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看看还行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在大联盟棒球赛中,比利的奥克兰队输给了洋基队,而三名主力球员都被挖走了,球队的未来前景渺茫。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彼得,为团队理念两人不谋而合的行动,所以他聘请了彼得作为自己的顾问,一起研究如何建立一个高胜利的球队,他们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并开始挖掘潜在的明星,放进集团通过各种方法。这些人表面上看有弱点,性格偏向,但它在某些方面拥有棒球比赛的超强能力。最后,他们在批评和质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为什么比利和他的团队能够成功。善于挖掘人才,并给予他们高度信任;科学理论指导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团队管理模式,但毫无疑问,这种跨学科的方法对于棒球来说是非常实用的。
2 ) 学到 一个 单词叫“undervalue”
这个电影确实是我看过的最棒的电影之一。 勇敢的去表达现实, 球队管理的现实,人事关系的现实,家庭的现实,比赛的现实,舆论的现实, 但主角Billy Bearne一个简单的 “不现实”的理想,点亮了所有的痛苦,挣扎, 无奈,平庸。
这个电影能鼓掌,能细谈的东西很多,编剧,表演,剪辑... 每个分支展开都是一个面。 而我只想谈 电影中的 一个词 “undervalue”
一开始 的字幕显示用钱堆出来的 Yankees 战胜了 Athletics。 你是否觉得事实本该如此?
一开始 的老板和 Billy 谈话,说他做得足够好, 他老板undervalue 了他。
小胖子 没有得到重用, 他原来的老板undervalue了他。
他的同事,元老们说他正在把球队拖入深渊,他们undervalue 了他。
那些有缺陷的球员,大家undervalue 了他们。
电视上叫嚣的评论员不断的嘲笑Billy, 他们Undervalue 了Billy 和小胖子的棒球理论。
什么是Undervalue?
Undervalue 就是被大家低估的价值, 大家都说不好,没用。 但这不是 没有价值,有人知道他的价值,他能够坚持,冒风险, 他能够克服“what am I doing”的疑惑,他能够听着“I' am just a bit caught in the middle”, 依然坚持,坚持。 有人看着农田时, 相信这片地被“undervalue”了 ,后来他们成了地产大亨。 有些人在股市低得一塌糊涂的时候,相信一些股票被undervalue 了,后来他们成了大富翁。 有些人在一个学科完全无人问津的时候,相信其中价值被undervalue了,后来他们成了院士... 但世上绝大部分的人 只知道 听别人的意见,听着听着,渐渐错过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变得没有 价值。
马云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却见不到后天的太阳。”价值的寻找不仅仅需要 智慧,更需要有 勇气,耐心,能吃苦的韧性。
一个电影无论再好,也许能改变观众的东西其实很少。 不过在看完这个 关于 “undervalue”的电影的时候,也许我们能抽出 10秒钟 问自己一些问题:
我老板是否低估了我的价值?我同学是否低估了我的价值? 我自己是否低估了自己的价值?
我是否低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 我是否低估了自己的梦想?我是否低估了实现梦想的可能性? ...
Billy 跟小胖子说, You are not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 The point is do you Believe that?
小胖子说, yes.
于是他们 把 自己的价值,棒球理论的价值从no value 变成了 undervalue.
我也想问你,I am not asking other question, the point is
Do you have the Believes?
3 ) Beautiful Day
那年, 應該是響尾蛇隊拿到世界大賽冠軍, 洋基李維拉在第七戰崩盤, 我們盯著ESPN上小小螢幕, 看著席林和大個強森兩大強頭擁抱,致勝安打岡薩雷斯雀躍不已, 我們也偷偷瞄到那個連兩戰被洋基打出再見全壘打, 差點成了頭號戰犯才使世界大賽打到第七戰的響尾蛇終結者, 韓國來的下勾投手金柄賢熱淚盈洭.
當時的背景音樂是 U2 火紅的 << All that you can't leave behind>> 的主打歌. 曾幾和時, 這首歌暫時取代 Queen 的勵志經典, . 只是 Bono 無緣再尬 Freddie.
幾年後, 席林加入紅襪, 大個被賣到洋基, 戴蒙又從紅襪到洋基到老虎到光芒. 吉昂比輾轉洛磯運動家. 李維拉 波沙達 吉特 還在, 但已垂垂老已.
然後劉秋農 徐生明 莊勝雄 郭泰源....一路從我腦中走過
在看魔球的時候, 以上這些影像交錯如蒙太奇
而難過的是 12:25 那場電影院理, 只有我和另一個陌生人. 冷清無共鳴...
4 ) 填满沉默的优雅
本来打算先看小说的,但实在没有那个美国时间了。怕这片像real steel一样从日程表中间挤溜出去——有丁丁,有暮四(这片儿居然在les halles的ugc里占了两个厅放vo啊!有没有再夸张一点!我表示理解不能啊!),然后马上就是欢乐的儿童圣诞档了,穿靴子的猫,happyfeet2……像Moneyball这种一副小成本寒酸相的片,时不其待。匆匆忙忙去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电视剧本出身的缘故,Aaron Sorkin的剧本总是非常重视节奏效率,完全focus在故事线和人物身上,一般不使用直线叙事,而在主线故事中穿插相关的“往事细节”以求吸住观众的注意力。但是没有自以为是的卖弄,没有故弄玄虚的trick。如果把看电影当成邂逅的话,有着Sorkin剧本作背景的那位,是非常令人愉悦的交谈对象——说故事的高手:知道该在什么时候描述细节,在什么时候略掉繁琐;情商一流的伴当:不会过分的情绪化,恰到好处的幽默感。不容易引发“一见钟情”的激荡,因为缺乏那一种渲泄式的热情,话里话外也不见需要关心的暗示,只是很自在很在行的说一个故事而已,但是一定不惹人讨厌。
不管是不是美国第一受欢迎的运动吧,棒球那相比于其他球类来说略显复杂的规则,及相应而生的超复杂战略技,那肯定不是人人皆知的——在法国可以说是鲜少有人知的。即使从小被安达充熏陶大,姐至多也就知道三好四坏,安打跑垒这些基本而已,偶尔在espn上看职业大联盟的比赛还是时不时看到一头雾水。
完全不向观众做任何背景知识的介绍是一件有风险的事,因为20连胜的那场关键之战是本片的高潮所在,而若是想这潮起得够高,必需让现场观众,至少在这一部电影的时间内,成为“奥克兰运动家”的fans,只有我们成为fans才会在这十几分钟内全情投入地揪心。
而这一场甚至不是什么决定生死的战役,只是一场“成则打破纪录”这样性质的比赛而已——话说回来,不用最后一役,而使用这场“纪录之战”作为高潮点,本身就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决定。当屏幕中的计分牌变成平分的时候,尽管我怀疑现场电影大部分观众根本不懂刚才的比赛过程中究竟是有了什么转折,但确实有一位女士咕哝了一声oh merde,准fans的口气。
这是Bennett Miller出色工作的成果。如果要把观众变成粉丝,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是叫伊拉暂时被队上的某个人迷惑——在这部电影中,此“迷人”的重任落到了男主角Billy Beans的身上。虽然由Brad Pitt出演这一角色好似在外形上先占住了优势,但是咱考虑一下小皮的年纪,前段时间好莱坞对其“不注意保养”的批评,及这几年时兴嫩牛五方的审美趋向性,这个优势并不是那么牢靠的。不仅要让观众认识,且要让我们认可并认同这个角色,直到能实现自我投射,甚至不能过份着意在其外表上,而需要创造moments,姐称为之“萌ments”,使之与观众建立起感情上的联系。
这些联系,很妙的是,建立在影片不经意沉默的时候。Bonnett任由,甚至故意,在某个点上放空,没有动作,没有声音,没有plot在进行中,就这样,像Billy和他的小胖助理打电话交换球员的那场戏中,他接起电话报一个名字,向小胖审核,接另一个电话报另一个名字,你其实根本不知道他在干嘛,只晓得这件事成不成很重要。直到电话都打完,下一个来电将决定事情成败时,突然停下来,Billy和小胖面面相觑。这个空窗给了刚刚发生的事情沉淀的时间,给了观众反应的机会,当观众反应过来的时候,我们紧张了,就在我们紧张起来的时候,Billy突然爆出一句“tmd怎么还没人打电话来”,他反正变成我们紧张的代言人。噹,角色和观众之间的桥梁就架起来了。能如此控制节奏的指挥家,我们遇到的时候要叫mastero
影片让观众和Billy Beans保持这个距离。他手上戴着婚戒——虽然没有故事给特写,但是那个镜头的角度是决意要让你注意这个存在的,家里却不见妻子,与其他经理人的谈话中亦没有提及家人,似乎是个“局外人”一个淡漠的不喜欢在工作中搅和私事的人,就像他说的“不喜欢和球员有私人的交情”。
然后不经意间,我们见到了他的女儿。他和前妻见面的时候又是个沉默的萌ment,双方的客套话讲完了,难以为继,一轮尴尬。这种情况大约人人都经历过。很难不对Billy生出同情与同理心。
又一个不经意间,我们窥见了他与棒球之间的纠葛。曾经前途无量的新秀,各项指标超一流,放弃了斯坦福的奖学金而成为职业球手。却因为无法适应职业赛场而渐渐陨没。
就像Sorkin的剧本一样,这是个成熟,目标明确,情绪不轻易外露,又有良好幽默感的人。不屑用什么甜言蜜语或者狗血淋头求关注求同情——唯一一次看到他哭,镜头强行把观众留在小胖这里,只许用黑白监视器间接再间接地观看这一幕,他不在乎那些棒球fans,在说到丢饭碗的时候一脸云淡风清,只有不经意中言语之间泄露那么一点,只是一点点,内里的激情。擦,这是针对熟女市场的言情小说里的标准配置啊(最近正在读Evening)。
无论喜欢与否,当他在BM的镜头下这样被呈现出来的时候,绝不会惹人讨厌。
所以当他的女儿专程打电话催他回赛场,而他终于在成为职业经理人之后第一次观看自己的队伍比赛时,你绝不想看到他失望伤心。这一刻,你必需站在奥克兰这一边为之加油,因为他们的经理人如此的风趣,直率,真实,而他热爱这项运动,付出了诸多努力希望改变这项运动,希望借此弥补少年时做过的错误决定。你可以把任何一个时期的自己投射到这个人物身上。最后那一首“dady you are a loser, just enjoy the show”拨动了不知多少人的记忆——曾经我们都以为自己与众不同,前程似锦,继而被现实吞没,余那一点光,一点梦想,寄望仍能改变些什么……没有人要在屏幕上看到梦幻的破碎。能如此掌握人性的导演,我们见到时亦要叫mastero
听起来这真是强强的组合,看上去也真是部出色的电影,但是就像Billy一样,身为制片人的小皮没有遵循好莱坞“大明星、大制作、大宣传”的模式。全片除了他自己之外(姐极度怀疑他自己出演根本也是为了省钱),没有一个星光闪瞎人眼的名字,但是这些演员全都完好的诠释了自己的角色——他们或许不是超一流/一流的演员(P.S Hoffman是超一流的演员,问题他这演谁像谁就是不像他自己的百变神功,对于一部娱乐片来讲明星效应不足),但是够用了,就像棒球比赛一样——你花钱买的不是球员/演员,而是胜利/出色的电影。
明智地选择蓝本,编剧和导演,就像Billy选择了James的理论,小胖助理还有……呃,教练也算吧(不管Billy怎么在后方运筹帷幄,前场主阵的毕竟还是Art,战术水平太差还是不来塞的)。在非常enjoy这部电影的同时,姐自窃喜少女时代相人的眼光。C仍然坚持“迷恋Pitt是三俗的代表”,但是一人一世有几次机会在因为一头飘扬的金发一见钟情之后,十几年后,发现证实那个远在大洋另一边的人和自己真的有同样的审美,真的在看一部电影时会用同样的眼光,不仅仅体现在做为演员挑剧本的时候,还有作为制作人选题材与建班底的时候。真是何其有幸……
PS:其实小皮年轻的时候真没觉得他长得像Redford啊,到了这个年纪上还真特么的像!
5 ) 独建通天塔,在黄金之城的荒凉彼岸
职业体育就像Moneyball这部电影的名字,很多时候如此的简单而残酷。No money, no superstar; no superstar, no championship. 钱,足够多的钱,足够多到拥有足够多超级明星和顶尖教练的钱,是通往这场世俗竞技顶峰的不二捷径。
但如果单单只是这样,职业体育是否有点boring?简单到就像上了赌桌,我筹码多我all in,你跟不了几盘则注定我赢。幸好,幸好这不是职业体育的全部。捷径,并不是唯一的路径。造物主创造这个有趣的世界,总留有不同的路通往前方。于是总有人绕开这座黄金之城,即使是泅水也要渡过这条河。他们只会回首睥睨对岸的喧嚣与浮华,而岸的这边,即使依旧是流沙之地,也阻止不了他们去建筑一座通天之塔。之于一小撮体育迷而言,正是一些游离于这一金钱规则之外的异类球会,带回体育运动最原初的魅力。
作为美国最流行的两项职业运动之一,棒球其实我知之甚少。能让我马上叫出名字来的也就是纽约洋基(New York Yankees)了,但这就像不看篮球也知道芝加哥公牛、洛杉矶湖人,不懂足球也听过曼联或者巴萨。等到看Moneyball这部电影,才让我初次认识这支叫作奥克兰运动家(Oakland Athletics),职棒大联盟之一的球会。在纽约洋基队和波士顿红袜队这样每年球员薪金预算高达1亿美元以上的球队面前,奥克兰运动家队的预算据说在当年只有3900万,前两者的三分之一而已。电影的故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讲述的是球队经理比利·比恩(Billy Beane)采纳经济学专业毕业的分析师Peter Brand的经营策略,用最经济的方式,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出被人低估的球员,整合出一支薪金不高,却能以小搏大竞争冠军的球队。在巨大的资金鸿沟面前,这并非一场fair play的体育比赛,小球会是一开场就以巨大的劣势输在了起跑线上的。但是Billy Beane近乎偏执的试图以他革命性的理念,来改变这项职业比赛的游戏规则。在当时看来堂吉诃德式的执拗,最终带来了史诗般的20连胜,进而是其理念推动的这项运动的巨大变革。Billy Beane的经营理念也为这家位于旧金山一桥之隔的奥克兰市球会,打上了鲜明的烙印。
在北美的小城市里经营任何一家职业球会,其实都是件很吃力的事情。除非有巨富老板不计报酬的挥金如土,靠着经营来自负盈亏的话,几乎都很难负担得起众多顶级球员的薪金要求。而小城市本身的偏僻,也难以对习惯灯红酒绿的百万富翁球员们构成多大的吸引力。如果不甘于在联赛中打酱油,想要有一番作为的,无疑需要有一套自己独特而有效的成功哲学。在篮球联盟NBA中,主场位于盐湖城的犹他爵士队曾几何时就是一支这样的球队。盐湖城,这座摩门教教徒在犹他州的戈壁漠中建起的城市,时至今日,市区人口也仅有十几万,在北美城市人口中,排到百名开外。尽管曾经举办过2002年冬奥会,09年夏天我去到这座城市,身处最核心的区域,依旧感觉到的是无尽的荒凉。但正是这样一个偏僻城市走出的爵士队,曾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连续17年打入季后赛。而率领球队缔造这一辉煌时代的正是主帅杰里.斯隆。迎合美国人的胃口,NBA是一个喜欢缔造超级个人英雄的联赛。所以这个联赛上充斥着崇尚个人主义,依仗身体或者个人技术优势,几乎蛮干的单打独斗。但杰里.斯隆的球队恰恰相反,即使在拥有斯托克顿和卡尔.马龙这样的好球员的时候,爵士队也是建立在严格执行挡拆、空切、传递和投篮等纯粹篮球团队技战术基础上的球队。钢铁的意志、铁血的纪律,让这支球队即使在核心球员缺阵的时候,也决不容易被人击倒。即使都是替补队员,即使实力差距上半场你就轻松领先三十分,但千万不要以为比赛就结束了,不管落后多少,不管对手状态有多火热,他们都会一如既往、毫不动摇的严格执行团队战术,冷静将比分一点点搬回来,直至将对手击倒。即使最后他们还是没能赢得比赛,没有人能轻易的跨过他们的尸体。就是这样一个严格而固执的主教练,在苦寒的盐湖城一待就是28年,将他麾下的爵士队打造成为一支另类于NBA的铁血军团。
这并非仅在北美体育界存在的个案。在欧洲最流行或者说全世界最流行的足球(soccer)运动里,也能找到不少坚持着自己独特哲学的异类球会。如果镜头切到现代足球鼻祖的英国,首都伦敦可谓首屈一指的大都会,却林立着大大小小数十家职业球会,大城市也经不住僧多粥少。而位于伦敦的某家球会,在当今第一足球联赛-英格兰超级联赛中,论历史不如曼彻斯特联队、利物浦队辉煌灿烂,论财力则远不及俄罗斯寡头阿布拉莫维奇名下的切尔西,以及身价高达200亿英镑的阿拉伯巨富曼苏尔入主的曼彻斯特城队富有,却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不逊于其他几家球会的庞大球迷群体,这就是绰号“兵工厂”的阿森纳队。和杰里.斯隆神似的是,这家俱乐部执教长达15年的法国教练阿尔塞纳.温格也偏执的坚持着他数十年如一日的独特足球哲学:年轻、技术、进攻。他总能挑选到全世界各个角落的年轻天才。19岁抑或甚至只有16岁?年龄从来不是问题,只要你有足够的天赋,他就敢给你足够的机会。但足球一定要能在脚下踢得漂亮。这是一支不乏可以用脚拉小提琴的天才之队,要的就是攻势如水银泻地般的流畅写意,配上新球场的美轮美奂,华丽丽得每次90分钟都要像上映一部唯美的电影。如果说美国人的篮球是崇尚个人进攻的,而欧洲人的足球却倾向于团队防守。曾几何时,1:0的保守主义曾经盛行于欧洲联赛各个赛场。而阿森纳的足球却简单到只有三个词:进攻,进攻,再进攻。无论是大比分领先还是打平就出线,场上球员只有一个任务-进攻!直到最后一刻。正是在这位人称“教授”的教练手下,阿森纳缔造了前无古人,恐怕后也难有来者的49场英超不败。
然而成功和荣耀总在大众的眼中清晰可见,挫折与艰辛却只有冷暖自知。而既然不甘于蝇营狗苟,又要选择与众不同的去与体制或惯例抗衡,则必然面对更多的艰苦和磨难。Moneyball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决不只是一部励志体育片的小格局,而是像纪录片般冷峻的剖开群众喜闻乐见的happy ending,在奥克兰运动家队20连胜之后猝不及防的送上季后赛首轮被淘汰的戛然而止。这才是这个世界血淋淋的真相!你有一颗去赢得unfair game的勇敢的心,但这并不保证你能凯旋归来。出发时我们意气风发、豪气干云,可是古来征战又有几人能免于战死沙场。
杰里.斯隆也经历着同样的伤痛,他率领的犹他爵士队甚至于97,98两年突破西部列强成功杀入最后的总决赛,离总冠军仅一步之遥。但结果是他们还是一次又一次的输了,败在了乔丹、皮蓬、罗德曼、库科齐等明星璀璨的芝加哥公牛队手下,未能带给这座西部之城至今未曾获得的荣誉。
同样,06年温格麾下的阿森纳一路高歌猛进,杀入欧洲最高荣誉-欧洲冠军联赛决赛,结果却在决赛最后15分钟折戟沉沙。为了球队百年根基,耗资3.6亿英镑建成的新球场,也将俱乐部拖入了财政困顿的泥沼。至今球队已在各项赛事中阔别冠军长达6年之久。
这些另类却才华横溢的人,不仅要面对现实世界里理想折戟的苦痛,还有长久坚持里的各种诱惑。对岸总有橄榄枝伸过来,若伸出手去抓住它,名利双收看来是如此的触手可及。然而时间里有一味平静到抽离了甜苦的坚持,它稀缺,却总会让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们感到沉静和温暖。
电影的结尾,刚结束了这个苦逼02季季后赛的Billy Beane,被邀请到波士顿红袜队老板的办公室,递过来的是$12,500,000天价薪水,还有这家财力雄厚的球会为他实现夺冠理想提供的坚实财政后盾。电影没有煽情的去讲述原因,Billy只是说不想给金钱第二次左右他做决定的机会,然后平静的拒绝了这份邀约,回到了那家穷酸得让自己习惯了的球会。最后字幕升起,导演悄悄的告诉我们这些棒球盲们,两年后波士顿红袜队就用Billy的理念建设球队获得了阔别多年的冠军,而直到今天,留在奥克兰的Billy Beane还在为他的第一座冠军奖杯而努力。
在相隔落基山脉的盐湖城,老帅杰里.斯隆没能敌过时间的残酷与世事的变迁。对于篮球的赤诚热爱,以及28年来对这个球会和小城的眷恋,在2011年2月11日这天画上了句点。也许28年太长太长了,年近70的老人累了,离家也太久,终于是时候返回伊利诺伊南部小镇上的家,归田园居了。也许很多年以后篮球迷们会遗忘某年某季的冠军是谁,但他们会记住盐湖城那个从未获得总冠军的教练-杰里.斯隆。
大西洋的另一侧,巨大的薪水差距,以及奖杯的诱惑,让温格苦心培养的一批年轻人在2011年夏天纷纷出走。这种釜底抽薪的逃离,让阿森纳经历了赛季初2:8负于宿敌曼联的历史性惨败,每个阿森纳球迷都眼睁睁的看着,这座建于流沙之上的塔还未通天,却已悲剧性的轰然倒塌。到这我也以为阿尔塞纳.温格也终究不敌世事变迁,被压在倒塌的瓦砾之下奄奄一息了。然而,他还是爬了起来,蹒跚却继续前行。最近的11场比赛,阿森纳重新获得了9场胜利。当然,大家都清楚,这只是重筑塔基,通天塔建成之日看起来仍遥不可及。
这些执拗的人或许还是没法改变这个世界,庆幸的是,这个世界也最终没能改变这些执拗的人。
附图文:
http://www.douban.com/note/184761211/
6 ) Loser
我最难以释怀的一件事,是在大一军训时,被一个姑娘说:其实你挺普通的。听到这话,我虽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但长达数十秒的沉默彻底出卖了我。姑娘接着说,我是不是伤到你了,不好意思呵呵。我操,这比刚才那句还伤。就好像在说,哦,对不起,没想到我这么快就把你打败了一样。
按照我当年的拙见,一个男生,若被女生评价“挺普通的”,相当于被判了死刑——没有吸引力。在达尔文进化论中则意味着丧失求偶竞争力,也就意味着被淘汰,意味着是个“撸Sir”。虽然我被判刑的那一天还没有loser这个罪名。
出乎意料的是,每逢我提起这事,便遭到朋友们(很有可能也包括你们)的一致不屑:我们也是普通人,你也是普通人,大家都是普通人,何必在意呢,难道你自认为与众不同?是啊,大家都说大家是普通人,大家也都在高考前虚报回家用功的时间,大家还都在自习室待了一整天之后,临睡前在微博上发状态:唉,今天什么也没学。有时候大家说给大家听的话,最不该信的就是大家。
我那么说,并非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也没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举个例子,假如你在街上,随便拽着一个路人,对他说,哈哈你长着一张路人脸,他多少是不会开心的,虽然他的确是个路人。我只是希望——借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里的一句台词——无论我做什么,都希望这个世界会因为有我,而有哪怕是一点点的不一样。这个要求不过分吧,算上我引发的蝴蝶效应的话。
其实,在《点球成金》里,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比利,也算是名正言顺loser了。他上大学之前被球探发现,放弃斯坦福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走上棒球运动员之路,上路后才发觉自己根本不上道。被命运玩弄了一把的他,也让我想到自己的一些经历。
我上高中那会,因为成绩不错,顺其自然地选择了理科,又因为高考成绩凑合,顺其自然地选了在当时前景还不错的工科专业(大学在外地)。这一系列顺其自然,导致我上大学时几近崩溃。我发现这二十年来,在“顺其自然”里养尊处优的我,几乎没怎么考虑过,什么才是我真正想要的。于是我在大二彻底放弃学习,整日躲在图书馆里,以寻求“什么才是我想要的”这一问题的答案为借口,借看书来逃避现实。当时也没什么耐性,好看的书就一口气看完,不好看的就随便翻翻,好在翻着翻着,我似乎距离答案近了一些。虽然看不清楚它到底长什么样,但我肯定,它是存在的,而且就在那儿。
电影里有一句台词我非常喜欢,当青年比利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时,球探告诉他——“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时间点,被告知不能再玩孩子们玩的游戏,只是被告知的时间因人而异,有些人是18岁,有些人是40岁,但迟早会被告知的。”
我在大三,也做了一个类似于“被告知”的决定——休学,为了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当时我自认为很有写广告文案的天赋,并且认定自己就是the choosing one。我武断的自信来源广泛,比方说我在看广告时,经常会想,如果这支广告由我来做,会是怎样,会不会更好(通常我的结论是,一定会更好);再比如据我妈描述,我从小就不爱看电视剧,只爱看插播在电视剧中的广告,等等。
至于休学的过程,很麻烦,再加上我不想让家里人知道,过程就更为复杂。我主要是想等过年回家时,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能够长期保持经济独立时再告诉他们。于是我在刚开学没几天的一个上午,跑去辅导员办公室,让他帮我办理休学手续,并连蒙带骗地不让他告诉我的父母(想到这里,觉得整个过程挺对不起一些人的,包括面对我突然一走了之的朋友们)。但我就这样,看似义务反顾,实际上如鸵鸟将脑袋埋在沙石里一般,去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
所以当我看到青年比利被三振出局,由一个满怀希望的人,瞬间转变成一个loser时,内心既有一丝共鸣,又有一份恐惧。这就好比你把红内裤穿在蓝秋裤外面,准备行侠仗义之时,你大爷突然跑过来,告诉你其实并没有超能力,就是个普通人一样悲惨和尴尬。背负的期望值越大,辜负这个期望时便愈显失败。当时我很怕,怕没有文凭找不到工作,怕一年以后,所有人(包括我自己)都承认,我休学只是为了逃避现实,命运如比利一样多舛——收到一个新世界的邀请函,又被这个世界轰出门外。
但,即便是这样,我还是想请你相信这个世界,相信在我们认真做出选择时,这个世界远没有它所看上去的那么残酷。
影片最后,面临波士顿红袜队邀请比利做球队经理时,他说,当初在抉择斯坦福大学和棒球生涯时,我因为钱(球队开出的薪资比斯坦福大学的奖学金高)做出过错误决定,我不想再次因为钱而做错另一个决定。虽然这两次抉择都至关重要,但我个人认为,比利人生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当笼罩在他身上的“天才球员”光环尽失,比利主动选择成为一名球探,而不是继续当一名苟延残喘的球员。
这个抉择和前两个决定之间有着天壤之别,因为他关系到命运,并且不受任何外界诱惑的干扰,是内心最深处所做出的选择。同时也是最让我有共鸣的地方。虽然这个抉择,电影只用了一句台词略过,因为做这个抉择的过程冗长、痛苦、无法判断,没有戏剧性,但将放到现实中看,这个决定才是最真实的,最艰难的,同时也是最伟大的。
能做出这样的决定,才是比利和loser的最大区别。
当我在休学后的第二个月,拿到第一份工作的offer时,激动程度丝毫不亚于比利看到他所信赖的球员击出代表连赢20场的本垒打。
我知道我选对了。也祝愿你们,因为一个源于内心深处的,最真实的抉择,交好运。
最后,用比利的女儿给他灌的歌作为这篇文章收尾。
You are such a loser, Dad
You are such a loser, Dad
You are such a loser, Dad
Just enjoy the show.
我真的看不懂棒球,但是整体很high的感觉
并非传统意义的运动励志,切入点太棒,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欣赏和思考棒球,让人事后仍有冷静分析的空间,而非一时激情而已。电影塑造出的角色立体丰满,戏剧冲突不断,节奏与台词的控制亦是恰到好处,而两次出现的《The Show》更是感染力十足。★★★★
编剧Aaron Sorkin的胜利!他的剧本除了切入点很棒,每个角色都是一个完整的人,有辉煌,有落寞,在某些人眼里是天使,在另一些人眼里就是魔鬼。你总是无法轻易去评判任何一个角色,他的卑鄙,他的成功。就像你看到了比利的成功,也为他的下场感到悲哀,最后只有在小女儿眼里他还是个好人。★★★★★
索金的剧本非常扎实,影片的前一个小时太娱乐太好看了,更难得的是体育励志题材的影片最后居然没有恶俗煽情和鸡血。个人觉得皮特的表演虽然还没有到锁定奥斯卡的地步,但也是他近年来最好的表演之一。The Show出现的两次我都湿了...
最有感触的其实是令人唏嘘的结局,当真与《社交网络》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无法用简单的对与错来衡量比利·比恩最后的选择,正如我们无法用单纯的是与非去评价马克·扎克伯格,只有他们自己才真正清楚自己的所失与所得。也许大多数时候我们不过是生活手中的牵线木偶,所能做的也仅仅是enjoy the show。
1. 从管理层入手的体育片很少见,本片对体育行业的探讨是亮点 2.冷幽默的背后是对现实的讨伐.作为美国职业体育四大联盟之一,职棒联盟是唯一一个没有薪金帽的.球队薪金差别带来的战绩差别早已是美国体育界最大的争论之一 3.可怜的克利夫兰,留不住詹姆斯就算了,连个学经济学搞统计数学的胖书呆子都留不住
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打出了全垒打。
Moneyball是属于Loser的电影,却又并不是那么晦暗。若说The Fighter太过于苦中作乐,Moneyball便似永远在反省。电影是如此冷静,仿佛一直下雨的奥克兰,即便对待20场连胜的剧情仍然低低沉沉。而Brad Pitt却演得如此投入,这或许是我看过他最投入的一次表演。他不再是一个说故事的人,而是故事的主人。
看的首映,直逼五星。不煽情不做作,虽然对棒球不甚了解也能看的鼻酸涙涌热血沸腾。配乐剪辑皆到位,皮特表演非常不错,不歇斯底里,却张力尽显,奥卡男主希望不小。当然女儿的那首Lenka的The Show也太赞。浓浓的奥斯卡审美和美国精神,又一部体育题材的奇葩。
不喜欢布拉德皮特
哥斗胆甩出五星,是很值得回味的电影。在金钱掌控一切的社会,还有坚持理想的这么一群人,单用数学和统计算出解决方法虽然看似有些太理想化,但这是真人真事的电影-->皮特的表演不癫狂但很动人,喜欢The Show的歌迷更会感动的!(但这首歌是08年的所以算是bug吧,笑)
非典型运动励志。无论比利·比恩的真实经历还是那本小说,都是管理学上热捧的。引发的颠覆效应更是撼动了美国运动界。最颠覆的在于把球队真正作为企业经营,以数据和模型分析做相应评估,最终以小博大。新闻片段的引入增强了影片的纪实性,不光是布拉德·皮特,乔纳希尔也献上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表演
很励志的一部电影!
体育类励志片里面极其难得的冷静与克制,完全无背景音乐的开头非常有腔调。看了那么多所谓的“商学院学生必看电影”,那这一部是不是统计与精算专业学生的必看呢?阿兰索尔金的剧本异常强大,中间的某个长镜头可以再长一点,Wanted里面被打掉牙的哥们很好玩,布拉德皮特尼玛越长越像盖皮尔斯。。
有点get不到美国人的point。。。皮特好老了啊
片尾字幕落下时还是无限地唏嘘,任你再不喜欢BP,也得肯定他的履历表... 他还和十年前的十一罗汉一样啊,不停滴吃啊吃啊吃啊吃
超级无爱体育题材配一版渣字幕,竟看得心潮澎湃几度唏嘘。这不是一个loser翻盘赢回人生大满贯的故事,是一个被undervalue的人找到一群被undervalue的人,挑战成见,藐视既定规则与经验之谈,迎向嘲笑与否定,告诉那些制定游戏规则的大佬们,那些人云亦云的跟风吃屁客们"我永远不能不做我自己"的故事。
布拉德皮特好能演,片儿挺饱满的也很励志,就是灵异的是,说的02年的事儿出现了09年lenka的歌儿。好吧 不认真了 just enjoy the show
棒球传记励志片的路数,贝尼特有意拍出些非恶俗欢喜的新意,可惜仍是在败者之勇中圈点,小胖是个很出彩的角色,皮特的演出没推荐的那般神勇,相反还稍有用力过度的格格不入感。全片节奏不够淋漓有致,同红袜老板的交流场景处理嫌草率,虽然成败切换和连胜气氛看来很过瘾,也不过是体育片该做到的基本。
观众不懂棒球规则也没关系,看的不是怎么打棒球而是一个曾经失败的运动员到一个成功经纪人的转变与起伏。全片沉稳内敛,一直到最后Billy幸福的在车上听着女儿专门给自己录的歌,始终格外平静。剧本和演员绝对一流,导演拿捏到位。Brad Pitt真心是个好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