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巴顿将军

战争片美国1970

主演:乔治·C·斯科特卡尔·莫尔登斯蒂芬·杨迈克尔·斯特朗凯里·洛夫廷

导演:富兰克林·沙夫纳

播放地址

剧照

巴顿将军 剧照 NO.1 巴顿将军 剧照 NO.2 巴顿将军 剧照 NO.3 巴顿将军 剧照 NO.4 巴顿将军 剧照 NO.5 巴顿将军 剧照 NO.6 巴顿将军 剧照 NO.13 巴顿将军 剧照 NO.14 巴顿将军 剧照 NO.15 巴顿将军 剧照 NO.16 巴顿将军 剧照 NO.17 巴顿将军 剧照 NO.18 巴顿将军 剧照 NO.19 巴顿将军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4 20:04

详细剧情

  1943年3月,巴顿(乔治·C·斯科特 George C. Scott 饰)率美军在法属摩洛哥登陆后临危受命,担任美军在北非的第二军团长,性格强势、钟情古典文化又熟稔战史相信灵魂转世的巴顿很快用铁血律令扭转了北非部队的散漫风格,连番激战后与蒙哥马利统率的英军合力将“沙漠之狐”隆美尔赶出了北非。随后升任第7集团军司令的巴顿筹划占领西西里,战斗中巴顿抢在蒙哥马利之前连下军事重镇,立下赫赫战功的同时饱受非议,部下指责他用士兵的生命换取荣耀,在成功占领西西里后,巴顿因严厉训斥一位士兵遭到媒体的谴责,铁血将军只得公开道歉……然而长于战争的巴顿又迎来了新的重任……

长篇影评

1 ) 鹰般奋战,星般陨落

史诗本就是属于英雄人物或重大事件的荣耀桂冠,若在光影中提到它,唯有真实的战争与虚幻的神话能摘取其冠上明珠。多变的地理位置时刻提醒着观众世界的广袤无垠、出场人物的繁多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缠绕紧锁、大背景下人物命运的身不由己更是荡人心弦惊心动魄,历史以一名悲壮战士的身姿用残破却飞扬的斗篷护住幸存的生命,在上帝视角下唯有硝烟与鲜血不可辜负。

历史由冰冷的数字和无情的残垣组成,灰色是它不变的主旋律,大地之母用泥巴变幻着它的外形、风雨雷神用咆哮张扬彼此的问候,但唯有人可以给予历史色彩:在黄色的土地上撒谎偷盗、为了赤色的恋情而大动干戈、与冰蓝的怒涛英勇抗争、种植绿色的蔬果果腹饱餐。人赋予历史血肉的同时不忘疼痛的触觉,过往的人们仅仅存在于文字之中便倍感振聋发聩,一旦活跃于荧幕之上,每每都会惊的人起鸡皮疙瘩,不仅是那些后知后觉的恶、也包括至真至纯的善,而更多的,是对信念的坚守。每一分坚守,都必须以十倍辛酸偿还,这是人欠下历史的债。

一部好的史诗片应该既能展现宏观格局又能尽显人物个性,既有普罗大众的偷生智慧又有枭雄将领的一语成谶。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是史诗片的主旋律,或慷慨激昂或骄傲顽强,因为不同的人,所以不同的史诗片才有了自己特有的韵味。《桂河大桥》里死板却认真的英国军官用原则刷新了战争的正邪论、《辛德勒的名单》中从发战争财转变到救异族命的伟大商人用善良偿还着德军的罪恶、《阿拉伯的劳伦斯》以一己之力梦想让阿拉伯世界与西方世界共处却惨被驱逐、《甘地传》更是极尽剧情表演之能事还原一个圣人的形象、《宾虚》在那个没有特效的50年代末敢动用一万五千名群众演员铺垫一个人的复仇路、《乱世佳人》更借南北战争的惨烈彻头彻尾摧毁了郝思嘉的爱情......精彩到凡胎难承的史诗片都因为有一个传奇般的主角,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胸膛内跳动的便是整个宇宙。

世上不缺圆滑的政客,但缺少活出真我的将军。然而飞鸟尽良弓藏,战争结束后这些不善政治的人唯有顶着虚衔了度残生,然而一向心直口快的巴顿将军却无法改变天性,自此招来了杀身之祸。究竟是上帝不忍他的爱将在人世间被毁清誉、还是政客强强联手铲除了这个有可能威胁到自己利益的无畏将军?人们永远逼迫出一个真实的答案,因为这个世界早已真假不分。但“血胆将军”可以凭借影像的魅力成为一个永远的神话,一个狗娘养的高逼格神话。

爱雪茄、爱手枪、爱脏话成为了巴顿将军的三大标志,这个出身军人世家的霸道男人凭借一身虎胆于战争中迅速做出决断、继而凭借军事才能将付诸行动。然而这样一头猛虎只可征戮战场岂可为人垫脚石?独断独行的做法和口无遮拦的性格让他身上背负的战功越多,视他为眼中钉的人也越多。军界的黑暗丝毫不亚于政界的肮脏,政界仅仅暗流汹涌,军界却让人粉身碎骨。巴顿将军的一生光明磊落到了可耻的地步,以致于政客不得不用扑朔迷离的死为之祭奠。

有趣的是,扮演巴顿将军的美国男演员乔治·斯科特在获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的荣誉后拒绝领奖,一方面带着艺人风骨里的高傲认为演员之间不可比较,一方面对巴顿将军本人的争议性持保守态度。毫无疑问的是,乔治·斯科特这一蔑视权威的行为为荧幕外的“巴顿将军”又增添了一笔传奇色彩。坚持原则的硬汉有时单纯如婴儿,思想还活在古希腊时期人类的纯真本性之中,越是面对权贵脸上越会不自觉的挂上混不吝的腐笑,浑身上下写满了“老子就要注孤生关你蛋事”的大写字体。

电影《巴顿将军》的成功不仅在于它成功从多个角度还原了一位受人敬仰的争议将军形象,更是高度还原了战争全貌的残酷、政局波谲云诡的狡诈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百态,甚至详细到一条因为主人匆忙逃命而被遗忘在修罗战场上的瘦狗的凄凉,诗性与暴力的美学毫无违和感的出现在这部影片中。反思和怜悯都是战后才能有情绪,这是一部属于战场的电影。炮火中刚直勇猛粗中有细的硬汉专场,作为一个铁铮铮的男子汉,可以被毁灭,但绝不会被打败。

影片开头是穿戴整齐的巴顿将军站在美国国旗前抑扬顿挫的一番演讲,标准的军礼、腰间的象牙柄手枪略带寒光、口中的训诫与眼中的凌厉一般无情,因为战争本就无情。在他手下成长的士兵可以两天不吃饭不睡觉持续行军之后立刻作战,我相信这些士兵会咬牙切齿的想枪毙这狗娘养的,但当他们的将军同样在雪地里行走、和士兵们一同行走时,我相信他们的内心要比舒舒服服躺在日头下捉虱子骄傲的多。因为巴顿将军不是在用士兵的命赌一场名誉战争,而是将死亡的可能性放大到无数倍后教给他们活下去的能力。

巴顿将军有一句著名的名言,“一个好的军人应该死于最后一场战争中最后一役的最后一发枪弹”,天生归属便是战场的他一生热血激情驰骋疆场,片头打出片名的时候用了一只荒原上的鹰代替他出场——天空的王者,永恒的孤独。关于这种生物有一种浪漫的说法,当它们濒临死亡之时会竭尽全力向天空和骄阳飞去,直至烈焰与气流将它粉碎吞噬殆尽,不带走一丝人间眷恋,也不留一丝痕迹于世间。这种决绝诗性的骄傲和巴顿将军如出一辙,重要的是他也是一个军史学家和诗人。在古修罗战场上吟诗的他想象着自己千百年前的光辉战绩和酣畅流血,两千前年战争的悲壮与罗网将他紧紧缠绕。他身上散发出来的硬派美与阴柔情怀已然融为一体,让人无法分清,这究竟是一个跨越千年战场的吟唱诗人、还是一个戎马半生铁血自负的将军。

巴顿将军对政治的的不屑是他征战生涯的最大敌人,面对权贵他竭力隐藏自己的轻视与不屑,然而所有的表情都清楚的写在他的脸上,自以为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放松下来表达对交际的不满,实际不知被多少双眼睛紧盯着找错。抽打士兵和在公开场合言语有失成为了他军事生涯两块最大的绊脚石,前者让一向自诩民主和坚守人权的美国政府被迫雪藏了他三个半月,后者成为了日后暗杀的直接原因。历史上的巴顿将军曾说要揭露政界的黑幕,而受此连累的政客不再少数,他们就像懦弱的士兵一样期待着把枪口抵在他的鼻子上。

作为一个天生的战争狂人,本不应该在和平年代得到赞扬,因为他不符合多数人的期待。从人权反战角度来说,他是头号敌人;从国家维稳角度来说,他不听从上面指挥;从民众角度来说,他带来的利益远远比不上老板心情好多发的两块钱。最为赞扬、敬佩、了解他的居然是敌国的将领,大抵自古以来惺惺相惜的英雄总避免不了你死我亡的结局,各为其主的立场让他们可以倾尽智谋一决高下,一生得以痛痛快快足以。

而影片绝不满足于让这位天才战争狂人仅仅局限于为战发狂的状态,他所痛恨的是懦夫和弱者,因为在他的字典里从未有这两个词来扩充。流着血的士兵从他的汽车旁路过,他无动于衷,因为这是战争中必不可少的损伤,心软和同情拯救不了任何事,能救士兵性命的只有他们自己;随手杀死普通农户的马,因为前进才是他唯一的目标;优秀的将领死去令他心痛,但也只是感慨天降大任于厮又何以令其英年早逝;只有在军队的医院里,他才能自然而然的表现出硬汉的柔情,将荣誉挂在伤患的枕上,用复仇成功的话安慰受伤的将士。他的柔情不是软弱的逃避,就像阿甘救了上尉,不需要教他怎么活下去,人们自然就知道勇敢的活才是最好的抗争。巴顿用诗的悲哀征服了生的悲哀,而懦夫,总是不配英雄谈吐。

他不是一个好人,但绝对是一名好将军,也是一个迷失在现代的浪漫战士。人们常常在众多角色中分身不暇,最后疲惫不堪。而他从始自终贯彻自己的原则于一个目标,无悔更无怨。他可以在战场上永远进攻,永不防守,在政治里却连连败退应接不暇,他是活在上个世纪的传奇,一个尴尬的从中世纪穿越而来的文艺将军。和成长太快的世界无法接轨是他晚年的尴尬,跪地祈祷的同时满口脏话。纯粹到让人忍不住笑,从未见过如此心口合一之人。如果我是一名士兵,我希望碰到这样的将军,不是为了流血杀人的狂热,而是为了身为军人的荣耀,更重要的是,只有他可以最快的结束战争。

他的荣耀已随古罗马的将领一起随风而逝,不知他又会投生于哪一朝的乱世,于征戮中寻求光明。

2 ) 巴顿是战将,而不是合格的军人

不可否认,巴顿是一名优秀的战将,他的进攻精神,他的闪电战术,堪称后世指挥员学习的楷模。
但是,巴顿却不是一名合格的军人。西方军人的精神始祖——克劳塞维茨早就说过:“战争是政治斗争以另一种形式的延续,军事行动必须服从于政治需要。”因此,一名合格的军人必须是一名“不算不合格”的政治家,换句话说,军人必须懂政治。只懂得打仗的军人,充其量只是一名武夫,当战争到来时,国家会用他上战场拼杀,一旦战争结束,他也就该解甲归田了,享受胜利果实是没有他的份的。

3 ) 不是篡改,只是避重就轻

《巴顿将军》是一部1970年的美国电影,在当年度获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等7项大奖。这部根据真人实事改编的作品,虽然是以二战期间英美盟军在欧非的各大战役为背景,里头也出现许多战争的场面,但本质上仍属于传记性质,而非典型的战争片。

巴顿将军是美国军界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进取、爱国、勇敢,在二战期间建下彪炳的战功,堪称一代军神。然而,巴顿的性格上却有着致命的缺陷,在强烈的爱国情操背后,隐藏着狭隘的民族主义,对同为二战盟军成员的苏联,抱持着强烈的厌恶情绪,屡次说出和做出让美国政府蒙羞的事情。由此看来,好莱坞为何拍《巴顿将军》、以及将如何拍《巴顿将军》,便有迹可循。

1970年时,美国正在亚洲如火如荼地打着越战,国内的反战声音则是一波高过一波,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选择勇敢爱国又对共产主义抱着刻骨仇恨的巴顿将军作为拍片题材,自然能够壮大美国军方的声势。基于相同的原因,《巴顿将军》这部影片必须拍成传记片而不能拍成战争片,因为战争片就会出现大量的伤亡和牺牲,这显然不利于美国军方的立场。

然而,不管是从战争片还是传记片的角度来观看《巴顿将军》,这部影片都不够翔实和深入,里头截取的战役进程和性格面向都不完整、流于片面。但《巴顿将军》确实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美国军事宣传片,严格遵循“两不能和四没有”的指导方针,也就是不能说假话、但也不能说坏话;没有惨烈牺牲、没有战术错误、没有勾心斗角、更没有可疑事件,有的只是鼓舞人心的勇敢、强大和不畏牺牲。

■巴顿其人
巴顿注定要成为一代名将,他从小就立志要成为军人,要效仿古代军事将领,在战场上成就一番功名。巴顿的家族算得上是军人世家,家境殷实且父母都全力支持这个儿子向军界发展。巴顿身上具有许多一流将领应有的特质,勇敢爱情、性格坚定,对军事军备方面事务不仅充满热情,还极具天分。在整个军旅生涯中,巴顿都是军纪严明、一丝不苟,念兹在兹的都是驰骋沙场、建功立业,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巴顿是个天生的将才,不仅对下属要求严格,还总是一马当先、身先士卒,并且对战局变化、战术布局有着绝好的直觉判断。然而,巴顿也像许多古代名将那样,缺乏政治上的洞察能力,为人鲁莽、行事冲动、讲话直率,难以受到管束和控制,一离开战场就开始添乱,频频说错话、做错事,影响内部的安定与和谐。由于军纪严明且不怕牺牲,巴顿的部队在战场上移动迅速、攻击力强大,是军方必须倚重的战将,但又因为难以管束,对他不能授予大权、任其发挥。

巴顿的性格矛盾多样。他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却又深信灵魂转世之说,认为自己是历史名将的转世,在历史的各个点上参与著名战役、留下自己的名字。他熟读各种军事历史书籍,但又坚持每天睡前读圣经。他讲究军纪,但在关键时刻又不忍心惩罚犯错的下属。他意志坚定,但面对生命的逝去时又常感伤落泪,还为此写下一首首小诗。

■二战西战线
要持平地看待一部历史片,便需要对历史本身有一些的了解。1941年时,德国对苏联宣战,陷入战火中的斯大林频频要求英国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缓解苏联的紧张情势。然而英国一方面觉得没有足够兵力进行登陆作战,一方面害怕苏联顶不住德国,始终不肯贸然出兵。在国际压力下,英美军队直到1942年11月份才决定从北非正式登陆,由美国的艾森豪将军担任盟军总司令。负责带领美国特遣部队的巴顿将军便是在此际,首次登上二战的舞台。

在二战的西战线上,有几位著名的盟军将军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一个是盟军总司令艾森豪,一个是英国的蒙哥马利将军,一个是美国的布莱德雷将军,还有一个就是巴顿将军。其中,艾森豪的主要工作除了确定具体的战略计划外,还包括协调英美两军之间的合作。而布莱德雷将军则是艾森豪的亲信,负责担任艾森豪在前线的“耳目”,后来在巴顿进军北非时,成为巴顿的副司令官,但在1944年诺曼底登陆时,已经摇身变为巴顿的顶头上司。

盟军在二战时期的主要进程是:从北非登陆、展开北非战役(1942年)、消灭德军在北非的势力,登陆西西里岛(1943年)、进攻意大利南部,实施诺曼底登陆(1944年),从法国西线向德国发动全面攻击。在这整个过程中,英国的蒙哥马利将军展现了强烈的抢功态势,包括西西里岛战役和对德总攻击上,数次不顾现实情况,不管美军所占的攻击位置更佳,以及在欧洲战场上投入数倍于英军的兵力,都坚持由英国主攻、获取主要的战功。

最开始时,巴顿凭借着北非战役一举打响,是美军最看重的将领,但他在西西里岛战役时,自作主张改变进攻路线,最后虽然取得胜利、为美军夺得头功,却也因此得罪了英国的蒙哥马利将军。而在西西里战役获胜后,他竟然公开掌掴和辱骂患战场恐惧症的士兵,遭到美国媒体揭露、引发民众反感,结果便被雪藏、留在西西里岛上驻守。不过据说,艾森豪将巴顿留在西西里岛还有一层原因,就是利用他的名声和不明确的动态,转移德军的注意力和牵制一部分的德国军队。

1943年下半,世界战局开始发生变化,德日两国开始出现败象,罗斯福和丘吉尔终于决定配合斯大林的要求,在欧洲正式开辟第二战场,由艾森豪继续担任总指挥。随之,艾森豪选定布莱德雷将军担任美军集团军群司令,巴顿将军则担任第三军团司令,听从布莱德雷的指挥。对这样的安排,巴顿虽然满心感到委屈,但为了能上战场,他也只能顺从。结果,超级战将巴顿和第三军团就此便在欧洲展开所向披靡的闪电攻势,直到跨过莱茵河打到德国为止。

虽然说在西欧战场上,巴顿带领着第三军团展现迅猛的进攻力量,以及卓越的局势预判和战略拟定能力,但美国军方始终没有放任他自由发挥,数次在战略上和补给上对他施加压力,结果便传出巴顿功高震主、遭受打压、以及功劳被抢的说法。相较于巴顿的突出表现,布莱德雷将军曾经一度误判局势,使得盟军遭到德军的强力反扑,还曾经因为过度保守,强制巴顿放缓进攻步伐,结果不但让德军获得喘息和突围的机会、造成美军无谓的伤亡,还延后战争胜利的时间。而艾森豪将军也因为一再照顾英国蒙哥马利将军的私心,罔顾美军这方的反对,在战略上产生来回摇摆,平白错失进攻时机和造成不必要伤亡。

在德国投降后,巴顿被派往斯洛伐克,并被任命为巴伐利亚军事行政长官,但在这段期间,他可能是因为持宠而娇,陆续发出对纳粹友善、对苏联仇恨的言论,甚至私下放走纳粹俘虏。最终更因此遭到调任、就此离开权力中心。在1945年12月时,巴顿死于一起疑点重重的车祸。至于艾森豪将军、布莱德雷将军、蒙哥马利将军则一路加官进爵,艾森豪最后还当上美国总统。

■两不能和四没有
在战争时期,要鼓舞军民士气,没有比正面的真实案例更有效果的。然而,平心而论,《巴顿将军》不是一部好拍的电影。

首先,巴顿将军本身就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其次,影片里头涉及的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加上关于二战的研究著作数量庞大,内容上必须经过确实的考据,不能出现虚假或明显错误,否则便会引起一系列的争议甚至诉讼。再者,作为一部战争时期的军事宣传片,但面对着国内高涨的反战情绪,影片里头不应当出现惨烈的战斗场面,无论是我军还是敌军尸横片野,都只会提醒民众战争的残酷,助涨反战的情绪。最后,影片还不得出现任何会损害美国军方形象的内容,让民众对美军产生负面的观感,因此上头提及的那些战术错误、勾心斗角以及可疑之处绝不能出现,至少不能是出现在美军这一方。

既要弘扬巴顿将军个人的爱国情操与无畏精神,又要透过巴顿将军的骁勇善战和战无不克来彰显美军的强大,还要遵循“不能说假话、不能说坏话;没有惨烈牺牲、没有战术错误、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可疑事件”的指导方针,确实非常困难。毕竟,在凸显巴顿将军的战功时,便不得不展现他在各个战役上的优秀表现。然而展现巴顿在各个战役上的优秀表现时,又不能太认真地呈现战场上的猛烈对战,与此同时,还得合理解释他的进攻为何屡屡受到上层的阻挠,事后还没能得到应有的荣誉。而以巴顿个人的人格瑕疵来解释军方对他的限制时,要将这个瑕疵说得足够严重、但又不能说得太严重,否则便会影响观众对巴顿的“爱国情操和无畏精神”的认同,甚至连带影响观众对美国军方的整体观感。

在做减法的基础上,去掉那些不能谈的事情,《巴顿将军》的拍片策略便只能是拍一部人物传记片而非战争片,不光如此,还必须将故事焦点高度聚集在巴顿个人的性格上头,完全透过巴顿在某些场合和某些战役的决策和具体行径,来凸显他的爱国情操和无畏精神,以及行为鲁莽和讲话直率的缺点。如此便无需对美军在西欧战场的大小战役做全盘和完整的叙述,那些战略上的干预和失误便能略而不谈。而且,将镜头紧紧黏贴在巴顿身上,巨细靡遗地呈现出他强调军纪、鼓舞士气、亲自鞭策和指挥的种种行动,便能在不对具体战役场面多做演绎的情况下,带出巴顿的骁勇善战,以及他麾下士兵的勇猛坚强。换言之,影片要强调的是,巴顿在西战线上的成败、功过,全都是因为他自己,和其他人没有关系。

于是在《巴顿将军》这部电影里头,可以看到的是,巴顿作为一个军人,有着强烈的荣誉感,作为一个将领,处处以身作则,为达胜利、不惜牺牲。影片开头那的那一幕,便是整部片子的精华所在:巴顿一人站在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前,掷地有声地发表一篇长达5分钟的演讲,以略带粗俗的言语,伸张大无畏的军人精神。而巴顿本人在性格上的缺陷,则被简单地浓缩成他早已认清布尔什维克党的本质,但因为缺乏政治敏感度、讲话过于鲁莽直率,造成美国政府和军方的处境困难,这才铸就了一代名将的落寞结局。至于他在西西里岛期间的夜夜笙歌,放任亲纳粹势力的重燃与坐大,还是担任巴伐利亚军事行政长官期间私放纳粹的行为,都被彻底略去。

至于其他人物,影片当中更是最大程度地简化其他人物的表现和比重,其中,蒙哥马利将军负责一肩挑起自私自利、愚昧抢攻的所有责任,反正他是英国人,只要不说得太离谱就行了。艾森豪将军的形象是知人善任、忍辱负重,对于巴顿这种一再闯祸的下属,还能包容他、将他用好,更是毫无私心地协调英美两造的意见,以盟军的总体利益为优先考虑。布莱德雷将军的形象则是沉稳内敛、低调克己,一切都以大局、以上头的指令为重,不贪慕功名、不自私妄动,对巴顿的冲动性格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包容和牵制。

一部获得美国军方支持的历史军事片注定是可看性十足,毕竟有军方提供场地、设备、人员和技术的支持,在逼真和大气上是有先天优势的。总的说,《巴顿将军》并未篡改历史,它只是以避重就轻的方式营造出军事宣传片的效果,将每个人物的性格都简化成单薄的纸片。对此,《巴顿将军》的编剧弗朗西斯-科波拉曾说:“如果拍一部赞颂他的影片,那简直是笑话,但如果拍一部谴责他的影片,那谁也拍不成”。而《巴顿将军》的男主角乔治-斯科特则在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后拒绝领奖,因为他觉得自己没能完全意识到这个人物的复杂性,没有全部把握住角色巴顿的性格。真的,不是篡改,只是避重就轻。

4 ) 巴顿将军

“与战争相比,人类的一切奋斗都相形见绌!上帝啊!我是多么热爱战争!”——巴顿

把人类史上的军事家来个大合影,巴顿肯定能在前排显著的位置获得一把金灿灿的交椅。

他是个为战争而生的狗娘养的混蛋。

他是美军骑兵的创始人,世界装甲作战军事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是横扫整个欧洲战场的不败将军,同时也是口无遮拦的笨蛋和政治上的低能儿。

在他还仅仅是一名上校的时候,潘兴将军就将他评价为:“战争时期的瑰宝,和平时期的灾难。”

作为个人,他是个勇士,1915年,30岁的他参加斯德哥尔摩奥运会,夺得“五项全能赛”第五名。第二年又去欧洲研究剑法,获得“剑道大师”称号。

作为将军,在战场上,巴顿就像一只狡猾的狐狸与凶猛的狮子再加上一个市井无赖的的混护体,带着狡黠的智慧,野兽一样的刚猛和无赖一样的让敌人和友军都哭笑不得的作风。

他不择手段地追求胜利和荣誉,为了荣誉他会去抢友军的行军路线、战斗目标甚至是汽油。正是他在意大利和欧洲战场上的神来之笔,缩短了战争的进程,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他让敌人闻风丧胆,让友军又爱又恨。

“要记住,敌人也和你们一样害怕,可能比你们更害怕!”

他要求下属勇猛作战,绝不投降,作为一个勇士,他崇敬勇敢的战士,鄙视那些胆小鬼,于是在意大利战场上他做出了掌扇据说得了某种精神疾病的而躲进医务所的士兵的事件,结果被舆论打成了筛子。

但他激励了所有的士兵,让他们明白,作为乔治巴顿属下是何其的荣耀。

巴顿说:“高喊人人平等的人不是傻子就是骗子!只有在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年代里,人类才能进步,个人主义是一种腐败论!”

其实我们知道这些是事实,但是一个五星级上将说这样的话就意味着给自己制造麻烦。

1945年9月22日,巴顿举办了让自己蒙受终极耻辱的新闻发布会。他先是辱骂了苏联红军都是些狗崽子,跟着又落入记者的圈套,说“共和党与民主党就和纳粹党差不多”。结果可想而知。

和平年代对于巴顿而言,无异于地狱。

他为战争而生,对他而言,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死于战场上最后一颗子弹。

 1945年12月巴顿外出打猎时突遇车祸而受重伤。21日,不治在德国海德堡去逝,享年60岁。

一千多年前,大将打了胜仗,率领军队凯旋,欢呼的人群迎接他们,浩浩荡荡的队伍军乐喧天,车上装满了从异邦掠夺来的珍贵财宝和奇禽异兽,捕获的战俘拖着铁链走在前面,大将坐在战车上耀武扬威,他的子女身穿白袍,站在他的战车里,一个奴仆,手捧金冠,贴在他的耳边,悄悄地提醒他:“一切荣华富贵,都是过眼烟云”。





巴顿演讲词

弟兄们,最近有些小道消息,说我们美国人对这次战争想置身事外,缺乏斗志。那全是一堆臭狗屎!美国人从来就喜欢打仗。真正的美国人喜欢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你们今天在这里,有三个原因。一,你们来这,是为了保卫家乡和亲人。二,你们来这,是为了荣誉,因为你此时不想在其他任何地方。三,你们来这,是因为你们是真正的男子汉,真正的男子汉都喜欢打仗。当今天在座的各位还都是孩子的时候,大家就崇拜弹球冠军、短跑健将、拳击好手和职业球员。美国人热爱胜利者。美国人对失败者从不宽恕。美国人蔑视懦夫。美国人既然参赛,就要赢。我对那种输了还笑的人嗤之以鼻。正因如此,美国人迄今尚未打输过一场战争,将来也不会输。一个真正的美国人,连失败的念头,都会恨之入骨。

你们不会全部牺牲。每次主要战斗下来,你们当中只可能牺牲百分之二。不要怕死。每个人终究都会死。没错,第一次上战场,每个人都会胆怯。如果有人说他不害怕,那是撒谎有的人胆小,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象勇士一样战斗,因为如果其他同样胆怯的战友在那奋勇作战,而他们袖手旁观的话,他们将无地自容。真正的英雄,是即使胆怯,照样勇敢作战的男子汉。有的战士在火线上不到一分钟,便会克服恐惧。有的要一小时。还有的,大概要几天工夫。但是,真正的男子汉,不会让对死亡的恐惧战胜荣誉感、责任感和雄风。战斗是不甘居人下的男子汉最能表现自己胆量的竞争。战斗会逼出伟大,剔除渺小。美国人以能成为雄中之雄而自豪,而且他们也正是雄中之雄。大家要记住,敌人和你们一样害怕,很可能更害怕。他们不是刀枪不入。在大家的军旅生涯中,你们称演习训练为“鸡屎”,经常怨声载道。这些训练演习,如军中其它条条框框一样,自有它们的目的。训练演习的目的,就是培养大家的警惕性。警惕性必须渗透到每个战士的血管中去。对放松警惕的人,我决不手软。你们大家都是枪林弹雨里冲杀出来的,不然你们今天也不会在这儿。你们对将要到来的厮杀,都会有所准备。谁要是想活着回来,就必须每时每刻保持警惕。只要你有哪怕是一点点的疏忽,就会有个狗娘养的德国鬼子悄悄溜到你的背后,用一坨屎置你于死地!

在西西里的某个地方,有一块墓碑码得整整齐齐的墓地,里面埋了四百具阵亡将士的尸体。那四百条汉子升天,只因一名哨兵打了个盹。令人欣慰的是,他们都是德国军人。我们先于那些狗杂种发现了他们的哨兵打盹。一个战斗队是个集体。大家在那集体里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战斗。所谓的个人英雄主义是一堆马粪。那些胆汁过剩、整日在星期六晚间邮报上拉马粪的家伙,对真正战斗的了解,并不比他们搞女人的知识多。

我们有世界上最好的给养、最好的武器设备、最旺盛的斗志和最棒的战士。说实在地,我真可怜那些将和我们作战的狗杂种们。真的。

我麾下的将士从不投降。我不想听到我手下的任何战士被俘的消息,除非他们先受了伤。即便受了伤,你同样可以还击。这不是吹大牛。我愿我的部下,都象在利比亚作战时的一位我军少尉。当时一个德国鬼子用手枪顶着他胸膛,他甩下钢盔,一只手拨开手枪,另只手抓住钢盔,把那鬼子打得七窍流血。然后,他拾起手枪,在其他鬼子反应过来之前,击毙了另一个鬼子。在此之前,他的一侧肺叶已被一颗子弹洞穿。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不是所有的英雄都象传奇故事里描述的那样。军中每个战士都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千万不要吊儿郎当,以为自己的任务无足轻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必须做好。每个人都是一条长链上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每个卡车司机都突然决定,不愿再忍受头顶呼啸的炮弹的威胁,胆怯起来,跳下车去,一头栽到路旁的水沟中躲起来,那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个懦弱的狗杂种可以给自己找借口:“管他娘的,没我地球照样转,我不过是千万分之一。”但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呢?到那时,我们怎么办?我们的国家、亲人甚至整个世界会是怎么一个样子?不,他奶奶的,美国人不那样想。每个人都应完成他的任务。每个人都应对集体负责。每个部门,每个战斗队,对整个战争的宏伟篇章,都是重要的。弹药武器人员让我们枪有所发,炮有所射。没有后勤人员给我们送衣送饭,我们就会饥寒交迫,因为在我们要去作战的地方,已经无可偷抢。指挥部的所有人员,都各有所用,即使是个只管烧水帮我们洗去征尘的勤务兵。

每个战士不能只想着自己,也要想着身边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我们军队容不得胆小鬼。所有的胆小鬼都应象耗子一样被斩尽杀绝。否则,战后他们就会溜回家去,生出更多的胆小鬼来。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懦夫儿软蛋。干掉所有狗日的胆小鬼,我们的国家将是勇士的天下。我所见过的最勇敢的好汉,是在突尼斯一次激烈的战斗中,爬到电话竿上的一个通讯兵。我正好路过,便停下问他,在这样危险的时候爬到那么高的地方瞎折腾什么?他答道:“在修理线路,将军。”我问:“这个时候不是太危险了吗?”他答道:“是危险,将军,但线路不修不行啊。”我问:“敌机低空扫射,不打扰你吗?”他答:“敌机不怎么打扰,将军,你倒是打扰得一塌糊涂。”弟兄们,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真正的战士。他全心全意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不管那职责当时看起来多么地不起眼,不管情况有多危险。还有那些通往突尼斯的路上的卡车司机们,他们真了不起。他们没日没夜,行驶在那狗娘养的破路上,从不停歇,从不偏向,把四处开花的炮弹当成伴奏。我们能顺利前进,全靠这些天不怕地不怕的美国硬汉。这些司机中,有人连续开车已经超过四十小时。他们不属战斗部队,但他们同样是军人,有重要的任务要完成。任务他们是完成了,而且完成得真他娘的棒!他们是大集体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没有他们,那场战斗可能就输掉了。只因所有环节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整个链条才坚不可破。

大家要记住,算我没来过这里。千万不要在信件里提及我。按理说,我是死是活,对外界要保密,我既不统率第三集团军,更不在英国。让那些狗日的德国佬第一个发现吧!我希望有一天看到,那些狗杂种们屁滚尿流,哀鸣道:“我的天哪!又是那挨千刀的第三集团军!又是那狗娘养的巴顿!”

我们已经迫不及待了。早一日收拾掉万恶的德国鬼子,我们就能早一日掉转枪口,去端日本鬼子的老巢。如果我们不抓紧,功劳就会全让狗娘养的海军陆战队抢去了。

是的,我们是想早日回家。我们想让这场战争早日结束。最快的办法,就是干掉燃起这场战争的狗杂种们。早一日把他们消灭干净,我们就可以早一日凯旋。回家的捷径,要通过柏林和东京。到了柏林,我要亲手干掉那个纸老虎、狗杂种希特勒,就象干掉一条蛇!

谁要想在炮弹坑里蹲上一天,就让他见鬼去吧!德国鬼子迟早会找到他的头上。我的手下不挖猫耳洞,我也不希望他们挖。猫耳洞只会使进攻放缓。我们要持续进攻,不给敌人挖猫耳洞的时间。我们迟早会胜利,但我们只有不停战斗,比敌人勇敢,胜利才会到来。我们不仅要击毙那些狗杂种们,而且要把他们的五脏六腑掏出来润滑我们的坦克履带。我们要让那些狗日的德国鬼子尸积成山,血流成河。战争本来就是血腥野蛮残酷的。你不让敌人流血,他们就会让你流。挑开他们的肚子,给他们的胸膛上来上一枪。如果一颗炮弹在你身旁爆炸,炸了你一脸灰土,你一抹,发现那竟是你最好伙伴的模糊血肉时,你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我不想听到报告说,“我们在坚守阵地。”我们不坚守任何见鬼的阵地。让德国鬼子坚守去吧。我们要一刻不停地进攻,除了敌人的卵子,我们对其它任何目标都不感兴趣。我们要扭住敌人的卵子不放,打得他们魂魄离窍。我们的基本作战计划,是前进前进再前进,不管要从敌人身上身下爬过去,还是要从他们身体中钻过去。我们要象挤出鹅肠或小号的屎那样执著,那样无孔不入!

有时免不了有人会抱怨,说我们对战士要求太严,太不近情理。让那些抱怨见鬼去吧!我坚信一条金玉良言,就是“一杯汗水,会挽救一桶鲜血。”我们进攻得越坚决,就会消灭越多的德国鬼子。我们消灭的德国鬼子越多,我们自己人死得就会越少。进攻意味着更少的伤亡。我希望大家牢牢记住这一点。

凯旋后,今天在座的弟兄们都会获得一种值得夸耀的资格。二十年后,你会庆幸自己参加了此次世界大战。到那时,当你在壁炉边,孙子坐在你的膝盖上,问你:“爷爷,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干什么呢?”你不用尴尬地干咳一声,把孙子移到另一个膝盖上,吞吞吐吐地说:“啊……爷爷我当时在路易斯安那铲粪。”与此相反,弟兄们,你可以直盯着他的眼睛,理直气壮地说:“孙子,爷爷我当年在第三集团军和那个狗娘养的乔治.巴顿并肩作战!”

5 ) 巴顿是迷失在现代的浪漫战士

【巴顿】将军,我只是遵守命令,就像我是个单纯的老兵……

[通讯员]长官,亚历山大将军听说我们向西推进,发来电报说,立即停止。不得超越阿格利真托,复述,立即停止。

【巴顿】那是你所认为的意思,我则认为这是通信不清,请他们再发一遍。另外,你别急着去办,至少要半天时间通讯才会正常的。

[通讯员]收到。

【巴顿】布拉德,我们谈到哪儿了?

[布拉德]我们谈到你是个单纯的老兵……

6 ) 政治白癡,浪漫英雄

從政治的角度,他也許不合時宜,總是口不擇言。在應該提主要同盟蘇聯的時候他忘記了蘇聯,在打敗納粹的時候他把美國和納粹相提並論......但是,從人的角度,他卻是一個浪漫的英雄。托爾斯泰在部隊打仗的時候也是這樣,大腦裏浮現的是讀過的書裏的情景,馬上就勇敢起來。由此我總結出牛人們更多時候活在精神現實裏,他們的智慧,勇氣和浪漫全部來自這裏。同僚因此把他當做大戰風車的唐吉可德。他肯定不是堂吉柯德,他的敵人是實實在在的納粹,是戰場上隨時可以致人命的機槍大炮。他手不釋卷,每到一地,腦海裏總是浮現在這裏曾經出現的歷史畫卷,並堅持認為自己就是就是那些畫卷中的一員。由此他深信輪迴,這一次僅僅是成百上千年以後又一次重返舊地。這種命定常常讓他在充滿硝煙的戰場上詩興大發。凱撒是他心裡的英雄,他的榜樣。他如同英雄那樣的存在,是故容不得一點點的怯懦,一點點的退縮。他的格言是永遠攻擊,絕不防守。他把膽小鬼趕出醫院,但是卻在受傷的勇士面前下跪。他儘管常常管不住自己的嘴,卻虔誠地崇拜上帝,每晚必讀《聖經》。上帝是他唯一的支撐。在危機的時候,在迷茫的時候,他跪倒在上帝面前。戰爭在很多人眼裡是殺戮,是流血,在他,卻是實現自己凱撒夢,英雄夢的唯一途徑。他為戰爭而生,戰爭因他而精彩。

7 ) 你怎么就管不住你的嘴呢

塑造的性格太鲜明了。管不住嘴总惹事的直肠子,因长了个破嘴而屡次受挫;对待士兵过分严苛而被外界质疑;军事疯子,不让他指挥就是在惩罚他;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自认为是上帝的宠儿;十六世纪的浪漫主义者,相信自己的伟大,等待上帝给他荣耀的那一刻。

镜头的运用堪称完美,熟练却不套路,70年代的东西放在今天依然令我惊艳。

这电影体现了,美国人根本不吃奴性教育,如果扇耳光事件发生在二战的中国军营内,就不是个什么大事,甚至会比作“严父般的教育”。

最后的镜头看着甚是落寞,一个失业的将军带领他的牛头梗离开战场。已经没有战场,也就没有士兵了,他变成了个普通人。

短评

70年的斯科特还有64年奇爱博士的影子,这时其实他才43岁。虽说赶上了越战宣传需要,但是毫不避讳、也不渲染,极度克制。一眼看出科波拉的剧本,讲的永远不是故事而是性格缺陷明显的天才。疯狂里透着理性,冷酷里藏着热情,务实包裹着浪漫,反而造就了极高的可信度。可惜也是套路,多了腻。

7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3小时的史诗级战争传记片。1970年就能拍出如此震撼的战争场面,直到45年后的今天依旧毫不逊色。实在是太了不起了!大银幕欣赏,观感太棒!。乔治·斯科特演技出神入化,演活了桀骜不驯,只懂打仗不懂政治的老顽固——巴顿将军。

11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All real Americans love to stay in battle, American play to win all the time, That's why American never lost, and we will never lose a war. 」諸位,我只是給你們這些沒打過仗的做勵志演說,我這麼做是因為我在突尼斯遇到過打了三年仗的英國人和法國人,你們完全比不上他們。就這樣。

12分钟前
  • Die Katze
  • 推荐

这个一直以为自己属于十六世纪的“狗娘养的血胆将军”站在镜子前面跟自己说:“我一生都想率领更多的人来决一死战,现在,时候终于到了”。

15分钟前
  • momo
  • 力荐

你们今天在这里,有三个原因。一,你们来这,是为了保卫家乡和亲人。二,你们来这,是为了荣誉,因为你此时不想在其他任何地方。三,你们来这,是因为你们是真正的男子汉,真正的男子汉都喜欢打仗。

17分钟前
  • ziegfelt
  • 力荐

主旋律传记片的典范,“伪缺点”玩得炉火纯青,相比之下我国某些二货导演就永远分不清真性情和真土匪的区别。片中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巴顿公开说出了美帝国主义者的心里话,反引起了这些道貌岸然之辈的不满,当然,这么拍有影片拍摄年代和影片表现年代ZZ需求变化的原因。

19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推荐

最佳人物传记片 科波拉的剧本 斯科特的演绎 美军的全力配合 让人如何能不喜爱巴顿

21分钟前
  • 加文
  • 力荐

影片获4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著剧本、最佳美术设计与陈设、最佳剪辑、最佳录音等7项大奖,其中获最佳男主角的乔治·C·斯科特表示自己的表演并没有那么好而拒领该奖

23分钟前
  • 雲無憂
  • 推荐

I don’t care to drink with him or any other Russian son of bitch。巴顿是个狗娘养的混账 相比之下那些在斯拉夫畜生面前畏首畏尾的二五仔们连狗娘养的都不如;最纯粹的军人人格 一个耿直过头的战士 不同于布拉德利那般左右逢源的政治将军或蒙哥马利那类不入流的水货 巴顿彻头彻尾的武德很能激起人对军旅生活的向往

27分钟前
  • 東郷柏
  • 推荐

乔治·C斯科特的个人魅力

3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其实电影本身是有点冗长、缺乏高潮的。但作为一个美国在越战严重受挫期的战争片,得了那么多奥斯卡,政治目的实在太过明显,而且确实也通过刻画巴顿这样一个战争狂达到了一定的成效,所以算是一部“成功”的传记。嗬,当时的美国人,不管你是左是右,你一定得粗暴地恨布尔什维克…

3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周传基老先生那篇分析,写得真是好——自以为是哪~对于这种影片,文本读解脱离了历史研究(拍摄的历史),就是往左可往右亦可的扯淡。回到影片,上半场真不错,下半场有失编排,尤其最后几场戏,纯粹推销展示了,可惜。

37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推荐

我知道这部片子用了多少好莱坞的pattern,塑造了多么典型的英雄形象,满足了多少粉丝的情结,也知道导演从多方面各种仰拍赞扬了巴顿,我就是对一个喜欢战争的人没好感。我恨政客,我更恨这种不问政治的炮筒子,给喜欢战争又缺父的小男孩去看吧。

42分钟前
  • 饭夫斯基
  • 推荐

刚烈单纯的性格很让人喜欢,就是处理事情的方法有点过头。他是一个战神,他是一个只属于战争年代的人,性格决定了他走的路必定坎坷,但是人们会更容易记住这样一个有性格特点的人。

47分钟前
  • 韦恩斯坦_李
  • 推荐

我有时在想,如果巴顿不只是指挥欧洲战场的第三军团,而是整个欧洲战场的指挥官呢,二战结束的时间会不会缩短?如果罗斯福死前就已委派巴顿指挥太平洋战场呢?结果又会如何?只是历史不能假设。即使所有的荣耀都会消亡,我们仍然不会忘记您,每日读圣经却说着脏话滴铁血硬汉General Patto

52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8.3/10《巴顿将军》也是一部顺应时代潮流而诞生的军需片,却没有树立任何高大全与假恶丑,而是伪装成了一部个人传记片,把巴顿这个备受争议的二战将领塑造有血有肉,这当然离开不了乔治·C·斯科特的精彩演绎,开场演讲绝对是本片最为精彩的段落。巴顿这个战争狂人,真是生错了国家。

55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天蝎座的野心与我行我素

59分钟前
  • Yolanda
  • 力荐

其实挺有趣的,后人看战争首先是结果,处于的人是看自身的处境,同时代的人是看道德标准。这一切又都被政治利用,可悲。

1小时前
  • 马雅可夫斯基
  • 推荐

战争片方面,本片缺乏真实战争的残酷感,也没有火爆的场面;传记片角度,人物性格大都扁平如纸,虽然没有多少虚假改编,但巴顿的缺点被大幅掩盖,有避实就虚之嫌;单线顺叙且毫无高潮,平淡乏味似流水账;宣传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太过明显;配乐倒是温醇清丽;摄影和表演算得上精致,亮点不多。(7.0/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还行

我们都知道他脾气暴,我们都知道他骨头硬,我们都知道他说话脏,我们都知道他爱打人,我们都知道他曾经八面威风,我们也知道他晚年凄惨~

1小时前
  • Over5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