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北斗七星 剧照 NO.1 北斗七星 剧照 NO.2 北斗七星 剧照 NO.3 北斗七星 剧照 NO.4 北斗七星 剧照 NO.5 北斗七星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3-09-16 10:47

详细剧情

  意大利女子桑德拉(克劳迪娅·卡汀娜 Claudia Cardinale 饰)带着丈夫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她此行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和弟弟姜尼(让·索里尔 Jean Sorel 饰)一起查明父亲真正的死因。姐弟两人的父亲受到纳粹迫害而死在了集中营里,桑德拉和姜尼一直怀疑,当年将父亲出卖给纳粹的正是母亲和她当年的情人,如今姐弟两的继父。  实际上,桑德拉和姜尼之间亦有着不可告人的过去,在萌动之际,他们曾经有过僭越了伦理和道德的亲密行为。如今,桑德拉早已经不愿再回想当年的无知和天真,可姜尼却对那段往事念念不忘,甚至妄图令往事重演。愤怒的桑德拉拒绝了弟弟的请求,悲伤和绝望中,姜尼做出了令全家人都追悔莫及的举动。

长篇影评

1 ) 反复摩擦夹缝中生存的艺术

《北斗七星》上影节 万象 在众多艺术形式中,绘画一直是一种仿佛在艺术史中反复摩擦和挣扎在人类表达欲望与生存之间的很吃力的人类行为状态, 因为绘画本身就是不是那么当下的产出品,似乎永远停留在开始和完成的中间徘徊,犹如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感受的薄膜。 这里导演探讨了人与物的关系。 而木偶如同作画,艺术展现的形式,因重复而枯燥,如果追求创新,必须打破原有的界限和执念。 木偶戏的观众都是未成熟的小孩,也如同下一代。给孩子们仿佛建立了一个重复而且虚构的世界。 而木偶演员在某种程度上也仿佛带着面具,形同假装他在戏里戏外都度过虚无的人生。 第一次感受到法国家族观念以木偶艺术传承方式进行类比,从而发现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束缚。 信仰的束缚,期望的束缚,艺术的束缚,爱的束缚。导演探讨了各种束缚下的情绪化纠结和挣扎 时间和命运的洪流如同不可控如同暴风雨一般,扫荡了舞台也扫荡了生活 梦见的父亲仿佛是自己内心的写照,背叛的可能不光是一种对父亲,更是对自我的批判和重新认识。 朋友的前妻变成了自己的爱人,断舍离,续取合,以比较戏谑的方式完成的另一种爱的守护和传递。 艺术夹缝和自我理想实现中生存,随着爱和被爱,加上一点点克制,成了生活的必要调味品。

2 ) 柏林银熊奖!法国爱情片老导演聊家庭

也许是因为过了七十古稀之年,菲利普·加瑞尔在接连几部探索关于私密情感与男女关系之后,越来越开始转向从家庭内部呈现亲情关系——他们之间彼此勾连的属性并不比爱情关系更简单。

曾执导过“不忠”三部曲的菲利普·加瑞尔在刚刚结束的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凭借新作《北斗七星》摘得最佳导演银熊奖。
这次,善于讲述“love and affair”的加瑞尔用木偶剧院里一段浪漫而悲惨的家族故事置换了奇情虐爱,用正在过时与消逝的艺术作载体,坦诚呈现了自己古稀之年对于家庭的依恋。

正瓦解世界中的迟暮温柔 The Plough 撰稿 / 十二辰子

在这部影片开始起中文译名时便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插曲。因法语原名LeGrandChariot所引起了两个可能性的含义——北斗七星与大篷车,反倒让我们开始思考电影片名的用意。而直到看到官方的媒体手册,我们最终了解到这样的双重阐释本就源于创作者的想法。它一方面代表了一个在各文化中被普遍共识的指引方向的星座。与此同时,它也是撑起整个家族传统的那间木偶剧院Guignol。

北斗七星

/Le Grand Chariot/

剧情 / 家庭|2022|99min 瑞士 / 法国|法语

导演|菲利普·加瑞尔

演员|路易·加瑞尔/Damien Mongin/艾斯特·加瑞尔/Léna Garrel/弗朗辛·贝尔热/奥雷利安·雷克因/Mathilde Weil/阿斯玛·梅萨乌丁

入围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获得第73届柏林电影节 最佳导演银熊奖 (菲利普·加瑞尔)


菲利普·加瑞尔于1949年出生在大巴黎西南的市镇布洛涅·比扬古的一个左派的木偶剧家庭,父亲莫里斯·加瑞尔与其教父阿兰·雷科英Alain Recoing彼时正在法国著名戏剧家Gaston Baty的剧团工作。菲利普曾坦言——

“如果没有我父母与阿兰·雷科英一起准备的《马丁和玛蒂娜》的木偶,我可能不会成为一名电影人。”

莫里斯·加瑞尔在60年代社会运动的指引下转向当时最为激进的电影行业,成为弗朗索瓦·特吕弗、雅克·里维特、克劳德·夏布洛尔等人镜头中的角色。当时年仅16岁的菲利普·加瑞尔也有幸进入克劳德·贝黎的剧组工作,由此诞生了他的第一部短片《失谐的孩子》(《Les Enfants désaccordés》)。其父在影片担任父亲一角。

随后父亲一角也经常成为菲利普影片中的形象,与他从特吕弗那里继承来的子辈“不安的青春期”共同构成影片的主题。而自路易·加瑞尔的出生,身份转换为人父的菲利普加瑞尔开始将摄影机对准自己的儿子,1989年的《回吻》成为这对新的父与子的继承和代替。

如果说前作《眼泪之盐》中将木工技巧与热爱传承给儿子后就离世的父亲是对加瑞尔早期电影中其父莫里斯形象的召唤,那么《北斗七星》里则完全是一场对自我家庭与童年的回归。也许是因为过了七十古稀之年,菲利普·加瑞尔在接连几部探索关于私密情感与男女关系之后,越来越开始转向从家庭内部呈现亲情关系——他们之间彼此勾连的属性并不比爱情关系更简单。

他将三个孩子聚在了一起,在木偶剧院的家里生活与工作。又如同立遗嘱般的,将父亲的死亡与传承的讨论嵌入这部电影的基调中。

父亲的离开有如长久信奉的传统的逝亡,与父亲在后台一同倒下的也是一种早已“过时”的木偶戏表演,彼时剩下的只有寥寥的儿童观众。路易转向戏剧舞台,姐姐艾斯特则试图以革新木偶剧本的方式救活木偶戏。由真实的逝亡与木偶戏的逝亡形成一种嵌套,菲利普加瑞尔自言道:“在一个艺术家构成木偶剧团的瓦解中,我看到了一个传统正在消亡的世界的隐喻。”

与死亡相对应的是生的希望。虽然是加瑞尔一家的故事,影片却开始于路易的好友彼得出轨这一条线索。他承担着加瑞尔影像中固定的、世俗意义上的“渣男”形象。但影片的视角却并没有像《眼泪之盐》一样在其身上过多的停留,而是很快的进入了这一部的主题家庭关系之中。

彼得在剧团的父亲还在世时加入,与其他子女们同吃同住,他在这层家庭关系中承担一种非生物遗传的复杂性。这种关系因为路易对其出轨前妻和儿子的特别关注而得以强化。然而他还为这个“垂死”的剧团带来了生的希望——在接连的离世里,彼得的儿子的出生是这个大家庭中唯一的“生命力”。

一种可能的解读是,路易对其前妻的关注也许并不出于爱情,而是对父亲死亡的逃离以及没有朝气的木偶戏剧的厌倦。以此,加瑞尔通过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羁绊弱化了一种感情层面的道德审判。

在加瑞尔的影像中,人物关系似乎比起人物本身更为有趣。许多角色来来往往的跳脱不加解释,有时甚至要在两三幕后才能在理解明白。所以有人称加瑞尔的电影是介于侯麦与洪尚秀之间。

然而他更擅长于描写那些微弱的细节,从一个丝巾的掉落、一次眨眼、一个手链的勾连中释放情感的张力。大特写更是赋予这些被摄物一种强烈的表达与溢出的宣泄。这同时也使得他的影像并不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虽然也大体理得清故事内容),而是游走在关系与关系之间。

早期的菲利普深受新浪潮左派与激进的影像风格的影响,信奉戈达尔无剧本编排的论调。但实际上现在的菲利普更准确的来说遵从了一种戏剧舞台的表演模式。即在长时间的周期里反复的排练同一个段落,并在摄影机前只录制一遍。这一次就完成了戏剧舞台最终的登台表演。

《北斗七星》或许正昭示了菲利普加瑞尔一种迟暮之年的温柔态度。他不再带有审慎和说教,转而和每一个个体和解。在疯癫的闹剧后,平静的迎来最后一场皆大欢喜。

原文请戳:柏林银熊奖!法国爱情片老导演聊家庭 (qq.com)

3 ) 若餘音不再,菲利普卡瑞願意成為那關上最後一道門的導演

甫摘下第73屆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銀熊獎的法國導演菲利普·卡瑞(Philippe Garrel),在他個人的第26部作品裡,仍帶著強烈的自傳性色彩,與對「電影」這門藝術的強烈隱喻。在這套「家庭」電影裡,路易·卡瑞(Louis Garrel)、埃絲特·卡瑞(Esther Garrel)以及莉娜·卡瑞(Léna Garrel)三位「卡瑞」家人均參與了演出。

電影《The Plough》(Le Grand Chariot),在法文上除了代表北斗七星之外,同時也作為劇中一家人的家族事業「木偶戲」的劇團名稱。菲利普·卡瑞在劇中特別安排了一名父親Simon的角色,作為這個家族事業的起承與延續;可惜戲才演到一半,Simon就過世了。而菲利普·卡瑞在這個分身的喪禮上僅安排了他的家人,以及兩位年長的粉絲來向他道別;某種程度展現了這位導演的幽默,也是「挖苦」自己的一種形式。

菲利普·卡瑞終究還是那一位菲利普·卡瑞,是《餘音不再》、《安那其戀人》以及《黎明前與妳相遇》那位愛情至上,遊走於理想與道德邊緣的法國新浪潮導演。「你不能過度仰賴愛情,但也絕不能沒有愛情。」相戀,失戀,出軌,迷戀,在瞬息萬變的戀人世界中沒有什麼是絕對;大概最能說明菲利普·卡瑞的「愛情」宗旨。

在《The Plough》裡,擔任家族偶戲團裡的佈景繪畫師Pieter,很快地就背著剛生產的妻子Hélène找上劇團裡另一位年輕的操偶師Laura。看在Louis(路易·卡瑞 飾)眼裡,當然不捨Hélène的處境;兩人很快地發展出另一段感情。熟悉法國愛情片、或菲利普·卡瑞導演作品的觀眾,對於這樣的劇情轉折應該不會太難理解與消化。他對於自己電影裡角色的雕塑,通常抱持著一種極其淡漠、不涉入、旁觀疏離的態度;在《The Plough》裡如是。

再回到木偶戲身上。菲利普·卡瑞在電影裡將「偶戲」取代電影導演一職;父親Simon是整個偶戲團的靈魂。當父親離世,劇團的靈魂只能仰賴家族其他成員延續香火。而第一個出走的人正是後來大紅大紫,成為法國影壇舉足輕重的電影明星路易·卡瑞。在電影裡,Louis演的是他自己;希望藉由演出「哈姆雷特」來讓自己在劇場界佔有一席之地。

木偶在歐洲人的記憶裡,它具有惡魔、精神病或其他惡性能量管道的象徵。而在電影《The Plough》裡,只被導演菲利普·卡瑞拿來當作觀眾與藝術之間的鴻溝;它不具任何靈學或玄學意識,反而成了「電影」與「導演」自身的隱喻。

我一直都認為菲利普·卡瑞的電影,很難找到新的觀眾。他賴以為生的藝術方式,帶點不合時宜與老生常談,卻又是那麼地迷人,甚至甜膩。當新的觀眾想要進入他的電影「視」界,通常必須跨過某種門檻,亦或理解菲利普·卡瑞是如何的自溺與自愛。

《The Plough》拿到了「最佳導演」,只能說影展的評審仍願意信服這名74歲導演說故事的方式;以及他搭設、鋪陳場景,場面調度的功力。有一種「老派」的浪漫逐漸消逝於21世紀的浪漫愛情電影裡;取而代之的是更高速運行的多巴胺與複雜的愉悅感。上述因子,不是菲利普·卡瑞所能、或願意探討「愛情」的方式。若觀眾硬生生地以偏概全,不如拿《The Plough》比較看看去年坎城的《美好的早晨》(One Fine Morning);你會發現菲利普·卡瑞仍值得再拿到一座導演獎。

短评

6.5/10 #RDV 2023 at filmlinc 关于某个世界/体系崩坏的预演/寓言的冷酷展开,借用家庭/木偶剧院的舞台作为隐喻,糅合了英雄主义的衰退与左派斗争的迷失/瓦解,而年轻一代则在承继与私人所求中迷茫踌躇,甚至疯狂。那些温情的插曲,瞬间的面孔侧写,木偶戏与雷暴都算是难得的亮点,但加瑞尔依旧被深埋于那些已丧失魅力的法式情节剧传统:徒有姿态的人物,同场景内突兀的镜头调度,已令人发笑的“感情”/“滥情”叙事,将那些哀愁与迟暮所淡化,或驱散。加瑞尔的笔触在当下已然显得笨拙,甚至于吃力。而关于未来的可能,加瑞尔只能匆忙地用一抹老套的重逢来达成并不可能存在的理解或疗愈,使得前述所有可能的批判都沦为自哀自叹。反而是最终女儿从手偶剧转为提线木偶剧的“背叛”更为真实。

5分钟前
  • 鲍勃粥
  • 还行

7.5。從秉持無神論立場的奶奶,到一生巡演木偶戲的爸爸,再到參與激進示威的女兒,左翼關於宗教和政治的立場以文化為連結點進行思辯與傳承,卻擺脫不了式微與消亡的命數。加瑞爾捨黑白取彩色,顯然是不想把這一主題處理得過於沈重。精巧編織的人物關係,外加加瑞爾在不斷情緒段落間信手拈來的跳轉能力,使影片整體兼具兒童木偶戲的誇張與韻律感。說到底,加瑞爾仍不至於心灰意冷,在結尾尚留下自我革新和國際主義兩條可能的出路。

9分钟前
  • Orpheus+
  • 推荐

#Berlinale 73rd Wettbewerb #Verti music hall4信仰 消亡 背叛 新生

14分钟前
  • Parity
  • 推荐

不懂这个结尾怎么就结束了,但生活也总有写到现在不知道未来的时候。Esther一定是加瑞尔最喜欢的孩子了吧!一个女儿是爸爸偏爱的,另一个女儿是爸爸敬畏的,儿子则是他最好的伙伴。羡慕这样的家庭。

16分钟前
  • 蓝詹
  • 推荐

我哭死菲利普加瑞尔的温柔!!!这是我tm爱的法国电影

19分钟前
  • 农富二代
  • 力荐

#13thBJIFF#过于松散钩织的家族画像和突兀剪切,褫夺了过往加瑞尔影片中平缓而凝练的情感表达。题眼仍落在代际生活方式转换,用小年轻沉溺于情爱纠葛的混乱,反衬传统艺术(木偶戏)走向凋亡的命运,类似的处理还是《眼泪之盐》更佳。在女性角色衬托下,巨婴男主们显得卑怯又力比多过剩。

20分钟前
  • 仲夏之门
  • 还行

依然小巧玲珑、朴实自然、轻快诙谐,加瑞尔太稳了,他只要出手就不可能不好看,虽然这远不是他最好的电影,但一定是感情最浓厚、最真挚,也是最私人的作品了。加瑞尔第一次动员他的孩子们齐上阵,在这个工匠精神渐逝的年代,在这个心浮气躁的年代,加瑞尔无比率真的述说着那个古老又永不过时的主题,家是永远的避风港。年老的生命与世长辞,新的生命呱呱坠地,这一次加瑞尔重新拾起了久别的色彩,去绘制家族的、行业的精神遗志。这个柏林最佳导演奖其实和去年颁给德尼的性质是一样的,它仍被当成了敬老奖,卡洛领导的柏林电影节为了吸纳并留住加瑞尔这种宝藏老导演也是不遗余力啊。@Berlinale73

24分钟前
  • 红酒与谋杀
  • 推荐

加瑞尔明明在镜头布局和调遣情绪上有着深厚的功力,却在创作方式不断做减法后,进入了观感上的混沌空间。你可以把这理解为法国左派衰落的挽歌,也可以理解为支离破碎的情绪集锦。或许就像他凭吊的那般,愿意倾听之人,已快如同没落的木偶剧团,有人知晓,也不愿知晓。

26分钟前
  • HarperDie
  • 还行

+,像除戈达尔外的新浪潮前辈一样,从尖锐的、先锋的、富有攻击性的,逐渐过渡到钝感的、圆融的,已跨入老人电影的门槛了。

27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推荐

#2023 BJIFF&电影资料馆 应该是用胶片拍的,颗粒感让画面更加生动。长镜头经常出现,让时间和情感得以整体延续。父亲去世前,每场戏都特别有灵性,琐碎的事很多,但形散神不散。木偶的本质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第一场木偶戏开头先是拍台下的小观众,再到操纵木偶的一家,木偶本身并无太多镜头。暴雨和噩梦预示了稳定的瓦解,在第二场木偶戏,没有正面描写父亲在台上的倒地,匆忙结束表演便切到了墓地。在这之后剧情就变得相当可怕,木偶沦为支线,主线成了两个男人与外面两个女人之间的四角恋。木偶是家庭的化身,是责任上的控制,放弃木偶表演没关系,但结果是四角恋线与木偶线各自发展,几乎没有任何交汇之处。后面提出木偶要与时俱进,但无论是演舞台剧还是学提线木偶,这种精神都跟片子联系不大。而且片名为什么叫北斗七星?

29分钟前
  • 高詩遠
  • 较差

#Berlinale #BerlinalePalast #Competition 法国版《百鸟朝凤》,感觉故事太散,内容上也只有法国人才能驾驭这种抓马… 影片的镜头运动和表达都非常细腻,尤其是室内群像戏的镜头运动,故事内核还是围绕着自由派文化传承与坚持展开,人物的代表性也很明显,片种几次出现的黑屏转场高效推进剧情不错,精神病院直接梦回“要建就建最高档的公寓”。非常讨厌故事中死亡的父亲出现的时机,降神感太重,要是没有这段我可以➕一星。

30分钟前
  • 较差

加瑞尔是真的老了,锐气全无,小而平实,把分崩离析拍的温情脉脉。果然,看电影就是在看自己,我理解Martha,理解她在人去楼空后的坚守,理解她的恐惧,理解为何父亲只回到了她的梦中。

31分钟前
  • Reyzalea
  • 还行

「2023BJIFF」個人認為對傳統沒落的討論並沒在點子上。(說實話,有一半時間我都沒分出來幾個女性角色到底誰是誰。)三星。

32分钟前
  • 憑欄·暗水
  • 还行

舊秩序的捍衛者毫不遲疑地為既有體系的崩壞而哀嘆,稱之為冷酷。然而電影溫情注視的是家庭的流散與重建,和聚散無常之下的傷感和溫情。關於價值判斷加瑞爾是遠沒有上述評價者那樣堅定的,提線木偶與手偶,難道不是都不錯嗎?使我們動容的是人而不是別的大詞。

37分钟前
  • 咸菜帮老大
  • 推荐

轻松,诙谐,揶揄。非常难忘的一些情节,第一是路易掰掉了母亲棺材上的十字架,第二是连着两次的雷雨夜,都是父亲,现实的或梦中的,来安慰女儿,第三是疗养诊所;peter女友表达对路易的好感之后路易开始剥橘子,又恋物,又写实,相当有意思。

38分钟前
  • Milu
  • 推荐

B. 老派得像它所描绘的木偶戏,但这也是电影所想表达的核心:一种“美好旧时光”的消亡,小到演艺世家“传家”的焦虑,大到电影艺术的流变乃至欧洲社会的撕裂。父亲和祖母分别代表文化艺术传统与政治历史记忆,而年轻一代则面临着关于继承遗产与卸下包袱的永恒矛盾。加瑞尔质疑传承的可能,哀悼必然的消逝,却无意(或无力)指出前路的方向。于是“北斗七星”彻底失效,只有靠天降大雨排除矛盾的选项,才是唯一一丝看到未来的可能。2023.4.25 BJIFF 中间影院

41分钟前
  • 双晚
  • 还行

什么都不很复杂,但就是有一种好温柔的感觉……

42分钟前
  • Windbell
  • 力荐

江河日下,这江与河在没落中就是看点。传统艺术的传统二字,放在当下审视里,欢闹总有回光返照式的暮光。很喜欢他们的曾经,尤其是跟奶奶分享赤裸与抗诉,得了一句勇敢的褒奖与冷否的关怀。人永远是在分崩离析后想那些欢笑,想最好与最后的时光,想注定的暴雨与暴雨后的释怀,原来再不体面,也有体面的新起点。有些看似荒唐实则智慧的本色,放在Louis与Pieter等等关系里,就还挺有意思。三星半。#北影节13#2,资料馆

44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冲毁剧团的是时代的大雨,毁灭画作的是固步的画家。害怕所有人形物品,唯独不怕木偶。暴露所有人体器官,唯独不露尊严。记不住给新生儿取的名字,带得上给心上人扣的手链。拆掉奶奶棺材上的十字架,她可以不受任何信仰束缚。拥抱朋友放弃掉的家庭,她值得被更好的人珍惜。木偶戏会被时代抛弃,爱不会。

4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逝去的与现代的。家庭的与情感的。弱化的道德维系起所有以生物学和非生物学的关联。每个人都在向前,触及亲情的加瑞尔才处理的如此温柔吧。

51分钟前
  • 十二辰子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