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某一天在电影频道瞥了一眼,我想我可能要再错过这个系列好久好久了。
其实我从小就对这些东西有逆反心理,你们觉得好看我偏不看,越火的越不屑,也可能是因为对题材不感兴趣,小学好几年结业仪式学校都带我们去电影院看哈利波特,而那个时候的我只会和旁边的人在座位上偷偷玩老虎棒子鸡(后悔为什么当初不好好看??)
后来的某天在电影频道看了一点,主要还是被小演员的颜值吸引(丹尼尔越到后面越让我心痛…捂心口〒_〒),然后,我感觉自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就像霍格沃兹对哈利他们一样,一只猫头鹰,改变了他的一生,也带我们感受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哈利波特电影的第一部无疑是让我感情最深的,我们跟着几个小主人公,领略了霍格沃兹的魅力。不管是大块头的海格还是百宝箱一样的对角巷,不管是毒舌碎碎念的分院帽还是会在门口和你说话的墙画,都这么的让人着迷。
说实话第一部的内容和节奏都非常好,短短两个小时,不仅为我们介绍了这个世界,还把魔法石的故事讲的很清楚,说实话一开始我真的没觉得奇洛教授是坏人,还一直误解斯内普…
想说的太多了突然也不知道想说什么,反正真的很喜欢第一部了,带我入坑,看了电影看了书,他们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鲜活,罗琳给了我们一个梦,我们始终可以相信,真的存在一个这样的魔法世界,我们走在路上可能就会和一个魔法师擦肩而过,然后我们也不会听到他们的腹诽,"哈,麻瓜",不过~这样也很棒了(*ˉ︶ˉ*)
这部电影其实完成的很好,不管是原著中多么天马行空的想象,最后都完整的呈现在了我们眼前。
其实要说到天马行空的想象,第一个要说的就是The Vanishing Glass了,那个哈利和蛇交谈着玻璃就消失的场景,以及那条蛇爬出橱窗的场景乃至于达力掉进去后玻璃恢复的场景,不得不说对小说中这一情节做了一个完美的还原。
第二就是Diagon Alley了,当海格拿着那把粉色雨伞敲击墙上大王砖头后,Diagon Alley就那么忽然的出现在了哈利眼前,也就那么突然的出现在了我的眼前,那时候我和哈利一样在感慨,一样惊叹于Diagon Alley的出现。
第三就是The Joueney from Platform Nine and Three-Quarters了,明明看着是一堵墙,却在勇敢穿过去后就能看到那列开往霍格沃兹的列车。
第四就是The Sorting Hat了,明明就是一顶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帽子,却能够根据每个小朋友的血脉,性格以及想法而给他们找到合适的学院。
第五是Quidditch了,那是一场骑着扫帚在天上的比赛,那是一场可能有生命危险的球类运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比赛,尤其是看着哈利几度跌落扫帚。
第六是The Lerrers from No One了,那个通过它可以看到自己心中最渴望的人和事的魔镜。
第七是The Man with Two Faces,奇洛老师和伏地魔共用一个身体,两面都是脸,坦言之那个场景出来的时候我被吓了一跳,觉得有点恐怖。
这七部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二部密室,这一部的剧情更紧密,情节也耐推敲,从一开始的多比上门警告哈利,到买书碰见德拉科·马尔福一家,后来遇到爱哭鬼桃金娘,再到汤姆陷害海格,最后到和16岁的伏地魔和蛇怪斗争,这里每个人的出现都有一定的作用,这都推动着故事的发展,最关键的有灵魂的日记本也是德拉科故意放进金妮的口袋里,来接近哈利波特,从而达到伏地魔的目的,那本有灵魂碎片的日记也就是魂器之一,这就和最后一部死亡圣器连接起来,这也是很精彩的地方。
最后表白一下我赫敏女神!!!
作者: 三盏茶
上个月月底,我在逛论坛的时候忽然刷到了一个帖子,唏嘘不已——哈利·波特已经四十岁了。
这个额头上有闪电的男人如今已经超过了尾声中“十九年后”的年纪,完完全全地步入中年了。
而在他陪伴下成长起来的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如今大多也过了当初他打败伏地魔的年龄了。
自7月20日电影院复工以来,每隔两三天就会有电影上映的消息传出。
而在这些消息中,最令人兴奋的莫过于本周五(8月14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4K修复3D版的上映。
今年恰逢"哈利·波特"系列图书引进中国20周年,而包括“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景区在内的北京环球影城度假区也即将于2021年5月开园。
在这个时候,《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上映,令哈迷们不得不惊呼“过年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一直是华纳旗下相当重要的影视项目,它在全球范围内的火爆也激励了其他电影公司积极开发其他青少年奇幻小说的改编电影,包括《纳尼亚传奇》、《暮光之城》和《波西·杰克逊》等等。
他们都希望能够获得和“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一样的成功,但这些尝试大多都事与愿违。
究其原因,一切都要从《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第一次被递到制片人大卫·海曼的桌子前的那一天讲起……
1997年,英国制片人大卫·海曼正在为自己的公司寻找一个“开门红”的项目。
海曼有着优越的背景,毕业于久负盛名的威斯敏斯特公学和哈佛大学。1986年,他在华纳兄弟的创意部门工作,这为他后来与华纳兄弟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八十年代末,他成为了联美的副总裁,主要进行独立电影的制作。1997年,他结束了在好莱坞的海外“务工”生涯,回到英国创办了他自己的影视公司——海德电影公司。
他的目标是寻找一个有影响力的青少年文学作品并将它改编成电影。
他的首选是《楼下的怪物》,一个出版于1974年的小说,但他的计划最终失败了。就在同一年的六月,布鲁姆斯伯里出版公司出版了一本名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小说,这本小说当时获得了不错的销量和口碑,因此被海曼的员工选中递到了海曼的桌子前。
他读过之后觉得还不错,在次年《哈利·波特与密室》出版后,他便向华纳兄弟提了一个方案,两方一拍即合。
1999年,华纳以一百万英镑的价格买下了“哈利·波特”前四本小说的改编权,并找来了史蒂夫·克洛夫斯来担任编剧。
在导演的人选方面,华纳的首选是刚刚凭借《拯救大兵瑞恩》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斯皮尔伯格是从《天使之城》的导演布拉德·塞伯宁那里听到《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个项目的。
虽然手头上还有好几部待拍的电影,但以“童心”著称的他听到后立刻产生了兴趣,华纳方面也愿意和他合作,即使这意味着要分一部分利润给斯皮尔伯格的梦工厂。
斯皮尔伯格与海曼、罗琳和科洛夫进行了几次友好的会面,但对于创作的分歧最终令他们分道扬镳。
斯皮尔伯格无意“翻拍”小说,而是想要对小说进行大幅度改编,他甚至想把后几部的情节融合到《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在他看来,完全按照小说拍电影就跟“去银行存钱”一样无聊。
在影片风格上,斯皮尔伯格不希望拍摄真人电影,而是想要制作类似于《玩具总动员》风格的电脑动画片,海利·乔·奥斯蒙则可以为哈利配音。
因为创作理念不合,斯皮尔伯格最终退出了项目,转而和海利·乔·奥斯蒙拍了《人工智能》。
斯皮尔伯格退出后,海曼和华纳兄弟影业的COO阿兰·霍恩向当时许多的A级大导演发出了邀约,包括《哈利遇上莎莉》的罗伯·莱纳、《空军一号》的沃尔夫冈·彼德森和《十二猴子》的特瑞·吉列姆。
2000年,彼德森和莱纳退出名单,罗琳比较中意吉列姆,但华纳最终选择了克里斯·哥伦布。
在这群导演中,克里斯·哥伦布在和儿童演员合作上面比较有经验,华纳看中的是他《小鬼当家》和《窈窕奶爸》上的成功,认为他适合这种带有儿童元素、家庭向的温情电影。而哥伦布本人也因为受到女儿的影响,跟着读了好几遍“哈利·波特”的小说。
被选中后,哥伦布花了两个小时向华纳和海曼展示自己对电影的构思,包括对于非魔法的“麻瓜世界”以及魔法世界的对比塑造。他认为麻瓜世界可以塑造得乏味无聊一些,来反衬出魔法世界的有趣和情调,这些是他从《远大前程》和《雾都孤儿》中获得的灵感。
导演确定后,华纳曾经把上映日期定在2001年7月4日,后来出于对制作周期的考量,最终将上映日期推后到了11月16日。
小说作者J.K.罗琳对电影改编有一些自己的坚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要求片中的演员要全部来自英国或爱尔兰,除非小说中有明确提到来自别的国家的角色(比如《哈利·波特与火焰杯》有来自欧陆两所魔法学校的学生,这些学生的演员来自法国和东欧)。 因此也有一种说法,英国演员分为两类:演过“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和没演过的
成年演员中,最先确定下来的是扮演西弗勒斯·斯内普和阿不思·邓布利多的艾伦·里克曼和理查德·哈里斯。
随后在罗琳的坚持下,玛吉·史密斯和罗彼·考特拉尼确定出演米勒娃·麦格和巨人海格(据说罗琳创作这两个角色的时候带入的就是他们的脸),然后是朱莉·沃特斯出演在国王十字车站短暂出现的韦斯莱夫人。
大卫·休里斯曾经是反派奇洛教授的候选人之一,但最终这个角色落到了伊恩·哈特身上。 不过这也算是因祸得福,因为休里斯后来在第三部中出演了哈利父亲的老友,莱姆斯·卢平,这个角色在后来的几部电影中都有一定的戏份。
主角三人组的选角是最艰难的,哥伦布和选角导演苏西·费吉斯面试了无数个少年演员,但是哥伦布都不满意,因为战线拉得太长,费吉斯退出了工作。
随着成年演员的一个个敲定,开拍时间近在眼前,哥伦布快马加鞭,最终敲定了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艾玛·沃森和鲁伯特·格林特。
有趣的是,雷德克里夫的父母最初拒绝了出演邀请,而沃森面试了八次才被选上。
由于罗琳坚持全英班底,在什么地方拍摄成了让海曼和华纳头疼的问题。为了促进英国电影业的发展,两位负责相关领域的英国官员特意飞到美国,向华纳发出邀约。
他们提出可以为电影的拍摄提供必要的支持,包括外景清场协助、长时间使用伦敦郊外利维斯登影视基地的许可以及对于儿童演员务工相关法律的修订(把儿童演员的每周工时提升了一点)。
作为回报,他们希望电影的拍摄和制作都在英国境内完成,在促进经济的同时,也希望《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能是一部彻头彻尾的“英国电影”,因为它的小说“文化上很英式”。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于2000年9月29日在利维斯登影视基地开拍,次年3月拍摄结束。
电影的外景地横跨不列颠岛,从北约克郡的火车站到牛津大学的建筑再到伦敦的哈罗公学。
为了配合电影的视觉效果,剧组在外景方面选择了不少教堂类的建筑拍摄,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霍格沃茨的建筑风格。
因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魔法石”一词在美国和英国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英国叫the Philosopher's Stone,美国叫the Sorcerer's Stone),所以在拍摄过程中所有涉及到“魔法石”的台词都会用两种表达各拍摄一遍。
可能是由于之前和儿童演员相处的经历,哥伦布在拍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对小演员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耐心,这让在场的很多成人演员赞叹不已。
而扮演麦格教授的史密斯为了保持角色,在片场全程高冷脸,让很多小演员都觉得很有距离感。
2000年12月1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发布第一款海报。
2001年3月2日,影片发布第一款预告。
11月4日,电影在伦敦举行首映礼,现场被装饰成霍格沃茨的外观。
上映前一天,EA公司(美国游戏公司,曾经推出过《红色警戒》和《模拟人生》等热门游戏)制作的同名游戏推出,为电影造势。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当时打破了多项票房纪录:
在美国上映的第一天就获得了3230万美元的票房,打破了《星球大战前传1》的首日票房纪录;当周周末获得9030万美元的票房,成为当年的首周末票房冠军,打破了《侏罗纪公园2》的纪录。
根据Box Office Mojo计算,在美国一共有5590万人次观看了这部电影。
在英国,《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同样也势如破竹,不仅在首周末获得了1630万英镑的票房,还以6610万英镑的英国总票房成为当时英国影史票房第二高的电影(当时的第一是《泰坦尼克号》)。
最终,电影获得了9.78亿美元的全球票房,高居票房排行榜前列,并且是除了《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之外该系列票房最高的电影。
在评论方面,《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也获得了不错的口碑。
大部分影评人对于电影在还原小说方面给予了正面的评价,魁地奇和魔法元素的特效令人满意,哈利、罗恩和赫敏的少年冒险也非常吸引人。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当年获得了不少提名和奖项,其中包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原创配乐三项奥斯卡的提名。
哥伦布执导的两部电影都带有浓厚的少年冒险故事的风格,吸引了一大批观众。
虽然这种风格在第三部被阿方索·卡隆改变,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哥伦布为“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开创的成功(第二部《哈利·波特与密室》获得了8.78亿美元的票房)让这个系列有了得以继续下去动力。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也成了为数不多除了因为病故等不可抗力原因外没有更换过任何演员的系列电影。
克里斯·哥伦布为魔法世界奠定的视觉风格,包括著名的移动楼梯和大礼堂,更是对后面几部电影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2002年,在《哈利·波特与密室》准备上映的时候,克里斯·哥伦布宣布不再执导下一部电影,阿方索·卡隆接过导筒成为第二任导演,对“哈利·波特”系列电影进行了一次革新性的改变,不过这已经是另一段故事了。
随着“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拍摄,华纳也在注重周边产品的开发,把电影中的魔杖、魔法道具、服装和徽章做成周边,在环球影城或影视基地的纪念品商店出售。
最经典也是最受欢迎的是魔杖,包括主角哈利的冬青木魔杖、作为死亡圣器之一的接骨木魔杖等。
还有魂器系列,汤姆·里德尔的日记、斯莱特林的挂坠盒和赫奇帕奇的杯子。
谁不想拥有一把格兰芬多的宝剑呢?
穿上这身巫师袍,感觉自己也是巫师了。
你是否也有一些珍藏的周边呢?
每一个从小接触“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哈迷都在等待着,或许有一天,一只猫头鹰会为他们送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录取信,我也不例外,只是感觉随着年纪的增长,童年的梦和想象开始与自己渐行渐远。
现在,让我们回到那段每天等待猫头鹰的日子里吧,拿起积攒多年的魔杖、斗篷、徽章和围巾,在8月14日去到电影院里,观看4K修复3D版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一起重游魔法世界吧。
学生时代的记忆,记得当时还是在学校宿舍用台式电脑大家伙一块看的这部电影。哈利波特无疑是那个时候的超级英雄。魔法石作为这部系列电影的第一部,担负着更加沉重。男主悲催的遭遇,刻骨铭心的心路历程,魔法学校的转折,一个又一个的意外吸引着观众的目光。自奇妙的魔法世界起,观众的荷尔蒙完全被调动起来,在这样一个天马行空的世界,留下一段童话般的记忆。
它的美妙在于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全新的魔法世界,第一部很还原,打开魔法新世界的大门。
我觉得这仍然是这个系列里最好看的一集吧,第一次看的时候真的惊喜死了,整体设定的展开和铺陈都让人激动,重点是哈利在这个时候是最萌最可爱的时候了,第二集开始就慢慢的长开了!对!长!开!了!
哈利波特系列的电影与小说,我能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一同烦恼学生时代的“难熬”,当这一系列结束时,再回头看这第一部,有一种“曾当年”的感受,我私以为作者以后再写出什么样的故事也不能如当年那样打动人心,毕竟这已成了我心中的白月光,不是吗
一个全新的世界被打开了,新奇而不可思议,我们都是麻瓜,幻想一天早上猫头鹰会送来霍格沃兹的入学通知书。铁三角组合很可爱。
花了8年才看完这部电影....
还是第一部最可爱了,正太是正太萝莉是萝莉的
那时候是有多可爱啊,刚接触魔法的种种新鲜和刺激,比起后面的黑暗剧情以及丹尼尔越来越大叔的模样,真是怀念这里啊。
第一部是最忠于原著的~而且第一次接触魔幻世界很受震撼~
忠实原著有时候未必就不能打造惊喜。
当年还是在电影院看的,波特的魔法世界惊艳展开,风靡全球。
演员最好看的一部。
小时候的哈利太萌啦!小小的一只~很喜欢他们在火车上的那段,小时候一直能想象有一只会送信的猫头鹰
这是一个神奇的电影,这是当时看的唯一感觉!他为我们打开了一个通往魔法世界的大门!
这部电影是刚上中学过最后一个六一的时候,学校给放的,太久远的记忆了。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电影精妙绝伦的现,让我第一次对想象中的“魔法”,有了一个具象的观感。虽然那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是我不会忘记那份感动和震撼。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分院帽,格兰芬多,魁地奇,都是最精彩的记忆!
霍格沃茨是最好的魔法学校!
这部电影包括了这本书最难忘的场景,最让我惊讶的是魁地奇比赛。这场游戏精彩且暴力,令人目眩,我不得不屏住呼吸。
这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制作,繁华的巫师街道街道,华丽的魔法学院,黑暗且朦胧的禁林,让人记忆深刻!
电影院看的,还不错,哈利波特小时候好可爱,每个小演员都很可爱,现在除了几个都长糙了,为了拜托哈利给观众的印象也是拼了。
披着魔幻外衣的狗屁,电影寡淡无味。跟DND大背景比起来,算得了什么?
没有长大的哈利·波特还是挺讨喜的,那个奇异的魔幻世界令人神往又危机重重,说实话,系列的第一部挺好看的!!
一整个世界被打开了的感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