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了电影《第四面墙》,非常感慨,虽然整体呈现稍有遗憾,但是故事非常不错,要表达的思想直击人的灵魂。 女主刘陆是一名梅花鹿饲养员,终日与鹿为伴,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他的老同学马海等了她很多年,可是刘陆一直放不下过去,放不下脸上那道疤。说起这道疤的由来,正是本部影片平行世界的交叉点。刘陆小时候被小流氓围住,同学马海挺身而出,本意拿刀去捅小流氓,不想被刘陆拦下,纠缠之间不小心伤了刘陆并在她脸上留了一道疤。 刘陆一直想,如果自己没有这道疤,生活应该会比现在幸福很多吧。不想马海却见到了那个在平行世界里没有疤的刘陆。这个刘陆结婚然后离婚,大年夜还见不到自己的孩子;热爱舞蹈话剧却没有在舞台上发光发热,沦落在旅游公司业务人员商场里跳舞拉客户,生活也没比带疤的刘陆好多少。 影片里提到了刘陆演的一部话剧《第四面墙》。平行空间里的马海问刘陆,什么是第四面墙。刘陆告诉马海,舞台有三面墙,第四面墙是一道无形的墙,隔在演员和观众之间。观众看到的是舞台上的演员,演员看到的舞台下的观众,这两者也从未走进彼此的生活。其实,这第四面墙也隔在带疤的刘陆和不带疤的刘陆之间。 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总是后悔,总是懊恼,如果当时事情不是这样,或许自己的人生或许会大不一样,会比现在好很多吧。就像影片中的刘陆,听马海描述平行空间中的刘陆,脸上没疤也居然把生活过成那样您,刚开始还感到非常诧异。 人们常常说,如果我小的时候好好学习,或许就能找到一份高薪工作;如果我那时候勇敢一点,或许就抓住了爱情。但事实是,即使你小时候好好学习,也未必找到一份工作;即使你那时候勇敢一点,也未必会得到爱情,抑或是即使得到爱情也未必过得幸福。 活在当下,活在这个空间,珍惜眼前人。没有或许,只有现在,这样的人生就是最好的人生。
在最开头的时候,观众可能很难避免地认为“刘陆”矫情,不就是一道无伤大雅的疤嘛,至于这么别扭?
看到最后才发现,这已经是刘陆能够想到的最好的一种可能了,那把刀没有伤到小混混,也没有伤到马海,只是伤到了她自己,而且还是不会危及生命的小伤。
她在马海死后一定在深夜里反复咀嚼这段创伤经历,并幻想着其他可能的结局,无论哪种,一定都比马海死了带给她的创伤更小一点。
就像她幻想的那个略坏一点的平行时空,自己结婚又离婚,早年学的舞蹈用在了旅游社的宣传上,在和马海对峙的谈话中哭着接受了这段命运;马海流窜地逃命,最后还杀死了刘陆和自己。刘在这次幻想的被成为被杀死过程中应该也得到了一些“自己罪有应得”的安慰。
这些幻想都比真实的结局更加“美好”,她反复地想,以至于分不清真实和虚幻,活在给自己带来些许安慰的混乱之中。
也让看到最后的观众恍然。
这种互动,就是好的创作所必需的部分。
2017年5月18日
来到神奇的马岛拍摄过半了,心情很复杂。我们基本每天都会从一个城市开车前往另一座城市,每天在路上边走边拍,每天拿下行李再打包行李,每天和不同的路人说你好和再见。从首都安塔那那利佛-安齐拉贝-安布西特拉-哈努马法纳-安巴拉沃,今天我们将会到达伊萨鲁;来之前因为知道拍摄环境艰苦,要下泉水,要骑摩托,要背着徒步包上山、走雨林,下荒漠,所以买了一个月量的避孕药每天吃,怕大姨妈让我不能专注和投入。但是吃药的这些日子,我的情绪起伏非常大,突然嗨了突然不想说话了又或者突然大哭起来。这里真穷啊…光着脚丫的小孩子满街跑,见到我们就伸手,什么都要,连垃圾袋空水瓶都要,听导游说他们可以用来做他们的足球。这一路上碰见的我们都尽力给予他们可以给的,然后看着他们笑的那么灿烂心里真是又苦又甜。今早天还没亮、波陪着我登上了一座特别高的山,他们准备航拍,说实话走到今天我的腿酸痛一蹲一起小便都比较费劲,我没想到上去了最后也安全下来了,以后你们如果能看到这个镜头千万不要以为是直升机拉我上去的哟。好了,继续向南。
7分,缺点很多但可以看看。 有人上来把《第四面墙》和《穆赫兰道》比,这是相当不公平的。《第四面墙》优先考虑了如何用小成本讲清楚一个平行时空故事,而文艺片属性代表了它平缓的基调,编剧尝试加入了悬疑戏份努力让电影更张弛有度,很显然效果不好。 影片仅有两个主要角色,故事无非是两人同时遭遇人生重大选择时,不同选择所导致的后果。按我的理解,时间线收束后男主选择了自我牺牲,女主则沿着他们曾经梦想的路线,前往马达加斯加,这部分的蒙太奇带来了与此前完全不同的画面观感,有点意识流的感觉,好评。 电影并未引入高概念的科幻设定或是晦涩的象征(丢失梅花鹿代表的意思很明显了),落脚点还是强调“精神内在”,即人面对选择及其后果时的表现,但时间线不同结果的最终呈现效果不太好:一是因为结果都以对话形式介绍,让电影带上了话剧味;二是似乎有点夸张了,比如男主成为逃犯那条线;前者是因为成本限制,后者则为了制造悬疑冲突。 第四面墙是指除演员左右、背后的墙外,面对观众的那道透明的墙,打破第四面墙便是让演员与舞台前、荧幕前的观众互动。因为演员与观众互动后反应的不可控,所以第四面墙代表着无限可能:比如他们是否还有更多结局,比如这些故事线是真的存在还是想象..... 按成本来说完成度不错,简洁而不花哨,悬疑不足而且节奏较慢,最不满的便是东北老区没有和故事产生互动,浪费了一个绝佳的舞台。
还记得刚看到海报时,我想过,这也许是讲共生关系的电影? 因为看起来,男女主是用同一把枪同归于尽的状态(后来发现虽则是有这么个含义,却不是我以为的那个样子)。 电影的前三分之二,可以用“离奇”来形容(就不剧透了,这部电影值得你去影院观看),我就一直等着,想看看导演究竟怎么把这不可思议的故事给圆回来。 结果,竟然还真给圆回来了,还圆得不露声色、合情合理、荡气回肠。 在电影的后三分之一部分,我怀着一种被女主的伤痛和自我救赎撞击到的复杂心情,一边流泪,一边在心里大呼“高级”。
据说这部电影入围了两个电影节,可是却没有拿到重要奖项,其实我还挺想问问为什么。 个人觉得它值五颗星,值得普通观众为它去影院。 我甚至认为,导演和主演可能都没有意识到,他们究竟创作了一部多么优秀的电影作品。 这里必须得提一句,我其实很少这样夸奖一部电影。 好的电影,一是立意,二是文本,三是技术,然后是表演音乐服化道那些。 有些电影,文本和技术不足以承载好的立意(某名导一直存在这个问题),还有一些电影却是相反,文本和技术都很好,就是立意很一般。 而我认为,这部《第四面墙》,立意,文本,技术,表演,都有了。 我尤其喜欢男演员的表演,在他身上,我看到秦昊早期文艺电影里的影子。非常棒。 就这部电影扑朔迷离的风格来说,能成就如今的效果,剪辑师功不可没。 这部电影,看起来是讲寻找丢失的真实自我,重新认识自己的故事,是讲走出过去的伤痛,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 实际上呢,它是在告诉我们: 1、人生如梦。 从更广阔的角度来说,人生就是一场梦,一场可以自编自导自演的梦。 2、真实的生活和梦境之间,也许并没有那么严格的区隔。 3、你以为的自己,可能并不是你以为的样子。 4、必要的时候,人的潜意识会迸发无穷的能量,用遗忘、改装、凝缩、象征、意外、疾病等各种方式,只为保护内心世界的完整性,让生活可以继续,让美梦可以继续。
平行世界的另一个自己,可能就是你内心想象过的样子,也许好,也许不好。
因为年少时的一场意外和双亲的事故,悲痛欲绝而远离人群,脸上的伤疤让你失去信心,不愿意与人交流,但这不是评判一个人好与坏的标准。
伤疤也许可看作是平行世界另一个自己的情感外化,她的母亲去世,父亲再婚与自己断绝来往,离婚后自己的孩子大年三十见都不到面,她很痛苦,也很孤独。现实世界里丢失的鹿,是被排斥的那一个,离群,仿徨,但不见得痛苦。
平行世界里的刘陆马海双双归西,脸上的伤疤不见了,马海也从来都不是纺织厂的老板,也许这一切都是刘陆内心世界的臆想,因为十几岁的遭遇和父母离世的关系,让她崩溃又无助,马海早在20年前就消失了,也许是死了。
当平行世界消失之后,两个世界交织在一起,像是现实与梦境的重叠,真实又魔幻。
从马达加斯加首都出发,自驾徒步一共860公里,你可以看到戈壁、雨林和猴面包树,最后到达海边。
无论是去哪儿,无论是做什么,都是一个破墙的过程,每个人心里都会有痛苦的地方,学着破除这堵墙,让自己看到墙后的美好,也许就是新生。
电影是影像和语言的艺术,电影里的光影和色调很美,演员们的表演也很棒,而且也值得多看两遍。
这是一部让人自省的电影。
大概所有人都曾经问过自己,如果当初做出另外一个选择,今天会是什么模样?
有的人是庆幸,而大部分人都是有些后悔的吧。但是当你打破“第四面墙”,当无数的可能性塌缩,你会发现,正是曾经的每一个选择造就了今天的你。只有勇敢地正视过往,真诚地面对自己,才能毫无顾虑的享受此时此刻。
很喜欢导演的一些处理手法。比如开头10分钟女主角的工作场景,没有对白,没有配乐,突然就让我想起《忧郁症》开头的8分钟。同样都是披着科幻外衣着墨于精神世界的电影,很庆幸看到刘陆作为四平版的Justine,没有等到世界末日就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电影的镜头语言也很有意思。很多画面中,刘陆和马海两个人总是一虚一实。有一组镜头是在刘陆的房间里,马海坐在椅子上讲述着另一个时空发生的故事,墙上的镜子清晰地映射出另一个他,而对面的刘陆却隔着薄纱看不真切。同一个时空下的三张面孔,何为实,何为幻?交错混乱的世界中早已给出答案。
一部被海报拖累的电影,值得一张电影票。
现实与幻想的颠倒重组,风光镜头的拍摄很像前不久看的《无依之地》,导演们似乎有意模仿一些国外佳作。 故事切入慢,起初以为有疤的女主所在为现实,无疤的女主所在为男主脑中构想之平行世界。平行世界的讲述设置在舞台上,主角相对而坐,回忆往事,故事逐渐明晰。 前一种可能,男主救女主却误伤之,没坐牢,二人因此心生芥蒂,女主拒绝男主的爱意;第二种可能,男主捅死混混,坐牢,女主害怕被牵连没有说出真相,男主出狱后二人形同陌路,男主由爱生恨复仇。 导演们试图打开第四面墙,让观众在男主的叙述中寻求还原真相,最终给出一个令人意外的真相:男主自己被捅死,女主沉浸负罪伤痛中无法自拔,沉浸在幻想中,男主的出现和以上两种可能都是女主试图挽回悲剧的潜意识流。 前面插入的女主在戈壁、雨林、草原独自旅行的片段,暗示了她才是一直在自我救赎的那个人。逃走的那只鹿,就是挣脱痛苦囚笼的女主自己。 希望马达加斯加的风光足以抚平女主的伤口,否则在这药厂里养鹿不是办法,拌饲料那里肉眼可见的生疏。
东北老铁不只是热爱海南岛,赤道附近的岛都在射程范围内。
刘陆自己就是那条走丢的鹿,梅花鹿的出走,引向了奇异迷乱,如纺织线混杂交错的诡谲时空。故事有想法,一场与过去自己的和解,可惜影像呈现稍弱,但有野心。
幸福蓝海艺联 时空变幻,人生有着不同可能?
意料之外的欢喜一直沉浸在痛苦中 以为没有伤疤的生活就能更好 然而并不是对我来说的释然大概是我自己的理解但是却很好
东北美食+北京式贫嘴,最后混搭一个马达加斯加奇观。比起电影更像一个舞台剧,考验演员功力。比预期中好一点。
人家养鹿的都有年终奖,我那个狗逼公司什么都没有
#2021.144#星典影城#北京#看完确实有点云里雾里,像散文一样的对话台本。马达加斯加宣传片,私心认为她可能没有真的去过,因为现实往往并不会如此如意,马达加斯加旅行之路更像是刘陆的心灵磨练之路、释怀之路,她最后还是走到了海边,看着玩耍的小孩,笑了出来。另外,喜欢导演送观众的一句话:希望你们能像观众一样看待自己的人生,豁达释然,能与过去和解。
今年上影节意外发现的一个非常有趣的文本,与戏剧范畴的片名相映衬,影片形式带有一定舞台感,如同看了一部心理现实主义实验小品。打破第四面墙,三个平行世界,刘陆和马海面对面坐着探讨梦境与现实、体验与间离,未曾想人生还在朝着更加不可知的方向驶去。然后这部小文艺片还真的去了马达加斯加拍摄。
#SIFF22#正如片名及片中对其片名意义的阐述,整部电影就在制造这神秘的“第四面墙”,也制造出界限模糊的视听。不断地在真实与虚幻,现实与幻想之间来回试探,反复摸索。虚实之间的割裂也恰如编剧对平行时空的解释——当做出选择的时候只有一个成立,另一个则会消失。强调「心理」与「精神」层面,从创作及文本上来看这个片子非常新颖,其影像化的呈现也算出色,但包容度低,节奏也过于缓慢。
其实今天下午那场刘陆就坐在最后一排,一身白衣,帆布包,匡威,气质不错
魔幻现实主义
22SIFF,形式上有点玩味,因为今天刚刚看完大江健三郎的《个人的体验》,所以免不了会把本片中的平行宇宙情节与小说里的多元宇宙联系起来。两个宇宙在一个时间节点分叉,引出不同人生轨迹。影片处理得像话剧,演员表演和台词不是特别口语化或者说不够自然而然,到是容易让人想起戏剧舞台的第四面墙。除此之外,影片值得惊喜的是运用影像勾勒心理,顺畅自然,故事完成度较高。
前看「Roubaix, commissariat central, affaires courantes」+ 重看「Frenzy」-1Day;前看「Miss Holocaust Survivor」
看不懂。这应该是电影考级项目,不是娱乐大众的电影。
将“机遇之歌”用臆想奇幻的形式表现,并融合先锋舞台剧风格,其实还是讲的走出过往悲伤和内心孤独的故事。有点味道。
剧本固然有其设计性,用语言与想象展现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边界,用舞台空间的第四面墙打破平行世界。一场关于“选择”的碰撞:我们无法看到未来的另一面,更无法检验每道选择的正确性。编导对真实世界做了减法,用平行世界和选择的双重世界做了加法,道出梦魇和自我疗愈的宿命感。那头同样冲破第四面墙(铁丝网)的小鹿是否也和大陆一样冲出心墙?刘陆这么多年第一部大女主长片,挺好。
SIFF 2019/ 9.0。意料之外的惊艳,绝了。
形式包装花哨的心理片,可是在意象与手法上都太空洞苍白。超现实的梦境,丢失的鹿隐喻父亲,但这些始终都是浅显的符号堆砌的,麻烦导演把《穆赫兰道》看个130遍,不是整一堆看似文艺的台词就可以的。所涉及到的女性、东北工业等议题也是背景板而已,没有什么深入的东西。女主还是在《吉祥》里的表演更好一点。
很棒的心理现实主义作品,故事,镜头,音乐以及表达融合得很好,并且不故作高深,属于娓娓道来却一步步将观看者引入核心之地,再出来时无论释然或者失落,都映射着自己的理解和人生。必看。
总还是有些想法,刘陆与马海的N种可能。只是执行上还是太舞台感一些,话剧一样,反而有点造作。作为一个平行世界的故事,讲述方式却选择的不是类型式的,而是更艺术片式的,多少会有点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