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阁之风波》与《忠烈图》同时开机拍摄,可是这两部电影却往往被人们忽略。
尤其是《忠烈图》,不论是观众还是影评人都很少谈及这部电影,可这种遗忘并不能掩盖《忠烈图》的优秀。
片中将笛子做信号,把围棋当沙盘推演排兵布阵的设计,如今看来都叹为观止,胡金铨让高雅的艺术巧妙地融进了电影里面,而非其他附庸风雅的导演所能比的。
《忠烈图》与黑泽明的《七武士》相似,但黑泽明侧重于揭露底层,而胡金铨则是以电影反映上层结构的腐败,致使民不聊生,倭寇横行,以及片尾令人唏嘘的结局。
但这种像,也是导演的遗憾,胡金铨很晚才看到黑泽明的《七武士》,他说:“如果可以早一点看到的话,就会以它为榜样,可能会把《忠烈图》拍得更好也说不定。”
不过,香港电影大部分动作指导在《忠烈图》里大集结,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导演的遗憾,这也是《忠烈图》为人津津乐道的地方。
有了胡金铨才有了武术指导,韩英杰也因此成为香港电影第一代动作指导,韩英杰跟胡金铨是老搭档,当初胡金铨从邵氏离职,韩英杰便追随他到了宝岛发展。
而得益于韩英杰与胡金铨的关系,于占元的许多徒弟也得以出演胡金铨的电影或跟着他学习拍电影的技法,因为韩英杰还有另一个身份,于占元的女婿,所以元家班近水楼台先得月。
在《忠烈图》里,七小福全员亮相,有洪金宝、元彪、元华、元武、元奎、元武、成龙。
还有后来香港电影三大动作班底的骨干成员,有袁家班的父亲袁小田,洪家班的陈会毅、董玮,成家班的火星。
以及粉菊花的徒弟钱月笙,粉菊花的另一个徒弟林正英则在高英杰的推荐下出演了胡金铨的名作《侠女》。
有这么多真功夫的演员加盟,《忠烈图》在动作设计层面是胡金铨所有武侠片里最好的,甚至胡金铨还让他们每个人都跟主演比试了几下。
不仅如此,胡金铨在开拍《忠烈图》时,得知成龙当时生活拮据,便让他在担任动作指导的同时多出场多赚钱,成龙因此跑了三十六天龙套,解决了困境。
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机会,再加上大导演胡金铨的栽培,在《忠烈图》中参演的这些龙虎武师们后来都成了著名的动作指导,华语电影也在电影这项由外国人发明的艺术里有了一个他国无法超越的科目。
首先感谢香港电影资料馆修复了胡金铨导演的名作《忠烈图》,让影迷有机会能欣赏到这一4K高清的大屏幕修复版佳作。
一, 看完此片,第一点的感受就是京剧元素的运用。我想这个与胡金铨曾经生活在北平有关。而且,我觉得京剧元素不仅仅体现在配乐方面用了大量的京剧乐器,而且体现在影片的镜头感。每一个镜头,以及演员的表演,都好似旧时戏曲化的舞台剧的感觉,这个和后来影片很不一样。个人推测,也许胡金铨导演幼时看戏的人生经验对于他拍摄电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 正因为京剧元素过浓,电影给人感觉像舞台剧,所以很多看惯了后来的商业化港片的观众会有不适应的感觉,这个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观众的口味会被其青少年的时候看过的印象深刻的电影所固化。内地观众基本上是1978年该改革开放之后逐步欣赏到港片的,当时的主流电影已经从胡金铨那一辈过渡到吴宇森、徐克那一辈,所以现在很多观众再去看《忠烈图》这样的电影可能在电影的节奏上会有不熟悉的感觉。
三, 《忠烈图》这部电影,体现了民族大义、民族情结在里面,电影里面开场就提到当时明朝上有昏君,下游贪官内线,在这一困难复杂的背景下,俞大猷、伍继园等人的抗倭行动,只能放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下去理解,家国情怀里的“国”这个元素体现的特别酣畅淋漓。这里的一个突出的观影感受是,只有胡金铨这样的出生在民国、经历过抗战的那一辈,才能拍出这样的电影,这个和后来比较娱乐化的港片形成了鲜明对比。
四, 人物塑造上,《忠烈图》非常写实,嘉靖帝的昏庸无能,浙江巡抚的老谋深算,俞大猷的务实办事,伍继园夫妇的大侠风范都塑造的很到位。那一身白衣飘飘,高大上的侠客形象,也是非常具象化的,这个和取材武侠小说的大侠影响也不一样。武侠小说的大侠影响非常浪漫化,而此片中的伍大侠不是武侠小说中那种出神入化、神龙见首不见尾、永远满血、能飞檐走壁、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那种大侠,而是体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精神的大侠,做的事情非常实在,武功也是一招一式有板有眼的。
五, 《忠烈图》这部电影和《一代宗师》、《卧虎藏龙》等片子的比较,这个感觉都可以写一篇论文了。我就简单谈一点感受,后两部电影更侧重探讨人的内心精神层面,《卧虎藏龙》表达了每个人内心都有的、而且是被压抑的“虎”和“龙”,所以是“卧”、“藏”,李安强调的对中国人内心压抑的情感的探讨,这一点和李安从“饮食男女”“喜宴”等片子一脉相承,只是套了一个武侠片的外衣而已,本质上还是探讨中国人的比较含蓄压抑的情感。“一代宗师”我觉得是华语影坛近十年来最好的电影之一(如果不是唯一的话),把个人际遇和时代变迁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从中探讨了武林人士的精气神,非常了不起,影片中很多台词现在都是影迷可以缩口而出的“金句”,比如“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等等很多很多。而“忠烈图”呢,对人性层面的探讨弱了一些,虽然是一部香港电影,但是片子比较有胡金铨固有的北派风格,强调中国人的传统精神内核。我之前看过另一部胡金铨的电影《空山灵雨》,这部电影有探讨人生哲学的意味,和《忠烈图》情趣迥异。
看《忠烈图》原本是想看看“侠女”在胡大师的镜头下是怎样一种风姿,没想到全篇下来“侠女”就三句(或者四句)台词[捂脸],倒是在电影中发现了一个小惊喜,捉到一只灵活的软胖子(虽然软嫩但确实是个胖子,有个镜头从空中落下,双脚都要插进沙石里了)。。ps:最后“侠女”结束的镜头也太出人意料了吧,算是胡大师的恶趣味么[捂脸]
电影带给我的快乐和感动,尽在这9个关键词中。
2012年年底的时候,某电影网站让我们这一些影评人每人推荐25部“中国观众应该看看的经典好片”。其实以我这点极其业余的道行,我哪有资格告诉中国观众该看什么,于是只好捣鼓出一份自己心目中的top25清单交差。
这25部影片纯粹是我个人的心头所爱,没有任何客观性可言,也并非我心目中中国观众“应该”看的片子,我没有资格做这样的推荐。这些片子中的一部分,是自己成长经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其中有些作品成年后再看已经可以看出不少瑕疵,但这完全不影响我对它们的爱。
受限于自己80-90年代中国小镇的成长经历,也受限于自己在影视方面极其不专业的知识背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这些作品中可能大半都不是专业影评人眼中的什么传世佳作。在行家眼里,以下这份清单肯定“俗”不可耐。
要列出top25其实很难,要说“最爱”的片子吧,数量远少于它,要说“很爱”的吧,数量又远多于它。心理学里有一个“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说人的脑袋里印象最深的通常是最早看到的和最近看到的。我现在回看这份top25,发觉它的组成的确符合这一规律:榜单中一部分是小时候看的,它们是“首因效应”,另一部分是列这个榜单的2012年前后看的,它们是“近因效应”。“首因”基本稳定,而“近因”会一直被刷新,所以如果我今天重列top25,下面这个清单里的不少片子都不会再入围了。
但是,比起具体哪部片子入围,更有趣的是,我发觉这些片子其实可以被归纳入9个关键词。这25部片子,其实是诠释这9个关键词的代表作。代表作会变,但这些关键词也许一直不会变。它们才是我从童年开始一直痴迷至今,并且也应当会继续痴迷下去的电影元素。
电影带给我的快乐和感动,尽在这9个关键词中。
代表作:终结者2
小时候光在录像厅就至少看过五六遍《终结者2》,从那时起詹姆斯.卡梅隆就是我心目中的“桥段之王”。卡梅隆的牛,跟后来偶尔展现出来的一丁点儿艺术表现力(比如《泰坦尼克》)完全无关。他的牛,牛在对动作桥段的天才想象力。
单是一部《终结者2》就创作出多少经典动作桥段?T800和T1000的商场遭遇战、摩托车和卡车的追逐战、T800单手上膛、T1000精神病院穿越栅栏、电梯逃生、machine gun扫射、T1000摩托车跳攀直升机、炼钢厂大战,从头到尾哪一个桥段不是动作迷和科幻迷们津津乐道了几十年的经典?
在卡梅隆的另一部代表作《真实的谎言》里,最出风头的也不是施瓦辛格,而是鹞式战斗机炸断跨海大桥以及在摩天大楼旁悬停的桥段。
甚至连《泰坦尼克》,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难道不也还是“you jump, I jump”、“双手平展抱腰式”这样的“桥段”吗?
代表作:忠烈图
古龙的《多情剑客无情剑》里有一段很惊艳的描写。写的是阿飞本来要去杀上官金虹,结果走在上官金虹身后,不由自主地就迎合上了上官金虹步伐的节奏,而且觉得这个节奏非常舒服,几乎非这么走不可。仅仅通过这个小细节,我们就知道阿飞根本杀不了上官金虹——因为上官金虹展露的,叫“绝顶高手范儿”,上官金虹有这范儿,而阿飞却没有。
所谓绝顶高手的气场,就是他不需要真的动手,只要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节奏,就让你知道自己绝非对手。
金庸小说里绝顶高手之“高”往往需要铺垫,小说里会先让次一点的小高手登场,让读者误以为小高手已经足够牛,然后再让绝顶高手登场,轻描淡写地掐死小高手。古龙却不用这么写,他只要写上官金虹的脚步什么的就够了。古龙善写的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大概就是所谓的“高手范儿”了。
胡金铨的《忠烈图》,如果跟后来徐克、程小东那一路的武侠相比,武打动作是很难看的(当然,它可能更接近真实的搏击),但是片子把“高手范儿”描摹得实在太出色了。我们完全可以在《忠烈图》中高手们举手投足之间乃至在一个微妙的神态之中感受到上官金虹的步伐那种魔性的张力。
武侠片想拍出物理上至强的武力,其实倒简单,无非是这边挥一挥衣袖,对面就山崩地裂罢了。但要拍出范儿,却极考验编、导、演的功力。《忠烈图》,或许是这方面最杰出的典范。
代表作1:银翼杀手
代表作2:搏击俱乐部
代表作3:人工智能
代表作4:人类之子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样一听到“正能量”三个字就起皮疙瘩。作为一个内心阴暗的人,我对太积极的东西经常抱有警惕,甚至有时候会有生理上的不适感。
我不喜欢太光明的世界,大概是因为,在我们这里,光明总伴随着虚假。让我觉得更舒适的,是《银翼杀手》里那个好像永远都没有白天的黑夜世界:
《搏击俱乐部》里有太多可以让人津津乐道的元素:“急转直下”的后1/3、意识分裂、革命……,但真正让我爱上它的,是结尾那一幕男主角拉着女朋友的手看着世界在眼前崩塌。对于我这样阴暗的人来说,这一幕简直就是是浪漫的极致啊:
《人类之子》最打动我的,也不是那几个惊世骇俗的长镜头,而是弥漫在片中的人类即将终结前的末世气息:
《人工智能》里,失魂落魄的小机器人David呆坐在淹没在汪洋中的城市废墟里,仿佛在世界的尽头处看到了时间的尽头:
比起欣赏这个世界的美好,我更爱看着这个世界在我面前终结。
代表作1:攻壳机动队
代表作2: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
代表作3: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吊诡的是,“永恒”,一个与“尽头”正好相反的词,也同样程度地吸引着我。我爱尽头,但也很爱无尽。我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里与永生相伴的落寞与孤独;我爱《攻壳机动队》里暗示出的那个意识摆脱肉体永恒存续的可能性;我也爱《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华丽的想象力包裹下那个追逐永生的主题。
代表作:切肤之爱
有一年我对比着看了一些日式和英式推理小说。
推理小说我看得少,总是很难在结局揭晓之前自己先于书中的侦探推理出谜底,不过,对于英式推理和日式推理,理由不尽相同。对于英式推理来说,猜不出谜底是因为自己的智商被作者碾压,自己的木头脑袋还原不出作者天才的脑袋瓜里构思出来的绝妙杀人诡计。
而对于日式推理来说,猜不出谜底,是因为自己的阴暗面被作者内心的黑洞所碾压。我以为自己已经够变态了,但跟一些日本文艺创作者相比,我完全可以称得上sunny boy呢!
于是,大概同样是因为上面说过的热爱负能量的阴暗心理作祟,我也就无可救药地爱上了日式恐怖片、惊悚片里那些与日式推理小说一脉相承的扭曲。
感谢这些日本艺术家,让我领教什么叫“只有更扭曲,没有最扭曲”(完全褒义)。
代表作1:东邪西毒
代表作2:千年女优
代表作3:杀妻总动员
代表作4:暖暖内含光
身上的负能量再有一个表现就是,与“获得”相比,我更爱“失去”。我喜欢《暖暖内含光》和《杀妻总动员》里的“失去之后才发现失物之可贵”。不过我说的并不是“失去了之后再去找回来”。找不找得回来完全不重要,迷人的是“追寻”的状态本身。
《东邪西毒》里说:“当你不能够再拥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千年女优》里说:“我真正爱的,是追逐他的旅程。”
失去,然后追寻,这就已经是完满的了。
代表作1:饮食男女
代表作2:迷失东京
代表作3:色,戒
代表作4:空房间
在李安第三次拿到奥斯卡奖之后,我听到一种说法,说李安是最“职业”的导演,因为他拍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完全不同,但他却都能很完美地把它们都拍得很不错——简直就是把李安说得像是个技术非常过硬的工程师似的。
但却我觉得李安的作品其实有一以贯之的相通之处。《饮食男女》中郎雄与张艾嘉的不伦(?)之恋,《色,戒》里身份与感情的双重秘密,《卧虎藏龙》里李慕白对俞秀莲的感情,《断背山》里的同性恋情,《少年派》中无法对人倾诉的食人经历……它们描摹的都是同一种“心中怀着秘密,却无处言说”的状态。
有人说王家卫一辈子拍来拍去其实都是拍同一部电影,而我觉得李安每部作品虽然看上去都很不同,但骨子里其实也都是相通的。李安几乎所有的作品,主题其实都是“不能说的秘密”。
我之所以这么欣赏李安对“秘密”的描摹,大概是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有交流障碍的人,我很熟悉这种无处言说的状态。
这份对“无处言说”的亲切感,也让我爱上了《迷失东京》里直到分离前的一刻才说得出口的耳语告白,和《空房间》里自始至终的沉默。
唯有静默才能让述说变得更有力量。
代表作1:霸王别姬
代表作2:枪火
代表作3:刀
代表作4:无耻混蛋
小时候看过《霸王别姬》和其他一些类似的作品之后,我就很害怕看民国题材的文艺作品,因为害怕去想象故事里人物最终的结局。除非故事的结尾明确地告诉我最后男女主人公逃到香港、台湾、海外,否则,就算他们活过民国、活过抗战、活过内战,只要他们还活在大陆,等待在他们面前的,也会是那个所有人都无法避免的大悲剧。
无论在故事的篇幅里他们的结局如何,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去想象:只要他们活到60年代,他们的结局就注定是无限屈辱地活着或是无限屈辱地死亡。所以类似《霸王别姬》的民国题材文艺作品对于我来说都散发着强烈的宿命感,比其他所有标榜自己的主题是“命运”的作品都要强烈百倍。
但我很喜欢“宿命”这个主题。“宿命”有时候意味着无可奈何,有时候却意味着某种安定感。
徐克的《刀》,之所以能将“坠崖不但不死还捡到秘籍练成神功”这样最恶俗的武侠片桥段化腐朽为神奇,就是因为拍出了宿命:世事险恶,命运惨烈,但冥冥中却有股力量在维持着公义。
昆汀的《无耻混蛋》,虽然没有任何一处提及“宿命”,但影片结束时回头一看,却发现该报的仇最后必定会报,该付出的代价也一定会付出,处处透着命运精致的平衡,每个角色的结局都几乎都应验了因果报应。
“宿命”也是银河印象二十年多来的作品中一贯的主题。在银河印象的世界里,有时候命运很无常(《一个字头的诞生》),有时候命运强大得不可忤逆(《非常突然》),有时候佛性的灵光可以突破因果的轮回(《大只佬》),有时候命运是圣诞老人,好人就是会很莫名其妙地、很无厘头地得到好报(《PTU》、《天有眼》、《夺命金》)。
在银河印象的世界里,大多数时候命运都不是凡人可以左右的,但也有那么偶尔的一两次,你只要耍点阴谋诡计,命运就被改写了,比如《枪火》。也因此,《枪火》在银河印象一堆“厚重”的作品里显得特别地“小清新”。《枪火》里值得称道的东西太多(比如竟然在一部枪战片里拍出了武侠电影也不曾拍出过的古龙式的静态对决),但我尤其爱它的“小清新”。
代表作1:倩女幽魂
代表作2:东方不败
代表作3:双峰
《倩女幽魂》和《东方不败》这两部片子,我从90年代初开始到现在数不清看了多少遍,印象中光是小时候在录像厅就看过不下十遍。很长时间以来,它们都是我心目中中国古装电影的唯二标杆。现在回想起来,我对电影的热爱应该就是被这两部作品启蒙的吧。后来看的次数多了,片子的缺点越来越显眼,尤其是《东方不败》,某些情节的转折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但没有办法,它们在我心目中绝世神作的地位无法动摇。
我想我那时是被这两部作品营造出来的世界观完全给震傻了。那是一个坚定地与现实划清界限的世界。片子的画面色彩足够浓烈,与自己身处的几乎只有灰色的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片子里古人的着装,透着混合了异域(比如东方不败的日式装束)与现代(比如《倩女幽魂3》里张学友的围巾)的奇特风采,与现实的古代世界也绝对划清界限;音乐上,在听过黄沾和戴乐民的“古曲”之前,我听到过的古曲旋律都透着股浓浓的乡土气;武打场面上,虽然飞檐走壁,夸张是夸张了点,但是跟后来动不动就移山填海的“科幻武侠”相比又节制得恰到好处,完美地视觉化了我们对武侠小说中高手境界的遐想。
这两部片子对于年少时的我来说属于要什么就有什么,它们太完美地满足了一个前青春期小盆友对异世界的幻想。
但最重要的一点可能是,对于一个即将成长为惨绿少年的前青春期小盆友来说,《倩女幽魂》和《东方不败》都是爱情悲剧。所以它们对于我的意义其实跟女孩子看到的第一部琼瑶小说没什么两样。这么比喻有点掉价,但回想起来事实似乎就是如此。
宁采臣没见小倩最后一面,东方不败对令狐冲说“我要你永远记着我”然后就坠崖了。还是个小屁孩的我大概就是从那时起隐约开始明白什么叫“忧伤”的。所以这两部片子,可能既是我审美上的启蒙,大概也是情感上的启蒙。
多年以后再次被“忧伤”击中,是因为大卫.林奇的《双峰》。美国人在银幕上的形象似乎总是粗线条多过细腻敏感,而《双峰》把这个印象完全扭转了,没想到美国大老粗们也有如此忧伤的一面。这部最终在第二季就烂尾的作品被很多美国观众评为迄今为止最好的美剧,不知道是不是与它的忧伤气质有关。
直到现在,尽管被郭敬明一遍遍地糟蹋,我仍然觉得“忧伤”是个好词。小时候启蒙时形成的感受,估计是很难改的了。
文:魏知超
一点私货,我2020年出版的新书:
胡导70年代拍摄的电影里面我最不喜欢这部,虽然这部的武术设计反而是胡导所有电影里最好的,事实证明洪金宝的设计就是比韩英杰那种纯京剧舞台风格的强,在武和舞之间找到了更好的平衡,来自京剧的程式化比划感下降,打斗的真实感更强了,简洁又不失力度。伍继园的动作跟他的绰号“一阵风”完美匹配,伍继园夫妇也成了胡导所有作品中武功最高的男女,没有之一。
但是这部电影除了武术设计之外真的只能用乏善可陈来形容(当然是以胡导自己的作品为标准,不是跟其他人的作品比):首先是这部片子里几乎没有胡导标志性的国画式画面,取景水平跟邵氏那些流水线产品差不多,可以说是胡导电影里最差的。其次是文戏和武戏的比例不协调,武戏过多,挤占了胡导电影里原本也很有看头的人物斗智之类的情节,而这些情节有时候才是吸引我看胡导电影的地方。第三,许多场武戏发生在开放环境,但是我很难理解为什么反派经常有弓箭手而不用——总之就是胡导的舞台化武戏拍摄思路比较适合相对小的封闭空间和少量人物的单打独斗,一旦要拍室外群戏就显得不太符合生活逻辑。
在胡导的电影里,石隽一般是书生、儒侠,白鹰就不大好归纳,总体上说就是不驯、不理会社会规训的体制外人士。比如这部戏里面的伍继园对小兵和颜悦色,对摆架子的军官就是一副不掩饰的鄙夷态度。所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迎春阁》里那个账房先生的角色原来是石隽的,只是因为石隽档期有问题才给了白鹰,因为白鹰就算穿上大褂也不像儒侠,更不像文弱书生。儒侠的基调是温和克制,但是白鹰的基调是轻蔑(当然也没有到张彻宇宙里王羽那样的愤怒)。
《槍火》的團隊作業在《忠烈圖》中就有!華人第一導演,不做他選
三星半//京韵京味的鼓板敲起来 脑内被敲出两个字“正统” 以黑白双子排兵布阵 这份慢劲不在特定的时代背景还真没这味 双方都各带着自己bgm 稍微可惜的或许是倭寇一方用的好像是西方乐器?//动作上强调了我方高手的轻盈和气力 他方高手的阴险和蛮力 太有意思了//修复版本的色彩质感对味得很 干净沉稳//有一些部分的剪辑似乎太碎了 对节奏并没有什么帮助 空镜也有些过多//SFC开场之前的一个半小时甚至有点好笑 真就“安 全 距 离”
【百老汇香港武侠电影展放映】画质不好,未修复。前半部突出俞大猷的智谋,乔宏把角色的智慧内敛演得恰到好处。后半部过于突出大侠伍继园的武功,安排的多场对打戏削弱了剧情。结尾也显得突兀。洪金宝演日本武士BOSS略违和。不过瑕不掩瑜,武打设计剪辑可圈可点。徐枫依旧冷若冰霜,英气逼人。三星半
吐槽:1.帐篷里怎么设有实木桌子呢,难道还一路行军搬着走吗2.岛主这双腿功夫真是一绝啊,怪不得要鬼畜般多多使用3.洪金宝画白脸般日本鬼子这种直接容貌丑化霓虹人的做法还是过于低级。胡导的铺垫总是很够啊,打击倭寇涉及到对内对外两方面。对官衙职场上下级的描写、对本土岛屿的谋划,对内部的通外的设置都是很有反思性的。最后打斗场面有侠女的影子。双方的惨烈收场和明朝一直没能除掉倭寇的侵扰是相互指涉的。
【上海影城 4K修复版】胡金铨生涯前后期分界之作,动作场面五花八门,丰富耐看,无论是片头成竹在胸牛刀小试击杀群敌,还是以笛为讯以棋列阵通力合作杀出重围,抑或是突入虎穴逐个比武试探虚实,及至最终决战使劲解数同归于尽,都拍得酣畅淋漓万分精彩。高潮戏的剪辑凌厉迅疾无与伦比,白鹰(竟是[龙门客栈]里的曹少钦)与洪金宝的对决你来我往斗到力竭,快得眼花缭乱的攻防转换与凭借空中腾跃镜头连续快切而创生出的飞天幻觉,令人目不暇接。胡导继续钟情于明朝,对力主任用贤士抗倭却终因正直而遭降职的浙江巡抚朱纨及抗倭名将俞大猷的呈现都相当还原历史。徐枫英姿飒爽冷冽矫健到几无台词,结尾既戛然而止又足够完整(此点优于[侠女][龙门客栈]),全片也兼具了兵法智斗与武略强攻,回味无穷。风光旖旎的海岛外景地在香港果洲群岛~ (9.0/10)
拍摄于75年台湾保钓期间,我觉得是胡金铨武侠片阶段最好的一部,动作设计比前几部也成熟,只是看中国人被日本人杀就不爽,但不死又难称忠烈。
乱世英雄谱,万古忠烈图。白鹰器宇轩昂,徐枫英姿飒爽。夫妻携手探匪巢,群雄合力剿倭寇。伍继园一角潇洒自若、风采卓绝,真乃儒侠之巅;棋局布阵一节构思精妙、技巧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场面调度已臻化境,凌厉剪辑再创新高。打斗酣畅漓淋,堪称胡氏最佳动作戏。
8.0/10 港版七武士,杀倭寇这事喜闻乐见,小屋,树林,沙滩三场战斗很亮眼,收尾欠佳,硬要在这个武打故事中嵌入“人物在国家面前的无力”很是牵强生硬。
伍先生倭营大战一场戏里墙上挂着演员的名字:洪金北、白铁鹰....哈哈哈哈哈哈
拍完东厂拍抗倭,明朝这块算是给考据狂胡金铨彻底拿捏了,不过比起“客栈三部曲”,把场面完全打开的《忠烈图》反倒落了下乘,他显然还是更擅长在封闭空间内完成叙事和调度。试图清晰地介绍战术,展示朝廷内部的掣肘,但从效果来看又浮于表面,人物刻画也远不及黑泽明的《七武士》。挂名第一主演的徐枫这次几乎是个工具人,不仅鲜有台词,出场戏份也少得可怜,又不如《迎春阁之风波》中形象那般凛冽。剪辑方面也滥用了《侠女》开创的技法,无论是韩英杰“西游记后传”式的飞踢,还是决战戏环绕式的交锋,都显得过于臃肿了。结局算是胡导演的作品中最惨烈的一回,不过戛然而止似乎是他的片子给我一直以来的观感。
感觉比客栈和风波都好,因为那俩片子编得都有很烂的地方。动作设计也好一些,七小福的几个人加入让我眼前一亮。胡金铨脑中的武侠世界是很有意思的。一阵风的动作设计真的是一阵旋风一样,有意思。洪胖和一阵风的最后决战也相当凌厉。
之前琢磨喜欢老胡是因为同样是江湖,张彻非得把男一男二写得死干净了才甘心,胡金铨的结局往往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谁也别多惦记。这部电影倒好,武功/颜值最高夫妇俩死的干脆。虽然知道是抗倭,但是出来个“纳尼”还是很好笑。徐枫这苗族扮相,要是演蓝凤凰肯定是美!白鹰更不必说,像俊朗版郑元畅。
@香港经典电影展。不像胡金铨的快节奏和从右到左的字幕,打戏好多;围棋对战看得内心澎湃,最后的缠斗略喜感;京剧节奏,亮相和配乐,对战戏的配乐中西结合得略出戏;精巧服化道和人物性格契合,尤其是群戏时的色彩对比,岛主神似洪秀全,洪金宝作为大反派太青涩所以涂了白脸吧…胡金铨式气定神闲干脆利落,徐枫英武依旧,白鹰的鹰眼不拖泥带水,伉俪情深是一句“恐怕来不及”后的飞跑;两次进岛,从抬头看悬崖峭壁的眩晕到欣赏碧波荡漾的轻巧;同样是“领教”,伍继园对中日倭寇的区别…最后忠烈们全军覆没,“倭寇之患到明朝末年也没剿清”…我是大明百姓&江湖草莽,听着坦荡也寂寥,一边是中国人比日本人还多的倭寇,一边是按兵不动的官兵,而剿倭寇也只是为土司能走通官道…第一次在影院看胡金铨,看完出来竟然下雨了,今天是胡金铨的忌辰
依然是方方面面的强大,围棋布阵那段太有味道 了
这个剧情实在是令人费解,前面铺垫了那么多,然后先来个丛林乱战,死伤各半,最后反派一人单挑4大高手,还特么同归于尽了!前面还有排兵布阵的设计,咋上了岛就正面硬杠了?最大的亮点应该就是这个阵容如今看来真是顶级配置了!
胡金铨的电影是有“气”的,来自思维剪辑等方方面面的交融,洪金宝是有多难打,所以他反派越演越少了。
剪辑和摄影确实名不虚传,至于剧情,请脑补手撕鬼子,太尼玛逗了!然用传世画像介绍演员真是神来一笔!哈哈哈哈,然,我睡着了
【B+】在影片本身的题材上,是我最喜欢的明代抗倭史。就动作戏拍摄手法本身来说,一方面露出受限于时代技术的“蹩脚感”;另一方面又折射出胡金铨超越时代的剪辑调度思维。与当下很多通过剪切来分解动作的手法不同,他是通过“省略”关键动作来单纯的利用蒙太奇去营造一种视觉奇观,在技术受限的年代,这种技法反而更能激起观众的反应。而从整体调度与空间解构来看,要属开场的酒馆伏击,中段的树林棋阵和上岛比武这三场最为出彩。而故事上,只能说是屈服于观众口味的一部不伦不类之作。这么有意思的题材,为什么现在就没人敢好好翻拍一次呢?哪怕搞个高清修复版也行啊....
#香港经典电影展# 胡金铨去世25周年忌日在影城C厅看4K修复的本片,极具纪念意义。大银幕上看胡金铨果然很不一样,开场海景美得人心醉神迷,称得上中国最美的海景电影。过程紧张又不失诙谐,而倭寇的日语台词大概戳中在场年轻人的二次元笑点全场爆笑好多,却没料到是这样悲壮的结局,不过想想这片名的确情理之中。之前看的几部胡金铨也都有白鹰,直到今天这部才被帅到,妈呀太性感了!
终于看到这部作品了,虽然没得过奖,但可以视作胡金铨的巅峰之作了。听笛辨敌+棋局布阵和白鹰徐枫只身探营两段戏最精彩。最后的决战胜在剪辑。20210429二刷,期待出蓝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