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家人是最温暖的港湾
九岁男孩奥斯卡的父亲在911事故中丧生,在他幼小的内心中留下了阴影。无意间奥斯卡发现了一封写着“布莱克”的信封和一把钥匙。奥斯卡认为这是父亲给他留下的寻找线索,钥匙背后一定隐藏着什么秘密。
太感动了,家人是最温暖的港湾,片尾妈妈为儿子做的事情太让人感动了。奥斯卡在911失去爸爸后终于找回了自己,虽然钥匙是别人的,但却打开了自己的心。真的好感动
如果太阳爆炸,我们要八分钟后才知道,因为光传播到地球的时间就是这么长。一个人从出现到离开,也是缓缓的才最终消失不见,直到彼此相互成长强大。不停止寻找,或许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只需记住那些温暖,黑暗的,自有光来照亮。
2 ) 廉价的泪点 咄咄逼人的男孩
但凡触人痛处的题材,成败与否全在于叙事手法,无论二战的屠杀、唐山的地震或是911的阴霾,放之四海而皆准。当一个民族的伤疤被再次揭开,人们总是抗拒多过接受。若导演没有十足的把握讲一个好故事,那电影的意义便沦为旧创未愈、再添新伤般的精神屠戮。
于是当911题材都被媒体、纪录片以及电影扒得体无完肤之后,时隔十年,这样一部《特响巨近》将我们再次带到了灾难现场,目的有些匪夷所思:将观众聚来哀悼恸哭么?
能让人哭的电影不乏佳作:善良的忠犬八公,伟大的辛德勒,还有泰坦尼克号上的提琴手,不胜枚举。动人心弦的最重要一点是价值认同。《特响》无疑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局:用男孩的成长来让观众产生代入感是好的,可是廉价的煽情手法却给人一种严重的违和感,无怪乎不少人哭完之后大呼上当,算计到家的台词和剧情,工于心计的人设的配乐,不都是冲着观众的泪腺而去的么?
以哭了没哭来论优劣,着实可笑,哭了就是好电影么?且不说让人哭就是佳作这种论调是否合理,电影的哭点也不是所有人都买账。故事说好听点是一个男孩丧父后的成长蜕变,说通俗一点,却是这样:神经质男孩折腾自己和周围所有人,包括一个不能说话的老爷爷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可信度基本为负,就像是一篇关于911的高考命题作文,不幸地被诠释成了记叙文,言辞切切频击泪点,只不过通篇都是捏造的。这样的作品捧在手中,夸也不是,骂也不是,只好痛定思痛下手三星。
其实电影的最大问题不在于导演的功力,戴德利无疑是一位好导演,他不用这部电影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从《跳出我天地》到《时时刻刻》,再到后来的《朗读者》,他的作品总是蕴含深情,将平凡却深刻的故事讲得满满当当,感人肺腑。这次的问题在于剧本本身,剧本就像一条洒好的面包屑,东一点西一点的小线索,小甜头,领着观众走向痛哭的深渊。虚有其形,内里则是一味的胡乱堆砌。一个灵感架起的空中楼阁,缺少的是实质性的动人细节和真实可信的体验。一味的煽情,手段就有点下作了。无关乎不少专业影评人士也这样认为:This is a movie which you want to punch on the face of. 这是一部让人看完胸闷得想挥拳相向的电影。
布洛克和戴维斯两位女演员的演技基本无可挑剔,其他演员的演技倒也相对无懈可击,可惜的是用错了地方。汉克斯从头到尾就没什么存在感,马克斯·冯·西多这样骨灰级的演技派,只能演一个不能说话的老爷爷,却让新生代的男孩叽里呱啦说个不停,真是颇为遗憾。虽然男孩的表演不俗,可故事里他的性格还真是不讨喜啊。没有礼貌到处嘶吼,就算是患有阿斯伯格症,就算你只有九岁,也不该成为随意伤害亲人的理由,以至于他对妈妈说"I wish you were there" 的时候,我一边抹泪一边怨念:你在那里才对!而后来这孩子折磨老爷爷听完电话留言的那段我都要坐不住了,手法实在太用力过猛:男孩啊,求你放过老爷爷吧!别再折磨他啦!过分刻意露骨的煽情,真是看得让人如鲠在喉,心中戚戚然。
《特响》在奥斯卡的逆袭,无疑说明电影还是有一定的制作水准。的确,从摄影、剪辑、配乐乃至表演来说,电影都在技术层级上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可是这不过是史蒂芬·戴德利的常规水平,抛开技术看电影的核心竟是空洞无物。许是期待太高吧,《特响》在心头竟然没有轰出弹坑,最后不过放出哑炮,成为豆友们戏称的“屁”-----特响超近,说的不就是它么?这就像是一件毫无适处的纪念品,华丽却毫无意义。
911的阴霾慢慢散开,时隔十年,有的人走了出来,有的人伤仍带血,有的人和911或纽约八竿子也打不上,但当人们因为这样一部架空的电影交口相问:“今天你哭了没有?”的时候,不免还是觉得有点可笑,人们到底爱上的是电影本身,还是爱上了哭泣的感觉?这场精打细算的flash back,不过是虚华的空壳,哭完之后,又有多少人能思考些什么?
廉价的泪点,不要也罢。
就算你只有9岁,你也不该对着妈妈喊“我希望你死”,因为妈妈比你更痛苦。就算你有精神病,你也不该摆出一副“受害者”的姿态反而欺凌老爷爷,一遍又一遍地揭人伤痛。就算你还只是个孩子,你也不该自以为是地利用别人对你的信任和感情。
PS:最后给了三星,不是哗众取宠另辟蹊径,只是觉得期待太高落差太大,页面上也一水的五星,来个三星泼点凉水,要踩的请小心轻放,谢谢。
3 ) 看到外国教育
一个不敢坐秋千的9岁男孩有一个很优秀的父亲 一直鼓励他不要停止寻找 但是爸爸在911中去世 给他留下阴影 当他发现父亲蓝色花瓶里的钥匙和纸袋上写着black这个名字 于是他开始在五个区寻找472个叫black的人 不会说话的爷爷陪着他 结果钥匙并不是爸爸留给他的 却打开另一对父亲与儿子的故事 解开black的心结 也挽回他和阿比。布莱克的婚姻 意外的是妈妈 原来妈妈并不是无助的让儿子沉浸在痛苦中 看到妈妈一家一家的去说明来意 让他们接受儿子的寻找 接受一个孩子思念父亲的情绪 不要伤害他的儿子 默默的等待他儿子平安回家 最后儿子理解了妈妈
爸爸:汤姆汉克斯总是饰演 很智慧的角色 这部电影里又是一个伟大英明的父亲 他总是去引导史奈尔 不要停止搜寻 而不是让他去干吗 能做不能做 这和中国的大部分爸爸妈妈不一样 最近在看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对孩子 要让他们发泄出自己的情绪 接受他们的情绪 这和电影里 顺从自己的想法去做 大胆去做去创造 相通
儿子:一个勇敢聪明的男孩 1.其实他的勇敢给我提了醒 我缺少说走就走的决心和勇气 2.再让我触动的就是那一本册子 里面有立体的大桥、拉动绳子的动画 记得小时候做过一个类似小电影的手工 很简单 但是挺有意思的 多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和想象力很重要 3.就是他的毅力 他的坚持 他很有计划有策划 这也是优秀父亲肥良好教育。总之 是个特别好的孩子
妈妈:妈妈让我惊讶 最后是个升华 一直觉得妈妈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 无暇顾及自己儿子的异样 为她感到悲哀 怜悯 原来她真的了解自己的儿子 而且不会去干涉孩子的想法 用自己的爱给儿子支持 煎熬着自己 对于她自己也是个勇敢的妈妈 她勇敢地放手让儿子独立 寻找
爷爷和奶奶:爷爷虽然不会说话 但是 他用行动表达自己对孙子的爱 坚持做地铁、走木桥来让小史奈尔克服恐惧 和他做对此游戏让他放下恐惧 面对小孙子偏激敏感的行为 他去包容接受教导 而不是直面的告诉他怎样做 他特别懂得点到为止 因此他离开了 也没有透露自己的身份 相信他会是个好父亲;;;漂亮的奶奶 宽容的奶奶 喜欢孙子和奶奶用对讲机说完话的“over”更喜欢最后爷爷回来了 奶奶不理他 却把菜放到过道 自己走向房门去开门 爷爷俏皮高兴地抓起箱子去抢那兜菜 好像捡到宝贝 确实 他捡到了奶奶这块宝
理解 支持 包容 所有人都在诉说这个主题 还有就是勇敢 冒险
爸爸妈妈爷爷都没有去阻止小史奈尔的所有想法和行动 不会告诉他什么应该做它对 什么不该做它错 而是让他自己去发现 并鼓励他不要停止寻找 如果你有建议给某人 语言是最没有说服力的 要做出来 行动 也就是哲学中说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 ) 《特别响,非常近》:嘶吼与默然
(芷宁写于2012年2月17日)
“更多的人活于现世,然后在整个的人类历史中死去。”(片首独白)
无论不幸降临在谁头上,那都将是一场个人的全身心浩劫。同时,人们对待灾难的应对方式和走出阴霾的历程,也体现着每个人各自的阅历和性格,影片《特别响,非常近(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中丧父的男孩奥斯卡释放痛苦的方式之一是嘶吼,而经历过二战又在“911”中丧子的老人家则以沉默和出走度过了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老人左手纹着YES,右手纹着NO,偶尔写下只言片语作为必要的回答,仿佛遁匿在一个遥远的精神国度里。
似乎片中的小奥斯卡是个不太讨人喜欢的角色,突发的不幸让他张皇失措乖张出格,令原本缺乏勇气的他因气恼自己而变得暴躁易怒神经质且时常嘶吼,他对最亲近的人抱有莫大的敌意,将自己的痛苦加诸他人,又常常表现得很聒噪,仿佛他一个人把全家人所有的话都给说尽了。达内兄弟的影片《单车男孩》中被亲爹遗弃的西里尔也愤怒暴戾,怀有敌意,甚至对监护人动过手,但西里尔的痛苦纠结虽有外在表现,也声嘶力竭过,但他有戏走心的能力,让一种悲悯哀伤油然而生自然萦绕,而这部片中悲催的奥斯卡的声嘶力竭却只给人在用劲演戏的感觉,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该片自公映以来,招致了很多负评,如果它出自一个普通导演之手,或许尚不至此,但它偏偏由才华卓越的史蒂芬·戴德利执导筒,他的舞台功底,他的过往作品《时时刻刻》、《舞动人生》、《朗读者》,都令观众折服,于是观影期待值被拔高了,可此次的最终成色只能算过得去,难怪招致恶评。何况英国人接拍911创伤题材的影片,本身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很多人认为,倘若由亲历者执导可能会hold不住,没料到非亲历者也没hold住,小主演更没hold住,编剧埃里克·罗斯这次也失了法,而全片最hold住的,恰恰那个不说话的老爷爷和有点个性的奶奶。
影片前半部分似乎想要表达在父亲离世后,一个男孩的苦苦追寻,后部分着力涉及到疗伤和成长,触点则有点多,有男孩和老人之间的互动(这部分戏会让观众想起很多类似的影片,如《亚特南蒂斯之心》、《有人在吗》),有男孩与陌生人之间因为机缘巧合的戚戚共鸣,还有母子间的情感对手戏。似乎触点多了反而令剧情略显凌乱,而很多地方又有煽情之嫌,这也是它被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片中最耐人寻味的表演出现主要配角身上,马克斯·冯·西多的沉默老爷爷表演得十分传神,淡定而细腻,堪称举重若轻,虽不能言说,可眼神里充满了潜台词,当男孩逼迫他听托马斯最后的电话录音时,老人的面部神情因留言时间和内容语气的改变而默默地递进着,给予了一种情绪上的紧绷感和灼痛感。佐伊·寇德威尔的奶奶自然而真实,其中一场趴在地上,和躲在床下的孙子交流的戏份很动人。《帮助》里的维奥拉·戴维斯在片中依旧有戏,当小奥斯卡喋喋不休时,她那因陷入自身境地而滑落面颊的泪水说明了她和她的家庭正在经历的变化和煎熬。
据说乔纳森·萨佛兰·福尔的同名原著写得颇为文艺,属于不好改编的类型,且书的侧重点在于表述祖孙三代在各种人祸中的经历和感悟,其中各类型的情感交流很细腻很动人,而影片只着力打造911这段,似乎想以此慰藉美国人受伤的心,如今看来,这个意图从开始就是自寻烦恼的。
当然该片也并非缺乏亮点,除却老戏骨的精彩表演,镜头画面充满了或丰沛或迷离或辽远或压抑的美感,剪辑水准也不俗,回忆和现实的衔接转化颇为流畅,配乐也悦耳而入情,而且,桑德拉·布鲁克奉献了她表演生涯中为数不多的心理戏,值得肯定一下。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2883166_d.html
5 ) 我可以记住忧伤的回忆,却依然快乐的活着
伤痕题材的片子我轻易是不会碰的,金陵十三钗,南京南京,甚至是享誉盛名的辛德勒的名单。这部不在考虑范围内的片子由于IPAD发布会的介绍,引起了我的好奇。看电影嘛,不就是看个新奇。
打着911旗号的片子,刺痛泪腺,想着赚取眼泪,这样做未免太刻意,毕竟过去了10年,连奥斯卡都let it go 了,你还想翻炒冷饭,的确有点过分。因此自从上映之日起,片子就引发了口诛笔伐。可是,片子真的不错,只是输在在10周年的时候想要刻意讨巧,反而引发了逆反情绪。
很多人不喜欢奥斯卡,说他太偏执,且不说他到底有没有AS病,仅仅是一9岁小孩,世界上最亲近的父亲去世了,你能指望他多正常?这所有的不正常都恰恰是正常反应。尤其是他多背负的不仅仅是父亲惨死,还是那临终前的最后一个电话,他在,却couldn’t move,couldn’t get it 那是终身的悔恨、内疚与自责,一个不能说的秘密。就像是他去寻找Black一样,一个只能对不说话的爷爷说的秘密。每次他那歇斯底里的长篇大论都是他忍在心中很久的呼喊,没有其他人交流,自己一遍一遍的对自己的重复才会变成那个样子。每次看这种美国电影,总是会对片中小孩那种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片段给整晕,他们到底是真懂还是电影里的美化呢?在国内,一个9岁小孩,成天还是老实上学,做点小恶作剧的年纪,他却一个人踏上的找寻Black的道路,472个人啊,在有多么的坚强的内心才能坚强勇敢的走下去啊。
同时,在说说他妈,那个只有几个镜头的配角似的人物,尤其是儿子说的那么拙劣的谎言,她都相信,这个家长在有多不着调不负责任呀。不由得感慨中美文化差异的巨大,毕竟在中国这个孩子心肝宝贝的国度里,怎么放心他自己在外面乱跑,拐走了咋整!当然看到最后,发现那无声息的母爱一直都在,全世界的母爱都是一样的。对孩子最大的支持就是站在背后装作一切都不知道,默默的打探道路,扫清障碍。她不能说,不能有任何举动,不论她做什么,结果都是逆反,她只能呆在屋里,等奥斯卡回来,装作什么都不知道。这才会在最后表现母爱的时候出现强烈的反差,使奥斯卡知道,原来他一直错怪母亲了,她一直都懂,一直都在。
有人说故事结尾是个骗局,钥匙不是父亲留给奥斯卡的。可是,这才是本片最精彩的地方,如果故事的结尾是找到了父亲的宝藏,无论找到什么都会略显不足,都无法比拟那之前要进行3年的找寻。那么,把这把钥匙给了真正需要的人,成全了另一个遗憾不是更好?当奥斯卡说不一起去打开保险箱的时候,我真的为他鼓掌了。做的对!虽然内心在大声呼喊着去看看吧,看看到底是什么,可是与奥斯卡有什么关系呢?通过这个镜头,展现了他的成熟通透,真正的let it go了。
最后的最后,所有的团圆,所有的美好有点好莱坞,可是却是我们内心真实的渴望。应该也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最终一切都会美好,而那没有美好了的,只是因为没有到达最后。创伤一直都在,无论怎么延长,8分钟还是会过去,那么只有学着接受,学着live with it。也许这才是本片的意义所在,记住悲伤的过往,感恩现在的拥有,努力生活,拥抱明天。给像我一样悲观的人一线希望。
6 ) 总得有人要来讲这个故事,而你们又在害怕什么
自从特别响出来之后,美国影评界无论是职业联盟还是业余联盟都在对这片子进行惨无人道的口诛笔伐。IMDB 6.4,烂番茄45,Metascore 4.6……几乎被整个评论界完全否定了。而他们的论点也几乎相当一致:Daldry不过是个外人,不过是拿9•11的伤痛来骗钱骗奖骗名声骗眼泪,而且技术还无比拙劣,根本就没触及到9•11精神的核心。
9•11过去已十余年,一向金钱嗅觉敏锐的好莱坞在这上面却鲜有建树。不然就是华氏911这样嘲讽性的反战题材,不然就是板着脸严肃地给你放纪录片。我觉得这种现象跟美国人在这个问题上深沉的伤痛是分不开的。没有人有这个自信能够把这个题材拍好,或者更准确的说,没人能有这个自信把这个题材拍到完美。平常意义上来说,很多好导演能把这个题材拍到好,但是倘若留下了哪怕一点点把柄,就恐怕一定会触到某些“深受创伤”的美国人,而他们一定会跳起来用最激烈的话打击你,而他们因为他们的身份也会得到最强烈的同情和支持。于是刹那间你就变成了赚美国人民苦难钱的混蛋,变成全国上下人人得而诛之的对象。
这便是特别响目前困境的实质。说实话这种潮流的结果就是没有任何人能够拍这部片子:没经历过9•11的人自然没资格,因为你们无法理解我们的伤痛;经历过9•11的人,要不就还在伤痛里无法工作,而挺过来了的人,也没有资格拍,因为这么快就挺过来了说明你们根本就没体会到最深刻的伤痛。
特别响绝对是部好片子。Daldry的摄影和叙事手法都细腻流畅,诸位演员都诚意十足地做到了最好,连我一向不太待见的Hanks在他不多的戏份里也真正让我见识到了影帝的风采。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好故事,它深沉它柔和,它散发着和九月那天的漫天尘土不同的明亮色彩。原著是亲历9•11的孩子来旁白故事,Daldry就小心翼翼地把整个片子几乎都用孩子的视角来表现,而且做的真实且滴水不漏。倘若不是因为这个敏感的题材,没有人会说它是感情诈骗谄媚学院,但既然触了雷区,影评人什么表现手法都不管你了,大把的烂番茄就往你脸上扔。
确实,9•11对于美国来说,是一场千年都不会被忘记的历史。对于千千万万个家庭来说,9•11是一场永远都无法愈合的伤痛,它痛得那么深那么真,痛到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都无法理解的程度,就像Oskar在片中不停地强调的那样:You wouldn’t understand. 可能对于这些人来说,特别响的确是一个可耻的令人愤怒的作秀,它的确打出一张令人最不齿的牌。但是另外一个事实是,这样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少数。
我不管9•11到底给美国人带来了多大的挫败感和耻辱感,我也不想假惺惺地去说什么我理解你的痛苦之类的屁话,因为我不理解,我也永远不可能理解。而和我一样的,世界上还有几十亿号人,都是这场悲剧的旁观者。的确我们都看到了双塔倒塌的那一瞬,的确我们都看到了在灰尘和血污中挣扎着哭喊着的纽约人,的确在那一刻我们的心都揪紧了——但这些都仅限于“那一刻”。可能我的立场很明确——这是恐怖主义的暴行,纽约人是值得敬佩的,也需要我们最大的支持——而不像我们这几十亿号人里还有在散布阴谋论的那些一样,但我无法虚伪地说什么我能苦人所苦,我会将这份灾难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上。我可能在没人提到的时候根本想不到9•11这码事,我继续过着我庸常平淡的生活,充满欢乐,没有创伤。
而特别响的意义,在于给这个健忘的我,这个无法去感同身受那些废墟和尸体的我,一个更亲切的方式来领会这场灾难。那些真实的记录,的确给我造成了震惊;那些对当事人的真实的采访,也深深地动摇了我的心灵。但我还是需要一个故事,一个完整的故事,从头到尾地,能让我带入角色地,牵着我的手从十一年前的九月十一号开始,走过“他”也是“我”的几天,几周,几个月乃至几年,无论他痊愈与否。这可能不是9•11里最凄惨的故事,而我确信我不需要也无法接受那种猛药,因为我无法在我平庸的生命中找到任何相似的能够让我产生投射的东西。
相比那些刻骨铭心的悲剧,特别响的一点一滴,都更能让大部分人产生共鸣。可能在生命中失去了一些重要的人,也为之奋斗过想要记住,也最终接受了——孩子高于常人的痊愈力其实把9•11的苦难中和到了一个常人能够接受的程度,能够让我们泛着泪花地看下去,能够产生共鸣并记住这种共鸣,这就够了。
而我无法理解的是影评人的愤怒。真正还在伤痛里的人,是没有力气站出来用最大的音量,且换着花样,炫耀着词汇,堆砌着修辞,编织着句法骂人的。而偏偏是这些影评人挟9•11受害者自重,以为受害者发出良心的声音自居,拒绝去看相关题材电影里任何值得肯定的部分,一味闭着眼睛疯狂地摇着头说“我不看我不看我不看!”可是那个九岁的孩子Oskar Schell已经走出来了,也有千万个9•11受害者已经走出来了,可能也会有些受害者在看了特别响恸哭一场后走出来了,将来时间也会抚平治愈它能做到的一切——而你们这些影评人,明明也走出来了,却在高贵冷艳个什么劲呢。
处处闪现小幽默和大催泪弹。散场后有位老太太抹着眼泪离开,这比满场痛哭流涕要更感人。
他疯狂、恶毒、刻薄,抱着最大的敌意,不停用自己的痛苦伤害和折磨着周遭每一个人,不过是为内心的恐惧和内疚感在寻求着代偿,希望别人来为他的痛苦买单。这小孩是个天生的作才,看到他吼自己妈妈“为什么死的不是你”时我彻底震惊了。片子拍得太扯,先有立意,后虚织素材,看哭的那些你们都肿么了?
痛经的时候看的这部电影,我真想把这个神神叨叨不停blablabla而且还他妈走哪都带着个叮叮哐哐的破手铃的2B孩子从屏幕里拽出来掐死!!
真哭不出来。线这么多,导演是要织毛衣么。
【3.5】导演试图交待的线索太多从而显得混乱冗杂 让后半部的抒情像是无病呻吟 可是看到最后还是结结实实感动了一把【小男孩的性格有够惹人厌 冲着母亲发火“为什么死的不是你” 和 对着陪自己一起搜寻的租客满怀敌意又恶语相加时 真是发自内心地对这个小家伙感到恶心
911带来的创伤,在寻找答案的路上重新用爱来温暖内心。值得关注的主题,但这部电影把这一切都压在小男孩身上来表现,太单一…没有带入情绪的感动。特别特别讨厌这个小男孩,以为全世界只有自己受伤了一样,于是就在不停地伤害真正关心他的人。
以一个不讨喜的主人公作为愈合伤口的切入点实在难度太大,感人的片段一个接一个,可如此迫切而华丽地被过于完美地组合一体却适得其反。影片败在基调:面对大悲欠缺朴实。
该用多长的日子才能走出那片悲痛的阴霾、才能走出困住自己心灵的那座牢?一辈子亦或只是明天?结束时非常压抑,或许有的人永远也走不出这一场心病。
泪点笑点都很多,只是到了最后也没哭出来。也许是看了预告片对电影期待太高,看完之后就没觉得有想象中【那么】好。就那样吧,说不出。小男孩和爷爷的表演无懈可击。
全片充满了想念,那种超越一切的对挚爱亲人的爱与想念注满了Oskar的血液。我喜欢Oskar,喜欢他的倔强,喜欢他的固执,喜欢他的敏感与脆弱,记住,他只有九岁。另:Max von Sydow再次奉献了伟大的表演,甚至无需开口说话。
完全Get不到泪点,小孩是演得很用力,但是怎么都是一种演的的感觉。
肯定会成为今年奥斯卡的大热门...感动得稀里哗啦的...同样是对一段伤痛记忆的刻画和反思,金陵十三钗比较起来怎么就显得那么肤浅呢??中国电影什么时候能达到这种高度和深度呢?悲哀呀...
我无比讨厌这任性做作的疯孩子,强忍着观影下来两星还多亏我今晚心情好。
从半程开始就哭得跟个傻子一样,全是泪点。每个人物都很可爱。其实也是有些叛逆的小男孩,带着观众一步步揭开谜团,第六通留言,到底是什么?钥匙,到底是谁的?父亲留下的地图,到底藏着什么宝贝?很多爱,说出来或者不说出来,它都非常近,非常温暖。观众席中阵阵抽泣,我们都如此深爱纽约。
逛完街看一部电影才是周末该干的事,不过没想到是这部电影这么的amazing,六 颗 星!没有很压抑会时不时搔搔你的泪腺,但穿插着fun parts。清楚的细节交代,不普通的结尾震撼观众。主角们个个表演地到位到极致,小男孩肯定是未来的影帝。this movie is just incredible like its name.
这片子被低估了。美国主旋律,911疗伤电影,确实煽情。但是,这个剧本绝对是顶级的,故事起承转合,无一处是闲笔,多数两个人两个人的戏,几翻转折,所有的包袱、伏笔都有下文。主流电影需要学习这种故事。
不幸被击中泪点。借助创伤的动机引发大面积治愈,这样的题材绝对值得影像化。虽然原著的贡献很大,但这不能忽视包括小男孩在内的一众演员的高水准发挥。戴德利回归到最初的男孩成长题材,自然让其保持一贯的细腻和动人。
就算你只有9岁,你也不该对着妈妈喊“我希望你死”,因为妈妈比你更痛苦。就算你有精神病,你也不该摆出一副“受害者”的姿态反而欺凌老爷爷,一遍又一遍地揭人伤痛。就算你还只是个孩子,你也不该自以为是地利用别人对你的信任和感情。
开始还有些触动,以寻求真相周转于纽约城,最终达到自我治愈。不过越看越混乱,变成了各种情绪和碎片堆积。不喜欢小孩的性格设定,非常惹人厌。
"Too emotionally bullying"——用一种廉价的方式来表达(伪装的)痛苦和获取同情,很难被真正痛苦和受难的人接受。Daldry的催泪在别的题材上都游刃有余,然而直面一个民族的痛苦和生命之重,太多的技巧反而显得作品苍白、虚假及无力。哭过之后会觉得自己被骗了。赞剪辑,摄影,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