多数时候,《篷车队》都只达到了米高梅歌舞片的平均水准,这意味着影片的编舞、服化道、情节、摄影等都做得十分扎实,虽然不出错但也没有让观众眼前一亮的创意。但结尾处的悬疑“戏中戏”则将影片拉到了经典作品的水平。这段“戏中戏”的出彩不只在于其巧妙的编舞、风格化的布景,更在于其充满灵感的构思:它通过戏仿好莱坞经典黑色电影的方式,解构了歌舞片甚至是好莱坞类型片一贯的夸张风格,也就是用荒诞解构了荒诞,由此呈现出的机敏与幽默可谓力量十足。 PS:片中男女主角的公园舞蹈显然是《爱乐之城》的灵感源之一。
三星半。舞蹈部分很有想象力,故事部分就差强人意。
太精彩了!和《西区故事》《红男绿女》并列我最喜欢的三大歌舞片。弗雷德.阿斯泰尔 当之无愧的舞王
爱乐之城的原版,色调迷人,故事饱满。
能与《雨中曲》比肩的歌舞片,很多时候真想身处拍片现场,看看如此精妙的场景是如何拍出来的,摄影机的移动让人叹为观止,布景也是想象力爆棚了,高潮戏居然将歌舞片与黑色电影结合,无疑宣告了好莱坞要告别战后的阴影走向新时代的欢歌燕舞,剧情和歌舞场面也结合得极好,歌唱中进行叙事
浮士德不爱看,还是枪战美女男欢女爱能赚钱。
FredAstaire身上散发出的古典优雅太有派了,而片子抖落演艺界无常的那点儿私货,也是正统的好莱坞腔。歌舞部分挑不出瑕疵,特别是最后的纽约巡演,竟然用歌舞重构了一场黑色电影。
歌舞片 × 黑色电影 太惊艳了吧,如果不是段落而是一整部电影就好了!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0NTQ4MzY=.html
文森特·明奈利代表作,毫不逊色于[雨中曲]。1.阿斯泰尔本色出演,戏中戏,呈现百老汇歌舞剧的台前幕后。2.流畅摇臂运动长镜:Shine on Your Shoes. 3.叙事与歌舞完美交融,仿黑色电影舞剧[Girl Hunt]惊艳到难以形容。4.中央公园双人舞[Dancing in the Dark]。5.[Triplets]用了装在膝盖的假腿。(9.5/10)
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本,松散,拼贴,自我指涉,后经典好莱坞时期的文本,印象深刻的不是歌舞,而是男女主人公无言地穿过夜晚公园的那一段,无情节意义却很有氛围的一场戏,有点现代电影的意思,还有一个地方有意思的是,雨中曲和这部片子都用歌舞片的形式戏仿了黑色电影。
超好看,既有传统温馨系的歌舞场景,又有前卫的压轴大戏(Girl Hunt Ballet真是看得人热血沸腾)。歌舞场景与剧情推动结合紧密,编舞和拍摄都没得挑。原来我喜欢的歌舞片都是以幕后制作为背景的: 雨中曲,All that Jazz...
阿斯泰尔扮演的过气老歌曲明星,和本片拍摄时代1953年,也就是制片厂制度崩溃,歌舞剧在消亡年代重叠,在文本内外形成了完美互文关系。老明星东山再起的happyending,却无法挽回歌舞剧从电影史舞台退出(看了原片才知道,《爱乐之城》在公园里双舞的模仿致敬,简直就是不堪入目。
相比较琴逑,Cyd以更为宽广的舞技在为女星获得了更为主动的地位,那双野性、有力的双腿让人叹为观止。前败后胜的演出似乎是好莱坞的创作宣言。和黑色电影的结合虽然还只是歌舞不参与叙事,但无疑为后来的歌舞片讲述复杂和不那么欢乐的故事打开了一扇门。
男女主角没化学反应,歌舞也没啥特别亮点,戏都被那个神经病导演抢掉了。。我觉着导演之前被设定为荒谬可笑的浮士德文艺歌舞主意挺好的。。改为永远的王道歌舞太保守无趣了。。男主在on the beach里面很可爱的,这里角色所限略扁平。。
明奈利不算顶高明的导演,可他令人愉悦。
上映之时阿斯泰尔年过半百,可你知与之共舞两段演导演的杰克·布查楠多大岁数?六十二!影片主题承接一年前的玉女奇男,魔鬼导演好像柯克道格拉斯的狂人制片,初始印象甚至更为不佳,没认出舞王,对歌舞不敬,自我为中心。可很快褒贬转向:新老明星台上幕后各种性格缺陷,比个头,没自信,被激将,自我专业设限,无法与时俱进……要克服这些刚好需要导演的野心爆棚大胆探索。尽管途中“浮士德音乐剧”以失败告终,老舞王新女神接管影片上扬势头,但观众已接收到重要讯息:没有导演就没有后面这一切。包括可能深刻影响杰克逊的黑色犯罪歌舞剧——不过那显然非剧是影,因为剧场里不可能看到蒙太奇大特写。换言之,明奈利并没把习惯思维居于反位的制片人彻底否定,相反他会凸显其立项创意艺术整合商业运作等层面上的重要性。甚至还包括知错就改的性格魅力!
惊艳。擦皮鞋和夜晚公园的长镜头,赛德·查里斯那野性有力的双腿,还有女演员们的裙子。
歌舞片要的就是迷人,戏中戏更是厉害,如《雨中曲》一样以幕后为背景,场景设计再次继承表现主义的遗风。剧本大赞,男女主角初遇一幕的巧妙的双线对位,实在有意思,本作关于“娱乐”和“严肃”艺术之间关系的探讨也很深刻,艺术不在于刻意追求,中央公园那场曼妙的双人舞告诉观众艺术之美处处存在。
MJ的某只MV就是抄袭的Band Wag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