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规中矩地还原了原著,但也败在这份中规中矩。2小时的时长,浅尝辄止地均摊在了每一个剧情点上。我们看到Kya和母亲、父亲、Tate、Jumpin、Chase...所有人的故事,唯独没有看到最重要的——Kya和湿地的关系。
影片碎片化地在转场剪入了风景的特写,我在为原生态的壮丽赞叹时,却只能感觉出这片湿地是Kya的家,是她的庇护所,走马观花地欣赏风景时只感觉像在room tour。然而,湿地还是她的母亲、她的老师、她的情人、她的孩子。
譬如,她是怎么理解自己被镇上的人孤立呢?
如果一只鸟变得和同类不一样——外形损毁或受伤了——它会更容易引来捕食者,所以,鸟群中的其他鸟会杀死它。这好过引来鹰,抓走它们中的另一只。
譬如,躺在沙滩上,是冲刷和抚弄她的浪潮带她初次感受到了性与快感。(此处吐槽和Chase在motel、以及和Tate在结尾的那几段完全可以删去的床戏)
又譬如,在法庭上,Kya想的是
法警代表了底层雄性,依靠在皮带上挂发亮的手枪、叮当作响的钥匙和笨重的对讲机来彰显地位。等级序列提高了自然界种群的稳定性,不那么自然的人类社会也一样。
她内心的秩序、理解人类社会的方式、决定的准则,全部扎根于这片湿地。这份羁绊,电影展现了多少呢?
这样一个“狼孩”,在和人类交流时,她的眼神不会像成年女主演那样坚定,而应该像动物一样警惕,快速移动着观察每一个入侵者。这点上幼年的女主似乎做的更好些,成年女主让我觉得她好像从未受过创伤,是一个被人类社会教化的正常人。
不管是选角还是剧情,都让我觉得始终游离在这个故事之外。
原著描写自然和内心的文字实在太厚重了,对于观众,这种厚度的感知需要一定的体验时长,阅读时我们可以时快时慢,在需要品味的地方反复咂摸,但在观看时只能被动地跟随影片的速度前进,如果平铺直叙,只无关痛痒地穿插几段被淹没在主线叙事下的独白,我们永远走不进这类深沉另类的角色的内心。
黛西·埃德加-琼斯主演的《沼泽深处的女孩》确定引进内地。
但是吧,电影里有些地方还挺不适合呈现的,我很好奇院线版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
改编自现象级同名畅销小说,影片的投资不大,只有2400万美金。
但票房不错,北美市场上映两个月累计票房8600万,全球突破了1.18亿,并还在持续攀升,是近期投资回报比很出色的电影。
口碑方面就很微妙了,Metascore 43分,烂番茄34%,媒体基本上给出了不及格的评价。
但烂番茄的爆米花指数高达96%,IMDb的7.1分也是中等偏上水平,说明大部分普通观众对电影还是认可的。
今天我会带剧透地聊一下这部电影。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部悬疑片,剧透会对观感造成挺大的影响,没看过的观众们还是先去看电影比较好。
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小镇上,男青年蔡斯从高处坠落摔死。
整个过程没有目击证人,没有任何证据,甚至高台上连蔡斯自己的指纹都没有,警方怀疑这是一起谋杀。
他们很快锁定了嫌疑人,独自住在沼泽深处房子里的女孩凯亚。
她与蔡斯有过一段恋情,但发现蔡斯背着她已经订了婚,是个十足渣男。
凯亚与他分手,却不断被他骚扰打骂,甚至差点被强暴。
影片随着庭审的推进,回顾了凯亚的母亲被父亲家暴,与初恋泰特的相恋和分离,以及跟蔡斯的情感纠葛。特别是与泰特的爱情,其实挺浪漫的。
两人很小就认识,都对沼泽里的花鸟鱼虫感兴趣。
凯亚的母亲和哥哥不堪忍受父亲的打骂相继离家出走,只剩她与父亲生活,整天如履薄冰,但泰特给她很安心的感觉。后来父亲也离开了,凯亚开始了独自生活。
她与泰特在十几岁的年纪重逢,泰特教她读书写字,很快相爱坠入爱河。
但凯亚在沼泽深处生活,小镇上的人都觉得她很奇怪,泰特虽然爱她却难免承受一些舆论压力。而且他不想一辈子在小镇生活,上大学后就一去不回。
这种做法虽然有很渣,但对于十几岁的没见过世界的孩子,害怕一辈子困在沼泽里是可以理解的。
从他与凯亚的互动中可以看出,他真的尊重并深爱着凯亚,跟蔡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且我是真的很吃这种青梅竹马,相敬如宾,天长地久的爱情。近几年也不知怎么了,越来越少有这样纯粹的极致的爱情电影。
《沼泽深处的女孩》虽以悬疑命案做包装,但案情并不复杂,就是下了个钩子来讲凯亚的爱情故事。
片尾揭开悬念,有些观众会有“就这”的反应。我觉得是因为他们把电影当成了悬疑片来看,并没有完全投入凯亚的经历。
在我看来影片是爱情先行,悬疑更像是调味剂。那如果爱情没能打动到你,或者抱着看烧脑案件的预期,多半就不会喜欢这部电影。
再来说说悬疑元素,虽说案情简单,没有烧脑的强推理,但这个耐人寻味的案子,很值得琢磨。
悬疑的点不在于作案手法,而在于作案动机,或者说人性。
蔡斯是怎么被杀的不那么重要,凯亚的杀人动机,或者说她道德感体系的建立才是影片的最大悬念。
而这些内心想法很难清楚的拍出来,只能通过凯亚种种的行为和细节拼凑出她的心理成长轨迹。
所以如果观众找到合适的观影姿势,是能得到不输强推理电影的观影乐趣的。
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她从沼泽里学到的知识可能比父母教授得还要多。
后来她把这些观察集结成书,还给出版经纪人讲了雌性萤火虫会吃掉雄性萤火虫的知识。
在她看来,这是为了生存,不存在对错善恶,也无需内疚自责。
所以她的道德体系与常人不同,并不基于法律准则和人际关系,而是自然法则。
母亲和哥哥相继离家,凯亚却不曾离开。不但是等待母亲回来,也因为沼泽深处是她的家园。
父亲都不曾让她离开,所以当蔡斯侵入她的领地,威胁她的安全,凯亚是决不能容忍,也不会离开的。
想到这里,恐怕亲爹的离去也不简单。
尽管电影里既没有明示也没有暗示,可对父亲离开的处理非常突兀。
没有像母亲的离去的镜头也就算了,连凯亚起床发现父亲不见了的镜头也没有,明显是隐去了一整段的剧情。
后来母亲去世也有交代,可父亲呢,凭空消失,再没有提起。
也有观众说凯亚那时太小了,动手杀人不太现实,我觉得有道理。不过我个人来说,还是倾向于黑暗的故事走向。
蔡斯死后,几分钟就交代了凯亚的人生。
她观察动物、写书,与泰特相爱一生,如果不是片尾的贝壳项链,很难相信她就是凶手。
也难怪这么明显的结局,还是有人在网上问凯亚到底杀没杀蔡斯。
我想如果不是泰特保护她,和她过着隐居的生活,如果有其他人侵入凯亚的沼泽,威胁到她的领地,《沼泽深处的女孩》大概就是另一个画风,成为连环杀人电影了。
这些值得琢磨的地方可能是电影最有魅力的地方,与此相比,作案手法这类的悬念反而低级了。
另一个让我喜欢的地方是电影选角,或者说就是女主角的饰演者。
黛西·埃德加-琼斯演的是美国小妞,其实生于英国伦敦,有一种不同于美国女孩的气质。
那是一种仙气飘飘的疏离感,与凯亚这个人物特别契合。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是从《普通人》认识黛西的。
前段时间蛮热门的与“冬兵”出演的《新鲜》和与“加菲”合作的《天堂的旗帜下》也都有亮眼的表现。
但她在好莱坞还算新人演员,《沼泽深处的女孩》有可能成为她职业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一部作品。
总的来说,作为普通观众,喜欢悬疑片也喜欢爱情片,我很喜欢这部电影。
现在的电影,要么拼命讲段子搞成闹剧,要么满屏特效和打斗,总之追求的更偏向于直接的感官刺激,忽略了触动人心的,永远是好的故事。
我特别不同意娱乐片不需要好剧本的观点,总有人留言说,“这部电影就是图个乐,为啥在意剧情”。
我觉得剧情是核心啊,像《雷神4》,大场面再火爆也没有实感,因为内心毫无波澜嘛。
感觉很久没看这种认认真真的讲个故事,叙事手法娴熟,有一些巧思和设计,又没有喧宾夺主,看完还久久不能平静的电影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沼泽深处的女孩》的票房成功不奇怪,甚至是值得我们鼓励和期待的。
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看过这么优秀的电影了。首先本片的摄影就无与伦比。而在整个的叙事方面,相比原著,也是该舍则舍。也许原著党会为电影的一些取舍而不平,但我要说:小说和电影讲故事的方式是不同的。电影必须有所取舍。而电影可能比小说更贴近普罗大众,电影不会在90-200分钟的篇幅里把原著都灌进去。本片充分的使用了电影的暗示语言:断续而清楚的通过玛雅下定决心(以及其幼年时亲眼所见的家庭暴力)、关于萤火虫交配后的故事、以及玛雅死后的日记本所说“我就是那个萤火虫”揭示了蔡司死于玛雅设计的完美意外,也可以说是谋杀。有原著党非常不忿电影为何丢弃关于班车时间的法庭辩论,实际上诉方律师已经把玛雅潜回小镇的可能性提了出来。本片特别适合一个人平静的观影两小时:令人感动的爱情、和缓的配乐、卓越的摄影和巧妙的编剧,以庭审为线索的故事叙述,值得你满分推荐。
这部电影从各方面来说都是一部“聪明”的电影,时而精彩,时而“投机”。电影展现了主角一生的时间跨度,但重点都放在了青春期的一桩疑案,导致其他部分试图面面俱到,反而浮光掠影,顺畅的流水账简化了人物的复杂性,降低了故事的魅力。
一部沼泽深处的女性成长史,奇妙地将当下最流行的“做自己”和女性意识觉醒结合起来,过程与美国另一部女性题材的流行文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恰恰相反,最后却是殊途同归。
一个是要走出去,一个是要留下来。重要的不是去向哪里,而是从哪里出发。
凯雅一家生活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中一片沼泽地里,父亲家暴,逼走了母亲和其他兄弟姐妹,只有凯雅留下来,靠自己的双手,独自长大。因为独特的家庭和成长经历,导致凯雅在当地成为一个特殊人物,被人议论,被人排斥。
长大后的凯雅先后遇到两个男孩,初恋泰特,稳重上进,一心求学,他希望凯雅能搞创文学创作,共同努力走出沼泽,凯雅不认同他的想法,坚持留在沼泽,上大学后的泰特与凯雅断了联系。几年之后凯雅又遇到了主动潇洒的蔡斯,家庭优渥,甜言蜜语,他尊重凯雅的选择,支持她一直住在沼泽地,不料人心难测,泰特发现她与别人炫耀凯雅私密事,凯雅又偶遇蔡斯与未婚妻逛街,凯雅想摆脱蔡斯,疯狂的蔡斯不断寻找凯雅,甚至暴力侵犯。
蔡斯某一天被发现死于沼泽,是从消防塔坠亡,是自杀还是他杀,谁杀了他?怀疑的矛头指向凯雅。凯雅成为蔡斯死亡案的嫌疑人,一位同情他的老律师伸出援手,在法庭上帮她辩论。
电影分为两条线索同时推进,一个是凯雅的成长和恋爱经历,一个是蔡斯凶杀案的法庭审判。
成长线索简略流畅,因为时间跨度大,事件被压缩,独自成长的痛苦,恋爱时的浪漫,被欺骗时的愤怒,都顺理成章,让我们看到一个坚强、聪慧、渴望爱与陪伴的女孩。电影最遗憾的地方在与凯雅的成长过程交代的太过简单,她如何独自一人在沼泽地中长大,如何学会并掌握绘画技巧,最重要的如何建立起与沼泽地的深厚的情感和心灵联系,没有很好的展示,需要观众从细节捕捉,脑补剧情。凯雅与沼泽、与大自然的关系是故事成立的根本,也是如何理解凶杀案背后深层次原因的关键。
法庭戏整体中规中矩,老律师尽心尽力,凯雅全程都是无辜的表情和状态,被动配合。证据和证人被一件件推翻,关于“公交车”的一段对峙最精彩。
凯雅的成长过程中一直被抛弃,被欺骗,家人和男友都没给他依靠,或者完全忽略她,或者改变她利用她,能抵挡和消解这些负面影响必须有强大的内心支撑。对于凯雅,支撑的力量来自大自然,来自沼泽。
湖水,飞鸟,蝴蝶,阳光,滩涂,风雨,凯雅热爱这里的一切,随时观察并记录一切,对沼泽的爱填补甚至超越了来自家庭和爱情的空缺。她思念终身未再见的母亲,她憎恨离他而去的泰特,但这些于她只是情感的伤害,没有动摇心灵的根基,她信仰的、拥有的更厚重,更广博。
也正因为更厚重更广博的爱,让她单纯又神秘,柔情又决绝。她认准的事情绝对不会变,她也希望爱她的人如此,或者她根本没有想到别人会不如此。
凯雅在与一位出版编辑晚宴时的话不经意间透露出她的另一面。谈起对昆虫的研究时,她提到了萤火虫,她说萤火虫有两种光信号,一种为了交配,一种为了吸引雄性以便让他成为她的下一餐。其他人感慨说这很不道德,凯雅继续说,我不知道大自然是否有阴暗的一面,或许这仅是一种奇妙的生存方式,不惜代价。
盘起的头发,得体的服装,自然的谈吐,平静的交流,这场戏中的凯雅与之前的凯雅大为不同,离开了沼泽的凯雅褪去了原始的神秘的光环,戴上了现代的都市的面具。凯雅对现代社会并不是一无所知,她了解并能应对文明世界的生存规则,但她选择拒绝并保持距离,因为她内心有一套更根本更坚定的规则——大自然的规则。
凯雅单纯,但不简单。
凯雅杀了蔡斯。
泰特大学毕业后,回到沼泽地附近工作,他的工作和研究的兴趣与凯雅再度重合,终于破镜重圆。几十年后,凯雅去世,泰特在遗物中发现了当年凯雅送给蔡斯的贝壳项链,凶杀案中的重要物证,泰特一瞬间明白了真相。
而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可能很多人已经不在意凶杀案的真相了,凯雅的坚韧又勇敢、坎坷又幸运的一生已经足够动人,即便这已经在影像里被大大简化。
凶案如何发生的已经不重要。凯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孤儿,沼泽女孩,画家,受害者,凶手,这些定义和评判对她都不适用,对她来说,她就是一个沼泽深处的女孩,活下来,活到死。
相比于和Tate之间纯然的初恋,女主和chase之间的感情似乎更复杂。
对于女主,一开始她自述不确定对chase的感情是爱,更多是排解寂寞的一种方式。但chase在她家告白,带她在消防塔上瞭望沼泽,以及后来女主和chase走出沼泽,赠送项链,相信女主是动真情了的。
而对Chase来说,一开始确实像他在女主家告白所说,花花公子如他被女主外貌和神秘吸引。但后来的相处中,个人感觉他也确实爱上女主,不仅仅是对沼泽女孩的猎奇。他自述和朋友只是泛泛之交,欣赏女主画作,和女主畅想未来,感觉他确实发自内心的欣赏女主,和女主相处过程中有灵魂相吸的感觉,也确实有与女主共度一生的想法。但他与Tate一样,和女主相恋过程受到了来自小镇社会的压力。法庭上他母亲陈述,Chase向家里坦诚了与女主的交往,但是母亲和小镇其他人一样的偏见,并未深入了解女主,而直接要求他分手。
(细节考证Q:Chase海边求婚是真心的还是骗炮?A:虽然具体时间线没有交代,但是他母亲说发现他俩想恋,就要求分手;而Chase贝壳项链不知啥时候送的,但一直未取下。贝壳项链是Chase和女主私定终身之后女主送的,这也提示Chase提出要和女主结婚的时候,确实还未受到来自家里的压力,不然的话chase母亲会立即发现他俩分手后还在来往。个人觉得Chase那时是真心想和女主白头偕老,但他天真地低估了父母的偏见,以为父母了解Kya就会爱上她,但残酷的真相是,如果他们愿意了解女主也不会有多年的偏见了。)
Chase不同于Tate,Tate表里如一,能直面内心的真实与痛苦;而Chase要在内心空虚的同时维持众星捧月的皮囊。原本和女主的相恋填补了他空虚的内心,他以为能将女主介绍到他的世界,他的内外世界能够并轨,但是被父母阻断之后,他发现二者不能兼容。Chase和Tate一样,面临了二选一的局面,五年前的Tate选择了逃避,而Chase选择了自欺欺人。
至此,Chase的内外矛盾撕裂了他,他一面为了维持光鲜外表,在朋友面前吹嘘和自己真心相爱的女孩只是玩玩而已,也接受家里安排的未婚妻;另一面内在真实的自己还想与女主相知相守。但他小心翼翼维持的平衡很快被女主发现并打破。不同于女主的外柔内刚,Chase实际上是色厉内荏,他无力同女主一起抗争外界的歧视,而是只能挥刀向更弱者,蛮横粗暴地“要求”女主留下。其实同女主父亲一样,男人加诸爱人身上的暴力其实都是男人无法与自己和解的发泄。
能直面自己内心的Tate五年后与自己和解,最终与Kya携手;而Chase永远失去了这样的机会。
Tate与Kya在一起,眼里都是Kya;Chase与Kya在一起,爱的是与Kya在一起的自己。
最后,看到有的影评中说Tate几乎是每个少女理想化的伴侣形象。而Chase更像是生活中更常见的渣男形象。作品往往是作者自身生活的投射(比如JK罗琳的婚姻关系与赫敏的选择),我去翻了作者的访谈和个人经历,发现作者与丈夫热爱自然,在非洲从事动物保护工作二十余年,这无疑是影片中女主与Tate的生活;而作者的丈夫性格非常独断暴躁,甚至由于极端的动物保护,在非洲引发命案,这更接近Chase的形象。个人推测片中Tate与Chase其实都来源于作者丈夫原形的一体两面,Tate是分离出来的理想化人格,chase则是阴暗面。现实生活中,作者与丈夫回到美国后便离婚了,但仍保持朋友关系;而片中女主与Tate的童话结局某种程度上也是作者的寄托吧……
改编自小说《蝲蛄吟唱的地方》,电影里也出现了这句台词,每个人内心可能都有这么一个地方,无论你成长在乡村、都市还是荒野。她本不属于俗世凡尘,无需男人们烦扰亦能找到活着的价值,这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得的自由,因此这更像是一个黑童话,关于自由、谋杀和爱。 最后想到,孤独并不可耻的,可耻的是想让每一个人都变得跟你自己一样。
女孩、湿地、沼泽深处、谋杀、两个男孩······不得不说,《沼泽深处的女孩》电影名字的改编很成功,几个关键词串联在一起,立刻勾起了观众想要一探究竟的欲望。 原著小说《蝲蛄吟唱的地方》,书名取自剧中女主角妈妈对她说过的话:去探索湿地深处,蝲蛄吟唱的地方。 故事一开始,小镇青年蔡斯的尸体出现在湿地,周围没有一丝足迹。常年独自生活在沼泽的女孩基娅成为唯一指定嫌疑人,被送上法庭。一位律师主动帮基娅做辩护,湿地女孩基娅的故事在她被审判的过程中展现在人们面前。
母亲是第一个离开基娅的人,因为受不了父亲的暴行。接下来是哥哥姐姐,他们走的时候嘴角和脸上都带着被父亲毒打了的痕迹。 只有年龄最小的基娅留了下来,她没地方可去,而且她要等母亲回来。直到有一天父亲也不辞而别,湿地小屋彻底只剩下基娅一个人。她根据记忆中母亲做饭的方式,学习做饭;学着到湿地挖贻贝换小船的汽油和一些生活物品。她远离人群,一个人生活。基娅遵循着湿地的生活方式和生存原则,像动物一样神经紧绷、警惕外界的一切。电影接近结尾的部分,基娅无罪释放,回到小屋。她笑着在屋子里走了一圈,像获胜的动物巡查自己的领地。
死者蔡斯曾曾是基娅的恋人,但对基娅来说,他其实是一个“捕猎者”。“捕猎者”被基娅这个“猎物”反捕杀;母亲已经去世,无需再抱着希望等待她出现在小路上;父亲留下的暴力阴影被消除。到此时此刻,基娅身边的所有威胁已经全部消除——“女孩有了自己的房间”。如果简单地定义为情杀、被背叛之后的仇杀,就太小瞧这部电影了。基娅发现蔡斯已有未婚妻,果断与他断了联系。但蔡斯已经把基娅当成自己专属的“东西”。 蔡斯在沙滩上痛打、强暴基娅,基娅反击之后逃跑。他来到湿地小屋找基娅报复。基娅躲在小屋旁的草丛里,像一只受惊的动物,惊恐地盯着眼前的捕猎者。
基娅看到被蔡斯砸烂的房间后想到:我从爸爸身上学到的唯一的东西,就是他不会停手。这就是基娅要反杀的根本动机——蔡斯会像爸爸一样不停地施暴,想要保住自己、保住湿地和小屋,必须除掉危险。湿地女孩基娅的生存经验——不反击,就会被猎杀,这是自然法则。这场杀戮跟爱情无关,跟报复无关。她想活着,不用生活在恐惧当中、不用时刻担心拳头会不会落到身上地活着。
基娅从母亲和父亲身上学到了一些基本生存技能——煮玉米面、钓鱼挖贻贝换钱。 但真正教她如何生存的,第一个是最小的哥哥朱迪。朱迪在离家前告诉基娅要躲着爸爸,那样才不会挨打。 另一个就是泰德。 泰特是父母和家人之外,第一个出现在基娅生命中的人。 泰德喜欢这个美丽、原始、真实,小动物般的女孩,他也是最了解基娅的人。 他偷偷给基娅送羽毛,慢慢接近基娅。他知道基娅有着动物般的敏感和机敏,稍不留神就会吓跑她。泰德也是第一个发现基娅天分和才华的人。基娅有才华却不知道如何向外界输出,泰德引导她出版书籍,让基娅不用挖贻贝就能轻松养活自己。 小说里最感动的一段话是:又一次,泰德推着她自己照顾自己,而不仅仅是主动提出照顾她。仿佛她的一生中,他都在。
泰德教她、引领她,但从不改变原本的她。他的每一步都是发掘基娅的潜力,让她自己往前走。 就像他送她羽毛的时候对她说的“我觉得你会喜欢。”而不是“你看我送的东西多好,你怎么可能不喜欢!”爱一个人,就是爱她本来的样子。但是,泰德在梦想和爱情之间陷入了纠结。泰德通过考试,去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和实验室,说好的会回来找基娅,但他没有及时做到。连句再见都没有的离开,让基娅不知道如何原谅。因为她经历过太多次的不辞而别和抛弃。泰德认为,如果回到基娅身边,就意味着要回到小镇回到湿地。年轻的泰德向往的比小镇更大的世界、是大学、实验室和名气。经历过这些曾经向往东西后,泰德才发现基娅才是他的呼吸,才是他真正想要而且离不开的人。电影中泰德对待基娅爱的方式,是通过跟蔡斯的对比显现出来的。蔡斯的出现,让基娅暂时缓解了孤独,她以为蔡斯是爱自己的。 蔡斯像一个入侵者,第一次约会就要侵占基娅的身体;第一次去基娅家里,横冲直撞随手扒拉基娅的画作和收藏。 对盖斯来说,和基娅的交往是他向外界炫耀的资本。他对基娅的占有欲不是出于爱,而是把她看作自己的玩物。 原著和电影中都强调了萤火虫的故事:萤火虫散发亮光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吸引异性来交配,一种是吸引雄性将其捕杀。故事的最后,基娅说她自己就是那只萤火虫。有两层意思,她既是做出捕杀行为的萤火虫,也是主动求偶的萤火虫。得知泰德还深爱自己,基娅在泰德的船上放了一支羽毛。这是他们曾经的“羽毛游戏”,也是此刻基娅主动索爱的方式。 泰德喊着基娅的名字奔跑到湿地小屋,两人在门廊上拥抱亲吻。基娅当时正在往墙上钉一副萤火虫的画。
电影多处暗示了是基娅杀死的蔡斯。 从一开始的旁白:沼泽知晓所有死亡的秘密,并不一定将其定为悲剧,当然并非罪恶。 电影结尾又补充了这句话:它理解每一个生物都在做着它赖以生存的事情,有时猎物为了活,捕猎者就必须死。还有基娅习惯性地一边走路一边抹除掉身后的足迹,解释了案发现场找不到一丝足迹。当然最明显的是结尾书中出现的贝壳项链。 片尾曲霉霉的歌词也暗藏了故事内情。 歌声悠远空响,好像能看到一个赤足乱发短裙的女孩摇着小船在湿地里穿梭,她看到了湿地里的秘密,湿地也知道她的秘密。
十七亚
知乎成长领域高赞答主
内容获点赞收藏喜欢280万+
观点与感受 | 读书与生活 | 思维与成长关注
往期内容:
*原文摘自:《蝲蛄吟唱的地方》 - [美] 迪莉娅·欧文斯(Delia Owens) 在豆瓣阅读查看: §蝲蛄吟唱的地方
首先贴一下小说中对应片段的开头:
西姆斯法官朝汤姆点点头。汤姆走向陪审团席。 “陪审团的各位女士们、先生们,我在巴克利小湾镇长大,在我更年轻一些的时候,听说过很多关于湿地女孩的故事。是的,我们直接摊开来说吧。我们叫她湿地女孩。很多人现在还这么叫她。有些人嘀咕她是半人半狼,或是猿类和人类之间缺失的那一环。她的眼睛在黑暗中会发亮。然而事实上,她只是一个被抛弃的孩子,一个在沼泽里独自求生的小女孩,挨饿受冻,但我们没有帮助她。除了她仅有的几个朋友中的一个——老跳,没有任何一个教堂或社区组织给她提供食物或衣服。相反,我们给她贴了标签,排斥她,就因为我们觉得她不一样。但是,女士们先生们,我们因为她不同而排斥她,还是因为我们排斥她而让她不同?如果我们把她当作我们中的一员来接纳——我想她今天就会真的成为我们中的一员。如果我们曾供她衣食,爱护她,邀请她进教堂和家里,我们不会对她心存偏见。我相信她今天不会坐在这里,被指控谋杀。”
律师“我们摊开来说”之后的内容直接撕开小镇伪善的假面。
还有我认为陈词中最有力的一段:
“公诉人的所有证人都不确定自己看到的,一个也没有。然而在辩方,每一个证人都百分之百确定……”
这句话一出,判决基本盖棺定论了。小说中庭审是先罗列出各项不利证据,再通过证人的不确定性逐一反驳,一气呵成。这也是小说结尾反转更震撼的原因。而影版改编时简化了如乔装、激流的内容,又让律师总结时唐突提起,像想到什么说什么,让人摸不着头脑。
以及结尾:
汤姆在陪审团面前站了一会儿。“我很了解你们中的大部分人,我知道你们可以放下之前对克拉克小姐的偏见。即使她一生中只去过一天学校——因为其他孩子欺负她——她通过自学,成了著名的博物学家和作家。我们叫她湿地女孩。而现在科学界认可她为湿地专家。” “我相信你们可以放下所有谣言和荒诞的故事。我相信你们可以根据在法庭上听到的证据而不是过去听到的错误流言做出判断。” “最后,是时候给湿地女孩一个公平了。”
小说中有提到,但是电影中没有表现:律师曾申请异地审理,法官虽然承认基娅受到的歧视,但并不认为她受到的歧视比其他受审人多。
这就是为什么总结陈词要以“饱受偏见的评价-道德谴责”开始,以“客观描述成长经历和成就-呼吁公平”结束,其结构是对应完整的。然而,影版删掉了开头的谴责部分和对基娅的客观陈述,而单纯用“指出偏见-呼吁放下偏见”来说服。坦白说,我并没有感觉逻辑有多合理或者更多情绪上的共鸣。
补充时间:
小说中的陪审团是7女5男。有姓名的两位:卡尔佩珀夫人,在基娅被骚扰藏匿时没有出卖她。怀特夫人,不让自己小孩和年幼基娅玩。电影9男3女。提问,以下哪些可能是不还原的原因?a电影立意错误,团队不在乎这部分还原度;b选角性别歧视;c导演觉得陪审团是白男privilege;d以上全部。
大放厥词时间:1.在本该是高光的地方垮掉也是不多见。2.别老惦记那点男男女女情情爱爱的。给蔡斯啥心理活动呢?明明有更多可以挖掘的地方。真缺了大德。3.他美陪审团制度是垃圾。
女主选得太好了,整体的气质特别是她的头发,就像森林里走出来的一样。Chase一开始就是一位入侵者。从房间到身体都是一种闯入,他不断画大饼,希望去改造Kya。Ted之前离开的决定可以理解,并且我觉得只有他才是唯一适合Kya的人。他们有共同的话题,相似的职业。初恋那一段太美了,在旋转的落叶下接吻,美得让人移不开眼。表面上讲的是一个女孩的两段爱情故事,放远来看其实是一个outsider面对生活和流言的恐惧和逃避。犹如律师在结辩时所说,所有人都在通过流言去了解Kya,却几乎没有人真正接触过她。最后的反转在情理之中。大自然没有dark side,它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保护自己…希望这部拿奖,年度最爱!
还是原著译名「蝲蛄吟唱的地方」比较有诗意,Crawdads意为蝲蛄,通Crawfish,在俚语中为退缩者和胆小鬼之意。这是一首属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少数派之歌。
母螳螂会因为两种原因吸引公螳螂:想要和他们繁衍后代,或是想要他们的性命作为下一餐。Kya始终保留了不可捉摸、不可控制的一面,我们不知道她是哪一种“母螳螂”。直到影片结尾,我们才知道她真的杀了Chase。Kya拒绝用司法体系卫护自身,她从来没有受到社会的庇护,所以更不会祈求社会的怜悯,不需要他人判决她的人格、施舍她自由。影片中,法庭进程中插叙了她从小到大与三个男人的经历(家暴的父亲、不告而别的Tate, 暴力占有她的Chase)。法庭上的辩护为她迎取了正义和自由,但这与她的初衷背道而行。影片的结尾颠覆了法庭判决的正义性与合法性,正好留下了一片Kya想要的灰色地带。
Cineplex.Scotiabank Theatre.买了今天的第一场,生生坐了2小时。现在有一点理解,为什么书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大部分都会收到老粉们都不满了。这,多好的景啊,为什么摄影技术什么的,非要拍出一个英国乡村爱情故事的感觉。女孩,也是沼泽地长大,从小自己收割贻贝,开船,亲力亲为的劳动人民,一副小身板非常瘦弱啊,更像是一个药剂师从小在室内长大的样子。我很期待的那些“成长”内容,全是一笔带过,还有她在庭上,作证的巴士时间那段,小说无比精彩,再次一笔带过。所以全片,能看的,就是景色和各种水彩的生物图了吗?苍天啊,到底定位是什么?观众是女性青少年吗?就看一个爱情暑假档?
分享一下我奇怪的感悟。女主人公一个人在沼泽深处的房子长大生活,没上过学,没学过画画,但一生出版了很多画册,大概耐得住寂寞的人都会有所成就
人(特指男人)想要启蒙她 改造她 占有她 掠夺她 她说 这片湿地可善可恶 披着糖水爱情片外衣的生态女权教育片 结局好童话 和暗黑童话
小龙虾翻译成“蝲蛄”果然高级不少!(不用私信我了,知道是两个物种了)
沼泽深处的干净又时尚的女孩的爱情故事
画面很唯美,Daisy的演技也没问题,就是拍得太流水账了,更像是一个加长版的MV。
不玩儿花活,不搞政治正确,就好好讲个故事,这类电影现在都不常见了。
沼泽女孩最后不是孤零零一个人了,可我还是。其实每个女孩可能都曾经是沼泽女孩,被抛弃、流言、歧视、孤独、遇人不淑、遭遇暴力等等,可是现实生活里并没有黑人夫妇和律师爷爷,更没有陪我们终老的青梅竹马,倒是很多粗暴入侵和恶意隐瞒的外来者。
悬疑惊悚的类别太具有误导性了,这是一部披着纯爱故事皮的女权教育片,观后感只有一句:男的不可信,还是专心发展事业、培养爱好靠谱,“女性要有自己的房间”。对本片有较复杂的情绪,一方面全片心无旁骛专心叙事的特质值得肯定,故事讲得比较引人入胜,氤氲缭绕的湿地在夏日里看着十分沁凉解暑,景色纯净透亮;另一方面美化的场景如沼泽、木屋和Kya装束等却又增添了故事的不可信、爱情的桥段又粉饰过度,Kya/Tate感情基础不够深入,等等一些小细节,都让观影体验变得怪异。整体灵气不足
打女人的渣男都的死!这是自然法则
“每个生物都会做它必须做的事情来生存下去。当它感到受到威胁时,它不会跟人诉苦,也不会离开自己的领地,而是捍卫它,并在必要时展开杀戮。”
天哪,神秘尸体引发出的竟是一场青春疼痛文学。
老头律师为女主据理力争的样子真的把我感动到了
这部做的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让我一个非常善于猜剧情发展的人完全忽略了去猜谁是凶手
anthropologie和ralph lauren赞助的服装吧?
3.5结局不意外但是爽到了,就像基娅跟出版商说的那样,只是为了生存而已。希望所有家暴男的结局都跟蔡斯一样。但是泰德爽约离开七年太强行了,感觉跟他的人设相违和……最后从个人审美来说不管是童年时期还是长大之后都是乔迪最帅
她是靠自己在沼泽中长大的女孩,是没有受过男权社会“驯化”自由生长的人,是懂得反击的大自然里的雌性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