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这是只有好莱坞才能拍出来的电影
这部电影的剧情弱到爆,男女主角的性格模糊不清,最后为什么男主角放弃马戏团萝莉选择女主,为什么女主角放弃英俊文艺青年选择男主,导演完全不屑于花笔墨交代,整个电影的故事就一个字,假!假得离谱,假得让人目瞪口呆匪夷所思。但这个假得一塌糊涂的都市爱情神话,楞是让科波拉拍得美轮美奂,理直气壮,理所当然,热闹非凡。我只能说,把假都能作为一种优势来表现,真是好莱坞的特长。
为什么这部电影看着这么热闹这么唯美?因为它丝毫不避讳自己的舞台化处理和高度的非写实设计。事实上科波拉在这部电影中出神入化的机位运动就是完全依赖于演员的活动场景是在搭建的摄影棚里进行的,所以摄影机可以自由地穿墙而过,可以在玻璃壁橱间来来回回,可以从一楼升到二楼。摄影机就这么明明白白告诉你,我这房子啊街道店铺啊都是临时搭的,都没墙。男女主角在街道上争吵或者依依惜别的时候,空荡荡的大街上一个人都没有,就一条狗窜来窜去抢镜头;一高兴唱起歌来跳起舞,满大街的人就涌上来,配合着男二和女主载歌载舞,连灯光都给你打好了。更别说背景画面毫无来由地变换着场景和色彩,就为了配合男女主角的心情。
不过科波拉的确叙事方面太次了,这个故事连自圆其说都谈不上,但我依然很喜欢这部电影的气质,那是一种“我就是连故事都讲不通但依然理直气壮”的叙事自信。这种叙事自信我始终相信是好莱坞的特质,能够造梦,是因为他们相信有梦存在。一个连爱情神话,民族神话,革命神话都没自信讲述得让观众相信的国家,还谈什么电影复兴呢?
即使这样,也有优秀的实验!!!但也要给2星。
#1080p#NastassjaKinski原来只是配角,失望😔本来想看个美人放松一下,唉:-(
科波拉在《现代启示录》后拍摄的这部电影同样在投资与回报上成为电影史的经典毒草案例,但这也属于新好莱坞特有的权力吧,自此之后再难得见,《旧爱新欢》是美国梦的集大成,在拉斯维加斯的国庆日的一天,小人物经历的情感悲喜剧,男主是修车的,女主在旅行社工作,飞机和轮船的意象,在电影中科波拉不断地重复着“自由”的价值,它能让我们离开也能让我们重聚,当然Tom Waits的原声惊艳,但也不是唯一亮点,科波拉设置了让人惊叹的布景,在霓虹灯的映照下,光线的自由移动,如一缕清风拂过人物,探戈、桑巴与华尔兹,人物穿梭在一个个颇有梦幻色彩的空间中,镜子将不同时空的人物并置,并制造出景深效果,不管是打光还是配乐与镜头都是在为人物的心理服务,叙事成为了敷衍的对象,我们无法从这个毫无逻辑的剧情中找到任何的因果联系,这就是一出人造幻
故事是弱了些,但几近一镜一场的长镜和转场,搭配出神入化的棚光和调度,完全以视觉超越了叙事,而更以视觉本身的基底结合茫茫多的镜内蒙太奇,进一步拓宽了那个本可能也不需要多厚重的结构维度,这样一看故事也许也正羸弱地恰到好处,类似米三顶厨随手捏了个豪华海鲜手抓饼,所以遗憾也就遗憾在科波拉的态度上了。
科波拉《现代启示录》后就是这部,此后再无好作品。本片是灯光美术课典范,是对《卡萨布兰卡》的致敬。
“现场电影”的雏形,被科波拉称之为“过早到来的电影”同时也是科波拉对数字技术关注的产物。《现代启示录》没有造成科波拉的财务灾难,但是《旧爱新欢》的失败却给了导演致命一击。
就这片子成本居然要2700万,毫无道理啊,几乎追平银翼杀手(2800万),远超星战Ⅴ和夺宝奇兵(均为1800万),ET才花了1000万,凭什么,就为了追求非真实感的舞台效果?怎么想都是被坑了吧,而且还是4:3分辨率!旧爱部分很好,尤其前景变黑+后景透明度叠底的剪辑效果很赞,有了新欢之后感觉都不对了。
that's very long to be with the wrong one 然后结局你告诉我他俩又好了???果然是同流合污
剧情就没什么可说的了,感觉又是在玩自己喜欢的元素...视听方面有可取,一些打光和调度的小试牛刀。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后面字幕写了这片都是在自己公司studio搭台拍的。
这片摄影跟加斯帕·诺的真像,大段大段的爵士挺好的,其它方面都太平庸了(甚至可以说是差),形式大于内容;这部电影是个分水岭,质量下滑得厉害...
科波拉冷门作品。似音乐舞台剧。夸张的用光很难不联想到《阴风阵阵》,色彩表意确实有意思但是科波拉用得可比阿基多差多了……运镜和大量前后景转场很是有趣,可见大师功力,但无奈这个破故事就真的什么都没有啊什么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