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街机厅玩《真人快打》这款游戏我就称其为“李小龙对打”,造型动作和怪叫跟李小龙一模一样,周末跟小伙伴常偷偷跑去街机厅玩的很带劲。后来才知道游戏里这个貌似李小龙的人物叫刘康。
后来看过李小龙的《龙争虎斗》想起这款老游戏,发现真是够像的,去掉魔幻元素,主题都是举办武术大会,举办者韩先生就是游戏里尚宗的原型,白人老外算是强尼凯奇的原型,刀疤脸应该算是铁面具卡诺的原型吧,李小龙当然就是刘康的原型。
再后来好莱坞根据游戏拍了两部《魔宫帝国》,刘康的主角地位还是很高的。可惜最近加拿大拍的《新魔宫帝国》刘康主角地位不保成了配角,造了一个原创老外角色做主角。真是电影诞生了游戏,游戏又反过来重新诞生新电影。
临睡前看到了小龙哥的《龙争虎斗》蓝光塑料片真相,最令人惊艳的是,它和音画品质令人拍案的《音乐之声》蓝光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经过认真的杂质过滤,整个画面鲜嫩干净得如同刚从冲印间里晒出来一样,不仅如此那个年代应有的胶片质感却毫发无损,你绝对不会把它和真的是今天才拍出来的影片混为一谈。近来屡屡在色彩上犯发齁毛病的华纳公司,这次在色彩与色调的掌控上也显得格外精准,色彩饱满浓郁却不过火,使得整个影片的画面洋溢着一种自然养眼的光泽感。除了彰显出胶片本身的风貌与质感外,人工修饰的手段实施得可谓不着痕迹,几乎看不出特别明显的降噪或者锐化,色彩度与对比度也明显贴近原片的风貌,如果不是真的没有任何人为干预,那就只能解释为制作者对画面修整的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已经到了浑然天成的程度,充分体现出了修为道,复为本的影音产品修复王道
什么是武术的最高境界?
把技巧隐于无形。
你面对敌人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我眼里没有敌人。我只是一个抽象的字,没有其它意思。我觉得搏斗是一种游戏,我很严肃地玩这种游戏,作为一个好的武术家,不应该拘泥于形式,要将武术溶化,收发自如。当对方萎缩的时候,我就立刻伸张,当对方伸张的时候,我就应该步步小心,处处提防,这就是以退为进,以进为退,当我在绝对有利的时候,不需要我思考,自然就可以打倒对方。
不错,所谓敌人,只不过是一个幻影,真正的敌人藏身于其后,你如果能够消灭幻影,即能够消灭敌人的真身。
这是《龙争虎斗》开场方丈与李小龙的对话。
导演罗伯特·高洛斯毫无名气,生平履历除了李小龙的《龙争虎斗》和《死亡游戏》之外,几无成就,其实,换任何一个导演来拍,都没有差别,编剧也无关紧要,因为李小龙已经成了金字招牌,人们看的是他的打斗,只要他主演,电影就会卖座。
如开场对话所言,李小龙对于武术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但故事随意简单,无法为他的理解添枝加叶,因为人物的根本任务只是打斗,无法实现角色的丰满。
本片故事可用“清理门户”四个字概括,李小龙的打法已难有新意,因为《精武门》与《猛龙过江》已经成了他的巅峰,本片中除了杀死敖家达与韩先生之外,其它都是群殴,无法展现李小龙的过人之处,第二次入地下室也把长棍、双短棍、双截棍通通使了一轮,像是走马观花,把《猛龙过江》再拍了一遍。
就算是单独对阵敖家达与韩先生,也无法与查克·诺瑞斯相比。
对阵敖家达,李带着怒火,因为杀姐之仇。敖家达明显不知深浅,被李连着两次以趁其不备的速度击中面部,等他意识到用手格挡的时候,李换了肘击,恼羞成怒的敖家达企图拉腿暗算,李顺势后空翻,用脚踢中敖家达面部,敖家达飞身进攻,李躺倒地上,正中敖家达裆部,接着是连续的回旋踢、侧踢,一次带助跑的大力侧踢表演,力道生猛,敖家达倒退几步,旁人扶之不住,人倒椅翻。对决本该就此结束,可惜敖家达仍不死心,李无奈回返,又是正踢、侧踢奉上,然后一招大鹏展翅,以一副便秘的凄苦表情,踏死了杀姐的仇人。
这次一对一,干净利落,敖家达毫无还手之力,只等着一次又一次被击倒,完全成了李小龙泄愤的工具,观赏性不差,比之《精武门》同样的愤怒展示,并无实质的进步。
来到影片终极对决,这次请出了大反派“奸人坚”,坚叔惯常在黄飞鸿系列里与关德兴和曹达华交手,本身是会家子,但跟李小龙一比,就显得笨拙不堪,打斗中只有被踢的份儿。为了增加任务的难度,韩先生先后戴上了三指金刚爪、四刀铁手,在李小龙的脸上、腹部、胸部、背部划出了鲜红的道道,成就了李小龙经典形象之一,增加了人物的血性与英雄气概,猛兽出笼,见血而狂,杀焰腾腾。但就算韩先生有了铁手加持,还是体力不支,于是逃入了自己的衣橱。
全片的亮点就此出现,在一个满是镜子的空间,虚实莫辨,人物的影子层层叠叠,空间并不大,却像一个巨大的迷宫,危机四伏,敌人就在眼前,却无法触及,虽然睁着眼睛,却像一个瞎子。就摄影来说,重叠的人物,有一种力量扩张的气势,李小龙一脚踢出,无数重影让动作更有魅力,好似《精武门》中的迷踪拳,又如多块屏幕同时呈现一个动作,充满了魔幻感。在电影史上,镜子一直是一个颇受欢迎的道具,吴宇森好莱坞代表作《变脸》便借用镜子表达了两位主角换脸后面貌与意识的强烈冲突,以及自我认同经受的剧烈拷打。
这时,方丈关于敌人是幻影的教诲响起,醒悟后的李小龙将镜子一一敲碎(这里应该响起隔壁老樊的“我曾把完整的镜子打碎”), 于是幻影消失,就在我们等着再一轮激战开始的时候,李小龙一个侧踢,韩先生刚好被红缨枪贯穿,断了气,李小龙有点儿不敢相信,我们也有点儿不敢相信,这位侠客岛主不过如此嘛,明显是还未过瘾。
想要做好一件事,需要具备几个必要的条件,其中首要的条件是做到能理解事物的本质。
如何做到准确的理解事物的本质呢?李小龙的方法是emotional content,我觉得这句应该翻译成内心的平静。接下来李小龙说:Like a finger pointing a way to the moon, do not concentrate on the finger or u will miss all that heavenly glory.
只有去除杂念,才能获得沉静的内心。如此,你将看到的不再是作为表象的手指,而是照亮内心的明月。
之前聊过猛龙过江。重点放在李小龙无论肌肉线条还是动作速率都太过强势,客观上妨碍了剧情产生类似以弱胜强或由弱积强反败为胜式的跌宕转折。今天再想想,此角度固然可以成为一种观察点,但毕竟过于主观。你得允许别人对于那种一往无前、横扫千军的动作审美偏好。本帖则试图从更为客观的角度,以《龙争虎斗》为例,侧重探讨一下武侠功夫电影的认识误区。 图来!李小龙VS史上最灵活的胖子—洪金宝。注意看,搏击过程中,当需要两人各自完成一个腾跃动作时,镜头就从全景侧向转为了全景纵向。即处于李小龙身后,正对着洪金宝。其结果必然导致了:洪的翻转,观众看得真切。不仅因为长镜之下一气呵成,更在于转停之后,脸部正对镜头!而李的翻转恰好相反。整个过程只在腾空仰头那一瞬间,脸部才模糊入镜,并且还是90度反转的……其实,大可不必描述的如此细致,甚至也无需那两张截图,因为动作粉丝早就很清楚事件原委:这场戏,李小龙使用了替身——洪胖子的师弟,元华!
但本人在此所要关注的不是李使用了替身,而是为什么李以功夫片史上头号巨星的身份,却在纯粹意义的动作桥段中使用了替身这件事,不算是一起具有反讽意味的“污点”?答案似乎也有定论:因为在很多功夫迷眼中,翻腾属杂耍,不算真功夫!可既然如此,又何必煞费苦心反复设计一些以替身代翻的动作镜头?你完全可以理直气壮砍掉翻腾,只让李小龙真身站定画面中央。然后来一个打一个,来两个踹一双,来一群扫一片! 显然,这里存在着认识上的自相矛盾!一方面,瞧不起翻腾跳跃,嗤之与真功夫无关的杂耍动作。另一方面,数十年来,以强化动作视觉冲击为核心目标的的武指实践却反复证明:没有这些翻腾跳跃,绝对不行!不仅对于毫无武术根基的新生代女星钟欣桐,没它不行。即便是举世公认的功夫搏击大师李小龙,没它也不行! 有趣就在这里。原本李小龙与钟欣桐属于绝对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类人。但偏偏最能体现巨大差异的动作桥段环节,二人产生了意外共鸣:最专业演员与最不专业演员,居然需要同一种东西——替身!可能单是替身二字,尚不足以形容有趣程度。毕竟替身也有高下之分。金枪锁喉的替身和鲤鱼打挺的替身,自不可同日而语。但偏偏李钟二人所需的替身级别相同。翻跟头! 这情形搁在其他特色类型中,实难想象。好莱坞歌舞片。桃乐丝·黛精于歌唱,片中曲目必然原音呈现。如换做一位歌艺欠佳的女明星,对嘴配音便是适当选择。可你能想象的到:片中歌唱桥段,刚好曲目中的某一小节,难度不需太高!可无论是擅唱的黛,还是走音的女星,两人都需要幕后替声代其完成吗?显然不能想象。而将上述问题中的歌唱与桃乐丝·黛,换成跳舞与吉恩·凯利呢?依旧不能想象! 但这不可想象,在中国的武侠功夫片界非但已成事实,更是日趋常态。那么到底是何种原因导致这一窘况的出现?个人以为,还是对武侠功夫电影的本质认识不清! 武侠功夫电影虽与歌舞片同属——“镜外专业,镜内展示”。但二者之间却存在一处根本不同:歌舞表演的专业水准评估,完全来自于它的声画内容。歌舞演员只要战胜了摄影机和麦克风就战胜了一切。而武侠功夫中的动作搏击戏,由于涉及到两人或多人之间的搏击打斗,所以只是战胜声画就不够了。你必须还要战胜你的对手! 可后一点对于电影来说,属不可承受之重。因为搏击水准的高低,或者说所能发挥的真实打击力,只有对手本人方能感受。作为旁观者的摄影机,甚至别说摄影机了,就算你站在圈外五米外亲眼得见,也未必能够体会。不然,职业拳击台上怎会出现“跳水作弊”? 这种摄影机的诠释无力感,势必导致像李小龙这样身怀绝技的功夫大师镜头之前没了用武之地。一方面,你不能真得伤害到对手演员,击打动作必须点到为止。而另一方面,点到为止的演法,却原则上违背功夫搏击的真谛——实打实的打败对手。换句话说,歌舞片演员只需对着镜头表演即可展示其专业才华之全部,而真功夫演员却在镜头前反复做着与其专业才华背道而驰的事情。 在认识到无法彻底克服这一结构性障碍之后,功夫电影不得不转而从动作过程(表演)之上去寻找突破!毕竟较之无可避免的虚伪结果,过程部分的展示反而可以是相对真实的、华丽的、刺激的……李小龙的动作戏也必须加入翻腾动作,即是这一思维的产物! 而且你细品其中的逻辑:加入翻腾动作,需使用替身。为避免替身真容露馅,导演必然刻意转变摄影机的取景角度。但这一转变显然是被动的,违背动作美学法则的(如这位动作演员本可自行完成动作,摄影机何必换位?)。可即便如此,仍要去做!为什么?因为风险再高,也要值过让观众忍受全景长镜“双脚站定拆招对练”的单调平淡。即使交手双方是无与伦比的李小龙与大名鼎鼎的七小福之首洪金宝。 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功夫演员”这四个字是极其不准确的。它正确叫法应该是:功夫电影演员!其他电影类型,可无需强调这种字眼上的差异。因为银幕上的表演,即是专业表演本身。桃乐丝·黛的歌如果唱得好听,银幕内外听来应没有差别。所以歌舞明星和歌舞电影明星几乎没有区别。可银幕上的李小龙,却决然不是银幕外的李小龙! 既然功夫电影被迫转而以“过程”去实现自己的价值,那么更符合“过程诠释"的那类人才,便顺理成章的更适合成为动作电影明星。这批人里就包括了:只会插科打诨杂耍动作的成龙,只会套路武术表演没有实战技能的李连杰…… 当我们不屑地以“只会……只会……”去发表评论时,完全忽视了这些“只会”,恰恰是武侠功夫电影在不断克服自身结构局限,追求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必然同时也是迫切需要的东西。我们的不屑,只是来自于我们错误地将功夫本身等同于功夫电影去思考问题。
Released posthumously after Bruce Lee’s untimely death at 32, ENTER THE DRAGON is an American and Hong Kong co-production that canonizes Lee’s screen immortality, patterning after the au courant James Bond template, it whisks Lee, a Shaolin martial artist, under the aegis of British Intelligence Service to an offshore island in Hong Kong, where supervillain Han (Shih), a former Shaolin practitioner, governs as a one-man empire, ostensibly for martial art training, a cover for his backdoor operation of drug trafficking and a prostitution ring.
Han arranges a martial art tournament every three years (an activity seemingly nonsensical as it only courts unwanted extraneous attention, whose justification Michael Allin’s vapid script half-asses), so here are some prominent participants, besides Lee, there is Roper (Saxon), a hardened gambler, who functions as a Caucasian moral yardstick (whose libidinous proclivity is also strictly Caucasian) and the Afro-sporting Williams (Kelly), who is bumptious, debauched and has to get his lumps in a hard way, together they will face Hen’s trained henchmen, lead by O’Hara (Wall), who happens to be answerable for the death of Lee’s sister Su Lin (Mao), and a burly goon Bolo (Yeung).
After a prologue in Shaolin Temple where Lee elucidates his tenet of “emotional content” in martial arts, and the panoply of Hong Kong’s erstwhile ghettos-on-the-sea, the rest of the film sticks to the derivative plot-line slavishly, festooned by an oriental menagerie that has no aesthetic moderation, but when Lee finally acts up, the movie whirls towards a rapturous experience, his “fight without fight” movements, so fiercely accurate, physically engaged, that their dramatic impact is never authenticated by the battered opponents, but Lee himself, straining his wiry, flexed body and uttering his trademark screech, all condensed in a severity that is awe-inspiring, there is no room for hesitation or weakness, Lee is the real deal, he means business, although he hardly takes a hit (a major contrast to Jackie Chan’s comic-inflected choreography, who appears several times as bit players, can you spot him?), crimson gushes across his torso only stir his mettle during the climatic smackdown, where a hall of mirrors becomes the time-honored, visual shorthand of breaking the illusory distractions and going for the jugular, yes, it is all kitschy (Schifrin’s jazz-fusion score included), but Lee is sui generis, indomitable, indelible and the last person on earth one wants to mess with.
referential entries: Terence Young’s DR. NO (1962, 6.4/10); King Hu’s DRAGON INN (1967, 7.6/10).
初中那年看过。。。这是最喜欢小龙哥的片子了~~故事完整,情景跌宕起伏,小龙哥帅爆了~~ 镜迷宫的打斗太精彩了~!!
现在的人看此片感受可能不深,但是在此片上映的1973年那个国人垂丧自艾的时代里,李小龙横空出世的精悍、凌厉、智慧的银幕形象,就像一道光,刺破了重重的黑暗暮霭,带给国人无与伦比的温暖与激励。
五星全部归于李小龙!
73年,虽然很狗屎的剧情,非常简单无脑,几乎没有缘由的见面就是打。在比赛的时候慢镜头单踢那外国佬,虽然现在的打戏已经很少看到了,三角裤衩洪金宝,还有龙套成龙和元华。对武术的探索得到一个新的高度,武打理念上升到了某种哲学境界。7.4
这片的意义就不必多说了,只说全片最霸气台词:“木头是不会还击的”!制作水准确实是很好莱坞式的,剧情粗枝大叶,整体十分商业。不可否认,好莱坞给龙哥的限制是明显的,即便他此时仍处巅峰,几处打戏依旧出彩,整体却远不及《猛龙过江》。不过片中展现了他一些哲理性话语,可见当时他已经有意识将自己的心得(概括为[截拳道]吧)融入电影,可惜创作刚进入这方面,不久便与世长辞了。而如果他不是离开得这般迅速,我想他的作品将谈到他更多的功夫哲学,那时就绝不止是武打片了,是直到今天也没人做到、观众也不曾想象过的、新的电影类型
情节整得跟007似的,连配乐都像。小龙的武打自不必说;元华居然也露了一小面;金宝兄出场时间还长一点,不过,也就在开头被小龙摔来摔去的几分钟;成龙捏,则压根没找到他的影子,据说是饰演监狱里的一个小恶棍
这部对龙珠漫画影响很大。从龙珠的作品标题、三年一届的武道大会、参赛选手和功夫服装、主角时而幽默又目光冷峻,孙悟空也相似。同时电影又有点肖恩康纳利版007的风格,反派如同抱猫的骷髅党又像诺博士。风一样的拳脚、双截棍、最后镜子迷宫打戏,视觉都很精彩,(打到出汗!)为此可以忽略电影剧情的跳跃。还有成龙的龙套客串~李小龙在世界上展现了和大清辫子人不一样的华人角色形象,这点相当杰出。
李小龙的功夫哲学总结起来就是:很有感情能产生信仰;很有感情能进入精神世界;很有感情能击败幻象。他的动作、表情、嚎叫浑然一体,已达到了得其神,忘其形的境界。他的“我”与“对手”都不存在,实则是忘记功夫技巧后对功夫精髓的整体掌握。他在电影中完全进入自我想象,成为而不是表演他所扮演的角色,达到乐在其中,物我两忘的境界。用杰克史密斯的说法,这种表演就是人肉致幻剂,达到了信仰的高度,只要有了这种演员,就可以把假景变活,引领每个人去探索未知的精神领域。
李小龙所饰演的男主,身上背负的仇恨悲情,和流露出来的勇敢狡黠,让电影中行云流水的动作戏看得又过瘾又爽,不是干瘪的打打杀杀,而是有血有肉的血气方刚。音效和表情虽然有点夸张,但是李小龙的肌肉力量和拳拳到肉的打戏,看得人很过瘾。他真的英俊又可爱!太经典了。这部电影除了唯一的反派boss,黑人和白人的人设都是正面的。两个镜头很疑惑:目睹姐姐逃跑反而关上窗的阿姨,和那个扫地的阿姨,我还以为这些镜头有深意诶。包括那个卧底,原来只是打酱油的。
上次看李小龙片子可能还是小学时候(排除初中时候语文老师课上给我们放),印象里这部最“好看”,现在重看也是觉得特别pure entertainment又不觉得差
我第一次真正看完李小龙的电影,被震撼了,真是大囧+大牛+激gay+无逻辑+超神经质+文艺,就好象A片,情节都是浮云。
最后一段多重镜像的部分既是对查理·卓别林的电影《马戏团》(1928年)、奥逊·威尔斯《上海小姐》(1947年)的致敬,也是对武术、哲学的隐喻,太喜欢了。
李小龙真的成也时代,败也时代。如果他晚生二十年,他的电影喝动作场面会远比现在精彩,寿命大概也会延长。这应该是李小龙生前演技最成熟,完成度最高,故事性最好的电影。他的电影以现在的眼光看,大概只能算是半成品,但这依然不影响他的高度,他的传奇和我的津津有味——女子跑酷巷战,镜子屋决斗,金刚狼式的金属爪(金刚狼1974年首次登场),这些都是这部电影当年带给观众的新奇感受。
这部电影李小龙没的说,就是除了李小龙外其它人的打斗场面看着不过瘾,两个男二其中黑人还行,另外欧洲白人那个动作太一般了,直观的感觉他就是半路随便学学的那种,动作生硬又难看,还有大反派石坚的动作也不满意,查了一下资料他的功夫底子挺厚的,觉得是因为他在片中角色的约束(一支断手可以接很多武器),感觉笨笨的,那支断手接的武器明显能看出就是拿在手里面的,好出戏哦,没觉得他是个武打高手,鉴于以上这几个缺点我一直不喜欢这部电影,但是这电影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是第一部李小龙主演的国际化功夫电影,很多国外观众是从这部电影才开始接触到李小龙的功夫电影的,还有一点就是这是亚洲人第一次好莱坞当主演的国际化电影,具有开创的意义,这就是它的伟大之处,为以后的中国功夫电影走向世界奠定了非常大基础。
镜子戏加星,放类型片世界里石坚这反派也弱智得出格了。说实在的没肯塔基大电影里那个a fistful of yen好看
一直不理解一个细节,洪金宝和李小龙打架,为什么脱得只剩三角裤,好基情啊,还少林呢。
没有删减的完整版,片头有关于探讨哲学的那一段。李告诉弟子,不要思考,去感受。
李三脚大破韩铁手。以拳脚表达佛理,最后的镜宫打斗不愧为影史经典。B级片因为有了李小龙而得以名垂后世。我好奇的是,基督徒乔宏成天扮高僧,内心没有挣扎么……
李小龙的功夫 快 钢 脆。 身手灵活 出手速度快 伴随一声阿斗 拳头已经到对方脸上了。 出手又很辣 特别是窝心脚 空中三脚 都是朝人最软的肉里出杀招。 打出去一拳是一拳 不拖泥带水 回拳防守同样清脆利落。 看他打完全是一种享受 替那些和他演对手戏的龙虎武师感到佩服。包括本片的成龙
世界史 李小龙将个人魅力发挥到了极致,处处体现着男性特有的雄浑之美,硬朗的肌肉线条,自信的的王之蔑视,打击敌人时候发出的吼叫,这些都是独树一帜的招牌。不仅如此,他还在动作场面中融入自己的思考,开头对话中,所谓的敌人只是一个幻影,消灭敌人的幻影,就能找出隐藏在其身后敌人的真身,与结尾的镜迷宫打斗遥相呼应,核心是认识自我,领悟武学真谛。许多日后的功夫明星都在片中露了个脸,杨斯在这些打酱油的明星里戏份最多,灵活的身手,一脸坏人样子,为日后在【血点】中的精彩表现打了个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