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亚一家》:葡萄牙的家族史诗
电影《马亚一家》改编自同名文学名著,内容是葡萄牙一个古老贵族世家的没落,以及年轻一代知识分子对待生活的态度,从而反映出十九世纪末葡萄牙上层社会保守凝滞和缺乏生机的精神状态。
十九世纪后半叶,是现实主义小说在欧洲结出丰硕成果的时代。法国的巴尔扎克和福楼拜,英国的狄更斯和萨克雷,俄国的果戈理和托尔斯泰,西班牙的佩雷斯•加尔多斯和克拉林,都以他们真实地描写了社会生活、细致地刻划了人物形象的各种作品而留名于文学史。在葡萄牙,则于稍后的时期,也出现了足以与这些现实主义大师齐名的小说家埃萨•德•盖罗斯(Eca de Queiros)。
《马亚一家》发表于1888年,反映出了十八世纪葡萄牙社会的惰性,这是这部作品的杰出成就。它里面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人物的塑造也是用的白描手法,没有剧烈的内心冲突,没有深刻的心理分析,然而这种被人们称作十九世纪后半葡萄牙人世纪病的惰性,却从大量日常生活的细致描写,人物在社会环境中的种种活动,时时处处透露于纸面,构成了一幅世态风情的优美画卷。这些方面我们可将之与曹雪芹的《红楼梦》对照,同样是通过一个家族的堕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悲剧。
如此厚重的史诗,改编为电影需要足够的勇气,面对葡萄牙当地观众的期待与希冀,自然要背负更大的压力,然而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也必将对原著进行大刀阔斧的删减,这版《马亚一家》虽然还称不上杰作,从制作水准上还是看到主创费劲了心力。本片几个有意思的地方:
一,黑白到彩色再到黑白的转化。电影中出现了这个家族的四代人,前三代人的都是用的黑白的方式表现,直到第四代卡洛斯(本片主角)出现,电影才开始使用彩色方式表现,最后经过十年游历生涯的卡洛斯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电影又转入黑白方式。总体上黑白段落时间不多,都是一笔带过。电影主要表现卡洛斯和一群年轻朋友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晃荡,从而反映当时这个国家的一些状态,他们身处上流社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文学家、诗人、医学家,他们讨论政治、欣赏歌剧、赛马,然而与情人间的偷欢作乐暴露了他们的堕落与轻薄。从黑白,到彩色,再到黑白的表现形式正与小说要表达的批判统一起来,反映了葡萄牙上层社会保守凝滞和缺乏生机的精神状态。
二,外景内景。看过电影后都会对本片的外景留下深刻印象,因为本片的外景采用画布的形式,跟舞台剧上的背景没什么差别,所以整部电影看起来戏剧感浓重,雷乃的遗作《纵情一曲》也采用了这种方式。然而本片并没有完全使用这种方式,内景还是采用实景拍摄,马亚家族的“葵花公馆”,以及别的建筑都十分好好精美,添加了电影的美感。这种外景的戏剧性与内景的现实性相互交叉的感觉很新鲜。观众既要投入这个故事去感知它,又要游离于这个故事之外去审视它。
三,摄影构图。本片的摄影与构图是一大享受,加上精美的道具布景,以及演员的服装,整个电影十分精致。印象深刻的有两场戏,一个卡洛斯父亲与妻子私奔到世界各地游历,电影的处理方式是旁白加上以两人亲吻姿势旋转,就是“八音盒”的姿势,连配乐也是八音盒。另一个是卡洛斯与朋友去欣赏歌剧,辅以旁白,可以看到卡洛斯与情人看对了眼。还有一个是卡洛斯与埃戛去看赛马,一个横移长镜头,大全景的赛马慢镜头,可以入选今年的最美瞬间。除此之外,本片的其他地方的构图与摄影都很美,加上演员的站位,有时装大片的感觉。
四,梦境。本片有一个画风突变的地方,影像变斜,老祖父阿丰苏半夜做梦,梦到孙子卡洛斯小时候,他和老管家的交谈,从中可看出阿丰苏对儿子的死念念不忘,还有对于私奔的儿媳的愤怒。这也是一个提示,阿丰苏还有一个孙女流浪在外,老人家放心不下。
五,旁白。本片有大量的旁白,以旁白开场,观众就像是在听一个人将一个久远的故事。本片的旁白处理的相当好,与剧情完全贴合,甚至为剧情增光添彩。像是歌剧院的那场戏,阿丰苏之死的那场戏,完全就是升华。
另外一个需要着重讲解的是本片的剧情,稍不注意大家就会误以为这是个狗血的故事。本片改编自原著,删减了很多内容。导演也知道精简之后的剧情可能过于轻薄无法服众,于是在电影中对剧情做了很多铺垫。先来分析下卡洛斯与玛丽亚•埃杜亚达相爱过程,导演安排了卡洛斯与马里亚的四次偶遇,然后卡洛斯才借出诊的机会与马丽亚相识,四次偶遇,是卡洛斯爱欲的堆积,以至于后来的相爱、乱伦变成必然。另外,“乱伦”是会被看作狗血的最大因素,导演对此也是煞费苦心,电影中阿丰苏的梦境,马丽亚说卡洛斯长得像自己母亲,马丽亚之前巴黎邻居的疑惑表情等细节都是乱伦的伏笔。导演的这种用心的创作方法也是我对本片印象极佳的一个因素,我列的还不全面,请影迷朋友观看电影的时候多注意电影细节。
《马亚一家》的背景是葡萄牙十八世纪,想要更好的理解本片,建议先了解一下当时的葡萄牙社会时局。另外《马亚一家》小说有中文版,有兴趣的影迷朋友可以购买阅读。
2 ) Maia
1.阿丰苏:对人最好的东西莫过于水,水的声音,水的味道,水的颜色.
2.埃戛:缺席是精神软弱的表现.
3.达马亚:若昂,你什么都不尊重.
埃戛:没有不敬就没有进步.那些敬重的人都失败了.一个人先是羡慕,进而慢慢不知不觉变为敬重君主,他就不由自主的堕落到去崇敬万能之神.
4.埃戛:我感到,好像我的灵魂掉进了一个粪坑.我需要从里到外清洗一下.
5.旁白:比赛开始了,乐队悲伤地演奏者<诺玛>的选段.卡洛斯和卡拉夫特说:“今天的比赛真正是达到了莎士比亚的标准:皆大欢喜.”“一个拳头就是一个很好的句号.”
6.卡洛斯:克拉夫特,你永远不可能知道发生在你身上的事,究竟是好还是坏.一般地讲,是坏事儿.
7.卡洛斯: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做做样子,全是骗人的.
8.玛莉亚:再见,让我一个人呆会儿.去吧.
9.埃戛:女人,生活,一切的一切,全都见鬼去吧.
戲劇感很強 但幾乎毫無美感 一部經典被拍成了一場鬧劇
葡萄牙版“红楼梦”,格调甚高,导演用戏剧与光影杂糅的方式呈现,外景油画板,内景构图考究,演员站位严谨,充满夸张感,一切向舞台剧靠拢,画面,打光也带有强烈的作者风格,无不展示上流社会的虚伪性,表面高尚,内里堕落,肮脏至极。
一部精致的类型电影,能够让观众窥探一下贵族生活,各种舞台剧般的布景站位都很赏心悦目,但败在故事性奇差。两星半。
男主角的好基友埃戛很抢戏啊,妙语连珠。结尾处理得不错,按照自己的步伐固然重要,但有时也会为了赶一场宴会而去赶马车。生活还是要继续的。
不否认影片是有独特美感的。可惜限制住格局的不是场景,而是取舍间仅为了一个狗血情景剧。
改得真是不错,戏剧感很强的设计使得盖罗斯原著中撒的一地狗血看起来也没那么突兀了。
舞台剧风格 文学影像化的一次实验 极美好的视觉体验 主角的人物刻画单薄 叙事略显干涩 却带有静态美
刻意设置成油画的静态外景营造舞台剧风格,旁白切入一个家族上百年的历史,旁枝逸出铺就十八世纪葡萄牙上流社会浮世绘;内景光影打磨得无比精致,重重明暗如心事曲折;人物站位如教科书般严谨考究,单人/双人/多人在画面的构成方式布局精心。
好喜欢摄影色调和油画布景的古典主义氛围,贵族知识分子圈子中的嬉笑怒骂俨然是那个时代思想圈沙龙文化的再现。当然真正得我心的还是剧情上的复古,血缘、背叛和命运悲剧,这才是古典戏剧的精髓。
我错了,没看懂,这片子逼格太高。
我会继续自己缓慢、谨慎、稳当的步伐,因为这是生活中唯一合适的步伐。——《Os Maias - Cenas da Vida Romântica》
这也是百年孤独啊,主线放在第四代乱伦……
绘画布景很别出心裁。体验式电影,看着轻浮空虚的三代人没完没了寻欢作乐和夸夸其谈真令人厌烦,乱伦的设定也很无趣。
1. 开始的音乐和一组扫过华服的镜头让我有了BBC《傲慢与偏见》的期待,可看到那个作为重要背景出现的街道,我的失望也开始滋生了。难道葡萄牙连个像样的街道外景也寻不到?2.故事也真是老套,贵族的附庸风雅,家族恩怨,儿女情仇。太乏味了,谁要做葡萄牙的贵族啊!
前半个小时是流水账,中间一个半小时是风流史,最后10分钟是地摊文学。看起来是一部烂片格局,其实是19世纪葡萄牙上流社会的风情画。舞台剧感看似做作,却完全符合上流社会的各种矫揉造作,是最赤膊相见的写实。
没想到葡语还没忘干净
故事算是满足了人们对上流贵族社会的所有意淫,重点其实不是故事,而是导演的野心,试图去还原葡萄牙社会几代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就像一副世态风情的画卷,展示人们的日常,三辈人的时间过去了,整个葡萄牙社会却还是停滞不前的老样子,恰似主角的生活,只是身边有些人老了,有些人死了。★★★★
讽刺
130分钟远不能还原出鸿篇巨制的原著的十分之一,但制作确实精良:光影的运用以及精致的服饰布景和构图让每一帧都像油画般耐看,更不用说外景本身就是一幅幅美妙的画作
133流动的人物置入静止的画面中 有点像磨坊十字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