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最可怕的话,莫过于“祝你永远快乐”了。
这句话相当于让你一辈子只准快乐,不准感受其他情绪,不准体验别的可能性。
你想一想,这得有多无聊啊?
而与快乐相对的,就是痛苦。
可以说,如果你放弃了痛苦,那你相当于放弃了人生中最有意思的那个部分。
这次剧版《美丽新世界》和原版小说不同,编剧David Wiener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说:
为了与赫胥黎的原著区分,剧集改编将更聚焦于男女主角的内心斗争,而非讨论未来世界的整体环境。
这与奥威尔式的问题,例如推翻国家统治或思考人们面临的挑战,关系不大。这是一部反乌托邦小说,但它最终揭示的反乌托邦是我们内心的反乌托邦。
他还说:当你开始放弃让你感到痛苦的东西时,你实际上是放弃了人性的基本部分。
而我们想要探索的,正是这些东西的价值。
是的,《美丽新世界》中的人们放弃了痛苦,他们舍弃自由去换取快乐。
他们还发明了一种叫“嗦麻”的药物,它能让人一直快乐,远离痛苦。
同时,它也让人放弃了思考,放弃追寻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我觉得,人因为痛苦,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能去体会什么是真实活着的感觉。
所以,人活着追求快乐肯定不是最终目的。自由,拥有选择何种生活的权力,才是最终目的。
就好比吃甜食,总能令人感到心情愉悦,但舌头存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只吃甜食,而是为了能尝尽酸甜苦辣。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吃到甜味的食品,那他这辈子过得太没意思了。
该剧中的伯纳德也曾怀疑,嗦麻不能解决所有的痛苦。
即使是尽情消费、娱乐、纵欲,也填补不了我们心中最大的痛苦——即生活单一的,没有选择的,无意义的空虚感。
由此可见,我们终将要和痛苦一起共处,你逃不掉的,也不必逃。
也许,只有用一生去和痛苦搏斗,我们才能从中找到一些生活的趣味和意义。
正如苏格拉底所言:你是要做一头懦弱但快乐的猪,还是要当一个痛苦但能敢于体验真实生活的人……
这或许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选择吧。
(文/杨时旸)
时至今日,今年两部最受人期待的经典改编剧已经悉数失败,网飞日本拍摄的《咒怨:诅咒之家》无论是曾经的影版粉丝还是新晋恐怖片爱好者都没能被满足期待,而备受瞩目的反乌托邦经典《美丽新世界》也彻底成为肤浅猎奇大杂烩。即便有《黑镜》导演加持,即便预告片流光溢彩,但最终也没能甩脱被嫌弃的命运。书迷们认为它魔改经典,新晋剧迷更是见多识广,分分钟斜着眼睛指责这改编设定里的浅薄与私货。
反乌托邦三部曲《1984》《我们》与《美丽新世界》注定是众多导演觊觎的目标,而更契合当下这个时代属性的,显然是《美丽新世界》。《1984》是灰暗的,《美丽新世界》是明亮的。前者把所有人都困在黑色里,窒息而亡,后者让所有人都暴露在阳光下,娱乐至死,这故事中没有角落、阴影与遮蔽之物,那刺眼光明本身变成了无处不在的阴影。它用光明写黑暗,用笑容写悲戚,用快感写恐惧,如果能拍出这层意味,那将是多么令人悸动的一幕。但就是这层悖反,一旦用影像呈现,失却文字的保护,它注定容易滑向浅薄的深渊。尤其在当下,我们就生活在一个由光亮、笑容和快感堆积起的虚妄世界中,物欲与性欲的铺张和满足,隐私的消失和万物链接的幻觉,换句话说,影像中再如何着力呈现一切奇观,我们都不会感到惊喜,这会令反乌托邦题材的导演感到非常无力。
近年来,这个题材已经愈发出现了低幼化的倾向,在诸如《饥饿游戏》那一类大制作里,都选择假模假式混入某些敌托邦的背景设定,最后还是竭尽全力讲述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敌托邦变成了配料、背景和味精,而《美丽新世界》的改编显然必须把反乌托邦的主题当做主菜。而它最终在各种考量的互相搅扰之下,沦为一锅乱炖。它高开低走,徒留一地尺度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床戏,满屏都是司空见惯的未来都市设定,唯独缺少那种反乌托邦特有的震慑人心的宏大力量。
这么说吧,如果熟悉这种设定的剧迷,分分钟都能看出导演和制作人拼命隐藏的小心思,裁剪一点《西部世界》的边角料,混搭低配版《黑镜》,甚至还兑入了一点点《北京折叠》的那种现实批判味道,最终包装成一个不合格版本的《上载新生》。换句话说,这故事既偏离了原著的本来面貌,也没有创造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自圆其说的世界观,它像是一部习作,一种敌托邦和AI造反的设定大拼盘,拼尽全力向观众展演未来世界的纸醉金迷和内心虚空,但让观众觉得这一切还远不如在自己手机里看看社交媒体中可笑的虚假表演。
它当然还是保留了原著粗略的大框架,新伦敦市的人们处于物质极大丰富的世界,没有痛苦,没有不满,整日沉溺于性事与唆麻——一种让人快乐的药物,早已取缔了一夫一妻,忠诚伴侣的倾向被视作需要矫正的危险取向,人们有着明确等级,每个人对自己的等级安之若素,与此同时,还存在另一个世界,被新伦敦的市民看做荒蛮的原始之地,那里的人们被称为野蛮人。新伦敦市民会去那里参观,犹如探访一个野生动物园,惊奇地慨叹那些人古怪的习俗——婚姻、忠诚、嫉妒、恐惧、背叛、信仰……两个平行世界的碰撞是这版故事最大的戏剧冲突,伯纳德和列宁娜在那个旧世界遭遇了一次野蛮人的反叛,其中一个野蛮人约翰穿越屏蔽和他们一起返回了新伦敦。
这9集故事的改编几乎把这类题材能犯的错误全都犯了一遍,它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想要的太多,以至于最终连创作者自己都迷失其中。其实,它更需要在一个点上向纵深开掘,而不是以点打面,向四周拓展。如果聚焦于野蛮人,把这故事变成另一种意义上的《西部世界》或许是重复、雷同,但也不至于变得不伦不类;如果明确的选取批判现实视角,讽喻当下,或许也有别样惊喜,但它什么都没有做到,但显然心中又明明想要得到一切。它所呈现的物质大爆炸之后的绚烂美景,如今看来还不如现实中的顶级都市夜景,其中安插的所谓的AI又如此无能,最后,它沦为了一个三角恋的故事,两个男人,一个懦弱,一个鲁莽,列宁娜作为一个慢慢觉醒的女人,在他们之中首鼠两端,和这个眉来眼去,又与那个藕断丝连。
这个故事其实有无数种解法,其中各种设定能映出当下现实的种种端倪,难民和原住民的冲突;种族歧视;被压榨的996社畜的疑惑、愤怒与觉醒;社会内卷和阶层固化之后,潜藏的暴力可能;即刻满足的世界背后的重重危机……它原本可以很深刻地嘲讽我们身处的世界,对现实做改头换面的仿写,嘲弄着素描,变形着拓印,婚姻与忠诚的窒息,对长情陪伴的索求,对生命终点的恐惧,对不可知的惶惑,贫瘠,挣扎,劳苦,人们日常里的煞有介事,荒诞的,可笑的,自以为是又习以为常无法摆脱的一切,这些都可以成为素材,但这些都被蜻蜓点水地提及,然后漂移开去。
这就是这部剧最失败的地方,它几乎没有原动力,也没有一个人物值得为其揪心。以为开头的那起坠楼悬案会成为一桩巨大阴谋而推动剧情,但它随后就被忘却了;约翰的妈妈和曾经一个新伦敦的高官始乱终弃,这绝好的冲突刚刚起始,她转而就被打死在边境;在经历一次次鼓动之后,本以为会迎来一次大暴动,最终却是浅尝辄止玩笑版的起义……一切都是断头路,庄重地起范儿,却慢慢泄气。你看着一口气聚起来,以为即将发力,但又被轻轻地叹出去。
其实,围绕着类似的题材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果拍软科幻有《环形物语》,它哀婉,绵长,隽永;如果想玩“光明监狱”的梗有《上载新生》;展现脑洞,有《爱,死亡,机器人》,更何况还有已尊神位的《黑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美丽新世界》怎么看都让人觉得失败得不可思议,犹如一款端庄的经典款皇冠,多年后被一家时尚大牌做出了一版艳俗的复刻。
(本文首发 北京青年报 专栏)
“破除家庭,斩断情缘,隔绝爱恨,消灭痛苦。之后的活着,存活的意义在哪里。
不经历痛苦的快乐,是否是真实的快乐?
社会制度能否进化到消灭阶级的地步,或者说,消灭阶级带来的动乱和痛苦。”
——三点感想
Brava New World 美丽新世界改编自英国作家奥尔德斯•赫胥黎的同名小说。作者本人出生于1894年,但今天看他对自由主义,人道,社会秩序等进行的拷问依然没有过时。
我是因为预告片配乐和演员阵容惊为天人,刷了3集之后,觉得剧实在是太对胃口了。无论从题材,世界观,演员,情节还是细节处理上,都太赞了。
查了下,原著写成与100年前,剧应该基于书的背景应该做了一些剧情的调整。包括无菌环境、物种灭绝等设定在内的前因后果在我这里不够完美,但是瑕不掩瑜。它不应作为上个世纪对未来的简单空想来看。相反,从某个侧面看,它提出的一些隐喻,正一步步成为现实。正因为当今世界建立于西方自由主义的基石之上,自由主义诸多关于乌托邦的幻想陷阱在如今的世界中并不是空谈,除却经济危机,气候问题,可能人类本身对自己理解的美好、平等、制度也正在一步步向着描绘的那个美好深渊靠拢。
剧开始于一个叫新伦敦的地方,这里包含一切美好的东西。新伦敦与其说是一个国度,不如说是一个文明。里面没有痛苦,没有统治与压迫,大家都各司其职,做自己喜欢的事,建筑华贵,阳光清美,社区街道城市成为一个整体,所有人都很快乐很满足。
作为一个和谐又美丽的社会,新伦敦通过一些方法很好地维持了所有居民的日常生活乃至一生的历程,人人"平等"。其中包括一种叫嗦麻的药和以基因优劣排序建立的等级社会。
新伦敦的社会规则可以三句话阐述:没有隐私。没有家庭。没有单一配偶制。
没有隐私。并不是指赤身裸体。剧中的服饰建筑的审美逻辑颇符合极简轻奢的概念。其无隐私是指,所有人都可以通过虹膜芯片,看到别人的视角,共享别人的体验。由此,整个社会为一个整体,每个个体之间的边界感完全消失。隐私对人意味着什么?我理解为隐私是人的一个保护屏障。什么事情让人只想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耻与罪。这个社会太安全了,没有人犯罪也不会有羞耻的事情。无罪与无耻,像极了西方神话中的伊甸园,但伊甸园中的人类,从我的视角来看,不就是上帝饲养的可怜小宠物吗?
没有家庭。在到现在为止的文明社会里,无论是母系还是父系社会,我们认为家庭是最基本单元,是生老病死的依托。新伦敦不仅没有家庭,而且从社会文化上唾弃传统意义上的家庭,认为所有的亲缘关系都是落后的,野蛮的。前面提到,每个人通过一个视网膜虹片联系到一个叫因陀罗的系统中。这里因陀罗翻译地很妙,印度教中的因陀罗是最高位的神,佛教因陀罗又称帝释天。后面剧情进展发现因陀罗也具有了自己的人格,而创造因陀罗的,竟也是人,一群沉睡于新伦敦地底的人。他们之于新伦敦来说,是神,以他们为基因蓝本制造了整一个新伦敦的人类。这一部分人物关系又牵涉到一部分剧情走向,这里不多赘述。
没有单一配偶制,因为单一配偶制也是“旧世界”不可理喻的野蛮行为。这就意味着,大家都是想跟谁跟谁过,看上谁都可以与ta交配。前面说到的没有隐私,隐私里羞耻的关于性的部分,在这里都是开诚布公坦坦荡荡的。而且性只为欢愉存在,不为生育服务。自然两个人之间也不存在缔结感情,相互扶持,相互爱慕。如果两个人相爱并只拥有对方,是将彼此“剥离”社会的自私行为。这让我非常跳脱地想到了“斩断情丝”,爱情是烦恼由来,是恨与妒,是贪嗔痴的由来。
看完它的世界观,我不得不拍手称赞。家庭的这套体系对应完全自由主义的那一套体系,简直是站在自己阵营看对方,乍一看都是天堂。实则是深渊对视,相互拉扯人性。我对朋友开玩笑说,正儿八经实现了社会按需分配配偶,而且是随你挑的靓仔靓女,还完全不用承担任何承诺的责任和义务,那岂不是天堂吗?
想想都觉得太好了,简直太好了,好地我仔细想想都有点慌。
——————————————————
故事从女主展开,女主列宁娜·克朗是科学家,非常骄傲的B+(之后会讲等级哈),她每天的工作就是给胚胎打针,真正意义上的打针。放图。她上班的时候被男主一伯纳德·马克思叫去谈话,原因是伯纳德发现她与一个人已经维持了很久的单一的性关系。
此处有多个大尺度镜头。
但最惊悚的是,伯纳德不仅毫无障碍放了遍他俩三维全息的车学足了姿势,而且对女主说没关系别害羞这类的我看得多了...不愧是你,航天火箭驾驶员!
然后伯纳德笑眯眯地话锋一转,劝解安慰让她遵守社会规范,实际意思就是,你不能只跟这个人啪啪啪啊,不然我们这个社会怎么和谐呢?列宁娜当他的面表现地很好,在他视线看不到的地方就有情绪了,最后她冷静清楚地说出这句话:
伯纳德满意了,然后给了她一个黄色嗦麻,让她去冷静冷静。伯纳德的社会职务叫做counselor,中文译作顾问其实不是很准确,因为东方社会好像没有类似的职位。理解为随时发现并解决人的问题,事物的问题,给别人做引导的小官更为恰当,不是居委会调节那种概念,这类人一般有一定社会地位,是英国对“精英”的定义,ta要有责任心,要有能力,要主动愿意地去改变一些事,服务于整个社会。
随着一个工人跳楼展开了故事线但除却新伦敦,还有一个地方跟他们作对比,叫“野蛮之地”。新伦敦的人看来那里是一个度假村,野蛮之地就是所谓的"旧世界",剧里展现的野蛮之地很有美国西部的感觉,卡车,房子,牧场,超市等等。野蛮之地的原住民被称为野蛮人,是拒绝迈向文明的那部分人,保留家庭关系和旧世界的东西:车,唱片机等等。
然而原住民与新世界的人是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这点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不仅是两个社会,两个文明的冲突。
主角有三个,男主甲是个A,新世界的管理阶层(之所以不是统治阶层,是因为新伦敦人人"平等"),还有后面出场的男主乙John,他妈和他那个未曾谋面的做野蛮之地管理的爸都是新世界的人,但他出生在野蛮之地,被认为是野蛮人,他妈是B+他爸是A。他爸妈寻求刺激跑到野蛮之地体验爱情组成家庭,让他出生了。他是自然出生,基因等级A+。但基因再强有什么用,出生即原罪,其父母未曾学过如何做父母,爱与恨交织的河流中诞生他这个异类。
男主乙懂得爱情,并唤醒女主的爱,由此让男主甲体会到了妒与恨。整个美丽新世界的崩塌由此开始。这倒像是引来天火,不晓得是福还是祸。
———————————————————
新世界怎么维持和平呢?首先,他们有嗦麻,一种小药丸,感觉不开心,就吃一颗,吃完以后瞳孔放大,所有负面情绪就gone了。哇,这个暗示简直就是说看剧摸鱼刷微博以逃避干活痛苦的我。
其次,他们对生老病死这种大问题的处理:
生。第一集开头列宁娜在做实验,很专注地看着显微镜然后操作手上的仪器,直到结尾镜头才讲到她是做什么的。人造胚胎。
没错,这个社会里所有人都是人工造出来的,这就意味着达成"没有家庭"的基础,亲缘关系压根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确都是完全独立的个体。而且镜头有一个细节,就是向胚胎里注入液体之前在选数据!这个细节超级重要,前面提到的A、B之类的登记表是个体从胚胎时期就注定好的。
老。看到第四集了,整个里面最年长的人物应该就是首领,目测40-50岁的样子,没有更老的面孔出现在已知镜头里。个人认为可能是科技可以延缓衰老,到无法再延缓或达到某一标准的时候,人就被送去咔擦掉。
病。第二集首领提到"病毒"这个词,但是下属男一脸懵懂问她病毒是什么,首领告诉她那是很久之前的东西了,由此假设,致病病毒和细菌等都已经被消灭了很久很久。而第三集男主从野蛮之地回来肩膀被打穿流了大概一游泳池的血(不是)穿眼看就要gg,但是在第四集开头,他就活蹦乱跳的跟女主说,他又完好如初了。由此推断出,医疗技术发达到几分钟痊愈外伤的地步。简单说,这个世界不受病痛影响。
死。虽然没有直接提及,但男女主坐飞机去度假的路上和当妈的B+都提到一个东西,叫回收塔。回收塔冒着烟,我直觉应该是焚尸炉。两个细节,女主对着回收塔思考人生的意义,还有野蛮之地的傻小哥在逃命的路上非常暴躁地拒绝了他妈提议往回收塔方向跑,原话大概是我才不靠近那鬼地方之类。既然是鬼地方,那这个暗示应该没得跑了。
简单说,没有痛苦是这样达到的,首先,没有伴侣关系产生的爱,由此就没有父母子女等亲缘关系束缚。其次,但凡内心不痛快,就来一颗嗦麻,没必要悲伤,没必要愤怒,没必要嫉妒,嗦麻不好吗?再次,生老病死的问题,都通过科技解决了。社会结构上又通过明确的等级来规定每个人的工作,由此没有什么因为物质而产生的争端。这应该是乌托邦的最高体现了。
预言下剧情走向,break the old thing, pick the pieces of good, and rebuild the new world. At the same time, bury a new bomb.
隐形眼镜基本上等于手机,人人只关心怎么围观别人的生活,用即时满足来压抑自己的痛苦,蓝色绿色的索麻是食物,黄色的索麻是钱,橙色的索麻是权力,大家阶层清晰,各司其位,都假装很开心,来了个野蛮人讲真话戳破了皇帝的新装… 改编得真的很棒,问题都提出来了,面对人性的弱点,谁都不知道该怎么走下去。我们真的自由吗?选择给了我们自由的幻像,可是我们还是在自己的牢笼之中啊! 要是你,你怎么选择?
Savage land是美国真的笑死了 咯咯咯~
一颗星加在演员颜值上,太养眼了。这个剧有意思的细节还蛮多的,写几个还记得的
剧里面Beta表现出对Alpha的攀高枝行为远超其他阶层,而beta设定是脑力工作者,是不是有点儿讽刺
第一集接触尸体后CJack60说自己变了, he can feel, he has feelings。这次事件中另外一个产生变化,can feel的人就是伯纳德。两个人产生变化后的反应截然相反,杰克想要打破体制,伯纳德却成了体制的继承人。
伯納德有点儿贪心,既想要monogamy,又想要升职加薪,又想社会稳定繁荣。有的时候特别局促,有的时候又特别果敢。尴尬的时候真的尴尬到死,我都恨不得找地缝钻进去
John的设定太像星爵了,连演员都长得差不多。
Henry 真的是神颜,可惜了是个傻子(请给我来一打,谢谢~)。他遇害的场面真的令人动容,一种无产阶级革命如同秋风扫落叶一样席卷新伦敦的感觉。
Everyone belongs to everyone 和no privacy的设定后期完全变成推动剧情发展的工具了,没有讲得很深入。其实这样一个人人快乐,无忧无虑的新世界有什么不好呢?
“当你无法选择,你也就不再为人了。” ——《发条橙》
在我年纪还轻,见识尚浅的时候,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没有带给我很大的感触,相比之下,奥威尔的《1984》文字更优美,人物更立体,情节更曲折。但当我仔细去理解背后的深意时,我发现过去我关注的是美的东西,而这些作品真正触及的,是伦理的、现实的问题。
《美丽新世界》写于《1984》之前,但实际上,1984是一个正在消隐的过去,美丽新世界则是一个我们将要抵达的未来。前者描绘的是一个充满恐惧的、斗争的、人性尚存的社会;而后者的存在,更温和,更彻底,也更苍白,人类被驯化成幸福的奴隶。
作为反乌托邦的经典作品,无论是谈论其本身还是后来的改编影视,我们仍需要回到“反乌托邦”这个概念本身。
“反乌托邦”,与乌托邦的概念对立存在。通常是以已有的理念或现实为基础,构建一个高度发达、完美运作的乌托邦世界,并反过来揭露和批判这种现实或理念的弊端和不足,以达到一种警醒的效果。而由于人的生命意志会无意识地追求生存和繁衍,有人在的地方就不可能会有乌托邦,因此,所谓的“乌托邦”要么作为一种幻想虚构的概念,要么作为一个被批判的对象。而很多时候,乌托邦其实就是另一种形态的反乌托邦。
《美丽新世界》同名美剧,却恰恰是对“反乌托邦”的一次误解。
01反乌托邦到底在反什么啦?
夏目漱石曾写,“到处都是同情啦、爱啦、正义啦、自由啦,世上全是这些流行货色在起作用。”这当然是句俏皮话。反乌托邦类型,或许也已经成为了这样一种流行货色。当我们一提到反乌托邦,马上会想到的或许是:极权政府,高度统一的口号和行为模式,无处不在的监控和管理,阶级矛盾,或许还有反抗和妥协。
《美丽新世界》剧集的世界观里。 “美丽新世界”有三个准则:没有隐私,没有家庭,没有一夫一妻制;分五个等级: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艾普西隆;人类从胎生变成瓶生,父母和家庭的概念变成展览馆里铭牌上的名词,这种社会关系本身也变成可耻且违反道德的存在。 所有人从小接受潜意识的训练和制约,不断地被灌输等级、伦理等规则。于是人类像机器一般从工厂里被制造出来,并被赋予固定的行为模式。
同时,这个世界观还融合了《美丽新世界》和《1984》两部反乌托邦作品经典的关键元素:等级森严的极权社会之下,矛盾完全被消除。监视行为变得更为寻常普遍、更日常化。
前者依靠一种叫嗦麻的特殊药物,这种药物,其实就是一种精神麻醉药,或者说迷幻药。它能为人们提供快乐和安全感,如果你产生了负面情绪,那就吃它。于是在“新世界”里,人人安居乐业,没有痛苦,也不需要为生计奔波劳累,每个人都安于自身的阶层。
后者由1984里老大哥的监视,变成了剧集世界观独创的英卓智能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其他人——在哪里,和谁在一起,在做什么。但这并不会让人产生反感,恰恰相反,人类被给予了一切他们想要的东西,幸福也好、感官愉悦也好、自由也好,只要在这个系统之下,你想要的一切都会被赋予。
了解了这些后,我们再来审视这个“美丽新世界”:实际上它是一个十分美好、稳定的社会结构,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得到满足。前提是,你要遵守规则。
某一天,“新世界”里闯进了一个叫约翰的野人,他可以穿过隔开野人区和新世界的电屏,随意进出新世界,也就是说,他打破了规则。在这里,他发现每个人都在不停地按压一个装着嗦麻药丸的装置。人们“咔哒”“咔哒”地按压嗦麻管,这个动作实际上隐含着某种固定的暴力。观众视角看来,那是在一次次地剪断那根通往痛苦和理性的蜘蛛丝,将人重新打回幸福的地狱。 在剧中,无法忍受被当成动物一样对待的野人,发动起义杀死来参观的新世界人类;不愿沉溺于无脑享乐的约翰,在“美丽新世界”内部挑起下等人的不满,引领他们反抗上层。这些都是原作中不存在的情节。但,这可能发生吗?
反乌托邦社会不是突然到来的,它的建立必定要经历一个不断演变、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在这个稳固的“新世界”社会里,其存续也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每个人从出生起就要接受睡眠教育和制约训练,被输入的观念如同“思想钢印”一样,通过行为和语言不断巩固强化,直到它变成像吃饭睡觉一样的无意识行动。如果还有人不满足,那么他们会被送去野人区旅游,体验那里的荒唐和离奇,感受自己当下的生活是多么美好。
因此,即便奥威尔和赫胥黎描绘的都是一个表面和事实真相极度分裂的世界,但前者的高压统治仍存在不稳定的因素,而后者却是,系统已经完全消除了这种不稳定的因素,构建出了一个完全态的稳定社会。
人们已然从反抗——即1984的世界——走向了妥协和顺从,那么问题来了,是谁,要去反抗什么呢?《美丽新世界》的小说,并不是反抗某个固定的实体,而是道出了对现代社会奴役同化人类的个体性焦虑,是对人性如何被剥夺的反思。小说的最后,约翰选择自我流放,宁愿远离这样的“美好”,寻找某个他还没有看见的“自由”。
而我们再看看剧集,野人与新世界的对抗、底层反抗压迫的对抗,完全可以替换成种族斗争和阶级斗争。野人和约翰都向新世界发动了革命,但斗争和反抗的种子实际上并不存在——你会反抗那根打在你身上的鞭子,可你如何去抵抗人类浅薄的本性呢?
02你想过哪一种理想生活?
你想过哪一种理想生活? 当你试图为这个问题找到一个答案时,你已经落入了陷阱。而这也是“新世界”给人类精心安排的陷阱。
马克思描述的理想生活是:“...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在野人社会长大的男主约翰,也如此描述他的理想生活:“想象一下,只有我们,没有其他人,我们亲手盖的小房子,地里长出我们需要的一切,前提是我们辛勤劳作。”
美丽新世界则是一个技术为基础,完全以理性构建出的合理社会。它直接告诉你,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理想的,你可以去追求这样或那样的生活,选择权在你。 前两者没有社会分工,不存在等级和阶级的社会,人为了活着,必须付出辛劳。而后者看似也很正常,人们依旧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两者之间仍然存在区别。如何选择“新世界”提供的理想生活就像扔骰子,只有固定的那么几个选项。而它的可怕之处也在于此,你根本不知道还有其他的选项存在,也不知道其实你可以不用选。这和食用嗦麻一样,是一种隐性的暴力。
但我们依旧可以提出问题:约翰和“新世界”描述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生活,但哪一种会更幸福呢?
在小说里,两个答案它都冷酷地否定掉了。
《使女的故事》曾有这样一句台词,“自由有两种,一种是随心所欲,一种是无忧无虑。”但我们都知道,后者不是真正的自由,它是被赋予的,是“自由即奴役”的虚假自由。
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未经审视的自由也不值一提。这是赫胥黎的答案。
剧集版给出的答案,不用想,是约翰的那个。 于是为了激化矛盾,它设置了一个反派,即人工智能英卓,挡在了追求这种生活的约翰面前。剧情后期,人工智能与觉醒的人类之间产生对立,形成了一个更高的矛盾点,人类不得不起来去推翻人工智能的统治。
这实际上是一种核心矛盾的转移,控制人的东西改成了机器,是把问题弱化、虚化了。主人公们要反抗的,不再是社会系统、极权政府的“恶”。社会根本的恶,从掌控权力的统治者,转移到了威胁人类整体的人工智能。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是一个寓言,它探讨的关于自由、人类社会的议题,本身其实与机器人类型的故事有着天然的相性。但别忘了,所有机器人的故事,往往还是人类的故事。机器是讲述故事的工具,故事的焦点,仍然是人——“人”如何定义,人类社会如何形成。
而剧集所呈现的,并不是关于人应该如何存在的争论。它将隐藏在背面的“奴役”逻辑提升至表面,人们不再需要去思考该不该反抗,为何要反抗的问题;而是一个定局,一个人类必定走出奴役(无论是人类还是AI)、或与此相反的终点。它告诉你,你只需要去反抗就好。 但我们并不需要又一个庸俗的反抗邪恶的故事。
03这个乌托邦,咱还反吗?
让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剧集版《美丽新世界》评价如此之差。 对反乌托邦社会的批判,未必非得去否定它,忠实地呈现就是最好的反讽。 剧集以当代人的视角介入,塑造了一个极权、阶级固化、自由意志和生命意志都不存在的新世界。但同时它也预设立场地将之看作一个错误的、需要被推翻的世界。而从此时起,已经与“反乌托邦”类型的主题背道而驰了。
“美丽新世界”是稳固且无法被轻易摧毁的。它的对抗,应该是个体与体制的对抗,这几乎是殉难式的,清醒独立的个体认识到自己身处社会的扭曲,反抗不过是一种无望地挣扎。约翰作为一个异端的存在,与这个新世界本是格格不入的,他最终要么像《发条橙》里的亚历克斯那样被改造,要么像小说里那样被“文明”逼死。
但我们再来审视这部剧集,它的缺点甚至不在于主题立意的下降,而是剧作本身就缺乏逻辑。 比如,野人领导的底层人,一反抗就能成功,没有遇到任何阻碍。在这样一个AI治理的完美社会下,这种情节设置显然很违和。 简而言之,这是一个无法立住脚的乌托邦。
剧集却偏偏选择了可笑的折中主义,它所呈现的这个世界,实际上更像我们打开了一盘《模拟人生》的游戏。我们就是约翰,既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新伦敦和上等人身份所带来的的种种便利和娱乐,又可以毫无顾忌的煽动下等人起来革命,还可以轰轰烈烈地谈一场田园牧歌式的恋爱。 当新世界用幸福的理论奴役人的时候,我们(约翰)其实也在用自由的思想奴役他们。
让我们重新回到小说,想一想新世界的那些人们,他们——真的需要拯救吗?
《美丽新世界》原作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描绘一个已然稳定成型的乌托邦社会,和一个误入其中的异端彷徨而痛苦的挣扎;并在结尾部分,用野人约翰与总统穆斯塔法之间的辩论,提供了一个价值还是幸福、自由还是安全的选择:
“我不要舒适。我要上帝,我要诗,我要真正的危险,我要自由,我要美好,我要罪恶。”
“事实上,你是在要求受苦受难的权利。”
这是小说的倒数第二章。而它最后的真相是,选择莎士比亚还是选择嗦麻,本质上都没有什么区别。约翰的苦行和自杀,是他个人的“殉难”,是总统的一场实验,最后还是变成了新世界人们的“嗦麻”。
在反乌托邦科幻小说《虐杀器官》里,有一段十分俏皮的情节。“亚历克斯反问他对哪种小说感兴趣,他回答,‘嗯,哪些呢,有娱乐性的就好。性啊,毒品啊,暴力之类的。’于是亚历克斯笑着递给他一本《圣经》。”
真正残酷的是,在这样的社会里,我们无从反抗,选择权并不存在。
而剧集版的《美丽新世界》,是一种自作聪明的改编,它看似给予了一种选择的权利,实际上那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奶头乐——你是去派对,要几粒嗦麻,还是看人机大战?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视听Bang】
看过第一集,勉强三星半。似乎有些乏力。我目前依旧以为真正的"乌托邦"绝不会是《楚门的世界》具有真正的具体边界,它是没有边界,正因为没有边界所以无远弗届。传统的1984+我们+美丽新世界+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景观社会以及福柯的种种都是其中某种具体化的面相,新的时代中,新的天空下必然会有新的方式与手段,不再会有表面的规训亦不会有深刻的讨论,世俗与未知的方式必然会刺激旁观者的迷恋。这亦是我关注微观史/新文化史的动机之一。
阿尔法们超美,但整剧太弱,毁了原著,成了《西部世界》的低配版。
每去一座城市,必找一家书店,每到一家书店,总会下意识地去看闻名遐迩的反乌托邦三部曲是否在显著的位置,是否有不同的版本,旁边“辅佐”和“陪衬”的是历史类、文学类、还是其他。只要它们还在,就自欺欺人,某种“自由”还有喘息的空间。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多次以对比奥威尔和赫胥黎来警告和敬告他们在原著中的预告。其实最恐怖的并非单一的成真和成谶,而是双管齐下的温柔杀戮。再说直白点:老大哥不仅在看着你,还哄着你,喂着你;不仅威吓你,还“宠你”你,“麻醉”你。让你在通往地狱的路上误以为看到了天堂的曙光。
刷完重发个评论, 头4集有一个完整主角受困逃离的故事线, 后面5集三角虐恋, 剧情寡淡, 太多意料之中. 整季里充斥太多肉欲和空虚泛泛的内容, 我甚至能深深感受到了创作者的迷茫...同样题材不如重刷黑镜...
英剧面向未来。
正如编剧所说:“当你开始放弃让你感到痛苦的东西时 你实际上是放弃了人性的基本部分” 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 这不过是诡辩术中常用的偷换概念——自由被等同于落后与贫穷、肮脏与疾病 但和这个骗局配套作用的是自婴儿时期开始的潜意识教育 它们构成完美闭环 追溯人异化的原因又并未在此止步:在找到真正的自由之前 我们每个人都是流浪的野蛮人
期待的是关于巨大冰冷机器的反乌托邦呈现,而不是又一个全知全能AI vs 人类的俗套科幻。关于 CJack60 的再创作尚可,而 Indra 的设定在我看来就是致命败笔。不必照着书拍,但也不能剥离得这么彻底吧?最后,这好几年了,最喜欢的讨论人工智能的剧居然还是疑犯追踪。
哎,改得面目全非,完全没有原书的震撼感。演员方面Henry Foster选角大失败,可以说零演技。Bernard Marx和Lenina都选的不错。真正的主角John美国味太重,失去了原著里生活在沟渠、靠一本莎士比亚全集了解七情六欲的人类代表的象征意义。场景特效及格,导演和编剧较弱。
剧版《美丽新世界》就是这个已经成真的美丽新世界里的合格美丽新世界娱乐产品。
拿掉了这个故事最出彩的反乌托邦内核,魔改成了被拍滥了的人工智能科幻。很难讲这是成功改编。
John一出场我就呆住了,不敢相信,我在看书的时候想过他会是什么样子,但是怎么也想不到会是这样一个憨憨
我就想问问谁不想和亨利一夫一妻制
赫胥黎要气得活过来
多pro视角叙述,无论尺度还是概念都有《西部世界》第一季的架势。
稀巴烂 竟敢还用原著原名作为电影名 为了收视率把本来震撼丰富又讽刺的“brave new world” 拍成了一个只知道淫乱的三级场所 笑了 再加上毫无逻辑的剪辑 只能配股导演的自信心和对流行文化的无脑追捧
两个男主一个愚蠢冲动一个自私暴躁都配不上女主角!!!
第一集叙事很乱,什么阶级都想讲但是没有自然地链接到一起,没想到老妈是黛米·摩尔啊呜呜呜。以为后几集会渐入佳境,结果并没有,到第七集彻底垮掉无法收尾。给我颗药吧,骗我也没关系,没有比现在更糟的了。乱交公有制万岁。今年的科幻剧一番《上载新生》守住了,本剧白白浪费一张好牌,质量和《副本》齐平,不配和《西部世界》《使女的故事》抗衡。
每当我想认真审视一下它时,它都会立马告诉我它就是在故弄玄虚
这种改编的方式居然出乎意料地讨喜,把乌托邦社会与人格独立性冲突的内核剖析至人人可理解的地步,不可不谓之为一种成功。人的复杂不能为环境所限制,人的利己和自我意识也不能以任何形式加以抹杀,没有了秘密的世界,那该有多么无趣。欲望,憎恨,嫉妒之流的不稳定因子背后,总有可贵的清醒和独立特质。在秩序井然的文明中保存个性与活力是规划者们苦思的命题,抛开社交的虚假表象,也许能看到更多真实的人性内里。无从得知,也许这是关于“上帝为何总是缺席”的解释,而文明的缺陷又何尝不是一种乐趣。
喜欢对女主的描写 男主一路金手指 还没有bernard带感…