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黄金时代1946

剧情片美国1946

主演:玛娜·洛伊弗雷德里克·马奇达纳·安德鲁斯特雷莎·怀特弗吉尼亚·梅奥

导演:威廉·惠勒

播放地址

剧照

黄金时代1946 剧照 NO.1 黄金时代1946 剧照 NO.2 黄金时代1946 剧照 NO.3 黄金时代1946 剧照 NO.4 黄金时代1946 剧照 NO.5 黄金时代1946 剧照 NO.6 黄金时代1946 剧照 NO.13 黄金时代1946 剧照 NO.14 黄金时代1946 剧照 NO.15 黄金时代1946 剧照 NO.16 黄金时代1946 剧照 NO.17 黄金时代1946 剧照 NO.18 黄金时代1946 剧照 NO.19 黄金时代1946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56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1945年,弗雷德(达纳·安德鲁斯 Dana Andrews 饰),艾尔(弗雷德里克·马奇 Fredric March 饰)和霍莫(哈罗德·拉塞尔 Harold Russell 饰)是三名刚刚走下战场的军人,即将回到久违的家乡,即将见到久别的亲人,虽然三人的境遇各不相同,但内心中的激动和忐忑却别无二致,分别在即,他么许下了再相聚的约定。  丈夫艾尔的平安归来让米莉(玛娜·洛伊 Myrna Loy 饰)的内心陷入狂喜久久不能平静,带着已经长大成人的一双儿女,四口之家的未来幸福而又光明。弗雷德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不仅父母的状况不容乐观,新婚的妻子也风流成性夜夜出没于欢场之中。对于霍莫来说,战争给自己带来的残疾成为了压在亲人和爱人肩上的重担,在自责和悔恨中,他终日闷闷不乐。约定的日子很快就到来了,此时的三人尚不知,这一次再会即将改变他们的命运。

长篇影评

1 ) FIFF20丨DAY5《黄金时代》:那是我们最璀璨的时刻吗?

第19届法罗岛电影节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黄金时代》,下面请看前线刚从战争中脱身的人们向往未来的评价了!

果树:

电影处理得还算温情,也切合了黄金时代的主题。

保嵩:

好好的一个电影,被弗雷德挥向自由思想脸上的重重一拳,打成了主旋律献礼片水平。

Morning:

很感人,感人到我看到这张海报上随便放几个人头,都觉得感慨万千。一个代入是这个电影的制作是战争结束完不久,它太接近真实了,我甚至从中嗅到了那种经历的人的气息,一种紧迫的窒息感,虽然这是一个回到了家乡的故事,这个磁场同时也表达着战争不会那么轻易的结束,它在影响着每一个人,因为如此,这部电影里的表演尤其男主们,他们都是很诚实的,不像现在的战争电影的表演很夸张,很喜剧,表演中还掺杂着评价即演员自身对战争的看法,但这部电影没有,就在这样暖黄温暖的色调之下,道尽人生不过如此的被“毁”了。

Not Here:

和谐但是毫无力量,因为只是一张破旧的网。战后心态的描写中只有水兵一位比较喜欢,另外两位主角不怎么有意思。时光有其动人之处,可能没有那种经历也不会真正理解。

子夜无人:

最大的意义在于它所能提供的情绪价值,虽然今天来看一切是如此平平无奇,但放在当时对经历过二战创伤的一代人能给予的慰藉能量是大致可以揣测到的,所以也无所谓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宽容”了,本质上它是春药、麻药、解药,三条人物主线最后一起串联成幸存者共同建立的图景,或美好、或落差、或悲哀,但浴血奋战的日子没人想要回去,继续往前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SONGMJ23:

看似理想化的家庭情景剧,实则诉尽战争带来的苦楚。

给艾德林的诗:

单纯一个向度的对比叙事,惠勒之隽永,正在与其角度观察之凝练与批判转换之深刻,这两者的同构建立,在彼时节点与环境中绝对不虚无且蕴含意义,甚至塑造了清教国家可以绵延传承至今的国家性。

#FIFF20#第5日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2 ) 美国反思战争电影的鼻祖

这部电影几乎为所有后来的美国反思战争的电影定了调
一、战争并不是美国想要的,而是被政客裹挟的
二、无论战争是对是错,对于那些成为炮灰的美国士兵来说,他们永远是英雄和战争的牺牲品。
三、不要去责怪士兵,他们只是奉命行事,做了自己该做的。作为对死者的尊敬,不要提任何他们的死毫无意义的意思
四、用残疾士兵做主角,他们的经历就是他们正义的资本
五、无论战争是否值得,或是否真的为了政府所提到的目的,总之,所有的战争都是为了美国和美国人民。

总结来说,美国的战争无论对错,都是为了美国和美国人民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一切,而那些为此牺牲和付出一切的士兵们是战争的受害者不是美国发动战争的受害者,他们的付出是值得敬佩的。

电影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如果再有一次战争,我想你我都不用操心了,因为我们都变成尘埃了。

自1945年之后,美国又经历了多少场大大小小的战争呢?直到电影里的人都含笑六尺之下。正如某人说的,只有死人可以看着战争结束。而每一次战争之后,好莱坞告诉大家的依然是如上的这些道理。于是战争在美国一次次的循环,反思,战争,再反思,再战争。《以拉谷》《拆弹专家》《兄弟》《护送钱斯》《信使》这些当下的反思战争的影片依然在继续着这种循环。
唯一的变化就是,未来的美国战争将不再使用人,而使用机器人。这样反思停止了,而战争将继续。

3 ) 退役归家后记忆中的家人与陌生

三位退役士兵艾尔、弗雷德、霍莫,归家的故事。——面对家人又近乡情怯的纠结。 霍莫钢勾手,令人印象深刻! 霍莫该是剧中最乐观的角色。 乐呵呵的向人展示自己的钢勾手。可以做到一般手能做到的事,就绝不愿让他人帮忙,自强自立。 但霍莫也是,情感最受虐的一个角色。唯一的渴望是——家人把他当做正常人一样对待。不要回避他的钢勾手、不要试图可怜他、不要觉得在没手人面前用手是罪过。 艾尔似乎服兵役时军功不显,但作为和平世界的银行家,是出色的。面对演讲,不怵,将自己心头的怨借助酒劲儿发泄出来,却又在结尾用国家的政策,将自己的一番话,表达的很正义凛然、识大体。 艾尔的老婆,感觉是剧中最有气质的角色,也情商很高。 弗雷德好帅啊 艾尔妻子和女儿分别望向艾尔和弗雷德时,眼睛里似乎要溢出水一般,真真是柔情似水,温柔缱绻,引入幻想。

4 ) 拉片笔记1:回家

根据IMDB的介绍,这个故事源于1944年7月的《时代杂志》(Time Magazine)的一篇报道,讲述一群海军陆战队士兵从圣地亚哥(现中途岛航空母舰博物馆所在地)乘火车回到纽约,越靠近家乡他们越安静、越紧张。原著小说《Glory for Me》作者是MacKinlay Kantor。Robert E.Sherwood(《魂断蓝桥》《蝴蝶梦》的编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战争信息办公室主任,这也是制片人Samuel Goldwyn找他写剧本的原因之一。

退伍空军Fred到交通管制部询问能够顺风回家的航班,第二个重要角色水兵Homer已经在场景里,被众人和一个架子(道具)围绕着。

Fred在Homer身边放下行李

Fred询问航班后转身,背影占据画左,右侧露出正是Homer。抬架子这个情节清空了画面里的其他人物和障碍。Homer没有起身帮忙,被旁人讥笑,埋下他双手残疾的伏笔。

Homer被讥讽没有帮忙,架子抬走,镜头推近,Fred坐下

有航班回家,Fred开心签名,递笔给Homer,Homer露出右手的钩子,F和交管部职员同时一愣。H不在意,拒绝了交管部职员的帮助,抬起左手又是一只钩子。


Homer的扮演者Harold Russell是一名在珍珠港事件后志愿上前线的军人,1944年在一部陆军影片中他教学空降部队如何拆弹,手里炸药意外引爆,导致双手残疾。在训练自己使用钩子之后,Russell参与了军队关于老兵康复训练的影片《 Diary of a Sergeant 》(1945),由此被选中作为Homer的表演者。原著小说中Homer患有精神创伤没有身体残疾。导演Wyler对于制片人送Russell去上表演课很生气,他喜欢Russell身上未经训练的自然气质。

Russell凭借Homer的角色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还有一尊特别荣誉奖以致敬他激励了残疾退伍军人。本片杀青后,Wyler建议他继续完成学业,因为“银幕上给残疾人的角色不多”,他在波士顿大学获得商学学位。1992年他拍卖了自己的小金人为妻子筹措医药费,一位匿名买家支付了60500美元,其中包括拍卖商10%的佣金。

Harold Russell凭借一个角色赢得两座奥斯卡小金人

这部电影在1975年被翻拍为电视电影《Returing Home》(1975年)。扮演Fred的是《老友记》里的Richard扮演者Tom Selleck。扮演Homer的James R. Miller是一位在越南的战斗中失去了双手的士兵。


Fred和Homer在机舱遇到了陆军Al,刘关张海陆空正式登台。飞机上三人看风景、抽烟,Homer俨然双钩表演艺术家,划火柴点烟不在话下。H先给D和A点烟,问:"有人迷信吗?"然后熄灭火柴,再划一根给自己点上。

这是流传在一战陆军里的一个名为Three on a Match(点烟不到三)说法:“当第一支香烟点燃时,敌人会看到火光,当第二支点燃时,他们会瞄准,当第三支点燃时会扣动扳机。”

Homer说自己什么都能做,但是,吸了一口烟,想到了他心爱的姑娘——他们都不知道家园现在是什么样子,是否还能接纳自己。

Fred和Al也在为未来隐隐担忧

俯瞰家乡,新机场上数目繁多的废弃飞机——战争结束不再需要军需品和军人了,另一方面为影片结尾Fred的工作做了铺垫。

从机场到家的路上,看到Butch's酒馆,Homer推荐大家抽空去喝酒,提示后面故事发生的场所。

近乡情怯,Homer想先去喝一杯再回家,大哥Al说:“你现在到家了,孩子。” Fred和Al在车里注视Homer回家。先出来的是Homer的妹妹,小女孩乐得上蹿下跳。

妹妹去叫Homer的女朋友Wilma,灌木丛的豁口看得出两家经常互相走动

Fred和Al看到Homer家人热烈欢迎H后叫车发动,H目送车远去,举起铁钩致意,家人转喜为哀,母亲失声哭泣,暗示了Homer这条线的冲突。

下一个到家的是Al,这次轮到Al怂了,跟Fred说要不先送你,F笑道:“不,你是下一个。”——F的家庭矛盾一再被delay。车子停到一个高档公寓前,Al参战前是个银行职员(扮演者Fredric March在做演员之前也是银行职员),褪去军装大家的阶级底色显露出来。

Al进入电梯,音乐渐起,他缓步走到门前,放下行李,双拳紧握,慢慢抬手伸手按门铃,屋里传来儿子对女儿说“我来开”。门开,Al一个箭步上去捂住儿子的嘴,先问:“妈妈在哪儿?”。端着盘子的女儿冲出来,也被捂上了嘴。妻子Milly的声音传来:“谁敲门?”——Al的家庭成员以故事线里的重要性从轻到重依次登场。

导演Wyler二战期间随军拍摄纪录片,Al与妻子在走廊两端重逢是以他自己的回家经历为蓝本

Fred父母的家是一个铁道边的棚户区(火车也是“环境道具”)。F问起妻子Marie,父母告诉他妻子已经离开,在城里夜总会工作生活,并提到把F的信和军人安家费都转给了Marie,暗示夫妻因财务分手的结局。F将行李先放在父母家里去城里找妻子,他不用提着行李去酒馆,还延申到后面一场从父母家取回行李,送礼物给妻子的戏。

Al给儿子的礼物是从死去日本士兵身上获得的战利品。接着儿子从核爆到物理老师讲“所有人类必须找到方法共同生存,or else...”。反战态度呼之欲出。女儿Peggy高兴父亲归来,希望在他的陪伴下生活回归正常。

这种对东亚“家庭观念”的赞赏(误读)代表一种向往

Al问Milly女儿是否有男朋友(情节伏笔),是否教了她应该知道的事情。Milly说,Peggy在医院工作,知道的比你我还多。二战期间女性主义崛起环境,男人上战场,女人出门工作,参与制造飞机等军需用品,传统的家庭模式受到了挑战。步入互联网时代之后,公共设施智能化的推进,子女在获得知识和信息方面走在父母前面,造成了家庭权威结构极大的震荡。

心烦意乱下,Al决定带着妻女去Butch's喝酒。同时,Homer的家人对待他过分小心令其倍感压力,也来到了酒馆,遇到了没找到妻子的Fred,F说送Al到了高级公寓,应该不会再见了,话音刚落Al携妻女进门。

Butch叔叔拒绝给Homer提供威士忌,但允许他喝啤酒,这暗示Homer不足21岁。。

在美国全境将所有酒精饮料的饮酒年龄改为21岁及以上之前,一些城市对啤酒和烈性酒的饮酒年龄进行了区分

Al不停喝酒(伏笔),还偷偷换了妻子的满杯。

Homer坐下听Butch弹琴,倾诉心声,此处琴声也是bgm,弹琴亦与之后情节呼应。Al上来点歌“Lazy River”,Butch的扮演者Hoagy Carmichael正是该曲的作曲。

Al和妻子跳舞,为女儿Peggy和Fred的认识创造了空间。Fred半醉,Peggy幽默应对。

很欣赏美国电影里对女性的幽默刻画多过温柔贤惠。

Fred烂醉被带回到Al家。半夜F被噩梦折磨,Peggy安慰他。次日早上,在厨房餐桌前二人继续深入了解,Fred甚至不记得Peggy是Al的女儿。听说Peggy还未订婚说“这附近的小伙子们都怎么了?”。

做饭是经典的对话场景,后面和Fred在家和妻子做饭形成对比

Al宿醉醒来,Milly暗暗观察他并送上早餐。

本片后面还有镜子的镜头
Milly暗暗观察Al适应家里的生活
M为A送上早餐,小餐台放上一瓶花,又在最后放下。

Peggy上班路上送Fred去他太太的公寓,临下车F感谢P的体贴没有提起噩梦的事情,夸她应该被“量产”——好个社会化大生产——暗示二人合拍。

Peggy看Fred按铃等公寓门开,再按铃,想要放弃,结果发现路人推门就进去,这段有默片趣味。

Al接到前老板电话邀请他回银行工作,故事情节在返回家庭后,发展到融入职场阶段。

接电话过程中Milly帮忙点烟

5 ) 社会批判与景深

坦率的说,911之后已经不太喜欢看美国的所谓反战(特别是越战、伊战)电影。首先,这种反思根本没有产生任何实际效果。韩战完了反思,然后越战。越战中拳王阿里因拒服兵役而成为民族英雄,一度给以为美国人民如此爱好和平的印象。可911爆发之后呢?他们又迅速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更重要的是,此类影片的道德立足点普遍不高。无论手法如何精巧思考如何深刻,归根到底它们反思的都是“美国人为什么要去别国杀人”的问题。而一旦涉及“别人为什么会杀美国人”时,一个二个就撕破深沉伪装开始争先恐后的玩主旋律了。奥利弗·斯通和他的《世贸大楼》就是活脱脱的例证。相比之下,我们在观看反映正义的二战题材的好莱坞电影时便不会有类似的反感。其中表现退伍老兵回归社会的《黄金时代》更因为融入了难得一见的社会批判意识,而成为了真正的经典。

艾尔战前是拥有豪华公寓和美满家庭的银行的高级职员。但是在战争结束时他却只是一名普遍的陆军中士。相反,战前在百货店供职的蓝领小职员费雷德却最终成为了一位功勋卓著的空军上尉——两人的反差不仅直观的体现在官衔上,甚至各自所在的兵种也成为了某种隐喻。但战时的平庸表现却丝毫没有影响40多岁的老男人艾尔战后的职业生涯。尽管当初的职位早以被他人顶替,等待他的却是收入更高的风险贷款部门负责人的职位;可年轻的上尉费雷德的就没有这样好运。回到百货商店后却由于驾驶战斗机的纯熟技术完全没了用场而不得不接受继续当一名普通职员。甚至还要降格被自己原来的学徒所领导。影片通过两位主人公战争前后的身份、处境变化的强烈对比,凸显这样一个社会现实:战争一度使原本处于有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体有了全新的自身价值的定位和展现的机会。可一旦结束,原有的等级秩序又重新主宰了他们的命运。而对于费雷德这样的人说来说,这是何等的不公。

不过,在一部好莱坞类型影片中,任何对社会现实讽刺和鞭挞都只能是调节剂。影片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表现伟大的美国民众如何克服战争创伤重新面对美好生活的主旋律当中。所以尽管处于社会底层的费雷德确面临着各种困难。尽管不喜欢再在百货商店工作,却苦于没有一技之长而在求职过程中到处碰壁;尽管希望在夜总会挣高薪的妻子留守家中可自己那每周35美元的微薄薪水却无法维持夫妻二人的日常开销(艾尔升职后的年薪是1万2)。尽管作为一个有妇之夫爱上艾尔的女儿佩蒂……但到了影片结尾,费雷德最终还是战胜自我。他决定继续留在家乡当一名普通的机场拆卸工,而亲手拆除自己曾经自己驾驶过那种型号的飞机也象征着彻底摆脱了内心深处的战争阴霾。

同时,各个方面都可谓顺风顺水的艾尔也没有因此而回归到昔日的生活轨迹当中。残酷但无比珍贵的战争体验使他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正如在一次公司举办的晚宴中他所总结的:打仗不该像银行工作那样过分权衡风险(这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什么他只是一名中士),而要更多的释放信任。所以公司对老兵的无抵押风险贷款并不是如某些人认为的是“在拿储户的钱去冒险,而是把宝压在了这个国家的未来之上!”很煽情也很主旋律,当年一定在观众中引发了强烈共鸣。但不知目前处在次贷危机阴影下的美国民众重温此段情节时还能有多少认同感。

第三位主人公霍默是在海军舰艇上服役机械师。他从未参加过一场真正的战斗,却在一次敌方的空袭所导致的大火中失去双臂。这种略带黑色幽默式的人物背景设计非常高明。一方面它为影片带来了更多戏剧化情节——由于儿子这个秘密一直不为家人邻里所知,所以当霍默把自己关在车库里狂练射击时,他父亲非常不解:难道儿子在前线还没有打够吗——另一方面,双臂残疾与缺乏战斗经历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让霍默在重新融入社会和家庭过程中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进而使观众对这一角色产生更多的关注与同情。当然,主旋律影片需要的是皆大欢喜的结局,霍默也不能例外。但即使如此,他领着女友到卧室向其展示(更重要的是向观众)伤残双臂的一场戏还是非常感人。感人的原因就在于大家知道那是一个真正的退伍伤残老兵。相比之下,现代同类型电影便很难给产生同样的感染力。因为它们通常是用电脑特效配合明星去制造类似的伤残效果。可问题是观众认识那位明星,知道他不可能真的失去了手或脚!

对于霍默扮演者的哈罗德·拉塞尔,奥斯卡评委本来认为他可能得不到奖,所以设立一个特别荣誉奖。但没想到最终拉塞尔成功问鼎最佳男配角。于是他也就成为了奥斯卡历史上唯一因一个角色而获得两个表演奖项的演员。

与极具特色的男主人公们相比,本片中的女性角色则略显单线条和类型化。费雷德妻子的市侩放荡,艾尔女儿佩吉的善良贤淑的性格反差过于鲜明,使得有情人没有经过什么严酷考验就终成了眷属。而令人惊奇的是佩吉竟然还不是影片中最完美的女性,那位矢志不渝追求双臂残疾的霍默的邻家女孩似乎更加伟大。不过,对于此类角色和故事(类似的还有朱诺的少女生子),即不必嗤之以鼻为纯盘煽情,更不必借题发挥针砭时弊。或许结合特定的故事背景(诸如美国健全的保障体系,以及当事人所在的中产阶级家庭)去解读才是一种正确的心态。

威廉惠勒与托兰德合作的影片总能提供深焦+场景调度的经典桥段。本片酒吧的一场戏,大景深的近景是霍默在兴冲冲地向叔叔和艾尔表演用刚刚学会的铁钩钢琴。而艾尔此时却被远景中电话间内的弗雷德所分心,而不时的转头张望。戏剧效果很好!不过一旦联系巴赞的理论去分析,却产生了困惑。因为如果深焦调度真的可以让观众从“一种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并且“自由选择他们自己对事物和事件的解释”。那么这场戏是否也可以改为将镜头放到电话间,以打电话的弗雷德作为前景钢琴旁的三个人作为远景去拍?因为所谓“自由选择”的前提似乎应该是不同景深所发生的事件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关注价值。但实际上却不可能如此。由于之前的情节中观众已经得知,弗雷德答应艾尔打电话给后者的女儿说自己不再和她交往,此时再以电话间作为前景肯定就是一种不必要的重复,犯了叙事的大忌。所以,霍默的钢琴表演必定成为前景的唯一选择。但是这样一来,所谓的观众自由选择也就不存在了。他们必须“被动”地接受导演的机位设置和场面调度。

另个例证是结尾处霍默的婚礼。画面右侧中景是神父正在为两位新人证婚。神父的征婚词显然是触动了前景中的伴郎费雷德的心绪。他转头向艾尔女儿方向望去,而远景中的对方此时也在深情回望……这场戏的问题是:由于霍默与邻家女友的宣誓带婚戒等事件已交代过了。观众的关注重点不再是新婚夫妇如何浓情蜜意,而转为另外两位昔日恋人是否能够重归于好。换句话说,观众此时并不想主动地“自由选择”镜头中不同景深的“事件和对事件进行解释”。而是导演在迫使他们“被动“地接受。何况,这场面也调度的并不令人满意:前景中的弗雷德转头后,实际上是把后脑勺留个了观众。他们无法像远景中的艾尔女儿那样看见费雷德的面部表情。而这与上个例子有本质差别。在酒吧那场戏中,至少前景的霍默和叔叔是侧对观众在弹琴,我们看的到他们的喜悦的表情。而中景中的艾尔也通过来回的转头传递了情绪的变化。因此是否可以斗胆妄言:导演其实是把一个本该由蒙太奇(两人的表情特写)+ 画外音(神父的征婚词)的去表现的段落,错误的运用了景深和场景调度呢?

BTW:为什么伟大的法国导演和理论家们的某些论述明明只适用于某种类型的电影,却经常被人拔高放大到了指导全局的高度?比如布列松的演员无意识表演理论,的确在他的《逃狱》《乡村牧师日记》《扒手》的得到了完美诠释。但当面对诸如《大路》中安东尼奎恩所扮演脾气暴躁的杂耍艺人,甚至他自己的《巴尔克扎尔的驴》中的狂喜豪醉的阿诺德时,它却明显力不从心。同样,如果巴赞主张的的深焦+场景调度是在揭示电影本质的话,那在他之前出现的的德国表现主义,之后的好莱坞警匪、黑帮等各种类型片难道都不算电影了吗?

6 ) 荣归故里以后……

四十年代的电影往往配有非常“恶俗”的海报,恨不得把所有的角色都装进去,一个又一个人头,一点艺术感也没有,顿时就没有胃口了,不像现如今的海报,逼格都很高,但看完电影常常会失望。四十年代的电影很多看完觉得意犹未尽,要感叹一声“居然这么好看“,电影不是随着年代的前进越来越好看的。

黄金时代讲述海陆空三个退伍兵荣归故里后的故事。

功勋卓著的空军上尉弗雷德战前是个做冰淇淋的蓝领小职员,退伍后他驾驶飞机扔炮弹的技能无处发挥,原来的职位又被人顶替了,一度非常失落,又招爱慕虚荣的妻子的嫌弃,弗雷德准备远行去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来到了飞机场,看到一架架退役的飞机即将被拆毁,他纵身一跃进入飞机内舱,坐到驾驶座,俯视前方,导演功力深厚,首先仰视的角度拍摄弗雷德进入飞机,然后是面部特写抓住了弗雷德内心的悲怆和痛苦,重新坐在飞机舱里,使他重拾自己的尊严,于是他决定留下来拆除这些战斗机。

战争中表现平平的陆军中士艾尔回到了自己的豪华公寓,原来他是一家银行的高级职员,又一个美丽贤惠的妻子和一双长大成人的儿女。虽然他战前的职位也被人顶替了,但他得到了收入和地位都更高的“风险贷款部门负责人“的职位。他的归来是妻子和儿女猝不及防的,一下子家人都有些不适应,对他来说,儿女们好像一夜间长大了,家里的事物是那么新鲜,他感受到这种隔阂,当晚就要求出去酒吧喝酒,被和平年代的夜风吹拂一下。结果他遇到了弗雷德和另一位海军士兵,他喝得烂醉而归。第二天早晨从梦中醒来,看到桌上自己当年的英俊又生气勃勃的照片,同时在镜子中看到自己当下憔悴的面容,内心无法不感叹年岁变迁,物是人非。他遇到退伍的军人来贷款,明知道是高风险很可能还不了的,他还是同意了,战争的那一段经历让他对军人这个职业有了认同感,而少了一分商人的理性。

也只有战争能将社会中的人重新洗牌,颠覆其原有的阶级。

片中第三位退伍士兵是海军舰艇上服役机械师霍默。他在一次敌方的空袭所导致的大火中失去双臂,而他本人从未参加过一场真正的战斗,这种略带黑色幽默式的人物背景设计非常高明地讽刺了战争的荒诞。霍默虽然失去了双臂,在陌生人面前他依然保持地非常自然,甚至可以用代替手的钩子写字、点烟、拿行李;然而,面对自己的亲人和爱人,他显得慌张、不自信、过度自尊,他害怕亲人的怜悯,也质疑自己今后生命的价值。最终他被挚爱的爱人感动,被她的爱唤醒,走进她爱的怀抱。扮演霍默的演员本人在二战中失去了双手,由他出演霍默,非常感人;现实中他也有一位接纳他无怨无悔,和他始终相亲相爱的妻子。

片中的女性角色戏份也不少,霍默的未婚妻、弗雷德贪慕虚荣的妻子前面已经提到,还有艾尔的妻子和女儿。艾尔的妻子虽年到中年依然美貌,眉宇之间自有成熟的智慧。女儿佩蒂爱上了弗雷德,艾尔坚决反对,而妻子表现冷静。当女儿指责父母彼此相爱无法理解她和弗雷德的爱,母亲亦用冷静的语言道出“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任何烦恼?(她望向丈夫)——多少次我告诉你我恨你,而且从心底里相信?多少次你说你对我感到厌倦,我们都感到筋疲力尽?多少次我们又重归于好?……“说着她走过去抱住女儿的头。这风雨历炼过的平和坚强之美,正是她触动我的地方。

影片几乎完美,如果有什么不尽如人意的,那就是最后弗雷德和佩蒂的甜蜜相拥,有点强按上去的感觉。符合美国主流审美。

7 ) 《黄金时代(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回到家乡(IMDB250 TOP 171)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54990064.html

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1946)

看完了《满洲候选人》后,只想大概浏览一下这部电影,可是我却被电影的开头深深的吸引住了。于是,一口气把这部172分钟,时长将近三个小时的电影看完了。

本片的情节很吸引人,主要讲述了老、中、青三个退伍军人回到家乡的故事。战争结束了,在飞机上偶遇的老、中、青三个退伍兵相识了。老、中、青三个人代表了男人三个不同阶段,老年人结婚二十年有两个孩子,中年人结婚后就奔赴了前线,青年人则是高中毕业之后就参军了且只有一个女朋友。老年人的回到家里受到热烈欢迎;中年人的回到家里却发现只有年迈的父母,妻子不见踪影;青年人则因为失去双手,回到家里并不开心,虽然女朋友并不介意。在回来的那天晚上,中年人偶遇老年人与他的妻子和女儿,大家很开心的在一起庆祝,高兴得两个男人都醉了。两个女人只好将醉鬼们送到自己家里睡觉。经过一夜之后,中年人与老年人的女儿互生爱慕,可惜中年人已经结婚,他们不能继续发展感情。中年人找到了自己的老婆,可是他的老婆爱慕虚荣很会花钱,中年人只好继续回到战前的工作地点做最普通的工作。与此同时,老年人回到战前的银行上班,青年人则继续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一天,老年人的女儿找到中年人,两个人表明了爱意。很犹豫的来年人的女儿,在一次聚会后发现中年人的婚姻并不幸福,坚定了与中年人交往的信念,并决定拆散他们,于是他们开始交往。但是老年人不同意,老年人与中年人交谈后,中年人与老年人的女儿分手了。虽然如此,分手后中年人还是与自己的老婆离婚了,此外还因为失去工作,要离开家乡。幸运的是,他在家乡的机场上找到了一份自己擅长的工作。青年人则在中年人的鼓励下,与自己的女朋友表白了心意,于是他们要结婚了。在青年人的婚礼上,三个老兵又相遇了,并且中年人与老年人的女儿旧情复燃,影片在他们的热吻中结束。

这部电影看点十足,矛盾冲突很强烈,非常吸引人。影片开始时,就可以通过三个人物不同的生活背景、人生际遇对他们的未来而感到担忧。老年人的家里状况会如何?中年人的婚姻是否幸福?年轻人的是否能继续同女朋友在一起?影片设置的这些悬念,紧紧的抓住了我的心,让我欲罢不能。随着情节的展开,观众们会继续关注着剧情,而且还有着新的看点展开:中年人与自己的老婆如何生活?他与老年人的女儿是否能够终成眷属?老年人一意孤行的工作方式,是否会得到老板的认同?年轻人的女朋友会不会因为年轻人的沉默而离开?这些看点每一个都深深的吸引着我,套用一句俗话,我与剧中人物是“同呼吸共命运”。作为一部上个四十年代的电影,可以将情节设置的如此真实生动、吸引人,实在难能可贵!

本片更难得的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电影。它不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盛行的黑色电影,也不是什么希区柯克式的悬念推理片,而是一部可以引起观众共鸣,让观众思考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在我看过不多的四十年代电影里,本片算是一个异类。电影反映了多个社会上的现实问题,比如战斗英雄并不会因为自己的特殊经历而受到优待,如果没有一技之长还只能做一些最底层的工作;为国家流血的战士们并不会因为他们对国家做出的贡献而得到怜悯,任何事情都要按照规矩办,比如贷款;退伍士兵的离异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情况,穿上制服的男人很拉风,脱下制服的男人很普通,爱慕虚荣的女人选择离开是必然的;那个因为战争失去双手的年轻人更可悲,人生才刚刚开始,没有双手会对他将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困难。总之,这部电影表现了美国二战之后,退伍士兵的真实生活,除了让我们一起为他们的遭遇而感到痛心之外,还让我们感受到真实社会的残酷。

当然,这是一部好莱坞电影,还是要给观众们希望,给电影前的人们塑造一个美国梦。所以,电影有着皆大欢喜且充满希望的结局:中年人在最落魄的时候幸运的在家乡找到了工作,还与爱慕虚荣的老婆离了婚,并且与老年人的女儿有情人终成眷属,青年人也与青梅竹马的邻居女朋友喜结连理,就连电影的名字也叫做“黄金时代”。多么阳光的结尾啊,多么美好的结局啊!可是看起来太假了,现实社会并没有那么美好,这只不过是人间的童话,好莱坞的一个梦。

除了现实的反映社会以及吸引人的情节之外,电影的风格也很清新。它通过轻松愉快的方式,将电影稍显沉重的情节讲述的有声有色。电影的前半部分有一些喜剧的成分,尤其是在老年人与中年人喝酒及回到家里睡觉的过程,实在搞笑,笑点不少,具体不多说了。从影片开始到他们几个人醒酒之后早上起来这段过程,电影足足用去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但就是因为编导采用了这种带有喜剧成分的表现方式,使得我在观看的过程中一点也没有感觉沉闷,60分钟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电影的后半部分虽然因为情节的关系,使得影片的基调有些沉重,但是它也没有使用非常黑暗的表现手法来推进剧情,还是带有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此外,电影的节奏很协调,没有特别拖沓的地方,这也是电影让我完全投入的原因之一。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William Wyler。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才发现他真的是一位伟大的导演。查过资料之后,发现我已经看过三部他的电影了,分别是《宾虚》、《罗马假日》及本片,以前都没有注意到。这三部电影风格都不一样,但每一部都有着它自己的特点,这是我最佩服William Wyler的地方。William Wyler拍摄的电影可以没有自己的风格,但是每一部他拍摄的电影都非常好看,无论是爱情片、史诗片,还是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看着他的作品列表,知道以后还会看到他的许多作品,相信他会继续给我带来新的感受。

本片的演员里,男演员没有什么看点,就不多说了。但本片是一部家庭为主的电影,女星有很多,所以这部电影又让我认识了很多美女。最漂亮的还是女主角扮演者Teresa Wright,长相很标致。其次是另一个女主角Cathy O'Donnell,她在刚刚看过的《宾虚》里出现过,那部电影里对她没什么印象,在本片里倒是很清纯,女人还是年轻的时候美丽。最后,母亲的扮演者Myrna Loy也是一个美女,网上看到她年轻时的照片,才发现那时候的她一点也不次于本片里的Teresa Wright。本片还有一份配角Virginia Mayo也很漂亮,只是她在本片的戏份太少,网上资料说她四十年代以后表现不俗,估计以后能有机会看到她在那个时候的表现吧。

总之,一部情节引人入胜,而且会让人思考的佳作,而且美女有很多,非常值得一看。

Teresa Wright

Teresa Wright

Cathy O'Donnell

Cathy O'Donnell

Myrna Loy

Myrna Loy

序列:0490

Top188.黄金时代.The.Best.Years.Of.Our.Lives.1946.D9.MiniSD-TLF

2011-08-08

短评

二战刚刚胜利,好莱坞式的表达,美国宣传部用3个小时,讲述了3个退伍军人的故事,歌颂了国家、社会、民众对英雄的包容。如今看来,又红又专啊!两个女主角都很漂亮,放到今天,也是超级美女。这个美,不是赤裸裸的美,而是有味道。脉脉含情,眼里有光。

8分钟前
  • Feilong
  • 力荐

中产阶级家庭情节剧拍到这种程度就算是登峰造极了。从电影看,战后回国的老兵对抢了他们工作的职业女性很厌恶,倒是在家政学习班里学习过的传统家庭妇女更容易获得中产阶级的认同。

13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上映距大战结束仅一年有余,威廉惠勒便敏锐地用三位战士回乡各自的遭遇从不同角度深刻地表现了战争对人从肢体到精神,对家庭从内到外的伤害,尤其是从战场归来的士兵们重新融入社会回归家庭的艰难,叙事流畅自然、感情细腻真挚,故事通俗易懂且富于批判性,接近3小时的片长却毫无沉闷拖沓之感,难得

16分钟前
  • 洛梦蝶
  • 推荐

批判现实,反映战后创伤,又带有励志情节。这很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它是一部让人有些难过又充满希望的影片,那是当时的观众所需要的,也是给予我们慰藉的~

20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力荐

威尔玛和佩吉都是好姑娘啊。现在这么情深意长,知书达理的姑娘可真不多见了。

22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三个军人的战后生活,奥斯卡最佳影片导演编剧男主男配,威廉惠勒掌控调度纯熟,故事自然行进,又将战后军人生活问题讲得深刻透彻,大师水准之作

23分钟前
  • Carl
  • 力荐

【B-】好一大锅心灵鸡汤,熬那么久,我味觉都要失灵了。

24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一部工整完美的影片。也许影片中洋溢的种种过于美好让你无法相信,但在1946年,人们刚刚从战争中走出,这样的美好不正是他们需要的吗?

27分钟前
  • 最爱百年孤独
  • 力荐

一语成谶,只是当年的主创万万不会想到,很多很多年后,Marie们的三观成了“主旋律”;“I think they ought to put you in mass production.”;特蕾莎·怀特说“我要拆散他们的婚姻”这句话的时候真的是大义凌然啊,跟美国队长似的

31分钟前
  • 发不沾霓
  • 力荐

在电影院里狂流眼泪,真没想到看这样的情节剧也能感动得浑身散架。三个退伍军人返乡后的不同遭遇,台词精妙,表演动人,三份戏组合恰到好处。其实能想到的这里都有:融入不回以前的生活,接受不了身体的残疾等等。但那是1946年啊,还有什么比一个“爱情和家能拯救支离破碎的人”的故事来得更及时呢?

33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战后人生;柔情似水。生活或许艰辛,人生依旧美好,苦尽甘来。理想化的一面人生。

3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A significant post-WWII paean that honestly and sensitively depicts with a satirical undertone the trauma and obstructions encountered by scarred veterans of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38分钟前
  • 马赛克
  • 力荐

真的是很有创意的一个拍摄角度 很少有拍退役军人的生活

40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推荐

叙述有耐心,细节好。但对战后返乡军人处境的描摹,太像小心翼翼、不敢戳破什么的童话,现实哪会有如此甘美、顺遂。唯一给军人制造痛苦的反面角色,竟是一个“不守妇道、欠缺淑德”的妻子形象。女性角色的设置不是意淫出来的王宝钏式的模范样本,就是社会的替罪羊。

45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并不惹人生厌的主旋律题材。感觉这里大部分角色对William Wyler的片子来讲都三观正直得过分呢= = 他还是拍阴暗复杂型人物效果更好。 话说这分明是部群戏嘛,March的戏份真算男主?Myrna的妻子形象太完美了,Homecoming那段真经典。

47分钟前
  • \t^h/
  • 还行

很新奇的一个角度的电影,讲的战后的生活,感觉还不错

48分钟前
  • 乔植
  • 推荐

好莱坞老电影靠谱得就像晒过太阳的老棉被。提威廉·惠乐只说《罗马假日》真是失敬。几乎每场戏我都在赞叹:怎么这么会拍?怎么拍得这么好?简直心目中完美的drama:三人初识Homer露出双钩铁手,Al回家进门时摆盘子的老婆问了两声是谁后停下,小酒馆Homer和Butch弹琴聊天自带bgm,女人对军人制服崇拜的目光惹来后方男人的妒忌,开放厨房边做饭边拉近距离,巧克力圣代做得眼馋,还看到一只和家里同款的咖啡壶,我从来不知道那玩意儿是怎么用

52分钟前
  • 山下猫
  • 力荐

影片把触角伸向大家视而不见的地方,从炮火散去后的平淡中挖掘出战争的创伤和永恒的亲情。

57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如今看起来,仿佛都是套路,每个故事的走向都能猜到,但它仍然是如此令人感动,数次落泪。作品中有太多动人细节。它可以与日本的《野良犬》《黑雨》《芋虫》比照着看,想起那位波斯民亚诗人的话:“愿上帝保佑追击者,也保佑被追击者”,愿上帝保佑被炸弹伤到的人,也保佑扔炸弹的人⋯⋯仅仅在战后一年,美国就有这样的作品问世,战争对生活对人心巨大的破坏,令人心酸。三个退伍老兵的故事交相推进,节奏合适。几位女性像天使像圣母,男人是摧毁者,女性是安慰与重建的力量。虽然有些理想化,但估计对彼时饱经创伤的人们来说,应该是极大的安慰吧。

59分钟前
  • 梅大姑
  • 力荐

首部夺得8项奥斯卡的影片。1.描写3名不同阶级境遇的退伍老兵回归家庭,适应社会的历程。2.Gregg Toland的深焦摄影不可不提(酒吧弹琴与结尾婚礼场景的纵深调度)。3.细节精致,表演出彩,饰演残疾军人的哈罗德·拉塞尔是唯一凭同一角色获得2座小金人的演员。4.化妆室2女对话的镜子长镜头很惊艳。(8.5/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