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金刚川

战争片大陆2020

主演:张译吴京李九霄魏晨邓超欧豪邱天周思羽刘显达石昊正

导演:管虎郭帆路阳

播放地址

剧照

金刚川 剧照 NO.1 金刚川 剧照 NO.2 金刚川 剧照 NO.3 金刚川 剧照 NO.4 金刚川 剧照 NO.5 金刚川 剧照 NO.6 金刚川 剧照 NO.13 金刚川 剧照 NO.14 金刚川 剧照 NO.15 金刚川 剧照 NO.16 金刚川 剧照 NO.17 金刚川 剧照 NO.18 金刚川 剧照 NO.19 金刚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8 00:05

详细剧情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终阶段,志愿军在金城发动最后一场大型战役。为在指定时间到达,向 金城前线投放更多战力,志愿军战士们在物资匮乏、武装悬殊的情况下,不断抵御敌机狂轰滥炸,以血肉 之躯一次次修补战火中的木桥。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在暗流涌动的金刚川上徐徐展开......

长篇影评

1 ) 不知所云的电影。

1星给志愿军。1星给演员。

看得人郁闷。这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志愿军如果只是敢死的莽夫,能赢抗美援朝?

1 搭人桥?辎重能过?那干嘛不一起造木筏,早过河了。

2 晚上偏偏把桥照得灯火通明,故意给敌机炸吗?

3 这电影把这敌人飞行员,弄得比主角还主角。

4 高炮为啥要在自己周围点火吸引敌机,你去别处放把火不是更好?

5 一个情节反反复复拍,是为了凑片长吧?

2 ) 最佳的抗美援朝电影题材,是战俘碧潼奥运会!!!

不论金刚川,还是正在拍摄的长津湖,都不是最佳的抗美援朝电影题材。 他们的受众只能面向国内和华人,无法打动全球所有的人类, 能够走向世界的抗美援朝题材只有一个:碧潼战俘奥运会。 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品质,绝对会震撼世界。 这是一场比北京奥运会更加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体现了人类最高尚的情操、最博大的胸怀和最文明的人格。其中的人道主义普世价值,不但会让中国人自豪,更会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崇敬。

中国一直缺少世界级影响力的电影,而这个题材就是最佳突破口,如今天时地利人和皆具备,为何却没有人注意到它呢?

先回忆一下那段精彩的故事。 1952年11月15日,中国在朝鲜碧潼举办了一次盛大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当时有14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分别是美国,韩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土耳其,哥伦比亚,菲律宾,荷兰,比利时,墨西哥,希腊和波多黎各。 共进行了田径,球类,体操,拳击,摔跤,拔河等27个项目的比赛。 各国参与人员13107名,其中包含参赛选手500名,在历史12天。

而此时,震惊世界的上甘岭战役(11月14日至11月25日)正打得激烈异常。 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俘虏了大量美国以及联合国军战俘。 到1952年,单在朝鲜平安北道碧潼郡的战俘营里,就已经有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土耳其等14国军队的战俘,共计13107名。

中国军队有着优待俘虏的传统,战俘营里没有血腥和镇压,反而是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是一个“没有铁丝网的战俘营”。 志愿军对所有战俘平等对待,一视同仁。不会因为是美国人而虐待他们,更不会因为是小国弱国而予以轻视,对任何种族歧视偏见坚决制止。一位美国黑人俘虏说:“我有生以来,在战俘营中才第一次感到被人平等的看待。”志愿军自己省吃俭用,好的留给他们带,待他们如兄弟一样。 为了照顾俘虏们的饮食习惯,还特地从国内运来了面包烤箱;对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俘虏,还从国内运来了活牛羊。

为了改善俘虏的精神生活,志愿军做了很多工作。 志愿军成立了战俘营文艺工作队,经常在战俘营巡回演出,歌舞,戏曲,音乐,魔术等文艺活动。还建立了战俘俱乐部、电影队、图书阅览室、墙报、板报、有线广播等。 志愿军还购置了大量的体育器械,战俘们也自制了一些。 他们共修建了82个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滑冰场等运动场地,战俘们可以在规定时间内自由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组织各种友谊比赛,志愿军也和他们一起运动打球。 夏天,战俘们可以到鸭绿江游泳钓鱼,冬天可以在江面滑冰打冰球。在进行这些室外活动时,没有武装哨兵跟踪和监视,也没有战俘会逃跑。

1952年11月15日至27日,在战俘们的热烈请求下,中国人民志愿军战俘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五团驻地碧潼盛大举行。

会场上挂着“运动会是通向友谊之路”“和平是人们共同的目标”等巨幅标语。 在音乐声中,运动员裁判员列队入场。运动员们手里举着和平鸽符号的旗帜,迈着整齐的步伐,一个方阵一个方阵的进入运动场。 美军战俘小威利斯·斯通手持火把跑步进入会场,绕场一周后把火把交给大会主席王央公。 王央公点燃了主席台上的火炬,奥林匹克五环旗在运动场上冉冉升起。

在战俘营,中美联社的资深记者,获得过普利策奖,绰号为“老爸”的弗兰克·诺尔有拍照的自由,而且照片还被传回了美联社。在他的后半生中,靠这些照片获得了巨额财富。 这些照片在世界上传播后,对新中国和志愿军的形象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意义,打破了美国宣传部门一直捏造的中国军队虐待俘虏的谎言。在比赛中很多战俘非常高兴和感动。有战俘写道:“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在碧潼会有如此快乐的时光,我天天微笑着入梦,微笑着醒来。我感到我又回到幸福的世界了,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无限感激,我将永远记住他们是如何善待我们的。” 后来有84名战俘联名写了36封信,给美、英等国的新闻媒体和社会团体,呼吁和平,制止战争。

美国著名将军李奇微在朝鲜战争的回忆录上这样写道: “我们后来体会到,中国人是坚强而凶狠的斗士,他们常常不顾伤亡地发起攻击。但是,我们发现,较之朝鲜人他们是更加文明的敌人。有很多次他们同俘虏分享仅有的一点食物,对俘虏采取友善的态度。” 正所谓故国不以山溪之险,固民不以兵革之力。这支军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最骁勇善战的军队也是最善良的军队。 直到今天,美军的训练中教官还会经常提醒:“认真训练,不要心存侥幸,不是每个人都有好运气成为中国人的俘虏。” 战争结束后,21名美军战俘及一名英军战俘宣布拒绝遣返回国,而是选择到中国生活,在世界上引起轰动。


我自认为读书不算少,但直到今年年初,才发现在朝鲜战场上竟然有这么一段感人至深的历史。 这么完美的电影题材,怎么就没有人想到把它拍成电影呢?

现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化,以美国为首的“新联合军”已经形成,处处针对中国,战争未必不会打响。我们需要一部电影对美国发出警告,同时向世界人民表达中国的态度和心声,而这个故事就是最佳的载体。

来分析一下这个故事的特点:

(1)他展现了中国的态度和心声。碧潼战俘奥运会在人类战争史上就是一个奇迹,世界上从来没有一支军队像中国这样善待俘虏。中国的所作所为,完全超出了世界所有人民的想象。而美国及其西方跟班,直到现在还经常发生虐杀俘虏的事情。 两相对比之下,世界人民将会感受到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心愿,体会到中华民族与人为善、厚德载物的高尚品质,也会真正理解为什么志愿军会有如此可怕的意志力。 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样的军队,才是真正的文明之师、无敌之军! 试问有谁能够战胜?

(2)他是中国政府对美国发出的强烈警告。 中国虽然热爱和平,但不是一只兔子;他是一头沉默的雄狮,文明而又凶狠。 如果来的是朋友,他会为你端上美酒;如果来的是敌人,他就会亮出獠牙。 这部电影就是在警告美国: 60多年前,一穷二白的中国能打败你俘虏你,今天强大起来的中国更能打败你第2次; 若是执意挑事,中国战俘营的大门将再次为你打开!

(3)他将在全球范围内提升中国形象。 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在世界上一直被西方妖魔化太久,这个真实历史改编的电影,将会破除谣言,为世界人民揭开真相。 破处真相最有力的宣传武器就是电影,因为电影的传播力最强。西方人民绝大多数对中国的印象都不好,他们被媒体洗脑,根本不了解中国。 但是这部电影将会给他们的心灵造成巨大的冲击,既展现了中国军队强悍的战斗力,又体现了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文明素质,这是他们根本难以置信的,也是从未见过的。 而其中中国军人所展现出的善良品质和人道主义精神,无论是谁都会被深深的感动,从而扭转西方人们的偏见,对中国产生好奇,喜欢和钦佩。 他们将会真切的感受到,天安门上毛主席题写的那两句话的深刻含义。

(4)这部电影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 当今的中美对抗国际背景,决定了这部电影一经推出必定受到关注,此为天时; 同时2022年冬奥会又将在中国北京举办,此为地利; 后疫情时代中国形象的大幅度提升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此为人和。 完美的将战争、和平、运动、奥运等要素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人道主义普世价值,与世界每一个追求善良的人类心灵共鸣,这样的电影要是不拍,天理何在?

所以这部电影的定位,不仅仅是国内市场,更是面向全球。 就是拍给美国人看的,拍给世界人民看的。 我相信只要这部电影拍的合格,票房将会超越战狼2。 那些国内的导演们,还在等什么呢? 别让这个题材等待太久,还在世的抗美援朝老兵已经不多了。 快点行动起来吧!

3 ) 它本可以更好(无剧透)

欢迎来公众号:叫我魏小黑,找我玩

当听到讲述抗美援朝的《金刚川》要上映时,其实我是很期待的。我小学时就读了一本讲抗美援朝的书,大部头,五六百页,挺厚的,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和感动。尽管现在十几年过去了,但很多情节我还记得很清楚。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朝鲜人民军一路凯歌,攻到釜山,但战线拉得太长被美军从仁川登陆,拦腰截断,人民军又一路快被打到鸭绿江边,金日成请求中国援助。 选帅时,原定的元帅林彪装病不出,毛主席改用“谁敢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把彭德怀元帅从大西北调到东北,带着第一批38,39,40,42,50,66军进朝鲜。 抗美援朝一共打了五次大战役,第二次战役收复平壤,第三次战役打下汉城,第五次战役还是因为供给线跟不上,被李奇微反扑。 第五次战役失败以后,就注定了不可能收复全朝韩半岛,此后双方围绕三八线展开争夺,小型战役不断,但大的战役没再有过,《金刚川》的故事背景和原型就发生在这个阶段。 其实之前我并不知道《金刚川》的原型故事,因为当时我看的书还是以宏观讲述为主,所以我特意去看了历史事件,但发现历史故事发生在1953年5月,而电影所采用的背景金城战役发生在1953年7月,金城战役开打时,金刚川所在的地方已经属于后方了。但电影在拍摄和宣发时还一再强调这座桥是金城战役的“生死线”,把这座桥打造成金城战役的“胜负手”,我理解作为电影要进行改编和架构,但我还是觉得,这种电影要尊重真实的历史。而且,全片其实跟金城战役没扯上太大关系,换用真实的历史背景,大家也应该能懂这种紧迫感。 说回电影,这是一部作品,因此我们抛去场外的因素,导演管虎整的那些活儿,什么背着手向纪念碑鞠躬,戴着美国海军的帽子接受采访等等,我们都不去考量,只谈论电影本身。可我还是要说,这是一部让我失望的电影。 在知道电影讲的是金刚川架桥这样一个小故事时,我还有些奇怪,为什么抗美援朝的电影不拍上甘岭,不拍长津湖,这随便拿出一个来都是比金刚川架桥更有张力的故事(每一位志愿军英雄都值得同样的尊敬,这里的意思是说就戏剧来说,上甘岭等事件有更好的冲突性和对抗性)。后来了解到这部片子8月才开始筹备,10月就上映,应该是为了赶抗美援朝70周年,所以找了一个相对而言简单的故事。两个月的时间,能制作出这样一部架构、情节都很完备的片子,值得称赞。 但也许是因为故事简单,也许是因为时间匆忙,导演玩了一个三一手法,就是用三个视角去讲述同一件事。这样的手法在悬疑片或者剧情片上用的比较多,宁浩就是多线叙事的高手。但问题是,这是一个战争片,又没有什么需要解密和反转的地方,多线叙事的优点发挥不出来,但缺点却全占了。你把同样的故事讲了三遍给别人听,搁谁谁不得审美疲劳。所以虽然第三个部分讲张译吴京那个视角是最好的一部分,但看到第三个部分时,我的内心毫无波动,甚至想问影院能不能开个倍速。 我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一部好的电影,精彩的群像刻画是必不可少的。《金刚川》本来可以拥有很好的群像,张译,吴京,李九霄,魏晨,邓超,欧豪都有可以说的地方。但,全片被分割成几个小章节,把群像之间完全割裂。而且,几个主演的形象都没有立得住。邓超和欧豪是特别出演不说了,魏晨作为主演镜头和台词少得可怜,甚至还比不上友情出演的超哥,在原型故事里这位才是主人公啊喂。李九霄倒是给了很大的篇幅,但这个角色本身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是电影里转移视角的工具人。张译和吴京的形象倒是立住了,但问题是,那时观众们已经审美疲劳了。 全片被分为四个小节,前三个小节讲同一件事,第四个小节收束加升华。 第一个小节主要讲李九霄,虽然角色本身故事并不突出,但作为第一个出场,推动全片的情节,倒也马马虎虎说得过去。 第二个小节就非常拉胯,主角是美军飞行员,如果是以美军的凶狠残忍衬托我军的英勇无畏倒也罢了,但整个第二小节给我的观感是塑造了一个尽职尽责,有仇必报的美军飞行员,最后他还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换来了我军两个高射炮阵地全部摧毁,说实话,我根本没看明白导演到底要表达些什么。 第三个部分非常不错,张译演技爆表,吴京也很好,两个角色本身也有很高的立意,但,唉算了我不说了,再说我就“三一”了。 所以说,如果把以上三个视角全部拉到一条叙事线上,再给魏晨饰演的修桥工兵连一些笔墨,这个时长仍然是够的,整条故事线也很完整,又有出色的群像。最后结尾再升华一下,这个故事应该能得到很好的评价。 缺点也说的差不多了,还是要讲讲优点。 整部片子的调色我很喜欢,白天的色彩淡雅且暖,虽然也有爆炸的场面,但整体给人的感觉很舒适。晚上基本全暗色,偶尔出现信号弹、火光、爆炸等一些亮光,明暗之间给人感官的刺激度还是够的。 还有最后的结尾还是很能打动人的,画面用静音,志愿军渡桥的场面加上炸弹落在周围,带给人很大的冲击感,画外音播放“一条大河波浪宽”,确实很能打动人,说到底,这还是一个打动人的故事,是一群最可爱的人。 最后,打个分。影片本身的话及格分,因为志愿军的缘故加一些分,因为导演的缘故扣一些分,最后还是及格分。如果换成单线叙事的话,应该能给7分或者8分。

4 ) 符合逻辑才能真实,真实才能共情,共情才能感动

对于这种根据抗美援朝历史改编的战争片,如果拍成战狼那种带有个人英雄主义的超级英雄电影,显然是不合适的。当然这里不是说金刚川全篇充满超级英雄电影的味道,而是其中的高潮情节,太过不符合战争逻辑。

张译饰演的张飞被炸断一手一腿,愣是能用仅剩的两发高射炮弹,凭借一己之类完成锁定瞄准射击的全部步骤,完成之前一群人用39发炮弹都没完成的击落希尔的战机的任务。要知道,从前面的剧情来看,正常操作一架高射炮需要五到六人,前面的剧情里有“五炮手就位,六炮手就位”的台词。其中有人负责拿着类似望远镜的工具搜索战机,报战机位于几点钟方位,有人负责转动炮台调整射击的横坐标,有人在副炮位,有人负责补充弹药,主炮手负责转动转盘调整射击的纵坐标以及脚踩开炮。如此多的工序,满编人员的时候打了39发炮弹也没打下希尔的飞机。张飞只剩一手一脚,无法调整炮台射击的横坐标,只有一只手也无法快速转动转盘调整射击的纵坐标,也就是说,此时的他几乎只能等着希尔钻入此时炮台正在瞄准的位置,然后踩动开炮。这种情况下一发命中的可能性比中双色球还低。但是编剧导演大笔一挥嘴皮一动,张飞就做到了。虽然拍的很壮烈,张译的演技也没的说,但是在我潜意识里就觉得这不符合正常的逻辑,所以大脑会本能的告诉自己这是虚构的,自然就很难代入进去,这里本来应该是催泪的重头戏,但给我的感觉就是导演在我旁边切洋葱,硬邦邦的告诉我:小伙子,这里是高潮,要煽情了,你该哭了。

如果是武侠片,奇幻片什么的,有强烈的主角光环,存在打不死的小强都可以理解,但是根据历史改编的战争片,还是抗美援朝这段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情节还是应该尽量符合逻辑和客观物理规律,否则真的会有点跳戏的感觉。

最后的人桥,很悲壮,但为啥面对比木桥还要容易轰炸的人桥,美军出动了数量更多的五六架轰炸机却没一个炸弹扔到人桥上?最后配上字幕说全员顺利越过金刚川,就让人很莫名其妙,这是怎么做到的?

这里并不是带着放大镜硬找茬,而是看完情节之后几乎没经过思考脑袋里就第一时间蹦出来的疑问。这就有点类似于你用很多重型机械都没抬起来的重物,最后用几个人光靠人力就抬起来了,然后你告诉我人定胜天,事在人为,那我只能黑人问号了。

另外不知道有没有人关注片尾的演职人员表。石头,三娃子,蛋炒面,我真不信这世上有这么多巧合。管虎在抗美援朝的献礼片里公然夹带私货,卖弄自己的小聪明,其心可诛。联系之前美国海军帽子,拜访逃跑将领后人等等一系列举动,这些事情单拎出来可以说是巧合,是无心之举,但所以事情结合起来,全部是巧合的概率就可以忽略不计了,可以看出管虎和方方本质上是同一类人,恳请广电封杀。

5 ) 如何建一座打不垮的生命之桥

“我们在这场战斗中没有上刺刀,也没有亲手打死敌人,可是我们知道我们工作的意义:保证了战斗的胜利。”这是“工兵英雄”张振智曾说的话。作为志愿军工兵第3团3营9连连长,他是当年抢修并保护金刚川岩里桥的实际指挥者。

整个金城战役期间,敌人在金刚川岩里桥附近共投下近千枚航空炸弹,并发射了2500多发榴弹,但这座桥一次次浴火重生,成了打不垮、炸不烂的英雄之桥,电影《金刚川》以此为故事原型,可谓独具慧眼。

在战争电影史上,工程兵题材的影片较罕见。工程兵是“陆军的先锋”,是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国已将工程兵列为特种兵),但与其他兵种比,工程兵较难用电影呈现,原因有三:

其一,工程兵较少与敌军正面接战,没有对手,观众会觉得“不紧张”“节奏慢”。

其二,工程兵靠集体,个人作用不突出,不易呈现英雄主义,而英雄主义是战争剧最吸引人的地方。

其三,工程完成了,只能被动防守,让一些观众感到“不解气”。

面对种种艰难,《金刚川》却能催人泪下,体现出“战壕真实派”的力量。

图为志愿军工兵部队积极抢修公路,桥梁,保证了汽车运输。..

要司令部真实,还是要战壕真实

战壕真实派”是前苏联的一个文学流派,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为始,中国观众较熟悉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便是“战壕真实派”代表作。

“战壕真实派”是相对于“司令部真实派”而言。

在《一个人的遭遇》前,前苏联军事小说以塑造大英雄为主,他们充满理想、高屋建瓴,通过卓越的指挥,带领战士们取得胜利。比如《铁流》《青年近卫军》等。可在现实社会中,这样智勇双全的大英雄是绝对少数,导致“司令部真实派”塑造的人物彼此雷同,战争片成了英雄片,且这些英雄的区别只在事迹上不同。

《金刚川》则选择了“战壕真实派”的表达路径:表现普通人,只写一次或几次小规模战斗,战斗时间短,战场集中在很小的地域中。

张译在《金刚川》中的表演,确实不错

“聚焦后,更易写出人性厚度——英雄也会恐惧、彷徨、消沉,也有各种弱点,英雄不是先天的,而是成长的结果,这意味着另一场更艰难的战争——战胜自我。“战壕真实派”的魅力,正来自外部战争与心灵战争间的共振。

没想过当英雄的人,却成了英雄

正是沿着“战壕真实派”的理论,《金刚川》的几位主角都是标准的普通人。他们的理想并不宏大,驱动他们作战的主要动力不是当英雄,而是责任感(减少前方牺牲),以及对和平的渴望(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中最后一场战役)。

主角之一关磊(吴京饰)性格豪迈,却有些粗疏,因在战场吸烟,从连长被降为班长。他喜欢逞英雄、耍个性,所以上级对他不放心,战前把他调到隐蔽炮位上,远离一线。关磊好面子、脾气急躁、有时看不起人,这构成了他的性格缺陷,果然因开炮过猛,弹药耗尽而牺牲。

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有三个连队以钢铁般意志面对严寒,整建制被冻死在阵地上。图为抗美援朝时期国内的游行示威队伍。

另一主角张飞(张译饰)战前处境尴尬——关磊曾是他的上级,又曾是他的高射炮师傅,现在却成了他的下级。张飞管不住关磊,又不能违抗上级命令,只好“和稀泥”。关磊抢了他的炮位,还带走许多炮弹,气得他爆了粗口,却又无可奈何。

关磊与张飞暗示了历史上关羽、张飞的组合,但在《三国演义》中,关处处让着张,在《金刚川》中,恰好相反。关的豪气仍在,张却处处委屈,这为情节发展提供了充分铺垫。

此外,刘浩(李九霄饰)也是重要角色,他想参与一线作战,赢个勋章告慰逝去的好友,却被派去修桥,为此他不惜和连长高福来(邓超饰)争执,他是被动地进入岗位的。

构成关磊、张飞、刘浩等人最基本烦恼的,不是如何打败对手、如何豪迈一把,而是具体的人间烟火——个性冲突、表述误会、对尊严的不同理解。他们来到金刚川岩里桥,只因为这是最后一战,他们可以从此回归和平生活了。

战壕要真实,离不开细节

“战壕真实论”的道理易懂,操作却难,因为它对细节真实性的要求太高,不能还原战争的具体场面,人物设置再出色,也难吸引观众入戏。

在细节方面,《金刚川》的追求可谓锱铢必较。

比如创作者居然注意到张飞应使用军用哨,它和普通民用双音哨、三音哨不同。最早使用军用哨的是英军,后被各国军队采用,它的音高,易辨识,且有两个孔,能发出不同的频率的音,组合起来,可以传达信息,所以张飞在最后时,才能吹哨告慰关磊。

再比如在没听到敌机声时,张飞会凭感觉发出警报。非老兵指点,普通人很难意识到这一点。人耳的听力范围是20赫兹—20000赫兹,低于此频率和高于此频率的声音,人耳无法听到。但通过经验积累和天赋,有的人能依稀辨识出临界点的声音,意识到敌机在靠近。

在《金刚川》中,甚至修桥的时间都参考了历史记录。据实际的指挥者张振智回忆:“一孔桥被炸,只要材料齐备,河底不出现问题,一个排兵力半小时可以抢修完毕。一个弹坑,要在50米距离内运土来填,两个班两小时可以填好。”

金刚川岩里桥共7孔,最惨时被炸得只剩两孔,还要填2个500磅炸弹留下的弹坑。此时主力部队急于过桥,上级命令在凌晨6点40之前必须修好,志愿军工兵们最终完成了任务,比上级要求还早了5分钟。

此外,当时高射炮前均设单独测距人员;当时我军采用苏式37毫米高射炮,最大射高仅6000米……种种细节,在《金刚川》中均有真实再现,使观众获得沉浸式的体验。

使用苏制61-K型37毫米防空炮进行夜间防空作战的志愿军高炮部队

写好转变,既要真实也要想象力

从普通人到英雄,需特殊事件激发。

在《金刚川》中,刘浩能成为英雄,因刚开战,连长便牺牲了,这让他意识到,修桥也是战斗。影片里,刘浩独自扛起木头前行,这来自真实的历史记录。据参与金城战役马刚(就是影片背景声的那位见证者)回忆:“敌人依仗自己的空军优势不停地对大桥实施24小时狂轰滥炸,同时,敌炮群也对大桥进行长时间的炮击,平均5分钟要落下3、4发炮弹……战士们有劲大的一人扛一根木头,也有两人抬一根……如此反复进行不间断炸了修,修好了炸。总之,工兵战士誓死保卫大桥。”

而关磊、张飞被激发,则源于和美国飞行员的对决。这一情节虽是创作出来的,但符合历史背景:在朝鲜战场上,敌军共损失3000多架飞机,其中2000多架是被志愿军高射炮打下来的。因志愿军地面炮火表现突出,到1953年时,敌机已不敢低空飞行,并将铁路沿线的志愿军高射炮布防区称为“死亡之谷”,拒绝执行轰炸任务。

被志愿军俘虏的美国兵得到了人道的待遇

在《金刚川》中,志愿军高射炮与美国飞行员的对决,呈现出不同文化特色:

美军强调个人英雄主义,美方飞行员为化解悲痛,不惜违抗上级命令,自行出击,在他看来,亲手毁灭对方才算英雄。

志愿军更重视合作,看重战友情、兄弟情,因关磊牺牲,激起一向冷静的张飞的豪气。为保护大桥,他故意发射曳光弹,点起火焰,将位置暴露给敌方,其背后是“或重于泰山”的个人选择。

通过对决,精描出东西方文化对英雄的不同理解,使《金刚川》的“战壕真实派”更显深刻。

战争片不只是讲故事,还要传承精神

“战壕真实派”诞生后,一直存有争议,很多人批评它可能走向琐碎,只关注具体人的战争经历,忽略了战争反思,无法表现出战争对人的深层影响。

这座桥将永远屹立在后人的心中

这就可以理解,为何在《金刚川》最后部分,加入了战士们肩扛起金刚川岩里桥、保证主力部队通过的片段。其实,志愿军工程兵在金刚川上修了两座桥,一座是浮桥,用来渡人,金刚川岩里桥主要渡装备、弹药等,需保证汽车通过,无法靠人力扛起桥面。但这个细节解决了“战壕真实派”微观过多、缺乏宏观的困境。

战争是人类社会的异态,无数年轻人在生命刚刚绽放、最美好的阶段,便瞬间凋谢了。所以人类需要反思战争,战争片不是娱乐片,不能靠卖血浆、比惨来吸引眼球,更不能消费战争。人类有人类的尊严,将烈士们的精神传承下去,使其永远活在后人心中,这是战争片天然的责任与义务。

《金刚川》的最后部分,战士们屹立在湍急的江水中,扛起大桥,传达出强烈的象征意味:过去百余年,我们这个民族曾遭遇无数苦难,正是前贤们的奋斗与牺牲,才使我们走到今天。在当下和未来,依然会有激流险滩,作为后人,我们能否像他们一样,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战争时代虽已过去,但“国无大小,忘战必危”,民族竞争将长期存在,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时代需要一代代勇于奉献的中国人承担起历史责任,我们依然需要精神的力量。逝者如星辰,在凝视着后人,则每个人都有必要反躬自问:我是否无愧于他们?

历史不只是过去的事,战争片不只是战争的故事。如“曾经”与“当下”失去联系,“曾经”就会枯萎,就会死去。金刚川岩里桥已是过去时,《金刚川》却在观众的心中又建起一座打不垮的生命之桥,所以难能可贵。

6 ) 离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还有多远?

《金刚川》注定是一部口碑两极分化的电影,正如人们对七十年前历史事件的不同解读。

倾向人性的观众想看太极旗飘扬。年轻热血的观众想看中国版的解放(苏)。左右分歧之大是很难调和的,如果非要取共同,可能就剩下线性传统叙事。

但金刚川不是线性叙事...

以我自己的审美标准,给予《金刚川》非常非常正面的评价。

(我没开玩笑,真的是非常好的评价,在说点啥都得先加上自己的标准,解释一大堆真tm累)

一、相对“高级”的电影审美

就个人趣味而言,金刚川的电影审美是很高级的。影片大胆采取的非线性叙事结构,年轻观众第一印象肯定是拿《敦刻尔克》做对比。但金刚川影片的电影时空更封闭,跨度短,三段时间线是完全重叠的,可叙事视角差异很大,在电影美学上更接近嘎纳双大奖影片《大象》。

个大战争场面中的小人物视角的变换,对战争,对历史是很好的隐喻。个人的生死离别天塌地陷,对他人来说只是一声枪响,一道火光。美学可能不被大众接受,但是有美学的啊。

金刚川的叙事,在全球视野不算大创新,但对国产片而言则是非常前卫和大胆的尝试。考虑起影片的任务属性,敢这样尝试,真艺术家,真正体现出了团队的专业性和基本艺术追求。

当然,审美是一回事,大众是否接受是另一回事,短时间内能否呈现出来又是一回事儿。综合看这种美学也有“取巧”的嫌疑。算起来大象也已经20年前的老片了,普通观众给出的评分也没诺兰高。啥都不说了,诺兰牛逼( '▿ ' )...

我之所以一通猛夸,是因为比起我的xx或者xx大业这样的春晚电影,金刚川可就太太太太领先了。(其实都是一波人拍的,加起来累计票房也是几百亿的团队,仨月干出这么一个片子,就相当于10天修火神山医院,好不好的,反正也得修啊)

二、深浅适度,浅入深出

作为一部任务作业片,金刚川在影片的意识形态深浅上做得非常棒。(我是认真的!)

我们评价战争片,标准与“普世价值观”呈现挂靠关系。一档战争片无论哪国拍的基本都是讲反战,且不说《野战医院》,伊万的童年也有战争反思啊;二档战争片才全力刻画作战勇猛。其实和战争的历史定性是两个事儿。

作为命题作文,金刚川在主体气质完全符合最主流视野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不畏牺牲,以弱胜强”战斗精神,是一份绝对合格的主旋律作业。

影片很多小细节设置,也留下了能让人挖掘的点,只不过这些挖掘可深可浅。虽然大多数观众关注张译,但这次吴京的角色显然更有深度。吴京的形象有别于传统影视剧中的中国军人,显得更加自由散漫。一口京片子油腔滑调,打仗疯狂,烟瘾大,不遵守上下级规定,部队里面论师徒,这种角色设计不仅是李云龙式的,同样也是桂河大桥式的。

考虑到故事呈现出的角色形象,有历史基础的观众一定能联想到国军过来的解放战士。再想起吴京和张译的师徒关系,刘关张三结义的姓氏设计,人物内容是很丰富的,正经拍长片的话,文戏空间远比战狼和集结号宽阔。

个人最喜欢的是美军段落。

三国演义突出刘关张,那更得写虎牢关前吕布之勇。美军飞行员,特像美国战争片里的人物典型,让人想到出租车司机或现代启示录。作为被战争毁掉的硬汉,正面表现出过硬的战斗素养,也展现了信念的蹦颓,人物非是非常生动的。

吴京和希尔的对峙关系,两边文化差异,脑洞大点的观众可以自己去想他们之前的战争岁月,七八年前,双方没准还一起揍日本人呢,人类的战争可真疯狂啊。

至于俯冲射击是不是在玩儿中途岛或者虎虎虎,牛仔帽是不是奇爱博士,俩人决斗是不是巴顿将军,其实这些点更多是导演个人的电影趣味。当然牛仔帽趣味违背了观众的生活常识。

金刚川既宣扬了爱国主义,但同时也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无论左右,充满血腥的电影视听语言至少展现了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战争是会死人的,战争带来毁灭。和平生活的宝贵,恰恰是因为牺牲的痛苦悲壮。有悲才能有壮啊。

(对个人的审美趣味来说,故事里面没有“政委”,也没有特别苍白的政治动员口号,却并不影响事实上用血肉铸造的"爱国主义",对这部电影来说是非常难得的)

三、最大的遗憾:第一段落文戏偏弱

在认同现有故事结构的前提下,第1段落缺文戏。

目前看因为没交代好金城战役“最后一战”的前提,后面的全员牺牲意义也被衰弱了。第一段落开始如果稍微轻松点,可以借用邓超的军官角色,交代下终于要停战了,三年总算打完了,最后一哆嗦该回家娶媳妇建设祖国去。总之值得为战的肯定是和平与爱,为了“军功章”的设计缺少人味了。(不知道是不是命题作文的硬性要求,或者怕太不严肃)。毕竟是抗美援朝,战争片里得有平民,朝鲜老人小孩参与一下多好。

其实我觉得第1段落中文戏完全可以一分为2,最开始是喜剧桥段,比如桥没修好的时候来个朝鲜大妈(或者于谦大爷)带着个孙子孤儿,直接认邓超认错人叫爸爸之类。

目前女话务员背后的情感隐线是有设计的,但太仓促,没有突出重点。如果影片把女话务员的我知道老乡的名字单独做一个单元。用最后幸存的战士的视角说,其实我大哥他一直想弄清那女孩叫什么,最后大家都死了,但是这个哥们知道了那个女孩叫什么,第2段落就是难得的一点柔情。

这样美国飞机来了就是观众习惯性的危机降临。高炮的段落就是大高潮决战和牺牲。虽然是分成4段拍的,但是还是符合了一般观众的观影情感规律,每段侧重是不同的。一段只讲一组角色,其他人不要有名字,不要有具体的特写。现在的版本第1段太全,导致观众看第3段的时候就会问为啥又来一遍。

片尾有点裂,最后桥的段落,抗洪式修桥可以放在片头,毕竟最后的高点在牺牲和继续牺牲。最后画符落在唯一活下来的受伤战士,其他人前赴后继就可以了。

至于结尾雕像和老兵采访风格也很跳,破坏了整体电影的统一气质。不是说老兵采访不好,送遗骨回家和采访感人,但和中间奇怪的动画不匹配。

也许补上牺牲角色的生活细节,比如话务员和老乡到底是不是情侣,沾血照片(哪年拍的)和参战前的约定之类,可能对一般观众而言叙事信息交代的更完整。

但说到底,电影这个玩意儿是导演的作品,得尊重导演的风格,客观说高炮段落体现出了导演的真实水准还是很硬的。

四、赶工与取巧,金刚川与普通观众有多远

好多人问在这疯狂吹图啥。其实只看影片的整体效果,我会给一个“还不错”的评价。

但考虑到整个项目仅有三个月的神奇周期,命题作文的绝顶压力,其他主旋律都搞成春晚小品的现状。金刚川能有这样的电影感,这部电影简直炫酷劲爆吊炸天了。

但真正评价电影好看不好看的只能是普通关注,金刚川离普通观众还是有点远。

2020年,大家戴着口罩,周末聚集于电影院,多想看一部正常叙事的传统故事片啊。其实素材是现成的,守桥炸桥夺桥,有一大批好看的战争片儿,南斯拉夫的《桥》《桂河大桥》或《遥远的桥》,甚至《拯救大兵瑞恩》里面的那座小桥。不讨论意识形态问题,来一个简单直给的《战狼》或《红海》式的故事该多好啊。

所以虽然我个人很喜欢,但我完全能理解很多人不喜欢。只要是讨论电影内容,喜欢不喜欢都是很主观的。(热衷于开批斗会和抓汉奸的,那不是电影领域的事)

朝鲜战争过去70年了,说起中美贸易战,电影产业没准是贸易逆差最大的产业了。但愿明年的主旋律档期,能多来几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叙事的电影吧。拼盘儿电影儿一点儿都不先进,根本上不了台面。

其实喜闻乐见的电影我们也有啊,样板戏就不说了,高山下的花环也感人啊。为啥现在只剩拼盘儿了呢?

有点惆怅,不禁让人想起了老艺术家赵丹先生的谢幕赠言......

7 ) 借《金刚川》再论复调式结构

战争电影一直担负着诸多使命,《金刚川》也是如此,反映的是当下的政治文化。影片从拍摄到上映只有短短几个月,并在宣传上起到某种微妙的效应:如果拍的不好,就会出现“时间有限,情有可原”的论调,如果成品还不错,则会被赞为“奇迹”。总之正反都能说。我无意追认到底有多少因素导致如此仓促的拍摄周期,何况影史上短时间内完成的杰作也有不少。归根结底,制作周期本质上与作品质量不成绝对正比,而作为观众,只需关心摆在面前的作品。所以,不必过多进行意识形态分析,也不必拿制作周期推托,单凭电影语言本身,《金刚川》就很难说是一次美妙的观影体验。

一直以来,在谈论电子游戏的时候,我总是乐于对标一些电影领域的美学现象,但谈电影时很少会提到游戏。一方面是从电影影像到游戏影像,至今仍是一条单行道,电影语言深切影响着游戏的表现手法,但反之并不如此。另一方面是读者群体的不同,影迷远远多于玩家,拿游戏举例常显得有些不明所以。但这次看罢《金刚川》,可对我而言,这部主旋律抗美援朝影片最合适的参照物,恰是几个月前引起轩然大波的游戏巨制《最后生还者2》,除此之外,我实在想不到其他时间更接近,受众更广泛,印象更鲜活的例子了——即使两部作品从主题立意、人物和故事上完全没有一丁点关联。无他,二者都运用了相同的复调叙事结构,且均以此为最显著的美学特征。

剖析《最后生还者 第二部》

当然,也许不少人会联想到《敦刻尔克》,但它的可比较性其实并不比《最后生还者2》来得多。《敦刻尔克》在内核上是与《金刚川》完全不同的叙事策略,对时空结构的设计和最终的表达目的,都与本片是两种建构思路。而《最后生还者2》无论是外在的戏剧结构还是所选择表现方式,都与《金刚川》如出一辙。包括其结构性问题导致的叙事崩陷,也摇身变成另一种形态全面侵蚀本片。如果说前者是因人物与主题的失调,以及对玩家代入性视角的考虑不周,导致复调叙事没能达成相互阐明主题的效果,那么这部电影就是对事件素材想当然的重复利用,以及凌乱不堪的视点选择,破坏了完整的表意系统,致使叙事从内部瓦解。

《金刚川》与游戏的另一个共同点,是得益于后期调色赋予的绝佳影像质感,外加张译极为精彩的表演。影片整体上的对比度、饱和度,甚至是夜景镜头的噪点和数字摄影机的拖尾,均赋予了一定的视觉魅力和对真实的切身想象,就像《最后生还者2》在逼真的演出及场景之上,又全程添加了胶片滤镜那样。因此在最表面的感官体验上,影片基本是无可指摘的。而张译的表演,是叙事层面最亮眼的存在。他自带抢戏光环,只要入画,就必然会吸走我们的眼睛。他对人物的深刻理解、情绪的精确把握,体现在生动变换的眼神、气息与语调,以及敌机到来时微微抽动的耳朵上。这是难得一见的好演员,似乎也只有他能让那些浮夸的台词显得不太违和。

但视觉滤镜终究遮掩不了文本、群像、调度与整体风格的匮乏。于是,面对这部电影,我不得不再次谈起复调叙事结构。自巴赫金从音乐界挪用这一概念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又被引入到电影叙事理论中以来,复调结构已成为五种常见的电影结构模式类型之一。它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同时也是一种风险较高的表达手段。这种手法打乱了传统叙事的因果次序,由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影像单元组成,以便有效处理充满矛盾的复杂事件材料,因为这样的事件材料往往需要展现不同立场、不同意识的各方视点才能被清晰表述,才能充分彰显主题的深刻意义。常规的独白式叙述在这样的素材面前,往往不够有力。

复调叙事不等同于非线性叙事,虽然它时常展示出非线性的特征。诸如《化身博士》《双面玛丽莲》《最后一班地铁》这种宏观上的线性叙事影片,因为其中蕴含了不同独立主体间的多声部对话关系,比如博士与变身后的邪恶自我的对话,童年诺玛珍与成年梦露及心魔诺玛珍的交锋,亦或戏中戏反映出人物情感后设式的映衬。这些都符合米兰·昆德拉论述复调“各声部缺一不可,相互阐明,相互解释,审视同一个主题,同一种探询”的定义,均可归为复调叙事,即在整体上构成一种矛盾的心灵复调情感内涵结构。可见,无论是戏剧层面的视点切换和非线性讲述,还是文本层面的各意识主体间对比性对话关系,复调结构的艺术价值,在于作品内部的互文性涵义功能,所揭示出的思想情感和心理内容。

而当我们将以上三部影片,纳入到《罗生门》《公民凯恩》《罗拉快跑》《暴雨将至》等一系列作品构成的广泛影像体系中考察,更会意识到所谓复调叙事的结构性问题,本质上首先是内容的问题。就像昆德拉、卡尔维诺、莫言和残雪的小说那样,复调结构根本上指的是一种复调思维,是作者不再借用创造的角色和事件来发表观点,而让角色或事件以各自不同且平等的角度说自己的话。正如前文所述,只有在面对非常特殊的叙事材料时,作者才会选择以复调的方式来承担思想的表达,或者说达到了一定复杂性的叙事材料,才决定作品必然以复调的方式去呈现。

这种思想表达当然依旧是作者的主观意图,但在执行过程中显露出对人物事件的“放任”和“失控”,是文本在重新组合之后产生的矛盾性、对话性、开放性和未完成性所形成的艺术魅力。简而言之,《最后生还者2》和《金刚川》的缺陷,都是内容与形式的不匹配导致表意的离散。前者至少可以看出制作人在对仇恨和救赎的主题上,试图进行一种正反性质的双重对比描绘,故而选择了庞大的复调叙事结构,也许最终效果不尽人意。

而反观本片的结构性问题,则在于围绕修桥展开的这场战斗,不仅作为一种戏剧情境,同时也是作为一种历史转述和主旋律话语,是否复杂到需要运用复调叙事结构去承载?是否对角色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复调思维留有一定余地?即便已决定启用了这一形式去呈现,又是否有机地将各影像单元契合在了一起?是否完善了多声部间的平等,以及主体性、独立性、对话性和对比性的涵义功能?答案显然是不容乐观的。

在《金刚川》的「士兵」「对手」「高炮班」三段中,主体视点的混乱造成了第一个叙事问题。影片一方面以字幕“1953年7月12日下午”的反复出现,严格切割三个单元的不同叙事角度,另一方面在每个单元中穿插大量其他的叙事视点。这虽然并不影响我们对故事的理解,却混淆了空间逻辑的合理性。比如以刘浩作为主体视点时,引入张飞与关磊的视角,在美军飞行员的段落中,近距离捕捉高炮班的近景或特写。只有第三单元保持了相对的一致性,因为将大量时间留给了张译的独角戏。但即便如此,随着故事的展开,「高炮班」这一段落还是集结了前两个单元的不同视点,通过各种正反打搅乱了多声部的主体性。这让摄影机近乎退回到上帝视角,成为战场上一种全知的存在,反而消解了结构应有的规整,让重复出现的字幕显得不再有必要,也阻碍了影像的节奏与感知过程。

最糟糕的是「对手」这一单元,美军飞行员作为外来者视角,对于这部影片而言毫无意义。首先这一人物,从头到脚冒着中国导演大部分时候拍外国人流露出的虚假与做作,还有牛仔帽、九十年代美国动作片台词那种过时的脸谱化塑造。影片里的刘浩、关磊等几个主要角色,几乎全部是充满血性但意气用事的形象,而这位飞行员就是这群人的代表。他所展现的精神主题也无非是战友阵亡后的强烈复仇情绪,对本片的主旨和思辨性能起到什么补充作用呢?再加上乏善可陈的剪辑和调度,还有不合时宜的夸张表演,让这一单元凸显“潦草”二字,单拿出来看也是极度虚假无聊的空战戏。是为了表现敌人的凶残无情,还是想表达战场上无论敌我都面临着残酷的命运和人性挣扎?至少在如此粗糙的影像表现力下,我无法产生哪怕一丁点认同或反思。

按理说,外部视角的引入,是在追求不同立场、不同阵营所做出的没有偏颇的实际观察,从而更全面地走入历史事件,这无疑会显现某种“他者”的价值和意义。其根本目的是借助这一视角,对(尤其是历史文本的)主旨立意进行补充、校正和改进。但是《金刚川》里的美军视角不仅在剧作上对此毫无帮助,同时在复调结构中也缺乏与其他声部的有效对话关系。这里的对话关系依旧指的是涵义关系,是各个具有不同价值和思想的主体展开的平等交锋。纵使他与张飞后来的对抗高潮都基于报仇这同一个理由,但由于表现方式过于直接简陋,让本不丰腴的叙事又降了一格,无法有效释放对话性的涵义功能。这场交锋所有的张力都来自于张译的表演,而这种基于复仇的戏剧性对立又显得有些多余,因为战场上天然的敌对关系已足够营造冲突了。尤其在已有无数战争电影都指涉过这一主题的当下,此类较为直白的人物描写早已落入窠臼,失去了其对人性和战争应有的启示意味。

(且任何前期宣传上都对美军这段只字不提,也不知是为了卖关子还是怕这段引起争议而心虚,这不免又让我想到《最后生还者2》前期宣传刻意隐瞒埃比。)

因此,美军视角无论在感官体验上,还是情绪的推进上,都是文本上最薄弱的一环,也没能对主题进行任何补充、校正或改进。这一视点是三个声部彼此失衡的缩影,同时也让一些镜头和剪辑的调度略显赘余。比如大量使用的遮罩镜头,即刘浩、关磊等人频繁用望远镜观察战场,这当然符合人物行为,却也因为缺乏更明确的叙事何风格目的,而让此技巧显得有些意味不明。与之类似的还有大量的升格镜头,给人物和场景蒙上一层不必要的仪式感,因为使用次数过多,再配合煽情式的音乐,反而严重阻碍节奏的流畅性,隔离了应有的情感投射。所以「对手」这个单元,最终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又看了一出矫枉过正的全景式历史叙述观。

第二个问题,是影像素材的重复利用,给叙事节奏造成了不小的打击。叙事节奏的本质是控制信息的流露,尤其对类型片而言是必须重点考虑的元素。在类型片创作中,我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工具用来加速或拖延节奏,结果本片拖延节奏的方法是升格镜头和信息的不断复现,很难说是一个好的办法。而在复调结构内,尤其是针对类型片的并列式复调叙事里,创作者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缝合各段落至一个整体,进而在不破坏各主体独立性的前提下,形成对话和比较。《金刚川》的做法大致是在前一个单元跳接下一个单元的画面,但不关心上下文的连贯性,事实上这不仅让电影的“舞步”磕磕绊绊,也是造成视点凌乱的原因之一。

本来复调叙事的一个优势,便是通过对立统一的各声部,按照心理逻辑或情绪链条有意切分不同情节片段,迫使观者主动参与到故事的构建中。从外在形式上而言,就是通过非线性的情节穿插,强调不同主体经历事件的共时性,但我们在观看电影时,依旧是遵循先后顺序的(除非一些分屏电影),所以需要大脑不断重组因果关系。这便制造出一种视听上的张力,并往往伴随着悬念的产生。但这种故意的分割,也会导致文本在重组过程中因某种失误而陷入偏差,阻碍叙事的完整流畅性,造成真正的叙事系统或主题上的割裂,乃至意义的缺失。《金刚川》的跳接,几乎就陷入到了这样的困境之中。由于这种跳接不少是重复素材的二次甚至三次剪辑,信息的回流不仅阻断叙事节奏,同时也丧失了应有的紧张感和悬念性。

最明显的例子是水里的延时炸弹,在三个单元分别爆炸了三次,第三次还给了一个倒计时的镜头,但是这个镜头在这一时刻是完全失效的,因为它真真切切地已经爆炸三次了,绝对不是什么“桌子底下的炸弹”那样的悬念技巧。而同样的画面,同样的机位不光带来的是无趣的重复观感,同时也分解了影像本身的张力。另外,电影对大多数人物的塑造本就比较羸弱,而人物命运的终点被反复呈现后,也很难再推进并升华应有的感动时刻。另外,少数重复利用的素材还出现前后不一致的现象,我印象中第一单元张飞关磊望远镜的场景,就与第三单元重复演绎时有着显眼的差别。前者二人只是对视一笑,后者却在相同动作范畴内说起了台词。而张飞点燃信号弹的重复播放,或许也在致敬上世纪的一些动作片吧。

最后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即旁白和纪实影像资料对戏剧结构本身的损害。第四个单元「桥」跳脱出了严格意义上的复调结构,在燃烧弹轰炸后将情节向前推进到终点以外,本质上是一个跳出前三单元既有情境的总结性收尾,以小胡和另一名美军飞行员作为对这场惨烈战斗的回望。那座用无数生命搭起来的人肉桥,通过二者的口述显现出不一样的意义,一方是对牺牲战友们的缅怀和对胜利的坚信,另一方则是对对手的敬仰。二人在之前还一直以旁白的形式,讲解着这场战斗给他们留下的印记。问题在于,他们在主要段落中一直是面孔模糊的,如此似乎令整个叙事文本失去了一个清晰的支点。而本片所采用的特殊叙事结构,以及鲜明的主体性视点,又不像《八佰》那样是绝对的群像主义。如果非要用画外音,那么小胡和年轻美军飞行员在整个故事中,至少应作为次要线索加以展现,才能得以将这段历史事件与当下现实关联起来,而不仅仅是在第四单元腾出几个仪式感的升格镜头。

此外,开头让我想起早期新闻纪录片的那一长段影像资料,旁白的叙述风格似乎又退回到过去那种较为保守的主旋律语境中去了,它的问题在于与正片的手持摄影、小长镜头和遮罩技巧所渲染出的现实氛围,以及结尾的残酷诗意都有些格格不入。结果看罢两个小时的电影后,最让我动容的,还是片尾字幕短短的新闻影像资料,因为只有这一段,才彻底抛弃了所有的假定性,具有最真实的力量,但这是新闻资料天然的影像属性所决定的,与电影的关系又不大了。总之,无论对本片是否满意,那段铁血悲怆历史是真切存在的,英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是真切存在的,永远值得我们用更生动、更高明的方式去反复讲述。

短评

《八佰》是赵云,长坂坡单骑救主,《金刚川》是赵云后面的故事,连角色名字都明示了,张译叫张飞,吴京是关班长,「长坂坡前救赵云,吾辈张飞,莽撞人」,张译死前的这句唱词直接是把管虎的心里话都唱出来了。可不就是为了救《八佰》吗。单说质量,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离《八佰》差很远,重复镜头实在太多,看得人特别累,但是三种视角的形式,真的很聪明。张译那个视角是重点,演得太好了,美军的视角是亮点,这种时局里,把美军也处理的有血肉像个人,很好,很难得。#7分

3分钟前
  • 3号厅检票小哥
  • 还行

看完挺失望,像是小学生在做仿句练习,原文是谁应该不难看出吧。不过这个造句可是太失败了,看到第二视角之后都能猜出第三遍演啥,剧情完全没有任何推进!!可怕!!白瞎了几个好导演好演员……

5分钟前
  • 永恒
  • 较差

张译生动诠释“如何拯救电影”

7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中途睡了个午觉醒来,发现啥也没错过。

10分钟前
  • 应似飞鸿踏雪泥
  • 很差

即便從開拍到完成只有短短幾個月,已經算是奇蹟,但是終究還是先天不足的殘次品,哪怕對“中國人牛逼,美國人傻逼”這類情緒宣泄式主題容忍,《西游記後傳》般對素材的反復使用,全程用力過猛到只有悲憤的情緒表現,混亂的多重視角和一元的價值表達,都讓人失望。同樣是戰爭題材,同樣是多重視角,明明不是諾吹,也想發自內心地對拍出了《Dunkirk》的諾蘭說一句牛逼,他一個頂四個,不對,他一個比四個加起來強太多太多了!

14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较差

想学诺兰的《敦刻尔克》,但是很明显没有那个能力。

18分钟前
  • 傲天
  • 还行

张译是很不错,可是有必要一个故事讲三遍吗?

22分钟前
  • _风靡万千少女
  • 还行

不信神的工兵在金刚川上演魔法,信神的牛仔在苍穹目睹神迹。这桥是通往安宁的路,纵然断了手臂,也要把当阳桥喝断。纵然败走麦城,也要把荆州守好。因可敬的对手前往地狱是幸福的,却有人从此闻着焦味在人间犹如地狱。想不通木桥为何会复原,断桥为何能撤军,不知这个国家,用血肉筑起过多少前行的桥。

24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就一个主线反反复复的拍几遍,使整部电影离散得没了看下去的欲望,已经赤裸裸的在写诗歌了,其他的点是不是合理已经抛诸脑后,只不停的问,这些我都知道了,后面还有吗?结果后面啥也没有,与其看这个,不如看一部实事求是带解读的纪录片,要精彩得多,年度期待,失望扫兴!5分

26分钟前
  • 九段
  • 还行

张译值得一个影帝,我直说了,金鸡。

27分钟前
  • 糕若萸
  • 力荐

#观影# 管虎拍了一个讲不好的故事。人类历史上的所有战争,哪有输赢,哪有正义与邪恶,对于普通人来讲,只有生死,时刻准备牺牲。管虎把这点说清楚了,好评~至于前后抱大腿,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30分钟前
  • Shirleysays
  • 推荐

1、没有紧张、没有惨烈,剧情拖沓,可以砍掉一半时间;2、太多的镜头重复,为了让张译上位,至少10分钟垃圾时间给了他;3、感觉这是场没有组织的战斗,中美都那么几个人在玩;4、农村戏班子的水平。5、主旋律,给6分,无聊时凑合着看吧。

34分钟前
  • 哈哈哈
  • 还行

中国速度横行,终究还是踢到了艺术创作的铁板。不怪管虎和演员。

36分钟前
  • K
  • 较差

这个电影可能只拍了一天,从早拍到晚,因为机位多,硬是剪出了两个小时

37分钟前
  • Silentstorm
  • 还行

看之前有人说形式像敦刻尔克,看之后表示这玩意和敦刻尔克比简直就是登月碰瓷。

38分钟前
  • 水色深瞳
  • 很差

众所周知 张译 谁用谁爽 一直用一直爽

40分钟前
  • 大力绵绵冰
  • 推荐

《八佰》讲赵子龙救存亡精忠护国,《金刚川》讲刘关张扬国威血战到底。主旋律电影和商业战争大片的优质结合品,借鉴《敦刻尔克》《复联》大概是电影人的无奈之举,但这最终结果满意,买账,致敬!

42分钟前
  • 壹安²
  • 推荐

3.5。比想象的好点儿,不过也不能说题材好,电影就自动是好电影了。美军视角对于我这种毫无军事常识的人来说还算管用,但就是英语配音太假了,好像是在GTA之类的游戏里听英语听力。看完很想爷爷,人类什么都可以克服,为什么还不能战胜癌症呢。

43分钟前
  • 甄子
  • 推荐

晚上带爸爸去看首映,老头儿说挺好,我其实看到了他中途偷偷抹眼泪 不知道是不是想到了我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的大伯。

45分钟前
  • 大金牙呀!
  • 推荐

低配版《敦刻尔克》,有点超出预期,三个导演的风格合成一个,还真看不出那部分是谁拍的。最后说一句,张译是真的牛!!!

46分钟前
  • 守望电影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