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类痛恨战争呢?因为战争就是死亡,不仅仅是肉体死亡,更是人性的灭绝。 本片在二战影片中同样是经典之作,虽然不像《辛德勒的名单》那么艺术性张扬,但同样以真实人物改变的战争影片,它以法国浪漫派手法艺术的描写了人生辉煌。
第一:影片首尾都是以巴顿将军向士兵们演说起始呢?告诉本片的人物是一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英雄,他一人在二战中所做的贡献,比我大名鼎鼎的巴顿还伟大……真实可能没有。但编剧导演创作了这一剧情,多么浪漫多么高大的人物形象站立来,让观众真正对男主人公——马索,肃然起敬。而且影片结尾,又是马索的默剧演绎,让台下万千美国大兵在笑容和泪水中生华了电影主题。 第二:为什么电影艺术重来不会舍弃发生过的战争题材?不论是人类初期氏族社会之间的征战,还是更多的世界大战。从主观主义来说,是战争推动了文明向前发展;从人类学角度说,战争灭绝人性。中国历史战争有句名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王朝的更替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四大文明古国的衰落,新兴国度立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果,出现了原子弹,把原子能用于造福人类成了新世纪的科技进步。抵制原子武器发动战争,又成为电影艺术与政治的对擂。
第三:看战争影片最能触及人的心灵,最能在真实的人生巨变中惊醒,也最能把人性是什么揭露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反应二战纳粹残暴的电影,特别震撼心灵。为什么呢?残暴背后的典雅,典雅背后的残暴!
纳粹德国党卫军,各个都是青年精英,不仅血统纯正、教育高尚、忠于职业,而且杀人不眨眼,相当沉着无畏。为什么纳粹就是如此这般残暴机器呢?这完全在于纳粹创始人希特勒,此人从血统论到政治论,都是地球上的天才,《我的奋斗》把他送进了侵略、战争和灭绝。相反,时代的政治投机者也好,或是权利施暴者也好,践踏人性的战争必将失败。当然,二战狂魔日本战犯同样走到自毁的下场。
战胜国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战胜国的人民同样可歌可泣。
观影完毕时,脑子中呈现的画面就如标题。巨大而碜磴的山石底部,悄悄出头一株幼小的草茎,在风中摇曳着那抹浅绿,无声无息却又倔强咏唱着生命之歌。
片子三段对话场景是点题之笔。
马索同女友米拉:他们就是要杀光我们,他们根本不怕死不在乎,我们怎么可能打赢他们?不如救下孩子们,远远地逃离。
身为屠夫职业的父亲一向反对、批评马索的小丑演艺,要求他老老实实当个继承家业的屠夫。战争爆发被迫逃离家乡后,马索惊奇发现,老父亲居然在戏院舞台上表演歌剧,颇有功力又有些走调地唱出了经典唱段。散场后的对话,老父说,从小我就热爱唱歌,可是你爷爷反对,因为艺术家都穷困潦倒,屠夫才能养家糊口。现在(逃难)什么都没了,我只剩下嗓子了,再不唱就没机会了。马索眼中含泪,父子约定战争结束后一定要同台演出。可是片尾说明,马索父亲死于集中营。
马索带领犹太儿童逃亡瑞士,火车上纳粹党卫军头子堵住了他们,在一番令人窒息的盘问后,把马叟单独叫到一边,突然变身成一个挚爱女儿的年轻父亲,有些手足无措地问马索“怎样培养孩子保持对艺术的兴趣追求?”那一瞬间,马索也好,观众也好,应该全都震惊了吧。然后马索小心翼翼地说,不要把自己的任何想法强加给她,让她自由成长;甚至,你可以故意制造点阻力,告诉她艺术家毫无前途,千万不要干这一行;愈是这样,她追求艺术的逆反动力就会愈强大!年轻的党卫军父亲愕然、困惑,然后顿悟,欣喜地说谢谢你。
这一幕,我认为是电影主题最经典的点题了,“无声的抵抗”。纳粹崇尚的是暴力强权,相信的是死亡威胁下一切意志都将无条件服从。可是作为父亲他们也要学会爱自己的子女,不得不学会小心翼翼地呵护追求艺术与美的纯洁心灵。马索,作为一位未来深谙默剧艺术、长于以无声的表演打动人心的大师,在此时给出了自己人生中得来的真知。因为这是真实的,直指人心的,所以也是最有力量的,就在党卫军头子心里埋进了一棵种子:强权暴力不是万能的,哪里有压迫,哪里的反抗就会更强烈。党卫军头子一生的职业信念都与此相悖,可是这一刻,作为一个新晋的要学会爱女儿的父亲,他理解到了,他不得不接受。
这就是马索,给予这个战争年代的,自己独特的作战理念,无声无息,却是倔强而强大的。
起初,他的小丑形象无人能解,“只有小孩子才喜欢”。战后,在一支经过了死亡洗礼的大军面前,他塑造的小丑形象,笨拙地扔掉手里的步枪,害怕地躲避袭来的子弹,哀怮地抱起牺牲战友的躯体。所有士兵眼中都含着泪,他们都看懂了他。舞台逆光中,他的小丑形象,不是简单的搞笑,是深刻的悲伤。
2020/7/25
予你微笑,慰你心忧。予我泪水,慰我心安。
看二战题材的电影,心情一直是很矛盾的。
说理解时人的心情,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和悲伤,那都是言不及义。电影永远道不清战争的残酷,以及那些在战争中将自己抛出,为不是自己的生命跳下悬崖的人。
我说马塞尔·马索,是一颗追寻艺术的心,遇见了生命,自我融化成良心,这符合电影的叙事和隐喻。
明明英文名是抵抗,却翻译为《无声的抵抗》,看过了,懂了。
它先说的是哑剧,是男主马塞尔·马索崇拜卓别林,想要从事默剧的心。
默剧,也可以说是哑剧,尤其是卓别林的哑剧,是快乐的艺术。快乐就不应该有眼泪,不应该有悲伤,所以,电影中的马索一直在试图笑。就算气氛很危险,他也会偶尔笑一两声,展露一个笑脸。哪怕是面对盖世太保,哪怕下一秒他就可能失去生命,那也要笑一笑。
就像他说的,教给孩子恐惧和悲伤,在这个战争年代,有什么用呢?这就是一颗快乐的良心。
另外一层,卓别林的哑剧是关于生的,活生生的,不是关于死的。在这里,沉默不带来灭亡,无声却带来生机。于是,他自己一个人就拯救了几百名儿童。
这就是马索认为的,杀一些纳粹获得不了一个新世界,他们就是赴死而来的。倒不如救一些孩子,直接救一些生命,或许这间接会救下几千条生命。他不赞成去杀,他想要去救。这就是无声的、至善的抵抗。至善,是为了人类总体的延续。
马索与犹太父亲的对话,我也很喜欢。
说喜欢是有点不敬了,事实上这段对话背后的情感更多是无奈。
原来马索的父亲也有一腔艺术的热血。平时,父亲就是一名普通的屠夫,德国入侵法国,他却登上舞台唱歌去了。
和平的年代,就像现在,人们有明天,少了今天也不会怎么样。我们缺少了什么呢?一种冲动。我非做不可,不做就没有机会了,就来不及了。会有这种想法吗?不会的,因为有明日,明日复明日,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好了,一下子战争来了。战争是什么?即便有明日,至少不是一个特别有希望的明日。明日我们还在吗,会死去吗?不知道。
所以,父亲说,他们夺走了一切,只留下了他的声音。
再不唱,没准就来不及了,没机会了。
父子间的对话就出来了,很有深意。
一直到法国被解放,马索才有机会登上舞台,真正的舞台,去正式表演。
你看,影片最后的那段哑剧表演,全程没有声音。
可是,真的没有声音吗?士兵们为什么一开始在笑,最后却落泪了。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马索轻抚大地,然后看向那道光,一道胜利的光,人性的光。镜头定格,向死而生。
抵抗并不必须是激烈而有攻击性的,也可以是无声,但仍有力的。
哑剧演员马塞·马索的传记片,却不是关于他如何取得艺术成就,而是讲述了他在二战时期参与抵抗纳粹的活动,和帮助犹太孤儿的事迹。
倒并不样板化或过度英雄主义,而是很真实地刻画出了一个原本只醉心于追求艺术梦想的年轻人,经历各种遭逢之后,从小我到大我,从执着舞台到心系家国的成长与心路历程,有的方面呈现稍显单薄,但瑕不掩瑜;
有几处铺垫后来都草草交代或根本没展开,比如纳粹军官的妻子这条线。
老父亲说着“等战争结束之后,我们父子俩可一定要同个台”的时候,就知道后面凶多吉少。
在国家与国家,势力与势力的倾轧之下,个体的力量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但正因如此,那些勇往直前的逆行者才更显得闪耀。
ps.可能卷西演什么我都会觉得挺好看的,不过哑剧表演还是差点意思(但片子本身是好看的
【碎碎念观影】
《无声抵抗》生肉✅
一个人物传记电影 卷老师年代剧太少了
真的超期待所以看了生肉
刚开始风格比较轻快 从中间开始节奏便加快了
火车上那段看得我揪心极了
好在结局孩子们终于奔向了新天地
刚开始在舞台上表演的马索也重归舞台
但他这次带来的节目与战争相关
他仍然在“无声地抵抗”
最后望向天空的那一眼 回味无穷
电影译名也双关了就很棒
卷老师在这部电影里面有了很大的突破
小胡子很适合很可爱 又是很新的尝试啊
法式口音也很可爱嘻嘻嘻
人生第一次的无字幕完整版生肉体验献给了卷老师!
没想到两个小时的电影我也就这样看下来了
除了中间几段卷毛语速太快 还有德语给出字幕一些单词不认识以外 整个电影我居然大概听了个明白?
太不容易了 不过自己英语还是一般
成为一个合格的船员要把英语学得更好呀!
无声的抗议 海报真棒,电影真捉急。单人海报,配上男主角二战期间犹太哑剧演员的人设,真会让人浮想联翩。 结果看到这么个玩意。 根据人物设定想看到的内容基本没看到,没有惊喜,连惊吓都没有。几乎都在喊纳粹怎么坏,这群法国抵抗军多么不易。那你就好好讲抵抗军呗,讲一半又去救孩子了。 至于期待中的哑剧,只有寥寥两场戏,和片名 无声的抵抗 几乎不符。 编剧想要展示的东西太多,倾诉欲太强,导致篇幅不够,电影里所有的人都是一根筋插到底,几乎没有变化。靠大背景来吸引人,又不是史诗的套路,太直白。最后落一十三不靠。 人物是真实人物,可能因为这个束缚了手脚吧。还是那个观点,能自己编就别碰IP。IP都是骗外行的,现在水退了,哪还有那么多傻子。?
默剧,也可以说是哑剧,尤其是卓别林的哑剧,是快乐的艺术。快乐就不应该有眼泪,不应该有悲伤,所以,电影中的马索一直在试图笑。就算气氛很危险,他也会偶尔笑一两声,展露一个笑脸。哪怕是面对盖世太保,哪怕下一秒他就可能失去生命,那也要笑一笑。就像他说的,教给孩子恐惧和悲伤,在这个战争年代,有什么用呢?这就是一颗快乐的良心。另外一层,卓别林的哑剧是关于生的,活生生的,不是关于死的。在这里,沉默不带来灭亡,无声却带来生机。于是,他自己一个人就拯救了几百名儿童。
一开始就是奔杰西才看的,题材过于沉重,都猜到自己看过肯定会陷入一系列的沉思与反观。丧尸乐园是青春的回忆,那个懵懂畏缩的少年早已蜕变,此片作为一个怀着艺术梦想与人类美好憧憬的青年出现在影片之中,表面看上去独处亦有清欢事,实际上在女神面前完全就是段子手。
在艺术导论中有一段话我印象深刻:
所谓艺术,它一定是一杆人类追求感性自由和精神超越的风向标。
它的实质,其实是对自由的招魂,是对压迫的反抗,是对庸常的挑衅,是对无知的讽刺。
所有艺术,都是在孤注一掷地挣脱现实大地的干涸与乏味,再满怀热忱地创造出一个诗意的栖所。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说,艺术无国界的原因。 这样的艺术一旦降临人间,定然会带来一种震撼人心的美感。
而男主角一直都在用他的艺术去创造一个想象中的栖所,让孩子们与其他人可以暂时忘记所处境地的栖所。
影片中有一句台词:人们害怕犹太人是因为你们在对着不可见的空气祷告,你们的信仰无形无状。
男主角回答:他们恨我们,是因为所有人都告诉他们是我们杀了耶稣。
当然,耶稣也是犹太人,犹太教也早于基督教,一个不努力传教,入教门槛高的吓人,还得给自己来一刀的宗教怎么可能竞争过一个宣称:耶稣的死替全人类赎了罪。
只是犹太人,这个另一个一神教的民族!他们弑神!
犹太人的痛苦早已开始,弥赛亚其实早已在他们的羊皮卷中,在他们的坚持之中,在保有着善意的孩子们中!
为大银幕而生的电影。选角满分献上!集齐我最爱的德法金发美女和德国拉美男演员及欧洲多国优质冷门演员。卷西贴起小胡子胡言乱语模仿希特勒笑死我了!大有卓别林之感!还以为Édgar Ramírez演抵抗成员结果只在开头“水晶之夜”昙花一现……看完才知道女二原来是捷克那位性感美女Vica Kerekes。纯良小奶狗小马哥首度演凶角兼纳粹,一袭威武军大衣的凶狠党卫军中尉,边弹琴边掏枪杀人看得我惊喜又发怵!!!火车上一段剑拔弩张,观众神经绷紧至极限。摄影怡人写意,古典名曲浪漫洋溢,既有莫扎特的《C大调第21钢琴协奏曲》又有《饮酒歌》。
想说的太多又没那个能耐,无数老套东拼西凑还不够,还要故意煽情。杰西艾森伯格个人特征太明显了吧,像从现代美国穿越过去玩大冒险的……
反法西斯题材,卷老师的法式英语说的还是可以的
才看了一个Clémence Poésy被写死的剧…接着又看了一个被写死的电影…我tm…
故事仿佛看过千万次,但应在表演真挚,情感依旧能拍出动人的部分。摄影也是好的,总之精致。但也不一定值得看。
关于法国犹太哑剧演员的传记片,二战期间拯救数百名犹太孩子的故事。导演比较差,不懂得取舍,对一些二战影片已经用滥的情节与细节,还不厌其烦地重新呈现。整个故事显得松散、拖沓,缺乏力量,而哑剧的表现也未给影片增色,反而拖长了节奏。
摄影加分
阵容非常强故事没讲好.竟然有小雀斑Vica Kerekes和小马诡异的同台
我怀疑杰西进组拍这个样板戏是想要带薪学习逗孩子技巧(巨大雾 老师努力了✊
为卷毛加一星
压迫者最害怕的是解放的奴隶,但是没有谁就该是奴隶。看到最后的数据还是崩溃了,150万个儿童啊,历史是不该忘记。
发现我以前看过,也不难看就又看了一遍。而且怎么感觉看了个删节版,以前看那版真的有片人皮那段。总之是故事讲全了,有个人奋斗也有历史进程。外国那些演员演技真是禁得住考验,有个默片时代喜剧演员叫基顿和卓别林分庭抗礼那种重量级的,可能后来是因为卓别林是左翼因为冷战牵连反而在东雅大火了一阵,基顿的表演真的很牛b站就有。
感觉线索太杂了,感觉特别别扭的地方在于,法国人互相说英语,而德国人确实说德语,但德国人面对设定上的法国人说英语,甚至德国犹太人一家也在说英语。
We will never forget.
整片的叙述有些无聊,但又不乏精彩的小片段和表演,摄影也很美。
影20192:真不好看。
连着看了两部同类题材的影片,都是法国人帮助犹太儿童越过边境获得新生的故事,那一部叫《等待安雅》,感觉比这部要好。这部影片的故事很一般,演员表演总感觉有些别扭,男主看不出是个多么厉害的哑剧演员,孩子们的表演也有些板。
虽然是个俗得底儿掉的片子,却依然有打动人心的部分,笨拙而真挚。杰西的哑剧表演,讲真实在是有点半吊子。
这个组织二战中救助了10000个犹太儿童。太感人了!做的好事太多了,所以长寿!!!这个法国人的英文真是好。“芙蓉”啊,你怎么还这么瘦!这小虎牙是给你加的戏吗?在哈利波特里没觉得你有小虎牙啊!
摄影有可圈可点之处,但这编剧太碎了,有几个剧情点和人物都可以删去,再精炼一些场景,感染力还可以更强。为了保持Jesse的表演在我心中的地位,我决定最近不去寻找Marcel Marceau本人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