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关灯一刻,峰回路转
先看话剧再回来看电影难免是挑剔的,不公正的。但从电影本身,尤其借用一位豆友的短评“对于蝙蝠侠的管家阿福和超人在我没出生的时候就搅过基这件事很震惊!”。再加上从剧本情节考虑,可以不喜欢,但绝对是一部值得一看的故事。
场景:
墙上挂着各种各样的武器,枪、刀、狼牙棒、弓箭,还有铁链等。舞台上的布景和电影中的基本如出一辙,可见也是花了极大的心思。因为一切都发生在一个场景中,所以感觉更紧凑。而电影中一个动作往往被转移到不同场景,所以在震撼力上不免削弱不少。
西德尼:
迈克尔大叔年轻的时候也是帅哥一枚,穿上西服派头十足,对于演绎一个百老汇著名悬疑剧作家再适合不过。但看着他那张永远挂着笑容的脸,又是知道结局所以怎么看都是SO GAY。相反周野芒倒是一脸正气,有点傲气有点自负,处理一切都显得如此有条不紊,有一种笃定的气场。所以当他微笑着温柔用手指擦去克里弗德脸上的污垢时,台下都笑了。这个柜出得有那么点隐晦,又有那么点可爱。
克里弗德:
两任角色都需要一个漂亮的小伙子,克里斯托弗和贺坪都是看着让人喜欢的那种。克里弗德起死回生的那一幕,克里弗德脸上狰狞的表情真是非常到位,让大家都忘记了他曾经记忆中永远阳光般微笑的超人。贺坪胖了,不知道演完这100多场会不会瘦一点。跳上桌子的一幕,我一直不厚道的想要是他没成功怎么办,会不会摔个一字开。
妻子:
电影版中那个女人真是讨厌,看着就恨不得快点死去。有事没事就尖叫,整天神经兮兮,我是丈夫也愿意去搭一个有才华的男人。林奕作为导演是没的说,但作为演员还是欠缺了点,这个妻子虽没有讨厌极致,有些做作的痕迹,还是说这个角色本来就不讨好,谁演谁倒霉。
灵媒:
这个灵媒穿着都够奇怪,配上这一身份也是恰好。最喜欢舞台上她叫嚷着“痛苦”、“痛苦”的样子,台下的观众都笑了。话剧本来就是一种更为夸张的方式呈现,所以一点没觉得过。电影的结局是灵媒坐收渔人之利,成为了《死亡陷阱》的作者,成就了名利双收。而话剧版则是做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更耐人寻味。
律师:
这个角色最轻,几乎我都忘记了他们的脸,他们的出现就是为了帮克里弗德引西德尼上钩。话剧版中有意将他的角色和灵媒的个性二合为一。
灯光:
现场的震撼绝对是身临其境的,尤其台上还是温暖得能让人睡着的光线。上一个场景还是丈夫搂着惊魂未定的妻子柔声劝慰:听说谋杀能刺激性欲。下一刻雷声大作,忽明忽暗中窜出来的凶手。被惊吓的不止心脏不堪负担的妻子,更是在场的观众。捏人手臂的、尖叫的、双手捂耳的、中途离场不复返的。而电影只有忽闪的雷电,加上这一对夫妻从楼上走到楼上的拖延,恐怖效果难免减弱。
一部戏,两幕剧,五个人物,却如此巧妙地调节着气氛,让观众时而会心一笑,时而尖声尖叫,时而哄堂大笑,时而掌声如潮。
2 ) “故事”的秘密
粗看起来,西德尼•吕美特《死亡计中计》的结构完全是一场两幕话剧。从时间上看,影片被分为长度大致相等的两个段落(第一场约60分钟,第二场约50分钟),两场戏虽在事件因果上前后承接,但其实可看做两个独立故事,有着各自 “建置-对抗-结局”这一完整的故事发展过程。
故事
第一幕戏讲述剧作家西德尼江郎才尽,试图夺取自己学生克里福特的作品届而翻身。他挽回自己岌岌可危的职业声誉的手段看上去疯狂而下作,印象中本应温文尔雅的文化人眼露杀机,用铁链勒死学生,将其剧本据为己有。这个故事的惊悚之处在于剧作家的自毁,正如他的妻子所说:“就算你的计划成功了,可我们俩都知道剧本不是你写的,这又有什么用呢?”对一名剧作家来说,创作是其成其为所以之所在,他夺取别人的创作,杀掉的其实是他自己。在这种毁灭的氛围中,学生忽然复活,挥舞着复仇的棍棒破窗而入,从而吓死了剧作家的妻子。这时观众才忽然发现,原来之前的故事都是一对同性恋精心编排的戏剧,其目的正在于吓死妻子,夺取财产。
第二幕戏讲述学生成功心切,试图将他们的所作所为写成剧本,扬名立万。老师发现了他的企图,此时的剧作家已然将财富和名望(亦即成功)牢牢攥在手中,自然不能容忍别人拿自己的妥贴的后半生冒任何的风险。于是二人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冲突中二人双双身亡,而他们的故事却讽刺性地被一位灵媒据为己有,在百老汇名利双收。
之所以大费周章赘述情节,是想厘清本片在故事上的一些要素,由此便可以发现本片在讲故事上教科书般精巧的技巧。
要素
这部二段式的戏中戏影片,两个故事相互映照。
在第一幕中,我们看到的“事实”实际上是一次表演(这次表演有它特定的观众——妻子),编剧将表演伪装成“事实”;在第二幕中,我们看到的是一段“事实”,可最终却被原封不动地搬上了舞台,编剧将“事实”变成了表演。
在第一幕中,“剧本”先于表演,但是观众不可获知“剧本”的存在,因此不能察觉“剧本”的虚假性;在第二幕中,“剧本”和事实同时发生(结尾扭打时一个精彩的蒙太奇,同时宣告了“事实”和“剧本”的结局),因为剧本未完成,观众同样难以预测故事的结局。
在第一幕中,剧作家试图发表一个故事;在第二幕中,剧作家试图掩盖一个故事——有人试图掩盖必然意味着有人试图发表。
秘密
这样,我们便窥见了关于“故事”的秘密。
1、一个“故事”必然具有双重环节——“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就好比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只有行贿者没有受贿者的腐败模式,这个世界上也不存在只有“讲故事的人”而没有“听故事的人”的“故事”模式——如果有,这个故事便不是“故事”,而是事故。
2、“有了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故事”才成为一个完整的游戏,因此“故事”的属性,“故事”的规律由二人在角力中共同决定。
3、一个好的“故事”,特别是一个好的悬疑“故事”,应该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战胜“听故事的人”的“故事”。“讲故事的人”应该有此野心,这就是影片中发表一个“故事”的欲望。
4、“讲故事的人”的人获胜的方式,常常在于制造“剧本”并不存在这一假象。“听故事的人”忘记了“剧本”的存在,便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这时他们变得疑虑紧张,任人摆布,可这其实正是他们想要的。
5、对于有经验的观众,“剧本”存在这个事实不可否认,因此有经验的讲述着需要新的花招——他们往往在戏里演戏。这样,观众就热衷于去区分在“故事”中哪些是表演,哪些是“事实”,他们开始寻找剧本中的剧本,也就忘了所有的“故事”其实都是表演。
6、“故事”有自己的目的,也就有自己的规律;“故事”的目的不同于生活,因此“故事”的规律也不同于生活。剧作家不过想诱发妻子心脏病,方法有千万种(装鬼,激怒,下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而他偏偏选了极为精巧复杂的一种,这不是一种好的杀人方式,但这是一个好故事(好到让人误以为这是一种好的杀人方式)。
7、不要在故事中去寻找生活,也不要在生活中去寻找故事。不要做一个每次都会错意的观众,不要在《站台》中去寻找故事,也不要在看《白毛女》时杀掉黄世仁,作为一个合格的观众,我们应当由此觉悟。
3 ) 独幕剧
80年代初的电影现在看来都不太过时,带着早期希区柯克的印记
居然会出现同性KISS,居然还是俊朗非凡的超人先生牺牲演出,这部电影潮到超出我的想象。。
最后却是神婆老太太坐享其成,这个结局转得太生硬,不知算不算败笔。。。
三星半,前面连续两次逆转相当不错,但最后——荒原三女巫不应直接加入对垒麦克白的战阵。同类型不及10年前的Sleuth.
「两幕悬疑剧」之前篇类似于希区柯克的经典设定;后篇则更像某种编剧和观众的讨论——对于冲突递进、合理性研究与「反转」的庸俗化讽刺,当然电影版最后近乎喜剧的收场,以及用「通灵者」莫名其妙得介入来作为某种顺乎普通观众和评论「善恶有抱」的传统道德观,不知道是绵里藏针的讽刺还是无奈之举。
尖叫的女人太令人抓狂了。还行吧,凯恩魅力十足~
剧情巧妙,但是缺乏深度,余味不足。
遗憾的是,《电话谋杀案》《恶魔》《足迹》等珠玉在前,让本片的创意感大打折扣,显著的新元素“灵媒”还是最失败的一个,人物的多次反复让人审美疲劳没有悬念。不过,场面调度和演技值得惊叹
http://www.56.com/u45/v_NTE4NDY0NjY.html
前半段剧情类似克鲁佐的《恶魔》,直到迈克尔·凯恩和克里斯托弗·里夫惊世骇俗的那一吻开始,剧情就转入了好基友互斗心机的模式,结尾更是不断制造反转彰显讽刺效果。
超棒。紧张绷弦有如《夺魂索》,构思奇特有逆转。看那母畜每次鬼叫就想敲碎她脑壳,丑妇多作怪,估计作者也嫌她恶心安排死掉,天从人愿。从没见过装逼佬凯恩这么失态,还真卖力出演,朝情郎吼叫那幕倒真像个老兔子。小男伴心太野,居然想刀头舔血,宜其被做掉。这么好的片竟然籍籍无名,能抄到侥幸啊!
勉强及格。“你说什么叫成功?在监狱里被那些混蛋们群奸吗?”吕美特再涉职业生涯早期的舞台剧改编领域,电影形式也很舞台化,绝大部分戏码都发生在男主家里,但这个策划杀人的故事在几次翻转中足够有趣,角色作为惊悚舞台剧作家和黄雀在后的结局,在戏中戏的设定上有充足张力(但是灵媒不惧生死当面对质杀人作家,和她靠剧作家真实犯罪故事的剧本大卖而志满意得,这两者缺乏过渡,从角色性格到事实基础都无法捋顺下来)。屋里三个人的关系翻转很见演技,演戏来吓死心脏病老婆的设计在逻辑上也说得通,导演手法限于题材没有太多表现,多数是用电影技巧突出细节,比如镜头上移,拍凯恩与老婆面对里夫时鬼祟的背后小动作。后半段其实有点崩,里夫执意要把他们的犯罪经历写成剧本,他怎么可能不先防备凯恩一手?
史上最凶险的一对基友--凯恩叔俏皮耍狠,帅里弗腹黑骄傲。吕大师的黑色幽默经典之作,就是有点吓人~
里夫真是正直美丽又腹黑萌到发指。对于蝙蝠侠的管家阿福和超人在我没出生的时候就搅过基这件事很震惊!
记不住人名,观感打九折吧。/200223重看,发现有清晰印象的只是里夫把稿子藏起来那一点。可能第一次看时不太在状态,其实真没几个人名可记,但是当时那种有点恍惚的状态反而提升了观感,让我有点不明觉厉。情节很话剧,表演风格也话剧,然后发觉该导演评价高的电影大都有种话剧感,如十二怒汉、判我有罪。假如结尾的处理,能像《痛苦和荣耀》的戏中戏,是不是会更巧妙一点,当然难度很大,我也不知道具体怎么改。
3.5星,根据舞台剧改编而来,真是个相当有趣的剧本,令人浮想联翩,很喜欢这种黑色幽默的调子。但是拍成电影后就感觉太舞台剧化了,凯恩和里夫之间怎么也感觉不到化学作用,演起同志戏来很勉强的感觉。PS剧作家的老婆有事没事就尖声乱叫,实在有点白痴。。。
西德尼·吕梅的片子还是不错的,不过有点儿长,没太提起兴趣……
戏中戏,案中案,不亚于《足迹》,艾拉.拉文的小说+简.派森.艾伦的剧本果然是强悍!
女主角太糟糕了!动不动就咆哮,好在演到一半导演编剧也受不了让她死掉了。第一段剧情转折的时候被吓到了,超人和蝙蝠侠的管家还来了段忘年基情。。。4个人在一个场景里飚戏让人想到《足迹》,带点黑色幽默的结局很赞。
真是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呀!登场人物不多,但每个人都对剧情发展起了推进作用。剧作家和其学生相互算计,圈套环环相扣,都以为自己智高一筹。谁料他们也是别人故事中的一角,为别人”演“了一出好戏,成功当然不会是他们的了。PS:暗示很可怕,即使嘴上说不信,心理其实已经默认别人灌输给你的想法了
果然是舞台剧搬演,西德尼·吕美特擅长的室内戏。戏中戏的套层,讨论的剧本与实际上演的故事都是双幕剧。这其中还有很明显的反转与讽刺,带着一种恶趣味和奇怪的笑点,要反转就有反转,要高潮就来高潮。迈克尔·凯恩有几处表演太精彩了,恰到好处又趣味十足。黛恩·坎农的惊声尖叫配得上一个金酸梅
竟然漏标了这一部。剧本至上的电影,重重戏剧冲突与逆转,充满了戏剧张力。不得不让人想到sleuth
2010.12.26 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