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大兵L G Williams吸引住了。
小说里他的童年被告知女人有毒,对马的异样抚摸,对Leonora裸体迷住,静静蹲守整夜沉湎于奇怪而洪大的情愫中。
电影里的兵完全还原了小说形象,木讷古怪,裸体于树林中出现,不管躺在地上痛哭的上尉,径直牵马离开,像精灵一般。
要到IMDb上,才能查到大兵扮演者是Robert Forster,叫不出名字的熟面孔。
第2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8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闭幕片《禁房情变》,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夫妻们互相折磨的无爱评价了!
果树:
压抑的情欲没能触动更深的共鸣,有点浪费卡司。
汤达人:
情调把握得很好,完全可以拍一部AV以及一部GV,我已经脑补出很多戏码了,请相关公司快点提上日程。
Candice:
金色眼里倒影,春色撩人。纵马穿行山林,呼唤野性,什么是真正的男子气概?沉浸自我,表露自我,鲜血淋漓。
妓导缪斯:
人性扭曲之下的天马行空,导演较好地通过窥视者地角度对每个角色身上的复杂进行一种诠释,并且通过情节来表达自己主旨。
遗憾地是无论是窥视者的角度和角色的血肉丰富程度私以为都略显单薄。少妇的比重和士兵的比重略显不平衡。与其花较大笔墨描绘泰勒风情万种的偷情少妇形象不如花更多心思刁钻偷窥者的内心挣扎。
剧情虽然吸引人,但是作为改编作品也只能止步于此了。
Her Majesty:
白兰度X伊丽莎白•泰勒。作为闭幕片当然不够友好,休斯敦依然诡异,人物各种变态行为;双性恋男主题材过于超前。
法罗岛岛主:
比《断背山》早38年,比《远离天堂》早35年,在同性恋骗婚问题上美国人并非后知后觉的,传统道德观步步崩塌,敏感情节淡化处理已然于事无补,尤其是深柜将军面对裸身骑马的年轻士兵时故作生气来掩盖心中悸动的小细节,像极了每一个柜中男人思而不得后抓耳挠腮的禁欲之痛。健壮,朝气,诱惑,同性之情几乎喷涌而出,同性恋不是柏拉图的圣人,性欲洪水滔天又怎可能堵住。
将军对士兵的感情畸形又可悲,他无所谓自己的妻子明目张胆的偷情,妻子为了一匹马当众拿马鞭抽他他也不闪躲,就是如此隐忍的性格,当他发现自己日思夜念的意淫对象居然爱着其他人——自己的妻子,他崩溃了,雷霆万钧,枪声大做,我听见了一颗心瓷器落地一般清脆的碎了一地。
伊丽莎白·泰勒最后的尖叫值得一个金酸梅影后。
我略知她一二:
疯狂的男人们与女人们的变态而危险的故事,他们表面光鲜亮丽而内心变态扭曲。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为人知的秘密,有的被掩埋,有的被曝光,它们肮脏而又纯净,可怜而又可悲。这些无处消解的痛楚不断刺激着所有人的内心,当情绪被堆积在心灵阙处,紧绷的弦不断震颤,抖灭了那唯一的花火。对他们来说,或许变成疯子才是最好的归宿。
#FIFF2#无人知晓单元完整场刊评分下午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之前一直有一个被普通人认为标新立异的观点,那就是新好莱坞的“创新”程度更少,更像是一种把电影产业进行新整合的一种产品端的革命,让小成本电影能够存活,让有一定个人思想的电影能够持续性地产出。这句话有一定道理,并且我们完全可以在新好莱坞前期作品受50年代后面制片厂电影工作室的影响以及界限的模棱两可。这些事例完全可以说明那会儿的“开山怪”并没有很有学术质感以及目的性的革新点。但相反,正因如此整个新好莱坞时期的电影有着一种朦胧的魅力。适当的表达先锋化以及整体大量电影标准化的叙事构成的魅力是韵姿独存的。就像是本片《禁房情变》,就算本身在导演约翰休斯顿的创作生涯中算不了最好的一批,但依然是小众佳作一味。
现在看大部分媒体关于本片的论调,是在讲述他是一部反应同性恋与异性恋之间倍感压抑的生活的绝望作品。本片似乎在当年被当成是《灵欲春宵》的跟风作,毕竟都是由伊丽莎白泰勒主演,而且对现实的反应也是令人郁闷的。但是全片的朦胧质感以及残酷的一定情节赋予了本片多解读性,虽然苦了一部分观众,但让本片得到一定的“东方化”的氛围。蔓延在整部电影里。而摄影上的金色氛围则很极致的贴合英文片名(Reflections in a Golden Eye)的同时,使得这个故事在银幕上与观众的隔阂自然产生,对故事的贴合也更全面(尽管华纳电影公司也因此闹了一定的风波)
开头风骨极佳,作为极简大师的约翰休斯顿把整个叙事的主要舞台,军营的生活的不确定性给表达了出来。被囚禁的马和盲目走动的男人作为两个重要的视觉元素,在前几分钟惊艳出现后,在后面则成为大量情节点的重要关注点。在剧情里,随着二等兵来到军营并习惯被发号施令的感觉后,整个戏剧便开始盲目的发展,我们开始看见多个家庭,以及多种人际关系因为缺乏性张力的日常沟通以及死气沉沉的制度而变得奇怪,并所有人都存在逃避和懦弱的一面。尤其是男人,这种情节是就算是现在也是很独特的。
就像是电影中后期在课堂戏上极具有反思感的角色自白里的反应一样,以女人为代表,实际上是“传统上”,对军队里中对“足够好的男性”以及符合自己标准的偶像的追求很大程度上是在反应一种同时代的世俗观念。以及亘古不变的定理,简单直接的生殖崇拜是不可磨灭的,是大众化的。同性恋的可怜,进而联系到所有社会边缘人的可怜情绪就很自然地带给了观众。而剧情设计更高明的地方在于,两个男性角色对女人应付的疲惫的不同反映出两种让生活的热情幻灭的缘故。
由马龙白兰度扮演的彭思顿,疲惫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是同性恋,但是在军营中必须保持着家长风范,那种强男性属性的职业与他的性取向和人生意愿相悖,而且偏偏自己的妻子从行为到内心都对男性的“生殖功能”喜爱,并且妻子相当自豪的强调的军人传统也是更是在戳痛着他自己的伤疤,这让他连私人的空间里的自在感都做不到。
而由布莱恩基恩饰演的兰登上校虽然表面看和彭思顿一家差不多,但他的剧情线索所反映的情况更像是“军营”这个环境对普通人的伤害,随时的管理以及教条让一个不是同性恋的男人在家庭生活中(或者说是脱离职业的生活中)失去了热情,并让整个家庭发生异变。这段带有一定批判色彩的戏与彭思顿的戏遥相辉映,相互对比让整个导演的指向变得隐隐约约,环境与人物之间的压抑以及互相影响更加浓烈,很有张力。
在导演的设计下,马龙白兰度在本片最重要的反应角色的单人戏里都表现出了极佳的表演。骑马一场,我们在拓展的情境中理解这是彭思顿上校强行改变自己性取向以及让自己接受糟糕生活的挑战。可惜最后失败了,于是马便成为了一种“好男人标准”的外化形象,他愤怒地鞭打,则是他很外放的表达自己对环境里“规则”和大众对自己的压迫的愤怒。他的肢体动作带来的张力极强,表现很完美;而另一场跟踪二等兵的戏则直接让人陷入同性恋的视角里,导演用突出面部和走动动作的画面捕捉到的白兰度情绪表达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一种遥不可及的绝望,带来很心疼的精神冲击。
剩下的时间该讲一下瑕疵。实际上有一整段的戏让人觉得过于刻意了,那就是关于二等兵的线索。在开头,我们确实是搭配着他的私人视角在观察整个军营的压抑情绪和环境,但是后面整个角色强行工具化,在画面里成了布景板一样,担任分段的义务。这样的表达让整个电影的节奏都或多或少地破坏了。虽然后面一段军营打斗戏设计的即为巧妙(对内心同性情绪的抗拒),但如此的前戏到底是没必要的。
当然,作为先锋主义充斥着的六十年代末的作品,本片虽然也有尖锐的一面,但到底保守了,一段裸戏的设计也是极尽老派,让人不爽利。但这片也着实是一部不错的反映同性恋群体的作品,应该关注的情节剧。
这个电影真的好特别啊!剧情特弱,算是没有。但每个角色都特令人浮想联翩,怪异变态的人物关系让观众可以随意脑补任何背景故事。尤其是令人Gay达失灵的白兰度,他演得可真好,深柜军官的纠结内心完全用神态和肢体动作表现了。休斯顿也毫不吝惜把精彩的独角戏都给了他的银幕最性感腮帮子
La caméra de Huston joue constamment la mise à nu des personnages, les dissèque jusqu’au tréfonds de leur psychologie, exhibe leur enfermement, frustration, incommunicabilité tout en gardant une distance pour préserver l’ambigüité énigmatique. Sombre et audacieux
爱是美好的,被爱却是丑陋的。安部公房如是说他摘录自别处,可我遍寻无果。
80/100 最精彩的肯定是马龙白兰度演的军官骑马打马的一场戏,好像是想驾驭泼辣的妻子,但更像是和自己的欲望做斗争。看到最后表示很心疼马龙白兰度。
此片改编自卡森·麦卡勒斯的同名“南方哥特”小说,要不是看了简介,真看不出这片子在讲同性恋,这表现的也太隐晦了吧。其实片子不算难看,气氛营造得很神秘,两大明星也颇具亮点,可就是看完后没闹明白在讲什么,没搞清这片名是什么意思,还有为什么要把片子染成金黄色,是为了契合这个片名么?
一个始终感觉被损坏被侮辱的同性恋 一个性取向模糊不定的变态偷窥者 一个风骚美艳的少妇 一个所有人都认为是神经病的非神经病者以及她更神经的亚洲仆人 好超前的素材 可是电影就是不怎么好看 原著是20世纪上半叶最著名四大同性恋小说之一。
挺神奇的一片子,的确超脱时代。但还是有些不太理解。喜欢全片的诡异色调。
2011/05/28 @ agnes b cinema, 只得法語字幕,叫我如何懂得鬼食泥的馬龍白蘭度說甚麼?
读小说的时候没有赋予潘德顿一张脸,现在有了。建议各位观影前或后去读一读麦卡勒斯的原著。说电影对同性恋表现隐晦的……我觉得以1967年电影的水准来说算是表达得比较直白了
看的金色调的版本。若不是以前瞄过几眼小说,我可能真的看不懂电影讲了什么。但这种隐晦又恰好突出了影片神经质的调性。猝不及防的transition和extreme close-up,那匹马成了茫然的旁观者。Brando演技真好啊,压抑、麻木、癫狂、懦弱、狠戾,这个复杂的人物完全立起来了。
球叔你写《美国美人》的时候脑子里一定有这电影对不对!
暴风雨来临之前,齐聚的密云在快速涌动。当雷暴声逐渐响起,下落的闪光便瞬间照亮了满布着性,诱惑,禁忌和死亡的眼睛。
Brando把军官的性压抑拿捏得很好. Taylor倒是一如既往地风骚又泼辣. 看完之后还是感叹Carson McCullers的原著, 不愧是我最喜欢的作家. 我看的是彩色版, 看了几个sepia色调版本的片段, 感觉更有质感也更符合原著的压抑.
还不错。麦卡勒斯的小说,放在金色胶片上看蛮有意思。这大概是白兰度最不象白兰度的一次演出了,扮个中年危机的窝囊深柜,倒是演的挺好,据说是替蒙哥马利接的。泰勒不知是第几次演同妻了,老得有点儿快,看起来跟大她十岁的白兰度不相上下。还有她真的不怎么会演戏,遇到白兰度这样的更现形。
grosteque & depressing... 最后马龙白兰度坐在自己房间的床上等待自以为将要发生的恋情却发现士兵走进了对面妻子的房间时那种表情真戏剧化,他讲的课与周围人说的话都跟真实的自我完全不同,唯一露出真实感情就是那个士兵结果从一开始就被pass掉了嘛。打死他与鞭打马是一样的心理
通片笼罩在昏黄滤镜里,性压抑导致的变态人格面面观。角色个个扭曲哪怕裸体骑马的阿兵哥搞半天也完全不释放自我,在动不动要挥起道德大棒的美国这故事也只能讲得这么旁敲侧击,就还蛮南方哥特了。
理想中的导演应该是贝尼特·米勒,马龙声音太刻意,泰勒太老,士兵不够细腻,菲律宾太丑。
只有泰勒和那个眼神迷离的小兵符合我的想象。要在六七十年代把这电影推向主流市场,弱化白兰度角色的性向可以理解,但这样一来整个张力就不够了,他跟小兵的纠葛也显得没头没脑。再有,没记错的话原著里菲律宾男仆不是才19岁吗,可电影里这么老!我见过一幅图是白兰度裸体骑马,那个氛围才是符合原著的
白兰度把一个深柜压抑暗恋士兵的少校演绎得很传神!大概是那个年代对同性题材的忌避,拍得非常隐晦暧昧不明,却意外有一种诡异特别的味道。发现暗恋的士兵悄悄潜入自己家小鹿乱撞的少校,结果人家进了老婆房,真是悲催啊。PS真的完全get不到泰勒的美…
16.12.19第二遍。读过小说后发现Huston赋予了troubled masculinity更深刻的含义。原著精彩,却摆脱不了22岁少女作家对男性赋予的某些柔美的气质。Huston有意削弱同性恋的影射,并加强了男性崇拜的概念 军官对士兵的爱恋 出自对青春健美阳刚的向往 也多次强调了军官的衰老。强化了天气营造气氛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