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时年38岁的蒙哥马利饰演一个二十多岁,初来乍到的“生虎子”,在涸泽中撩人心弦的知心记者,得心应手,绰绰有余。而时年53的玛娜罗伊,却已见褪色,从《百老汇的旋律》到《黄金时代》,风流日减。 韶华易逝,1958年也好,如今也好,《寂寞孤心》所反映的问题,恰巧是借助电影的艺术,加上绝佳的本子合而为之的。夫妻的感情也好,恋爱的关系也好,无法维持是再见怪不怪的事情,片中一对对夫妻情侣,也同样选择在酒吧,喝个烂醉,才能回忆最初的爱情。达到肉体的欢愉,男人永远要强调一个尊严,以至于男主的父亲开枪连杀二命。其实从整部影片来讲,细碎的情节桥段看起来衔接有隙,但我认为恰恰是这些碎片式的情节,才整合为一个爱情与婚姻的大问题的所在。 电影借助一个中年女性的出现,并描写其成为一个反面人物。但谁有考虑她在撒谎和悲痛之先,又受了多少忍耐呢。
感觉更像是蒙哥马利的个人自传 感情之事不得说 只能用酒精来麻痹自己的内心。过分具有同情心 反而让自己承担更多 让自己更受煎熬。出自John Alton之手的摄影作品自然出彩。Myrna Loy依旧美丽。脆弱敏感的人独自伤感 若有人主动给予拥抱 也许就会是另外一个结果。就此别过 祝你好运 真诚的 寂寞芳心小姐。
主题还是挺有意思的寂寞孤心这个栏目报前报后都是两性的道德问题,直男们一起调侃信件那段真是写实的映射,可是无论是父亲的阴影老板的算计还是读者的通情都终究谁也拯救不了谁,蒙哥马利应该庆幸有那么懂得原谅太爱他的女人。
"Is it a sin to feel?" 格局有些小,但台词十分精彩,时代背景、女性问题的穿插也很好,women's life and death are sanctioned by men. sigh. 我理解片子本意是讽刺,但还是想感叹世界总是嘲笑好撒玛利亚人。
台词确实棒,可谓金句多多,经得起细细品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惑,外在和内心可能差异巨大!主编多年来都很两面,对老婆可谓无声的残忍,而可怜的男主,三岁起入孤儿院,长大后要承受父亲是杀人犯的折磨,其实父子间可能也没啥感情可言,工作后还要被主编试探、被道尔夫妇耍弄和折腾,好在女友父亲几句话解救了他,于是一系列正反馈开始,主编应该也原谅了老婆了。somebody can seek for the second chance, somebody may have to sit and wait. 只是这里男主不再刚毅帅气,明显提不起神来啊!
一出好剧,二人间对话处理的极精致,罗伯特·瑞安演出这样连个提名都没有??玛伦打电话一段独角戏就足够当做教材
看前面想说这是什么pretentious crap,后面展开之后就有意思了。象牙塔里的男主进入社会后被Ryan的角色所处的世界教做人最后又反教做人,主旨还是比较积极的:人类永恒的相处模式是欺骗+惩罚(虽然片中的三个案例都是夫妇,但这并不限于两性之间),不想失去爱的能力就得学会接受和谅解人性的弱点。台词质量和表演质量都很高。看Ryan演这种克里斯马满满的厌世者还是很有快感(参考Clash by Night),跟人兜售起自己的病态三观一套一套的。有点惊讶这居然是百老汇老油条Stapleton的第一部电影。
看到一半 原本以为只是社会题材 多说是人性善恶 理想现实的认知转变 后面出现转机 有点暖到 虽然有点落俗的路数 但是一点不讨嫌。片中的人物 多少都有点受过各种生活家庭婚姻刺激 不能释怀的病态 尤其尖酸刻薄的BOSS。
y 实在搞不懂蒙哥马利为何辣么重口。。。Dolores不细看有点低配 Grace Kelly的赶脚
好压抑,好哀伤,好治愈
蒙哥马利·克利夫特 / 罗伯特·瑞安 / 玛娜·洛伊
寂寞孤心专栏的背后是无数个受婚姻私刑、受荷尔蒙折磨的活生生的人。任何人都无法靠别人拯救自己,只有自己过得去心中的坎,生活才能看得到希望。
很压抑,让人不快,即使结尾想给一点光明的希望也驱赶不走整体灰色的调子。有那么一两句台词透露出核危机,但更糟糕的危机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台词很有戏剧味儿,尤其是瑞恩的台词,冷酷刻薄。蒙蒂的肢体有些扭曲,看起来不自然,倒也与角色性格相符。特别注意到掌镜的是John Alton,了不起的光影雕刻大师。
“男人永远不了解女人。女孩们从四五岁时开始,就在思考男孩们了,但男孩们不会那么早就开始思考女孩。男孩子满脑子想的都是青蛙、爬树、踢石头、扮印第安人和牛仔。等女孩们到了十三或者十四岁,男孩们开始对女孩们稍微有那么一点兴趣了,但他们还是对棒球、足球,以及篮球之类的更感兴趣,就是不喜欢女孩们想玩的游戏。接着,大家都长大成人了,于是男孩们开始追求女孩们,但这个时候女人想要婚姻,男人却想要其他东西。然后,要是幸运的话,女人或许会被一个男人求婚,甚至可能得到一枚戒指。但时光飞逝,妻子基本见不到自己的丈夫,当妻子见到丈夫时,丈夫会说:女人永远无法成为男人世界的一份子,男人的世界是由工作和忧虑构成。”每个人在情感的世界里都是迷途者,理想主义者更是被现实鞭笞得体无完肤。
2022.08。24重温。理想主义者之死,理想主义者受教,但比死亡更可怕的是理想主义者的堕落与毁灭。剧本可能某些方面胜于Natanael West原著。施加于自我的使命与责任 像First Reformed和Winter Light
日,被导演表现电影内核的手段反胃到了,所有让人惊艳啧啧赞叹的台词都好像裹着屎的糖衣,还不如一烂到底呢。最令人生厌的不是任何一个德行有差的角色而是女朋友justy,满嘴只有情情情爱爱爱的烦死人了,比纸片人还单薄不堪
一开始我有点讨厌Shirek… 以为也是轻松黑白片,但是竟然比我想的要丰富一点。
台词写得好,剧情总觉得有点力有不逮,讲的是人性的虚伪与欺诈,但话题一直围绕着两性出轨转,最后轻而易举的大和解太缺乏信服力了,蒙哥马利这时候演这个角色会不会有点太老了,虽说气质是合适的。
切口很大格局很小。连耶稣都拯救不了这挣扎的世人,寂寞孤心专栏的背后是无数个受婚姻私刑、受荷尔蒙折磨的活生生的人,男主拯救不了他们,而即便如此,一种断腕的诚实让他无法发到fake圣贤般的嘲笑。即便台词剧本并不如人意,但这一格局是值得肯定的。但之后的走向却局限在两人情感,并以无数次妥协为fin。这就已然浪费了冷战时悲观、灰暗的时代基调与万恶的婚姻家庭制度对女性的摧残。ps:愤世嫉俗的boss是我本人,爱本就不存在,虚伪也是,这本就该被强制认可。
很压抑,看完觉得世上本无事,有了清教徒式的道德戒条就有了事。过于强调道德的下场,要么变成报社老板那样愤世嫉俗折磨妻子折磨自己,要么像男主角那样痛苦着追求正直感却又做不到。最后皆大欢喜靠的什么呢,靠的是大家都放松些,原谅,最好像女主那样原谅又有钱,就好了
每个人都过得好压抑,片中三对男女的关系有着不同程度的畸形状态,得不到爱的回应于是又用报复性的手段去伤害自己的爱人,害怕直面残酷真相只能逃避真实的自我,用谎言和恶言来牵住对方。一开始还以为会是暖心软化变扭社长,没想到男主反而深陷狗血剧情……电影里Myrna Loy看着让人好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