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片开场几分钟的面试段落即阐明了本片想要表达什么——60年代最重要的事是什么?人类登月还是越南战争。一个是科技之荣光、资本之神力的”文明新高度“,一个是第三世界人民群众用血与泪所书写的人民史诗,主角选择了后者。此时的他尚不能以完整的逻辑来反驳选择前者的雇主,只是凭着良心与热血站在越南人民这一边。
60年代是不平凡的年代,远在大洋彼岸,二战后的美国青年已在物质极度丰足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感受到了人生之虚无,他们掀起一连串反对原有秩序的运动:反战运动、嬉皮士运动、女权运动、黑人平权运动。那些被资本主义所放逐、或称自我放逐的嬉皮士迅游各国,他们来到印度,赞叹这里文明之迥异、历史之悠久,然而此时现代化与城市化正在印度高歌猛进。既被纳入资本主义全球化,周期性危机与失业率飙高自不能幸免。电影的主角正是在此环境下艰辛求职的一个。
与扮演”思考者“角色的主角不同,其姐正恐为人后地拥抱着这个剧变的时代。她聪明好学,工作得心应手,父亲去世后,是她撑起了这个家。与传统观念相背离的是,她懂得利用自己的“情色资本”为自己在市场谋得更高价值,这远比避免闲言碎语或者不让母亲难过要重要的多。面对已分道扬镳的姐姐,主角想扮演的是传统价值的捍卫者,他想回到童年姐弟两小无猜的年代,那是资本还没有侵蚀一切的年代。
堂兄是另一类思想坚决的人,他是大革命的狂热分子,切的粉丝——这一切应当以暴力来推翻。在听闻堂兄一番关于大革命的辩驳之后,主角幻想自己变成断头台上的路易十六,暴力看起来似乎太血腥了。
在彷徨之时,主角奇遇般的与资产阶级小姐陷入爱情。哦,原来她也有她的烦恼,她的家人也都是善良无害的人。跨越阶级的理解甚至爱情是存在的。那些革命分子在街头对富人实施的暴力是非理性的——总觉的这段很有点牵强附会。
与开头相呼应,结尾时主角依然在面试,这一次他终于做出了选择,那便是反抗,向剥削者讨回做人的权力。在留存率4/70的面试中应聘者们受到非人的待遇,而雇主却说”如果他的身体不能坚持下来那他怎么胜任这份工作“。曾为医学生的主角,再次以”专业“的视角看向这群面试者——他们的身体被还原为最原初的物质状态,只是资本世界一具具承担着工作功能的器具。然而,抛开这个视角的神来之笔,我不认为主角的这一举动是全然逻辑自洽的选择,而看起来更像是冲动之举,似乎电影试图给观众一个他们所期待的高潮式的结尾,将情绪渲染到极高点,让积累的怒气得以宣泄。然而反抗的对象只是”雇主“这一压迫者么?
刚步入社会找工作,却处处碰壁,一身正义无处安放
慢热型电影,结尾非常利落酷洌。一些超现实的影像手法,算是我看到的Ray片子中最prominent的一回。大赞兼推荐。
2022戛纳经典修复单元。(最近和布努埃尔厅的一些绑定) 新片会踩雷,但还好还有那些60、70年代全世界思潮最汹涌的时候的作品可以常看常新。城市化中的劳动者保障、阶层问题等等,“那你是共产主义者吗”,当立场大于了仅仅是做出符合人性的行为本身时。所以才把主人公设置为医学毕业却求职无门的青年,当每个人都平等地是由肌肉包裹骨骼构成的生命的时候,为什么永远有人站在楼顶俯瞰那些剩下的人呢
49.37+55.39
结尾爆发了 我们都是行尸走肉
把那么穷苦肮脏的加尔各答,拍出19世纪俄国乡下庄园的感觉,我说的是同样关于无用之人的《奥勃洛廖夫》。1970年代,在求职和社会理想方面都不得知的印度知识青年悉达多,实在太颓丧了。即便状态捕捉可能完全准确,也会让观众跟着颓丧吧。尤其结尾酷暑之日等待面试的15分钟,夜晚来看,简直也被催眠,直至最后的个体革命暴动。
雷伊后期代表作,法式笔法和现代社会批判主题,另一边不忘重回印度政治社会现实和家庭观念变迁,妹妹是私营企业员工,哥哥是热血的革命者,暧昧对象是中产阶级的女儿,悉达多最后终于被流放,远离城市,远离现代社会,才又找回童年记忆里那只青鸟。结尾部分尤其干脆有力,非常大师气魄。
愤怒的失业青年和一闪而过的毛像
世人皆知那个淳朴自然的雷伊,他后期这些先锋的佳作则被忽视和遗忘,虽然也是前者决定了他于世影史的意义但仍不由唏嘘,本片的视听技法比他六十年代刚寻求转型时明显更进一筹,超现实和梦境的元素大赞,冷峻疏离感甚至隐隐有些日本新浪潮的味道,对负片的运用以及结尾肉体变骷髅的设计令人惊艳…最令人感叹者莫过于闪回片段的童年画面恍惚重回阿普,阿普的世界无论于雷伊电影中还是于印度都是注定远逝的乡愁
雷伊罕为人知的杰作!
三星半。又是公司又是富裕阶层,算雷伊的长项。插入了手法痕迹很重的几个小段落
不知道翻译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人与人都是一样的对吗,我们也不是动物对吗
Pratidwandi (1972) avi 1.36G
三次负片效果指向悉达多的创伤,也引导他的彷徨。三次想象:一是过往的平静,二是闪前效果的欲望与反抗,三是对死亡的恐惧。悉达多始终处于内部与外部理想与现实双重的荒诞区间中,他的彷徨来自于这种游弋与不确定,代表了整个一代印度知识青年的迷惑状态。而影片里所有这种巨大荒诞落差的来源全都指向回当时印度混乱的政治环境,影片里有太多错综复杂的政治符号了。
那些由叠现的时空映像交织出的隐秘的情感激流。|所有与暧昧女孩的旁线都四星半。
清醒的意识,几乎不隐蔽地借助角色的嘴巴道出导演蕴藏在心理里的思索,关乎社会命运、政治与个人、现代存在观。。。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0989386/
不一样的雷伊
感觉整部影片一直都处在1.25倍速,照三部曲多了许多狂躁,体现在镜头题材,雷伊这是经历了什么
除了三部曲,雷伊后期作品被严重忽略。本片承继新现实主义而来,又带点法国存在主义的批判意识。几个超现实的主观镜头跳接的直接而自然,最赞片末的尸骨:现代社会的行尸走肉。依然有雷伊最熟悉的题材:家庭。青年的迷惘影射社会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